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部《阿含經》中的「受」》
by Bhikkhu Analayo

(十六)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16)

如是,苦受的經驗導向內觀,繫於受的束縛便因而削減了。

上述經文描述只承擔身受與加受第二箭心受的差異,這個意像教導人們如何處理苦受;此外也關係到身受與心受的區別。乍看之下,「身受」的概念似乎有點令人困惑,因為受是心理層面的一部分。

因此談及「身受」時,必然指的是該受的起源處,也就是身,而非受的本質,按定義來講受必然是心理的現象。從上述經文的解說中,應該得到這樣的理解,經文的目的是澄清除了身體引起的苦受之外,第二箭的顯現是源自遭遇「身苦」時,由於瞋恨與憂慮的心理反應所引生的受。

因此,身受與心受的區別,就是一種分析的方式,它專注於產生受的根門。同樣的分析模式也可以轉過來考量所有的根門,並進一步依著透過眼,耳,鼻,舌,身,意而生的觸,將受區分為六種。

然而,這是否意味感受純然是心理的,與身體毫無關係呢?不是這樣的,事實上,一般的經驗顯示,感受到喜悅或痛苦牽涉到身,也牽涉到心。喜悅可能呈顯為毛髮直豎或起雞皮疙瘩;不悅則顯現在身體緊繃與面部表情上,得到或失掉所愛的東西可能影響到心跳與血液循環,激烈的感受可能導致呼吸急促等等。

在五蘊的排序中,受蘊緊排在與身相關的色蘊之後,並在其他與精神面相關的三蘊之前。此一位置的安排充分地顯示在主觀經驗中受扮演著中介的角色。不論是任何一個根門,都可能生起樂受或苦受,在實質感受它的時候,將影響到身與心。

因此,受可視為是身與心之間的媒介,可藉由受而從身影響到心或從心影響到身。這媒介角色的某一面是,不論身體發生什麼事,透過受的媒介,心都能感受到。另一面是,心理過程中的感性成份會經由受的媒介而影響身體。因此,受的實際經驗往往牽涉身與心。無色界則例外,在那兒「受」的身體層面完全消失。得無色界定或投生於相應的界時,隨著身受的消失,各類感性的受也同樣地消失,唯一感受到的是捨受。不過,在一般人的正常生活裡,感覺受的時候牽涉到身與心二者。

 
agama/研討_身受與心受.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06/03 01:50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8783793449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