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六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導讀

(二四)第三分堅固經第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那難陀城波婆利掩次林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有長者子,名曰堅固,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堅固長者子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今者諸比丘:『若有婆羅門、長者子、居士來,當為現神足上人法。』」

佛告堅固:「我終不教諸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居士而現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

時,堅固長者子復白佛言:「唯願世尊勑諸比丘:『若有婆羅門、長者、居士來,當為現神足,顯上人法。』」

佛復告堅固:「我終不教諸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居士而現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

時,堅固長者子白佛言:「我於上人法無有疑也。但此那難陀城國土豐樂,人民熾盛,若於中現神足者,多所饒益,佛及大眾善弘道化。」

佛復告堅固:「我終不教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子、居士而現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所以者何?有三神足。云何為三?一曰神足,二曰觀察他心,三曰。云何為神足?長者子!比丘習無量神足,能以一身變成無數,以無數身還合為一,若遠若近,山河石壁,自在無礙,猶如行空;於虛空中結加趺坐,猶如飛鳥;出入大地,猶如在水;若行水上;猶如履地;身出烟火,如大火聚,手捫日月,立至梵天。若有得信長者、居士見此比丘現無量神足,立至梵天,當復詣餘未得信長者、居士所,而告之言:『我見比丘現無量神足,立至梵天。』彼長者、居士未得信者,語得信者言:『我聞有瞿羅呪,能現如是無量神變,乃至立至梵天。』」

佛復告長者子堅固:「彼不信者,有如此言,豈非毀謗言耶?」

堅固白佛言:「此實是毀謗言也。」

佛言:「我以是故,不勑諸比丘現神變化,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如是,長者!此即是我諸比丘所現神足。

「云何名觀察他心神足?於是,比丘現無量觀察神足,觀諸眾生心所念法,隈屏所為皆能識知。若有得信長者、居士,見比丘現無量觀察神足,觀他眾生心所念法,隈屏所為皆悉識知,便詣餘未得信長者、居士所,而告之曰:『我見比丘現無量觀察神足,觀他眾生心所念法,隈屏所為皆悉能知。』彼不信長者、居士,聞此語已,生毀謗言:『有乾陀羅呪能觀察他心,隈屏所為皆悉能知。』云何?長者子!此豈非毀謗言耶?」

堅固白佛言:「此實是毀謗言也。」

佛言:「我以是故,不勅諸比丘現神變化,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如是,長者子!此即是我比丘現觀察神足。

「云何為教[*]誡神足?長者子!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清淨,梵行具足。若長者、居士聞已,於中得信,得信已,於中觀察自念:『我不宜在家,若在家者,鈎鎖相連,不得清淨修於梵行。我今寧可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具諸功德,乃至成就三明,滅諸闇冥,生大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樂獨閑居,專念不忘之所得也。』長者子!此是我比丘現教[*]誡神足。」

爾時,堅固長者子白佛言:「頗有比丘成就此三神足耶?」

佛告長者子:「我不說有數,多有比丘成此三神足者。長者子!我有比丘在此眾中自思念:『此身四大,地、水、火、風,何由永滅?』彼比丘天道,往至四天王所,問四天王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風,由何永滅?』

「長者子!彼四天王報比丘言:『我不知四大由何永滅?我上有天,名曰忉利,微妙第一,有大智慧,彼天能知四大由何而滅。』彼比丘聞已,即倐趣天道,往詣忉利天上,問諸天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風,何由永滅?』彼忉利天報比丘言:『我不知四大何由滅,上更有天,焰摩,微妙第一,有大智慧,彼天能知。』即往就問,又言不知。

「如是展轉,至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皆言:『我不知四大何由而滅?上更有天,微妙第一,有大智慧,名梵迦夷,彼天能知四大何由永滅。』彼比丘即倐趣梵道,詣梵天上問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風,何由永滅?』彼梵天報比丘言:『我不知四大何由永滅,今有大梵天王,無能勝者,統千世界,富貴尊豪,最得自在,能造化物,是眾生父母,彼能知四大由何永滅。』長者子!彼比丘尋問:『彼大梵王今為所在?』彼天報言:『不知大梵今為所在,以我意觀,出現不久。』未久,梵王忽然出現。長者!彼比丘詣梵王所問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風,何由永滅?』彼大梵王告比丘言:『我梵天王無能勝者,統千世界,富貴尊豪,最得自在,能造萬物,眾生父母。』時,彼比丘告梵王曰:『我不問此事,自問四大,地、水、火、風,何由永滅?』

「長者子!彼梵王猶報比丘言:『我是大梵天王,無能勝者,乃至造作萬物,眾生父母。』比丘又復告言:『我不問此,我自問四大何由永滅?』長者子!彼梵天王如是至三,不能報彼比丘四大何由永滅。時,大梵王即執比丘右手,將詣屏處,語言:『比丘!今諸梵王皆謂我為智慧第一,無不知見,是故我不得報汝言:「不知不見此四大何由永滅。」』又語比丘:『汝為大愚!乃捨如來於諸天中推問此事。汝當於世尊所問如此事,如佛所說,善受持之。』又告比丘:『今佛在舍衛國給孤獨園,汝可往問。』

「長者子!時,比丘於梵天上忽然不現。譬如壯士申臂頃,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來至我所,頭面禮足,一面坐,白我言:『世尊!今此四大,地、水、火、風,何由而滅?』時,我告言:『比丘!猶如商人臂鷹入海,於海中放彼鷹飛空東西南北,若得陸地則便停止,若無陸地更還歸船。比丘!汝亦如是,乃至梵天問如是義,竟不成就,還來歸我。今當使汝成就此義。』即說偈言:

「『何由無四大,  地水火風滅?
  何由無細,  及長短好醜?
  何由無名色,  永滅無有餘?
  應答識無形,  無量自有光。
  此滅四大滅,  麤細好醜滅,
  於此名色滅,  識滅餘亦滅。』」

時,堅固長者子白佛言:「世尊!此比丘名何等?云何持之?」

佛告長者子:「此比丘名阿室已,當奉持之。」

爾時,堅固長者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後秦弘始年=姚秦三藏法師【明】

  「後秦弘始年」,明本作「姚秦三藏法師」。
  「姚秦三藏法師」,大正藏原為「後秦弘始年」,今依據明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師」。

~D. 11. Kevaddha-sutta.

  ???

~Nāḷandā.

  ???

波婆利掩=波婆利菴【宋】【元】【明】,~Pavārikambavana.

  ????

~Kevaddha.

  ???

〔來〕-【宋】【元】

  宋、元二本無「來」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來」字,今依據宋、元二本刪去。

〔若有除比丘三十四字〕-【宋】

  宋本無「若有除比丘三十四字」九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若有除比丘三十四字」九字,今依據宋本刪去。

〔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顯」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比丘=諸比丘【宋】【元】【明】

  「比丘」,宋、元、明三本作「諸比丘」。
  「諸比丘」,大正藏原為「比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諸比丘」。

〔子〕-【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子」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誡=戒【宋】【元】【明】*

  「誡」,宋、元、明三本作「戒」。[*]
  「戒」,大正藏原為「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戒」。[*]

烟火=煙火【宋】【元】,煙焰【明】

  ????

〔見〕-【宋】【元】

  宋、元二本無「見」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見」字,今依據宋、元二本刪去。

者+(子)【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者子」。
  大正藏無「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隈=猥【宋】【明】*

  「隈」,宋、明二本作「猥」。[*]
  「猥」,大正藏原為「隈」,今依據宋、明二本改作「猥」。[*]

有+(能)【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有能」。
  大正藏無「能」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毀」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就〕-【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就」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就」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念+(言)【宋】【元】【明】

  「念」,宋、元、明三本作「念言」。
  大正藏無「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Tāvatiṁsat.

  ???

由+(永)【宋】【元】【明】

  「由」,宋、元、明三本作「由永」。
  大正藏無「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名+(曰)【宋】【元】【明】

  「名」,宋、元、明三本作「名曰」。
  大正藏無「曰」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Yāma.

  ???

~Tusita.

  ???

~Nimmānarati.

  ???

~Paranimmita-Vasavattin.

  ???

~Brahmakāyika.

  ???

由何=何由【宋】【元】【明】

  「由何」,宋、元、明三本作「何由」。
  「何由」,大正藏原為「由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何由」。

大梵=梵天【宋】【元】【明】

  「大梵」,宋、元、明三本作「梵天」。
  「梵天」,大正藏原為「大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梵天」。

明校譌曰為當作何

  ???

明校譌曰長者當作長者子

  ???

曰=白【宋】

  「曰」,宋本作「白」。
  「白」,大正藏原為「曰」,今依據宋本改作「白」。

王=天【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天」。
  「天」,大正藏原為「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天」。

申=伸【宋】【元】【明】

  「申」,宋、元、明三本作「伸」。
  「伸」,大正藏原為「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一=在【明】

  「一」,明本作「在」。
  「在」,大正藏原為「一」,今依據明本改作「在」。

則便=便即【宋】【元】【明】

  「則便」,宋、元、明三本作「便即」。
  「便即」,大正藏原為「則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便即」。

大=亦【宋】【元】【明】

  「大」,宋、元、明三本作「亦」。
  「亦」,大正藏原為「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亦」。

[註解]

波婆利掩次:園林名,位於那難陀城。又譯為「波婆利菴婆林」。

勑:吩咐,「敕」的異體字,讀音同「賴」。

神足:這裡為神通的通稱,包含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神通」。

上人法:超越凡人的解脫或神通。又譯為「上人之法」。

空閑處: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又譯為「阿蘭若」、「阿練若」。

覆藏:只有自己知道,不告訴他人。

發露:表白自己所犯的過失。

神足:能依意念飛行、前往不論遠近的地方、或轉變物質的神通。又譯為「神足通」、「如意足」。

觀察他心:知道他人心裡在想什麼的神通。

教誡:開示說法教誨弟子。又譯為「教誡示現」、「教訓示現」。

隈屏:沒有人看到的地方。「隈」讀音同「威」,角落。屏是遮蔽物。

倐:急速。「倐」是「倏」的異體字。

趣:前往。

四天王:欲界六天當中,四天王天的四位天王,各守護一方的天下,包括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又譯為「四大天王」。

忉利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於須彌山頂上,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稱三十三天。另譯為「三十三天」。

焰摩: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又譯為「炎摩天」、「夜摩天」、「豔天」。

兜率天: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又譯為「兜率陀天」,義譯為「知足天」。

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第五天。此天天人能隨心所欲地變化出五欲的境界而自娛樂,因此稱為「化自在」。又譯為「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最高天。此天天人能以較其低的天所變化出的欲境,自由拿來給自己娛樂,因此稱為「他化自在」。又譯為「他化樂天」。

梵迦夷:色界初禪天的通稱,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又譯為「梵身天」。

屏處:隱密的地方;人們看不到的地方。

受持:接受不忘,依循實踐。

屈申臂頃:彎曲再伸直手臂那麼短的時間。

麤:「粗」的異體字。

名色:即色、受、想、行、識五陰。其中「名」是「受、想、行、識」四陰,即所有心理的運作,沒有形體而只能用名字來詮釋,因此稱作「名」;「色」即色陰,也就是物質及物理世界的現象。另外也有解釋「名色」為「分別色」,分別四大及其變化。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agama3/長阿含經第二十四經.txt · 上一次變更: 2023/02/26 18:50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465809345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