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佛說長阿含第三分ⓑ三明經第七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俱薩羅國人間遊行,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詣伊車能伽羅俱薩羅婆羅門村,止宿伊車林中。 時,有婆羅門名ⓓ沸伽羅娑羅、婆羅門名ⓔ多梨車,以小緣詣伊車能伽羅村。此沸伽羅娑羅婆羅門,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善能分別。又能善於大人相法、觀察吉凶、祭祀儀禮,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廢。其一弟子名ⓕ婆悉咤,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亦能善於大人相法,觀察吉凶,祭祀儀禮,亦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廢。 多梨車婆羅門,亦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亦能善於大人相法、觀察吉凶、祭祀儀禮,亦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廢。其一弟子名ⓘ頗羅墮,七世ⓙ已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異學三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亦能善於大人相法、觀察吉凶、祭祀儀禮,亦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廢。 時,婆悉咤、頗羅墮二人於清旦至園中,遂共論義,更相是非①。時,婆悉咤語頗羅墮:「我道真正,能得出要,至於梵天,此是大師沸伽羅娑羅婆羅門所說。」 頗羅墮又言:「我道真正,能得ⓚ出要,至於梵天,此是大師多梨車婆羅門所說。」如是,婆悉咤再三自稱己道真正,頗羅墮亦再三自稱己道真正,二人共論,各不能決。 時,婆悉咤語頗羅墮曰:「我聞沙門瞿曇釋種子出家成道,於拘薩羅國遊行人間,今在伊車能伽羅林中,有大名稱,流聞天下,如來、至真、第正覺,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如是真人,宜往覲現。我聞彼瞿曇知梵天道,能為人說,常與梵天往返言語,我等當共詣彼瞿曇,共決此義。若沙門瞿曇有所言說,當共奉持。」爾時,婆悉咤、頗羅墮二人相隨到伊車林中,詣世尊所,問訊已,一面坐。 爾時,世尊知彼二人心中所念,即告婆悉咤曰:「汝等二人清旦至園中,作如是論,共相是非。汝一人言:『我法真正,能得出要,至於梵天,此是大師沸伽羅娑ⓛ羅所說。』彼一人言:『我法真正,能得ⓜ出要,至於梵天,此是大師多梨車所說。』如是再三,更相是非,有如此事耶?」 時,婆悉咤、頗羅墮聞佛此言,皆悉驚愕②,衣毛為竪,心自念言:「沙門瞿曇有大神德,先知人心,我等所欲論者,沙門瞿曇已先說訖。」時,婆悉咤白佛言:「此道、彼道皆稱真正,皆得出要,至於梵天,為沸伽羅娑羅婆羅門所說為是?為多梨車婆羅門所說為是耶?」 佛言:「正使③,婆悉咤!此道、彼道真正出要,得至梵天,汝等何為清旦園中共相是非,乃至再三耶?」 時,婆悉咤白佛言:「諸有三明婆羅門說種種道,自在欲道、自作道、梵天道,此三道者盡向梵天。瞿曇!譬如村營,所有諸道皆向於城,諸婆羅門雖說種種諸道,皆向梵天。」 佛告婆悉咤:「彼諸道為盡趣梵天不?」 答曰:「盡趣。」 佛復再三重問:「種種諸道盡趣梵天不?」 答曰:「盡趣。」 爾時,世尊定其語已,告婆悉咤曰:「云何三明婆羅門④中,頗有一人得見梵天者不?」 答曰:「無有見者。」 「云何?婆悉咤!三明婆羅門先師,頗有得見梵天者不?」 答曰:「無有見者。」 「云何?婆悉咤!乃往三明仙人舊婆羅門,諷誦通利,能為人說舊諸讚誦,歌詠⑤詩書,其名ⓝ阿咤摩婆羅ⓞ門、ⓟ婆摩提婆婆羅門、ⓐ毘婆審婆羅門、ⓑ伊尼羅斯婆羅門、ⓒ蛇婆提伽婆羅門、婆婆悉婆羅門、ⓓ迦葉婆羅門、阿樓那婆羅門、瞿曇摩婆羅門、首脂婆羅門、婆羅損陀婆羅門,彼亦得見梵天不耶?」 答曰:「無有見者。」 佛言:「若ⓔ彼三明婆羅門無有一見梵天者,若三明婆羅門先ⓕ師無有見梵天者,又諸舊大仙三明婆羅門阿咤摩等亦不見梵天者,當知三明婆羅門所說非實。」 又告婆悉咤:「如是婬人言:『我與彼端正女人交通,稱歎婬法。』餘人語言:『汝識彼女不?為在何處?東方、西方、南方、北方耶?』答曰:『不知。』ⓠ又問:『汝知彼女所止土地城邑村落不?』答曰:『不知。』又問:『汝識彼女父母及其姓ⓡ字不?』答曰:『不知。』又問:『汝知彼女為是剎利女,為是婆羅門、居士、首陀羅女耶?』答曰:『不知。』又問:『汝知彼女為長短、麤細、黑白、好醜耶?』答曰:『不知。』云何?婆悉咤!彼人讚嘆為是實不?」 答曰:「不實。」 「如是。婆悉咤!三明婆羅門所說亦爾,無有實也。云何?婆悉咤!汝三明婆羅門見日月遊行出沒處所,叉手供養,能作是說:『此道真正,當得出要,至日月所。』不?」 報曰:「如是。三明婆羅門見日月遊行出沒處所,叉手供養,而不能言:『此道真正,當得出要,至日月所。』也。」 「如是。婆悉咤!三明婆羅門見日月遊行出沒之處,叉手供養,而不能說:『此道真正,當得出要,至日月所。』而常叉手供養恭敬,豈非虛妄耶?」 答曰:「如是。瞿曇!彼實虛妄。」 佛言:「譬如有人立梯空地,餘人問言:『立梯用為。』答曰:『我欲上堂⑥。』又問:『堂何所在?東、ⓢ西、南、北耶?』答云:『不知。』云何?婆悉咤!此人立梯欲上堂者,豈非虛妄耶?」 答曰:「如是,彼實虛妄。」 佛言:「三明婆羅門亦復如是,虛誑⑦無實。婆悉咤!五欲潔淨,甚可愛樂。云何為五?眼見色,甚可愛樂;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甚可愛樂。於我賢聖法中,為著⑧、為縛,為是拘鎖。彼三明婆羅門為五欲所染,愛著堅固,不見過ⓖ失,不知出要,彼為五欲之所繫縛。正使奉事⑨日月水火,唱言:『扶接我去生梵天者。』無有是處。譬如阿夷羅⑩河,其水平岸,烏鳥得飲,有人在此岸身被重繫,空喚彼岸言:『來ⓗ渡我去。』彼岸寧來[*]渡此人不?」 答曰:「不也。」 「婆悉咤!五欲潔淨,甚可愛樂,於賢聖法中猶如拘鎖。彼三明婆羅門為五欲所染,愛著堅固,不見過失,不知出要。彼為五欲之所繫縛,正使奉事日月水火,唱言:『扶接我去生梵天ⓘ上。』亦復如是,終無是處。ⓙ婆悉咤!譬如ⓚ阿夷羅河,其水平岸,烏鳥得飲,有人欲[*]渡,不以手足身力,不因ⓛ船栰⑪,能得[*]渡不?」 答曰:「不能。」 「婆悉咤!三明婆羅門亦復如是,不修沙門清淨梵行,更修餘道不清淨行,欲求生梵天者,無有是處。婆悉咤!猶如山水暴起,多漂人民,亦無ⓜ船栰,又無橋梁,有行人來,欲[*]渡彼岸,見山水暴起,多漂人民,亦無[*]船栰,又無橋梁,彼人自念:『我今寧可多集草木,ⓝ牢堅縛栰,自以身力[*]渡彼岸耶?』即尋縛栰,自以身力安隱得渡。婆悉咤!此亦如是,若比丘捨非沙門不清淨行,ⓞ行於沙門清淨ⓟ梵行,欲生梵天者,則有是處。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恚心耶?無恚心耶?」 答曰:「無恚心也。」 又問:「三明婆羅門有恚ⓐ心、無恚心耶?」 答曰:「有恚心。」 「婆悉咤!梵天無恚心,三明婆羅門有恚心,有恚心、無恚心不共同,不俱解脫,不相趣向⑫,是故梵天、婆羅門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瞋心、無瞋心耶?」 答曰:「無瞋心。」 又問:「三明婆羅門有瞋心、無瞋心耶?」 答曰:「有瞋心。」 佛言:「梵天無瞋心,三明婆羅門有瞋心,有瞋心、無瞋心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羅門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恨心、無恨心耶?」 答曰:「無恨心。」 又問:「三明婆羅門有恨心、無恨心耶?」 答曰:「有恨心。」 佛言:「梵天無恨心,三明婆羅門有恨心,有恨心、無恨心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羅門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家屬產業⑬不?」 答曰:「無。」 又問:「三明婆羅門有家屬產業不?」 答曰:「有。」 佛言:「梵天無家屬產業,三明婆羅門有家屬產業,有家屬產業、無家屬產業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羅門不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得自在⑭、不得自在耶?」 答曰:「得自在。」 又問:「三明婆羅門得自在、不得自在耶?」 答曰:「不得自在。」 佛言:「梵天得自在,三明婆羅門不得自在,不得自在、得自在不同趣,不同解脫,是故梵天、婆羅門不共同也。」 佛言:「彼三明婆羅門,設有人來問難⑮深義,不能具答。實如是不?」 答曰:「如是。」 時,婆悉咤、頗羅墮二人俱白佛言:「且置餘論,我聞沙門瞿曇明識⑯梵道,能為人說,又與梵天相見往來言語,唯願沙門瞿曇以慈愍故,說梵天道,開示演布⑰。」 佛告婆悉咤:「我今問汝,隨意報我。云何?婆悉咤!彼ⓑ心念國,去此ⓒ遠近?」 ⓓ答:「近。」 「若使有人生長彼國,有餘人問彼國道徑,云何?婆悉咤!彼人生長彼國答彼道徑,寧有疑不?」 答曰:「無疑。所以者何?彼國生長故。」 佛言:「正使彼人生長彼國,或可有疑;若有人來問我梵道,無疑也。所以者何?我常數數說彼梵道故。」 時,婆悉咤、頗羅墮俱白佛言:「且置此論,我聞沙門瞿曇明識梵道,能為人說,又與梵天相見往來言語,唯願沙門瞿曇以慈愍故,說於梵道,開示演布。」 佛言:「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答言:「唯然,願樂欲聞。」 佛言:「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十號具足,乃至四禪,於現法中而自娛樂⑱。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靜,不放逸故。彼以慈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廣布無際,無二、無量⑲,無ⓕ恨、無害,遊戲⑳此心而自娛樂:悲、喜、捨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廣布無際,無二、無量,無有結恨,無惱害意,遊戲此心以自娛樂。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恚心、無恚心耶?」 答曰:「無恚心也。」 又問:「行慈比丘有恚心、無恚心耶?」 答曰:「無恚心。」 佛言:「梵天無恚心,行慈比丘無恚心,無恚心、無恚心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瞋心耶?無瞋心耶?」 答曰:「無也。」 又問:「行慈比丘有瞋心、無瞋心耶?」 答曰:「無。」 佛言:「梵天無瞋心,行慈比丘無瞋心,無瞋心、無瞋心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恨心、無恨心耶?」 答曰:「無。」 又間:「行慈比丘有恨心、無恨心耶?」 答曰:「無。」 佛言:「梵天無恨心,行慈比丘無恨心,無恨心、無恨心同趣,同解脫,是故比丘、梵天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有家屬產業不?」 答曰:「無也。」 又問:「行慈比丘有家屬產業不ⓖ耶?」 答曰:「無也。」 佛言:「梵天無家屬產業,行慈比丘亦無家屬產業,無家屬產業、無家屬產業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云何?婆悉咤!梵天得自在不耶?」 答曰:「得自在。」 又問:「行慈比丘得自在耶?」 答曰:「得自在。」 佛言:「梵天得自在,行慈比丘得自在,得自在、得自在同趣,同解脫,是故梵天、比丘俱共同也。」 佛告婆悉咤:「當知行慈比丘身壞命終,如發箭之頃㉑,生梵天上。」佛說是法時,婆悉咤、頗羅墮即於座上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㉒。 爾時,婆悉咤、頗羅墮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六[校勘]ⓐ 佛說長阿含+(經)【宋】【元】,〔佛說長阿含〕-【明】 ???? ⓑ ~D. 13. Tevijja-sutta. ??? ⓒ ~Kosala. ??? ⓓ 沸伽羅娑羅~Pokkharasāti. ??? ⓔ ~Tārukkha. ??? ⓕ ~Vāsettha. ??? ⓖ 已=以【宋】【元】【明】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 盡=善【宋】【元】【明】 「盡」,宋、元、明三本作「善」。 「善」,大正藏原為「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善」。 ⓘ ~Bhāradvāja. ??? ⓙ 已=以【明】 「已」,明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明本改作「以」。 ⓚ 出=此【宋】【元】 「出」,宋、元二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為「出」,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此」。 ⓛ 羅+(婆羅門)【宋】【元】【明】 「羅」,宋、元、明三本作「羅婆羅門」。 大正藏無「婆羅門」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出=此【宋】 「出」,宋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為「出」,今依據宋本改作「此」。 ⓝ ~Aṭṭhaka. ??? ⓞ 門+(婆摩婆羅門)【宋】【元】【明】~Vāmaka. 「門」,宋、元、明三本作「門婆摩婆羅門」。 大正藏無「婆摩婆羅門」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Vāmadeva. ??? ⓐ ~Vāseṭṭha. ??? ⓑ ~Aṅgiras. ??? ⓒ ~Yamaṭaggi. ??? ⓓ ~Kassapa. ??? ⓔ 彼=使【宋】【元】【明】 「彼」,宋、元、明三本作「使」。 「使」,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使」。 ⓕ 〔師〕-【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師」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師」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又=為【元】【明】 「又」,元、明二本作「為」。 「為」,大正藏原為「又」,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為」。 ⓡ 字=家【宋】 「字」,宋本作「家」。 「家」,大正藏原為「字」,今依據宋本改作「家」。 ⓢ 西南=南西【宋】【元】【明】 「西南」,宋、元、明三本作「南西」。 「南西」,大正藏原為「西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南西」。 ⓖ 失=矣【宋】 「失」,宋本作「矣」。 「矣」,大正藏原為「失」,今依據宋本改作「矣」。 ⓗ 渡=度【宋】【元】【明】 「渡」,宋、元、明三本作「度」。 「度」,大正藏原為「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度」。 ⓘ 上=者【明】 「上」,明本作「者」。 「者」,大正藏原為「上」,今依據明本改作「者」。 ⓙ 婆=彼婆【宋】【元】 「婆」,宋、元二本作「彼婆」。 「彼婆」,大正藏原為「婆」,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彼婆」。 ⓚ ~Aciravatī. ??? ⓛ 船=舡【宋】【元】 「船」,宋、元二本作「舡」。 「舡」,大正藏原為「船」,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舡」。 ⓜ 船=舡【宋】* 「船」,宋本作「舡」。[*] 「舡」,大正藏原為「船」,今依據宋本改作「舡」。[*] ⓝ 牢堅=堅牢【宋】【元】【明】 「牢堅」,宋、元、明三本作「堅牢」。 「堅牢」,大正藏原為「牢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堅牢」。 ⓞ 〔行〕-【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梵〕-【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梵」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梵」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心+(耶)【宋】【元】【明】 「心」,宋、元、明三本作「心耶」。 大正藏無「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心念~Manasākata. ??? ⓒ 遠近=近遠【宋】【元】【明】 「遠近」,宋、元、明三本作「近遠」。 「近遠」,大正藏原為「遠近」,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近遠」。 ⓓ 答+(曰)【宋】【元】【明】 「答」,宋、元、明三本作「答曰」。 大正藏無「曰」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爾〕-【宋】【元】 宋、元二本無「爾」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爾」字,今依據宋、元二本刪去。 ⓕ 恨=限【宋】【元】 「恨」,宋、元二本作「限」。 「限」,大正藏原為「恨」,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限」。 ⓠ 〔餘方〕-【宋】【元】 宋、元二本無「餘方」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餘方」二字,今依據宋、元二本刪去。 ⓖ 〔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耶」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塵離=離塵【宋】 「塵離」,宋本作「離塵」。 「離塵」,大正藏原為「塵離」,今依據宋本改作「離塵」。 ⓘ 諸法=於諸法中得【明】 「諸法」,明本作「於諸法中得」。 「於諸法中得」,大正藏原為「諸法」,今依據明本改作「於諸法中得」。 ⓙ 生=淨【明】 「生」,明本作「淨」。 「淨」,大正藏原為「生」,今依據明本改作「淨」。 [註解]① 是非:爭論事理的對與錯。 ② 驚愕:驚訝害怕。 ③ 正使:縱使。 ④ 三明婆羅門:通達三部吠陀的婆羅門。 ⑤ 歌詠:以詩文歌唱抒發情感。 ⑥ 堂:正房、大廳;專門用途的房屋。 ⑦ 虛誑:虛假欺騙。 ⑧ 著:染著。 ⑨ 奉事:服侍。 ⑩ 阿夷羅: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Rapti 河。又譯為「伊羅跋提」。 ⑪ 栰:同「筏」。以竹、木或塑膠筒等材料併排編成,用來渡河或航行的簡易交通工具。如:「木筏」、「膠筏」。也稱為「筏子」。 ⑫ 不共同,不俱解脫,不相趣向:(有恚心、無恚心)不是一樣的、不能都具備解脫、不能導向相同的去處。 ⑬ 產業:貨財、土地、屋宅等財產的總稱。 ⑭ 自在:舒暢、快樂而不受拘束。 ⑮ 問難:辯論詰問。 ⑯ 明識:明白了解。 ⑰ 開示演布:揭開、展示、解說、弘揚。 ⑱ 自娛樂:自得其樂,樂在其中。又譯為「具足住」、「成就遊」。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進入後住於」。 ⑲ 廣布無際,無二、無量:廣泛地傳播散布,沒有對象、邊界的限制。 ⑳ 遊戲:比喻純熟自在。 ㉑ 發箭之頃:如同箭射出的一瞬間,那麼短的時間。 ㉒ 諸法法眼生:得到看見一切事物本質的法眼,指清楚明白地見到真理(四聖諦),又譯為「得法眼淨」。初果聖者即有法眼淨。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