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校勘]ⓐ 聖本無此十一字。 [導讀:馬相應 (2/2)]《雜阿含經》「馬相應」的內容為卷三十二第917~918經和本卷第919~926經,是佛陀以馬作比喻的經文。 (九一九)[0233b1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有三種良馬。何等為三?謂有馬捷疾具足①、非色具足②、非形體具足③。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如是於此法ⓐ、律有三種善男子。何等為三?有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此苦聖諦④如實知⑤,此苦集聖諦⑥如實知,此苦滅聖諦⑦如實知,此苦滅道跡聖諦⑧如實知。如是知、如是見已,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⑨:『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捷疾具足。云何非色具足?若有問阿毘曇、律,乃至不能為決定解說⑩,是名色不具足。何等非形體具足?謂非名聞大德,乃至不感湯藥、眾具⑪,是名形體不具足,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 「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此苦聖諦如實知,乃至不受後有,是名捷疾具足。云何色具足?謂若有問阿毘曇、毘尼,乃至能為決定解說,是名色具足。何等為非形體具足?謂非名聞大德,乃至不能感湯藥、眾具,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 「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此苦聖諦如實知,乃至不受後有,是名捷疾具足。何等為色具足?謂善男子若有問阿毘曇、毘尼,乃至能為決定解說,是名色具足。何等為形體具足?謂善男子名聞大德,乃至能感湯藥、眾具,是ⓑ名形體具足,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宋、元、明三本無「法」字。 ⓑ 「是」,宋、元二本作「足」。 [註解]① 捷疾具足:速度迅捷。 ② 非色具足:容色不美;⻑得不好看。 ③ 非形體具足:體態不健美。 ④ 苦聖諦:聖者所證的苦的真理;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會(遇見仇人)是苦、愛別離(和所愛的離別)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簡言之五受陰是苦;無常即是苦,會受到逼迫因此是苦。 ⑤ 如實知:如其原貌地了知;契合真理地了知。 ⑥ 苦集聖諦:聖者所證的苦的起因的真理;苦是由於無明(沒有智慧)、貪愛等因緣而來。 ⑦ 苦滅聖諦:聖者所證的苦的止息的真理,即煩惱熄滅的涅槃。 ⑧ 苦滅道跡聖諦:聖者所證的可以滅苦的解脫之道的真理,即「八正道」。 ⑨ 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沒有智慧而讓眾生不能出離生死的煩惱。其中「無明」指無智、不徹底明白佛法。 ⑩ 決定解說:確定、不猶豫地為人講解說明。 ⑪ 非名聞大德,乃至不感湯藥、眾具:因為不是有名的修行者,所以得不到醫藥和一般生活必需品。 [對應經典]
(九二〇)[0233c19]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三種良馬,王所服乘。何等為三?謂良馬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①。如是於正法、律有三種善男子,世所奉事、供養、恭敬,為無上福田②。何等為三?謂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 「何等為色具足?謂善男子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③律儀④,威ⓐ儀行處具足⑤,見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色具足。 「何等力具足?已生惡不善法⑥令斷,生欲、精勤、方便,攝受增長;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精勤、方便,攝受增長。未生善法令起,生欲、精勤、方便,攝受增長;已生善法住不忘失,生欲、精勤、方便,攝受增長,是名力具足。 「何等為捷疾具足?謂此苦聖諦如實知,乃至得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捷疾具足。是名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威」,大正藏原為「咸」,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威」。 [註解]① 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形體優美、力氣很大、跑得很快。 ② 福田:能生福德的田地,譬喻供養應當供養的修行人能獲得福報,如同農夫在田中播種,往後則能收成。 ③ 波羅提木叉:為音譯,指佛陀制訂的戒條,持守之可逐漸解脫煩惱。義譯為「從解脫」、「別解脫」。 ④ 律儀:遵守法則;約束舉止。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自制」。 ⑤ 威儀行處具足:行為舉止合宜,並且不出入不適當的場所。「行處」可指行為舉止,也可指出入的場所。又譯為「往返出入,具諸威儀」。 ⑥ 惡不善法:惡的、不善的事情。 [對應經典]
(九二一)[0234a08]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良馬,四種ⓐ具足,當知是良馬,王所服乘①。何等為四?所謂賢善②、捷疾、堪能③、調柔④。如是善男子四德成就,世所宗重,承事⑤供養,為無上福田。何等為四?謂善男子成就無學戒身⑥、無學定身⑦、無學慧身⑧、無學解脫身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種」,大正藏原為「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種」。 [註解]① 服乘:馬車。 ② 賢善:有能力又親善。 ③ 堪能:有能力。 ④ 調柔:和順、柔順。 ⑤ 承事:聽從、事奉。 ⑥ 無學戒身:與戒相關應學的法都已修學完畢。 ⑦ 無學定身:與定相關應學的法都已修學完畢。 ⑧ 無學慧身:與慧相關應學的法都已修學完畢。 ⑨ 無學解脫身:與解脫相關應學的法都已修學完畢。 [對應經典]
(九二二)[0234a16]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四種良馬,有良馬駕以平乘,顧其鞭影馳駃ⓐ①,善能觀察御者形勢,遲速左右,隨御者心,是名。比丘!世間良馬第一之德。復次,比丘!世間良馬不能顧影而自驚察,然以鞭杖ⓑ觸其毛尾則能驚速察御者心,遲速左右,是名世間第二良馬。復次,比丘!若世間良馬不能顧影,及觸皮毛能隨人心,而以鞭杖小侵皮肉②則能驚察,隨御者心,遲速左右,是名。比丘!第三良馬。復次,比丘!世間良馬不能顧其鞭影,及觸皮毛,小侵膚肉,乃以鐵錐刺身,徹膚傷骨,然後方驚,牽車著路,隨御者心,遲速左右,是名世間第四良馬。 「如是於正法、律有四種善男子。何等為四?謂善男子聞他聚落有男子、女人疾病困苦,乃至死,聞已,能生恐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馬顧影則調,是名第一善男子於正法、律能自調伏。復次,善男子不能聞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能生怖畏,依正思惟;見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則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馬觸其毛尾,能速調伏,隨御者心,是名第二善男子於正法、律能自調伏。復次,善男子不能聞、見他聚落中男子、女人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見聚落、城邑有善知識及所親近老、病、死苦,則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馬,觸其膚肉,然後調伏,隨御者心,是名第三ⓒ善男子於聖法、律而自調伏。復次,善男子不能聞、見他聚落中男子、女人及所親近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於自身老、病、死苦能生厭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馬侵肌徹骨,然後乃調,隨御者心,是名第四善男子於聖法、律能自調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駃」,宋、元、明、聖四本作「駚」。 ⓑ 「杖」,宋本作「扙」。 ⓒ 大正藏無「第三」二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註解]① 馳駃:「駃」通「快」,讀音同「快」,疾速、迅速的意思。馳駃指施展快速。 ② 小侵皮肉:稍微觸及皮肉。 [對應經典]
(九二三)[0234b21]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有調馬師名曰只尸,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觀世間甚為輕賤ⓑ,猶如群羊。世尊!唯我堪能調馬ⓒ;狂逸惡馬,我作方便,須臾令彼態病悉現,隨其態病,方便調伏。」 佛告調馬師聚落主:「汝以幾種方便調伏於馬?」 馬師白佛:「有三種法調伏惡馬。何等為三?一者柔軟,二者麁澁,三者柔軟麁澁。」 佛告聚落主:「汝以三種方便調馬,猶不調者,當如之何?」 馬師白佛:「遂不調者,便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調馬師白佛:「世尊是無上調御丈夫,為以幾種方便調御丈夫?」 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種方便調御丈夫。何等為三?一者一向柔軟ⓓ,二者一向麁澁,三者柔軟麁澁。」 佛告聚落主:「所謂一向柔軟者,如所說:『此是身善行,此是身善行報,此是口、意善行,此是口、意善行報,是名天、是名人、是名善趣化生①、是名涅槃,是為柔軟。』 「麁澁者,如所說:『是身惡行,是身惡行報,是口、意惡行,是口、意惡行報,是名地獄、是名畜生、是名餓鬼、是名惡趣、是名墮惡趣,是名如來麁澁教也。』 「彼柔軟麁澁俱者,謂如來有時說身善行,有時說身善行報,有時說口、意善行,有時說口、意善行報;有時說身惡行,有時說身惡行報,有時說口、意惡行,有時說口、意惡行報。如是名天、如是名人、如是名善趣、如是名涅槃。如是名地獄、如是名畜生、餓鬼、如是名惡趣、如是墮惡趣,是名如來柔軟麁澁教。」 調馬師白佛:「世尊!若以ⓔ三種方便調伏眾生,有不調者,當如之何?」 佛告聚落主:「亦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 調馬師白佛言:「若殺生者,於世尊法為不清淨,世尊法中亦不殺生,而今言殺,其義云何?」 佛告聚落主:「如是,如是,如來法中殺生不清淨,如來法中亦不殺生;然如來法中以三種教授不調伏者,不復與語、不教、不誡②。聚落主!於意云何?如來法中不復與語、不教、不誡,豈非死耶?」 調馬師白佛:「實爾,世尊!不復與語,永不教、誡,真為死也。世尊!以是之故,我從今日離諸惡不善業。」 佛告聚落主:「善哉所說。」 時,調馬師聚落主只尸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校勘]ⓐ 大正藏無「爾」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賤」,宋、元、明、聖四本作「淺」。 ⓒ 「馬」,聖本作「伏」。 ⓓ 「柔軟」,大正藏原為「軟柔」,今依據高麗藏及相當的南傳經文改作「柔軟」。 ⓔ 「若以」,宋、元、明三本作「以若」。 [註解]① 善趣化生:投生到好的地方。 ② 不復與語、不教、不誡:不和他說話、不教導、不訓誡,即「默擯」。 [對應經典]
(九二四)[0235a06]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馬有八態。何等為八?謂惡馬臨駕車時,後脚蹹人①,前脚跪地,奮頭齧人②,是名世間馬第一態。復次,惡馬就駕車時,低頭振軛③,是名世間惡馬第二之態。復次,世間惡馬就駕車時,下道而去,或復偏厲車④,令其翻覆,是名第三之態。復次,世間惡馬就駕車時,仰頭却行⑤,是名世間惡馬第四之態。復次,世間惡馬就駕車時,小得鞭杖,或斷韁折勒⑥,縱橫馳走,是名第五之態。復次,世間惡馬就駕車時,舉前兩足,而作人立,是名第六之態。復次,世間惡馬就駕之時,加之鞭杖,安住不動,是名第七之態。復次,世間惡馬就駕之時,叢聚四脚⑦,伏地不起,是名第八之態。 「如是,世間惡丈夫於正法、律有八種過。何等為八?若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罪⑧而發舉⑨時,彼則瞋恚,反呵責彼言:『汝愚癡,不辯不善,他立舉汝,汝云何舉我?』如彼惡馬,後脚雙蹹,前脚跪地,斷鞅⑩折軛,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一之過。 「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反出他罪,猶如惡馬怒項折軛,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二之過。 「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不以正答,橫說餘事⑪,瞋恚憍慢,隱覆嫌恨⑫,不忍,無所由作,如彼惡馬不由正路,令車翻覆,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三之過。 「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令其憶念,而作是言:『我不憶念。』觝突不伏⑬,如彼惡馬却縮轉退,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四之過。 「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時,輕蔑不數其人⑭,亦不數僧,攝持衣鉢,隨意而去,如彼惡馬加以鞭杖,縱橫馳走,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五之過。 「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時,自處高床⑮、與諸上座共諍曲直,如彼惡馬雙脚人立,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六之過。 「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時,默然⑯不應,以惱大眾,如彼惡馬加其鞭杖,兀然不動,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七之過。 「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時,則便捨戒,自生退沒,到於寺門,而作是言:『汝默然快喜安住,我自捨戒退沒。』如彼惡馬叢聚四足,伏地不動,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八之過。是名比丘於正法、律有八種丈夫過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① 後脚蹹人:後腳踏人。「蹹」同「踏」。 ② 奮頭齧人:拼命咬人。 ③ 軛:在車衡兩端扼住牛、馬等頸背上的曲木。 ④ 偏厲車:使車偏離道路。 ⑤ 仰頭却行:把頭往上撇,不願前進。 ⑥ 斷韁折勒:將拴繫的繩索折斷。「韁」和「勒」皆為拴繫馬匹的繩索。 ⑦ 叢聚四脚:把四隻腿彎曲聚在一起。 ⑧ 見聞疑罪:親自看到、或從他人處聽說、或懷疑他人過失。 ⑨ 發舉:揭發檢舉。 ⑩ 鞅:套在牛、馬頸上的皮帶。 ⑪ 橫說餘事:反覆說著不相干的事。 ⑫ 隱覆嫌恨:掩蓋被懷疑憎惡之事。 ⑬ 觝突不伏:頂撞不服,不認錯。「觝」讀音同「抵」。 ⑭ 輕蔑不數其人:不尊重、不理會他人。 ⑮ 自處高床:毫不謙虛地自己跑去坐在上位。 ⑯ 默然:沉靜無聲。 [對應經典]
(九二五)[0235b22]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良馬有八種德成就者,隨人所欲,取道多少①。何等為八?生於良馬鄉,是名良馬第一之德。復次,體性溫良,不驚恐人,是名良馬第二之德。復次,良馬不擇飲食,是名良馬第三之德。復次,良馬厭惡不淨,擇地而臥,是名良馬第四之德。復次,良馬諸情態速為調馬者現,馬師調習,速捨其態,是名良馬第五之德。復次,良馬安於駕乘②,不顧餘馬,隨其輕重,能盡其力,是名良馬第六之德。復次,良馬常隨正路,不隨非道,是名良馬第七之德。復次,良馬若病、若老,勉力駕乘,不厭不倦,是名良馬第八之德。 「如是,丈夫③於正法、律八德成就,當知是賢士夫。何等為八?謂賢士夫住於正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一之德。復次,丈夫性自賢善,善調善住,不惱、不怖諸梵行者,是名丈夫第二之德。復次,丈夫次行乞食,隨其所得,若麁、若細,其心平等,不嫌、不著④,是名丈夫第三之德。復次,丈夫心生厭離於身惡業,口、意惡業,惡不善法及諸煩惱,重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增其厭離,是名丈夫第四之德。復次,丈夫若有沙門過,諂曲不實,速告大師及善知識,大師說法則時除斷,是名丈夫第五之德。復次,丈夫學心具足⑤,作如是念:『設使餘人學以不學,我悉當學⑥。』是名丈夫第六之德。復次,丈夫行八正道,不行非道,是名丈夫第七之德。復次,丈夫乃至盡壽,精勤方便,不厭不倦,是名丈夫第八之德。如是丈夫八德成就,隨其行地,能速昇進。」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① 隨人所欲,取道多少:能隨順駕馭者的要求,行於所選取的道路上。 ② 安於駕乘:能忍荷重。 ③ 丈夫:勇健之人。勇進正道修行不退者。 ④ 著:貪著; 執著。 ⑤ 學心具足:具足修持戒律的心。 ⑥ 設使餘人學以不學,我悉當學:若見到其它比丘犯戒,則自警惕:我當修學,使戒無所毀。 [對應經典]
(九二六)[0235c27]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梨聚落①深谷精舍ⓐ。 爾時,世尊告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②,莫習強良ⓒ禪ⓓ③,如強良馬④,繫槽櫪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穀草。如是,丈夫於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惟ⓕ,於出離道⑤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⑥;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於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 「詵陀!若真生馬⑦繫槽櫪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駕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於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欲纏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於出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 「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⑧。 「詵陀!比丘如是修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⑨、波闍波提⑩ⓖ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 南無士之上, 爾時,有尊者跋迦利⑪住於佛後,執ⓗ扇扇佛。時,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禪,而不依地、水、火、風,乃至覺觀,而修禪定?云何比丘禪,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 南無士之上, 佛告跋迦利:「比丘於地想能伏地想,於水、火、風想、無量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識,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禪。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 南無士之上, 佛說此經時,詵陀迦旃延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跋迦利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跋迦利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那梨聚落深谷精舍」,巴利本作 Nātika, Giñjakāvasatha。 ⓑ 「詵陀」,巴利本作 Sandha。 ⓒ 「良」,明本作「梁」。[*] ⓓ 「當修真實禪莫習強良禪」,巴利本作 Ājānīya; thāyitaṃ jhāyatha, mā khaḷuṅka-jjhāyitaṃ。 ⓔ 「所」,宋、元二本作「故」,明、聖二本無此字。 ⓕ 「思惟」,宋、元、明、聖四本作「唯思」。 ⓖ 「波闍波提」,巴利本作 Pajāpati。 ⓗ 「執」,宋、元、明三本作「持」,聖本作「攝」。 [註解]① 那梨聚落:村落名,位於跋耆國拘利村至鞞舍離的路上,附近有牛角娑羅林。又譯為「那梨迦聚落」、「那陀村」、「那提」。 ② 真實禪:貨真價實的修定。 ③ 強良禪:剛強橫暴的修定,在本經中指隨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而修禪定,無法解脫。「強良」通「強梁」,指剛強橫暴。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未調馬禪」。 ④ 強良馬:惡馬、未調伏的馬。 ⑤ 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確地獲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又譯為「等至」、「正定現前」,音譯為「三摩鉢底」。 ⑥ 出離道:解脫道。 ⑦ 真生馬:善乘馬,適合騎乘駕御的良馬。 ⑧ 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禪修時依於所緣(如地、水、 火、風、空等),當觀所緣境界皆為因緣合和,無有真實,不執著所緣。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若有比丘深修禪定,觀彼大地悉皆虛偽,都不見有真實地想,水火風種,及四無色,此世、他世、日月星辰、識知見聞、推求覺觀、心意境界,及以於彼智不及處,亦復如是,皆悉虛偽,無有實法,但以假號,因緣和合,有種種名,觀斯空寂,不見有法,及以非法。」 ⑨ 伊濕波羅:音譯,即「自在天」,「梵天」的異名。 ⑩ 波闍波提:印度神話中的造物主。義譯為「生主」。 ⑪ 跋迦利: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得信解脫,意無猶豫」第一。又譯作「跋迦梨」、「婆迦利」、「婆迦梨」、「薄迦梨」。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
《中阿含經》卷十八〈長壽王品2〉第75經淨不動道經: 「若比丘如是行:無我、無我所、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本有者,便盡得捨。 阿難!若比丘樂彼捨、著彼捨、住彼捨者,阿難!比丘行如是,必不得般涅槃。」 (CBETA, T01, no. 26, p. 543, a16-20)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CBETA, T08, no. 235, p. 752, b20-22)
[導讀:釋氏相應]《雜阿含經》「釋氏相應」的內容本卷第927~936經,當中記錄佛陀和釋迦族人的互動和說法。 這些經中所載的釋迦族的在家人,和現代的在家人一般俗務纏身,因此他們問佛陀的問題,也特別值得現代的在家佛教徒參考,例如:
這些都是「釋氏相應」中釋迦族人曾請教過佛陀的問題。 答案是什麼,大家都知道嗎? (九二七)[0236b12]如是我聞: 時,有釋種名摩訶男ⓑ③,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優婆塞?」 佛告摩訶男:「什麼是優婆塞在家清白修習淨住④,男相成就,作是說言:『我今盡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為優婆塞,證知我⑤。』是名優婆塞。」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優婆塞信具足?」 佛告摩訶男:「信具足優婆塞者,於如來所正信為本,堅固難動,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壞。摩訶男!是名優婆塞信具足。」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戒具足?」 佛告摩訶男ⓒ:「戒具足優婆塞離殺生、不與取、邪婬、妄語、飲酒,不樂作。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戒具足。」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聞具足?」 佛告摩訶男:「聞具足優婆塞聞具足者,聞則能持,聞則積集⑥,若佛所說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悉能受持。摩訶男!是名優婆塞聞具足。」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捨具足?」 佛告摩訶男:「捨具足優婆塞捨具足者,為慳垢所纏者,心離慳垢,住於非家⑦,修解脫施⑧、勤施、常施,樂捨財物,平等布施。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捨具足。」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智慧具足?」 佛告摩訶男:「智慧具足優婆塞智慧具足者,謂此苦如實知,此苦集如實知,此苦滅如實知,此苦滅道跡如實知。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智ⓓ慧具足。」 爾時,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作禮而去。 [校勘]ⓐ 「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巴利本作 Kapilavatthusmiṃ Nigrodhārāme. ⓑ 「摩訶男」,巴利本作 Mahānāma。 ⓒ 「男」,宋、元、明、聖四本作「男謂」。 ⓓ 大正藏無「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① 迦毘羅衛:古代中印度國名、城名,位於當今尼泊爾境內,是佛陀出生的地方。又譯為「迦毘羅越」、「迦維羅衛」。 ② 尼拘律園:佛陀的道場之一,是佛陀成道後回故國為父親說法的地方。又譯為「尼拘律樹園」、「尼拘留園」。 ③ 摩訶男:優婆塞名,常布施湯藥、衣食等予僧眾,佛陀稱讚他「心恒悲念一切之類」第一。又譯為「釋氏摩訶男」、「釋摩訶男」、「釋摩男」、「摩呵男釋」、「摩訶納釋種」。經中通常描述他是釋種,以與其他同名為「摩訶男」的人區別,例如最初隨佛出家的五位比丘之一為摩訶男尊者,《雜阿含經》卷四十六則記載一位舍衛國極富有但對自己及他人都極吝嗇而墮地獄的摩訶男長者。 ④ 在家清白修習淨住:身家清白不犯罪(or 保持戒行清白的修行狀態。) ⑤ 證知我:為我作見證。 ⑥ 聞則能持,聞則積集:聽聞正法後能修持,累積勝資糧。 ⑦ 住於非家:身在家而心不為家所繫縛。 ⑧ 解脫施:沒有執著地施捨;自在地施捨。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
依本經所述,優秀的在家佛教徒在受三皈依(信)、五戒(戒)的基礎上,應該要具足信、戒、聞、捨(施)、慧,即俗稱的「在家五法」,如本經、本卷第929經、及卷三十一第888、889經所載。
「在家五法」在不同的經中有一些變形,例如卷四第91經載能令後世安樂的在家四法為:「信、戒、施、慧」,卷三十一第887經載的六法:「信、戒、施、聞、捨、慧」,本卷第933經載見不見佛都勤修的六法:「信、戒、施、聞、空、慧」。 (九二八)[0236c11]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爾時,釋氏摩訶男與五百優婆塞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者,在家淨住①,乃至盡壽,歸依三寶,為優婆塞,證知我。」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須陀洹②?」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須陀洹者,三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③。摩訶男!是名優婆塞須陀洹。」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斯陀含④?」 佛告摩訶男:「謂優婆塞三結已斷已知,貪、恚、癡薄。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斯陀含。」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阿那含⑤?」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摩訶男!是名優婆塞阿那含。」 時,摩訶男釋氏顧視五百優婆塞,而作是言:「奇哉,諸優婆塞!在家清白,乃得如是深妙功德。」 時,摩訶男優婆塞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作禮而去。
[註解]① 淨住:戒行清白的安住。 ② 須陀洹:見到真理,而斷身見(執著於有「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的聖人,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七次就能涅槃。是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的初果,又稱為預流果。 ③ 身見、戒取、疑:生死流轉的三種關鍵束縛,即「身見(另譯作『薩迦耶見、有身見、身見、我見、身邪結』,執著『永恆、不變、獨存、自在、能主宰』的『真我』)、戒禁取(另譯作『戒盜結』,誓守禁戒與禁忌)、疑(疑結,對正法的疑惑)」。 ④ 斯陀含:斷身見、戒取、疑,貪、瞋、癡薄的聖人,最多投生至天界再投生人間,往返一次,就能涅槃。是四沙門果的第二果,又稱為一來果。 ⑤ 阿那含:斷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欲貪、瞋恚)的聖人,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是四沙門果的第三果,又稱為不還果。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本經提到在家人證初果、二果、三果的資格,那麼在家人是否可證阿羅漢? 一般認為阿羅漢已超越三界,而不是在家人。南傳依據《中部尼柯耶》第71經三明與婆蹉經:「沒有任何在家人未捨斷家的結後,以身體的崩解而得到苦的結束」,認為阿羅漢沒有對家的執著,自在不是在家人。 佛世時出家是很平常的事,例如當時的習俗要求婆羅門種在子女長大成人後出家。阿羅漢一定是精進的修行人,而當時精進的修行人都會出家,自然阿羅漢都是出家人。 (九二九)[0236c29]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者,在家清白,乃至盡壽,歸依三寶,為優婆塞,證知我。」 摩訶男白佛ⓐ:「世尊!云何為滿足一切優婆塞事?」 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有信無戒,是則不具,當勤方便,具足淨戒。具足信、戒而不施者,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修習布施,令其ⓑ具足滿。信、戒、施滿,不能隨時往詣沙門,聽受正法,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隨時往詣塔寺,見諸沙門,不一心聽受正法,是不具足。信、戒、施、聞修習滿足,聞已不持,是不具足;以不具足故,精勤方便,隨時往詣沙門,專心聽法,聞則能持。不能觀察諸法深義,是不具足;不具足故,精勤方便,信、戒、施、聞,聞則能持,持已,觀察甚深妙義,而不隨順知法次法向,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信、戒、施、聞,受持觀察,了達深義,隨順行法次法向①。摩訶男!是名滿足一切種優婆塞事。」 摩訶男白佛:「世尊!云何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 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能自立戒,不能令他立於正戒;自持淨戒,不能令他持戒具足;自行布施,不能以施建立於他;自詣塔寺見諸沙門,不能勸他令詣塔寺往見沙門;自專聽法,不能勸人樂聽正法;聞法自持,不能令他受持正法;自能觀察甚深妙義,不能勸人令觀深義;自知深法ⓒ能隨順行法次法向,不能勸人令隨順行法次法向。摩訶男!如是八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 摩訶男白佛:「世尊!優婆塞成就幾法自安安他?」 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十六法者,是名優婆塞自安安他。何等為十六?摩訶男!若優婆塞具足正信,建立他人;自持淨戒,亦以淨戒建立他人;自行布施,教人行施;自詣塔寺見諸沙門,亦教人往見諸沙門;自專聽法,亦教人聽;自受持法,教人受持;自觀察義,教人觀察;自知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亦復教人解了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摩訶男!如是十六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 「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如是十六法者,彼諸大眾悉詣其所,謂婆羅門眾、剎利眾、長者眾、沙門眾,於諸眾中威德顯曜。譬如日輪,初、中及後,光明顯照。如是,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初、中及後,威德顯照。如是,摩訶男!若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世間難得。」 佛說此經已,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坐起,作禮而去。 [校勘]ⓐ 「佛」,宋、元、明三本作「佛言」。 ⓑ 宋、元、明、聖四本無「其」字。 ⓒ 「法」,宋、元、明三本作「法不」。 ⓓ 宋、元、明、聖四本無「即」字。 [註解]① 法次法向:依著一個修行「法」、下一個修行法(「次法」)的實踐方「向」順序修行。又譯為「向法次法」、「如說修行」。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
本經提到,若在家人能以這八法自安,又以同樣這八法安他,則世間難得。
(1) 信 註:四預流支的解說可參考《雜30、843經》 (九三〇)[0237b21]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勤修佛法不怕於狂地命終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毘羅衛國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我每出入時,眾多翼ⓐ從①,狂象、狂人、狂乘常與是俱。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忘於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 佛告摩訶男:「莫恐,莫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②,若截根本,當墮何處?」 摩訶男白佛:「隨彼順下、順注、順輸。」 佛告摩訶男:「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塚間,風漂ⓒ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 時,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翼」,大正藏原為「羽」,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翼」。 ⓑ 宋、元、明、聖四本無「之」字。 ⓒ 「漂」,大正藏原為「飄」,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漂」。 ⓓ 「曝」,宋、元、明三本作「暴」。 ⓔ 「末」,聖本作「沫」。 [註解]① 翼從:指隨從。 ② 順下、順注、順輸:順勢向下、順勢傾注、順勢傳輸。南傳作「向東低斜、向東傾斜、向東坡 斜」。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
本經提到摩訶男因為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所以命終縱使狂暴而死、忘了念佛、念法、念僧,也會往生善處。 對於凡夫的命終往生去處,《阿含經》中強調業力是根本,例如本經所說:「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CBETA, T02, no. 99, p. 237, c5-7),《中阿含經》卷三〈業相應品2〉則以重石沈水比喻惡貫滿盈的人:「十種不善業道,黑有黑報,自然趣下,必至惡處。」(CBETA, T01, no. 26, p. 440, b1-2) 凡夫命終在隨業受報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其餘因素影響,例如《中阿含經》卷四十四〈根本分別品2〉:「或復死時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見相應,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CBETA, T01, no. 26, p. 708, b20-22) 相當於「隨念」的影響,尤其是六念以及對三寶的敬信有助於往生善處,如《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二〈力品38〉:「眾生身、口、意行惡,彼若命終,憶如來功德,離三惡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得生天上,是謂第六如來功德。」(CBETA, T02, no. 125, p. 725, a29-b2) 不過臨終的念頭如何,是凡夫難以掌握的,平日持久地修習佛法,才是往生善處的根本。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等見品34〉第2經、《出曜經》卷三〈無常品1〉下、《五分律》卷二十一等經律記載,琉璃王揮兵入釋迦族的城中時,摩訶男請求琉璃王在他潛入水中的這段時間讓釋迦族人逃生,浮起後才繼續殺戮。琉璃王答應後,摩訶男潛到水底,將頭髮綁在樹根上而溺斃,不再浮起,幫許多釋迦族人爭取到逃命的時間。 或許,佛陀在本經曾經作的這番開示,讓摩訶男對死亡較無畏懼,而能從容捨己救人。 [導讀:六念]「六念」是六種能收攝心念乃至證得涅槃的禪修方法,包括:
修行六念能將心擺在能引導解脫的善念上,此時自然就不會犯戒,也不會有不好的念頭,漸漸而能得定,再因定發慧。 《雜阿含經》卷三十第857經表示最好於行、住、坐、臥隨時能繫心六念,而可成就定境(三昧),例如證得念佛三昧,一切時、一切處皆在念佛。 本卷第931經是《雜阿含經》中解說六念的重要經文,並可對讀《雜阿含經》卷二十第550經、卷三十第857經、《增壹阿含經》卷二〈廣演品3〉的解說。 《增壹阿含經》卷二〈廣演品3〉中將六念再加上「念休息(念寂靜)」、「念安般」、「念身」、「念死」,成為「十念」,不論「六念」或「十念」都是佛教中很常見的修法。 修行六念有什麼好處?經上說修習六念或十念可以「出苦處昇於勝處,說一乘道淨諸眾生,離諸惱苦,憂悲悉滅,得真如法」(CBETA, T02, no. 99, p. 143, b21-23),「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CBETA, T02, no. 99, p. 237, c20),「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CBETA, T02, no. 125, p. 554, a9-11)。 (九三一)[0237c09]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比丘在於學地①,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世尊!彼當ⓑ云何修習,多修習住,於此法、律得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摩訶男:「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彼於爾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槃。譬如飢人,身體羸②瘦,得美味食,身體肥澤。如是,比丘住在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修六隨念③,乃至疾④得安隱涅槃。 「何等六念?謂聖弟子念佛念如來事,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欲纏,不起瞋恚、愚癡心,其心正直⑤,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於如來正法、於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⑥;覺ⓓ受樂已,其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於兇嶮⑦眾生中,無諸罣ⓔ礙ⓕ,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復次,聖弟子念法念於法事,世尊法、律,現法能離生死熾然⑧,不待ⓗ時節,通達現法,緣自覺知⑨。聖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法所熏,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念僧念於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誠向⑩,行隨順法⑪,有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此是四雙八輩⑫賢聖,是名世尊弟子僧,淨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所應奉迎,承事供養,為良福田。聖弟子如是念僧事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僧所熏,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念戒自念淨戒,不壞戒、不缺戒、不污戒、不雜戒、不他取戒、善護戒、明者稱譽戒、智者不厭戒⑬。聖弟子如是念戒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戒所熏,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念施自念施事,我得善利,於慳垢眾生中而得離慳垢處,於非家⑭行解脫施,常自手施,樂行捨法,具足等施⑮。聖弟子如是念施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施所熏,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念天念諸天事,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若有正信心者,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亦當行此正信;彼得淨戒、施、聞、捨、慧,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今亦當行此戒、施、聞、慧。聖弟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其心正直,緣彼諸天。彼聖弟子如是直心⑯者,得深法利、得深義利、得彼諸天饒益隨喜;隨喜已,生欣悅;欣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得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處兇嶮眾生中,無諸罣[*]礙[*],入法水流。念天所熏故,昇進涅槃。 「摩訶男!若比丘住於學地,欲求上昇安樂涅槃。如是多修習,疾得涅槃者,於正法、律速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作禮而去。 [校勘]ⓐ 聖本無「進道」二字。 ⓑ 「當」,聖本作「常」。 ⓒ 「進」,聖本作「集」。 ⓓ 宋、元、明、聖四本無「覺」字。 ⓔ 「罣」,宋、聖二本作「罪」。[*] ⓕ 「礙」,大正藏原為「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礙」。[*] ⓖ 「流水」,聖本作「水流」。 ⓗ 「待」,宋、元、明三本作「得」。 ⓘ 「直」,聖本作「值」。 [註解]① 學地:在修學戒定慧的「有學」階段。佛弟子中尚未證阿羅漢的聖者,還有法須修學,因此稱為「有學」。(阿羅漢則是「無學」,已畢業了。) ② 羸:衰弱。讀音同「雷」。 ③ 六隨念:又作六念處。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④ 疾:馬上;立即。 ⑤ 其心正直:心地清淨質直,沒有虛假。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唯有清淨質直之心」。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彼心其時即依如來而質直」。 ⑥ 覺受樂:感受快樂。 ⑦ 嶮:「險」的異體字。 ⑧ 熾然:猛烈燃燒的樣子,這裡形容煩惱像火燒一般的逼迫身心。 ⑨ 緣自覺知: ⑩ 善向、正向、直向、誠向:良善的趣向,正確的趣向,正直的趣向,真實的趣向。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依善而行、依正直而行、依真理而行、如法而行」。 ⑪ 隨順法:依從正法。 ⑫ 四雙八輩:四組共八種聖人,即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洹向、斯陀洹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⑬ 不壞戒、不缺戒、不污戒、不雜戒、不他取戒、善護戒、明者稱譽戒、智者不厭戒:不毀壞戒、不缺少戒、不污染戒、只為解脫(不夾雜其他世間的目的)而持戒、不執取與解脫無關的禁戒、完善保護戒、明白人會稱嘆的戒、智者不會嫌惡的戒。 ⑭ 非家:無家;不擁有家人和財產;出家之後即是非家之人。 ⑮ 等施:平等地布施。又譯為「等心行施」、「等心普施」、「平等心而以惠施」。 ⑯ 直心:正直而無諂曲之心。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
本經和《雜阿含經》卷十七第482經所說呼應:「若使聖弟子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得遠離五法,修滿五法。云何遠離五法?謂斷欲所長養喜、斷欲所長養憂、斷欲所長養捨、斷不善所長養喜、斷不善所長養憂,是名五法遠離。云何修滿五法?謂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CBETA, T02, no. 99, p. 123, a14-19)
修滿「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五法能得禪定,也就是本經所說「隨喜心……歡悅……身猗息……覺受樂……心定」。
本經顯示了修六念可達成覺悟的要素「七覺支」,乃至涅槃。以「念佛」為例:
對佛、法、僧的淨信以及聖戒成就,是修行的方法(念佛、法、僧、戒),也是修行的成就(初果得四不壞淨):
世尊說修習六念的目的是讓人不起貪欲、瞋恚、愚癡,進而昇進涅槃。六念只是實作方法和技術,不是目的。所以在實際進行六念操作時,
應時時檢視自身的貪瞋癡有無增減,莫忘昇進涅槃為六念之初衷。
(九三二)[0238b10]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 時,釋氏摩訶男聞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世尊不久三月安居訖①,作衣②竟,持衣鉢,人間遊行。聞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四體不攝,迷於四方,聞法悉忘③,以聞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世尊不久安居訖,作衣竟,持衣鉢,人間遊行,是故我今思惟:『何時當復得見世尊及諸知識比丘?』」 佛告摩訶男:「汝正使④見世尊、不見世尊,見諸知識比丘及與不見,但依五法修六念當念於五法⑤,精勤修習。摩訶男!當以正信為主,非不正信;戒具足、聞具足、施具足、慧具足為本,非不智慧。如是,摩訶男!依此五法,修六念處⑥。何等為六?此摩訶男,念如來,當如是念,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當念法、僧、戒、施、天事,乃至自行得智慧。如是,摩訶男!聖弟子成就十一法⑦者,則為學跡,終不腐敗,堪任知ⓐ見、堪任決定,住甘露⑧門,近於甘露,不能一切疾得甘露涅槃⑨。 「譬如菢ⓑ⑩雞菢[*]其卵,或五或十,隨時消息⑪,愛護將養,正復⑫中間放逸,猶能以爪以口啄卵,得生其子。所以者何?以彼雞母初隨時消息,善愛護故。如是聖弟子成就十一法者,住於學跡⑬,終不腐敗,乃至不能一切ⓒ疾得甘露涅槃。」 佛說此經已,摩訶男釋氏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知」,宋、元、明、聖四本作「智」。 ⓑ 「菢」,大正藏原為「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菢」。[*] ⓒ 「切」,宋、元、明三本作「切法」。 [註解]① 三月安居訖:結束了三個月的結夏安居。結夏安居是在印度夏季三個月的雨季中,出家眾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 ② 作衣:縫製衣物。 ③ 四體不攝,迷於四方,聞法悉忘:悲傷到四肢好像要崩潰,分不清楚四方,聽的法都忘了。意指聽說佛陀要離開,不知何時能再見到佛陀而很悲傷。 ④ 正使:縱使。 ⑤ 六念處:又作「六隨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⑥ 五法: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 ⑦ 十一法:即「在家五法」(信、戒、聞、施、慧),加上「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天)。 ⑧ 甘露: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譬喻佛所教授的解脫法門,因為解脫的聖者不生,不生因而不死。 ⑨ 不能一切疾得甘露涅槃:疑為「無不能疾得甘露涅槃」之誤。 ⑩ 菢:讀音同「抱」,禽鳥孵卵。 ⑪ 消息:照顧。 ⑫ 正復:即使。 ⑬ 學跡:(參考莊春江阿含辭典:學見跡:另作「學跡、覺見跡」,即「見道跡的有學人」,參看「有學」、「見跡」,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入道的有學人」。-cathy)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
本經教導我們不管見不見得到佛陀,當依五法(信、戒、聞、施、慧,俗稱「在家五法」)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天)。 對照《雜阿含經》卷三十第854經:「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CBETA, T02, no. 99, p. 217, c8-9),雖然佛陀已入滅,佛弟子若能遵循佛陀的教誨修習多修習,成就五法及六念,還是能證涅槃。
另外,本經和《雜阿含經》卷三十第858經非常相近,第858經說不管見不見得到佛陀及善知識,應隨時修習六念,本經則說應依五法修六念。
《雜阿含經》卷二十、三十、三十三所記載念佛是「念如來事」,並以如來十號(古印度對覺者十種常見的稱號: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例。其中卷三十第857經並強調最好行、住、坐、臥隨時念佛。 《增壹阿含經》卷二記載念佛是以觀如來形象入手,思惟佛的功德,如五分法身(無學聖者所具備的五種功德: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及覺他的層面。在實作上是以坐姿念佛為主。 其中《雜阿含經》的念如來十號,或許是後世持名念佛的本源;《增壹阿含經》的觀如來形象,或許是後世觀想念佛的本源;《雜阿含經》卷五十第1349經甚至提到天神觀佛陀的足跡以念佛。各經所載可說是相通的,次第無非是以是以持名或者觀佛形象,帶入對佛功德的思惟(十號是說覺者的功德,五分法身是說無學聖者的功德),基於此而成就念住。
本經以母雞孵蛋譬喻成就五法及六念的人,這譬喻也用在其他經中,比喻勤修佛法,例如: 《雜阿含經》卷十第263經:「何所修習?謂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如彼伏雞善養其子,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正復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諸子自能方便安隱出㲉。」(CBETA, T02, no. 99, p. 67, b11-15) 《雜阿含經》卷二十九第827經:「譬如,比丘!伏鷄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隨時消息,冷暖愛護。彼伏鷄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後日,當以口啄,若以爪刮,令其兒安隱得生。』然其伏鷄善伏其子,愛護隨時,其子自然安隱得生。如是,比丘善學三學,隨其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CBETA, T02, no. 99, p. 212, b10-16) 《中阿含經》卷五十六〈晡利多品3〉:「猶如雞生十卵,或十二,隨時覆蓋,隨時溫暖,隨時看視,雞設有放逸者,彼中或雞子以[口*(隹/乃)]以足,啄破其卵,自安隱出者,彼為第一。如是比丘成就此堪任等十五法自受者,必知必見,必正盡覺,必至甘露門,近住涅槃,我說無不得至涅槃。」(CBETA, T01, no. 26, p. 781, b11-17) 本經譬喻中這句:「正復中間放逸,猶能以爪以口啄卵,得生其子」意義不明,對照以上其餘譯文,可知為難譯或解讀不一的文字。還好結論沒有疑義:勤修佛法的人,自然終究會獲得果證。 [進階辨正](九三三)[0238c09]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 時,釋氏摩訶男聞諸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世尊不久安居訖,作衣竟,持衣鉢,人間遊行。聞已,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四體不攝,迷於四方,先所聞法,今悉忘失,以聞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乃至人間遊行,我作是念:『何時當復得見世尊及諸知識比丘?』」 佛告摩訶男:「汝見如來、不見如來,見諸比丘、不見諸比丘,且汝常當勤修六法。何等為六?正信為本,戒、施、聞、空、慧以為根本,非不智慧。是故,摩訶男!依此六法已,於上增修六隨念,念如來事,乃至念天。如是十二種念成就,彼聖弟子諸惡退減不增長,消滅不起,離塵垢①,不增塵垢,捨離不取;不取故不著,以不取著故,緣自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作禮而去。
[註解]① 塵垢:指煩惱。 [對應經典]
(九三四)[0238c29]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正受故解脫,非不正受。云何?世尊!為先正受而後解脫耶?為先解脫而後正受耶?為正受解脫不前不後一時俱生耶?」 爾時,世尊默然而住。如是摩訶男第二第三問,佛亦再三默然住。 爾時,尊者阿難住於佛後,執扇扇佛。尊者阿難作是念:「釋氏摩訶男以此深義而問世尊,世尊病差ⓐ①未久,我今當說餘事,以引於彼語。 「摩訶男!學人亦有戒,無學人亦有戒;學人有三昧,無學人亦有三昧;學人有慧,無學人亦有慧;學人有解脫,無學人亦有解脫。」 摩訶男問尊者阿難:「云何為學人戒?云何為無學人戒?云何學人三昧?云何無學人三昧?云何學人慧?云何無學人慧?云何學人解脫?云何無學人解脫?」 尊者阿難語摩訶男:「此聖弟子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受持學戒,受持學戒具足已;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如是三昧具足已,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如實知,此苦滅如實知,此苦滅道跡如實知;如是知、如是見已,五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此五下分結斷,於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彼當爾時,成就學戒、學三昧、學慧、學解脫,復於餘時盡諸有漏,無漏解脫、慧解脫,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當爾時成就無學戒、無學三昧、無學慧、無學解脫。如是,摩訶男!是名世尊所說學戒、學三昧、學慧、學解脫,無學戒、無學三昧、無學慧、無學解脫。」 爾時,釋氏摩訶男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知摩訶男去不久,語尊者阿難:「迦毘羅衛釋氏乃能與諸比丘共論深義?」 阿難白佛:「唯然,世尊!迦毘羅衛釋氏能與諸比丘共論深義。」 佛告阿難:「迦毘羅衛諸釋氏快得善利,能於甚深佛法賢聖慧眼而得深入。」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差」,聖本作「瘥」。 [註解]① 差:同「瘥」,音ㄔㄞˋ,病痊癒。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
本經的情境是,摩訶男拿兩個很大的主題「定」和「解脫」問其因果關係。然而定有很多種,解脫也有不同的層次,混為一談的話容易誤解。佛陀此時病剛好,不適合長篇大論、一一解說,因此就由阿難代為解說。 阿難將「定」和「解脫」這二個詞,納入戒、定、慧、解脫的次第來說明,可說是「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從慧得解脫」。阿難並說明定有分四禪、解脫有分斷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等層次,整體起碼可分「學」和「無學」的不同,因此抽絲剝繭、化繁為簡地回答了摩訶男的問題。
為什麼阿那含證得的是「有學解脫」?因阿那含永不再生於人間,可視為一種「解脫」,但還須要於色界或無色界天進一步修行以證得阿羅漢,因此仍是「有學」,還沒有畢業。 (九三五)[0239b12]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爾時,釋氏名曰ⓐ沙陀,語釋氏摩訶男:「世尊說須陀洹成就幾種法?」 摩訶男答言:「世尊說須陀洹成就四法。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須陀洹。」 釋氏沙陀語釋氏摩訶男:「莫作是說,莫作是言:『世尊說四法成就須陀洹』,然彼ⓑ三法成就須陀洹。何等為三?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如是三法成就須陀洹。」如是第三說。釋氏摩訶男不能令沙陀受四法,釋氏沙陀不能令摩訶男受三法,共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釋氏摩訶男白佛言:「世尊!釋氏沙陀來詣我所,問我言:『世尊說幾法成就須陀洹?』我即答言:『世尊說四法成就須陀洹。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如是四法成就須陀洹。』釋氏沙陀作是言:『釋氏摩訶男!莫作是語:「世尊說四法成就須陀洹」,但三法成就須陀洹。何等為三?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世尊說如是三法成就須陀洹。』如是再三說,我亦不能令彼釋氏沙陀受四法,釋氏沙陀亦不能令我受三法,是故俱來詣世尊所,今問世尊,須陀洹成就幾法?」 時,沙陀釋氏從坐起,為佛作禮,合掌白佛:「世尊!若有如是像類①法起,一者世尊,一者比丘僧,我寧隨世尊,不隨比丘僧。或有如是像類法起,一者世尊,一者比丘尼僧、優婆塞、優婆夷、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我寧隨世尊,不隨餘眾。」 爾時,世尊告釋氏摩訶男:「如摩訶男,釋氏沙陀作如是論,汝當ⓒ云何?」 摩訶男白佛:「世尊!彼沙陀釋氏作如是論,我知復何ⓓ說②,我唯言善,唯言真實。」 佛告摩訶男:「是故當知四法成就須陀洹,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如是受持。」 時,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作禮而去。 [校勘]ⓐ 大正藏校勘此處作「cf.Godhā」。 ⓑ 「彼」,宋、元、明、聖四本作「後」。 ⓒ 「當」,大正藏原為「等」,今依據前後文改作「當」。 ⓓ 「何」,大正藏原為「可」,今依據聖本改作「何」。 [註解]① 像類:種類。 ② 我知復何說:我還有甚麼話可說。 [對應經典]
[導讀:四向四果]修道的階位粗分為四果,也可進一步細分,例如將四果各自之前的階段拆出來成為四向,而成為四向四果:
果位越高,剩餘輪迴的束縛越少,例如:
【待依據本經用詞修改。】 (九三六)[0239c21]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時,有迦毘羅衛釋氏集供養堂①,作如是論,問:「摩訶男!云何最後記說②彼百手釋氏ⓐ命終,世ⓑ尊記彼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③,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然彼百手釋氏犯戒飲酒,而復世尊記彼得須陀洹,乃至究竟苦邊。汝摩訶男,當往問佛,如佛所說,我等奉持。」 爾時,摩訶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迦毘羅衛諸釋氏集供養堂,作如是論,摩訶男:『云何最後記說,是中百手釋氏命終,世尊記說得須陀洹,乃至究竟苦邊。汝今當往重問世尊,如世尊所說,我等奉持④。』我今問佛,唯願解說。」 佛告摩訶男:「佛弟子念佛念法念僧『善逝大師、善逝大師』者,聖弟子所說,口說善逝,而心正念、直ⓓ見⑤,悉入善逝。 「『正法律、正法律』者,聖弟子所說,口說正法,發心正念、直[*]見,悉入正法。 「『善向僧、善向僧』者,聖弟子所說,口說ⓔ善向,發心正念、直[*]見,悉入善向。 「如是,摩訶男!聖弟子於佛一向淨信,於法、僧一向淨信,於法利智、出智、決定智⑥,八解脫⑦具足身作證⑧,以智慧見,有漏斷知⑨。如是聖弟子不趣地獄、畜生、餓鬼,不墮惡趣,說阿羅漢俱解脫⑩。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彼知見有漏斷⑪,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慧解脫⑫。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而不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身證⑬。 「復次,摩訶男!若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於正法、律如實知見⑭,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見到⑮。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於正法、律如實知見,不得見到,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信解脫⑯。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於五法⑰增上智慧,審諦堪忍⑱,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法行⑲。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乃至五法少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信行⑳。 「摩訶男!此堅固樹,於我所說能知義者,無有是處。若能知者,我則記說,況復百手釋氏而不記說得須陀洹?摩訶男,百手釋氏臨命終時,受持淨戒,捨離飲酒,然後命終,我記說彼得須陀洹,乃至究竟苦邊。」 摩訶男釋氏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作禮而去。 [校勘]ⓐ 「百手釋氏」,巴利本作 Sarakāni (或 Saraṇāni) Sakka。 ⓑ 「世」,聖本作「所」。 ⓒ 聖本無「正」字。 ⓓ 「直」,聖本作「冝」。[*] ⓔ 聖本無「口說」二字。 ⓕ 「身」,大正藏原為「自」,今依據高麗藏改作「身」。 [註解]① 供養堂:講堂;集會所。 ② 記說:決定說;確定說。例如佛陀記說某弟子證得的果位或往生去處,即表示佛陀確知地說出此弟子證得的果位或往生去處。 ③ 決定正向三菩提:必定正確地趨向正覺,指初果聖者不會退轉,遲早會證得涅槃。三菩提為音譯,義譯為「正覺」,另譯作「三佛」,指真正的覺悟。 ④ 奉持:持守。 ⑤ 直見:正直的見解。 ⑥ 於法利智、出智、決定智:對於法有犀利的智慧、出離的智慧、徹底不疑的智慧。 ⑦ 八解脫:依八種禪定而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即「有色者觀諸色(色觀色)、內無色想(不觀察自身的色)而觀外色(自身以外的色)、淨觀、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定」等八種定。又譯為「八背捨」。 or 八種俱解脫聖者觸證解脫涅槃時所依止的加行禪定。 ⑧ 具足身作證:具備滿足,親身體證。 ⑨ 有漏斷知:捨斷煩惱,並知道自己已證得了解脫的智慧,即「解脫、解脫知見」。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盡於諸漏」。 ⑩ 俱解脫:具有完整「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且已斷盡煩惱,因此定、慧皆圓滿。(定、慧皆完全滿足的解脫者。) ⑪ 知見有漏斷:了知、見到煩惱斷了。 ⑫ 慧解脫:還不具有完整「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但已斷盡煩惱者。 ⑬ 身證:「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具有完整「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但還沒斷盡煩惱者,已曾親身入滅盡定(八解脫之一)而證得近似涅槃的寂滅,因此名為「身證」。 ⑭ 於正法、律如實知見:清楚明白地見到真理(四聖諦),即初果聖者有的「法眼淨」。 ⑮ 見到:由「隨法行」修行,證得初果但尚未證得四果的聖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脫」定力,也還沒斷盡煩惱者。另譯為「見至」。 ⑯ 信解脫:由「隨信行」修行,證得初果但尚未證得四果的聖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脫」定力,也還沒斷盡煩惱者。 ⑰ 五法:即信、精進、念、定、慧等五根。 ⑱ 審諦堪忍:明白道理然後接受、忍可。 ⑲ 隨法行:隨著修證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是「須陀洹向」的階段。又譯為「法行」。 ⑳ 隨信行:隨著對佛法的清淨信心而修行,是「須陀洹向」的階段。又譯為「信行」。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
「俱解脫」的阿羅漢具有完整「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且已斷盡煩惱,因此定、慧都圓滿。其中「八解脫」包含能調伏三界一切貪欲的定力,可說是修行定力的極致。 「慧解脫」的阿羅漢已斷盡煩惱,但還不具有完整的「八解脫」定力,例如已獲得色界的定力,就依此定力而成就了解脫智慧,但還沒有修無色定。慧解脫阿羅漢雖然尚未修完所有的八解脫,仍然是有超凡的定力,才能因定發慧。 [進階辨正][導讀:無始相應 (1/2)]《雜阿含經》「無始相應」的內容為本卷第937~939經和卷三十四第940~956經,是形容「無始生死」的相關經文。由於一切有為法是因緣所生,往前輾轉推究是找不到一個起始點的,因此稱作「無始」。 (九三七)[0240b12]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①獼猴池側重閣講堂②。時,有四十比丘住ⓐ波梨耶聚落,一切皆修阿練若③行ⓑ、糞掃衣ⓒ④、乞食,學人⑤未離欲,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 爾時,世尊作是念:「此四十比丘住波梨耶聚落,皆修阿練若行、糞掃衣、乞食,學人未離欲,我今當為說法,令其即於此生ⓓ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爾時,世尊告波梨耶聚落四十比丘:「眾生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繫其頸,長夜生死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於意云何?恒水洪流趣於大海,中間恒水為多?汝等本來長夜生死輪轉,破壞身體流血為多?」 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說義,我等長夜輪轉生死,其身破壞流血甚多,多於恒水百千萬倍。」 佛告比丘:「置此恒水,乃至四大海水為多?汝等長夜輪轉生死,其身破壞血流為多?」 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說義,我等長夜輪轉生死,其身破壞流血甚多,踰四大海水也。」 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所出身血甚多無數,過於恒水及四大海。所以者何?汝於長夜,曾生象中,或截耳、鼻、頭、尾、四足,其血無量。或受馬身,駝、驢、牛、犬諸禽獸類,斷截耳、鼻、頭、足四體,其血無量,汝等長夜或為賊盜,為人所害,斷截頭ⓔ、足、耳、鼻,分離四體,其血無量。汝等長夜身壞命終,棄於塜間,膿壞流血,其數無量,或墮地獄、畜生、餓鬼,身壞命終,其流血出亦復無量。」 佛告比丘:「色為ⓕ是常,為非常耶?」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佛告比丘:「若無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佛告比丘:「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⑥,聖弟子寧復於中見是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告比丘:「若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厭離,於受、想、行、識厭離;厭ⓖ已不樂,不樂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是法時,四十比丘波梨耶聚落住者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校勘此處作「cf. Paveyyakā」。 ⓑ 「阿練若行」,巴利本作 Araññaka。 ⓒ 「糞掃衣」,巴利本作 Paṃsukūlikā。 ⓓ 「生」,聖本作「坐」。 ⓔ 「截頭」,宋、元、聖三本作「截手」,明本作「絕手」。 ⓕ 宋、元、明三本無「為」字。 ⓖ 「厭」,宋、元、明三本作「厭離」。 [註解]① 毘舍離: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東北部,在恆河北岸,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跋耆國的首都,這個城內主要的種族叫離車,是跋祇族的一部。另譯為「毘耶離」、「鞞舍離」、「廣嚴城」。 ② 重閣講堂:佛陀的道場之一,在毘舍離城北邊一大片天然林中的大講堂。又譯為「高樓臺觀」、「大林精舍」。 ③ 阿練若: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又譯為「空閑」、「空閑處」、「阿蘭若」。為十二頭陀行之一。 ④ 糞掃衣:撿拾被丟棄的衣物,清洗後縫製成的衣服。又譯作「納衣」。穿糞掃衣而不穿施主布施的衣服是十二頭陀行之一。 ⑤ 學人:佛弟子中尚未證阿羅漢的聖者,還有法須修學,因此稱為「學人」或「有學」。 ⑥ 變易法:具有會變化的性質,與「無常」意思類似。 [對應經典]
[進階辨正](九三八)[0240c25]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以來,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 佛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恒河流水,乃至四大海,其水為多?為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流淚為多?」 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說義,我等長夜輪轉生死,流淚甚多,過於恒水及四大海。」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流淚甚多,非彼恒水及四大海。所以者何?汝等長夜喪失父母、兄弟、姊妹、宗親、知識,喪失錢財,為之流淚,甚多無量。汝等長夜棄於塜間,膿血流出,及生地獄、畜生、餓鬼。諸比丘!汝等從無始生死,長夜輪轉,其身血淚甚多無量。」 佛告諸比丘:「色為常耶?為無常耶?」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佛告比丘:「若無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佛告比丘:「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其中見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如是見,乃至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惱苦」,宋、元、明、聖四本作「苦惱」。 [註解][對應經典]
(九三九)[0241a18]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繫其頸,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 佛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恒河流ⓐ水及四大海,其水為多,汝等長夜輪轉生死,飲其母乳為多耶?」 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說義,我等長夜輪轉生死,飲其母乳,多於恒河及四大海水。」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長夜輪轉生死,飲其母乳,多於恒河及四大海水。所以者何?汝等長夜或生象中,飲其母乳,無量無數。或生駝、馬、牛、驢諸禽獸類飲其母乳,其數無量。汝等長夜棄於塜間,膿血流出,亦復無量。或墮地獄、畜生、餓鬼,髓血流出,亦復如是。比丘!汝等無始生死輪轉已來,不知苦之本際。云何?比丘!色為常耶?為無常耶?」 比丘白佛:「非常,世尊!」 「乃至聖弟子於五受陰①觀察非我、非我所,於諸世間得無所取;不取已,無所著,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宋、元、明三本無「流」字。 [註解]① 五受陰: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有執著的五陰,又稱為「五受陰」。參見《雜阿含經》卷二第55、58經。又譯為「五盛陰」、「五取蘊」。 [對應經典]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校勘]ⓐ 聖本在「三」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