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目錄

《相應部尼柯耶》根相應(節錄)

[導讀:根相應 (1/2)]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包含「根相應」的下半,可惜「根相應」的上半已佚失,因此以南傳《相應部尼柯耶》「根相應」中譯補足如下。

《相應部尼柯耶》「根相應」有一百多篇經文,在此僅翻譯《雜阿含經》沒有相對應經文的小經,也就是可能為《雜阿含經》「根相應」佚失的上半的對應內容,至於和《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的小經有對應關係者,即不另行刊出。

二、較次品

(SN 48.11 獲得經)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比丘們!有這五根

「比丘們!什麼是信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具足淨信,相信如來的覺悟:『世尊是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比丘們!這叫做信根。

「比丘們!什麼是精進根?精勤於四正勤。比丘們!這叫做精進根。

「比丘們!什麼是念根?正念於四念處。比丘們!這叫做念根。

「比丘們!什麼是定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依於棄捨,獲得定、獲得心一境性。比丘們!這叫做定根。

「比丘們!什麼是慧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具足生起與滅去的智慧;(這樣的智慧)是賢聖、抉擇的,導向苦的完全滅盡。比丘們!這叫做慧根。

「比丘們!這些叫做五根。」

[校勘]

精進根……有這五根:自「精進根」開始至「有這五根」,在原經文中省略為「…慧根。……」,今依 SN 48.1 經文補足,以方便閱讀。

[註解]

四正勤:正確地勤奮於四個層面:(1)已生惡令斷滅、(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長。又譯為「四正斷」。

依於棄捨:指修定時要放下讓人分心的事物、甚至執著的一切事物,而能漸次得到更高的定境。又譯為「棄捨所緣」。

心一境性: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是「定」的別名之一。又譯為「一心」。

 

[進階辨正]

(SN 48.19 具足經)

那時,某一位比丘來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位比丘跟世尊說:

「大德!有所謂『根具足者,根具足者』,大德!什麼樣是根具足者呢?」

「比丘!這裡,比丘修習信根而導向寂滅、導向正覺;修習精進根而導向寂滅、導向正覺;修習念根而導向寂滅、導向正覺;修習定根而導向寂滅、導向正覺;修習慧根而導向寂滅、導向正覺。比丘!這個情形,比丘是根具足者。」

[校勘]

「根具足者」,巴利本作 Indriyasampanno。

「導向寂滅」,巴利本作 Upasamagāmiṃ。

 

三、六根品

(SN 48.22 命根經)

「比丘們!有這三根,哪三個呢?女根、男根、命根。比丘們!這些是三根。」

[註解]

女根:女性的生殖器官及生殖機能,因為能讓女性發展出不同於男性的樣貌、聲音、性向等等,因此稱為女根。屬於六根中身根(身體)的一部分。

命根:生命的持續力;壽命。

(SN 48.25 簡說經)

「比丘們!有這六根,哪六個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比丘們!這些是六根。」

(SN 48.26 入流者經)

「比丘們!有這六根,哪六個呢?眼根、……(中略)意根。比丘們!當聖弟子如實了知這六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時,比丘們!這叫做不會墮落惡道、必定歸向正覺的入流者聖弟子。」

[註解]

快樂的滋味:因為六根而生起喜樂,能讓人回味、愛著。參見《雜阿含經》卷二第41經:「云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

[進階辨正]

(SN 48.27 阿羅漢經)

「比丘們!有這六根,哪六個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比丘們!當比丘如實了知這六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後,捨離執取而解脫。比丘們!這叫做諸漏已盡、修行已成、應該作的義務已完成、放下重擔、得到自身最大的利益、存在的結縛已滅盡、正智解脫的阿羅漢比丘。」

 

(SN 48.28 正覺經)

「比丘們!有這六根,哪六個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比丘們!只要我不如實證知這六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比丘們!我在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自稱『已成無上正等正覺』。

「比丘們!但自從我如實證知這六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比丘們!我在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才自稱『已成無上正等正覺』。再者,我的智與見生起:『我的解脫不可動搖,這是我最後一生,沒有再生了。』」

 

 

(SN 48.29 沙門婆羅門經(一))

「比丘們!有這六根,哪六個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了知這六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不是沙門或婆羅門,不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沒有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婆羅門的目標。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如實了知這六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是沙門或婆羅門,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婆羅門的目標。」

 

 

(SN 48.30 沙門婆羅門經(二))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了知眼根、不了知眼根的集起、不了知眼根的滅沒、不了知眼根的滅沒道跡;不了知耳根……(中略)不了知鼻根……(中略)不了知舌根……(中略)不了知身根……(中略)不了知意根、不了知意根的集起、不了知意根的滅沒、不了知意根的滅沒道跡。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不是沙門或婆羅門,不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沒有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婆羅門的目標。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了知眼根、了知眼根的集起、了知眼根的滅沒、了知眼根的滅沒道跡;耳根……(中略)鼻根……(中略)舌根……(中略)身根……(中略)了知意根、了知意根的集起、了知意根的滅沒、了知意根的滅沒道跡。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是沙門或婆羅門,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婆羅門的目標。」

六根品第三的攝頌:
 再生、命根、完全智、一種子者和簡說
 流、阿羅漢、正覺、沙門和婆羅門二經

 

四、樂根品

[導讀:五種受]

「受」可區分為「樂受」、「苦受」、「捨受」(即「不苦不樂受」),也可區分為「身受」與「心受」。其中身受為生理的感受,由身體所引起,也就是由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所緣生,心受則為心理的感受,由心理所引起,也就是由意根所緣生。

有的經中則將遇舒適的境界時心的樂受特別稱為「喜受」,遇違逆的境界時心的苦受特別稱為「憂受」。因此將受區分為五種:(身)樂受、(身)苦受、(心)喜受、(心)憂受、捨受,如下圖所示:

樂受 苦受 捨受
喜受 憂受

這五種受能如根生莖葉般引生後續的貪愛執著,因此在經中有時也形容為五根。

凡夫執著於受而造業,修行人則觀察受的無常而練習不執著於受,阿羅漢則不因受起貪、瞋、癡,而能不造業。

(SN 48.31 單純經)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比丘們!這些是五根。」

 

 

(SN 48.32 入流者經)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比丘們!當聖弟子如實了知這五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時,比丘們!這叫做不會墮落惡道、必定歸向正覺的入流者聖弟子。」

 

 

(SN 48.33 阿羅漢經)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比丘們!當比丘如實了知這五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後,捨離執取而解脫。比丘們!這叫做諸漏已盡、修行已成、應該作的義務已完成、放下重擔、得到自身最大的利益、存在的結縛已滅盡、正智解脫的阿羅漢比丘。」

 

 

(SN 48.34 沙門婆羅門經(一))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了知這五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不是沙門或婆羅門,不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沒有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婆羅門的目標。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如實了知這五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是沙門或婆羅門,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婆羅門的目標。」

 

 

(SN 48.35 沙門婆羅門經(二))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了知樂根、不了知樂根的集起、不了知樂根的滅沒、不了知樂根的滅沒道跡;不了知苦根……(中略)不了知喜根……(中略)不了知憂根……(中略)不了知捨根、不了知捨根的集起、不了知捨根的滅沒、不了知捨根的滅沒道跡。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不是沙門或婆羅門,不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沒有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婆羅門的目標。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了知樂根、了知樂根的集起、了知樂根的滅沒、了知樂根的滅沒道跡;了知苦根……(中略)了知喜根……(中略)了知憂根……(中略)了知捨根、了知捨根的集起、了知捨根的滅沒、了知捨根的滅沒道跡。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是沙門或婆羅門,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婆羅門的目標。」

 

 

(SN 48.36 解析經(一))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比丘們!什麼是樂根呢?比丘們!身體的樂與合意,身觸所生樂與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樂根。

「比丘們!什麼是苦根呢?比丘們!身體的苦與不合意,身觸所生苦與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苦根。

「比丘們!什麼是喜根呢?比丘們!心理的樂與合意,意觸所生樂與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喜根。

「比丘們!什麼是憂根呢?比丘們!心理的苦與不合意,意觸所生苦與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憂根。

「比丘們!什麼是捨根呢?比丘們!身體或心理的,既非合意也非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捨根。

「比丘們!這些是五根。」

 

[註解]

身體的:由身體所引起的。

合意:合乎心意而令人愉快的;可愛的。又譯為「可意」、「可念」。

心理的:由心理所引起的。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由佛學來看,感受是種心理現象,本經中將感受區分為「身體的」及「心理的」感受,主要是在界定這個感受是由身體引起或是由心理引起的,倒不是說有感受是純粹身體而沒有心理的。

《雜阿含經》卷十七第470經即說修行人在有苦受時,生了身受但可以不生心受,即指有身體所引起的疼痛時,修行人不執著於受,因此不會自己製造後續心理上的狂亂和苦。

[進階辨正]

(SN 48.37 解析經(二))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比丘們!什麼是樂根呢?比丘們!身體的樂與合意,身觸所生樂與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樂根。

「比丘們!什麼是苦根呢?比丘們!身體的苦與不合意,身觸所生苦與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苦根。

「比丘們!什麼是喜根呢?比丘們!心理的樂與合意,意觸所生樂與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喜根。

「比丘們!什麼是憂根呢?比丘們!心理的苦與不合意,意觸所生苦與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憂根。

「比丘們!什麼是捨根呢?比丘們!身體或心理的,既非合意也非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捨根。

「比丘們!這裡,樂根與喜根應該被看作樂受。

「比丘們!這裡,苦根與憂根應該被看作苦受。

「比丘們!這裡,捨根應該被看作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這些是五根。」

 

[讀經拾得]

人們對樂受、喜受執著而生貪、對苦受、憂受執著而生瞋、對不苦不樂受執著而生癡,產生後續的輪迴。因此這些受如同根生莖葉般能夠引生其他的法,因而也稱為「根」。

(SN 48.38 解析經(三))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比丘們!什麼是樂根呢?比丘們!身體的樂與合意,身觸所生樂與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樂根。

「比丘們!什麼是苦根呢?比丘們!身體的苦與不合意,身觸所生苦與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苦根。

「比丘們!什麼是喜根呢?比丘們!心理的樂與合意,意觸所生樂與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喜根。

「比丘們!什麼是憂根呢?比丘們!心理的苦與不合意,意觸所生苦與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憂根。

「比丘們!什麼是捨根呢?比丘們!身體或心理的,既非合意也非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捨根。

「比丘們!這裡,樂根與喜根應該被看作樂受。

「比丘們!這裡,苦根與憂根應該被看作苦受。

「比丘們!這裡,捨根應該被看作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這裡,分類說明這五根:有了五後,成為三;有了三後,成為五。」

[校勘]

「分類說明」,巴利本作pariyāyenā。

[註解]

有了五後,成為三;有了三後,成為五:五根可以歸類為三受,三受也可以推演成五根。

 

(SN 48.39 如同木柴經)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比丘們!緣樂觸而生起樂根,當樂存在時,他了知:『我是樂的。』當樂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樂觸而生起的樂根消散、寂滅。』

「比丘們!緣苦觸而生起苦根,當苦存在時,他了知:『我是苦的。』當苦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苦觸而生起的苦根消散、寂滅。』

「比丘們!緣喜觸而生起喜根,當喜悅存在時,他了知:『我是喜悅的。』當喜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喜觸而生起的喜根消散、寂滅。』

「比丘們!緣憂觸而生起憂根,當憂存在時,他了知:『我是憂的。』當憂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憂觸而生起的憂根消散、寂滅。』

「比丘們!緣捨觸而生起捨根,當捨存在時,他了知:『我是捨的。』當捨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捨觸而生起的捨根消散、寂滅。』

「比丘們!猶如兩木柴互相磨擦,發熱生火。當木柴被分離與捨置,則它的熱消散、平息。同樣的,比丘們!緣樂觸而生起樂根,當樂存在時,他了知:『我是樂的。』當樂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樂觸而生起的樂根消散、寂滅。』

「比丘們!緣苦觸……(中略)比丘們!緣喜觸……(中略)比丘們!緣憂觸……(中略)比丘們!緣捨觸而生起捨根,當捨存在時,他了知:『我是捨的。』當捨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捨觸而生起的捨根消散、寂滅。』」

 

[讀經拾得]

本經所述為四念處中修習受念處的階段,修行人如實知受的生起與滅去,進一步而能觀察受生起與滅去的因緣。

十二因緣中「觸」能緣生「受」,這個過程在經中形容為「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根、境、識三事和合時,才會有觸,沒有根、境、或識時,就不會有觸。

「觸」這概念有點抽象,因此都是靠前面的緣起支或是後面的緣起支來形容觸:由前面的緣起支來形容觸,可將觸區分為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也可將觸區分為無明觸及明觸;由後面的緣起支(受)來形容觸,則可將觸區分為樂觸、苦觸等,例如產生「樂受」的就叫做「樂觸」。

(SN 48.40 非常見次序經)

「比丘們!有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比丘們!這裡,當比丘住於不放逸、熱誠、勤奮努力而生起苦根時,他這麼了知:『我的苦根已生起,這是有徵相的、有原由的、有造作的、有助緣的;不會是沒有徵相的、沒有原由的、沒有造作的、沒有助緣的。』他了知苦根、了知苦根集、了知苦根滅、了知已生起的苦根息滅無餘之處。已生起的苦根在哪裡息滅無餘呢?比丘們!這裡,比丘離於感官欲樂,離於不善的法後,達到有覺有觀,由捨離而生起喜與樂的初禪。在那裡,已生起的苦根息滅無餘。比丘們!這稱為比丘已知滅苦根,他為了這個目的將心集中。

「比丘們!再者,當比丘住於不放逸、熱誠、勤奮努力而生起憂根時,他這麼了知:『我的憂根已生起,這是有徵相的、有原由的、有造作的、有助緣的;不會是沒有徵相的、沒有原由的、沒有造作的、沒有助緣的。』他了知憂根、了知憂根集、了知憂根滅、了知已生起的憂根息滅無餘之處。已生起的憂根在哪裡息滅無餘呢?比丘們!這裡,比丘離於覺與觀,內心澄淨,專注,達到無覺無觀、由定而生起喜與樂的第二禪。在那裡,已生起的憂根息滅無餘。比丘們!這稱為比丘已知滅憂根,他為了這個目的將心集中。

「比丘們!再者,當比丘住於不放逸、熱誠、勤奮努力而生起樂根時,他這麼了知:『我的樂根已生起,這是有徵相的、有原由的、有造作的、有助緣的;不會是沒有徵相的、沒有原由的、沒有造作的、沒有助緣的。』他了知樂根、了知樂根集、了知樂根滅、了知已生起的樂根息滅無餘之處。已生起的樂根在哪裡息滅無餘呢?比丘們!這裡,比丘離於喜,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正知中,體驗到樂。達到聖者宣說:『捨、念、住於樂』的第三禪。在那裡,已生起的樂根息滅無餘。比丘們!這稱為比丘已知滅樂根,他為了這個目的將心集中。

「比丘們!再者,當比丘住於不放逸、熱誠、勤奮努力而生起喜根時,他這麼了知:『我的喜根已生起,這是有徵相的、有原由的、有造作的、有助緣的;不會是沒有徵相的、沒有原由的、沒有造作的、沒有助緣的。』他了知喜根、了知喜根集、了知喜根滅、了知已生起的喜根息滅無餘之處。已生起的喜根在哪裡息滅無餘呢?比丘們!這裡,比丘離於苦、樂,先前憂、喜已斷,達到不苦不樂,只有因捨而生的清淨之念,心專注純一的第四禪。在那裡,已生起的喜根息滅無餘。比丘們!這稱為比丘已知滅喜根,他為了這個目的將心集中。

「比丘們!再者,當比丘住於不放逸、熱誠、勤奮努力而生起捨根時,他這麼了知:『我的捨根已生起,這是有徵相的、有原由的、有造作的、有助緣的;不會是沒有徵相的、沒有原由的、沒有造作的、沒有助緣的。』他了知捨根、了知捨根集、了知捨根滅、了知已生起的捨根息滅無餘之處。已生起的捨根在哪裡息滅無餘呢?比丘們!這裡,比丘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入處後,達到了想受滅。在那裡,已生起的捨根息滅無餘。比丘們!這稱為比丘已知滅捨根,他為了這個目的將心集中。」

樂根品第四的攝頌:
 單純、流、阿羅漢,沙門婆羅門二經
 分別三說,木柴,非一般順序次第的

[註解]

有造作的:有行為(所造成)的;有造作(所造成)的。又譯為「有行」。

想受滅:滅了想陰、受陰的禪定境界。是解脫的聖者才能證得的定。又譯為「滅盡定」、「滅受想定」。

[讀經拾得]

本經表示初禪斷苦根、二禪斷憂根、三禪斷樂根、四禪斷喜根。說一切有部傳誦的對應經典(《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阿毘達磨俱舍論》中引用的經文)以及瑜伽學派的論典《瑜伽師地論》則都和南傳本經次序不同,表示初禪斷憂根、二禪斷苦根、三禪斷喜根、四禪斷樂根。

本經經名為「非常見次序經」,可見南傳經典整理者也覺得本經所載不是常見的次序。

[進階辨正]

五、老品

(SN 48.41 老法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舍衛東園鹿母講堂

當時,世尊在傍晚時,從禪思中出來,在最後的陽光中背曬著太陽而坐。

那時,阿難尊者來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阿難尊者跟世尊說:

「不可思議啊,大德!不可思議啊,大德!世尊現在的膚色不再那麼清淨皎潔,肢體鬆弛皺摺,身體向前方傾下,看得見諸根的變異: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正是這樣,阿難!隨時會老病死在年青時有老法;在健康時有病法;在活命時有死法,膚色不再那麼清淨皎潔,肢體鬆弛皺摺,身體向前方傾下,看得見諸根的變異: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這就是世尊所說,說了這些後,善逝、大師又更進一步說:

  「唉!令人成為卑微的老,造作醜陋的老,
   (色身)僅是令人愉悅的影子,被衰老擊碎。
   即使能活百歲,最終還是死亡,
   (死)不迴避任何東西,粉碎一切。」

 

[對應經典]

 

(SN 48.42 烏南巴婆羅門經)

緣起於舍衛城。

那時,烏南巴婆羅門來見世尊。抵達後,與世尊互相致意。歡迎慰勞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烏南巴婆羅門跟世尊說:

「喬達摩先生!有這各自境界、各自行處的五根,它們不經驗互相的行處與境界,哪五個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喬達摩先生!當這各自境界、各自行處的五根,它們不經驗互相的行處與境界時,什麼是庇護所呢?什麼是它們體驗的行處與境界呢?」

「婆羅門!有這各自境界、各自行處的五根,它們不經驗互相的行處與境界,哪五個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婆羅門!當這各自境界、各自行處的五根,它們不經驗互相的行處與境界時,意是庇護所,意體驗它們的行處與境界。」

「喬達摩先生!又,什麼是意的庇護所呢?」

「婆羅門!念是意的庇護所。」

「喬達摩先生!又,什麼是念的庇護所呢?」

「婆羅門!解脫是念的庇護所。」

「喬達摩先生!又,什麼是解脫的庇護所呢?」

「婆羅門!涅槃是解脫的庇護所。」

「喬達摩先生!又,什麼是涅槃的庇護所呢?」

「婆羅門!你已超越了問題(的邊界),不能把握問題的限制,婆羅門!因為梵行以涅槃為安固處、以涅槃為彼岸、以涅槃為完結。」

那時,烏南巴婆羅門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起座向世尊問訊、右繞,接著離開。

那時,在烏南巴婆羅門離開不久,世尊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猶如重閣或重閣講堂,在東邊有窗戶,當太陽昇起時,光線從窗戶進入後,將照射在何處?」

「大德!在西邊的牆壁。」

「比丘們!同樣地,烏南巴婆羅門對如來的信已住立、已生根、已確立、堅固而不能被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世間中的任何者動搖。比丘們!如果這個時候烏南巴婆羅門死去,沒有將烏南巴婆羅門與這個世間繫縛的結縛。」

[註解]

境界:指感官所應對的外境,例如眼根對應色境、耳根對應聲境。又譯為「塵」。

行處:指感官的所緣(對象),例如眼根緣色、耳根緣聲。

庇護所:可依靠的地方。又譯為「歸依所」、「所依」。

[讀經拾得]

五根提供訊息給意根,所謂「緣意、法,生意識」,這個「法」就是感官傳來的「訊息」。佛教的論中一般認為前一剎那的意識,成為下一剎那的意根,接收了前一個剎那的法境,這樣相續下去。也就是說,五根緣生的感官經驗會經由意根,最後成為法境,緣生後續更多的心理造作。如果沒有意根,五根緣生的感官經驗就沒後續了,因此意根是其所依、也可比喻為庇護所。

凡夫的「意」不一定具備「念」,「念」更不一定導向「解脫」。「念」可防護煩惱,有「念」的話意才能提升,所以「念」可比喻為「意」的庇護所。具備「念」之後,修習四念處則能提升為正念,證阿羅漢得解脫時則可永不失正念,因此「解脫」可說是「念」最後的庇護所。

「涅槃」是無為法,永遠不會動搖、退失,因此可比喻為「解脫」的庇護所、安固處。

[進階辨正]

(SN 48.43 娑雞帝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娑雞帝城青黑林的鹿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有法門,從五根成為五力,五力成為五根嗎?」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法眼,以世尊為歸依。大德!如果世尊能說明這義理,那就太好了!聽聞世尊教說後,比丘們將會記憶受持的。」

「比丘們!有法門,從五根成為五力,五力成為五根。比丘們!什麼法門,由此法門從五根成為五力,五力成為五根呢?

「比丘們!信根者,可謂信力;信力者,可謂信根。精進根者,可謂精進力;精進力者,可謂精進根。念根者,可謂念力;念力者,可謂念根。定根者,可謂定力;定力者,可謂定根。慧根者,可謂慧力;慧力者,可謂慧根。

「比丘們!猶如河川向東傾注、向東匯流、向東導向,在中央有沙洲。比丘們!有法門,由此法門該河可算作一條水流。又,比丘們!有法門,由此法門該河亦可算作二條水流。

「比丘們!什麼法門,由此法門該河算作一條水流呢?比丘們!沙洲之前的水流與沙洲之後的水流。比丘們!這是法門,由此法門該河算作一條水流。

「比丘們!什麼法門,由此法門該河算作二條水流呢?比丘們!沙洲北邊的水流與沙洲南邊的水流。比丘們!這是法門,由此法門該河算作二條水流。

「比丘們!同樣地,信根者,可謂信力;信力者,可謂信根。精進根者,可謂精進力;精進力者,可謂精進根。念根者,可謂念力;念力者,可謂念根。定根者,可謂定力;定力者,可謂定根。慧根者,可謂慧力;慧力者,可謂慧根。

「比丘們!已妥善修習、多修習五根時,比丘滅盡諸漏而得無漏,在這一生中自知自證,成就安住於心解脫、慧解脫。」

[註解]

娑雞帝: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拘薩羅國的舊都城,位於當時的中印度,舍衛城的南方,和拘薩羅國以南的阿踰闍城隔河相望。又譯為「娑祇」。

[讀經拾得]

五根是說信、精進、念、定、慧如同植物的根生莖葉般能「增上」其他善法;五力是說信、精進、念、定、慧增長而產生能斷煩惱的「力量」。經論中講說五根增長而產生的力量稱為五力,例如《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二:「五根行已足,是為五力。」(CBETA, T01, no. 13, p. 238, c15)

本經是在這樣的基本定義上解說,表示五根、五力並不是涇渭分明、完全不同,而是有共同的源流(信、精進、念、定、慧),只是上下游或視角的差別。

五根、五力,修的都是信、精進、念、定、慧,只是五根講修這五者能增上其他善法,五力講修這五者能產生斷煩惱的力量。所以從修的內容來講是一樣的,只是應用的層面來講有所不同。

[進階辨正]

(SN 48.44 東庫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的東庫。

在那裡,世尊召喚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你相信修習、多修習信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嗎?」

「大德!在這裡,我不是出於對世尊的信心:修習、多修習信根……(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大德!那些不了悟、未見到、未發現、未作證、未以慧體會達到的人,在那裡,他們出於對其他人的信心:修習、多修習信根……(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但,大德!那些已了悟、已見到、已發現、已作證、以慧體會達到的人,在那裡,他們是自信、沒有疑惑的:修習、多修習信根……(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大德!我已了悟、已見到、已發現、已作證、以慧體會達到,在那裡,我是自信、沒有疑惑的:修習、多修習信根……(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真是太好了!舍利弗!那些不了悟、未見到、未發現、未作證、未以慧體會達到的人,在那裡,他們出於對其他人的信心:修習、多修習信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但,舍利弗!那些已了悟、已見到、已發現、已作證、以慧體會達到的人,在那裡,他們是自信、沒有疑惑的:修習、多修習信根……(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SN 48.45 東園經(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幾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呢?」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中略)。」

「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一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哪一根呢?慧根。比丘們!對有慧的聖弟子來說,接著信確立;接著精進確立;接著念確立;接著定確立。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這一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SN 48.46 東園經(二))

背景如同前一經。

「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幾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呢?」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中略)。」

「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二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哪二根呢?聖慧和聖解脫。比丘們!因為聖慧是其慧根,比丘們!因為聖解脫是其定根。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二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SN 48.47 東園經(三))

背景如同前一經。

「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幾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呢?」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中略)。」

「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四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哪四根呢?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這四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SN 48.48 東園經(四))

背景如同前一經。

「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幾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呢?」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中略)。」

「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五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哪五根呢?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這五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SN 48.49 賓頭盧頗羅墮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俱睒彌國的瞿師羅園

當時,賓頭盧頗羅墮尊者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那時,眾多比丘來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些比丘跟世尊說:

「大德!賓頭盧頗羅墮尊者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大德!究竟正觀到什麼,賓頭盧頗羅墮尊者記說:『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已妥善修習、多修習三根時,賓頭盧頗羅墮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哪三根呢?念根、定根、慧根。比丘們!已妥善修習、多修習三根時,賓頭盧頗羅墮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三根的終極目的是什麼呢?是滅盡。什麼的滅盡呢?生、老、死。

「比丘們!當賓頭盧頗羅墮比丘正觀到『生、老、死的滅盡』時,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六、野豬洞品

(SN 48.51 薩羅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拘薩羅國的薩羅婆羅門村落。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猶如在任何畜生類中,獸王獅子被視為其中最上,即:力量、速度、勇氣。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比丘們!哪些是菩提分法呢?比丘們!信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精進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念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定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慧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

「比丘們!猶如在任何畜生類中,獸王獅子被視為其中最上,即:力量、速度、勇氣。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註解]

菩提分法:成就菩提(覺悟)的各分支方法,通常指「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類成就菩提的方法),在本經中則特舉五根為例。

 

(SN 48.53 有學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俱睒彌國的瞿師羅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有法門讓住於有學地的有學比丘了知:『我是有學。』住於無學地的無學比丘了知:『我是無學。』嗎?」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中略)。」

「比丘們!有法門讓住於有學地的有學比丘了知:『我是有學。』住於無學地的無學比丘了知:『我是無學。』

「比丘們!什麼法門讓住於有學地的有學比丘了知:『我是有學。』呢?

「比丘們!這裡,有學比丘如實了知:『這是苦。』如實了知:『這是苦集。』如實了知:『這是苦滅。』如實了知:『這是苦滅道跡。』比丘們!這是法門,讓住於有學地的有學比丘了知:『我是有學。』

「再者,有學比丘這樣細思:『這裡之外,有其他的沙門或婆羅門教導像世尊如此真實、真正的法嗎?』他這麼了知:『除了這裡之外,沒有其他的沙門或婆羅門教導像世尊如此真實、真正的法。』比丘們!這是法門,讓住於有學地的有學比丘了知:『我是有學。』

「再者,有學比丘了知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的去向、最勝、成果、究竟。他沒有親身達到、安住,但以慧洞察看見。比丘們!這是法門,讓住於有學地的有學比丘了知:『我是有學。』

「比丘們!什麼法門讓住於無學地的無學比丘了知:『我是無學。』呢?

「比丘們!這裡,無學比丘了知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的去向、最勝、成果、究竟。他親身達到、安住,也以慧洞察看見。比丘們!這是法門,讓住於無學地的無學比丘了知:『我是無學。』

「再者,比丘們!無學比丘了知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他了知:『它們將完全、徹底地息滅無餘,將無其他六根在其他地方以任何方式生起。』這是法門,讓住於無學地的無學比丘了知:『我是無學。』」

[註解]

親身達到:即滅盡煩惱、完整體驗涅槃。又譯為「身觸」。

 

(SN 48.54 足跡經)

「比丘們!猶如任何叢林生物的足跡,一切都容納在象的足跡裡,象的足跡被視為其中最上,即:廣大。同樣地,比丘們!凡任何導致覺悟的足跡,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比丘們!哪些是導致覺悟的足跡呢?比丘們!信根是導致覺悟的足跡,它導致覺悟;精進根是導致覺悟的足跡,它導致覺悟;念根是導致覺悟的足跡,它導致覺悟;定根是導致覺悟的足跡,它導致覺悟;慧根是導致覺悟的足跡,它導致覺悟。

「比丘們!猶如任何叢林生物的足跡,一切都容納在象的足跡裡,象的足跡被視為其中最上,即:廣大。同樣地,比丘們!凡任何導致覺悟的足跡,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SN 48.55 樹心材經)

「比丘們!猶如任何樹心材的香中,赤旃檀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比丘們!哪些是菩提分法呢?比丘們!信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精進根……(中略)念根……(中略)定根……(中略)慧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

「比丘們!猶如任何樹心材的香中,赤旃檀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註解]

旃檀:檀香。

 

[進階辨正]

(SN 48.56 安立經)

「比丘們!當安立了一法時,比丘修習、善修習五根。哪一法呢?不放逸。什麼是不放逸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於心防護漏與有漏法,當他的心防護漏與有漏法時,信根修習圓滿;精進根修習圓滿;念根修習圓滿;定根修習圓滿;慧根修習圓滿。

「比丘們!當這樣安立了一法時,比丘修習、善修習五根。」

[註解]

有漏法:由煩惱而生,或生煩惱的事物。參見《雜阿含經》卷二第56經:「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愛、恚;如是受、想、行、識,有漏、是取,彼識能生愛、恚,是名有漏法。」

 

(SN 48.57 大梵天王經)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欝毘羅尼連禪河阿闍惒羅孟加拉榕樹下,初成正覺。

那時,世尊到偏僻安靜處獨坐,生起這樣的深思:

「修習、多修習五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哪五根呢?

「修習、多修習信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精進根……(中略)念根……(中略)定根……(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修習、多修習五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那時,大梵天王考量世尊心中的深思後,猶如有力氣的男子伸直彎曲的手臂,或把伸直的手臂彎曲那樣快地在梵天世界消失,出現在世尊面前。把上衣披到一邊肩膀,合掌向世尊行禮後,跟世尊說:

「正是如此,世尊!正是如此,善逝!修習、多修習五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哪五根呢?修習、多修習信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修習、多修習五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大德!過去我跟隨迦葉等正覺者修行梵行。在那時我叫做沙哈葛比丘。大德!當已修習、多修習五根,我在感官之欲上離染,身壞命終後投生梵天世界的善趣,在那裡我是大梵天王。

「正是如此,世尊!正是如此,善逝!我知、我見,修習、多修習五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註解]

欝毘邏:摩揭提國的村名,佛陀曾苦行六年的地方,今日印度比哈爾邦的 Urel 村,義譯為「苦行林」,又譯為「鬱鞞羅」、「優樓頻螺」。

尼連禪河:恆河支流。位於中印度摩竭提國伽耶城的東方,相當於今日印度比哈爾邦的帕爾古河。又譯為「尼連然河」。

阿闍惒羅:古印度尼連禪河旁的一株樹名,佛陀悟道不久後曾在這株樹下打坐,之後並在這株樹下接受梵天勸請而說法。「惒」讀音同「河」。

孟加拉榕:桑科榕屬的常綠大喬木,原產於印度,株高可達十八公尺以上,葉大片,長十至二十公分,寬六至十公分,卵形或橢圓形。枝葉繁茂,向四方蔓生,氣根常自側枝發生,深入地下,致成支柱,用以支持樹體,因此一樹可以成林,被稱為獨木林。又譯為尼拘樹、尼拘陀樹、尼拘留他樹、尼拘律樹。

大梵天王:色界初禪天當中最高層大梵天的天主,是第一位在梵天出生的天眾,被後來往生梵天的天眾尊為天主。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又譯為「大梵王」、「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SN 48.58 野豬洞經)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王舍城耆闍崛山的野豬洞中。

在那裡,世尊召喚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一位漏盡比丘究竟正觀到什麼,對於如來或如來的教說,禮敬時作出最上的頭面接足禮呢?」

「大德!當一位漏盡比丘看見無上安穩處時,對於如來或如來的教說,禮敬時作出最上的頭面接足禮。」

「真是太好了!舍利弗!一位漏盡比丘看見無上安穩處時,對於如來或如來的教說,禮敬時作出最上的頭面接足禮。」

「舍利弗!什麼是漏盡比丘對於如來或如來的教說,禮敬時作出最上的頭面接足禮,所看見的無上安穩處?」

「大德!這裡,漏盡比丘修習信根,導向寂靜、導向正覺;修習精進根……(中略)修習念根……(中略)修習定根……(中略)修習慧根,導向寂靜、導向正覺。大德!這是一位漏盡比丘對於如來或如來的教說,禮敬時作出最上的頭面接足禮,所看見的無上安穩處」

「真是太好了!舍利弗!這是無上安穩處,當一位漏盡比丘看見時,對於如來或如來的教說,禮敬時作出最上的頭面接足禮。」

「舍利弗!什麼是漏盡比丘對於如來或如來的教說,禮敬時作出最上的頭面接足禮呢?」

「大德!這裡,漏盡比丘安住於對大師尊敬、順從,對法尊敬、順從,對僧團尊敬、順從,對學尊敬、順從,對正定尊敬、順從。大德!這是一位漏盡比丘對於如來或如來的教說,禮敬時作出最上的頭面接足禮。」

「真是太好了!舍利弗!這是最上的頭面接足之禮,一位漏盡比丘對於如來或如來的教說,禮敬時作出最上的頭面接足禮。」

[註解]

頭面接足禮:以頭碰觸受禮者的腳或地面的最高禮法。又作「五體投地」。

 

(SN 48.59 生起經(一))

緣起於舍衛城。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不離如來、應供、等正覺的出現,未生起的生起。

「哪五根呢?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不離如來、應供、等正覺的出現,未生起的生起。」

 

 

(SN 48.60 生起經(二))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不離善逝,未生起的生起。

「哪五根呢?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不離善逝的律,未生起的生起。」

野豬洞品第六的攝頌:
 薩羅、茉莉與有學,足跡、心材、已安立
 梵天、野豬洞,生起二經在後

[註解]

律:佛陀為比丘、比丘尼所制定應遵守的禁戒。音譯為毘尼、毘奈耶。

七、覺分品

(SN 48.61 結縛經)

緣起於舍衛城。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導致斷結縛。哪五根呢?信根、……(中略)慧根。

「比丘們!這些是五根,修習、多修習時,導致斷結縛。」

 

 

(SN 48.62 隨眠經)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導致根絕隨眠。哪五根呢?信根、……(中略)慧根。

「比丘們!這些是五根,修習、多修習時,導致根絕隨眠。」

[註解]

隨眠:煩惱或煩惱的根源。煩惱潛伏跟隨著人,因緣適合就會生起,因此稱為隨眠。又譯為「使」。

 

(SN 48.63 完全理解經)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導致完全理解(生命)歷程。哪五根呢?信根……(中略)慧根。

「比丘們!這些是五根,修習、多修習時,導致完全理解(生命)歷程。」

 

 

(SN 48.64 漏盡經)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導致漏盡。哪五根呢?信根……(中略)慧根。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導致漏盡。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導致斷結縛,導致根絕隨眠,導致完全理解(生命)歷程,導致漏盡。哪五根呢?信根……(中略)慧根。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導致斷結縛,導致根絕隨眠,導致完全理解(生命)歷程,導致漏盡。」

 

 

(SN 48.65 果經(一))

「比丘們!有五根。哪五根呢?

「信根、……(中略)慧根。比丘們!這是五根。

「比丘們!已妥善修習、多修習五根時,可以預期二果其中之一:這一生得到究竟的智慧,或仍有殘餘存在時,為阿那含。」

 

[對應經典]

 

(SN 48.66 果經(二))

「比丘們!有五根。哪五根呢?

「信根、……(中略)慧根。比丘們!這是五根。

「比丘們!已妥善修習、多修習五根時,可以預期七果、七福利,哪七果、七福利呢?

「在這一生中即達到究竟的智慧。

「如果在這一生中沒達到究竟的智慧,則在死時達到究竟的智慧。

「如果在這一生中沒達到究竟的智慧,在死時也沒達到究竟的智慧,則以滅盡五下分結,達到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

「比丘們!已妥善修習、多修習五根時,可以預期七果、七福利。」

[註解]

中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從人間命終往生天界的中陰階段即證得涅槃者。因為在「中」陰階段「般涅槃」,所以名為「中般涅槃」。

生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即證得涅槃者。因為出「生」即「般涅槃」,所以名為「生般涅槃」。

有行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後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者。因為「有」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為「有行般涅槃」。

無行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後不經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者。因為「無」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為「無行般涅槃」。

上流色究竟:「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先往生色界較低層次的天,命終後往生更高層次的天,甚至色界最高天色究竟天而證得涅槃者。因為往更「上」層的天界「流」轉甚至到「色究竟」天般涅槃,所以名為「上流色究竟」。又譯為「上流般涅槃」。

 

(SN 48.67 樹經(一))

「比丘們!猶如任何閻浮提的樹中,閻浮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比丘們!哪些是菩提分法呢?比丘們!信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精進根……(中略)念根……(中略)定根……(中略)慧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

「比丘們!猶如任何閻浮提的樹中,閻浮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註解]

閻浮提: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們居住於此。另譯為「南贍部洲」、「閻浮洲」、「閻浮里」。

閻浮樹:肯氏蒲桃樹,為桃金孃科赤楠屬的大喬木,原產於印度,株高可達二十五公尺,果實成熟時呈紫黑色,近葡萄香味,可供食用及藥用,為古代為重要的藥材,在糖尿病藥物發明前為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在這裡特指印度最高的一株肯氏蒲桃樹,印度古代稱地球為「閻浮提」即因此樹而命名。

 

(SN 48.68 樹經(二))

「比丘們!猶如任何三十三天的樹中,晝度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比丘們!哪些是菩提分法呢?比丘們!信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精進根……(中略)念根……(中略)定根……(中略)慧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

「比丘們!猶如任何三十三天的樹中,晝度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註解]

晝度樹:刺桐樹,為豆科刺桐屬的落葉大喬木。在這裡特指三十三天一株知名的樹,義譯為「香遍樹」。

 

(SN 48.69 樹經(三))

「比丘們!猶如任何阿修羅的樹中,善晝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比丘們!哪些是菩提分法呢?比丘們!信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精進根……(中略)念根……(中略)定根……(中略)慧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

「比丘們!猶如任何阿修羅的樹中,善晝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註解]

善晝樹:阿修羅居住處一株知名的樹。過去當阿修羅被三十三天趕出原居住地,撤退到現在的居住地時,見到了善晝樹,而知道到了哪裡。

 

(SN 48.70 樹經(四))

「比丘們!猶如任何金翅鳥的樹中,鐵叉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比丘們!哪些是菩提分法呢?比丘們!信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精進根……(中略)念根……(中略)定根……(中略)慧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

「比丘們!猶如任何金翅鳥的樹中,鐵叉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覺分品第七的攝頌:
 結縛、隨眠、遍知和漏盡
 二果、四樹、此被稱為品

[註解]

鐵叉樹:金翅鳥所棲息的巨樹,其性狀類似吉貝木棉樹。音譯為「究羅睒摩羅樹」、「居吒奢摩離樹」。

 

八、恒河中略品

(SN 48.71~82 向東等十二經)

「比丘們!就像恒河向東傾注、向東匯流、向東導向。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的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的比丘,如何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習信根;……(中略)精進根;……念根;……定根;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習慧根。

「比丘們!這樣地修習、多修習五根的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

恒河中略品第八的攝頌:
 向東傾注有六經  向海傾注有六經
 六加六成十二經  依此背誦成本品

 

 

九、不放逸品

(SN 48.83~92如來等十經)

不放逸品應該要擴展,彼攝頌:
 如來、足跡、屋頂、根、樹心、茉莉花
 王、月亮和太陽、衣服是第十位

 

十、須要力量品

(SN 48.93~104力量等十二經)

須要力量品應該要擴展,彼攝頌:
 力量、種子和龍、樹木、瓶子、芒
 虛空和二雨雲經、船、旅館、河

十一、尋求品

(SN 48.105~114尋求等十經)

尋求品應該要擴展,彼攝頌:
 尋求、慢、漏、有以及苦的三種
 礙和垢、惱亂、受、渴愛和渴望

十二、瀑流品

(SN 48.115~124 瀑流等十經)

「比丘們!有五上分結,哪五個呢?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比丘們!這些是五上分結。

「比丘們!應該修習五根,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五上分結。比丘們!哪五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習信根;……(中略)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習慧根。

「比丘們!應該修習五根,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五上分結。」

(應該如道相應那樣使之詳細)
瀑流品第十二,彼攝頌:
 瀑流、軛、取、繫縛和隨眠
 種欲、蓋、蘊、以及下上分

 

十三、恒河中略品

(SN 48.125~136 向東等十二經)

「比丘們!就像恒河向東傾注、向東匯流、向東導向。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的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的比丘,如何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修習信根,調伏貪到究竟、調伏瞋到究竟、調伏癡到究竟;……(中略)修習慧根,調伏貪到究竟、調伏瞋到究竟、調伏癡到究竟。

「比丘們!這樣地修習、多修習五根的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

恒河中略品第十三的攝頌:
 向東傾注有六經  向海傾注有六經
 六加六成十二經  依此背誦成本品

 

 

 

十七、瀑流品

(SN 48.169~178 瀑流等十經)

「比丘們!有五上分結,哪五個呢?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比丘們!這些是五上分結。

「比丘們!應該修習五根,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五上分結。比丘們!哪五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修習信根,調伏貪到究竟、調伏瞋到究竟、調伏癡到究竟;精進根……(中略)念根……定根……修習慧根,調伏貪到究竟、調伏瞋到究竟、調伏癡到究竟。

「比丘們!應該修習五根,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五上分結。」

瀑流品第十七的攝頌:
 瀑流、軛、取、繫縛和隨眠
 種欲、蓋、蘊、以及下上分

 

 

根相應第四(節錄)

[註解]

根相應第四:「根相應」是南傳《相應部尼柯耶》第48相應,也是南傳《相應部尼柯耶》五篇當中「大篇」的第四個相應。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2.txt · 上一次變更: 2021/12/13 20:30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527182579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