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六根」和「六內入處」不同嗎?


David Chiou:

就我所知,「六根」與「六內入處」只是中文翻譯的不同,只有少數經典翻譯成「六內入處」,其中只有《雜阿含經》常出現這詞,和「六根」這翻譯交替著用。

再者,《雜阿含經》經文中出現「六入處」或是「六根」的經文,就我印象中相對應的南傳經文似乎是一樣的,可見只是當時中文翻譯還沒有統一,《雜阿含經》是早期翻譯的經典,像「阿羅漢」、「阿羅訶」同詞的不同譯名常交互著出現。

在以下這經文中,「眼入處」等同於「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的眼根:《雜阿含經》卷13:「何等為六分別六入處經?謂於眼入處不如實知見者,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CBETA, T02, no. 99, p. 87, b2-4) (全文更仔細,這邊就不全貼。)

以下這經文前一句講「內六入」,後一句就講「眼耳鼻舌身意」,顯示應該是同義: 《增壹阿含經》卷23〈增上品31〉:「空村者,內六入是也。云何為六?所謂六入者,眼入、耳入、鼻入、口入、身入、意入。若有智慧者而觀眼時,盡空無所有,亦不牢固;若復觀耳、鼻、口、身、意時,盡空無所有,皆虛、皆寂,亦不牢固。」(CBETA, T02, no. 125, p. 670, a8-12)

《陰持入經》卷1:「六入相為何等?為分別根,是為六入[ 4 ]相」(CBETA, T15, no. 603, p. 175, a8-9)
[ 4 ]相=處【宋】【元】【明】。

這經中說「六入處」是「分別根」。該段是講十二因緣的。

《佛說稻[卄/干]經》卷1:「六根開張名為六入」(CBETA, T16, no. 709, p. 818, a3)

《大乘舍黎娑擔摩經》卷1:「六根門為六入」(CBETA, T16, no. 711, p. 822, c7)

提供作參考。


Heaven Chow:

在我的理解中, 六根就是六內入處. 因為六根、六境、六識合為十八界, 十八界攝一切法. 而十二入處也是一切法, 所以眼根=眼界=眼入處(在論中還可看到眼門、眼依處). 否則若眼根不是眼入處, 那眼根為十二入處的何處所攝? 反之, 若眼入觸不是眼根, 那眼入處是十八界的何界所攝?

在十八界對照十二入處中, 有十一個項目一一對照, 二者差別就是意入處攝意根及六識, 因為一般解釋意根就是六識, 只是功能不同時, 名稱不同. 也因為意根就是六識, 所以才說意根是名法, 也符合經上所說意入處即心、意、識.

如果依照『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而推斷意根非色,那(1)的眼~身內入處也不可見,就代表眼根~身根都不是色法?

眼根至身根雖然不可見, 但依然是色法. 色法有可見的, 也有不可見的. 經文很明白說前五根是 “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 , 可知他們就是不可見的色法.

而意內入處是 “非色” , 也是經文直接寫的, 並不是由 “不可見” 推斷出來的.

說實在的, 我也找不到 “意根=意內入處” 的證明, 我只能說我因為看了論藏, 裡面就是這樣寫, 我就先信了.

另外就是十二入對照十八界, 為了能一一對照, 所以就把意根當成意入處, 不然, 我也不知他們的差別是什麼?

 
agama/研討_六根即六入.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34929656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