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目錄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四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導讀(一三六)大品商人求財經第二十(第三念誦)ⓐ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乃往昔時,閻浮洲中諸商人等皆共集會在賈客堂,而作是念:『我等寧可乘海裝船,入大海中取財寶來,以供家用。』復作是念:『諸賢入海,不可豫知安隱、不安隱,我等寧可各各備辦浮海之具,謂羖羊①皮囊、大瓠、簿ⓑ栰。』彼於後時各各備辦浮海之具,羖羊皮囊、大瓠、簿[*]栰,便入大海。彼在海中為摩竭魚王破壞其船,彼商人等各各自乘浮海之具,羖羊皮囊、大瓠、簿[*]栰,浮向諸方。 「爾時,海東大風卒起②,吹諸商人至海西岸,彼中逢見諸女人輩,極妙端正ⓒ,一切嚴具以飾其身。彼女見已,便作是語:『善來,諸賢!快來,諸賢!此間極樂最妙好處,園觀浴池、坐臥處所、林木蓊鬱③,多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④、真珠、碧玉、白珂⑤、硨磲ⓔ、珊瑚、琥ⓕ珀、瑪ⓖ瑙ⓗ、玳瑁、赤石、琁ⓘ珠,盡與諸賢,當與我等共相娛樂,莫令閻浮洲商人南行,乃至於夢。』彼商人等皆與婦人共相娛樂。彼商人等因共婦人合會,生男或復生女。彼於後時,閻浮洲有一智慧商人獨住靜處,而作是念:『以何等故?此婦人輩制於我等不令南行耶?我寧可伺共居婦人,知彼眠已,安徐而起,當竊南行。』 「彼閻浮洲一智慧商人則於後,伺共ⓙ居婦人,知彼眠已,安徐而起,即竊南行。彼閻浮洲一智慧商人既南行已,遙聞大音高聲喚叫ⓚ,眾多人聲啼哭懊惱,喚父呼母,呼喚妻子及諸愛念親親朋友,好閻浮洲安隱快樂,不復得見。彼商人聞已,極大恐怖,身毛皆豎,莫令人及非人觸嬈我者。於是,閻浮洲一智慧商人自制恐怖,復進南行。彼閻浮洲一智慧商人進行南已,忽見東邊有大鐵城,見已,遍觀不見其門,乃至可容貓子出處。 「彼閻浮洲一智慧商人見鐵城北有大叢樹,即往至彼大叢樹所,安徐緣上,上已,問ⓛ彼大眾人曰:『諸賢!汝等何故,啼哭懊惱,喚父呼母,呼喚妻子及諸愛念親親朋友?好閻浮洲安隱快樂,不復得見耶?』時,大眾人便答彼曰:『賢者!我等是閻浮洲諸商人也,皆共集會在賈客堂,而作是念:「我等寧可乘海裝船,入大海中取財寶來ⓜ,以供家用。」賢者!我等復作是念:「諸賢!我等入海,不可豫知安隱、不安隱,我等寧可各各備辦浮海之具,謂羖羊皮囊、大瓠、簿[*]栰。」賢者!我於後時各各備辦浮海之具,謂羖羊皮囊、大瓠、簿[*]栰,便入大海。賢者!我等在海中,為摩竭魚王破壞其船。賢者!我等商人各各自乘浮海之具,羖羊皮囊、大瓠、簿[*]栰,浮向諸方。爾時,海東大風卒起,吹我等商人至海西岸,彼中逢見諸女人輩,極妙端正[*],一切嚴具以飾其身。彼女見已,便作是語:「善來,諸賢!快來,諸賢!此間極樂最妙好處,園觀浴池、坐臥處所、林木蓊鬱,多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珊瑚、琥[*]珀、瑪[*]瑙[*]、玳瑁[*]、赤石、琁[*]珠,盡與諸賢,當與我等共相娛樂,莫令閻浮洲商人南行,乃至於夢。」 「『賢者!我等與彼婦人共相娛樂。我等因共婦人合會,生男或復生女。賢者!若彼婦人不聞閻浮洲餘諸商人在於海中,為摩竭魚王破壞船者,則與我等共相娛樂。賢者!若彼婦人聞閻浮洲有諸商人在於海中,為摩竭魚王破壞船者,便食我等,極遭逼迫。若食人時,有餘髮毛及爪ⓝ齒者,彼婦人等盡取食之。若食人時,有血滴ⓞ地,彼婦人等便以手爪[*]掘地深四寸,取而食之。賢者!當知我等閻浮洲商人本有五百人,於中已噉二百五十,餘有二百五十,今皆在此大鐵城中。賢者!汝莫信彼婦人語,彼非真人,是羅剎鬼ⓟ耳。』 「於是,閻浮洲一智慧商人於大叢樹安徐下已,復道而還彼婦人所本共居處,知彼婦人故眠未覺ⓠ,即於其夜,彼閻浮洲一智慧商人速往至彼閻浮洲諸商人所,便作是語:『汝等共來!當至靜處,汝各獨往,勿將兒去,當共在彼,密有所論。』彼閻浮洲諸商人等共至靜處,各自獨去,不將兒息。 「於是,閻浮洲一智慧商人語曰:『諸商人!我則獨住於安靜處,而作是念:「以何等故?此婦人輩制於我等不令南行耶?我寧可伺共居婦人,知彼眠已,安徐而起,當竊南行。」於是,我便伺共居婦人,知彼眠已,我安徐起,即竊南行。我南行已,遙聞大音高聲喚叫,眾多人聲啼哭懊惱,喚父呼母,呼喚妻子及諸愛念親親朋友,好閻浮洲安隱快樂,不復得見。我聞是已,極大恐怖,身毛皆豎,莫令人及非人觸嬈我者。於是,我便自制恐怖,復進南行,進南行已,忽見東邊有大鐵城,見已,遍觀不見其門,乃至可容貓子出處。 「『我復見於大鐵城北有大叢樹,即往至彼大叢樹所,安徐緣上,上已,問彼大眾人曰ⓡ:「諸賢!汝等何故,ⓕ啼哭懊惱,喚父呼母,呼喚妻子及諸愛念親親朋友?好閻浮洲安隱快樂,不復得見耶?」彼大眾人而答我曰:「賢者!我等是閻浮洲諸商人,皆共集會在賈客堂,而作是念:『我等寧可乘海裝船,入大海中取財寶來以供家用。』賢者!我等復作是念:『諸賢!我等入海,不可豫知安隱、不安隱,我等寧可各各備辦浮海之具,謂羖羊皮囊、大瓠、[*]押栰。』賢者!我等後時各各備辦浮海之具,謂羖羊皮囊、大瓠、[*]押栰,便入大海。賢者!我等在海中,為摩竭魚王破壞其船。賢者!我等商人各各自乘浮海之具,羖羊皮囊、大瓠、[*]押栰,浮向諸方。爾時,海東大風卒起,吹我等商人至海西岸,彼中逢見諸女人輩,極妙端[*]正,一切嚴具以飾其身,彼女見已,便作是語:『善來,諸賢!快來,諸賢!此間極樂最妙好處,園觀浴池、坐臥處所、林木蓊鬱,多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車璩、珊瑚、[*]虎珀、[*]馬瑙、玳[*]瑁、赤石、[*]旋珠,盡與諸賢,當與我等共相娛樂,莫令閻浮洲商人南行,乃至於夢。』賢者!我等與彼婦人共相娛樂。我等因共婦人合會,生男或復生女。賢者!若彼婦人不聞閻浮洲更有商人在於海中,為摩竭魚王破壞船者,則與我等共相娛樂。賢者!若彼婦人聞閻浮洲更有商人在於海中,為摩竭魚王破壞船者,便食我等,極遭逼迫。若食人時,有餘髮毛及[*]爪齒者,彼婦人等盡取食之。若食人時,有血[*]渧地,彼婦人等便以手[*]爪掘地深四寸,取而食之。賢者!當知我等閻浮洲商人本有五百人,於中已噉二百五十,餘有二百五十,今皆在此大鐵城中。賢者!汝莫信彼婦人語,彼非真人,是羅剎鬼耳。」』 「於是,閻浮洲諸商人問彼閻浮洲一智慧商人曰:『賢者!不問彼大眾人,諸賢!頗有方便令我等及汝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耶?』閻浮洲一智慧商人答曰:『諸賢!我時脫不如是問也。』於是,閻浮洲諸商人語曰:『賢者!還去至本共居婦人處已,伺彼眠時,安徐而起,更竊南行。』復往至彼大眾人所問曰:『諸賢!頗有方便令我等及汝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耶?』於是,閻浮洲一智慧商人為諸商人默然而受。 「是時,閻浮洲一智慧商人還至共居婦人處已,伺彼眠時,安徐而起,即竊南行,復往至彼大眾人所,問曰:『諸賢!頗有方便令我等及汝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耶?』彼大眾人答曰:『賢者!更無方便令我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賢者!我作是念:「我等當共破掘此牆,還歸本所。」適發心已,此牆轉更倍高於常。賢者!是謂方ⓖ便令我等不得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賢者!別有方便可令汝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我等永無方便。諸賢!我等聞天於空中唱曰:「閻浮洲諸商人愚癡不定,亦不善解。所以者何?不能令十五日說從解脫時而南行,彼有ⓗ[馬*毛]馬王,食自然粳米,安隱快樂,充滿諸根,再三唱曰:『誰欲度彼岸,誰欲使我脫,誰欲使我將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耶?』汝等可共詣[馬*毛]馬王而作是語:『我等欲得ⓐ渡至彼岸,願脫我等,願將我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賢者!是謂方便令汝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商人汝來!可往至彼[馬*毛]馬王所,而作是語:「我等欲得[*]渡至彼岸,願脫我等,願將我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 「於是,閻浮洲有一智慧商人語曰:『諸商人!ⓑ今時往詣[馬*毛]馬王所,而作是語:「我等欲得[*]渡至彼岸,願脫我等,願將我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諸商人隨諸天意,諸商人若使十五日說從解脫時,[馬*毛]馬王食自然粳米,安隱快樂,充滿諸根,再三唱曰:「誰欲[*]渡彼岸,誰欲ⓒ從我脫,誰欲使我將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耶?」我等爾時即往彼所,而作是語:「我等欲得[*]渡至彼岸,願脫我等,願將我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 「於是,[馬*毛]馬王後十五日說從解脫時,食自然粳米,安隱快樂,充滿諸根,再三唱曰:『誰欲得度彼岸?我當脫彼,我當將彼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時,閻浮洲諸商人聞已,即便往詣[馬*毛]馬王所而作是語:『我等欲得度至彼岸,願脫我等,願將我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時[馬*毛]馬王語曰:『商人!彼婦人等必當抱兒共相將來而作是語:「諸賢!善來還此,此間極樂最妙好處,園觀浴池、坐臥處所、林木蓊鬱,多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車璩、珊瑚、[*]虎珀、[*]馬[*]瑙、ⓔ玳[*]瑁、赤石、[*]旋珠,盡與諸賢,當與我等共相娛樂,設不用我者,當ⓕ憐念兒子。」若彼商人而作是念:「我有男女,我有極樂最妙好處,園觀浴池、坐臥處所、林木蓊鬱,我多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車璩、珊瑚、[*]虎珀、[*]馬[*]瑙、[*]玳[*]瑁、赤石、[*]旋珠。」者,彼雖騎我正當背中,彼必顛倒,落墮於水,便當為彼婦人所食,當遭逼迫。若食人時,有餘髮ⓖ毛及[*]爪齒者,彼婦ⓗ人便當盡取食之。復次,若食人時,有血渧地,彼婦人等便以手ⓘ爪掘地深四寸,取而食之。若彼商人不作是念:「我有男女,我有極樂最妙好處,園觀浴池、坐臥處所、林木蓊鬱,我多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車璩、珊瑚、[*]虎珀、[*]馬[*]瑙、[*]玳[*]瑁、赤石、[*]旋珠。」者,彼雖持我身上一毛,彼必安隱度至閻浮洲。』」 於是,世尊告諸比丘:「彼婦人等抱兒子來,而作是語:『諸賢!善來還此,此間極樂最妙好處,園觀浴池、坐臥處所、林木蓊鬱,多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車璩、珊瑚、[*]虎珀、[*]馬[*]瑙、[*]玳瑁、赤石、[*]旋珠,盡與諸賢,當與我等共相娛樂。』若彼商人而作是念:『我有男女,我有極樂最妙好處,園觀浴池、坐臥處所、林木蓊鬱,我多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車璩、珊瑚、[*]虎珀、[*]馬[*]瑙、[*]玳[*]瑁、赤石、[*]旋珠。』者,彼雖得騎[馬*毛]馬王脊正當背中,彼必顛倒,落墮於水,便當為彼婦人所食,當遭逼迫。若食人時,有餘髮[*]毛及爪齒者,彼婦人等盡取食之。復次,食彼人時,有血渧地,彼婦人等便以手[*]爪掘地深四寸,取而食之。若彼商人不作是念:『我有男女,我有極樂最妙好處,園觀浴池、坐臥處所、林木蓊鬱,我多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車璩、珊瑚、[*]虎珀、[*]馬[*]瑙、[*]玳[*]瑁、赤石、[*]旋珠。』者,彼雖持[馬*毛]馬王一毛者,彼必安隱度至閻浮洲。 「諸比丘!我說此喻,欲令知義,此說是義,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 「若有比丘作如是念:『眼是我,我有眼,耳、鼻、舌、身、意是我,我有意。』者,彼比丘必被害,猶如商人為羅剎所食。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若有比丘作如是念:『眼非是我,我無有眼,耳、鼻、舌、身、意非是我,我無有意。』者,彼比丘得安隱去,猶如商人乘[馬*毛]馬王安隱得度。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 「若有比丘作如是念:『色是我,我有色,聲、香、味、觸、法是我,我有法。』者,彼比丘必被害,猶如商人為羅剎所食。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若有比丘作如是念:『色非是我,我無有色,聲、香、味、觸、法非是我,我無有法。』者,彼比丘得安隱去,猶如商人乘[馬*毛]馬王安隱得度。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 「若有比丘作如是念:『色陰是我,我有色陰,覺、想、行、識陰是我,我有識陰。』者,彼比丘必被害,猶如商人為羅剎所食。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若有比丘作如是念:『色陰非是我,我無有色陰,覺、想、行、識陰非是我,我無有識陰。』者,彼比丘得安隱去,猶如商人乘[馬*毛]馬王安隱得度。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 「若有比丘作如是念:『地是我,我有地,水、火、風、空、識是我,我有識。』者,彼比丘必被害,猶如商人為羅剎所食。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若有比丘作如是念:『地非是我,我無有地,水、火、風、空、識非是我,我無有識。』者,彼比丘得安隱去,猶如商人乘[馬*毛]馬王安隱得度。」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若有不信於, 佛說正法律,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商人求財經第二十竟ⓒ(四千二百七十三字) [校勘]ⓐ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 「簿」,大正藏原為「押」,宋、元、明三本作「簿」,聖本作「[椑-(白-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簿」。 ⓒ 「正」,聖本作「政」。[*] ⓓ 「琉璃」,聖本作「流離」。[*] ⓔ 「硨磲」,大正藏原為「車𤦲」,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硨磲」。[*] ⓕ 「琥」,大正藏原為「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琥」。[*] ⓖ 「瑪」,大正藏原為「馬」,宋、元二本作「瑪」,明本作「碼」,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瑪」。 ⓗ 「瑙」,明本作「碯」。[*] ⓘ 「琁」,大正藏原為「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琁」。[*] ⓙ 「共」,大正藏原為「其」,今依據高麗藏改作「共」。 ⓚ 「叫」,聖本作「嗷」。[*] ⓛ 「問」,聖本作「聞」。 ⓜ 「來」,大正藏原為「求」,今依據高麗藏改作「來」。 ⓝ 「爪」,聖本作「抓」。[*] ⓞ 「滴」,大正藏原為「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滴」。[*] ⓟ 「羅剎鬼」,巴利本作 Yakkhinī。 ⓠ 「覺」,大正藏原為「寤」,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覺」。 ⓡ 「曰」,聖本作「曰語」。 ⓕ 〔啼〕-【聖】 聖本無「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啼」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便〕-【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便」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馬*毛]馬王]~Valāhassarājā. ??? ⓐ 渡=度【宋】【元】【明】【聖】* 「渡」,宋、元、明、聖四本作「度」。[*] 「度」,大正藏原為「渡」,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度」。[*] ⓑ 今=令【元】 「今」,元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元本改作「令」。 ⓒ 從=使【宋】【元】【明】【聖】 「從」,宋、元、明、聖四本作「使」。 「使」,大正藏原為「從」,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使」。 ⓓ 〔耶〕-【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耶」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玳=玳【宋】【元】【明】【聖】* 「玳」,宋、元、明、聖四本作「玳」。[*] 「玳」,大正藏原為「玳」,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玳」。[*] ⓕ 憐=怜【宋】【元】 「憐」,宋、元二本作「怜」。 「怜」,大正藏原為「憐」,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怜」。 ⓖ 毛=髦【宋】【元】【明】【聖】* 「毛」,宋、元、明、聖四本作「髦」。[*] 「髦」,大正藏原為「毛」,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髦」。[*] ⓗ 〔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爪=瓜【宋】,=抓【聖】* ???? ⓐ (念色陰)+我【聖】 「我」,聖本作「念色陰我」。 大正藏無「念色陰」三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商人…竟〕九字-【明】 明本無「商人…竟」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商人…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四千…字〕八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四千…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四千…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註解]① 羖羊:雄山羊。「羖」讀音同「股」。 ② 卒起:倉猝生起;突然生起。 ③ 蓊鬱:草木茂盛的樣子。 ④ 摩尼:寶珠。 ⑤ 珂:一種次於玉的美石。「珂」讀音同「柯」。
[對應經典]
(一三七)ⓐ中阿含大品ⓑ世間經第二十一ⓒ(第三念誦)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自覺世間,亦為他說,如來知世間。如來自覺世間ⓓ習,亦為他說,如來斷世間習。如來自覺世間滅,亦為他說,如來世間滅作證。如來自覺世間道跡,亦為他說,如來修世間道跡。若有一切盡普正,有彼一切如來知見覺得。所以者何?如來從昔夜覺無上正盡之覺,至ⓔ于今日夜,於無餘涅槃界,當取滅訖。於其中間,若如來口有所言說,有所應對者,彼一切是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若說師子者,當ⓕ如說如來。所以者何?如來在眾有所講說,謂師子吼,一切世間,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如來是梵有,如來至冷有,無煩亦無熱,ⓖ真諦不虛有。」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知一切世間, 出一切世間,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世間經第二十一竟ⓜ(三百九十六字) [校勘]ⓐ 〔中阿含〕-【明】,含=鋡【聖】* ???? ⓑ ~A. IV. 23. Loka. ??? ⓒ 〔第三念誦〕-【明】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三念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習=集【元】【明】 「習」,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 于=乎【聖】 「于」,聖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為「于」,今依據聖本改作「乎」。 ⓕ 如=知【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知」。 「知」,大正藏原為「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知」。 ⓖ 真=有【宋】【元】【明】 「真」,宋、元、明三本作「有」。 「有」,大正藏原為「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有」。 ⓗ 亦=為【宋】【元】【明】【聖】 「亦」,宋、元、明、聖四本作「為」。 「為」,大正藏原為「亦」,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為」。 ⓘ 智=知【聖】 「智」,聖本作「知」。 「知」,大正藏原為「智」,今依據聖本改作「知」。 ⓙ 上=土【宋】【元】 「上」,宋、元二本作「土」。 「土」,大正藏原為「上」,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土」。 ⓚ 當=常【宋】【元】【明】 「當」,宋、元、明三本作「常」。 「常」,大正藏原為「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常」。 ⓛ 〔世間…竟〕八字-【明】 明本無「世間…竟」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世間…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三百…字〕六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百…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三百…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註解][對應經典]
(一三八)ⓐ中阿[*]含大品ⓑ福經第二十二ⓒ(第三念誦)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莫畏於福,愛樂意所念。所以者何?福者是說樂①。畏於福,不愛樂意所念。所以者何?非福者,是說苦。何以故?我憶往昔長夜作福,長夜受報,愛樂意所念。我往昔時七年行慈,七ⓓ返成敗,不來此世,世敗壞時,生ⓔ晃昱天,世成立時,來下生ⓕ空梵宮殿中,於彼梵中,作大梵天,餘處千[*]返作自在天王,三十六[*]返作天帝釋,復無量[*]返作剎利頂生王②。 「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大象,被好乘具,眾寶ⓖ珓飾,白珠珞覆,ⓗ于娑賀象王為首。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馬,被好乘具,眾寶嚴飾,金ⓘ銀交ⓙ絡,[馬*毛]馬王為首。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車,四種ⓚ珓飾,莊以眾好,師子、虎豹ⓛ斑文之皮織成雜色,種種[*]珓飾,極利疾,名樂聲車為首。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大城,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拘舍[*]和提王城為首。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樓,四種寶樓,金、銀、[*]琉璃及水精,正法殿為首。 「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御座,四種寶座,金、銀、[*]琉璃及水精,敷以氍氀、ⓜ毾[毯-炎+登],覆以錦綺羅縠,有ⓝ儭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和羅、波遮悉哆羅那。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雙衣,有ⓞ初摩衣,有錦繒衣,有劫貝衣,有ⓟ加陵伽波和羅衣。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女,身體光澤,皦潔明淨,美色過人,小不及天,ⓠ恣容端正,睹者歡悅,眾寶瓔珞嚴飾具足,盡剎利種女,餘族無量。 「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種食,晝夜常供,為我故設,欲令我食。比丘!彼八萬四千種食中,有一種食,極美淨潔,無量種味,是我常所食。比丘!彼八萬四千女中,有一剎利女,最端[*]正姝ⓡ妙,常奉侍我。比丘!彼八萬四千雙衣中,有一雙衣,或[*]初摩衣,或錦繒衣,或劫貝衣,或[*]加陵伽波和ⓢ邏衣,是我常所著。比丘!彼八萬四千御座中,有一御座,或金或銀,或琉璃,或水精,敷以氍氀、[*]毾[毯-炎+登],覆以錦綺羅縠,有[*]儭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和[*]邏、波遮悉哆[*]邏那,是我常所臥。 「比丘!彼八萬四千樓觀中,有一樓觀,或金或銀,或[*]琉璃,或水精,名正法殿,是我常所住。比丘!彼八萬四千大城中,有一城極大富樂,多有人民,名拘舍[*]和提,是我常所居。比丘!彼八萬四千車中而有一車,莊以眾好,師子、虎豹[*]斑文之皮織成雜色,種種莊飾,極利疾,名樂聲車,是我常所載,至觀望園觀。比丘!彼八萬四千馬中而有一馬,體紺青色,頭像如烏,名[馬*毛]馬王,是我常所騎,至觀望園觀。比丘!彼八萬四千大象中而有一象,舉體極白,七支盡ⓣ正,名于娑賀象王,是我常所乘,至觀望園觀。 「比丘!我作此念:『是何業果,為何業報,令我今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比丘!我復作此念:『是三業果,為三業報,令我今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一者布施,二者調御,三者守護。』」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觀此福之報, 妙善多饒益,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福經第二十二竟ⓐ(一千一百五十四字) [校勘]DL:參考第61,67經校勘(2020.05.10 23:58) ⓐ 〔中阿含〕-【明】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A. VII. 58. Pacaiā. ??? ⓒ 〔第三念誦〕-【明】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三念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返=反【宋】【元】【明】【聖】* 「返」,宋、元、明、聖四本作「反」。[*] 「反」,大正藏原為「返」,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反」。[*] ⓔ [>晃昱天]~Ābhassara. ??? ⓕ 空梵宮殿~Suñña-Brahmavimāna. ??? ⓖ 珓=校【宋】【元】【明】,=絞【聖】 ???? ⓗ 于=珓【聖】 「于」,聖本作「珓」。 「珓」,大正藏原為「于」,今依據聖本改作「珓」。 ⓘ 銀交=鏡珓【宋】【聖】 「銀交」,宋、聖二本作「鏡珓」。 「鏡珓」,大正藏原為「銀交」,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鏡珓」。 ⓙ 絡=珞【聖】 「絡」,聖本作「珞」。 「珞」,大正藏原為「絡」,今依據聖本改作「珞」。 ⓚ 珓=校【元】【明】[>*] 「珓」,元、明二本作「校」。[*] 「校」,大正藏原為「珓」,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校」。[*] ⓛ 斑=班【宋】* 「斑」,宋本作「班」。[*] 「班」,大正藏原為「斑」,今依據宋本改作「班」。[*] ⓜ 毾=毾【聖】* 「毾」,聖本作「毾」。[*] 「毾」,大正藏原為「毾」,今依據聖本改作「毾」。[*] ⓝ 儭=襯【宋】【元】【明】,=[打-丁+親]【聖】 ???? ⓞ 初=芻【元】【明】[>*] 「初」,元、明二本作「芻」。[*] 「芻」,大正藏原為「初」,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芻」。[*] ⓟ 加=伽【聖】* 「加」,聖本作「伽」。[*] 「伽」,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聖本改作「伽」。[*] ⓠ 恣=姿【宋】【明】 「恣」,宋、明二本作「姿」。 「姿」,大正藏原為「恣」,今依據宋、明二本改作「姿」。 ⓡ 妙=好【宋】【元】【明】【聖】 「妙」,宋、元、明、聖四本作「好」。 「好」,大正藏原為「妙」,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好」。 ⓢ 邏=羅【宋】【元】【明】【聖】* 「邏」,宋、元、明、聖四本作「羅」。[*] 「羅」,大正藏原為「邏」,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羅」。[*] ⓣ 正=政【宋】【聖】 「正」,宋、聖二本作「政」。 「政」,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政」。 ⓤ 三=二【明】 「三」,明本作「二」。 「二」,大正藏原為「三」,今依據明本改作「二」。 ⓥ 加=如【元】【明】 「加」,元、明二本作「如」。 「如」,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如」。 ⓦ 抂=枉【明】,=狂【聖】 ???? ⓧ 錢財=財錢【聖】 「錢財」,聖本作「財錢」。 「財錢」,大正藏原為「錢財」,今依據聖本改作「財錢」。 ⓨ 足滿=滿足【宋】【元】【明】 「足滿」,宋、元、明三本作「滿足」。 「滿足」,大正藏原為「足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滿足」。 ⓩ 〔福經…竟〕七字-【明】 明本無「福經…竟」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福經…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一千…字〕八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一千…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千…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註解]① 莫畏於福,愛樂意所念。所以者何?福者是說樂:不須要害怕福德,福德是意念所愛樂的。為什麼?福德相當於安樂。 ② 頂生王:遠古以前的一位轉輪聖王,極有福報,財寶無數,統一人間四大洲後拜訪忉利天,天帝釋分一半的座位給他坐,以示尊重。然而頂生王還不滿足,起了篡天帝釋位的念頭,此時卻墜落回人間,重病而死。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之一。詳見卷十一〈王相應品 6〉第60經四洲經、《增壹阿含經》卷八〈安般品 17〉第7經。 [對應經典]
(一三九)ⓐ中阿[*]含大品ⓑ息止道經第二十三ⓒ(第三念誦)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年少比丘始成就戒,當以數數詣息止道①觀相,骨相、青相②、腐相、食相、骨鎖相。彼善受善持此相已,還至住處,澡洗手足,敷尼師ⓓ檀,在於床上結ⓔ加趺坐,即念此相,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鎖相。所以者何?若彼比丘修習此相,速除心中欲恚之病。」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若年少比丘, ⓖ覺未得ⓗ上意,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息止道經第二十三竟ⓜ(三百七十二字) [校勘]ⓐ 〔中阿含〕-【明】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cf. Sn. Vijaya sutta. ??? ⓒ 〔第三念誦〕-【明】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三念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檀=壇【宋】【元】【明】 「檀」,宋、元、明三本作「壇」。 「壇」,大正藏原為「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壇」。 ⓔ 加=跏【宋】【明】【聖】 「加」,宋、明、聖三本作「跏」。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明、聖三本改作「跏」。 ⓕ 〔曰〕-【聖】 聖本無「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曰」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覺=學【宋】【元】【明】【聖】 「覺」,宋、元、明、聖四本作「學」。 「學」,大正藏原為「覺」,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學」。 ⓗ 上=止【元】【明】 「上」,元、明二本作「止」。 「止」,大正藏原為「上」,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止」。 ⓘ 鳥=烏【宋】【元】【明】,=身【聖】 ???? ⓙ 婬=淫【聖】 「婬」,聖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為「婬」,今依據聖本改作「淫」。 ⓚ 苦=若【明】 「苦」,明本作「若」。 「若」,大正藏原為「苦」,今依據明本改作「若」。 ⓛ 〔息止…竟〕九字-【明】 明本無「息止…竟」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息止…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三百…字〕六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百…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三百…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註解]① 息止道:墓地。另譯為「息道」。 ② 青相:屍體青瘀的景象。 ③ 分衛食:乞食。比丘托鉢後,在半途或回宿處,可將乞得的食物分給別的比丘(如病比丘)或上座,以保衛他們身體,並維護其修行,因此乞食又稱分衛食。 ④ 苦邊:苦的盡頭。 [對應經典]
(一四〇)ⓐ中阿[*]含大品ⓑ至邊經第二十四ⓒ(第三念誦)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生活中下極至邊,謂行乞食。世間大諱,謂為禿頭手擎鉢行,彼族姓子為義故ⓓ受。所以者何?以厭患生老病死、愁慼啼哭、憂苦懊惱,或得此淳具足大苦陰邊,汝等非如是心出家學道耶?」 時,諸比丘白曰:「如是。」 世尊復告諸比丘曰:「彼愚癡人以如是心出家學道,而行伺欲染著至重,濁纏心中,憎嫉無信,ⓔ懈怠失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調亂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猶人以ⓖ墨浣[*]墨所污,以血除血,以垢除垢,以濁除濁,以廁除廁,但增其穢。從冥入冥,從闇入闇,我說彼愚癡人持沙門ⓗ戒亦復如是。謂彼ⓘ人伺欲染著至重,濁纏心中,憎嫉無信,懈怠失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調亂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猶無事處燒人殘木,彼火燼者,非無事所用,亦非村邑所用①,我說彼愚癡人持沙門[*]戒亦復如是。謂彼人行伺欲染著至重,濁纏心中,憎嫉無信,懈怠失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調亂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愚癡失欲樂, 復失沙門義,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至邊經第二十四竟ⓚ(四百二十二字) [校勘]ⓐ 〔中阿含〕-【明】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It. 91.,〔本事經II.32〕 ???? ⓒ 〔第三念誦〕-【明】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三念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受=愛【宋】 「受」,宋本作「愛」。 「愛」,大正藏原為「受」,今依據宋本改作「愛」。 ⓔ 懈=懈【聖】 「懈」,聖本作「懈」。 「懈」,大正藏原為「懈」,今依據聖本改作「懈」。 ⓕ 調=掉【元】【明】* 「調」,元、明二本作「掉」。[*] 「掉」,大正藏原為「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掉」。[*] ⓖ 墨=默【聖】* 「墨」,聖本作「默」。[*] 「默」,大正藏原為「墨」,今依據聖本改作「默」。[*] ⓗ 〔戒〕-【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戒」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戒」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人+(行)【宋】【元】【明】【聖】 「人」,宋、元、明、聖四本作「人行」。 大正藏無「行」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至邊…竟〕八字-【明】 明本無「至邊…竟」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至邊…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四百…字〕六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四百…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四百…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註解]① 無事處燒人殘木,彼火燼者,非無事所用,亦非村邑所用:郊外已燒過的木頭,剩下的餘燼,在郊外也不能用來當柴,在村落也不能用來當柴。 [對應經典]
(一四一)ⓐ中阿[*]含大品ⓑ喻經第二十五ⓒ(第三念誦)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無量善法可得,彼一切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習,因不放逸生,不放逸為首;不放逸者,於諸善法為最第一。猶作田業,彼一切因地、依地、立地,得作田業。如是若有無量善法可得,彼一切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習,因不放逸生,不放逸為首;不放逸者,於諸善法為最第一。猶種子,村及與鬼村,百穀藥木得生長養,彼一切因地、依地、立地,得生長養。 「如是,若有無量善法可得,彼一切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習,因不放逸生,不放逸為首;不放逸者,於諸善法為最第一。猶諸根香,沈香為第一。猶諸樹香,赤栴檀為第一。猶諸水華,青蓮華為第一。猶諸陸華,須摩那華為第一。猶諸ⓓ獸跡,彼一切悉入象跡中,象跡盡攝,彼象跡者為最第一,謂廣ⓔ大故。如是,若有無量善法可得,彼一切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習,因不放逸生,不放逸為首;不放逸者,於諸善法為最第一。猶諸ⓕ獸中,彼師子王為最第一。猶如列陣共鬥戰時,唯要誓為第一。猶樓觀椽,彼一切皆依ⓖ承椽梁立,承椽梁、承椽梁皆攝持之,承椽梁者為最第一,謂盡攝故。 「如是,若有無量善法可得,彼一切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習,因不放逸生,不放逸為首;不放逸者,於諸善法為最第一。猶如諸山,須彌山王為第一。猶如諸泉,大ⓗ泉攝水,大海為第一。猶諸大身,阿須羅王為第一。猶諸瞻ⓘ侍,魔王為第一①。猶諸行欲,頂生王為第一。猶如諸小王,轉輪王②為第一。猶如虛空諸星宿,月殿③為第一。猶諸ⓙ綵衣,白練為第一。猶諸光明,慧光明為第一。猶如諸ⓚ眾,如來弟子眾ⓛ第一。猶如諸法,有為及無為,愛盡、無欲、滅盡、涅槃為第一。猶諸眾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有想、無想,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如來於彼為極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猶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為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如是若有諸眾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有想、無想,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如來於彼為極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若有求財物, 極好轉增多,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喻經第二十五竟ⓞ(七百七十一字)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四ⓡ(七千三百八十八字) ⓢ中阿含經大品第一ⓣ竟ⓤ(五萬三百六十九字)ⓥ[校勘]ⓐ 〔中阿含〕-【明】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S. 3. 2. (7-8). Appamāda,cf. It. 23.,[Nos, 99(1239), 100(66), 本事經(1.12)] ???? ⓒ 〔第三念誦〕-【明】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三念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獸=狩【聖】 「獸」,聖本作「狩」。 「狩」,大正藏原為「獸」,今依據聖本改作「狩」。 ⓔ 人=大【聖】【麗-CB】【CB】 「人」,聖、麗-CB、CB三本作「大」。 「大」,大正藏原為「人」,今依據聖、麗-CB、CB三本改作「大」。 ⓕ 獸=狩【宋】【聖】 「獸」,宋、聖二本作「狩」。 「狩」,大正藏原為「獸」,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狩」。 ⓖ 承=子【宋】 「承」,宋本作「子」。 「子」,大正藏原為「承」,今依據宋本改作「子」。 ⓗ 泉=海【元】【明】 「泉」,元、明二本作「海」。 「海」,大正藏原為「泉」,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海」。 ⓘ 侍=待【聖】 「侍」,聖本作「待」。 「待」,大正藏原為「侍」,今依據聖本改作「待」。 ⓙ 綵=采【聖】 「綵」,聖本作「采」。 「采」,大正藏原為「綵」,今依據聖本改作「采」。 ⓚ 眾+(生)【聖】 「眾」,聖本作「眾生」。 大正藏無「生」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為)+第【宋】【元】【明】【聖】 「第」,宋、元、明、聖四本作「為第」。 大正藏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酥=蘇【聖】* 「酥」,聖本作「蘇」。[*] 「蘇」,大正藏原為「酥」,今依據聖本改作「蘇」。[*] ⓝ 〔喻經第二十五竟〕七字-【明】,〔二十〕-【聖】 ???? ⓞ 〔七百…字〕六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七百…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七百…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含+(大品)【宋】【元】 「含」,宋、元二本作「含大品」。 大正藏無「大品」二字,今依據宋、元二本補上。 ⓠ 四+(第三念誦)【宋】【元】 「四」,宋、元二本作「四第三念誦」。 大正藏無「第三念誦」四字,今依據宋、元二本補上。 ⓡ 〔七千…字〕八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七千…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七千…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中阿含經大品第一竟〕九字-【宋】【元】,中阿含經大品第一竟九字在卷末題前行【明】【聖】,〔中阿含經〕四字-【明】 ???? ⓣ 竟+(第三念誦)【聖】 「竟」,聖本作「竟第三念誦」。 大正藏無「第三念誦」四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五萬…字〕八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五萬…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五萬…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藥王佛寂上天王佛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二十四字【聖】,+(光明皇后願文)【聖】 ???? [註解]① 猶諸瞻侍,魔王為第一:猶如佛陀說法時在一旁隨侍的諸天眾中,魔王是最高級的天眾。瞻侍即照顧和隨侍,對長者或病人的隨護,也指佛說法時在一旁的諸天。魔王是欲界或色界最高天的天主之一,習性上不想讓眾生脫離其國土,而被稱為魔天。 ② 轉輪王:以正法統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善業感召天空中飛來輪寶,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行歸服,因此稱作轉輪王。又譯為「轉輪聖王」。 ③ 月殿:月亮。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