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佛說長阿含ⓐ第二分釋提桓因問經第十如是我聞: 爾時,釋提桓因ⓕ發微妙善心,欲來見佛:「今我當往至世尊所。」 時,諸忉利天ⓖ聞釋提桓因發微ⓗ妙善心,欲詣佛所,即尋詣帝釋,白言:「善哉,帝釋!發妙善心,欲詣如來,我等亦樂侍從詣世尊所。」 時,釋提桓因即告執樂神ⓘ般遮翼ⓙ曰:「我今欲詣世尊所,汝可俱行,此忉利諸天亦當與我俱詣佛所。」 對曰:「唯然!」時,般遮翼持琉璃ⓚⓛ琴,於帝釋前忉利天眾中鼓琴供養。 時,釋提桓因、忉利諸天及般遮翼,於法堂上忽然不現,譬如力士屈伸臂頃,至摩竭國北毘陀山中。 爾時,世尊入火焰三昧②,彼毘陀山同一火色,時國人見,自相謂言:「此毘陀山同一火色,將是如來諸天之力。」 時,釋提桓因告般遮翼曰:「如來、至真甚難得覩,而能垂降此閑靜處,寂默無聲,禽獸為侶,此處常有諸大神天侍衛世尊,汝可於前鼓琉璃琴娛樂世尊,吾與諸天尋於後往。」 對曰:「唯然!」即受教已,持琉璃琴於先詣佛。去佛不遠,鼓琉璃琴,以偈歌曰:
「跋陀③禮汝父, 汝父甚端嚴; 爾時,世尊從三昧起,告般遮翼言:「善哉,善哉,般遮翼!汝能以清淨音和④琉璃琴稱讚如來,琴聲、汝音,不長不短,悲和哀婉,感動人心。汝琴所奏,眾義備有,亦說欲縛,亦說梵行,亦說沙門,亦說涅槃。」 爾時,般遮翼白佛言:「我念世尊昔鬱鞞羅ⓠ尼連禪ⓡ水邊,阿遊波陀ⓢ尼俱律ⓣ樹下初成佛道時,有尸漢陀ⓤ天大將子及執樂天王ⓥ女,共於一處,但設欲樂,我於爾時見其心爾,即為作頌,頌說欲縛,亦說梵行,亦說沙門,亦說涅槃。時,彼天女聞我偈已,舉目而笑語我言:『般遮翼!我未見如來,我曾於忉利天法講堂上,聞彼諸天稱讚如來,有如是德,有如是力。汝常懷信,親近如來,我今意欲與汝共為知識。』世尊!我時與一言之後,不復與語。」 時,釋提桓因作是念:「此般遮翼已娛樂如來訖,我今寧可念於彼人。」時,天帝釋即念彼人。時,般遮翼復生念言:「今天帝釋乃能念我。」即持琉璃琴詣帝釋所。帝釋告曰:「汝以我名并稱忉利天意,問訊世尊:『起居輕利,遊步強耶?』」 時,般遮翼承帝釋教,即詣世尊所,頭面禮足,於一面住,白世尊言:「釋提桓因及忉利諸天故,遣我來問訊世尊:『起居輕利,遊步強耶?』」 世尊報曰:「使汝帝釋及忉利天壽命延長,快樂無患。所以然者?諸天、世人及阿須倫ⓦ諸眾生等,皆貪壽命、安樂、無患。」 爾時,帝釋復自念言:「我等宜往禮覲世尊。」即與忉利諸天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却住一面。時,帝釋白佛言:「不審我今去世尊遠近可坐?」 佛告帝釋曰:「汝天眾多,但近我坐。」 時,世尊所止因陀羅窟,自然廣博,無所障碍⑤。爾時,帝釋與忉利諸天及般遮翼皆禮佛足,於一面坐,帝釋白佛言:「一時,佛在舍衛國婆羅門ⓧ舍,爾時世尊入火焰三昧,我時以少因緣,乘千輻寶車,詣毘樓勒天王所,於空中過,見一天女叉手在世尊前立,我尋語彼女言:『若世尊三昧起者,汝當稱我名字,問訊世尊:起居輕利,遊步強耶?』不審彼女後竟為我達此心不?世尊!寧能憶此事不?」 佛言:「憶耳!彼女尋以汝聲致問於我,吾從定起,猶聞汝車聲。」 帝釋白佛言:「昔者,我以少緣,與忉利諸天集在法堂,彼諸舊天皆作是言:『若如來出世,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今我躬見世尊,躬見自知,躬自作證,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輪眾。此有瞿夷⑥ⓩ釋女,於世尊所淨修梵行,身壞命終,生忉利天宮,即為我子。忉利諸天皆稱言:『瞿夷大天子有大功德,有大威力。』復有餘三比丘,於世尊所淨修梵行,身壞命終,生於卑下執樂神Ⓐ中,常日夕Ⓑ來為我給使,瞿夷見已,以偈觸嬈曰:
「『汝為佛弟子, 我本在家時, 帝釋白佛言:「願開閑暇,一決我疑。」 佛言:「隨汝所問,吾當為汝一一演說。」 眾生怨結共鬥的根源爾時,帝釋即白佛言:「諸天、世人、乾沓和、阿修Ⓕ羅及餘眾生等,盡與何結⑪相應,乃生Ⓖ怨讐⑫、刀杖相向?」 佛告帝釋Ⓗ言:「怨結之生,皆由貪嫉,故使諸天、世人、阿修[*]羅、餘眾生等,刀杖相加。」 爾時,帝釋即白佛言:「實爾!世尊!怨結之生,由貪嫉故,使諸天、世人、阿修[*]羅、餘眾生等,刀杖相加。我今聞佛所說,疑網悉除,無復疑也,但不解此貪嫉之生,何由而起?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佛告帝釋:「貪嫉之生,皆由愛憎,愛憎為因,愛憎為緣,愛憎為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 爾時,帝釋即白佛言:「實爾。世尊!貪嫉之生,皆由愛憎,愛憎為因,愛憎為緣,愛憎為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我今聞佛所說,迷惑悉除,無復疑也。但不解愛憎復Ⓘ何由而生?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佛告帝釋:「愛憎之生,皆由於欲,因欲緣欲,欲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 爾時,帝釋白佛言:「實爾!世尊!愛憎之生,皆由於欲,因欲緣欲,欲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我今聞佛所說,迷惑悉除,無復疑也。但不知此欲復何由而Ⓙ生?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佛告帝釋:「愛由想生,因想緣想,想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即Ⓚ無。」 爾時,帝釋白佛言:「實爾!世尊!愛由想生,因想緣想,想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我今聞佛所說,無復疑也。但不解想復何由而生?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佛告帝釋:「想之所生,由於調戲⑬,因調緣調,調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帝釋!若無調戲則無想,無想則無欲,無欲則無愛憎,無愛憎則無貪嫉,若無貪嫉,則一切眾生不相傷害。帝釋!但緣調為本,因調緣調,調為原首,從此有想,從想有欲,從欲有愛憎,從愛憎有貪嫉;以貪嫉故,使群生等共相傷害。」 帝釋白佛言:「實爾!世尊!由調有想,因調緣調,調為原首,從此有想由調而有,無調則無。若本無調者則無想,無想則無欲,無欲則無愛憎,無愛憎則無貪嫉,無貪嫉則一切群生不相傷害。但想由調生,因調緣調,調為原首,從調有想,從想有欲,從欲有愛憎,從愛憎有貪嫉,從貪嫉使一切眾Ⓛ生共相傷害。我今聞佛所說,迷惑悉除,無復疑也。」 爾時,帝釋復白佛言:「一切沙門、婆羅門盡除調戲在滅迹⑭耶?為不除調戲在滅迹耶?」 佛告帝釋:「一切沙門、婆羅門不盡除調戲在滅迹⑮也。所以然者?帝釋,世間有種種界⑯,眾生各依己界,堅固守持,不能捨離,謂己為實,餘者為虛。是故,帝釋!一切沙門、婆羅門不盡除調戲而在滅迹。」 爾時,帝釋白佛言:「實爾!世尊!世間有種種眾生,各依己界,堅固守持,不能捨離,謂己為是,餘為虛妄。是故一切沙門、婆羅門不盡除調戲而在滅迹。我聞佛言,疑惑悉除,無復疑也。」 帝釋復白佛言:「齊幾調在滅迹⑰耶?」 滅除調戲的方法佛告帝釋:「調戲有三:一者口,二者想,三者求。彼口所言,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言已,如所言,不自害、不害他、不二俱害。知時比丘如口所言,專念不亂,想亦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想已,如所想,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害,知時比丘如所想,專念不亂。帝釋!求亦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求已,如所求,不自害、不害他,不二俱害,知時比丘如所求,專念不亂。」 爾時,釋提桓因言:「我聞佛所說,無復狐疑。」 佛告帝釋:「捨心有三:一者喜身,二者憂身,三者捨身。帝釋!彼喜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喜已,如所喜,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害,知時比丘專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⑳。帝釋!彼憂身者,自害、害彼,亦二俱害;捨此憂已,如所憂,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害,知時比丘專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復次,帝釋!彼捨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捨此捨Ⓞ已,如所捨,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害,知時比丘專念不忘,是即名為受具足戒。」 帝釋白佛言:「我聞佛所說,無復狐疑。」 又白佛言:「齊幾名賢聖律諸根具足㉑?」 佛告帝釋:「眼知色,我說有二:可親、不可親。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我說有二:可親、不可親。」 爾時,帝釋白佛言:「世尊!如來略說,未廣分別,我以具解。眼知色,我說有二:可親、不可親。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有二:可親、不可親。世尊!如眼觀色,善法損減,不善法增,如此眼知色,我說不可親;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知法,善法損減,不善法增,我說不可親。世尊!如眼見色,善法增長,不善法減,如是眼知色,我說可親;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知法,善法增長,不善法減,我說可親。」 佛告帝釋:「善哉,善哉,是名賢聖律諸根具足。」 帝釋白佛言:「我聞佛所說,無復狐疑。」 復白佛言:「齊幾比丘名為究竟、究竟梵行、究竟安隱、究竟無餘㉒?」 佛告帝釋:「為愛所苦,身得滅者Ⓟ,是為究竟、究竟梵行、究竟安隱、究竟無餘。」 帝釋白佛言:「我本長夜,所懷疑網,今者如來開發所疑。」 佛告帝釋:「汝昔頗曾詣沙門、婆羅門所問此義不?」 往昔沙門婆羅門無法回答帝釋天問題帝釋白佛言:「我自憶念:昔者,曾詣沙門、婆羅門所諮問此義。昔我一時曾二Ⓠ集講堂,與諸天眾共論:『如來為當出世,為未出世?』時共推求,不見如來出現于世,各自還宮,五欲娛樂。世尊!我復於後時見諸大神天,自恣五欲已,漸各命終。時我,世尊!懷大恐怖,衣毛為竪。時,見沙門、婆羅門處在閑靜,去家離俗Ⓡ,我尋至彼所問言:『云何名究竟?』我問此義,彼不能報。彼既不知,逆問我言:『汝為是誰?』我尋報言:『我是釋提桓因。』彼復問言:『汝是何釋?』我時答言:『我是天帝釋,心有所疑,故來相問耳。』時,我與彼如所知見,說於釋義。彼聞Ⓢ我言:『更為我弟子,我今是佛弟子,得須陀洹道,不墮餘趣,極七往返Ⓣ,必成道果,唯願世尊記我為斯陀含。』說此語已,復作頌曰:
「『由彼染穢想, 故生我狐疑; 佛告帝釋:「汝憶本得喜樂、念樂時不?」 帝釋答曰:「如是,世尊!憶昔所得喜樂、念樂。世尊!我昔曾與阿須倫[*]共戰,我時得勝,阿須倫[*]退,我時則還,得歡喜、念樂,計此歡喜、念樂,唯Ⓧ有穢惡刀杖喜樂、鬪訟喜樂。今我於佛所得喜、念樂Ⓨ,無有刀杖、諍訟之樂。」 佛告帝釋:「汝今得喜樂、念樂,於中欲求何功德果?」 爾時,帝釋白佛言:「我於喜樂、念樂中,欲求五功德果,何等五?」即說偈言:
「我後若命終, 捨於天上壽; 說此偈已,白佛言:「我於喜樂、念樂中,欲得如是五功德果。」 爾時,帝釋語忉利諸天曰:「汝於忉利天上梵童子前恭敬禮事,今於佛前復設此敬者,不亦善哉!」 其語未久,時,梵童子忽然於虛空中天眾上立,向天帝釋而說偈曰:
「天王清淨行, 多利益眾生; 帝釋天滿足執樂神所願時,梵童子說此偈已,忽然不現。是時,帝釋即從座起,禮世尊足,遶佛三匝,却行㉓而退,忉利諸天及般遮翼亦禮佛足,却行而退。時,天帝釋少復前行,顧語般遮翼曰:「善哉,善哉,汝能先於佛前鼓琴娛樂,然後我及諸天於後方到,我今以⒠汝補汝父位,於乾沓和中最為上首⒡,當以彼跋陀⒢⒣乾沓和王女與汝⒤為妻。」 時,釋提桓因、忉利諸天及般遮翼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 [校勘]ⓐ 明本無「佛說長阿含」五字。 ⓑ 「摩竭」,巴利本作 Magadhā。 ⓒ 「菴婆羅」,巴利本作 Amba。 ⓓ 「毘陀」,巴利本作 Vediyaka。 ⓔ 「因陀娑羅窟」,巴利本作 Indasāla-guhā。 ⓕ 「釋提桓因」,巴利本作 Sakka-devānam-inda。 ⓖ 「忉利天」,巴利本作 Tāvatiṁsa。 ⓗ 大正藏無「微」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執樂神」,巴利本作 Gandhabba。 ⓙ 「般遮翼」,巴利本作 Pañcasikha。 ⓚ 「琉璃」,聖本作「流離」。 ⓛ 「琉璃」,巴利本作 Beluva。 ⓜ 「女」,大正藏原為「汝」,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女」。 ⓝ 「緣故」,大正藏原為「因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緣故」。 ⓞ 「奔」,大正藏原為「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奔」。 ⓟ 「共」,大正藏原為「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共」。 ⓠ 「鬱鞞羅」,巴利本作 Uruveīā。 ⓡ 「尼連禪」,巴利本作 Nerañjarā。 ⓢ 「阿遊波陀」,巴利本作 Ajapāla。 ⓣ 「尼俱律」,巴利本作 Nigrodha。 ⓤ 「尸漢陀」,巴利本作 Sikhaddhi。 ⓥ 「王」,宋、元、明三本作「玉」。 ⓦ 「倫」,大正藏原為「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倫」。[*] ⓧ 宋、元、明三本無「門」字。 ⓨ 「阿須倫眾」,巴利本作 Asura-kāyā。 ⓩ 「瞿夷」,巴利本作 Gopikā。 Ⓐ 「執樂神」,巴利本作 Gandhabba。 Ⓑ 「夕」,大正藏原為「日」,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夕」。 Ⓒ 「勤」,宋、元、明三本作「進」。 Ⓓ 「絆」,大正藏原為「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絆」。 Ⓔ 「本」,大正藏原為「大」,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本」。 Ⓕ 「修」,大正藏原為「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修」。[*] Ⓖ 「乃生」,大正藏原為「乃至」,宋、元、明三本作「乃生」,聖本作「及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乃生」。 Ⓗ 「帝釋」,大正藏原為「釋」,今依據明本改作「帝釋」。 Ⓘ 宋、元、明三本無「復」字。 Ⓙ 大正藏無「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即」,大正藏原為「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即」。 Ⓛ 「眾」,宋、元、明三本作「群」。 Ⓜ 「他」,宋、元、明三本作「彼」。 Ⓝ 「不害」,大正藏原為「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害」。[*] Ⓞ 「捨」,大正藏原為「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捨」。 Ⓟ 「滅者」,大正藏原為「減者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滅者」。 Ⓠ 大正藏無「二」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俗」,大正藏原為「欲」,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俗」。 Ⓢ 「聞」,大正藏原為「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聞」。 Ⓣ 「返」,宋、元二本作「反」。 Ⓤ 「今我」,大正藏原為「我今」,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今我」。[*] Ⓥ 「已」,宋、元二本作「以」。 Ⓦ 「歸」,大正藏原為「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歸」。 Ⓧ 「唯」,大正藏原為「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唯」。 Ⓨ 「喜、念樂」,明本作「喜樂念樂」。 Ⓩ 「喜」,聖本作「樂」。 ⒜ 「自」,大正藏原為「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自」。 ⒝ 「趣」,大正藏原為「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趣」。 ⒞ 「德」,聖本作「福」。 ⒟ 「阿迦尼吒」,巴利本作 Akaniṭṭhā。 ⒠ 「以」,大正藏原為「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 「首」,聖本作「昔」。 ⒢ 「跋陀」,大正藏原為「拔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跋陀」。 ⒣ 「跋陀」,巴利本作 Bhaddā。 ⒤ 聖本無「汝」字。 ⒥ 聖本在「十」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註解]① 菴婆羅:摩竭國的村名,「芒果」的音譯。 ② 火焰三昧:以火為專注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入這種定時,身體能發出火燄。又譯為「火光三昧」、「火三昧」。 ③ 跋陀:執樂神女的名字,意思是「吉祥」,又譯為「賢月色」。 ④ 和: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讀音同「鶴」。 ⑤ 碍:「礙」的異體字。 ⑥ 瞿夷:「瞿曇」(喬達摩)族的「夷」(女性)。 ⑦ 恭恪:恭敬謹慎。「恪」讀音同「克」。 ⑧ 誑:說謊、欺騙。 ⑨ 彼子本失意,其後還得念:三位比丘在生時修行未竟全功,投生為較低階的天眾。其中兩位受激勵呵責後提起正念離欲,往生到光音天。 ⑩ 道諦:可以滅苦的解脫之道的真理,即「八聖道」。 ⑪ 結:煩惱。比喻煩惱如繩「結」繫縛眾生。 ⑫ 讐:仇怨。「讎」的異體字。 ⑬ 調戲:即「掉舉」,心浮動不安(而產生種種戲論妄想)。 ⑭ 調戲在滅迹:滅除調戲的途徑。?? ⑮ 不盡除調戲在滅迹:?? ⑯ 界:差別、分類。 ⑰ 齊幾調在滅迹:怎樣是滅除調戲的途徑。?? ⑱ 齊幾:怎麼樣。 ⑲ 捨心:放下一切而沒有執著的心。 ⑳ 具足戒:這裡指圓滿地遵守能在各種環境中離罪的所有戒。 ㉑ 賢聖律諸根具足:依照佛教律圓滿地守護六根。可參考《雜阿含經》卷十一282經「賢聖法、律無上修諸根」。 ㉒ 無餘:沒有執取。沒有執取(貪愛)而涅槃,不再往生他處。 ㉓ 却行:倒退著走。 ㉔ 遠塵離垢:遠離塵垢。塵垢在此特指「見惑」(見道所斷的惑),基於四聖諦的正見斷了見惑,稱作「得法眼淨」,證得初果。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次第深入地說法。 本經一開始描述帝釋天在拜訪佛陀前,先使樂神鼓琴讚歌供養,有先打招呼的意思。 樂神的歌頌中形容了他一見到天女,欲心無法自制,如同大象雖被鈎住卻仍無法自拔,也比擬為修行者對於法的渴求。 佛陀對於這樣的情歌並未訶責,仍然讚美他的歌聲技藝:「感動人心。汝琴所奏,眾義備有,亦說欲縛,亦說梵行,亦說沙門,亦說涅槃。」。 接著帝釋天提到有三位比丘往生後也成為樂神,反而比當初供養他們的在家女弟子地位低下。其中兩位比丘受到刺激後正念離欲,當即往生到光音天。 最後問到,什麼是眾生怨結共鬥的原因? 佛陀依次說明:怨結→貪嫉→愛憎→欲→想→調戲。並開示滅除調戲的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