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三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地主品第二十三

導讀

(一)[0609a14]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王波斯匿告諸群臣曰:「汝等催嚴羽寶之車,吾欲往詣世尊所,禮拜問訊。」

是時,左右受王教令,尋嚴駕[*]羽寶之車,即白王曰:「嚴駕已辦,今正是時。」

爾時,王波斯匿即乘寶羽之車,步騎數千,前後圍遶,出舍衛國,至祇洹精舍,往詣世尊所。如諸王法,除去五飾,所謂蓋、天冠、劍、履屣及金拂,捨著一面,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與說深法,勸樂令喜。是時,王波斯匿聞說法已,白世尊曰:「唯願世尊受我三月請,及比丘僧,莫在餘處。」是時,世尊默然受波斯匿請。

時,王波斯匿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舍衛城,勅諸群臣曰:「吾欲飯佛及比丘僧三月供養,給所須物: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汝等亦當發歡喜心。」

諸臣對曰:「如是。」

時,王波斯匿即於宮門外,作大講堂,極為殊妙,懸繒幡蓋,作倡妓樂,不可稱計。施諸浴池,辦諸油燈,辦種種飯食,味有百種。是時,王波斯匿即白:「時到,唯願世尊臨顧此處。」

爾時,世尊以見時到,著衣持鉢,將諸比丘僧,前後圍遶,入舍衛城,至彼講堂所。到已,就座而坐,及比丘僧各隨次而坐。

是時,王波斯匿將諸宮人,手自行食,供給所須,乃至三月,無所短乏,給與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見世尊食訖,持種種華散世尊及比丘僧上,更取小座於如來前坐,白世尊曰:「我曾從佛聞以因緣本末:施畜生食者,獲福百倍;與犯戒人食者,獲福千倍;施持戒人食者,獲福萬倍;施斷欲仙人食者,獲福億倍;與向須陀洹食者,獲福不可計。況復成須陀洹乎?況向斯陀含、得斯陀含道!況向阿那含、得阿那含道!況向阿羅漢、得阿羅漢道!況向辟支佛、得辟支佛!況向如來.至真.等正覺!況成佛及比丘僧!其福功德不可稱計,我今所作功德,今日已辦。」

世尊告曰:「大王!勿作是語,作福無厭。今日何故說所作已辦?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稱記。

「過去久遠,有王名曰地主,統領此閻浮里地。彼王有臣名曰善明,少小與王周旋,無所畏難。是時,彼王分閻浮地半與彼臣使治。是時,善明小王自造城郭,東西十二由旬,廣七由旬,土地豐熟,人民眾多。

「爾時,彼城名曰遠照,善明王主第一夫人名日月光,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顏貌端政,世之希有。口出優鉢華香,身作栴檀香。未經幾日,身便懷妊。彼夫人即往白王:『我今有娠。』王聞此語,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勅左右,更施設座具,快樂無比。夫人懷妊日數遂滿,生一男兒。當生之時,閻浮里內晃然金色,顏貌[*]端政,三十二相,身體金色。善明大王見此太子,歡喜踊躍,慶賀無量,便召諸師,婆羅門、道士,躬抱太子,使彼瞻相:『我今以生此子,卿等與吾瞻相,便立名字。』

「時,諸相師受王教令,各共抱瞻,觀察形貌,咸共白王:『聖王!太子[*]端政無雙,諸根不缺,有三十二相。今此王子當有兩趣。若當在家者,便為轉輪聖王,七寶具足。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是為七。當有千子,勇悍剛強,能却眾敵,於此四海之內,不加刀杖,自然靡伏。若此王子出家學道者,成無上正覺,名德遠布,彌滿世界。生此王子,當此之日,光明遠照,今字王子名曰燈光。』時,諸相師[*]以立名字,各退坐而去。

「時,王竟日抱此太子,未常離目。時,王為此王子立三講堂,秋、冬、夏節隨適所宜,宮人婇女充滿宮裏,使吾太子於此遊戲。

時,王太子年二十九,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即日出家,即夜成佛。爾時,閻浮里地悉共聞知:『彼王太子出家學道,即日成佛。』父王清旦聞王太子出家學道,即夜成佛。時,父王便作是念:『昨夜吾聞諸天在空皆共稱善,此必善應,非有惡嚮,我今可往而共相見。』

「時,王將四十億眾,男女圍繞,便詣燈光如來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及四十億眾,各共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如來與父王及四十億眾漸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污、漏、不淨行,出家為要,獲清淨報。爾時,如來觀眾生意,心性柔和;諸佛如來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與彼四十億眾廣說其義,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時,四十億眾白燈光如來曰:『我等意願剃除鬚髮,出家學道。』大王當知。爾時,四十億眾盡得出家學道,即以其日成阿羅漢。

「爾時,燈光如來將四十億眾,皆是無著,遊彼國界。國土人民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無所渴乏。是時,地主大王聞子燈光成無上正真.等正覺,將四十億眾,皆是無著,遊彼國界。『我今當遣信,往請如來在此遊化;若使來者,充我本願;若不來者,我躬自當往拜跪問訊。』即勅一臣:『汝往至彼問訊如來,持我名字,頭面禮足,興居輕利遊步康強。云王地主問訊如來,興居輕利,遊步康強。唯願世尊臨顧此土。』

「爾時,彼人受王教勅便往至彼國界。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立,便作是說:『大王地主禮如來足,問訊禮竟,興居輕利,遊步康強,唯願世尊臨顧彼國。』爾時,世尊默然受彼請。

「時,燈光如來將諸大眾,以漸人間遊行,與大比丘四十億眾俱。在在處處,靡不恭敬者,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皆悉貢獻,漸至地主國界,時,地主大王聞燈光如來至此國界,在北婆羅園中,將大比丘眾四十億人:『我今可躬自往迎。』時,地主大王復將四十億眾往詣燈光如來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及四十億眾禮足已,在一面坐。

「爾時,燈光如來漸與彼王及四十億眾面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污,漏不淨行,出家為要,獲清淨報。爾時,如來觀眾生意,心性柔和,諸佛如來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與彼四十億眾廣說其義,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時,四十億眾白燈光如來曰:『我等意願剃除鬚髮,出家學道。』大王當知。爾時,四十億眾盡得出家學道,即以其日,成阿羅漢道。時,地主國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時,燈光如來將八十億眾,皆是阿羅漢,遊彼國界,國土人民四事供養: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事事供給,無所乏短。是時,地主國王復於餘時,將諸群臣至彼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燈光如來與彼國王說微妙法,地主大王白如來曰:『唯願世尊盡我形壽受我供養,及比丘僧,當供給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悉當供給。』爾時,燈光如來默然受彼王請。

「時,王見佛默然受請,重白世尊:『我今從世尊求願,唯見聽許!』世尊告曰:『如來法者,以過此願。』王白世尊:『我今求願者,極為淨妙。』世尊告曰:『所求之願,云何淨妙?』王白世尊:『如我意中,今日眾僧在一器食,明日復用餘器食;今日眾僧著一種服,明日復更易服;今日眾僧坐一種座,明日復更坐餘座;今日使人與眾僧使,明日復更易使人。我所求願者,正謂此耳。』燈光如來告曰:『隨汝所願,今正是時。』

「地主大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宮中。到已,告諸群臣:『我今意欲盡其形壽供養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及比丘眾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汝等亦當勸發佐吾供辦。』諸臣對曰:『如大王教。』去城不遠一由旬內,造立堂舍,彫文刻鏤,五色玄黃,懸繒幡蓋,作倡伎樂,香汁灑地,修治浴池,辦具燈明及甘饌、飲食、施設坐具。便白:『時到,今正是時,願尊屈顧!』

「時,燈光如來[*]以知時至,著衣持鉢,將比丘眾,前後圍遶,便往至講堂所,各各就座而坐。時,地主大王見佛、比丘僧坐訖,將宮人婇女及諸大臣,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味各百種。大王當知,爾時,地主國王七萬歲中,供養燈光如來及八十億眾諸阿羅漢,未曾懈廢。時,彼如來教化周訖,便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時,地主大王若干百種香花供養,於四衢道路,起四廟寺,各用七寶金、銀、琉璃、水精,懸繒幡蓋,及八十億眾各各以漸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爾時,大王取八十億眾,收其舍利,各各興起神寺,皆懸繒幡蓋,香華供養。大王當知。爾時,地主大王復供養燈光如來寺及八十億羅漢寺,復經七萬歲,隨時供養,然燈、散華,懸繒幡蓋。大王當知,燈光如來遺法滅盡,然後彼王方取滅度。

「爾時,地主大王者豈是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地主大王者,即我身是。我於爾時,七萬歲中,以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供養彼佛,令不減少。般涅槃後,復於七萬歲中供養形像舍利,燒香、然燈,懸繒幡蓋,無所渴乏。我於爾時,以此功德,求在生死獲此福祐,不求解脫。大王當知,爾時所有福德,今有遺餘耶?莫作是觀!如我今日觀彼富有,無有毫釐如毛髮許。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稱[*]記,於中悉食福盡,無有毫釐許在。是故,大王!莫作是說言:『我所作福祐,今日已辦。』大王!當作是說:『我今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不求在生死福業,便於長夜安隱無量。』」

爾時,王波斯匿便懷恐懼,衣毛皆竪,悲泣交集;以手抆淚,頭面禮世尊足,自陳過狀:「如愚、如騃,無所覺知,唯願世尊受我悔過!今五體投地,改已往之失,更不造此言教,唯願世尊受我悔過。」如是再三。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大王!今於如來前悔其非法,改往修來,我今要受汝悔過,更莫復造。」

爾時,於大眾中有一比丘尼,名迦旃延,即從[*]坐起,頭面禮足,白世尊曰:「今世尊所說,甚為微妙。又世尊告波斯匿王作是語:『大王當知,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莫求在生死食其福業,更於長夜獲安隱無量。』所以然者,我自憶三十一劫,式詰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遊在野馬世界。

「爾時,彼佛到時著衣持鉢,入野馬城乞食。是時,城內有一使人,名曰純黑。時,彼使人見如來執鉢入城乞食。見已,便作是念:『今如來入城必須飲食。』即入家出食施與如來,興發此願:『持此功德,莫墮三惡趣中;使我當來之世,亦當值如此聖尊;亦當使彼聖尊為我說法,時得解脫。』世尊并波斯匿王咸共知之。當爾時,純黑使人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純黑使人者,即我身是。

「我於爾時,飯式詰如來作此誓願:『使將來之世,值如此聖尊,與我說法,時得解脫。』我於三十一劫不墮三惡趣中,生天、人中,最後今日受此身分,遭值聖尊得出家學道,盡諸有漏,成阿羅漢。若世尊所說極為微妙,語波斯匿王:『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莫在生死食此福業。』我若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斯,歡喜心意向如來者,我便生此念:『此諸賢士,用意猶不愛敬供奉如來?』設我見四部之眾,即往告曰:『汝等諸賢,為須何物,衣鉢耶?尼師檀耶?針筒耶?澡罐耶?及餘沙門什物,我盡當供給。』我已許之,便在處處乞求。若我得者是其大幸;若使不得,便往至欝單越瞿耶尼弗于逮,求索來與。所以然者,皆由此四部之眾得涅槃道。」

爾時,世尊觀察迦旃延比丘尼心,便告諸比丘:「汝等頗見如此之比信心解脫,如[*]迦旃延比丘尼乎?」

諸比丘對曰:「不見也,世尊!」

世尊告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得信解脫者,所謂[*]迦旃延比丘尼是也。」

爾時,迦旃延比丘尼及波斯匿王、四部之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

羽寶=羽葆【元】【明】*

  「羽寶」,元、明二本作「羽葆」。
  「羽葆」,大正藏原為「羽寶」,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羽葆」。

正=王【元】

  「正」,元本作「王」。
  「王」,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元本改作「王」。

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

  ????

祇洹=祇桓【明】

  「祇洹」,明本作「祇桓」。
  「祇桓」,大正藏原為「祇洹」,今依據明本改作「祇桓」。

飯=飲【宋】【元】【明】

  「飯」,宋、元、明三本作「飲」。
  「飲」,大正藏原為「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飲」。

短乏=乏短【宋】【元】【明】

  「短乏」,宋、元、明三本作「乏短」。
  「乏短」,大正藏原為「短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乏短」。

更=臾【元】

  「更」,元本作「臾」。
  「臾」,大正藏原為「更」,今依據元本改作「臾」。

小座=小床【宋】【元】【明】

  「小座」,宋、元、明三本作「小床」。
  「小床」,大正藏原為「小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小床」。

〔末〕-【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末」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末」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記=計【明】*

  「記」,明本作「計」。
  「計」,大正藏原為「記」,今依據明本改作「計」。

地主=地種【宋】

  「地主」,宋本作「地種」。
  「地種」,大正藏原為「地主」,今依據宋本改作「地種」。

主=王【宋】

  「主」,宋本作「王」。
  「王」,大正藏原為「主」,今依據宋本改作「王」。

端政=端正【宋】*【元】*【明】*

  「端政」,宋、元、明三本作「端正」。
  「端正」,大正藏原為「端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端正」。

〔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身+(體)【宋】【元】【明】

  「身」,宋、元、明三本作「身體」。
  大正藏無「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娠=身【宋】【元】

  「娠」,宋、元二本作「身」。
  「身」,大正藏原為「娠」,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身」。

座=坐【宋】【元】【明】

  「座」,宋、元、明三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坐」。

夫人=天人【元】

  「夫人」,元本作「天人」。
  「天人」,大正藏原為「夫人」,今依據元本改作「天人」。

遂=已【宋】【元】【明】

  「遂」,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地)+里【宋】【元】【明】

  「里」,宋、元、明三本作「地里」。
  大正藏無「地」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強=健【宋】【元】【明】

  「強」,宋、元、明三本作「健」。
  「健」,大正藏原為「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健」。

刀杖=刀仗【元】【明】

  「刀杖」,元、明二本作「刀仗」。
  「刀仗」,大正藏原為「刀杖」,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刀仗」。

(道等)+正覺【宋】【元】【明】

  「正覺」,宋、元、明三本作「道等正覺」。
  大正藏無「道等」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常=嘗【宋】【元】【明】

  「常」,宋、元、明三本作「嘗」。
  「嘗」,大正藏原為「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嘗」。

(時王太子於此遊戲)+時王【宋】【元】【明】

  「時王」,宋、元、明三本作「時王太子於此遊戲時王」。
  大正藏無「時王太子於此遊戲」八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惡嚮=惡響【宋】【元】【明】

  「惡嚮」,宋、元、明三本作「惡響」。
  「惡響」,大正藏原為「惡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惡響」。

習=集【元】【明】*

  「習」,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已〕-【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已」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燈光=登光【宋】

  「燈光」,宋本作「登光」。
  「登光」,大正藏原為「燈光」,今依據宋本改作「登光」。

足=已【元】【明】

  「足」,元、明二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足」,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已」。

時+(時)【宋】【元】【明】

  「時」,宋、元、明三本作「時時」。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若干=若千【明】

  「若干」,明本作「若千」。
  「若千」,大正藏原為「若干」,今依據明本改作「若千」。

方=方王【元】

  「方」,元本作「方王」。
  「方王」,大正藏原為「方」,今依據元本改作「方王」。

燒香然燈=然燈燒香【宋】【元】【明】

  「燒香然燈」,宋、元、明三本作「然燈燒香」。
  「然燈燒香」,大正藏原為「燒香然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然燈燒香」。

富有=福祐【宋】【元】【明】

  「富有」,宋、元、明三本作「福祐」。
  「福祐」,大正藏原為「富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福祐」。

許+(在)【元】【明】

  「許」,元、明二本作「許在」。
  大正藏無「在」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食其)+福業【宋】【元】【明】

  「福業」,宋、元、明三本作「食其福業」。
  大正藏無「食其」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要〕-【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要」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迦旃延=迦栴延【宋】*【元】*【明】*

  「迦旃延」,宋、元、明三本作「迦栴延」。
  「迦栴延」,大正藏原為「迦旃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迦栴延」。

〔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更=便【宋】【元】【明】

  「更」,宋、元、明三本作「便」。
  「便」,大正藏原為「更」,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便」。

飯式詰=有式詰【宋】【元】【明】

  「飯式詰」,宋、元、明三本作「有式詰」。
  「有式詰」,大正藏原為「飯式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有式詰」。

一=德【元】

  「一」,元本作「德」。
  「德」,大正藏原為「一」,今依據元本改作「德」。

使+(我)【元】【明】

  「使」,元、明二本作「使我」。
  大正藏無「我」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將來=當來【宋】【元】【明】

  「將來」,宋、元、明三本作「當來」。
  「當來」,大正藏原為「將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當來」。

聖尊=世尊【宋】【元】【明】

  「聖尊」,宋、元、明三本作「世尊」。
  「世尊」,大正藏原為「聖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世尊」。

若=如【元】【明】

  「若」,元、明二本作「如」。
  「如」,大正藏原為「若」,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如」。

優婆斯=優婆夷【宋】【元】【明】

  「優婆斯」,宋、元、明三本作「優婆夷」。
  「優婆夷」,大正藏原為「優婆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優婆夷」。

尼師檀=尼師壇【宋】【元】【明】

  「尼師檀」,宋、元、明三本作「尼師壇」。
  「尼師壇」,大正藏原為「尼師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尼師壇」。

針筒=針筩【元】【明】

  「針筒」,元、明二本作「針筩」。
  「針筩」,大正藏原為「針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針筩」。

(法)+澡罐【宋】【元】【明】,罐=灌【宋】

  ????

已許之便在=許已盡便在在【宋】【元】【明】

  「已許之便在」,宋、元、明三本作「許已盡便在在」。
  「許已盡便在在」,大正藏原為「已許之便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許已盡便在在」。

[註解]

閻浮里: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們居住於此。另譯為「閻浮洲」、「閻浮提」、「南瞻部洲」。

小座:矮的座位。又譯為「小床」、「卑床」。

辟支佛:沒有老師教導而自己覺悟解脫,且不為大眾說法的聖者。又譯為「獨覺」、「緣覺」。

三十二相:古印度相術認為最有福報的人的三十二個形體相貌特徵,相傳有這三十二相的人在家可成為轉輪聖王,出家可成佛。

興居輕利:生活起居輕鬆便利。又譯為「起居輕利」。

遊步康強:走起路來健康強壯。

使人:僕人。

飯:在這裡作動詞用,指拿食物給別人吃。

式詰:即尸棄佛,過去七佛中的第二位。

欝單越: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壽千歲,是四大洲中果報最殊勝的大同世界,但沒有佛法。另譯為「北俱盧洲」、「鬱單曰」、「欝多羅提舍」。

瞿耶尼: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壽二百五十歲,義譯為「西牛貨洲」,因為此洲以牛作為貨幣。另譯為「瞿陀尼」、「拘耶尼」、「拘陀尼」、「瞿陀尼迦」。

弗于逮: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壽五百歲,義譯為「東勝身洲」,因為此洲的人類身形殊勝。另譯為「弗婆提舍」、「弗婆提」、「弗婆鞞陀提」。

[對應經典]

 

[進階辨正]

(二)[0611c02]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婆拘盧在一山曲,補納故衣。是時,釋提桓因遙見尊者婆拘盧在一山曲補納故衣,見已,便作是念:「此尊者婆拘盧已成阿羅漢,諸縛已解,長壽無量,恒自降伏,思惟非常、苦、空、非身,不著世事,亦復不與他人說法,寂默自修如外道異學。不審此尊能與他說法?為不堪任乎?我今當與試之。」

爾時,天帝釋便從三十三天沒不現,來至耆闍崛山,在尊者婆拘盧前住,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釋提桓因便說此偈:

「智者所歎說,  何故不說法?
 壞結成聖行,  何為寂然住?」

爾時,尊者婆拘盧復以此偈,報釋提桓因曰:

「有佛舍利弗,  阿難均頭槃,
 亦及諸尊長,  善能說妙法。」

爾時,釋提桓因白尊者婆拘盧曰:「眾生之根有若干種,然尊當知,世尊亦說眾生種類,多於地土,何故尊者婆拘盧不與他人說法?」

婆拘盧報曰:「眾生之類難可覺知,世界若干,國土不同,皆著我所、非我所。我今觀察此義已,故不與人說法。」

釋提桓因曰:「願尊與我說我所、非我所之義。」

尊者婆拘盧曰:「我人壽命,若男、若女士夫之類,盡依此命而得存在。然復,拘翼!世尊亦說:『比丘當知,當自熾然,無起邪法,亦當賢聖默然。』我觀此義已,故默然耳。」

是時,釋提桓因遙向世尊叉手,便說此偈:

「歸命十力尊,  圓光無塵翳,
 普為一切人,  此者甚奇特。」

尊者婆拘盧報曰:「何故帝釋而作是說:『此者甚奇特』?」

釋提桓因報言:「自念我昔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而問此義:『天、人之類有何想念?』爾時,世尊告我曰:『此世界若干種,各各殊異,根原不同。』我聞此語已,尋對曰:『如是,世尊所說世界若干種,各各不同,設與彼眾生說法,咸共受持有成果者。』我以此故說:『此者甚奇特!』然尊者婆拘盧所說,亦復如是。世界若干種,各各不同。」

是時,釋提桓因便作是念:「此尊堪任與人說法,非為不能。」是時,釋提桓因即從[*]坐起而去。

爾時,釋提桓因聞尊者婆拘盧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寂然=寂默【宋】【元】【明】

  「寂然」,宋、元、明三本作「寂默」。
  「寂默」,大正藏原為「寂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寂默」。

槃=葉【宋】【元】【明】

  「槃」,宋、元、明三本作「葉」。
  「葉」,大正藏原為「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葉」。

熾然=然熾【宋】【元】【明】

  「熾然」,宋、元、明三本作「然熾」。
  「然熾」,大正藏原為「熾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然熾」。

特=持【元】

  「特」,元本作「持」。
  「持」,大正藏原為「特」,今依據元本改作「持」。

(如世尊)+所說【宋】【元】【明】

  「所說」,宋、元、明三本作「如世尊所說」。
  大正藏無「如世尊」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羅閱城:「王舍城」的音譯,中印度摩羯陀國的首都。

婆拘盧:比丘名,終生沒有疾病且極長壽,他的事蹟詳見《中阿含經》卷八〈未曾有法品 4〉第34經薄拘羅經。又譯為「婆拘羅」、「薄拘羅」。

山曲:山拐彎的地方。

皆著我所、非我所:都貪著於(世俗觀念下)我所有的、不是我所有的。「非我所」在這裡不同於一般的用法。

十力尊:指佛陀。「十力」是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種智力,詳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84經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從本經或許可推論婆拘盧尊者雖然表面上不說法,但其實有深入觀察眾生根器的能力,才能對於眾生的根性給予帝釋天和佛陀所說一致的開示。

(三)[0612a17]

聞如是:

一時,佛在占波國雷聲池側。

是時,尊者二十億耳在一靜處,自修法本,不捨頭陀十二法行,晝夜經行,不離三十七道品之教,若坐、若行,常修正法,初夜、中夜、竟夜,恒自剋勵,不捨斯須,然復不能於欲漏法心得解脫。是時,尊者二十億耳所經行處,脚壞血流,盈滿路側,猶如屠牛之處,烏鵲食血,然復不能於欲漏心得解脫。是時,尊者二十億耳便作是念:「釋迦文佛苦行精進弟子中,我為第一,然我今日漏心不得解脫;又我家業,多財饒寶,宜可捨服,還作白衣,持財物廣惠施。然今作沙門,甚難不易!」

爾時,世尊遙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便騰遊虛空,至彼經行處,敷坐具而坐。是時,尊者二十億耳前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問二十億耳曰:「汝向何故作是念:『釋迦文尼佛精進苦行弟子中,我為第一,然我今日漏心不得解脫;又我家業,饒財多寶,宜可捨服,還作白衣,持財物廣施。然今作沙門,甚難不易。』」

二十億耳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我今還問汝,隨汝報我。云何,二十億耳!汝本在家時,善彈琴乎?」

二十億耳對曰:「如是。世尊!我本在家時,善能彈琴。」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億耳!若彈絃極急,嚮不齊等,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億耳!若琴[*]絃復緩,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億耳!若琴[*]絃不急不緩,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如是。世尊!若琴[*]絃不緩不急,爾時琴音便可聽採。」

世尊告曰:「此亦如是。極精進者,猶如調戲;若懈怠者,此墮邪見;若能在中者,此則上行。如是不久,當成無漏人。」

爾時,世尊與二十億耳比丘說微妙法已,還雷音池側。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思惟世尊教勅,不捨須臾,在閑靜處修行其法。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剃除鬚髮,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尊者二十億耳便成阿羅漢。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精懃苦行,所謂二十億耳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A. VI. 55. Soṇa.,[No. 26.(123), No. 99(254)]

  ????

二十億耳~Soṇa.

  ???

十二=十一【宋】【元】【明】

  「十二」,宋、元、明三本作「十一」。
  「十一」,大正藏原為「十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十一」。

騰遊=騰逝【宋】【元】【明】

  「騰遊」,宋、元、明三本作「騰逝」。
  「騰逝」,大正藏原為「騰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騰逝」。

〔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惠)+施【宋】【元】【明】

  「施」,宋、元、明三本作「惠施」。
  大正藏無「惠」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絃=弦【宋】*【元】*【明】*

  「絃」,宋、元、明三本作「弦」。
  「弦」,大正藏原為「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弦」。

嚮=響【宋】【元】【明】

  「嚮」,宋、元、明三本作「響」。
  「響」,大正藏原為「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響」。

不緩不急=不急不緩【宋】【元】【明】

  「不緩不急」,宋、元、明三本作「不急不緩」。
  「不急不緩」,大正藏原為「不緩不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急不緩」。

〔比丘〕-【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比丘」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比丘」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還+(在)【宋】【元】【明】

  「還」,宋、元、明三本作「還在」。
  大正藏無「在」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精懃=精勤【宋】【元】【明】

  「精懃」,宋、元、明三本作「精勤」。
  「精勤」,大正藏原為「精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精勤」。

[註解]

二十億耳:比丘名,以「精進第一」聞名。音譯為「輸屢那」。

調戲:即「掉舉」,心浮動不安。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中佛陀開示的內容,多了相當的《雜阿含經》經文一句:「若懈怠者,此墮邪見」,因此有同學問「懈怠為什麼會墮邪見?」

懈怠會導致生起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其中的疑蓋即會導致邪見。

(四)[0612c01]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城中婆提長者遇病命終,然彼長者無有子息,所有財寶盡沒入官。爾時,王波斯匿塵土身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問王曰:「大王!何故塵土坌身來至我所?」

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此舍衛城內有長者名婆提,今日命終,彼無子姓,躬往收攝財寶,理使入官。純金八萬斤,況復餘雜物乎!然彼長者存在之日,所食如此之食,極為弊惡,不食精細,所著衣服垢坌不淨,所乘車騎極為瘦弱。」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來言:『夫慳貪之人得此財貨,不能食噉,不與父母、妻子、僕從、奴婢,亦復不與朋友、知識,亦復不與沙門、婆羅門、諸尊長者。若有智之士得此財寶,便能惠施廣濟,一切無所愛惜,供給沙門、婆羅門、諸高德者。』」

時,王波斯匿說曰:「此婆提長者命終,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此婆提長者命終,生涕哭大地獄中。所以然者,此斷善根之人,身壞命終,生[*]涕哭地獄中。」

波斯匿王曰:「婆提長者斷善根耶?」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所說,彼長者斷於善根,然彼長者故福已盡,更不造新。」

王波斯匿曰:「彼長者頗有遺餘福乎?」

世尊告曰:「無也,大王!乃無毫釐之餘有存在者,如彼田家公,但收不種,後便窮困,漸以命終。所以然者,但食故業,更不造新。此長者亦復如是,但食故福,更不造新福,此長者今夜當在[*]涕哭地獄中。」

爾時,波斯匿王便懷恐怖,收淚而曰:「此長者昔日作何功德福業生在富家?復作何不善根本,不得食此極富之貨,不樂五樂之中?」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曰:「過去久遠迦葉佛時,此長者在此舍衛城中為田家子。爾時,佛去世後,有辟支佛出世,往詣此長者家。爾時,此長者見辟支佛在門外,見已,便生是念:『如此尊者出世甚難,我今可以飲食往施此人。』爾時,長者便施彼辟支佛食,辟支佛得食已,便飛在虛空而去。時,彼長者見辟支佛作神足,作是誓願:『持此善本之願,使世世所生之處,不墮三惡趣,常多財寶。』後有悔心:『我向所有食,應與奴僕,不與此禿頭道人使食。』

「爾時,田家長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田家長者,今此婆提長者是。是時施已,發此誓願,持此功德,所生之處不墮惡趣,恒多財饒寶,生富貴之家,無所渴乏。布施後悔失福祐既復施已,後生悔心:『我寧與奴僕使食,不與此禿頭道人使食。』以此因緣本末,不得食此極有之貨,亦復不樂五樂之中,不自供養;復不與父母、兄弟、妻子、僕從、朋友、知識,不施沙門、婆羅門、諸尊長者,但食故業,不造新者。是故,大王!若有智之士得此財貨,當廣布施,莫有所惜,復當得無極之財。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曰:「自今[*]以後,當廣布施沙門、婆羅門四部之眾,諸外道、異學來乞求者,我不堪與。」

世尊告曰:「大王!莫作是念。所以然者,以平等心而惠施一切眾生皆由食得存,無食便喪。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念當廣惠施,  終莫斷施心,
 必當值賢聖,  度此生死源。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我今倍復歡慶向如來,所以然者,一切眾生皆由食得存,無食不存。」爾時,波斯匿王曰:「自今[*]以後,當廣惠施,無所悋惜。」

是時,世尊與王說微妙之法。時,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王波斯匿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S. 3. 2. 10. Aputtaka.

  ???

婆提長者~Seṭṭhi Gahapati,婆恐娑

  ????

子姓=子息【宋】【元】【明】

  「子姓」,宋、元、明三本作「子息」。
  「子息」,大正藏原為「子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子息」。

〔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弊=[(尚*殳)/心]【宋】【元】

  「弊」,宋、元二本作「[(尚*殳)/心]」。
  「[(尚*殳)/心]」,大正藏原為「弊」,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尚*殳)/心]」。

涕哭大地獄~Mahāroruva niraya.,涕哭=啼哭【元】【明】*

  ????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便=更【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更」。
  「更」,大正藏原為「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更」。

收=抆【宋】【元】【明】

  「收」,宋、元、明三本作「抆」。
  「抆」,大正藏原為「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抆」。

辟支佛~Paccekabuddha.

  ???

外+(立)【宋】【元】【明】

  「外」,宋、元、明三本作「外立」。
  大正藏無「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我)+世【宋】【元】【明】

  「世」,宋、元、明三本作「我世」。
  大正藏無「我」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饒)+寶【宋】【元】【明】

  「寶」,宋、元、明三本作「饒寶」。
  大正藏無「饒」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公)+長【宋】【元】【明】

  「長」,宋、元、明三本作「公長」。
  大正藏無「公」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此)+無【宋】【元】【明】

  「無」,宋、元、明三本作「此無」。
  大正藏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不限)+沙門【宋】【元】【明】

  「沙門」,宋、元、明三本作「不限沙門」。
  大正藏無「不限」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賢聖=聖眾【宋】【元】【明】

  「賢聖」,宋、元、明三本作「聖眾」。
  「聖眾」,大正藏原為「賢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聖眾」。

源=原【宋】【元】【明】

  「源」,宋、元、明三本作「原」。
  「原」,大正藏原為「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原」。

〔復〕-【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復」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如來+(所)【宋】【元】【明】

  「如來」,宋、元、明三本作「如來所」。
  大正藏無「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波斯匿王=王波斯匿【宋】【元】【明】

  「波斯匿王」,宋、元、明三本作「王波斯匿」。
  「王波斯匿」,大正藏原為「波斯匿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王波斯匿」。

[註解]

坌:塵土撒落在物體上,讀音同「笨」。

涕哭大地獄:《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六】「復以何因緣。名為涕哭地獄。然彼眾生善本斷滅。無毛髮​遺餘在。在彼地獄中。受惱無量。於中稱怨​喚呼。聲不斷絕。由此因緣。名為涕哭地獄​。復以何因緣。名為大涕哭地獄。然彼眾生​在地獄中。受無量苦痛。不可稱計。於中喚​呼.椎胸.自摑。同聲唱[口*睪]。由此​因緣。名為大涕哭地獄。

神足:能依意念飛行、前往不論遠近的地方、或轉變物質的神通。又譯為「神足通」、「如意足」。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波斯匿王敬信佛法後,表示將永遠不再布施給外道,佛陀則跟他說不須要這樣,因為外道也是眾生。由此也可見佛陀等視眾生的胸襟。

http://buddhaspace.org/threadrea​d.php/board=BudaDigest&nums=2542:​2560:2569:2570:2571

(五)[0613b10]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在閑靜處,便生此念:「世間頗有此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乎?」爾時,尊者阿難便從[*]坐起,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我於閑靜之處,便生此念:『世間頗有此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乎?』」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有此妙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此是何者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世尊告曰:「有此之香,然此香氣力,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阿難白佛言:「此何等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世尊告曰:「此三種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阿難言:「何等為三?」

世尊告曰:「戒香、聞香、施香。是謂,阿難!有此香種,然復此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諸世間所有之香,此三種香最勝、最上,無與等者,無能及者。猶如由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然此醍醐最勝、最上,無與等者,亦不能及。此亦如是,諸所有世間諸香,此三種香最勝、最上,無能及者。」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栴檀,  優鉢及諸香,
 亦諸種種香,  戒香最為勝。
 此戒以成就,  無欲無所染,
 等智而解脫,  逝處魔不知。
 此香雖為妙,  及諸檀[*]蜜香
 戒香之為妙,  十方悉聞之。
 栴檀雖有香,  優鉢及餘香,
 此諸眾香中,  聞香最第一。
 栴檀雖有香,  優鉢及餘香,
 此諸眾香中,  施香最第一。

「是謂此三種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是故,阿難!當求方便,成此三香。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A. III. 79. Gandha.

  ???

逆+(風)【宋】*【元】*【明】*

  「逆」,宋、元、明三本作「逆風」。
  大正藏無「風」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蜜」,元、明二本作「櫁」。*

亦=此【宋】【元】【明】

  「亦」,宋、元、明三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為「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逝=遊【元】【明】

  「逝」,元、明二本作「遊」。
  「遊」,大正藏原為「逝」,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遊」。

[註解]

無與等:沒有比得上的。

木蜜:採自瑞香科沉香屬常綠喬木的香料,這種木材在朽敗或開採時,由中心木質部分滲出樹脂,黑色樹脂和黃白色木質成分的固態凝聚物,稱為「木蜜」或「蜜香」,常態下幾乎聞不到香味,熏燒時則香氣濃郁,可作香料、藥用、或雕刻材料。其中投入水中會沉底的即為「沈香」或「沈水香」,質地愈密實、顏色愈深,表示凝聚的樹脂愈多,品質也愈好。

栴檀:檀香,為檀香科檀香屬的常綠小喬木,有白檀、赤檀等種類。原產於印度,株高可達十二公尺,心材黃褐色,有強烈香味,可作香料、藥用、或雕刻材料。

優鉢:即「優鉢羅華」,青蓮花。

蜜香:即「木蜜」。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六)[0613c18]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爾時,提婆達兜亦入城乞食。時,提婆達兜所入巷中,佛亦往至彼,然佛遙見提婆達兜來,便欲退而去。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何故欲遠此巷?」

世尊告曰:「提婆達兜今在此巷,是以避之。」

阿難白佛言:「世尊!豈畏提婆達兜乎?」

世尊告曰:「我不畏提婆達兜也,但此惡人不應與相見。」

阿難曰:「然,世尊!可使此提婆達兜乃可使在他方。」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言:

我終無此心,  使彼在他方
 彼自當造行,  便自在他所。」

阿難白世尊曰:「然提婆達兜有過於如來所。」

世尊告曰:「愚惑之人不應與相見。」是時,世尊向阿難而說此偈:

「不應見愚人,  莫與愚從事
 亦莫與言論,  說於是非事。」

是時,阿難復以此偈報世尊曰:

「愚者何所能,  愚者有何過,
 正使共言說,  竟有何等失?」

爾時,世尊復以此偈報阿難曰:

「愚者自造行,  所作者非法,
 正見返常律,  邪見日以滋。

「是故,阿難!莫與惡知識從事。所以然者,與愚人從事,無信、無戒、無聞、無智,與善知識從事,便增益諸功德,戒具成就。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是)+時【宋】【元】【明】

  「時」,宋、元、明三本作「是時」。
  大正藏無「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佛〕-【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言說=言論【宋】【元】【明】

  「言說」,宋、元、明三本作「言論」。
  「言論」,大正藏原為「言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言論」。

「返」,大正藏原為「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返」。

[註解]

可使此提婆達兜乃可使在他方:可以驅使提婆達兜,讓他到別的地方。

我終無此心,使彼在他方:我終究不會(因為看不順眼而)想要令他到別的地方。

從事:交往。

[對應經典]

 

(七)[0614a18]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五百人俱。

爾時,王阿闍世恒以五百釜食給與提婆達兜。彼時,提婆達兜名聞四遠,戒德具足,名稱悉備,乃能使王日來供養。

是時,提婆達兜得此利養已,諸比丘聞之,白世尊曰:「國中人民,歎說提婆達兜名稱遠布,乃使王阿闍世恒來供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比丘,莫施此心,貪提婆達兜利養。所以然者,提婆達兜愚人造此三事,身、口、意行,終無驚懼,亦不恐怖,如今提婆達兜愚人,當復盡此諸善功德,如取惡狗鼻壞之,倍復凶惡。提婆達兜愚人亦復如是,受此利養,遂起貢高。是故,諸比丘!亦莫興意著於利養。設有比丘著於利養,而不獲三法。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著利養,便獲三法。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若欲成此三法,當發善心,不著利養。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施=抱【宋】【元】【明】

  「施」,宋、元、明三本作「抱」。
  「抱」,大正藏原為「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抱」。

復=消【宋】【元】【明】

  「復」,宋、元、明三本作「消」。
  「消」,大正藏原為「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消」。

(猶)+如【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猶如」。
  大正藏無「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三所=三法【宋】【元】【明】

  「三所」,宋、元、明三本作「三法」。
  「三法」,大正藏原為「三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三法」。

[註解]

[對應經典]

 

(八)[0614b09]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不善根。云何為三?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若比丘有此三不善根者,墮三惡趣。云何為三?所謂地獄、餓鬼、畜生。如是,比丘!若有此三不善根者,便有三惡趣。

「比丘當知,有此三善根。云何為三?不貪善根、不恚善根、不癡善根,是謂比丘有此三善根。若有此三善根者,便有二處,涅槃為三。云何二趣?所謂人、天是也。是謂比丘有此三善者,則生此善處。是故,諸比丘!當離三不善根,修三善根。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便)+墮【宋】【元】【明】

  「墮」,宋、元、明三本作「便墮」。
  大正藏無「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若有此三善根〕-【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若有此三善根」六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若有此三善根」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善+(趣)【元】【明】

  「善」,元、明二本作「善趣」。
  大正藏無「趣」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處涅槃為三〕-【明】

  明本無「處涅槃為三」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處涅槃為三」五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為)+二趣【宋】【元】【明】

  「二趣」,宋、元、明三本作「為二趣」。
  大正藏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對應經典]

 

(九)[0614b22]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聚。云何為三?所謂等聚、邪聚、不定聚。彼云何為等聚?所謂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是謂等聚。彼云何名為邪聚?所謂邪見、邪治、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謂邪聚。彼云何名為不定聚?所謂不知苦、不知習、不知盡、不知道、不知等聚、不知邪聚,是謂名為不定聚。

「諸比丘當知,復有三聚。云何為三?所謂善聚、等聚、定聚。彼云何名善聚?所謂三善根。何等善根?所謂不貪善根、不恚善根、不癡善根,是謂善聚。云何名為等聚?所謂賢聖八品道,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三昧,是謂等聚。彼云何名為定聚?所謂知苦、知[*]習、知盡、知道、知善聚、知惡趣、知定聚,是謂名為定聚。是故,諸比丘!此三聚中,邪聚、不定聚,當遠之,此正聚者當奉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名)+為【宋】【元】【明】

  「為」,宋、元、明三本作「名為」。
  大正藏無「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習=集【元】【明】*

  「習」,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名=為【宋】【元】【明】

  「名」,宋、元、明三本作「為」。
  「為」,大正藏原為「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為」。

(三)+善根【宋】【元】【明】

  「善根」,宋、元、明三本作「三善根」。
  大正藏無「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惡趣=惡聚【宋】【元】【明】

  「惡趣」,宋、元、明三本作「惡聚」。
  「惡聚」,大正藏原為「惡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惡聚」。

遠+(離)【宋】【元】【明】

  「遠」,宋、元、明三本作「遠離」。
  大正藏無「離」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當+(共)【宋】【元】【明】

  「當」,宋、元、明三本作「當共」。
  大正藏無「共」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善聚:善法的類聚;善的一類。

[對應經典]

 

(一〇)[0614c13]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觀想。云何為三?所謂觀欲想、瞋恚想、殺害想。是謂比丘有此三想。比丘當知,若有觀欲想,命終時便墮地獄中。若觀瞋恚想,命終時生畜生中。所謂雞狗之屬,蛇蚖之類而生其中。若觀害想,亦命終者生餓鬼中,形體燒然,苦痛難陳。是謂,比丘!有此三想生地獄中、餓鬼、畜生。

「復有三想,云何為三?所謂出要想、不害想、不恚想。若有人有出要想者,命終之時生此人中。若有不害想者,命終時自然天上。若有人不殺心者,命終時斷五結,便於彼處而般涅槃。是謂,比丘!有此三想,常念修行,此三惡想當遠離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地主.婆拘.耳  婆提.逆順香
 愚.世.三不善  三聚.觀在後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三

[校勘]

有+(人)【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有人」。
  大正藏無「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蛇蚖=蛇虺【宋】【元】【明】

  「蛇蚖」,宋、元、明三本作「蛇虺」。
  「蛇虺」,大正藏原為「蛇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蛇虺」。

亦=而【宋】【元】【明】

  「亦」,宋、元、明三本作「而」。
  「而」,大正藏原為「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而」。

(生)+自然【宋】【元】【明】

  「自然」,宋、元、明三本作「生自然」。
  大正藏無「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下)+五結【宋】【元】【明】

  「五結」,宋、元、明三本作「下五結」。
  大正藏無「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謂=諸【元】【明】

  「謂」,元、明二本作「諸」。
  「諸」,大正藏原為「謂」,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諸」。

[註解]

[對應經典]

  • Itivuttaka 87。

[讀經拾得]

 
agama1/增壹阿含經地主品第二十三.txt · 上一次變更: 2023/04/14 15:5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352205276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