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十四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導讀

(六七)中阿含王相應品大天㮈林經第三(第二小土城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鞞陀提國,與大比丘眾俱,往至彌薩羅,住大天中。

爾時,世尊行道中路欣然而笑。尊者阿難見世尊笑[*],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何因緣笑[*]?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若無因緣,終不妄笑,願聞其意。」

彼時,世尊告曰:「阿難!在昔異時此彌薩羅㮈林之中,於彼有王,名曰大天,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得人四種如意之德。阿難!彼大天王成就七寶,為何謂耶?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謂為七。

「阿難!彼大天王云何名為成就輪寶?阿難!時,大天王於月十五日說從解脫時,沐浴澡洗,昇正殿上,有天輪寶從東方來,輪有千輻,一切具足,清淨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焰,光明昱爍。大天王見已,歡喜踊躍,心自念曰:『生賢輪寶,生妙輪寶,我亦曾從古人聞之,若頂生剎利王於月十五日說從解脫時,沐浴澡洗,昇正殿上,有天輪寶從東方來,輪有千輻,一切具足,清淨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焰[*],光明昱爍,彼必當作轉輪王也。我將無作轉輪王耶?』

「阿難!昔大天王將欲自試天輪寶。時,集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集四種軍已,詣天輪寶所,以左手撫輪,右手轉之,而作是語:『隨天輪寶,隨天輪寶之所轉去。』阿難!彼天輪寶轉已即去,向於東方。時,大天王亦自隨後及四種軍,若天輪寶有所住處,時,大天王即彼止宿及四種軍。於是,東方諸小國王,彼皆來詣大天王所,白曰:『天王!善來。天王!此諸國土極大豐樂,多有人民,盡屬天王,唯願天王以法教之,我等亦當輔佐天王。』於是,大天王告諸小王曰:『卿等各各自領境界,皆當以法,莫以非法,無令國中有諸惡業、非梵行人。』

「阿難!彼天輪寶過東方去,度東大海,迴至南方、西方、北方。阿難!隨天輪寶周迴轉去時,大天王亦自隨後及四種軍,若天輪寶有所住處,時,大天王即彼止宿及四種軍。於是,北方諸小國王,彼皆來詣大天王所白曰:『天王!善來。天王!此諸國土極大豐樂,多有人民,盡屬天王,唯願天王以法教之,我等亦當輔佐天王。』於是,大天王告諸小王曰:『卿等各各自領境界,皆當以法,莫以非法,無令國中有諸惡業、非梵行人。』阿難!彼天輪寶過北方去,度北大海,即時速還至本王城,彼大天王坐正殿上料理財物。時,天輪寶住於虛空,是謂大天王成就如是天輪之寶。

「阿難!彼大天王云何名為成就象寶?阿難!時,大天王而生象寶,彼象極白而有七支,其象名曰于娑賀。大天王見已,歡喜踊躍,若可調者,極令賢善。阿難!彼大天王則於後時告象師曰:『汝速御象,令極善調,若象調已,便來白我。』爾時,象師受王教已,至象寶所,速御象寶,令極善調。彼時象寶受極御治,疾得善調,猶昔良象壽無量百千歲,以無量百千歲受極御治,疾得善調,彼象寶者亦復如是,受極御治,疾得善調。阿難!爾時,象師速御象寶,令極善調,象寶調已,便詣大天王所,白曰:『天王!當知我以極御治之,象寶已調,隨天王意。』阿難!昔大天王試象寶時,平旦日出,至象寶所,乘彼象寶,遊一切地乃至大海,即時速還至本王城,是謂大天王成就如是白象之寶。

「阿難!彼大天王云何名為成就馬寶?阿難!時,大天王而生馬寶,彼馬寶者,極紺青色,頭像如烏,以毛嚴身,名髦馬王。天王見已,歡喜踊躍,若可調者,極令賢善。阿難!彼大天王則於後時告馬師曰:『汝速御馬,令極善調,若馬調已,便來白我。』爾時,馬師受王教已,至馬寶所,速御馬寶,令極善調。彼時馬寶受極御治,疾得善調,猶昔良馬壽無量百千歲,以無量百千歲受極御治,疾得善調,彼馬寶者亦復如是,受極御治,疾得善調。阿難!爾時,馬師速御馬寶,令極善調,馬寶調已,便詣大天王所,白曰:『天王!當知我以極御治之,馬寶已調,隨天王意。』阿難!昔大天王試馬寶時,平旦日出,至馬寶所,乘彼馬寶,遊一切地乃至大海,即時速還至本王城,是謂大天王成就如是紺馬之寶。

「阿難!彼大天王云何名為成就珠寶?阿難!時,大天王而生珠寶,彼珠寶者,明淨自然,無有造者,八楞無垢,極好磨治,貫以五色繩,青、黃、赤、白、黑。阿難!時,大天王內宮殿中欲得燈明,即用珠寶。阿難!昔大天王試珠寶時,便集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集四種軍已,於夜闇中豎立高幢,安珠置上,出至園觀,珠之光耀照四種軍,明之所及方半由延,是謂大天王成就如是明珠之寶。

「阿難!彼大天王云何名為成就女寶?阿難!時,大天王而生女寶,彼女寶者,身體光澤,皎潔明淨,美色過人,不及天,姿容端正,睹者歡悅,口出芬馥青蓮華香,身諸毛孔出栴檀馨,冬則身溫,夏則身涼。彼女至心承事於王,發言悅樂,所作捷疾,聰明智慧,歡喜行善。彼女念王,常不離心,況身、口行,是謂大天王成就如是美女之寶。

「阿難!彼大天王云何成就居士之寶?阿難!時,大天王生居士寶,彼居士寶極大豐富,資財無量,多有畜牧、封戶、食邑,種種具足福業之報,而得天眼;見諸寶藏,空、有悉見,見有守護、無守護者,金藏、錢藏,作以不作皆悉見之。阿難!彼居士寶詣大天王,白曰:『天王!若欲得金及錢寶者,天王莫憂,我自知時。』阿難!昔大天王試居士寶時,彼王乘船,入恒水中,告曰:『居士!我欲得金及以錢寶。』居士白曰:『天王!願船至岸。』時,大天王告曰:『居士!正欲此中得,正欲此中得。』居士白曰:『天王!願令船住。』阿難!時,居士寶至船前頭,長跪申手,便於水中舉四藏,出金藏、錢藏、作藏、不作藏,白曰:『天王!隨意所欲,金及錢寶恣其所用。』用已餘者,還著水中。是謂大天王成就如是居士之寶。

「阿難!彼大天王云何成就主兵臣寶?阿難!時,大天王生主兵寶,彼主兵臣聰明智慧,辯才巧言,多識分別。主兵臣寶為大天王設現世義,勸安立之,設後世義,勸安立之,設現世義、後世義,勸安立之。彼主兵臣為大天王,欲合軍眾,便能合之,欲解便解,欲令大天王四種軍眾不使疲乏,及勸助之,諸臣亦然,是謂大天王成就如是主兵臣寶。阿難!是謂大天王成就七寶。

「阿難!彼大天王云何得人四種如意之德?彼大天王壽命極長八萬四千歲,為童子嬉戲八萬四千歲,作小國王八萬四千歲,為大國王八萬四千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學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彌薩羅,住大天㮈林中。阿難!若大天王壽命極長八萬四千歲,為童子嬉戲八萬四千歲,作小國王八萬四千歲,為大國王八萬四千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學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彌薩羅,住大天㮈林中者,是謂大天王第一如意之德。

「復次,阿難!彼大天王無有疾病,成就平等食味之道,不冷不熱,安隱無諍,由是之故,其所飲食而得安消。阿難!若大天王無有疾病,成就平等食味之道,不冷不熱,安隱無諍,由是之故,其所飲食而得安消者,是謂大天王第二如意之德。

「復次,阿難!彼大天王身體光澤,皎[*]潔明淨,美色過人,小不及天,端正姝好,覩者歡悅。阿難!若大天王身體光澤,皎[*]潔明淨,美色過人,小不及天,端正姝好,覩者歡悅,是謂大天王第三如意之德。

「復次,阿難!彼大天王常於愛念梵志、居士,如父念子,梵志、居士亦復敬重於大天王,如子敬父。阿難!昔大天王在園觀中告御者曰:『徐徐御車,我欲久視梵志、居士。』梵志、居士亦告御者:『徐徐御車,我等欲久視大天王。』阿難!若大天王常於愛念梵志、居士,如父念子,梵志、居士亦復敬重於大天王,如子敬父者,是謂大天王第四如意之德。阿難!是謂大天王得人四種如意之德。

「阿難!彼大天王則於後時告剃髮人:『汝若見我頭生白髮者,便可啟我。』於是,剃髮[*]人受王教已,而於後時沐浴王頭,見生白髮,見已,啟曰:『天王!當知天使已至,頭生白髮。』彼大天王復告剃髮[*]人:『汝持金鑷徐拔白髮,著吾手中。』時,剃髮[*]人聞王教已,即以金鑷徐拔白髮,著王手中。阿難!彼大天王手捧白髮而說頌曰:

「『我頭生白髮,  壽命轉衰減,
  天使已來至,  我今學道時。』

「阿難!彼大天王見白髮已,告太子曰:『太子!當知天使已至,頭生白髮。太子!我已得人間欲,今當復求天上之欲。太子!我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太子!我今以此四天下付授於汝,汝當如法治化,莫以非法,無令國中有諸惡業、非梵行人。太子!汝後若見天使已至,頭生白髮者,汝當復以此國政授汝太子,善教敕之;授太子國已,汝亦當復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太子!我今為汝轉此相繼之法,汝亦當復轉此相繼之法,莫令人民墮在極邊。太子!云何我今為汝轉此相繼之法,汝亦當復轉此相繼之法,莫令人民墮在極邊?太子!若此國中傳授法絕,不復續者,是名人民墮在極邊。太子!以是之故,我今為汝轉。太子!我已為汝轉此相繼之法,汝亦當復轉此相繼之法,莫令人民墮在極邊。』

「阿難!彼大天王以此國政付授太子,善教敕已,便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學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彌薩羅大天㮈林中。彼亦轉輪王,成就七寶,得人四種如意之德。云何成就七寶,得人四種如意之德?如前所說七寶,得人四種如意之德。

「阿難!彼轉輪王亦於後時告剃髮[*]人:『汝若見我頭生白髮者,便可啟我。』於是,剃髮[*]人受王教已,而於後時沐浴王頭,見生白髮,見已,啟曰:『天王!當知天使已至,頭生白髮。』彼轉輪王復告剃[*]鬚人:『汝持金鑷徐拔白髮,著吾手中。』時,剃髮[*]人聞王教已,即以金鑷徐拔白髮,著王手中。阿難!彼轉輪王手捧白髮而說頌曰:

「『我頭生白髮,  壽命轉衰減,
  天使已來至,  我今學道時。』

「阿難!彼轉輪王見白髮已,告太子曰:『太子!當知天使已至,頭生白髮。太子!我已得人間欲,今當復求天上之欲。太子!我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我今以此四天下付授於汝,汝當如法治化,莫以非法,無令國中有諸惡業、非梵行人。太子!汝後若見天使已至,頭生白髮者,汝亦當復以此國政授汝太子,善教敕之;授太子國已,汝亦當復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太子!我今為汝轉此相繼之法,汝亦當復轉此相繼之法,莫令人民墮在極邊。太子!云何我今為汝轉此相繼之法,汝亦當復轉此相繼之法,莫令人民墮在極邊?太子!若此國中傳授法絕,不復續者,是名人民墮在極邊。太子!以是之故,我今為汝轉。太子!我已為汝轉此相繼之法,汝亦當復轉此相繼之法,莫令人民墮在極邊。』

「阿難!彼轉輪王以此國政付授太子,善教敕已,便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學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彌薩羅大天㮈林中。

「阿難!是為從子至子,從孫至孫,從族至族,從見至見,展轉八萬四千轉輪王,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學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彌薩羅大天㮈林中。彼最後王名曰尼彌,如法法王,行法如法,而為太子、后妃、婇女及諸臣民、沙門、梵志乃至蜫蟲,奉持法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施諸窮乏沙門、梵志、貧窮、孤獨、遠來乞者,以飲食、衣被、車乘、華鬘、散華、塗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給使、明燈。

「彼時,三十三天集坐善法講堂,咨嗟稱歎尼彌王曰:『諸賢!鞞陀提人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彼最後王名曰尼彌,如法法王,行法如法,而為太子、后妃、婇女及諸臣民、沙門、梵志,乃至蜫蟲,奉持法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施諸窮乏沙門、梵志、貧窮、孤獨、遠來乞者,以飲食、衣被、車乘、華鬘、散華、塗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給使、明燈。』

「時,天帝釋亦在眾中。於是,天帝釋告三十三天曰:『諸賢!汝等欲得即在此見尼彌王耶?』三十三天白曰:『拘翼!我等欲得即在此見彼尼彌王。』爾時,帝釋猶如力士屈伸臂頃,於三十三天上忽沒不現,已來至此尼彌王殿。於是,尼彌王見天帝釋,見已,問曰:『汝為是誰?』帝釋答曰:『大王!聞有天帝釋耶?』答曰:『聞有帝釋。』告曰:『我即是也。大王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三十三天為汝集坐善法講堂,咨嗟稱歎曰:「諸賢!鞞陀提人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彼最後王名曰尼彌,如法法王,行法如法,而為太子、后妃、婇女及諸臣民、沙門、梵志,乃至蜫蟲,奉持法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施諸窮乏沙門、梵志、貧窮、孤獨、遠來乞者,以飲食、衣被、車乘、華鬘、散華、塗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給使、明燈。」大王!欲見三十三天耶?』答曰:『欲見。』帝釋復告尼彌王曰:『我還天上,當敕嚴駕千象車來,大王乘車娛樂遊戲昇於天上。』時,尼彌王為天帝釋默然而受。

「於是,帝釋知尼彌王默然受已,猶如力士屈[*]伸[*]臂頃,於尼彌王殿忽沒不現,已還至彼三十三天。帝釋到已,告御者曰:『汝速嚴駕千象車,往迎尼彌王。到已,白曰:「大王!當知天帝釋遣此千象車來迎於大王,可乘此車娛樂遊戲昇於天上。」王乘車已,復白王曰:「王欲令我從何道送,為從惡受惡報道,為從妙受妙報道耶?」』

「於是,御者受帝釋教已,即便嚴駕千象車,往至尼彌王所,到已,白曰:『大王!當知帝釋遣此千象車來迎於大王,可乘此車娛樂遊戲昇於天上。』時,尼彌王昇彼車已,御者復白王:『欲令我從何道送?為從惡受惡報道,為從妙受妙報道耶?』時,尼彌王告御者曰:『汝於兩道中間送我,惡受惡報,妙受妙報。』於是,御者便於兩道中間送王,惡受惡報,妙受妙報。於是,三十三天遙見尼彌王來,見已稱善:『善來,大王!善來,大王!可與三十三天共住娛樂。』時,尼彌王為三十三天而說頌曰:

「『猶如假借乘,  一時暫求車,
  此處亦復然,  謂為他所有。
  我還彌薩羅,  當作無量善,
  因是生天上,  作福為資糧。』

「阿難!昔大天王者汝謂異人耶?莫作是念,當知即是我也。阿難!我昔從子至子,從孫至孫,從族至族,從我展轉八萬四千轉輪王,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學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彌薩羅大天㮈林中。阿難!我爾時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亦未能得脫一切苦。

「阿難!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今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今說法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我今得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我今已得脫一切苦。

「阿難!我今為汝轉相繼法,汝亦當復轉相繼法,莫令佛種斷。阿難!云何我今為汝轉相繼法,汝亦當復轉相繼法,莫令佛種斷?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阿難!是謂我今為汝轉相繼法,汝亦當復轉相繼法,莫令佛種斷。」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天㮈林經第三(四千七百三十九字)

[校勘]

宋本在譯者的次行有「王相應品之四第二小土城誦」十二字,元本作「王相應品之四第二小王城誦」。又次行,宋、元二本有「大天㮈林經大善見王經」十字。

宋、元二本無「中阿含王相應品」,明本作「中阿含」。

「三」,明本作「十」。

宋、元、明三本無「第二小土城誦」六字。

「彌薩羅」,巴利本作 Mithilā。

「大天㮈林」,巴利本作 Makhādevambavana。

「笑」,醍醐寺本作「笑」。[*]

「難」,大正藏原為「雖」,今依據前後文改作「難」。

「大天」,巴利本作 Makhādeva。

「轉輪王」,巴利本作 Dhammarāja。

「耶」,醍醐寺本作「邪」。[*]

「焰」,大正藏原為「㷿」,今依據醍醐寺本改作「焰」。[*]

宋、元、明、醍四本無「大」字。

宋、元、明三本無「寶」字。

「料」,大正藏原為「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料」。

「謂」,醍醐寺本作「諸」。

「烏」,宋本作「鳥」。

「髦」,宋、元、明、醍四本作「毛」。

「出」,醍醐寺本作「步」。

「皎」,大正藏原為「曒」,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皎」。[*]

「小」,大正藏原為「少」,今依據宋、元、明、醍四本改作「小」。

「栴」,宋、元、明三本作「旃」。

大正藏在「士」字之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巧」,醍醐寺本作「工」。

「中」,宋、元、明三本作「中所」。

「覩」,大正藏原為「觀」,今依據醍醐寺本、高麗藏二本改作「覩」。

「覩」,大正藏原為「觀」,今依據高麗藏改作「覩」。

「於」,正藏原為「我」,今依據高麗藏改作「於」。

「髮」,大正藏原為「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髮」。[*]

「天使已至,頭生白髮」,巴利本作 Pātubhūtā kho devassa devadūtā: dissanti sirasmim phalitāni jātāni。

「太」,大正藏原為「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太」。

「民」,醍醐寺本作「種斷」。

「大」,醍醐寺本作「太」。

大正藏在「天」字之後有一「王」字,今依據高麗藏刪去。

宋、元、明三本無「人」字。

宋、元、明三本無「亦」字。

「尼彌」,巴利本作 Nimi。

「三十三天」,巴利本作 Deva Tāvatimsat。

「善法講堂」,巴利本作 Sudhammā。

「鞞陀提」,巴利本作 Videha。

「天帝釋」,巴利本作 Sakka devānaṃ Inda。

「彼」,宋、元、明三本作「於」。

「伸」,大正藏原為「申」,今依據明本改作「伸」。[*]

大 「大」,宋本作「天」。

宋、元、明三本無「善來」二字。

「裟」,大正藏原為「娑」,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裟」。

「三」,宋、元二本作「十」。

明本無「大天㮈林經第三竟」八字。

「四千七百三十九字」,宋、元二本作「四千七百二十四字」,明本無此八字。

[註解]

彌薩羅:中印度的古城,是鞞陀提國的首都,屬於跋耆族。又譯為「彌梯羅」、「彌絺羅」。

㮈:芒果。又譯為「菴羅」。

從解脫:戒條,另譯作「波羅提木叉」。

天輪寶:即「輪寶」。轉輪王的寶器,能在輪王前飛行引導,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動歸服。

小不及天:稍微比不上天人。

金藏、錢藏、作藏、不作藏:

相繼之法:傳承下去的法門;不斷絕的法門。

極邊:偏遠不文明的地方。又譯為「邊地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最後一人」。

婇女:宮女。

氍氀:讀音同「渠驢」,毛織品、毛織的地毯。

給使:供人差遣使喚。

王欲令我從何道送,為從惡受惡報道,為從妙受妙報道耶:尼彌王希望我載你走什麼路?惡有惡報的路,還是善有善報的路呢?

汝於兩道中間送我:請你載我走兩條道路中間。相當的《增壹阿含經》經文作「今日行道,善惡皆欲從之」,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兩條路都帶我走」。

[對應經典]

 

(六八)中阿含王相應品大善見王經第四(第二小土城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拘尸,住惒跋單力士娑羅林中。

爾時,世尊最後欲取般涅槃時,告曰:「阿難!汝往至雙娑羅樹間,可為如來北首敷床,如來中夜當般涅槃。」

尊者阿難受如來教,即詣雙樹,於雙樹間而為如來北首敷床。敷床已訖,還詣佛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已為如來於雙樹間北首敷床,唯願世尊自當知時。」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至雙樹間,四疊鬱多羅僧以敷床上,僧伽梨作枕,右脅而臥,足足相累,最後欲取般涅槃。

時,尊者阿難執拂侍佛,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更有餘大城,一名瞻波,二名舍衛,三名鞞舍離,四名王舍城,五名波羅㮈,六名迦維羅衛。世尊不於彼般涅槃,何故正在此小土城,諸城之中此最為下?」

是時,世尊告曰:「阿難!汝莫說此為小土城,諸城之中此最為下。所以者何?乃往過去時,此拘尸城名拘尸王城,極大豐樂,多有人民。阿難!拘尸王城長十二由延,廣七由延。阿難!造立樓櫓,高如一人,或二、三、四,至高七人。阿難!拘尸王城於外周匝有七重,其塹則以四寶塼壘金、銀、琉[*]璃及水精,其底布以四種寶沙金、銀、琉[*]璃及水精。阿難!拘尸王城周匝外有垣七重,其墻亦以四寶塼壘金、銀、琉[*]璃及水精。阿難!拘尸王城周匝七重,行四寶多羅樹金、銀、琉[*]璃及水精,金多羅樹銀葉華實,銀多羅樹金葉華實,琉[*]璃多羅樹水精葉華實,水精多羅樹琉[*]璃葉華實。

「阿難!彼多羅樹間作種種華池,青蓮華池,紅蓮、赤蓮、白蓮華池。阿難!其華池岸四寶塼壘金、銀、琉璃及水精,其底布以四種寶沙金、銀、琉[*]璃及水精。阿難!彼池中有四寶梯金、銀、琉[*]璃及水精,金陛銀,銀陛金磴[*],琉[*]璃陛水精磴[*],水精陛琉[*]璃磴[*]。阿難!彼池周匝有四寶鉤欄金、銀、琉[*]璃及水精,金欄銀鉤,銀欄金鉤,琉[*]璃欄水精鉤,水精欄琉[*]璃鉤。阿難!彼池覆以羅網,鈴懸其間,彼鈴四寶金、銀、琉[*]璃及水精,金鈴銀舌,銀鈴金舌,琉[*]璃鈴水精舌,水精鈴琉[*]璃舌。

「阿難!於彼池中植種種水華,青蓮華,紅蓮、赤蓮、白蓮華,常水常華,無守視者,通一切人。阿難!於彼池岸植[*]種種陸華,修摩那華、婆師華、瞻蔔華、修揵提華、摩頭揵提華、阿提牟哆華、波羅頭華。

「阿難!其華池岸有眾多女,身體光澤,皎潔明淨,美色過人,小不及天,姿容端正,睹者歡悅,眾寶瓔珞,嚴飾具足。彼行惠施,隨其所須,飲食、衣被、車乘、屋舍、床褥、氍氀、給使、明燈,悉以與之。

「阿難!其多羅樹葉,風吹之時,有極上妙音樂之聲,猶五種妓工師作樂,極妙上好諧和之音。阿難!其多羅樹葉,風吹之時,亦復如是。阿難!拘尸城中設有弊惡極下之人,其有欲得五種妙樂者,即共往至多羅樹間,皆得自恣,極意娛樂。阿難!拘尸王城常有十二種聲,未曾斷絕,象聲、馬聲、車聲、步聲、吹螺聲、鼓聲、薄洛鼓聲、伎鼓聲、歌聲、舞聲、飲食聲、惠施聲。

「阿難!拘尸城中有王,名大善見,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得人四種如意之德。云何成就七寶,得人四種如意之德?如前所說七寶、四種人如意之德。阿難!於是,拘尸王城梵志、居士,多取珠寶、鉗婆羅寶,載詣大善見王,白曰:『天王!此多珠寶、鉗婆羅寶,天王當為見慈愍故,願納受。』大善見王告梵志、居士曰:『卿等送獻,我所不須,吾亦自有。』

「阿難!復有八萬四千諸小國王詣大善見王,白曰:『天王!我等欲為天王作殿。』大善見王告諸小王:『卿等欲為我作正殿,我所不須,自有正殿。』八萬四千諸小國王皆叉手向,再三白曰:『天王!我等欲為天王作殿,我等欲為天王作殿。』於是,大善見王為八萬四千諸小王故,默然而聽。爾時,八萬四千諸小國王知大善見王默然聽已,拜謁辭退,繞三匝而去,各還本國,以八萬四千車載金自重,并及其錢作以不作,復以一一珠寶之柱載往拘尸城,去城不遠,作大正殿。

「阿難!彼大正殿長一由延,廣一由延。阿難!彼大正殿四寶塼壘金、銀、琉[*]璃及水精。阿難!彼大正殿四寶梯陛金、銀、琉璃及水精,金陛銀磴[*],銀陛金磴[*],琉[*]璃陛水精磴[*],水精陛琉[*]璃磴[*]。阿難!大正殿中有八萬四千柱,以四寶作金、銀、琉[*]璃及水精,金柱銀,銀柱金櫨磉[*],琉[*]璃柱水精櫨磉[*],水精柱琉[*]璃櫨磉[*]。阿難!大正殿內立八萬四千樓,以四寶作金、銀、琉[*]璃及水精,金樓銀覆,銀樓金覆,琉[*]璃樓水精覆,水精樓琉[*]璃覆。

「阿難!大正殿中設八萬四千御座,亦四寶作金、銀、琉[*]璃及水精,金樓設銀御座,敷以氍氀、毾𣰆,覆以錦綺羅,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多羅那,如是銀樓設金御座,琉[*]璃樓設水精御座,水精樓設琉[*]璃御座,敷以氍氀、毾𣰆,覆以錦綺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多羅那。阿難!彼大正殿周匝繞[*]有四寶鉤欄金、銀、琉[*]璃及水精,金欄銀鉤,銀欄金鉤,琉[*]璃欄水精鉤,水精欄琉[*]璃鉤。阿難!彼大正殿覆以羅網,鈴懸其間,彼鈴四寶金、銀、琉[*]璃及水精,金鈴銀舌,銀鈴金舌,琉[*]璃鈴水精舌,水精鈴琉[*]璃舌。

「阿難!彼大正殿具足成已,八萬四千諸小國王去殿不遠,作大華池。阿難!彼大華池長一由延,廣一由延。阿難!彼大華池四寶塼壘金、銀、琉[*]璃及水精,其底布以四種寶沙金、銀、琉[*]璃及水精。阿難!彼大華池有四寶梯陛金、銀、琉[*]璃及水精,金陛銀磴[*],銀陛金磴[*],琉[*]璃陛水精磴[*],水精陛琉[*]璃磴[*]。

「阿難!彼大華池周匝繞有四寶鉤欄金、銀、琉[*]璃及水精,金欄銀鉤,銀欄金鉤,琉[*]璃欄水精鉤,水精欄琉[*]璃鉤。阿難!彼大華池覆以羅網,鈴懸其間,彼鈴四寶金、銀、琉[*]璃及水精,金鈴銀舌,銀鈴金舌,琉[*]璃鈴水精舌,水精鈴琉[*]璃舌。

「阿難!彼大華池其中則有種種水華,青蓮華,紅蓮、赤蓮、白蓮華,常水常華,有守視者,不通一切人。阿難!彼大華池其岸則有種種陸華,修摩那華、婆師華、瞻蔔華、修揵提華、摩頭揵提華、阿提牟哆華、波羅賴華。

「阿難!如是大殿及大華池具足成已,八萬四千諸小國王去殿不遠,作多羅園。阿難!彼多羅園長一由延,廣一由延。阿難!多羅園中植[*]八萬四千多羅樹,則以四寶金、銀、琉[*]璃及水精,金多羅樹銀葉華實,銀多羅樹金葉華實,琉[*]璃多羅樹水精葉華實,水精多羅樹琉[*]璃葉華實。阿難!彼多羅園周匝有四寶鉤欄金、銀、琉[*]璃及水精,金欄銀鉤,銀欄金鉤,琉[*]璃欄水精鉤,水精欄琉[*]璃鉤。阿難!彼多羅園覆以羅網,鈴懸其間,彼鈴四寶金、銀、琉[*]璃及水精,金鈴銀舌,銀鈴金舌,琉[*]璃鈴水精舌,水精鈴琉[*]璃舌。

「阿難!如是大殿華池及多羅園具足成已,八萬四千諸小國王即共往詣大善見王,白曰:『天王!當知大殿華池及多羅園悉具足成,唯願天王隨意所欲。』阿難!爾時,大善見王便作是念:『我不應先昇此大殿,若有上尊沙門、梵志,依此拘尸王城住者,我寧可請一切來集坐此大殿,施設上味極美餚饌,種種豐饒食噉含消,手自斟酌,皆令飽滿,食竟收器,行澡水訖,發遣令還。』

「阿難!大善見王作是念已,即請上尊沙門、梵志,依彼拘尸王城住者,一切來集昇大正殿,都集坐已,自行澡水,便以上味極美餚饌,種種豐饒食噉含消,手自斟酌,皆令飽滿,食竟收器,行澡水訖,受咒願已,發遣令還。

「阿難!大善見王復作是念:『今我不應大正殿中而行於欲,我寧可獨將一侍人昇大殿住。』阿難!大善見王則於後時,將一侍人昇大正殿,便入金樓,坐銀御床,敷以氍氀、毾𣰆,覆以錦綺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多羅那,坐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逮初禪成就遊。從金樓出,次入銀樓,坐金御床,敷以氍氀、毾𣰆,覆以錦綺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多羅那,坐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逮初禪成就遊。從銀樓出,入琉[*]璃樓,坐水精御床,敷以氍氀、毾𣰆,覆以錦綺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多羅那,坐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逮初禪成就遊。從琉[*]璃樓出,入水精樓,坐琉[*]璃御床,敷以氍氀、毾𣰆,覆以錦綺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多羅那,坐已,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逮初禪成就遊。

「阿難!爾時八萬四千夫人及女寶並久不見大善見王,各懷飢虛,渴仰欲見。於是,八萬四千夫人共詣女寶,白曰:『天后!當知我等並久不覲天王。天后!我等今欲共見天王。』女寶聞已,告主兵臣:『汝今當知!我等並久不覲天王,今欲往見。』主兵臣聞,即送八萬四千夫人及女寶至大正殿,八萬四千象、八萬四千馬、八萬四千車、八萬四千步、八萬四千小王亦共侍送至大正殿,當去之時,其聲高大,音響震動。大善見王聞其聲高大,音響震動,聞已,即問傍侍者曰:『是誰聲高大,音響震動?』侍者白曰:『天王!是八萬四千夫人及女寶,今悉共來詣大正殿,八萬四千象、八萬四千馬、八萬四千車、八萬四千步、八萬四千小王亦復共來詣大正殿。是故其聲高大,音響震動。』大善見王聞已,告侍者曰:『汝速下殿,可於露地疾敷金床,訖還白我。』侍者受教,即從殿下,則於露地疾敷金床訖,還白曰:『已為天王則於露地敷金床訖,隨天王意。』

「阿難!大善見王即共侍者從殿來下,昇金床上,結跏趺坐。阿難!彼時八萬四千夫人及女寶皆悉共前,詣大善見王。阿難!大善見王遙見八萬四千夫人及女寶,見已,則便閉塞諸根。於是,八萬四千夫人及女寶見王閉塞諸根已,便作是念:『天王今必不用我等。所以者何?天王適見我等,便閉塞諸根。』

「阿難!於是,女寶則前往詣大善見王,到已,白曰:『天王!當知彼八萬四千夫人及女寶盡是天王所有,唯願天王常念我等,乃至命終。八萬四千象、八萬四千馬、八萬四千車、八萬四千步、八萬四千小王,盡是天王所有,唯願天王常念我等,乃至命終。』

「彼時大善見王聞斯語已,告女寶曰:『妹!汝等長夜教我為惡,不令行慈。妹!汝等從今以後,當教我行慈,莫令為惡。』阿難!八萬四千夫人及女寶卻住一面,涕零悲泣,而作此語:『我等非是天王之妹,而今天王稱我等為妹。』

「阿難!彼八萬四千夫人及女寶各各以衣拭其淚,復前往詣大善見王,到已,白曰:『天王!我等云何教天王行慈,不為惡耶?』大善見王答曰:『諸妹!汝等為我,應如是說:「天王知不?人命短促,當就後世,應修梵行。生無不終,天王!當知彼法必來,非可愛念,亦不可喜,壞一切世,名曰為死。是以天王於八萬四千夫人及女寶有念有欲者,唯願天王悉斷、捨離,至終莫念。於八萬四千象、八萬四千馬、八萬四千車、八萬四千步、八萬四千小王,天王有欲有念者,唯願天王悉斷、捨離、至終莫念。」諸妹!汝等如是教我行慈,不令為惡。』

「阿難!彼八萬四千夫人及女寶白曰:『天王!我等從今已後,當教天王行慈,不令為惡。天王!人命短促,當就後世,彼法必來,非可愛念,亦不可喜[*],壞一切世,名曰為死。是以天王於八萬四千夫人及女寶有念有欲者,唯願天王悉斷、捨離,至終莫念。於八萬四千象、八萬四千馬、八萬四千車、八萬四千步、八萬四千小王,天王有欲有念者,唯願天王悉斷、捨離,至終莫念。』阿難!大善見王為彼八萬四千夫人及女寶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發遣令還。阿難!彼八萬四千夫人及女寶知大善見王發遣已,各拜辭還。

「阿難!彼八萬四千夫人及女寶還去不久,大善見王即共侍者還昇大殿,則入金樓,坐銀御床,敷以氍氀、毾𣰆,覆以錦綺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多羅那,坐已,作是觀:『我是最後邊,念欲、念恚、念害、鬥諍、相憎、諛諂、虛偽、欺誑、妄言,無量諸惡不善之法是最後邊。』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從金樓出,次入銀樓,坐金御床,敷以氍氀、毾𣰆,覆以錦綺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多羅那,坐已,作是觀:『我是最後邊,念欲、念恚、念害、鬥諍、相憎、諛諂、虛偽、欺誑、妄言,無量諸惡不善之法是最後邊。』心與悲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從銀樓出,入琉璃樓,坐水精御床,敷以氍氀、毾𣰆,覆以錦綺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多羅那,坐已,作是觀:『我是最後邊,念欲、念恚、念害、鬥諍、相憎、諛諂、虛偽、欺誑、妄言,無量諸惡不善之法是最後邊。』心與喜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從琉[*]璃樓出,入水精樓,坐琉[*]璃御床,敷以氍氀、毾𣰆,覆以錦綺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多羅那,坐已,作是觀:『我是最後邊,念欲、念恚、念害、鬥諍、相憎、諛諂、虛偽、欺誑、妄言,無量諸惡不善之法是最後邊。』心與捨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阿難!大善見王於最後時生微微死痛,猶如居士或居士子,食極妙食,生小微煩。阿難!大善見王於最後時生微微死痛亦復如是。阿難!爾時大善見王修習四梵室,捨念欲已,乘是命終,生梵天中。

「阿難!在昔異時大善見王者,汝謂異人耶?莫作斯念,當知即是我也。阿難!我於爾時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亦未能得脫一切苦。

「阿難!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今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今說法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我今得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我今已得脫一切苦。

「阿難!從拘尸城,從和跋單力士娑羅林,從尼連然河,從婆求河,從天冠寺,從為我敷床處,我於其中間七反捨身,於中六反為轉輪王,今第七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阿難!我不復見世中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天至人,更復捨身者,是處不然。阿難!我今最後生、最後有、最後身、最後形、得最後我,我說是苦邊。」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善見王經第四竟(四千六百一十五字)

中阿含經卷第十四(九千三百五十四字)(第二小土城誦)

[校勘]

宋、元二本無「中阿含」三字。

「四」,宋、元、明三本作「十一」。

宋、元、明三本無「第二小土城誦」六字。

「拘尸城」,巴利本作 Kusinārā。

「惒跋單力士娑羅林」,巴利本作 Upavattana. Nailānaṃ sālavana。

「雙娑羅樹」,巴利本作 Yamaka-sālā。

「梨」,明本作「黎」。

「柰」,大正藏原為「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柰」。

「迦」,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迦」。

「瞻波,二名舍衛,三名鞞舍離,四名王舍城,五名波羅㮈,六名迦維羅衛」,巴利本作 Campā, Sāvatthī, Vesālī, Rājagaha, Bārāṇasī, Kapilavatthu。

大正藏無「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由延」,巴利本作 Yojana。

「琉」,宋、元、明、醍四本作「琉」。[*]

「磴」,大正藏原為「蹬」,宋本作「橙」,今依據元、明、醍三本改作「磴」。[*]

「植」,大正藏原為「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植」。[*]

「皎」,大正藏原為「曒」,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皎」。

「小」,大正藏原為「少」,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小」。

「多羅」,巴利本作 Tāla。

「妙」,大正藏原為「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妙」。

「大善見」,巴利本作 Mahāsudassana。

「天王」,巴利本作 Mahārāja。

「櫨磉」,宋本作「鑪鎟」,元本作「鑪」。[*]

「縠」,大正藏原為「殼」,今依據前後文改作「縠」。

「襯」,醍醐寺本作「櫬」。[*]

「惒邏」,醍醐寺本作「和羅」。[*]

「縠」,大正藏原為「殼」,今依據前後文改作「縠」。

「枕」,醍醐寺本作「㭇」。[*]

「羅」,宋、元二本作「邏」。

「繞」,元、明二本作「圍繞」。[*]

「賴」,醍醐寺本作「柰」。

「響」,大正藏原為「聲」,今依據高麗藏改作「響」。

宋、元、明三本無「皆」字。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醍醐寺本改作「以」。

「抆」,醍醐寺本作「𢪛」。

「喜」,醍醐寺本作「憙」。[*]

「壞」,醍醐寺本作「懷」。

「我」,醍醐寺本作「身我」。

「方」,醍醐寺本作「切」。[*]

「娑」,宋本作「婆」。

「婆」,大正藏原為「求」,醍醐寺本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婆」。

宋、元、明三本無「我」字。

明本無「大善見王經第四竟」八字。

「五」,宋、元二本作「三」,明本無此字。

「四千六百一十五字」,宋、元而本作「四千六百一十三字」,明本無此八字。

宋、元、明三本無「九千三百五十四字」八字。

「第二小土城誦」,宋、元、明、醍四本無此六字。

[註解]

拘尸:古代印度末羅國的城名,在中印度的東北方,佛陀在這城的娑羅園雙樹間圓寂。又作拘尸那竭、拘夷那竭、鳩尸那竭、俱夷那竭、俱尸那竭。

取般涅槃:聖人生命終止且證入沒有殘餘生死、斷盡一切煩惱的境界。

鬱多羅僧:三法衣中的上衣。禮拜、聽法、聽戒時加披於內衣之外。

襞:摺疊。讀音同「必」。

僧伽梨:三法衣中的大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中最正式的。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所必須穿著。

樓櫓:瞭望樓、城上樓。

塹:深坑、護城河。讀音同「欠」。

墻:「牆」的異體字。

陛:臺階、階梯。讀音同「必」。

磴:讀音同「凳」。石階、臺階或梯子之層級。

修摩那:意譯悅意花,富有香氣的一種灌木,肉荳蔻的一種,花黃白色,很香。又譯為「須摩那」。

婆師:婆利師迦花的簡稱。素馨的一種,花白色,很香。

瞻蔔:佛經中記載的一種花。色黃,香濃,樹身高大。或以為即梔子花。又譯為「薝蔔」。

阿提牟哆:草名,形如大麻,紅華綠葉,子可作油。也能作香華,不產於中國。又譯為「阿提目多伽」。

鉗婆羅:毛織物。

埀:「垂」的異體字。

櫨:斗拱。架在柱上以支撐屋梁的方木。讀音同「爐」。

磉:柱下的基石。讀音同「嗓」。

縠:讀音同「湖」,縐紗,一種絲織物,質地疏細,有摺紋。可用以製作衣服、頭巾、被面等。

咒願:祈福,在這裡特指出家人在接受布施後,對布施者的祝福。

抆:擦拭。讀音同「問」。

微微死痛:死時只有微微的痛。

四梵室: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等「四無量心」,為梵天的境界。(然而若只有四梵室,則只是從小我變大我,還不是「無我」。)

苦邊:苦的盡頭。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釋迦牟尼佛過去不同世曾作為轉輪聖王,例如第60經記載他作為頂生轉輪聖王時,被帝釋天邀請後起貪欲想篡帝釋天的位而墮落;在第67經所記載的大天轉輪聖王時則修習善法,也被帝釋天邀請,但沒有起貪欲墮落,最後往生天界;本經所載成為大善見轉輪聖王時則修習四無量心而往生梵天。在成佛這一世則不選擇作王、也不志在升天,而是成佛解脫。

第67經提到大天王,表示佛法才是相繼法;第68經提到善見王,表示解脫才是最後身。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十四.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10/02 00:57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7718505859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