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部尼柯耶》念處相應(節錄)

[導讀:念處相應 (2/2)]

《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為「念處相應」的上半,可惜「念處相應」的下半已佚失,因此以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念處相應」中譯補足如下。

《相應部尼柯耶》「念處相應」有一百多篇經文,分為十品。在此僅翻譯《雜阿含經》沒有對應經文的小經,也就是可能為《雜阿含經》「念處相應」佚失的下半的對應內容,至於和《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的小經有對應關係者,即不另行刊出。

以下各經的小經經號,以「SN 47.3 比丘經」為例,SN 是指《相應部尼柯耶》(Saṃyutta Nikāya),47即《相應部尼柯耶》中「念處相應」的編號,47.3 為「念處相應」的第3小經,「比丘經」則是南傳經文的編纂者為該小經所取的經名。

一、菴羅品

(SN 47.3 比丘經)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某一位比丘來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位比丘跟世尊說:

「善哉!大德!希望世尊簡要地教導我佛法。我聽世尊說法後,可以獨自處在安靜的地方,不放逸、熱誠、勤奮努力。」

「這裡有些愚鈍的人就像這樣地請求我,但當我說完法後,他們卻只是(形式上)跟隨我。」

「大德!希望世尊簡要地教導我佛法,希望善逝簡要地教導我佛法,我或許能領悟世尊所講述的義理,或許我能成為世尊所講述的接班人。」

「比丘!那麼你應該要淨化最初的善法。什麼是最初的善法呢?修四念處的先決條件良好清淨的戒與正直的見。比丘!當你已有良好清淨的戒與正直的見,比丘!你應該要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以三重的方式修習四念處。哪四個呢?

「比丘!這裡,你於內,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外,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內和外,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於內,安住於受上隨觀受……(中略)於外,安住於受上隨觀受……(中略)於內和外,安住於受上隨觀受,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於內,安住於心上隨觀心……(中略)於外,安住於心上隨觀心……(中略)於內和外,安住於心上隨觀心,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於內,安住於法上隨觀法……(中略)於外,安住於法上隨觀法……(中略)於內和外,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當你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以三重的方式這樣地修習四念處的話,比丘!可以預期不論是白天或晚上都能增長你的善法,不會減損。」

那時,那位比丘對世尊所說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向世尊作禮、右繞世尊,接著離去。

那時,那位比丘獨自處在安靜的地方,不放逸、熱誠、勤奮努力,不久後即達到善男子正信出家的目的:完成無上清淨的修行—在這一生自知自證、成就安住:「我證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那位比丘即成為阿羅漢之一。

[註解]

善逝:指佛陀。「善逝」是古印度對覺者十種常見的稱號(如來十號)之一,意思是徹底地到達彼岸,不再退沒於生死之海,此處以這個稱號來代表佛陀。

安住於身上隨觀身:正念安住在身體上,覺知當下的身體狀態或本質。「隨觀」是深切地觀察、貼近地觀察的意思。又譯為「身身觀念處」、「身身觀念住」。

正知:清晰理解。

具念:具有覺知的心念;具有收攝(於當前)的正念。相反詞為「失念」。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提到四念處分別於內、於外、於內外的三重觀察方式,參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10經「讀經拾得」中的說明。

經上常用來形容修行四念處時「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和七覺支的前四支相關:「熱誠」和精進覺支相關,「正知」和擇法覺支相關,「具念」而有念覺支,「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而生起喜覺支。

這個四念處的定型句也和五根相關:「熱誠」和精進根相關,「正知」和慧根相關,「具念」即有念根,「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為調伏五蓋的前兩個,可增進定根,因此涵蓋了五根當中的四個。一般說來有信根、相信佛法才會修行四念處,因此好好地修行四念處自然可長養五根。

[進階辨正]

(SN 47.9 病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毘舍離國的木瓜樹村。

在這裡,世尊告訴比丘們:「比丘們!你們到毘舍離附近,依著朋友、親友、認識的人進入雨安居,而我則在這邊的木瓜樹村中進入雨安居。」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們回答了世尊,然後在毘舍離附近,依著朋友、親友、認識的人進入雨安居,世尊則在木瓜樹村中進入雨安居。

那時,世尊進入雨安居後,忽然生了重病,瀕死的劇痛侵襲他。但世尊正念、正知地忍受它,而不苦惱。

那時,世尊這麼想:「我如果不召喚隨侍、沒告別比丘僧團而圓寂,則是不適當的。讓我以精進克服這個病,以延長壽命。」那時,世尊以精進克服這個病,以延長壽命。

那時,世尊的病痊癒了。痊癒不久,即走出住處,在住處後面的陰影下舖設座位而坐。那時,阿難尊者來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阿難尊者跟世尊說:

「真是太好了,大德!世尊能承受並痊癒,真是太好了!但是大德!在世尊生病時,我的身體就像被麻醉般,無法分辨四方,對佛法也不清楚了。但是我僅有的安慰是,我想世尊不會在還沒作出一些對比丘僧團的宣佈前,就這樣子般涅槃。」

「阿難!比丘僧團對我有什麼期待呢?阿難!我教導的法沒有內、外之分。阿難!如來對於法沒有師傅留一手。阿難!如果有人這麼想:『我將照顧比丘僧團。』或『比丘僧團為我所管。』那麼他應該作出一些對比丘僧團的宣佈。但是,阿難!如來不這麼想:『我將照顧比丘僧團。』或『比丘僧團為我所管。』阿難!那麼為何如來會作出一些對比丘僧團的宣佈呢?我現在已衰老了,阿難!老邁、負荷了高齡,到了最後的老人階段。我即將八十歲了。猶如老舊的貨車以皮帶交錯綑綁以維繫,如來的身體也像是由皮帶交錯綑綁以維繫。

「阿難!每當如來不作意一切相、滅去某一類的受,安住於無相心三昧時,阿難!那時,如來的身體較為安樂。阿難!因此,你們要安住於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依處,不依於其他的;以佛法為島、以佛法為依處,不依於其他的。

「阿難!自依、法依是要依四念處比丘要如何安住於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依處,不依於其他的;以佛法為島、以佛法為依處,不依於其他的?

「阿難!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阿難!比丘這樣地安住於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依處,不依於其他的;以佛法為島、以佛法為依處,不依於其他的。阿難!不論是現在或我死後,凡是任何安住於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依處,不依於其他的;以佛法為島、以佛法為依處,不依於其他的比丘,阿難!對我來說,這些比丘必將是勤於修學者中最上的。」

[註解]

雨安居:在印度夏季三個月的雨季中,出家眾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又譯為「結夏安居」、「夏安居」、「結夏坐」、「夏坐」。

我教導的法沒有內、外之分:指佛陀所教的佛法是一致的,不會區分自己人與外人而教不一樣的內容。

無相心三昧:觀色、聲、香、味、觸、法相斷,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又譯為「無相三昧」、「無相心正受」。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提到佛陀在年老力衰、身體病痛時,可以進入無相心三昧而讓身體安樂。

聖者可以在病痛時身苦而心不苦,但若要身也不苦,則可以用定力達成。

本經中佛說:「如來對於法沒有師傅留一手。」也有翻譯者描述為:「佛陀握著的拳中,並沒有隱藏著東西,他一向沒有什麼袖中祕笈。」表示佛陀不藏私。

二、那羅犍陀品

(《雜阿含經》皆有對應經文,因此不另行刊出。)

三、戒長久住世品

(SN 47.22 長久住世經)

背景如同前一經。在一旁坐好後,跋陀羅尊者跟阿難尊者說:

「阿難學友!什麼因、什麼緣,會造成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長久住世呢?什麼因、什麼緣,會造成如來般涅槃後正法長久住世呢?」

「善哉、善哉!跋陀羅學友!你的想法是善的、機智是善的、問題是好的,跋陀羅學友!因為你這樣問:『什麼因、什麼緣,會造成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長久住世呢?什麼因、什麼緣,會造成如來般涅槃後正法長久住世呢?』」

「是的,學友!」

如何能正法久住「學友!因為沒有妥善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長久住世;因為有妥善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如來般涅槃後正法長久住世。哪四個呢?學友!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學友!因為沒有妥善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長久住世;學友!因為有妥善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如來般涅槃後正法長久住世。」

[註解]

前一經:SN 47.21,對應經典為《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28經

[讀經拾得]

親身修行四念處,正法才得以久住。

(SN 47.25 某位婆羅門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某一位婆羅門來見世尊。抵達後,與世尊互相致意。歡迎慰勞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位婆羅門跟世尊說:

「喬達摩先生!什麼因、什麼緣,會造成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長久住世呢?什麼因、什麼緣,會造成如來般涅槃後正法長久住世呢?」

「婆羅門!因為沒有妥善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長久住世;因為有妥善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如來般涅槃後正法長久住世。哪四個呢?婆羅門!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婆羅門!因為沒有妥善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長久住世;婆羅門!因為有妥善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如來般涅槃後正法長久住世。」

當這麼說時,那位婆羅門跟世尊說: 「太棒了,喬達摩先生!……(中略)請喬達摩尊師接受我為優婆塞,從今天起終身皈依。」

 

 

(SN 47.27 全部經)

背景如同前一經。在一旁坐好後,舍利弗尊者跟阿那律尊者說:

「阿那律學友!有所謂『無學、無學』。學友!什麼樣是無學呢?」

「學友!已全部完成修習四念處的人是無學。哪四個呢?學友!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學友!已全部完成修習這四念處的人是無學。」

[註解]

前一經:SN 47.26,對應經典為《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27經

 

(SN 47.28 世界經)

背景如同前一經。在一旁坐好後,舍利弗尊者跟阿那律尊者說:

「阿那律學友!已妥善修習、多修習什麼法,能得到大神通智慧呢?」

「學友!已妥善修習、多修習四念處,能得到大神通智慧。哪四個呢?

「學友!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學友!我已妥善修習、多修習四念處而得到大神通智慧。學友!我已妥善修習、多修習四念處而自證千個世界。」

[註解]

大神通智慧:超凡的知識或力量,例如六神通: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又譯為「大德神力」。

千個世界:一個恆星光明所照的範圍是一世界,一千個世界的範圍,也稱為小千世界。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中阿那律尊者提到自己能證知一千個世界的存在,是由於修習、多修習四念處,《雜阿含經》卷二十第537經中,阿那律尊者也提到:「我於四念處善修習故,於小千世界少作方便,能遍觀察,如明目士夫於樓觀上,觀下平地種種之物,我少作方便,觀察小千世界亦復如是。如是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SN 47.29 尸利阿荼經)

曾有一時,阿難尊者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當時,尸利阿荼長者生病了,病情非常嚴重、痛苦。那時,尸利阿荼長者呼喚某一位男子:

「男子!請你去見阿難尊者。抵達後,請以我的名義,五體投地禮拜阿難尊者,說:『大德!尸利阿荼長者生病了,病情非常嚴重、痛苦。他五體投地禮拜阿難尊者。』然後說:『大德!希望阿難尊者慈悲,憐憫尸利阿荼長者,前往他的住處探望。』」

「好的。」那位男子回答後就去見阿難尊者。抵達後,向阿難尊者問訊,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位男子跟阿難尊者說:

「大德!尸利阿荼長者生病了,病情非常嚴重、痛苦。他五體投地禮拜阿難尊者,希望阿難尊者慈悲,憐憫尸利阿荼長者,前往他的住處探望。」

阿難尊者以沈默表示同意。

那時,阿難尊者在早上穿好衣服,拿了鉢與僧衣,前往尸利阿荼長者的住處。抵達後,在舖設好的座位坐下。然後阿難尊者跟尸利阿荼長者說:

「長者!你能忍受嗎?你有好轉嗎?你的苦受是否減輕而沒有增加,能感受到苦受的減輕而沒有增加嗎?」

「大德!我不能忍受,沒有好轉,強烈的苦受增加而沒有減輕,我清楚感受到其不減反增。」

「長者!因為那樣的緣故,你應該這麼學:『我要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長者!你應該這麼學。」

「大德!關於世尊所教導的四念處,我具備這個法,我依循這個法。大德!我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大德!世尊教導的五下分結,我沒發現任何一個不被斷除的。」

「長者!這是你的得利,長者!這是你的善利益。長者!你已記說不還果。」

[註解]

尸利阿荼:優婆塞名,是波斯匿王的大臣。參見《中阿含經》卷五十九〈例品 4〉第214經鞞訶提經。

五體投地:兩肘、兩膝、頭額投地,以頭碰觸受禮者的腳或地面的最高禮法。

記說:決定說;確定說。例如佛弟子記說自己證得的果位,即指此弟子確知地說出自己證得的果位。

不還果:斷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欲貪、瞋恚)的聖人,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是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的第三果,又稱為阿那含果。

[讀經拾得]

  • 本經顯示病苦時可修四念處。修四念處能將心念安住在當下,而不是自己多生憂愁苦惱甚至怨天尤人,有如中了一支毒箭(生病)的人,不再中第二支毒箭(瞋心)。另一方面,修四念處可培養七覺支,七覺支在適當的條件下也有某種程度的治病效果,如《雜阿含經》卷三十七第1024經、《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三〈等法品39〉第6經等經所示。
  • 《雜阿含經》卷二十第554經和本經的脈絡相通,記載訶梨聚落主長者生了重病,病情及苦受都愈來愈重。摩訶迦旃延尊者教他修四不壞淨,他則回報說自己已成就四不壞淨。摩訶迦旃延尊者接著要他依四不壞淨而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訶梨聚落主長者則表示他修六念也已成就。摩訶迦旃延尊者接著表示訶梨聚落主長者已自記說得阿那含果(不還果)。

[進階辨正]

(SN 47.30 摩那提那經)

背景如同前一經。

當時,摩那提那長者生病了,病情非常嚴重、痛苦。那時,摩那提那長者呼喚某一位男子:「喂!男子!過來!……(中略)。」

「大德!我不能忍受、沒有好轉,強烈的苦受增加而沒有減輕,我清楚感受到其不減反增。但,大德!當接觸這樣苦受時,我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大德!世尊教導的五下分結,我沒發現任何一個不被斷除的。」

「長者!這是你的得利,長者!這是你的善利益。長者!你已記說了不還果。」

戒長久住世品第三的攝頌
 戒、住、衰退、簡說、婆羅門、部分
 全部、世界、尸利、摩那提那彼十經

[註解]

攝頌:佛陀在世時,說法皆由弟子背誦而流傳,結集經典時弟子將關鍵名詞編成偈頌的形式,以避免遺漏、並協助憶念。這叫做「攝頌」。

[對應經典]

四、不曾聽過品

(SN 47.31 不曾聽過經)

緣起於舍衛城。

「『這是安住於身上隨觀身。』比丘們!在以前不曾聽過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應該修習這安住於身上隨觀身。』比丘們!……(中略)『……已修習。』比丘們!在以前不曾聽過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這是安住於受上隨觀受。』比丘們!在以前不曾聽過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應該修習這安住於受上隨觀受。』比丘們!……(中略)『……已修習。』比丘們!在以前不曾聽過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這是安住於心上隨觀心。』比丘們!在以前不曾聽過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應該修習這安住於心上隨觀心。』比丘們!……(中略)『……已修習。』比丘們!在以前不曾聽過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這是安住於法上隨觀法。』比丘們!在以前不曾聽過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應該修習這安住於法上隨觀法。』比丘們!……(中略)『……已修習。』比丘們!在以前不曾聽過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註解]

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形容聖者證果時見到真理。「眼」指看見真理,「智」指斷定真理,「慧」指體會真理,「明」指顯明真理,「光」指照亮真理,都是從不同角度比喻見到真理。《雜阿含經》中譯為「眼、智、明、覺」。

[讀經拾得]

本經表示修四念處可開啟智慧。

也可參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15經所示,四念處是念覺支,能促成其餘各覺支,完成七覺支(覺悟的七個要素)。

[進階辨正]

(SN 47.32 無欲經)

「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這四念處時,導致確實厭離、無欲、滅盡、寂靜、證知、正覺、涅槃。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這四念處時,導致確實厭離、無欲、滅盡、寂靜、證知、正覺、涅槃。」

 

 

(SN 47.34 已修習經)

「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這四念處時,導致從此岸到彼岸。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這四念處時,導致從此岸到彼岸。」

 

 

(SN 47.35 念經)

緣起於舍衛城。

「比丘們!比丘應該安住於念和正知,這是我對你們的教誡。

「那麼,比丘們!比丘如何有念如何有念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這樣的比丘是有念的。

「那麼,比丘們!比丘如何有正知如何有正知呢?比丘們!這裡,比丘知道受的生起、知道受的持續、知道受的滅沒;知道的生起、知道尋的持續、知道尋的滅沒;知道想的生起、知道想的持續、知道想的滅沒。比丘們!這樣的比丘是有正知的。

「比丘們!比丘應該安住於念和正知,這是我對你們的教誡。」

[註解]

尋:念頭。也是「有覺有觀(有尋有伺)」的「覺(尋)」,把心投向目標。禪定時心投向專注的目標,日常生活裡心則投向各種不同的目標,即是念頭。舊譯為「覺」。

[讀經拾得]

  • 如何有念和正知

如何有念?修習四念處。

如何有正知?知道受、尋、想的生起、持續、滅沒。

其中受、尋、想分別屬於受陰、行陰、想陰。正知行陰以尋作為例子,是因為尋是日常生活中明顯、常見的,尋引生各種妄想執著,如南傳《中部尼柯耶》〈師子吼品2〉 第18經蜜丸經所說:「以眼和色為緣,生起眼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感受時則有認知,認知時則有尋思,尋思時則有迷執。」

  • 培養正知的方法

以下經文也表示:知道受、想、尋的生起、持續、滅沒可培養正知。

  • 《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75經:「彼善男子難陀覺諸受起,覺諸受住,覺諸受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覺諸想起,覺諸想住,覺諸想滅,覺諸覺起,覺諸覺住,覺諸覺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是名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
  • 南傳《增支部尼科耶》集4〈赤馬品5〉第41經:「哪一種修習定(的方式),當修習、多修習時,導致念與正知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在受的生起、持續、滅沒時都清楚知道;想的生起、持續、滅沒時都清楚知道;尋的生起、持續、滅沒時都清楚知道。比丘們!這樣修習定,當修習、多修習時,導致念與正知。」

[進階辨正]

(SN 47.36 究竟的智慧經)

「比丘們!有四念處。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這是四念處。

「比丘們!已妥善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時,可以預期二果其中之一:這一生得到究竟的智慧,或仍有殘餘存在時,為阿那含。」

[註解]

究竟的智慧:指阿羅漢的智慧。又譯為「究竟智」。

仍有殘餘存在:指仍有殘存的執著或煩惱。又譯為「有餘」、「有餘取」。

 

(SN 47.37 欲經)

「比丘們!有四念處。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當他安住於身上隨觀身時,他捨棄所有對於身的欲,以斷欲而自證無死

「他安住於受上隨觀受,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當他安住於受上隨觀受時,他捨棄所有對於受的欲,以斷欲而自證無死。

「他安住於心上隨觀心,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當他安住於心上隨觀心時,他捨棄所有對於心的欲,以斷欲而自證無死。

「他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當他安住於法上隨觀法時,他捨棄所有對於法的欲,以斷欲而自證無死。」

[註解]

無死:(不生因此而)不死。巴利文 amata 又譯為「甘露」、「涅槃」。

[讀經拾得]

本經表示四念處能導致斷欲,終究了生脫死。

雖然四念處是從單純地覺知身、受、心、法,不加以干涉而開始練習,但終究是為了啟發智慧,覺悟無常、苦、非我等,因此能導致斷欲。

現今一些附佛外道將四念處的形式結合享樂主義,主張以縱慾為修行、守戒是壓抑,這有違佛教的四念處,是邪法而不得解脫。

(SN 47.38 遍知經)

「比丘們!有四念處。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當他安住於身上隨觀身時,身被遍知;當身已遍知,而自證無死。

「他安住於受上隨觀受,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當他安住於受上隨觀受時,受被遍知;當受已遍知,而自證無死。

「他安住於心上隨觀心,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當他安住於心上隨觀受時,心被遍知;當心已遍知,而自證無死。

「他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當他安住於法上隨觀受時,法被遍知;當法已遍知,而自證無死。」

[註解]

遍知:完全了知。菩提比丘英譯解說只有阿羅漢才適合說是「遍知」,只有初果以上的聖者才適合說「證知」。

 

(SN 47.39 修習經)

「比丘們!我將教導你們修習四念處,你們要仔細聽!

「比丘們!什麼是修習四念處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這叫做修習四念處。」

(SN 47.40 解析經)

「比丘們!我將教導你們四念處、修習四念處,以及通往修習四念處的途徑,你們要仔細聽!

「比丘們!什麼是四念處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受上隨觀受……(中略)安住於心上隨觀心……(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這叫做四念處。

「比丘們!什麼是修習四念處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身,隨觀身的集法,安住於身,隨觀身的滅法,安住於身,隨觀身的集法與滅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受,隨觀受的集法……(中略)安住於心,隨觀心的集法……(中略)安住於法,隨觀法的集法,安住於法,隨觀法的滅法,安住於法,隨觀法的集法與滅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這叫做修習四念處。

「比丘們!什麼是通往修習四念處的途徑呢?就是八聖道,亦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比丘們!這叫做通往修習四念處的途徑。」

不曾聽過品第四的攝頌:
 不曾聽過、無欲、錯失了、已修習、念
 究竟智、欲、遍知、以及修習和解析

[註解]

集法:集起的現象;因緣生起的現象。

滅法:衰敗的現象;因緣滅去的現象。

[讀經拾得]

  • 如何修習四念處

前一經教導修習四念處是要「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本經則教導可進一步觀察身、受、心、法生起的因緣與滅去的因緣。在實修上舉例而言:

  • 修身念處在生活上觀集滅,可以觀察此身由食物消化排除糞尿後後組成,終將因緣而滅。
  • 修身念處在不淨觀時觀集滅,可以觀察此身的各種器官由細胞長成,終將因緣敗壞。
  • 修身念處在四界分別觀時觀集滅,可以觀察此身由四大因緣生成,四大也會因緣消散。
  • 修受念處觀腿痛苦受的集滅,可以發現除了腿痛本身外,更多的苦受是由後續心中對於腿痛的執著、煩躁、掙扎而來,轉念放下後,苦就只是一種感受。
  • 修心念處觀瞋心的集滅,可以觀察什麼引起瞋心,瞋心又如何消滅。例如觀察到苦受引起瞋心,放下而可以消除瞋心。若不能立刻放下、瞋心不受控,更可見「無我」。
  • 修法念處觀五蓋的集滅,可以觀察什麼因素造成五蓋,用什麼方法對自己能有效解決五蓋,以後就能更有效地調伏五蓋。熟練後,當五蓋較輕時,看著五蓋就能消除五蓋。相對地,也可以觀察七覺支的集滅,找出什麼樣的因緣最有利自己生起七覺支,以後就能更輕易地生起七覺支。

這類例子在《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09經(對應經典是 SN 47.42)解說為:「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

  • 四念處與八聖道的先後

本經說:「什麼是通往修習四念處的途徑呢?就是八聖道,亦即:正見、[……]正定。比丘們!這叫做通往修習四念處的途徑。」

有同學問:「不是先修習四念處才會有正定嗎?正定在八聖道之中,為何這經八聖道在四念處之前?」

本經說八聖道是約略地代表「正確的修行方法」,有正確的修行方法,四念處才修得好,而四念處也是正確的修行方法的一部分,因此本來就有重疊。

若要細部區分,則可參考《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36經,八聖道的前六個聖道可幫助第七個聖道(正念,也就是四念處),而成為第八個聖道(正定)的基礎。

五、不死品

(SN 47.44 念經)

「比丘們!比丘應該安住於念,這是我對你們的教誡。

「而,比丘們!比丘如何有念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這樣的比丘是有念的。

「比丘們!比丘應該安住於念,這是我對你們的教誡。」

 

 

(SN 47.45 善聚經)

「比丘們!當說到善聚時,可以正確地說就是四念處,因為這四念處是完全的善聚。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當說到善聚時,可以正確地說就是四念處,因為這四念處是完全的善聚。」

[註解]

善聚:善法的類聚;善的一類。

[對應經典]

 

(SN 47.47 惡行經)

那時,某一位比丘來見世尊……(中略)

「善哉!大德。希望世尊簡要地教導我佛法。我聽世尊說法後,可以獨自處在安靜的地方,不放逸、熱誠、堅定地努力。」

「比丘!那麼你應該要淨化最初的善法。什麼是最初的善法呢?

「比丘!這裡,捨棄身的惡行後,修習身的善行;捨棄語的惡行後,修習語的善行;捨棄意的惡行後,修習意的善行。

「比丘!捨棄身的惡行後,修習身的善行;捨棄語的惡行後,修習語的善行;捨棄意的惡行後,修習意的善行。

「比丘!然後,你應該要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四念處。哪四個呢?

「比丘!這裡,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當你依止於戒、建立於戒,這樣地修習四念處的話,比丘!可以預期不論是白天或晚上都能增長你的善法,不會減損。」

 ……(中略)那位比丘成為阿羅漢之一。

 

[讀經拾得]

本經所教的修行次第是:

身語意斷惡修善 → 持戒 → 四念處 → 善法只增不減。

持戒而修四念處後,善法只增不減,又可提升一開始的「身語意斷惡修善」,成為良性循環,愈修愈好。

(SN 47.48 朋友經)

「比丘們!凡是那些你同情的,以及會想關心的朋友、同事、親戚或親人,比丘們!你應該要向他們勸導、安排、建立四念處的修行。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凡是那些你同情的,以及會想關心的朋友、同事、親戚或親人,比丘們!你應該要向他們勸導、安排、建立四念處的修行。」

 

 

(SN 47.49 受經)

「比丘們!有三受,哪三種呢?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比丘們!有這三種受。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遍知三受。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遍知三受。」

 

 

(SN 47.50 漏經)

「比丘們!有三種。哪三種呢?欲漏、有漏、無明漏。比丘們!有這三種漏。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斷這三種漏。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斷這三種漏。」

不死品第五,其攝頌:
 不死、集起、道路、念以及善聚
 波羅提木叉、惡行、朋友、受、漏

[註解]

漏:煩惱。一般人由眼、耳等感官,時常流漏煩惱而不停止,所以以漏譬喻煩惱。

欲漏、有漏、無明漏:欲貪引起的煩惱(欲界眾生的煩惱)、想要生命存在而引起的煩惱(色界與無色界眾生的煩惱)、沒有智慧而讓眾生不能出離生死的煩惱。

 

六、恒河中略品

(SN 47.51~62 恒河等十二經)

「比丘們!就像恒河向東傾注、向東匯流、向東導向。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如何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

恒河中略品第六的攝頌:
 向東傾注有六經 向海傾注有六經
 六加六成十二經  依此背誦成本品

[註解]

向東傾注有六經: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恒河」以「耶符那河」、「薩羅遊河」、「伊羅跋提河」、「摩醯河」(即恆河的四大支流)、各大河(例如五大河全部)分別置換,而得出另外五小經。

向海傾注有六經:請自行將本經的「向東」置換成「向海」,以恆河、恆河四大支流、各大河(例如五大河全部)為喻,共有六小經。

 

七、不放逸品

(SN 47.63~72 如來等十經)

「比丘們!所有的眾生中,無足的、兩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色的、無色的、有想的、無想的、非想非非想的,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同樣地,比丘們!所有的善法都以不放逸為根本、以不放逸為交集、不放逸為最上。

「比丘們!當比丘不放逸時,可以預期他必然會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比丘們!不放逸的比丘如何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不放逸的比丘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比丘們!所有的眾生中,無足的、兩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色的、無色的、有想的、無想的、非想非非想的,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同樣地,比丘們!所有的善法都以不放逸為根本、以不放逸為交集、不放逸為最上。

「比丘們!當比丘不放逸時,可以預期他必然會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比丘們!不放逸的比丘如何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以貪的調伏為目的、瞋的調伏為目的、癡的調伏為目的,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不放逸的比丘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比丘們!所有的眾生中,無足的、兩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色的、無色的、有想的、無想的、非想非非想的,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同樣地,比丘們!所有的善法都以不放逸為根本、以不放逸為交集、不放逸為最上。

「比丘們!當比丘不放逸時,可以預期他必然會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比丘們!不放逸的比丘如何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以無死為基礎、無死為最終目標、無死為目的,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不放逸的比丘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比丘們!所有的眾生中,無足的、兩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色的、無色的、有想的、無想的、非想非非想的,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同樣地,比丘們!所有的善法都以不放逸為根本、以不放逸為交集、不放逸為最上。

「比丘們!當比丘不放逸時,可以預期他必然會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比丘們!不放逸的比丘如何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不放逸的比丘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不放逸品第七的攝頌:
 如來、足跡屋頂樹心茉莉花
 月亮太陽衣服是第十位

[校勘]

有色的……四念處:自本經第一句的「有色的、無色的」開始至最後一句的「多修習四念處」,在原經文中被省略為「應該要擴展」,今依 SN 45.139 經文補足,以方便閱讀。其餘九小經的內容則參見攝頌的註解。

[註解]

以不放逸為交集:指所有的善法都有不放逸的成分。

足跡: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所有的眾生中……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以「所有動物的足跡中,大象的足跡為最上」置換,而得出一經。

屋頂: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所有的眾生中……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以「所有尖屋頂的建築物,一切椽都朝向屋頂、斜向屋頂、會和於屋頂,屋頂為最上」置換,而得出一經。「椽」是架在屋樑上用以承接瓦片或其它材質屋頂的木條,讀音同「船」。

根: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所有的眾生中……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以「所有的根香中,黑檀為最上」置換,而得出一經。

樹心: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所有的眾生中……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以「所有樹心的香中,紫檀為最上」置換,而得出一經。

茉莉花: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所有的眾生中……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以「所有陸上的花香中,茉莉花為最上」置換,而得出一經。

王: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所有的眾生中……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以「所有的小王,都跟隨轉輪王,轉輪王為最上」置換,而得出一經。

月亮: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所有的眾生中……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以「所有星空的光明,都不及月亮的十六分之一,月亮為最上」置換,而得出一經。

太陽: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所有的眾生中……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以「晴朗無雲的秋天,日出時太陽照耀,發光、發熱,除去空中一切的黑暗」置換,而得出一經。

衣服: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所有的眾生中……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以「所有衣服中,伽尸細㲲為最上」置換,而得出一經。「伽尸細㲲」是伽尸國出產的細緻衣料。

 

[進階辨正]

八、須要力量品

(SN 47.73~84 力量等十二經)

(SN 47.73 力量經)

「比丘們!就像在做所有須要力量的工作時,都要依止於大地、建立於大地,這樣地做這些須要力量的工作。同樣地,比丘們!比丘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比丘們!比丘如何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比丘這樣地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比丘們!就像在做所有須要力量的工作時,都要依止於大地、建立於大地,這樣地做這些須要力量的工作。同樣地,比丘們!比丘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比丘們!比丘如何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以貪的調伏為目的、瞋的調伏為目的、癡的調伏為目的,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比丘這樣地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比丘們!就像在做所有須要力量的工作時,都要依止於大地、建立於大地,這樣地做這些須要力量的工作。同樣地,比丘們!比丘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比丘們!比丘如何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以無死為基礎、無死為最終目標、無死為目的,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比丘這樣地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比丘們!就像在做所有須要力量的工作時,都要依止於土地、建立於土地,這樣地做這些須要力量的工作。同樣地,比丘們!比丘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比丘們!比丘如何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比丘這樣地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SN 47.74 種子經)

「比丘們!就像所有種子、草木得以成長、增長、廣大發展,一切都是依止於土地、建立於土地。種子、草木這樣地得以成長、增長、廣大發展。同樣地,比丘們!比丘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在諸法上得以成長、增長、廣大發展。

「比丘們!比丘如何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在諸法上得以成長、增長、廣大發展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比丘這樣地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在諸法上得以成長、增長、廣大發展。……」

(SN 47.75 龍經)

「比丘們!就像龍依止雪山山王後,身體生長、獲得力氣,牠在那裡讓身體生長、獲得力氣後,進入小池;進入小池後,進入大池;進入大池後,進入小河;進入小河後,進入大河;進入大河後,進入大海,在那裡牠的身體得以巨大、廣大發展。同樣地,比丘們!比丘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在諸法上得以巨大、廣大發展。

「比丘們!比丘如何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在諸法上得以巨大、廣大發展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比丘這樣地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在諸法上得以巨大、廣大發展。……」

(SN 47.76 樹木經)

「比丘們!就像樹木,向東彎下、向東傾斜、向東偏斜,如果切斷它的根部,會倒向哪邊呢?」

「大德!它會倒向彎下、傾斜、偏斜的那邊。」

「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向涅槃彎下、向涅槃傾斜、向涅槃偏斜。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如何向涅槃彎下、向涅槃傾斜、向涅槃偏斜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向涅槃彎下、向涅槃傾斜、向涅槃偏斜。……」

(SN 47.77 瓶子經)

「比丘們!就像已倒覆的瓶子流失水,不再收回。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流失不善法,不再收回。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如何流失不善法,不再收回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流失不善法,不再收回。……」

(SN 47.78 芒經)

「比丘們!就像稻芒或麥芒,以手或腳由正向壓下,可能會割傷手或腳,造成流血。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為芒朝著正向。同樣地,比丘們!比丘的見解朝著正向、修道朝著正向,可能會破壞無明、產生明、自證涅槃。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為見解朝著正向。

「比丘們!比丘如何見解朝著正向、修道朝著正向,而破壞無明、產生明、自證涅槃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比丘這樣地見解朝著正向、修道朝著正向,而破壞無明、產生明、自證涅槃。……」

(SN 47.79 虛空經)

「比丘們!就像空中吹起種種的風,吹起東風、吹起西風、吹起北風、吹起南風、吹起有塵的風、吹起無塵的風、吹起冷風、吹起熱風、吹起微風、吹起強風。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圓滿修習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如何圓滿修習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圓滿修習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

(SN 47.80 雨雲經(一))

「比丘們!就像在夏季的最後一個月,當揚起一團塵埃時,突然的大雨雲降雨,當場讓它消失平息。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使已生起的不善法當場消失平息。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如何使已生起的不善法當場消失平息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使已生起的不善法當場消失平息。……」

(SN 47.81 雨雲經(二))

「比丘們!就像當有一團大雨雲升起時,一陣強風從中間讓它消失平息。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使已生起的不善法從中間消失平息。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如何使已生起的不善法從中間消失平息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使已生起的不善法從中間消失平息。……」

(SN 47.82 船經)

「比丘們!就像一艘被籐索綁住的航海船,籐索在水中已經耗損了六個月,冬季又被擱置在乾的陸地上,籐索被日曬雨淋所繼續侵襲。當籐索被雨雲所下的雨所浸沒時,能輕易地瓦解而消逝。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結縛能輕易地瓦解而消逝。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結縛如何能輕易地瓦解而消逝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結縛能輕易地瓦解而消逝。……」

(SN 47.83 旅館經)

「比丘們!就像有一個旅館,在旅館裡,人們從東方、西方、北方、南方來住宿,剎帝利、婆羅門、毘舍首陀羅來住宿。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應該以證知遍知的法,他以證知遍知;應該以證知捨棄的法,他以證知捨棄;應該以證知自證的法,他以證知自證;應該以證知修習的法,他以證知修習。

「比丘們!什麼是應該以證知遍知的法?所謂五取蘊。即:色取蘊、……(中略)識取蘊。這些是應該以證知遍知的法。

「比丘們!什麼是應該以證知捨棄的法?無明與對存在的渴愛。這些是應該以證知捨棄的法。

「比丘們!什麼是應該以證知自證的法?明與解脫。這些是應該以證知自證的法。

「比丘們!什麼是應該以證知修習的法?止與觀。這些是應該以證知修習的法。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如何是『應該以證知遍知的法,他以證知遍知;……(中略)應該以證知修習的法,他以證知修習。』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應該以證知遍知的法,他以證知遍知;應該以證知捨棄的法,他以證知捨棄;應該以證知自證的法,他以證知自證;應該以證知修習的法,他以證知修習。……」

(SN 47.84 河經)

「比丘們!就像恒河向東傾注、向東匯流、向東導向,如果有一群人拿著鏟子和籃子,心想:『我們將使這恒河向西傾注、向西匯流、向西導向。』比丘們!你們怎麼想,那一群人能使恒河向西傾注、向西匯流、向西導向嗎?」

「不,大德!為什麼呢?大德!因為恒河向東傾注、向東匯流、向東導向,不容易使它向西傾注、向西匯流、向西導向,那一群人最後只會得到疲勞與苦惱。」

「比丘們!同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國王、大臣,朋友、同事、親戚或親人,可能帶著財物來邀請,而說:『男人!來!為什麼讓這袈裟折磨你?為什麼頂著光頭、拿個鉢而遊行?來!請你還俗以享受財物和作福德。』比丘們!確實,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比丘不可能放棄修學而還俗。比丘們!什麼原因呢?因為他的心長時間向遠離傾注、向遠離匯流、向遠離導向,他不可能還俗。

「比丘們!比丘如何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比丘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須要力量品第八的攝頌:
 力量、種子和龍、樹木、瓶子、芒
 虛空和二雨雲經、船、旅館、河

[校勘]

都是依止於土地……四念處:自本經第一句的「都要依止於大地」開始至最後一句的「多修習四念處」,在原經文中被省略為「應該要擴展」,今依 SN 45.149 經文補足,以方便閱讀。

比丘們!就像一切種子……: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0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將本經中的「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以貪的調伏為目的、瞋的調伏為目的、癡的調伏為目的」,「以無死為基礎、無死為最終目標、無死為目的」,「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分別置換,而擴展得出完整經文。以下十經也都如此,不再覆述。

比丘們!就像龍……: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1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就像樹木……: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2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就像將已倒覆……: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3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就像稻芒……: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4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就像空中……: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5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就像在夏季……: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6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就像當有一團……: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7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就像一艘……: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8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就像有一個旅館……: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9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就像恒河……: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0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註解]

稻芒:稻尖的細刺。按:古代的普通野生稻種子頂端具有長芒,而且芒表面布滿芒刺,可以讓種子粘附在動物皮毛上,並保護種子不被鳥獸掠食,以利於種子的傳播。至於現今人為選種栽培的稻一般無芒,或者僅有少量短芒、芒表面光滑,以便於稻穀收穫、儲藏和加工。

結縛:煩惱。

毘舍: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中產階級,從事農牧工商。又譯為「鞞舍」、「居士種」。

首陀羅: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奴隸階級,為工人、農奴。又譯為「工師種」。

證知:親自體悟;直接知道。

 

[進階辨正]

九、尋求品

(SN 47.85~94 尋求等十經)

(SN 47.85 尋求經)

「比丘們!有三種尋求。哪三種呢?欲的尋求、有的尋求、梵行的尋求。比丘們!有這三種尋求。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這三種尋求。比丘們!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這三種尋求。……」

(SN 47.86 慢經)

「比丘們!有三種。哪三種呢?我是優勝的,我是同等的,我是卑劣的。比丘們!有這三種慢。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這三種慢。……」

(SN 47.87 漏經)

「比丘們!有三種漏。哪三種呢?欲漏、有漏、無明漏。比丘們!有這三種漏。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這三種漏。……」

(SN 47.88 有經)

「比丘們!有三種有。哪三種呢?欲有、色有、無色有。比丘們!有這三種有。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這三種有。……」

(SN 47.89 苦經)

「比丘們!有三種苦。哪三種呢?苦苦、行苦、壞苦。比丘們!有這三種苦。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這三種苦。……」

(SN 47.90 礙經)

「比丘們!有三種。哪三種呢?貪礙、瞋礙、癡礙。比丘們!有這三種礙。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這三種礙。……」

(SN 47.91 垢經)

「比丘們!有三種垢。哪三種呢?貪垢、瞋垢、癡垢。比丘們!有這三種垢。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這三種垢。……」

(SN 47.92 惱亂經)

「比丘們!有三種惱亂。哪三種呢?貪惱亂、瞋惱亂、癡惱亂。比丘們!有這三種惱亂。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這三種惱亂。……」

(SN 47.93 受經)

「比丘們!有三種受。哪三種呢?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比丘們!有這三種受。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這三種受。……」

(SN 47.94 渴愛經)

「比丘們!有三種渴愛。哪三種呢?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比丘們!有這三種渴愛。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這三種渴愛。……

「比丘們!有三種渴望。哪三種呢?欲的渴望、有的渴望、虛無的渴望。比丘們!有這三種渴望。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這三種渴望。……」

尋求品第九的攝頌:
 尋求、慢、漏、有以及苦的三種
 礙和垢、惱亂、受、渴愛和渴望

[校勘]

比丘們!有這三種尋求……為了證知這三種尋求:自本經第一句的「比丘們!有這三種尋求。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開始至最後一句的「為了證知這三種尋求」,在原經文中被省略為「應該要擴展」,今依 SN 45.161 經文補足第一個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將本經中的「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以貪的調伏為目的、瞋的調伏為目的、癡的調伏為目的」,「以無死為基礎、無死為最終目標、無死為目的」,「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分別置換,而擴展得出完整經文。接著的十二個部分請自行將前述各部分的「證知」以「遍知」、「滅盡」、「捨斷」分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有三種慢……: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2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8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有三種漏……: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3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8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有三種有……: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4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8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有三種苦……: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5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8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有三種礙……: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6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8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有三種垢……: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7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8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有三種惱亂……: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8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8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有三種受……: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9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8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有三種渴愛……: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0 及 SN 45.171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85 經以第一段及第二段關鍵句分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註解]

欲的尋求、有的尋求、梵行的尋求:對於感官之欲的尋求,對於存在的尋求,對於清淨的行為的尋求。南傳註釋書解釋這「梵行的尋求」特指基於邪見而對梵行的尋求。

慢:傲慢。

欲有、色有、無色有:欲界的存在、色界的存在、無色界的存在。

苦苦、行苦、壞苦:身心的苦、(有為法)因緣生滅逼迫的苦、樂受結束或破壞帶來的苦。「壞苦」又譯為「變易苦」。

礙:阻礙;頑固;心的荒蕪。參見南傳《中部尼柯耶》〈獅子吼品2〉 第16經心礙經。

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對於感官之欲的渴愛、對於存在的渴愛、對於不想存在的渴愛。又譯為欲愛、有愛、無有愛。

 

[進階辨正]

十、瀑流品

(SN 47.95~104 瀑流等十經)

(SN 47.95 瀑流經)

「比丘們!有四種瀑流。哪四種呢?欲的瀑流、有的瀑流、見的瀑流、無明的瀑流。比丘們!有這四種瀑流。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四種瀑流。比丘們!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四種瀑流。」

(SN 47.96 軛經)

「比丘們!有四種。哪四種呢?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比丘們!有這四種軛。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四種軛。……」

(SN 47.97 取經)

「比丘們!有四種取。哪四種呢?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比丘們!有這四種取。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四種取。……」

(SN 47.98 繫縛經)

「比丘們!有四種繫縛。哪四種呢?貪欲的身繫縛、瞋恚的身繫縛、戒禁取的身繫縛、執著於見解為真的身繫縛。比丘們!有這四種繫縛。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四種繫縛。……」

(SN 47.99 隨眠經)

「比丘們!有七種隨眠。哪七種呢?欲隨眠、瞋隨眠、見隨眠、疑隨眠、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比丘們!有這七種隨眠。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七種隨眠。……」

(SN 47.100 欲經)

「比丘們!有五種欲。哪五種呢?眼所識的色,是令人喜愛的、可愛的、迷人的、樣子誘人的、伴隨愛欲的、令人耽溺的;耳所識的聲……鼻所識的香……舌所識的味……身所識的觸,是令人喜愛的、可愛的、迷人的、樣子誘人的、伴隨愛欲的、令人耽溺的。比丘們!有這五種欲。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五種欲。……」

(SN 47.101 蓋經)

「比丘們!有五蓋。哪五個呢?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悔蓋、疑蓋。比丘們!有這五蓋。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五蓋。……」

(SN 47.102 取蘊經)

「比丘們!有五取蘊。哪五個呢?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比丘們!有這五取蘊。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五取蘊。……」

(SN 47.103 下分結經)

「比丘們!有五下分結。哪五種呢?身見、疑、戒取、貪欲、瞋恚。比丘們!有這五下分結。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五下分結。……」

(SN 47.104 上分結經)

「比丘們!有五上分結。哪五種呢?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比丘們!有這五上分結。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五上分結。比丘們!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身上隨觀身,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受上……(中略)於心上……(中略)安住於法上隨觀法,熱誠、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五上分結。」

瀑流品第十的攝頌:
 瀑流、軛、取、繫縛和隨眠
 種欲、蓋、蘊、以及下上分

[校勘]

比丘們!有四種瀑流……: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參考 SN 45.172 經文補足第一個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將本經中的「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以貪的調伏為目的、瞋的調伏為目的、癡的調伏為目的」,「以無死為基礎、無死為最終目標、無死為目的」,「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分別置換,而擴展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有四種軛……: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3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9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有四種取……: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4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9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有四種繫縛……: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5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9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有七種隨眠……: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6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9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有五種欲……: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7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9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有五蓋……: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8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9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有五取蘊……: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9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9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們!有五下分結……: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80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9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比丘」之後原經文省略「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及將這句以「以貪的調伏為目的、瞋的調伏為目的、癡的調伏為目的」,「以無死為基礎、無死為最終目標、無死為目的」,「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分別置換的三個部分。

「五上分結」之後原經文有「念處相應應該要如道相應那樣擴展」等字,因為已如「道相應」的內容擴展為以上各小經,所以略去。

[註解]

瀑流:洪流,比喻能讓人流轉生死的煩惱。又譯為「暴流」。

欲的瀑流、有的瀑流、見的瀑流、無明的瀑流:感官之欲的煩惱、生命的存在的煩惱、邪見的煩惱、無明的煩惱。又譯為「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合稱「四瀑流」或「四流」。

證知、遍知、滅盡、捨斷:親自體悟、完全了知、徹底消滅、捨離斷除。

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執著欲貪,執著邪見(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見解),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執著認為「有我」。其中「取」即執著,這四個合稱「四取」。

貪欲的身繫縛、瞋恚的身繫縛、戒禁取的身繫縛、執著於見解為真的身繫縛:繫縛眾生身心,讓眾生輪迴生死的四種煩惱。其中第四個直譯為「執著於『(只有)這個為真』的見解的身繫縛」,例如執著於我及世間或常、或無常、或亦常亦無常、或非常非無常、或有邊、或無邊、或亦有邊亦無邊、或非有邊非無邊等見解為真,其餘的見解則為虛妄,參見《雜阿含經》卷三十四第962經所舉的例子。又譯為「貪欲身縛、瞋恚身縛、戒盜身縛、我見身縛」,合稱「四縛」。

隨眠:煩惱或煩惱的根源。煩惱潛伏跟隨著人,因緣適合就會生起,因此稱為隨眠。又譯為「使」。

五上分結:色貪(對於色的貪愛;色界眾生的貪愛)、無色貪(對於無色的貪愛;無色界眾生的貪愛)、掉舉(內心躁動不安)、慢、無明。斷除五上分結,即為阿羅漢。

 

念處相應第三(節錄)

[註解]

念處相應第三:「念處相應」是南傳《相應部尼柯耶》第47相應,也是南傳《相應部尼柯耶》五篇當中「大篇」的第三個相應。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2.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3/20 15:1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288691520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