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erson Chang: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翻譯時,四神足是要採用北傳的譯詞譯為「斷行」,還是依南傳字面譯為「勤行」呢?

其中第四個神足要怎麼譯呢?若翻成「觀」會否太簡略而與其他地方的觀義混淆?


David Chiou:

翻譯南傳的神足相應,還是得照南傳的解釋,也就是「斷行」在南傳為「勤行」的這種解釋,而不提北傳翻譯中主流的「斷行」這個解釋。翻譯的話還是要忠於原文,而這品的原文是巴利本,縱使原文只是一個宗派的看法,還是得照這宗派的看法。

第四個神足優先考慮古譯或註釋中曾用的詞,古譯有北傳《阿含經》的「思維定……」以及唐代的用詞「觀定……」,註釋則是「依「慧觀」所引發的禪定,斷除各種造作,而成就神通。」我個人覺得就「思惟定」或「觀定」當中挑一個即可。


Anderson Chang:

把「 vīmaṃsā」字尾去掉查,看到以下幾經有,
您所查詢的「 vīmaṃ」相關內容: (共有41個經有)
而且通看上下文及經意後,似乎意思更符合「考察、檢驗」examination

SN.11.22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268.htm
據論中說是梵天眾來檢驗、測試帝釋天的忍辱力。
「瞋恚對治鬼(SA.1107);神妙之鬼(AA)」,南傳作「食憤怒之夜叉」(kodhabhakkho yakkho,逐字譯為「憤怒+食的-夜叉」),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食憤怒之夜叉」(the anger-eating yakkha)。按:《顯揚真義》說,他是一位色界的梵天眾,聽說天帝釋具備忍辱力,聽了後為考察而來(vīmaṃsanatthaṃ āgato),而且懷惡意夜叉(avaruddhakayakkhā)不可能進入像這樣有守護布置的地方。

SN.12.51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322.htm
則是思惟的意思,也可說深思、審察。

SN.22.2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520.htm
回到考察、檢驗的用法,undisputed.

SN.43.12只是帶到四神足,沒有解說。

接下來這四經帶出一個常用的定型句,個人覺得很有意義,
同時也可能回答了我上次提出的疑問:云何四神足也可以說是所有善法的交集?

taṃ dhammaṃ paññāya pavicinati pavicarati parivīmaṃsamāpajjati
對於(某項)法以智慧
◎收集再仔細分辨gather then discriminate. e.g.yoniso vicine dhammaṁ,從根源區別法
◎來回全面地審思investigate thoroughly
◎直到到達「完全地考察、檢驗」pari遍

SN.46.3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13.htm
七覺分前三覺分的修習中, 上述方法是必要的要點。

SN.46.52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62.htm
佛陀講述了dhammavicayasambojjhaṅgo擇法覺分的定義:
對內身、外身法透過上述方法考察、檢驗。
ajjhattaṃ身內 dhammesu paññāya pavicinati pavicarati parivīmaṃsamāpajjati tadapi dhammavicayasambojjhaṅgo, yadapi bahiddhā外在 dhammesu paññāya pavicinati pavicarati parivīmaṃsamāpajjati tadapi dhammavicayasambojjhaṅgo. ‘Dhammavicayasambojjhaṅgo’ti iti hidaṃ uddesaṃ gacchati.

另一方面,參看現有辭典以及站上對於擇法覺分的註解,似乎簡略了點,佛陀在本經給的定義較明確。
法蘊足論固然也將這句翻出來,只是可能過於文言了點,好讀讀者需要再繼續查字典XD
以如實正慧,揀擇、極揀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

SN.54.13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616.htm
同46.3,前三覺分的修習

SN.54.16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619.htm
同46.3,前三覺分的修習

其他經就是神足相應裡面,不再重複。

小結:若用思惟建議加註解考察、檢驗之意。
亦可隨莊居士用審察,只是較失去檢驗那一方面的語意。

因為從句中可看出,到達 vīmaṃsa之前需要收集分辨、 全面地來回尋思檢驗,甚至有點測試的意思。所以亦可以現代語詞直譯「考察檢驗定勤行成就神足」?只是這樣就四個字了?


Anderson Chang:

後面的論則似乎都用觀

《法蘊足論》卷四〈神足品〉云(大正26‧471c)︰「世尊告苾芻眾,有四神足。何等為四﹖謂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一;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二;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三;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四。」

《大毗婆沙論》

集異門論


David Chiou:

嗯,似乎唐代統一用觀?


Anderson Chang:

但之前討論的點在於

  1. 佛法中的觀
  2. 古代(唐代)的觀
  3. 現代人認知的觀
  4. 被現代南傳、20世紀以來觀禪禪法影響的觀

是否能分辨清?

同時,Vīmaṁsā
, (‹vīmaṁsati),【陰】思量,觀察,實驗,調查(consideration, examination, test, investigation)。

這個字在相應部中,只有在神足相應中才有出現。

所以這是我想選擇思惟,已讓它跟其他地方的觀不要混淆的原因:)


David Chiou:

要視這邊較著重在散心的思惟考察,還是慧觀的層面。

就我的印象,略為偏好第四個神足用「觀」,這樣和第三個禪足用「心」搭配,一止一觀,條理似乎較清楚。但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確。


Anderson Chang:

也是ok的。但就昨天找到的經文看,是否認同四神足的觀定,有可能側重以”考察檢驗”為出發點入手處修習,直到斷行得定?

畢竟若以善法欲(想得神足的欲)為所緣都能得定,沒理由考察檢驗不行?

要視這邊較著重在散心的思惟考察,還是慧觀的層面。

兩經明顯屬於世間的散心考察:梵眾考較天帝忍辱功力;西方智者考察佛陀教法內容。

其他的似乎主要應用在慧觀層次,如七覺分的實修細節上。


David Chiou:

會不會跟中文的 觀 類似,有深淺不同的用法?日常觀察,禪定的觀?

從這個角度,翻成 觀,讀者比較容易知道有深及淺的解釋;翻成 思惟,現代通常作日常生活的解釋?


Anderson Chang:

好!統一用「觀」。

 
agama/研討_四如意足第四個的南傳中譯.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61651611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