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erson Chang: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翻譯時,四神足是要採用北傳的譯詞譯為「斷行」,還是依南傳字面譯為「勤行」呢? 其中第四個神足要怎麼譯呢?若翻成「觀」會否太簡略而與其他地方的觀義混淆? David Chiou: 翻譯南傳的神足相應,還是得照南傳的解釋,也就是「斷行」在南傳為「勤行」的這種解釋,而不提北傳翻譯中主流的「斷行」這個解釋。翻譯的話還是要忠於原文,而這品的原文是巴利本,縱使原文只是一個宗派的看法,還是得照這宗派的看法。 第四個神足優先考慮古譯或註釋中曾用的詞,古譯有北傳《阿含經》的「思維定……」以及唐代的用詞「觀定……」,註釋則是「依「慧觀」所引發的禪定,斷除各種造作,而成就神通。」我個人覺得就「思惟定」或「觀定」當中挑一個即可。 Anderson Chang:
把「 vīmaṃsā」字尾去掉查,看到以下幾經有,
SN.11.22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268.htm
SN.12.51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322.htm
SN.22.2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520.htm SN.43.12只是帶到四神足,沒有解說。
接下來這四經帶出一個常用的定型句,個人覺得很有意義,
taṃ dhammaṃ paññāya pavicinati pavicarati parivīmaṃsamāpajjati
SN.46.3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13.htm
SN.46.52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62.htm
另一方面,參看現有辭典以及站上對於擇法覺分的註解,似乎簡略了點,佛陀在本經給的定義較明確。
SN.54.13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616.htm
SN.54.16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619.htm 其他經就是神足相應裡面,不再重複。
小結:若用思惟建議加註解考察、檢驗之意。 因為從句中可看出,到達 vīmaṃsa之前需要收集分辨、 全面地來回尋思檢驗,甚至有點測試的意思。所以亦可以現代語詞直譯「考察檢驗定勤行成就神足」?只是這樣就四個字了? Anderson Chang: 後面的論則似乎都用觀 《法蘊足論》卷四〈神足品〉云(大正26‧471c)︰「世尊告苾芻眾,有四神足。何等為四﹖謂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一;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二;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三;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四。」 《大毗婆沙論》 集異門論 David Chiou: 嗯,似乎唐代統一用觀? Anderson Chang: 但之前討論的點在於
是否能分辨清?
同時,Vīmaṁsā 這個字在相應部中,只有在神足相應中才有出現。 所以這是我想選擇思惟,已讓它跟其他地方的觀不要混淆的原因:) David Chiou: 要視這邊較著重在散心的思惟考察,還是慧觀的層面。 就我的印象,略為偏好第四個神足用「觀」,這樣和第三個禪足用「心」搭配,一止一觀,條理似乎較清楚。但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確。 Anderson Chang: 也是ok的。但就昨天找到的經文看,是否認同四神足的觀定,有可能側重以”考察檢驗”為出發點入手處修習,直到斷行得定? 畢竟若以善法欲(想得神足的欲)為所緣都能得定,沒理由考察檢驗不行?
兩經明顯屬於世間的散心考察:梵眾考較天帝忍辱功力;西方智者考察佛陀教法內容。 其他的似乎主要應用在慧觀層次,如七覺分的實修細節上。 David Chiou: 會不會跟中文的 觀 類似,有深淺不同的用法?日常觀察,禪定的觀? 從這個角度,翻成 觀,讀者比較容易知道有深及淺的解釋;翻成 思惟,現代通常作日常生活的解釋? Anderson Chang: 好!統一用「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