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文件的舊版了喔! 《相應部尼柯耶》念處相應(節錄)[導讀:念處相應 (2/2)]《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為「念處相應」的上半,可惜「念處相應」的下半已佚失,因此以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念處相應」中譯補足如下。 《相應部尼柯耶》「念處相應」有一百多篇經文,分為十品。在此僅翻譯《雜阿含經》沒有對應經文的小經,也就是可能為《雜阿含經》「念處相應」佚失的下半的對應內容,至於和《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的小經有對應關係者,即不另行刊出。 以下各經的小經經號,以(47.3 比丘經)為例,47即「念處相應」在《相應部尼柯耶》中的編號,47.3 為「念處相應」的第3小經,「比丘經」則是南傳經文的編纂者為該小經所取的經名。 而在說明中提到南傳經號時,以「SN 47.3」為例,SN 是指《相應部尼柯耶》(Saṃyutta Nikāya),47.3 即「念處相應」的第3小經。 一、菴羅品(47.3 比丘經)那時,某一位比丘來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位比丘跟世尊說: 「善哉!大德!希望世尊簡要地教導我佛法。我聽世尊說法後,可以獨自處在安靜的地方,不放逸、熱誠、堅定地努力。」 「這裡有些愚鈍的人就像這樣地請求我,但當我說完法後,他們卻只是(形式上)跟隨我。」 「大德!希望世尊簡要地教導我佛法,希望善逝①簡要地教導我佛法,我或許能領悟世尊所講述的義理,或許我能成為世尊所講述的接班人。」 「比丘!那麼你在最初的善法上應該要清淨。什麼是最初的善法呢?已清淨的戒與正直的見。比丘!如果你已有清淨的戒與正直的見時,比丘!你依止於戒、建立於戒後,以三重的方式修習四念處。哪四個呢? 內、外、內外「比丘!這裡,你於內,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②、具念③,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外,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於內和外,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於內,安住於隨觀受……(中略)於外,安住於隨觀受……(中略)於內和外,安住於隨觀受,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於內,安住於隨觀心……(中略)於外,安住於隨觀心……(中略)於內和外,安住於隨觀心,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於內,安住於隨觀法……(中略)於外,安住於隨觀法……(中略)於內和外,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你依止於戒、建立於戒後,像這樣以三重的方式修習四念處的話,比丘!你可以預期不論是白天或晚上都能增長你的善法,不會減損。」 那時,那位比丘對世尊所說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向世尊作禮、右繞世尊,接著離去。 那時,那位比丘獨自處在安靜的地方,不放逸、熱誠、堅定地努力時,以證智自作證後,在今生就進入並住於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家出離、出家修行,以成就無上清淨修行的目標。他證知:「生已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那位比丘即成為阿羅漢之一。 [註解]① 善逝:指佛陀。「善逝」是古印度對覺者十種常見的稱號(如來十號)之一,意思是徹底地到達彼岸,不再退沒於生死之海,此處以這個稱號來代表佛陀。 ② 正知:清晰理解。 ③ 具念:具有覺知的心念;具有收攝(於當前)的正念。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經上常用來形容修行四念處時「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和七覺支的前四支相關:「精勤」即精進覺支,「正知」和擇法覺支相關,「具念」而有念覺支,「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而生起喜覺支。 這個四念處的定型句也和五根相關:「精勤」即精進根,「正知」隱含慧根,「具念」即有念根,「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為調伏五蓋的前兩個,可增進定根,因此含蓋了五根當中的四個。一般說來有信根、相信佛法才會修行四念處,因此好好地修行四念處自然可長養五根。 [進階辨正](47.9 病經)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毘舍離國的木瓜樹村。 在這裡,世尊告訴比丘們:「比丘們!你們到毘舍離附近,跟著朋友、熟人、友人而進入雨安居①,而我則在這邊的木瓜樹村中進入雨安居。」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們回答了世尊,然後在毘舍離附近,跟著朋友、熟人、友人而進入雨安居,世尊則在木瓜樹村中進入雨安居。 那時,世尊進入雨安居後,忽然生了重病,瀕死的劇痛侵襲他。但世尊正念、正知地忍受它,而不苦惱。 那時,世尊這麼想:「我如果不召喚隨侍、沒告別比丘僧團而圓寂,則是不適當的。讓我以精勤克服這個病,以延長壽命。」那時,世尊以精勤克服這個病,以延長壽命。 那時,世尊的病痊癒了。痊癒不久,即走出住處,在住處後面的陰影下舖設座位而坐。那時,阿難尊者來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阿難尊者跟世尊說: 「真是太好了,大德!世尊能承受並痊癒,真是太好了!但是大德!在世尊生病時,我的身體就像被麻醉般,無法分辨四方,對佛法也不清楚了。但是我僅有的安慰是,我想世尊不會在還沒作出一些對比丘僧團的宣佈前,就這樣子般涅槃。」 「阿難!比丘僧團對我有什麼期待呢?阿難!我教導的法沒有內、外之分②。阿難!如來對於法沒有師傅留一手。阿難!如果有人這麼想:『我將照顧比丘僧團。』或『比丘僧團為我所管。』那麼他應該作出一些對比丘僧團的宣佈。但是,阿難!如來不這麼想:『我將照顧比丘僧團。』或『比丘僧團為我所管。』阿難!那麼為何如來會作出一些對比丘僧團的宣佈呢?我現在已衰老了,阿難!老邁、負荷了高齡,到了最後的老人階段。我即將八十歲了。猶如老舊的貨車以皮帶交錯綑綁以維繫,如來的身體也像是由皮帶交錯綑綁以維繫。 「阿難!每當如來不作意一切相、止息某些受、進入後住於無相心三昧③時,阿難!那時,如來的身體較為安樂。阿難!因此,你們要住於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依處,不依於其他的;以佛法為島、以佛法為依處,不依於其他的。 「阿難!自依、法依是要依四念處比丘要如何住於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依處,不依於其他的;以佛法為島、以佛法為依處,不依於其他的? 「阿難!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阿難!比丘這樣地住於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依處,不依於其他的;以佛法為島、以佛法為依處,不依於其他的。阿難!不論是現在或我死後,凡是任何住於以自己為島、以自己為依處,不依於其他的;以佛法為島、以佛法為依處,不依於其他的比丘,阿難!對我來說,這些比丘必將是勤於修學者中最上的。」 [註解]① 雨安居:在印度夏季三個月的雨季中,出家眾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又譯為「結夏安居」、「夏安居」、「結夏坐」、「夏坐」。 ② 我教導的法沒有內、外之分:指佛陀所教的佛法是一致的,不會區分自己人與外人而教不一樣的內容。 ③ 無相心三昧:觀色、聲、香、味、觸、法相斷,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又譯為「無相三昧」、「無相心正受」。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本經提到佛陀在年老力衰、身體病痛時,可以進入無相心三昧而讓身體安樂。 聖者可以在病痛時身苦而心不苦,但若要身也不苦,則可以用定力達成。 本經中佛說:「如來對於法沒有師傅留一手」,也有翻譯者描述為:「佛陀握著的拳中,並沒有隱藏著東西,他一向沒有什麼袖中秘笈」,表示佛陀不藏私。 二、那羅犍陀品(《雜阿含經》皆有對應經文,因此不另行刊出。) 三、戒長久住世品(47.22 長久住世經)「阿難學友!什麼因、什麼緣,會造成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長久住世呢?什麼因、什麼緣,會造成如來般涅槃後正法長久住世呢?」 「善哉、善哉!跋陀羅學友!你的想法是善的、機智是善的、問題是好的,跋陀學友!因為你這樣問:『什麼因、什麼緣,會造成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長久住世呢?什麼因、什麼緣,會造成如來般涅槃後正法長久住世呢?』」 「是的,學友!」 如何能正法久住「學友!因未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在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長久住世,因已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在如來般涅槃後正法長久住世。哪四個呢?學友!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學友!因未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在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長久住世;學友!因已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在如來般涅槃後正法長久住世。」 [註解]① 前一經:南傳《相應部尼柯耶》第47.21經,對應經典為《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28經。 [讀經拾得]親身修行四念處,正法才得以久住。 (47.25 某位婆羅門經)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某一位婆羅門來見世尊。抵達後,與世尊互相問候。問候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位婆羅門對世尊說: 「喬達摩先生!什麼因、什麼緣,會造成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長久住世呢?什麼因、什麼緣,會造成如來般涅槃後正法長久住世呢?」 「婆羅門!因未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在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長久住世,因已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在如來般涅槃後正法長久住世。哪四個呢?婆羅門!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婆羅門!因未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在如來般涅槃後正法不長久住世;婆羅門!因已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在如來般涅槃後正法長久住世。」 當這麼說時,那位婆羅門對世尊說: 「太棒了,喬達摩先生!……(中略)請喬達摩尊師讓我從今天起成為終身皈依的優婆塞。」
(47.27 全部經)「阿那律學友!有所謂『無學,無學』。學友!什麼樣是無學呢?」 「學友!已全部完成修習四念處的人是無學。哪四個呢?學友!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學友!已全部完成修習這四念處的人是無學。」 [註解]① 前一經:南傳《相應部尼柯耶》第47.26經,對應經典為《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27經。
(47.28 世界經)背景如同前一經。在一旁坐好後,舍利弗尊者跟阿那律尊者說: 「阿那律學友!當什麼法已修習、多修習,能得到大神通智慧①呢?」 「學友!當四念處已修習、多修習,能得到大神通智慧。哪四個呢? 「學友!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學友!我已修習、多修習四念處而得到大神通智慧,又,學友!我已修習、多修習四念處而自證千個世界②。」 [註解]① 大神通智慧:超凡的知識或力量,例如六神通: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又譯為「大德神力」。 ② 千個世界:一個恆星光明所照的範圍是一世界,一千個世界的範圍,也稱為小千世界。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本經中阿那律尊者提到自己能證知一千個世界的存在,是由於修習、多修習四念處,《雜阿含經》卷二十第537經中阿那律尊者也提到:「我於四念處善修習故,於小千世界少作方便,能遍觀察,如明目士夫於樓觀上,觀下平地種種之物,我少作方便,觀察小千世界亦復如是。如是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47.29 尸利阿荼經)當時,尸利阿荼①長者生病了,病情非常嚴重、痛苦。那時,尸利阿荼長者呼喚某一位男子: 「男子!請你去見阿難尊者。抵達後,請以我的名義,五體投地②禮拜阿難尊者,說:『大德!尸利阿荼長者生病了,病情非常嚴重、痛苦。他五體投地禮拜阿難尊者。』然後說:『大德!希望阿難尊者慈悲,憐憫尸利阿荼長者,前往他的住處探望。』」 「好的。」那位男子回答後就去見阿難尊者。抵達後,向阿難尊者問訊,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位男子對阿難尊者說: 「大德!尸利阿荼長者生病了,病情非常嚴重、痛苦。他五體投地禮拜阿難尊者,希望阿難尊者慈悲,憐憫尸利阿荼長者,前往他的住處探望。」 阿難尊者以沈默表示同意。 那時,阿難尊者在早上穿好衣服,拿了鉢與僧衣,前往尸利阿荼長者的住處。抵達後,在舖設好的座位坐下。然後阿難尊者對尸利阿荼長者說: 「長者!你能忍受嗎?你有好轉嗎?你的苦受是否減輕而不增加,能覺察這苦受的減輕而不增加嗎?」 「大德!我不能忍受,沒有好轉,我強烈的苦受增加而沒有減輕,能覺察這苦受的增加而沒有減輕。」 「長者!那麼因此你應該這麼學:『我要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長者!你應該這麼學。」 「大德!關於世尊所教導的四念處,我相信並確實奉行。大德!我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大德!關於世尊所教導的五下分結,我看見在心中沒有任何一個沒有斷除。」 [註解]① 尸利阿荼:優婆塞名,是波斯匿王的大臣。參見《中阿含經》卷五十九〈例品 4〉第214經鞞訶提經。 ② 五體投地:兩肘、兩膝、頭額投地,以頭碰觸受禮者的腳或地面的最高禮法。 ③ 記說:決定說;確定說。例如佛弟子記說自己證得的果位,即指此弟子確知地說出自己證得的果位。 ④ 不還果:斷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欲貪、瞋恚)的聖人,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是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的第三果,又稱為阿那含果。 [讀經拾得]
(47.30 摩那提那經)背景如同前一經。 當時,摩那提那長者生病了,病情非常嚴重、痛苦。那時,摩那提那長者呼喚某一位男子:「喂!男子!過來!……(中略)。」 「大德!我不能忍受、不能維持,強烈的苦受增加而沒減緩,我清楚了知其不減反增。但,大德!當被這樣苦受接觸時,我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大德!凡這些被世尊教導的五下分結,大德!我看見在心中沒有任何一個沒有斷除。」 「長者!這是你的得利,長者!這是你的善利益。長者!你已記說了不還果。」
戒長久住世品第三的攝頌①: [註解]① 攝頌:佛陀在世時,說法皆由弟子背誦而流傳,結集經典時弟子將關鍵名詞以偈頌代表,以避免遺漏、並協助憶念。這叫做「攝頌」。 [對應經典]
四、不曾聽過品(47.31 不曾聽過經)緣起於舍衛城。 「『這是安住於隨觀身。』比丘們!在以前不曾聽過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①。『這安住於隨觀身應該被修習。』……(中略)『這安住於隨觀身已修習。』比丘們!在以前不曾聽過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這是安住於隨觀受。』……(中略) 「『這是安住於隨觀心。』……(中略) 「『這是安住於隨觀法。』比丘們!在以前不曾聽過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這安住於隨觀法應該被修習。』……(中略)『這安住於隨觀法已修習。』在以前不曾聽過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註解]① 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形容聖者證果時見證真理。「眼」指看見正法,「智」指對正法的理解,「慧」指智慧,「明」即「無明」的對稱,徹底明白佛法,「光」是光明。《雜阿含經》中譯為「眼、智、明、覺」。 [讀經拾得]本經表示修四念處可開啟智慧。 也可參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15經所示,四念處是念覺支,能促成其餘各覺支,完成七覺支(覺悟的七個要素)。 (47.32 無欲經)「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這四念處時,導致完全厭離、無欲、滅盡、寂靜、證智、正覺、涅槃。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已修習、已多修習這四念處時,導致完全厭離、無欲、滅盡、寂靜、證智、正覺、涅槃。」
(47.34 已修習經)「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這四念處時,導致從此岸到彼岸。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這四念處時,導致從此岸到彼岸。」
(47.35 念經)緣起於舍衛城。 「比丘們!比丘應該安住於念和正知,這是我們對你們的教誡。 「而,比丘們!比丘如何有念如何有念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比丘這樣地有正念。 「而,比丘們!比丘如何有正知如何有正知呢?比丘們!這裡,比丘知道受的生起、知道受的持續、知道受的滅沒;知道尋①的生起、知道尋的持續、知道尋的滅沒;知道想的生起、知道想的持續、知道想的滅沒。比丘們!比丘這樣地有正知。 「比丘們!比丘應該安住於念和正知,這是我們對你們的教誡。」 [註解]① 尋:念頭。也是「有覺有觀(有尋有伺)」的「覺(尋)」,是投向的注意力。禪定時心投向專注的目標,日常生活裡心則投向各種不同的目標,即是念頭。舊譯為「覺」。 [讀經拾得]
如何有正念?修習四念處。 如何有正知?知道受、尋、想的生起、持續、滅沒。其中受、尋、想分別屬於受陰、行陰、想陰。
以下經文也表示知道受、想、尋的生起、持續、滅沒可培養正知:
[進階辨正](47.36 究竟的智慧經)「比丘們!有四念處。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這是四念處。 「比丘們!當四念處已妥善修習、多修習時,二果其中之一可以被期待:這一生得到究竟的智慧①,或仍有殘餘存在②時,為阿那含。」 [註解]① 究竟的智慧:指阿羅漢的智慧。又譯為「究竟智」。 ② 仍有殘餘存在:指仍有殘存的執著或煩惱。又譯為「有餘」、「有餘取」。
(47.37 欲經)「比丘們!有四念處。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當他安住於隨觀身時,他所有對於身的欲都被捨棄,以斷欲而現證無死①。 「他安住於隨觀受,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當他安住於隨觀受時,他所有對於受的欲都被捨棄,以斷欲而現證無死。 「他安住於隨觀心,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當他安住於隨觀心時,他所有對於心的欲都被捨棄,以斷欲而現證無死。 「他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當他安住於隨觀法時,他所有對於法的欲都被捨棄,以斷欲而現證無死。」 [註解]① 無死:(不生因此而)不死。巴利文 amata 又譯為「甘露」、「涅槃」。 [讀經拾得]本經表示四念處能導致斷欲,終究了生脫死。 雖然四念處是從單純地覺知身、受、心、法,不加以干涉而開始練習,但終究是為了啟發智慧,覺悟無常、苦、非我等,因此能導致斷欲。 現今一些附佛外道將四念處的形式結合享樂主義,主張以縱慾為修行、守戒是壓抑,這有違佛教的四念處,是邪法而不得解脫。 (47.38 遍知經)「比丘們!有四念處。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當他安住於隨觀身時,身被遍知①,以身的遍知狀態而現證無死。 「他安住於隨觀受,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當他安住於隨觀受時,受被遍知,以受的遍知狀態而現證無死。 「他安住於隨觀心,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當他安住於隨觀心時,心被遍知,以心的遍知狀態而現證無死。 「他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當他安住於隨觀法時,法被遍知,以法的遍知狀態而現證無死。」 [註解]① 遍知:完全了知。菩提比丘英譯解說只有阿羅漢才適合說是「遍知」,只有初果以上的聖者才適合說「自證」或「證知」。
(47.40 分析經)「比丘們!我將教導你們四念處、四念處的修習,以及導致四念處的修習的途徑,你們要仔細聽! 「比丘們!什麼是四念處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這叫做四念處。 「比丘們!什麼是四念處的修習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體中生起的性質,安住於隨觀身體中滅去的性質,安住於隨觀身體中生起及滅去的性質,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生起的性質……(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生起的性質……(中略)安住於隨觀法中生起的性質,安住於隨觀法中滅去的性質,安住於隨觀法中生起及滅去的性質,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這叫做四念處的修習。 「比丘們!什麼是導致四念處的修習的途徑呢?就是八正道,亦即:正見……正定。比丘們!這叫做導致四念處的修習的途徑。」
不曾聽過品第四的攝頌:
[讀經拾得]本經說:「什麼是導致四念處的修習的途徑呢?就是八正道,亦即:正見……正定。比丘們!這叫做導致四念處的修習的途徑。」 有同學問:「不是先修習四念處才會有正定嗎?為何這經八正道在四念處之前?」 本經說八正道是約略地代表「正確的修行方法」,有正確的修行方法,四念處才修得好,而四念處也是正確的修行方法的一部分,因此本來就有重疊。 若要細部區分,則可參考《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36經,八正道的前六個正道可幫助第七個正道(正念,也就是四念處),而成為第八個正道(正定)的基礎。 五、不死品(47.44 念經)「比丘們!比丘應該安住於念,這是我們對你們的教誡。 「而,比丘們!比丘如何有念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比丘這樣地有正念。 「比丘們!比丘應該安住於念,這是我們對你們的教誡。」
(47.45 善聚經)「比丘們!當說到善聚①時,可以正確地說就是四念處,因為這四念處是完全的善聚。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當說到善聚時,可以正確地說就是四念處,因為這四念處是完全的善聚。」 [註解]① 善聚:善的一類。 [對應經典]
(47.47 惡行經)那時,某一位比丘來見世尊,向世尊問訊,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跟世尊說: 「善哉!大德。希望世尊簡要地教導我佛法。我聽世尊說法後,可以獨自處在安靜的地方,勤奮、熱誠、堅定地努力。」 「比丘!那麼你在最初的善法上應該要清淨。什麼是最初的善法呢? 「比丘!這裡,捨棄身的惡行後,你要修習身的善行;捨棄語的惡行後,你要修語的善行;捨棄意的惡行後,你要修意的善行,比丘!當捨棄身的惡行後,你要修習身的善行;捨棄語的惡行後,你要修語的善行;捨棄意的惡行後,你已修意的善行時,然後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你應該要修習四念處。哪四個呢? 「比丘!這裡,你要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當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你像這樣地修習四念處的話,比丘!你可以預期不論是白天或晚上都能增長你的善法,不會減損。」 那時,那位比丘……(中略)成為阿羅漢之一。
[讀經拾得]本經所教的修行次第是: 身語意斷惡修善 → 持戒 → 四念處 → 善法只增不減。 可注意持戒而修四念處後,善法只增不減,又可提升一開始的「身語意斷惡修善」,成為良性循環(Positive Feedback),甚至可以像滾雪球般愈修愈好。 (47.48 朋友經)「比丘們!凡是那些你同情的,以及會想關心的朋友、同事、親戚或親人,比丘們!你應該要向他們勸導、安排、建立四念處的修行。哪四個呢? 「比丘!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凡是那些你同情的,以及會想關心的朋友、同事、親戚或親人,比丘們!你應該要向他們勸導、安排、建立四念處的修行。」
(47.49 受經)「比丘們!有三受,哪三種呢?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比丘們!有這三種受。 「比丘們!為了遍知三受,應該修習四念處。哪四個呢? 「比丘!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為了遍知三受,應該修習四念處。」
(47.50 漏經)「比丘們!有三種漏①。哪三種呢?欲漏、有漏、無明漏②,比丘們!有這三種漏。 「比丘們!為了斷這三種漏,應該修習四念處。哪四個呢? 「比丘!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為了斷這三種漏,應該修習四念處。」
不死品第五,其攝頌: [註解]① 漏:煩惱。一般人由眼、耳等感官,時常流漏煩惱而不停止,所以以漏譬喻煩惱。 ② 欲漏、有漏、無明漏:欲貪引起的煩惱(欲界眾生的煩惱)、想要生命存在而引起的煩惱(色界與無色界眾生的煩惱)、沒有智慧而讓眾生不能出離生死的煩惱。
六、恒河中略品(47.51~62 恆河等十二經)「比丘們!就像恆河向東傾注、向東匯流、向東導向。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如何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同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 [註解]① 向東傾注有六經: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恆河」以「耶符那河」、「薩羅遊河」、「伊羅跋提河」、「摩醯河」(即恆河的四大支流)、各大河(例如五大河全部)分別置換,而得出另外五小經。 ② 向海傾注有六經:請自行將本經的「向東」置換成「向海」,以恆河、恆河四大支流、各大河(例如五大河全部)為喻,共有六小經。
七、不放逸品(47.63~72 如來等十經)「比丘們!所有的眾生中,無足的、兩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色的、無色的、有想的、無想的、非想非非想的,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同樣地,比丘們!所有的善法都以不放逸為根本、以不放逸為交集①、不放逸為最上。 「比丘們!當比丘是不放逸者時,可以預期他必將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比丘們!不放逸的比丘如何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不放逸的比丘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比丘們!所有的眾生中,無足的、兩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色的、無色的、有想的、無想的、非想非非想的,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比丘們!同樣地,所有的善法都以不放逸為根本、以不放逸為交集、不放逸為最上。 「比丘們!當比丘是不放逸者時,可以預期他必將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比丘們!不放逸的比丘如何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以貪的調伏為目的、瞋的調伏為目的、癡的調伏為目的,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不放逸的比丘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比丘們!所有的眾生中,無足的、兩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色的、無色的、有想的、無想的、非想非非想的,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比丘們!同樣地,所有的善法都以不放逸為根本、以不放逸為交集、不放逸為最上。 「比丘們!當比丘是不放逸者時,可以預期他必將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比丘們!不放逸的比丘如何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以無死為基礎、無死為最終目標、無死為目的,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不放逸的比丘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比丘們!所有的眾生中,無足的、兩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色的、無色的、有想的、無想的、非想非非想的,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比丘們!同樣地,所有的善法都以不放逸為根本、以不放逸為交集、不放逸為最上。 「比丘們!當比丘是不放逸者時,可以預期他必將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比丘們!不放逸的比丘如何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不放逸的比丘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校勘]ⓐ 有色的……四念處:自本經第一句的「有色的、無色的」開始至最後一句的「多修習四念處」,在原經文中被省略為「應該要擴展」,今依 SN 45.139 經文補足,以方便閱讀。其餘九小經的內容則參見攝頌的註解。 [註解]① 以不放逸為交集:指所有的善法都有不放逸的成分。 ② 足跡: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所有的眾生中……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以「所有動物的足跡中,大象的足跡為最上」置換,而得出一經。 ③ 屋頂: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所有的眾生中……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以「所有尖屋頂的建築物,一切都朝向屋頂、斜向屋頂、會和於屋頂,屋頂為最上」置換,而得出一經。 ④ 根: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所有的眾生中……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以「所有的根香中,黑檀為最上」置換,而得出一經。 ⑤ 樹心: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所有的眾生中……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以「所有樹心的香中,紫檀為最上」置換,而得出一經。 ⑥ 茉莉花: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所有的眾生中……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以「所有陸上的花香中,茉莉花為最上」置換,而得出一經。 ⑦ 王: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所有的眾生中……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以「所有的小王,都跟隨轉輪王,轉輪王為最上」置換,而得出一經。 ⑧ 月亮: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所有的眾生中……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以「所有星空的光明,都不及月亮的十六分之一,月亮為最上」置換,而得出一經。 ⑨ 太陽: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所有的眾生中……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以「晴朗無雲的秋天,日出時太陽照耀,發光、發熱,除去空中一切的黑暗」置換,而得出一經。 ⑩ 衣服:請自行將本經中的「所有的眾生中……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最上」以「所有衣服中,伽尸細㲲為最上」置換,而得出一經。「伽尸細㲲」是伽尸國出產的細緻衣料。
八、須要力量品(47.73~84 力量等十二經)(47.73 力量經) 「比丘們!就像在做所有須要力量的工作時,都要依止於大地、建立於大地,這樣地做這些須要力量的工作。同樣地,比丘們!比丘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比丘們!比丘如何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以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比丘這樣地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以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比丘們!就像在做所有須要力量的工作時,都要依止於大地、建立於大地,這樣地做這些須要力量的工作。同樣地,比丘們!比丘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比丘們!比丘如何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以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以貪的調伏為目的、瞋的調伏為目的、癡的調伏為目的,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安住於隨觀心……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比丘這樣地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以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比丘們!就像在做所有須要力量的工作時,都要依止於大地、建立於大地,這樣地做這些須要力量的工作。同樣地,比丘們!比丘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比丘們!比丘如何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以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以無死為基礎、無死為最終目標、無死為目的,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比丘這樣地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以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比丘們!就像在做所有須要力量的工作時,都要依止於土地、建立於土地,這樣地做這些須要力量的工作。同樣地,比丘們!比丘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比丘們!比丘如何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以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比丘這樣地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以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47.74 種子經) 「比丘們!就像所有種子、草木的生長、增長、茂盛,都是依止於土地、建立於土地,這樣地這些種子、草木達成生長、增長、茂盛。同樣地,比丘們!比丘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比丘們!比丘如何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以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比丘這樣地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以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47.75 龍經) 「比丘們!就像龍依止雪山山王後,身體生長、獲得力氣,牠在那裡讓身體生長、獲得力氣後,進入小池;進入小池後,進入大池;進入大池後,進入小河;進入小河後,進入大河;進入大河後,進入大海,在那裡牠的身體得以廣大、完全發展。 「同樣地,比丘們!比丘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則在法上得以廣大、完全發展。比丘們!比丘如何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以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則在法上得以廣大、完全發展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比丘這樣地依止於戒、建立於戒以修習、多修習四念處,而在法上得以廣大、完全發展。……」ⓒ (47.76 樹木經) 「比丘們!就像樹木,向東彎下、向東傾斜、向東偏斜,如果切斷它的根部,會倒向哪邊呢?」 「大德!它會倒向彎下、傾斜、偏斜的那邊。」 「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則向涅槃彎下、向涅槃傾斜、向涅槃偏斜。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如何向涅槃彎下、向涅槃傾斜、向涅槃偏斜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這樣地向涅槃彎下、向涅槃傾斜、向涅槃偏斜。……」ⓓ (47.77 瓶子經) 「比丘們!就像將已倒覆的瓶子流失水,不再收回。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流失惡、不善法,不再收回。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如何流失惡、不善法,不再收回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這樣地流失惡、不善法,不再收回。……」ⓔ (47.78 芒經) 「比丘們!就像稻芒①或麥芒,以手或腳由正向壓下,則可能將會割傷手或腳,造成流血。為什麼呢?比丘們!因為芒朝著正向。同樣地,比丘們!比丘的見解朝著正向、道的修習朝著正向,則可能將會破壞無明、產生明、作證涅槃。為什麼呢?比丘們!因為見解朝著正向。 「比丘們!比丘如何見解朝著正向、道的修習朝著正向而破壞無明、產生明、作證涅槃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比丘這樣地見解朝著正向、道的修習朝著正向而破壞無明、產生明、作證涅槃。……」ⓕ (47.79 虛空經) 「比丘們!就像空中吹起種種的風,吹起東風、吹起西風、吹起北風、吹起南風、吹起有塵的風、吹起無塵的風、吹起冷風、吹起熱風、吹起微風、吹起強風。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圓滿修習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如何圓滿修習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這樣地圓滿修習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 (47.80 雨雲經) 「比丘們!就像在夏季的最後一個月,當揚起一團塵埃時,突然的大雨雲降雨當場讓它消失平息。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當場使已生起的惡、不善法消失平息。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如何當場使已生起的惡、不善法消失平息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這樣地當場使已生起的惡、不善法消失平息。……」ⓗ (47.81 雨雲經第二) 「比丘們!就像當有一團大雨雲升起時,一陣強風從中讓它消失平息。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從中使已生起的惡、不善法消失平息。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如何從中使已生起的惡、不善法消失平息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這樣地從中使已生起的惡、不善法消失平息。……」ⓘ (47.82 船經) 「比丘們!就像一艘被籐索綁住的航海船,籐索在水中已經耗損了六個月,冬季又被擱置在乾的陸地上,籐索被日曬雨淋所繼續侵襲。當籐索被雨雲所下的雨所浸沒時,能輕易地瓦解而消逝。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的結縛②能輕易地瓦解而消逝。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的結縛如何能輕易地瓦解而消逝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的結縛這樣地能輕易地瓦解而消逝。……」ⓙ (47.83 旅館經) 「比丘們!就像有一個旅館,在旅館裡,人們從東方、西方、北方、南方來住宿,剎帝利、婆羅門、毘舍③、首陀羅④來住宿。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凡是應該以證智遍知的法,他以證智遍知;凡是應該以證智捨棄的法,他以證智捨棄;凡是應該以證智作證的法,他以證智作證;凡是應該以證智修習的法,他以證智修習。 「比丘們!什麼是應該以證智遍知的法?所謂『五取蘊。』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這些是應該以證智遍知的法。 「比丘們!什麼是應該以證智捨棄的法?無明與對存在的渴愛,這些是應以證智捨棄的法。 「比丘們!什麼是應該以證智作證的法?明與解脫,這些是應該以證智作證的法。 「比丘們!什麼是應該以證智修習的法?止與觀,這些是應該以證智修習的法。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如何凡是應該以證智遍知的法,他以證智遍知;……凡是應該以證智修習的法,他以證智修習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這樣凡是應該以證智遍知的法,他以證智遍知;凡是應該以證智捨棄的法,他以證智捨棄;凡是應該以證智作證的法,他以證智作證;凡是應該以證智修習的法,他以證智修習。……」ⓚ (47.84 河經) 「比丘們!就像恆河向東傾注、向東匯流、向東導向,如果有一群人拿著鏟子和籃子,心想:『我們將使這恆河向西傾注、向西匯流、向西導向。』比丘們!你們怎麼想,那一群人能使恆河向西傾注、向西匯流、向西導向嗎?」 「不,大德!為什麼呢?大德!因為恆河向東傾注、向東匯流、向東導向,不容易使它向西傾注、向西匯流、向西導向,那一群人最後只會得到疲勞與苦惱。」 「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國王、大臣,朋友、同事、親戚或親人,可能帶著財物來邀請,而說:『男人!來!為什麼讓這袈裟折磨你?為什麼頂著光頭、拿個鉢而遊行?來!請你還俗以享受財物和作福德。』比丘們!那修習、多修習四念處的比丘其實不可能放棄修學而還俗。比丘們!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長時間向遠離傾注、向遠離匯流、向遠離導向,他不可能放棄修學而還俗。 「比丘們!比丘如何修習、多修習四念處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比丘們!比丘這樣地修習、多修習四念處。……」ⓛ
須要力量品第八的攝頌: [校勘]ⓐ 都是依止於土地……四念處:自本經第一句的「都要依止於大地」開始至最後一句的「多修習四念處」,在原經文中被省略為「應該要擴展」,今依 SN 45.149 經文補足,以方便閱讀。 ⓑ 比丘們!就像一切種子……: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0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將本經中的「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以貪的調伏為目的、瞋的調伏為目的、癡的調伏為目的」,「以無死為基礎、無死為最終目標、無死為目的」,「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分別置換,而擴展得出完整經文。以下十經也都如此,不再覆述。 ⓒ 比丘們!就像龍……: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1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就像樹木……: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2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就像將已倒覆……: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3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就像稻芒……: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4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就像空中……: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5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就像在夏季……: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6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就像當有一團……: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7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就像一艘……: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8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就像有一個旅館……: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9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就像恆河……: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0 經文補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置換得出完整經文。 [註解]① 稻芒:稻尖的細刺。古代的普通野生稻種子頂端具有長芒,而且芒表面布滿芒刺,可以讓種子粘附在動物皮毛上,並保護種子不被鳥獸掠食,以利於種子的傳播;至於現今人為選種栽培的稻一般無芒,或者僅有少量短芒、芒表面光滑,以便於稻穀收穫、儲藏和加工。 ② 結縛:煩惱。 ③ 毘舍: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中產階級,從事農牧工商。又譯為「鞞舍」、「居士種」。 ④ 首陀羅: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奴隸階級,為工人、農奴。又譯為「工師種」。
[進階辨正]九、尋求品(47.85~94 尋求等十經)(47.85 尋求經) 「比丘們!有三種尋求。哪三種呢?欲的尋求、有的尋求、梵行的尋求①。比丘們!有這三種尋求。 「比丘們!為了這三種尋求的證智,應該修習四念處。比丘們!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為了這三種尋求的證智,應該修習四念處。……」ⓐ (47.86 慢經) 「比丘們!有三種慢②。哪三種呢?我是優勝的,我是同等的,我是卑劣的。比丘們!有這三種慢。 「比丘們!為了這三種慢的證智,應該修習四念處。……」ⓑ (47.87 漏經) 「比丘們!有三種漏。哪三種呢?欲漏、有漏、無明漏。比丘們!有這三種漏。 「比丘們!為了這三種漏的證智,應該修習四念處。……」ⓒ (47.88 有經) 「比丘們!有三種有。哪三種呢?欲有、色有、無色有③。比丘們!有這三種有。 「比丘們!為了這三種有的證智,應該修習四念處。……」ⓓ (47.89 苦經) 「比丘們!有三種苦。哪三種呢?苦苦、行苦、壞苦④。比丘們!有這三種苦。 「比丘們!為了這三種苦的證智,應該修習四念處。……」ⓔ (47.90 礙經) 「比丘們!有三種礙⑤。哪三種呢?貪礙、瞋礙、癡礙。比丘們!有這三種礙。 「比丘們!為了這三種礙的證智,應該修習四念處。……」ⓕ (47.91 垢經) 「比丘們!有三種垢。哪三種呢?貪垢、瞋垢、癡垢。比丘們!有這三種垢。 「比丘們!為了這三種垢的證智,應該修習四念處。……」ⓖ (47.92 惱亂經) 「比丘們!有三種惱亂。哪三種呢?貪惱亂、瞋惱亂、癡惱亂。比丘們!有這三種惱亂。 「比丘們!為了這三種惱亂的證智,應該修習四念處。……」ⓗ (47.93 受經) 「比丘們!有三種受。哪三種呢?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比丘們!有這三種受。 「比丘們!為了這三種受的證智,應該修習四念處。……」ⓘ (47.94 渴愛經) 「比丘們!有三種渴愛。哪三種呢?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⑥。比丘們!有這三種渴愛。 「比丘們!為了這三種渴愛的證智,應該修習四念處。……」 「比丘們!有三種渴望。哪三種呢?欲的渴望、有的渴望、虛無的渴望。比丘們!有這三種渴望。 「比丘們!為了這三種渴望的證智,應該修習四念處。……」ⓙ
尋求品第九的攝頌: [校勘]ⓐ 比丘們!有三種尋求……修習四念處:自本經第一句的「比丘們!有三種尋求。比丘們!為了這三種尋求的證智」開始至最後一句的「應該修習四念處」,在原經文中被省略為「應該要擴展」,今依 SN 45.161 經文補足第一個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將本經中的「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以貪的調伏為目的、瞋的調伏為目的、癡的調伏為目的」,「以無死為基礎、無死為最終目標、無死為目的」,「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分別置換,而擴展得出完整經文。接著的十二個部分請自行將前述各部分的「證智」以「遍知」、「盡滅」、「斷」分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有三種慢……: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2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8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有三種漏……: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3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8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有三種有……: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4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8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有三種苦……: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5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8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有三種礙……: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6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8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有三種垢……: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7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8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有三種惱亂……: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8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8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有三種受……: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9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8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有三種渴愛……: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0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85 經以第一段及第二段關鍵句分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註解]① 欲的尋求、有的尋求、梵行的尋求:對於感官之欲的尋求,對於存在的尋求,對於清淨的行為的尋求。南傳註釋書解釋這「梵行的尋求」特指基於邪見而對梵行的尋求。 ② 慢:傲慢。 ③ 欲有、色有、無色有:欲界的存在、色界的存在、無色界的存在。 ④ 苦苦、行苦、壞苦:身心的苦、(有為法)因緣生滅逼迫的苦、樂受結束或破壞帶來的苦。「壞苦」又譯為「變易苦」。 ⑤ 礙:阻礙;頑固;心的荒蕪。參見南傳《中部尼柯耶》〈獅子吼品2〉 第16經心礙經。 ⑥ 欲的渴愛、有的渴愛、虛無的渴愛:對於感官之欲的渴愛、對於存在的渴愛、對於不想存在的渴愛。又譯為欲愛、有愛、無有愛。
十、瀑流品(47.95~104 瀑流等十經)(47.95 瀑流①經) 「比丘們!有四種瀑流。哪四種呢?欲的瀑流、有的瀑流、見的瀑流、無明的瀑流②。比丘們!有這四種瀑流。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智、遍知、盡滅、捨斷③這四種瀑流。比丘們!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中略)安住於隨觀心……(中略)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智、遍知、盡滅、捨斷這四種瀑流。」ⓐ (47.96 軛經) 「比丘們!有四種軛。哪四種呢?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比丘們!有這四種軛。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智、遍知、盡滅、捨斷這四種軛。……」ⓑ (47.97 取經) 「比丘們!有四種取。哪四種呢?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④。比丘們!有這四種取。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智、遍知、盡滅、捨斷這四種取。……」ⓒ (47.98 繫縛經) 「比丘們!有四種繫縛。哪四種呢?貪欲的身繫縛、瞋恚的身繫縛、戒禁取的身繫縛、執著於見解為真的身繫縛⑤。比丘們!有這四種繫縛。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智、遍知、盡滅、捨斷這四種繫縛。……」ⓓ (47.99 隨眠經) 「比丘們!有七種隨眠⑥。哪七種呢?欲隨眠、瞋隨眠、見隨眠、疑隨眠、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比丘們!有這七種隨眠。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智、遍知、盡滅、捨斷這七種隨眠。……」ⓔ (47.100 欲經) 「比丘們!有五種欲。哪五種呢?眼所識的色,是令人喜愛的、可愛的、迷人的、樣子誘人的、伴隨愛欲的、令人耽溺的;耳所識的聲……鼻所識的香……舌所識的味……身所識的觸,是令人喜愛的、可愛的、迷人的、樣子誘人的、伴隨愛欲的、令人耽溺的。比丘們!有這五種欲。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智、遍知、盡滅、捨斷這五種欲。……」ⓕ (47.101 蓋經) 「比丘們!有五蓋。哪五個呢?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悔蓋、疑蓋。比丘們!有這五蓋。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智、遍知、盡滅、捨斷這五蓋。……」ⓖ (47.102 取蘊經) 「比丘們!有五取蘊。哪五個呢?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比丘們!有這五取蘊。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智、遍知、盡滅、捨斷這五取蘊。……」ⓗ (47.103 下分結經) 「比丘們!有五下分結。哪五種呢?身見、疑、戒取、貪欲、瞋恚。比丘們!有這五下分結。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智、遍知、盡滅、捨斷這五下分結。……」ⓘ (47.104 上分結經) 「比丘們!有五上分結⑦。哪五種呢?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比丘們!有這五上分結。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智、遍知、盡滅、捨斷這五上分結。比丘們!哪四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安住於隨觀身,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安住於隨觀受……安住於隨觀心……安住於隨觀法,精勤、正知、具念,調伏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比丘們!應該修習四念處,為了證智、遍知、盡滅、捨斷這五上分結。」 ⓚ
瀑流品第十的攝頌: [校勘]ⓐ 比丘們!有四種瀑流……: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參考 SN 45.172 經文補足第一個部分,以方便閱讀。接著的三個部分請自行將本經中的「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以貪的調伏為目的、瞋的調伏為目的、癡的調伏為目的」,「以無死為基礎、無死為最終目標、無死為目的」,「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分別置換,而擴展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有四種軛……: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3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9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有四種取……: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4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9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有四種繫縛……: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5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9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有七種隨眠……: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6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9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有五種欲……: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7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9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有五蓋……: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8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9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有五取蘊……: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9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9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們!有五下分結……:本小經在原經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80 經文補足關鍵句,請自行將 SN 47.95 經以關鍵句置換而得出完整經文。 ⓙ 「比丘」之後原經文省略「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及將這句以「以貪的調伏為目的、瞋的調伏為目的、癡的調伏為目的」,「以無死為基礎、無死為最終目標、無死為目的」,「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分別置換的三個部分。 ⓚ 「四念處」之後原經文有「念處相應應該要如道相應那樣擴展」等字,因為已如「道相應」的內容擴展為以上各小經,所以略去。 [註解]① 瀑流:洪流,比喻能讓人流轉生死的煩惱。又譯為「暴流」。 ② 欲的瀑流、有的瀑流、見的瀑流、無明的瀑流:感官之欲的煩惱、生命的存在的煩惱、邪見的煩惱、無明的煩惱。又譯為「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合稱「四瀑流」或「四流」。 ③ 證智、遍知、盡滅、捨斷:全面地證知、完全地了知、滅除沒有剩餘、徹底地捨棄。 ④ 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執著欲貪,執著邪見(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見解),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執著認為「有我」。其中「取」即執著,這四個合稱「四取」。 ⑤ 貪欲的身繫縛、瞋恚的身繫縛、戒禁取的身繫縛、執著於見解為真的身繫縛:繫縛眾生身心,讓眾生輪迴生死的四種煩惱。其中第四個直譯為「執著於『(只有)這個為真』的見解的身繫縛」,例如執著於我及世間或常、或無常、或亦常亦無常、或非常非無常、或有邊、或無邊、或亦有邊亦無邊、或非有邊非無邊等見解為真,其餘的見解則為虛妄,參見《雜阿含經》卷三十四第962經所舉的例子。又譯為「貪欲身縛、瞋恚身縛、戒盜身縛、我見身縛」,合稱「四縛」。 ⑥ 隨眠:煩惱或煩惱的根源。煩惱潛伏跟隨著人,因緣適合就會生起,因此稱為隨眠。又譯為「使」。 ⑦ 五上分結:色貪(對於色的貪愛;色界眾生的貪愛)、無色貪(對於無色的貪愛;無色界眾生的貪愛)、掉舉(內心躁動不安)、慢、無明。斷除五上分結,即為阿羅漢。
念處相應第三①(節錄)[註解]① 念處相應第三:「念處相應」是南傳《相應部尼柯耶》第47相應,也是南傳《相應部尼柯耶》五篇當中「大篇」的第三個相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