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佛說長阿含第三分倮形梵志經第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委若國金槃鹿野林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時,有倮形梵志姓迦葉,詣世尊所,問訊已,一面坐。倮形迦葉白佛言:「我聞沙門瞿曇呵責一切諸祭祀法,罵諸苦行人以為弊穢。瞿曇!若有言:『沙門瞿曇呵責一切諸祭祀法,罵苦行人以為弊穢。』作此言者,是為法語,法法成就,不誹謗沙門瞿曇耶?」

佛言:「迦葉!彼若言:『沙門瞿曇呵責一切諸祭祀法,罵苦行人以為弊穢。』者,彼非法言,非法法成就,為誹謗我,非誠實言。所以者何?迦葉!我見彼等苦行人,有身壞命終,墮地獄中者;又見苦行人身壞命終,生天善處者;或見苦行人樂為苦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者;或見苦行人樂為苦行,身壞命終,生天善處者。迦葉!我於此二趣所受報處,盡知盡見,我寧可呵責諸苦行者以為弊穢耶?我正說是,彼則言非,我正說非,彼則言是。迦葉!有法沙門、婆羅門同,有法沙門、婆羅門不同。迦葉!彼不同者,我則捨置,以此法不與沙門、婆羅門同故。

「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沙門瞿曇於不善法、重濁、黑冥、非賢聖法,彼異眾師於不善法、重濁、黑冥、非賢聖法,誰能堪任滅此法者?迦葉!彼有智者作是觀時,如是知見,唯沙門瞿曇能滅是法。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推求,如是論時,我於此中則有名稱

「復次,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沙門瞿曇弟子於不善法、重濁、黑冥、非賢聖法,彼異眾師弟子於不善法、重濁、黑冥、非賢聖法,誰能堪任滅此法者?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知見,唯沙門瞿曇弟子能滅是法。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推求,如是論時,我弟子則得名稱。

「復次,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沙門瞿曇於諸善法、清白、微妙及賢聖法,彼異眾師於諸善法、清白、微妙及賢聖法,誰能堪任增廣修行者?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知見,唯有沙門瞿曇堪任增長修行是法。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推求,如是論時,我於此中則有名稱。

「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沙門瞿曇弟子於諸善法、清白、微妙及賢聖法,彼異眾師弟子於諸善法、清白、微妙及賢聖法,誰能堪任增長修行者?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知見,唯有沙門瞿曇弟子能堪任增長修行是法。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推求,如是論時,於我弟子則有名稱。迦葉!有道有迹,比丘於中修行,則自知自見,沙門瞿曇時說、實說、義說、法說、律說

「迦葉!何等是道?何等是迹?比丘於中修行,自知自見,沙門瞿曇時說、實說、義說、法說、律說。迦葉!於是比丘修念覺意,依止息,依無欲,依出要;修精進捨覺意,依止息,依無欲,依出要。迦葉!是為道,是為迹,比丘於中修行,自知自見,沙門瞿曇時說、實說、義說、法說、律說。」

迦葉言:「瞿曇!唯有是道、是迹,比丘於中修行,自知自見。沙門瞿曇時說、實說、義說、法說、律說。但苦行穢污,有得婆羅門名,有得沙門名。何等是苦行穢污,有得婆羅門名,有得沙門名?瞿曇!離服倮形,以手自障蔽,不受食,不受食,不受兩臂中間食,不受三人中間食,不受兩刀中間食,不受兩杇中間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懷家食,狗在門前不食其食,不受有蠅家食,不受請食他言先識則不受其飡,不食魚,不食肉,不飲酒,不兩器食,一飡一咽,至七飡止,受人益食,不過七益,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或復食果,或復食,或食飯汁,或食麻米,或食𥠆,或食牛糞,或食鹿糞,或食樹根枝葉花實,或食自落果;或披衣,或披[*]衣,或衣樹皮,或草襜,或衣鹿皮,或留髮,或被毛編,或著塚間衣;或有常舉手者,或不坐床席,或有常蹲者,或有剃髮留鬚者,或有臥荊棘上者,或有臥果蓏上者,或有倮形臥牛糞上者;或一日三浴,或一夜三浴,以無數苦,苦役此身。瞿曇!是為苦行穢污,或得沙門名,或得婆羅門名。」

佛言:「迦葉!離服倮形者,以無數方便苦役此身,彼戒不具足,見不具足,不能勤修,亦不廣普。」

迦葉白佛言:「云何為戒具足?云何為見具足?過諸苦行,微妙第一。」

佛告迦葉:「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迦葉言:「唯然。瞿曇!願樂欲聞。」

佛告迦葉:「若如來、至真出現於世,乃至四禪,於現法中而得快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一心,樂於閑靜,不放逸故。迦葉!是為戒具足,見具足,勝諸苦行,微妙第一。」

迦葉言:「瞿曇!雖曰戒具足,見具足,過諸苦行,微妙第一,但沙門法難,婆羅門法難。」

佛言:「迦葉!此是世間不共法。所謂沙門法、婆羅門法難,迦葉!乃至優婆夷亦能知此法。離服倮形,乃至無數方便苦役此身,但不知其心:為有心、為無恚心,有恨心、無恨心,有害心、無害心?若知此心者,不名沙門、婆羅門,為已不知故,沙門、婆羅門為難。」

爾時,迦葉白佛言:「何等是沙門、何等是婆羅門,戒具足、見具足,為上為勝,微妙第一?」

佛告迦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迦葉言:「唯然。瞿曇!願樂欲聞。」

佛言:「迦葉!彼比丘以三昧心,乃至得三明,滅諸,生智慧,所謂漏盡智生。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靜,不放逸故。迦葉!此名沙門、婆羅門,戒具足、見具足,最勝最上,微妙第一。」

迦葉言:「瞿曇!雖言是沙門、婆羅門,見具足、戒具足,為上為勝,微妙第一。但沙門、婆羅門法,甚難!甚難!沙門亦難知,婆羅門亦難知。」

佛告迦葉:「優婆塞亦能修行此法。」白言:「我從今日能離服倮形,乃至以無數方便苦役此身,不可以此行名為沙門、婆羅門,若當以此行名為沙門、婆羅門者,不得言沙門甚難!婆羅門甚難!不以此行為沙門、婆羅門故,言沙門甚難!婆羅門甚難!」

佛告迦葉:「我昔一時在羅閱祇,於高山七葉窟中,曾為尼俱陀梵志說清淨苦行。時梵志生歡喜心,得清淨信,供養我、稱讚我,第一供養稱讚於我。」

迦葉言:「瞿曇!誰於瞿曇不生第一歡喜、淨信、供養、稱讚者?我今於瞿曇亦生第一歡喜,得清淨信,供養、稱讚,歸依瞿曇。」

佛告迦葉:「諸世間諸所有戒,無有與此增上戒等者,況欲出其上?諸有三昧、智慧、解脫、見解脫慧,無有與此增上三昧、智慧、解脫、見解脫慧等者,況欲出其上?迦葉!所謂師子者,是如來、至真、等正覺,如來於大眾中廣說法時,自在無畏,故號師子。云何?迦葉!汝謂如來師子吼時不耶?勿造斯觀,如來師子吼勇[*]捍無畏。迦葉!汝謂如來勇[*]捍師子吼時不在大眾中耶?勿造斯觀,如來在大眾中勇[*]捍師子吼。迦葉!汝謂如來在大眾中作師子吼不能說法耶?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如來在大眾中勇[*]捍無畏,作師子吼,善能說法。

「云何?迦葉!汝謂如來於大眾中勇[*]捍無畏,為師子吼,善能說法,眾曾聽者不一心耶?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如來在大眾中勇[*]捍無畏,為師子吼,善能說法,諸來會者皆一心聽。云何?迦葉!汝謂如來在大眾中勇[*]捍無畏,為師子吼,善能說法,諸來會者皆一心聽,而不歡喜信受行耶?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如來在大眾中勇[*]捍多力,能師子吼,善能說法,諸來會者皆一心聽,歡喜信受。迦葉!汝謂如來在大眾中勇[*]捍無畏,為師子吼,善能說法,諸來會者歡喜信受,而不供養耶?勿造斯觀,如來在大眾中勇[*]捍無畏,為師子吼,善能說法,諸來會者皆一心聽,歡喜信受,而設供養。

「迦葉!汝謂如來在大眾中勇[*]捍無畏,為師子吼,乃至信敬供養,而不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耶?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如來在大眾中勇[*]捍無畏,乃至信敬供養,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迦葉!汝謂如來在大眾中勇捍無畏,乃至出家修道,而不究竟梵行,至安隱處,無餘泥洹耶?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如來於大眾中勇[*]捍無畏,乃至出家修道,究竟梵行,至安隱處,無餘泥洹。」

時,迦葉白佛言:「云何?瞿曇!我得於此法中出家受具戒不?」

佛告迦葉:「若異學欲來入我法中出家修道者,當留四月觀察,稱可眾意,然後當得出家受戒。迦葉!雖有是法,亦觀其人耳。」

迦葉言:「若有異學欲來入佛法中修梵行者,當留四月觀察,稱可眾意,然後當得出家受戒。我今能於佛法中四歲觀察,稱可眾意,然後乃出家受戒。」

佛告迦葉:「我已有言,但觀其人耳。」

爾時,迦葉即於佛法中出家受具足戒。時,迦葉受戒未久,以淨信心修無上梵行,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即成阿羅漢

爾時,迦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佛說長阿含+(經)【宋】【元】,〔佛說長阿含〕-【明】

~Ujuññā.

~Kaṇṇakathala.

~Acela.

~Kassapa.

〔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於」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何〕-【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何」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何」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瓨」,大正藏原為「夜」,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瓨」。2022/4/14 1801

「杅」,大正藏原為「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杅」。2022/4/14 1801

「臂」,大正藏原為「壁」,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臂」。2022/4/14 1801

「𥠆」,宋本作「穢」。2022/4/14 1804

「披」,宋、元、明三本作「被」。[*]2022/4/14 1810

「襜」,宋本作「搭」,元、明二本作「苦」。2022/4/14 1839

〔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為」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為已=為難已【宋】,為難以【元】【明】

  ????

白=自【元】【明】

  「白」,元、明二本作「自」。
  「自」,大正藏原為「白」,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自」。

~Rājagaha.

  ???

~Nigrodha.

  ???

捍=悍【元】【明】*

  「捍」,元、明二本作「悍」。[*]
  「悍」,大正藏原為「捍」,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悍」。[*]

多力=無畏【明】

  「多力」,明本作「無畏」。
  「無畏」,大正藏原為「多力」,今依據明本改作「無畏」。

〔信受…信受〕四十一字-【宋】

  宋本無「信受…信受」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信受…信受」五字,今依據宋本刪去。

(乃至…無畏三十二字)重出【宋】

  ???

信敬=敬信【宋】【元】【明】

  「信敬」,宋、元、明三本作「敬信」。
  「敬信」,大正藏原為「信敬」,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敬信」。

行+(於)【宋】【元】【明】

  「行」,宋、元、明三本作「行於」。
  大正藏無「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倮形:裸體;不穿衣服。「倮」同「裸」。

呵責:呵罵責難。

堪任:能夠擔當、有熱忱。

推求:深入研究。

增廣:增加擴大。

增長:增加;長進。

有道有迹:有方法、有途徑。「迹」同「跡」。

時說、實說、義說、法說、律說:(言說的內容)適合時機、真實、具有義理、相應佛法、相應戒律。

念覺意:專注清楚,修習四念處。其中「念」是專注清楚,「覺」即覺悟。又譯為「念覺支」、「念覺分」。按:這一段的「念覺意」至「捨覺意」這七個即「七覺支」,覺悟的七個要素,詳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六、二十七。

止息:停止;熄滅。這邊指煩惱的停止;熄滅。

法:即「擇法覺支」,以智慧明辨、揀擇各種法。

精進:勇猛精勤修行。

喜:修行讓煩惱減輕而心生歡喜。

猗:身心輕安、平靜。又譯為「猗覺支」、「猗覺分」、「除覺分」、「輕安覺分」。

定:入定而不散亂。又譯為「定覺支」、「定覺分」。

捨覺意: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

瓨:長頸容器;瓶。

杅:盛湯漿的器具。讀音同「於」。

兩臂中間食:卷八也有,或許為「兩壁中間食」=兩戶人家中間?按:南傳對應經第三項為「門檻中間」。

兩杇中間食:??「杇」有註過,是泥水工塗刷牆壁的工具。俗稱為「瓦刀」、「鏝刀」。當動詞用則是粉刷牆壁。

姙:懷孕,「妊」的異體字。

不受請食:不接受邀請供養。

他言先識則不受其飡:不接受先前認識的人的食物。「飡」是「餐」的異體字。

不兩器食:一餐只用一個容器來盛裝所有的食物。

受人益食,不過七益:乞食時,向每一家乞得少量食物而收集起來,然而所收集食物來源不超過七戶人家。

莠:狗尾草,長於原野及低山地。讀音同「又」。

𥠆稻:不黏的稻,即秈稻。「𥠆」是「稴」的異體字,讀音同「賢」。

莎:莎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讀音同「縮」。

草襜身:用草圍在身前遮蔽。「襜」讀音同「攙」。

塚間衣:墳場中棄置的衣物。

髭:嘴脣上邊的短鬚。讀音同「資」。

荊棘:多刺的灌木。

果蓏:瓜果。「蓏」讀音同「裸」,草本或蔓生植物所結的果實。

廣普:??

現法:這一生。「法」在這邊是廣義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無形、真實、虛妄的事物或道理,所以「現法」即現在的事物,表示這一生。

專念:專心繫念於所緣。

世間不共法:獨特、不與世間共通的法。

優婆夷:在家的女性佛教徒。

害心:加害別人的念頭。

明:智慧;徹底明白佛法。「無明」的對稱。

羅閱祇:「王舍城」的音譯,中印度摩羯陀國的首都。

七葉窟:王舍城毗訶羅山上的一個石窟,因窟前的七葉樹而得名。佛陀滅度後,迦葉尊者率領五百賢聖在此結集三藏。又譯為「七葉樹窟」、「七葉屋」、「七葉樹林石室」。

見解脫慧:??

師子:即「獅子」。

勇捍:勇猛強悍。「捍」通「悍」。

師子吼:以百獸之王獅子的吼聲,形容聖者說法內容真實且具震撼力。

究竟:最高;無上。

無餘泥洹:完全斷絕煩惱、生死。

具戒:即具足戒,完整出家戒律。

異學:泛稱佛弟子以外的修行者,另譯作「外道」。

阿羅漢:斷盡煩惱、不再輪迴的四果聖人。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agama3/長阿含經第二十五經.txt · 上一次變更: 2023/02/26 21:49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32158589363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