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三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弟子品第四

[導讀:僧團的成立]

本品有十小經,每一小經介紹十位尊者,總共列舉佛世時一百位值得學習、各有專精的尊者,可以作「念僧」的參考。

這一百位尊者約略是依據被佛陀度化的先後來排列的,例如第一位是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中第一位證道的阿若拘隣尊者,第一百位則是佛陀涅槃前最後一位度化的須拔尊者。

這一切要從頭說起:

悉達多太子自小生活在優渥的環境,見不到人世的苦難,直到他出城遊玩時在東城門遇到了老人、在南城門遇到了病人、在西城門遇到了死人、在北城門遇到了出家人,這讓他開始思考生老病死的問題,想要出家。他的父親淨飯王以各種方法要打消他出家的念頭,找了國師的兒子優陀夷帶悉達多太子娛樂,並勸太子不要出家,不過太子還是意志堅定地出家了。之後淨飯王的國師找了五位可信賴的人跟隨太子,就近觀察,這五位是:拘隣、拔提、摩訶男婆破馬師

悉達多太子於是開始了六年的苦行,首先接連跟著兩位外道仙人修得無所有處定以及非想非非想處定,但他發現禪定的最高境界也是無常,不是解脫。於是他改為修日食一麻的苦行,拘隣等五人也就跟著他苦行。然而隨著悉達多太子的身體骨瘦如柴,越來越無力,他苦到暈過去,幾乎餓死。最終他了解到這些自苦的行為沒有出路,不會導致解脫,於是捨棄了苦行,到河中洗去身上多年的污垢,並乞食以回復力氣,接受了牧羊女的供養,終於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為釋迦牟尼佛。

佛陀成道後最先想到要度的人,是他的兩位外道仙人老師,可是他們不久前才老死了。接著佛陀想到拘隣等五人,先前他們在見到佛陀捨棄苦行時,以為他放棄了,就到了波羅㮈國的鹿野苑地方繼續苦行。於是佛陀前往鹿野苑,和五比丘分享他所證知的真理,度化了五比丘。《增壹阿含經》卷十四〈高幢品24〉第5經載道:「是時,三千大千剎土有五阿羅漢,佛為第六。」

波羅㮈國有一位巨富叫做耶舍(又譯為善勝),一天歌舞娛樂過後,半夜醒來,見到睡著的美女,睡相難看有如死人,邊睡邊流口水,美女口中的白齒也是白骨,因此生厭離心,心神不寧地跑出城外,在河岸邊遇到佛陀,聽佛說法後隨佛出家,成為隨佛出家的第六人。

波羅㮈國有四位大富翁善肘牛跡、無垢、滿足,都是耶舍的好朋友,聽說耶舍隨佛出家,就來拜訪佛陀及耶舍,也就跟著出家求道,成為隨佛出家的第七至十人,通通證得阿羅漢。接下來耶舍的五十位朋友也陸續來隨佛出家。

不久後,佛陀行經摩竭提國的優留毘村,當地有位外道大師叫迦葉(後世稱為優留毘迦葉),佛陀借住附近有惡龍的石窟,收服了惡龍,讓優留毘迦葉驚訝,在一番較量後帶著所有五百位弟子隨佛出家。他的弟弟江迦葉象迦葉各帶領三百位、二百位弟子修行,都跟著出家,證阿羅漢。

以上有劃底線的尊者名字,即是在以下被佛陀特別提出稱讚的弟子名。

(一)[0557a17]

聞如是:

一時,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所謂阿若拘隣比丘是。初受法味,思惟四諦,亦是阿若拘隣比丘。善能勸導,福度人民,所謂優陀夷比丘是。速成神通,中不有悔,所謂摩訶男比丘是。恒飛虛空,足不蹈地,所謂善肘比丘是。乘虛教化,意無榮冀,所謂婆破比丘是。居樂天上,不處人中,所謂牛跡比丘是。恒觀惡露不淨之想,所謂[*]善勝比丘是。將護聖眾,四事供養,所謂優留毘迦葉比丘是。心意寂然,降伏諸,所謂江迦葉比丘是。觀了諸法,都無所著,所謂象迦葉比丘是。」

 拘隣陀.夷.男  善肘.婆第五
 牛跡及善勝  迦葉三兄弟

[校勘]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

「阿若拘隣」,巴利本作 Aññākoṇḍañña。

「悔」,大正藏原為「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悔」。

大正藏無「所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護」,大正藏原為「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護」。

「優留毘迦葉」,巴利本作 Uruvela-Kassapa。

「觀了」,宋、元、明三本作「觀于」。

[註解]

勸化:勸進、教化。

將養:侍奉、贍養。指為僧團募到食物、資材。

阿若拘隣:比丘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當中第一位證果的。「阿若」為音譯,義譯為「已了知」,拘隣尊者證果後才被稱為「阿若拘隣」。「拘隣」又譯為「憍陳如」。

四諦:四項聖者所證的真理:苦、集、滅、道。又譯為「四聖諦」。

優陀夷:比丘名,迦毗羅衛國國師的兒子,未出家前淨飯王請他帶悉達多太子娛樂,勸悉達多太子打消出家的念頭。佛陀成道後,跟隨佛陀出家,證阿羅漢。佛陀在回家鄉前先派遣優陀夷尊者回國,度化了原先不喜歡見到出家人的淨飯王,使得釋迦族人及全城的人民熱烈迎接佛陀進城,詳見《增壹阿含經》卷十五〈高幢品 24〉第5經。又譯為「優陀耶」。

摩訶男:比丘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出家後悟性高,且較其他人都早得神通。又譯作「摩訶男拘隷」。

善肘:比丘名,出家前是波羅奈國的富有長者,是最早隨佛出家的十人之一,他以神通飛行空中有如在平地走路般自然。又譯為「須婆休」。

乘虛:騰空。

榮冀:對榮華富貴的欲望。

婆破:比丘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能以神通騰空飛行,並以此協助教化。又譯為「惒破」。

牛跡:比丘名,出家前是波羅奈國的富有長者,是最早隨佛出家的十人之一。他過去多世為牛,行為仍有牛的習氣,例如吃完飯後會反芻,因此容易被人譏笑。為免有人譏笑聖者而造地獄惡業,佛陀讓他待在忉利天宮尸利沙園修習禪定、受天王供養。又譯為「憍梵波提」。

觀惡露不淨:即「不淨觀」,以心念專注觀察身體各組成成分的不淨,可以對治貪欲。「惡露」指不乾淨的。

善勝:疑為「善稱」的訛傳,又譯為「耶舍」,是隨佛出家的第六人。出生自波羅奈國的巨富世家,一天歌舞娛樂過後,半夜醒來,見到睡著的美女,睡相難看有如死人,邊睡邊流口水,美女口中的白齒也是白骨,因此生厭離心,心神不寧地跑出城外,在河岸邊遇到佛陀,聽佛說法後隨佛出家。

將護:侍奉、養護。指為僧團募到食物、資材。

四事供養: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供給資養出家人。

優留毘迦葉:摩竭提國優留毘(「木瓜」的音譯)村的迦葉,和大迦葉尊者不同人,是最早隨佛出家的外道大師。他帶領五百位弟子在連若河旁修行,佛陀經過時借住附近有惡龍的石窟,收服了惡龍,讓優留毘迦葉驚訝,在一番較量後帶著所有弟子隨佛出家。江迦葉、象迦葉是他的弟弟,各帶領三百位、二百位弟子修行,都跟著出家,證阿羅漢,詳見《增壹阿含經》卷十四〈高幢品 24〉第5經。他帶頭讓一千人隨佛出家,為佛教帶來許多信眾以及供養,因此是「將護聖眾,四事供養」。又譯為「優毘迦葉」、「優樓頻螺迦葉」、「欝鞞羅迦葉」。

結:結使;煩惱。

江迦葉:比丘名,優留毘迦葉的弟弟,在江邊修行,所以稱為「江迦葉」。又譯為「那提迦葉」。

象迦葉:比丘名,優留毘迦葉的弟弟,在象頭山的城修行,所以稱為「象迦葉」。又譯為「伽耶迦葉」。

[對應經典]

 

[進階辨正]

[導讀:王舍城的遊化]

五比丘之一的馬師尊者有一天在摩竭提國的首都王舍城乞食,被舍利弗見到。舍利弗當時是外道的大弟子,見到馬師尊者的威儀端正、行步穩重,就問他的老師是誰?學什麼法?馬師尊者回答說他的老師是佛陀,佛陀教他諸法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的。才聽完轉述,舍利弗尊者就得法眼淨、證初果了。

大目揵連從小就是舍利弗尊者的朋友,兩人原先都是外道的大弟子,曾互相約定先證悟真理的人要通知另一方。舍利弗尊者在聽馬勝尊者轉述佛說而證得初果後,即告訴目揵連,於是兩人一同帶著弟子從佛出家,很快都證得阿羅漢了。從此舍利弗尊者、目揵連尊者即成為協助佛陀弘法的左右手。

王舍城伽藍陀竹園

佛陀遊化王舍城時,二十億耳奉摩竭提國頻婆娑羅王的命令往見佛陀,接著就隨佛出家;大迦葉也在王舍城遇到佛陀,一見如故,當下請佛陀接受他為弟子。

此時釋迦族人已陸續聽說了佛陀成道的消息,過去被淨飯王派來勸佛陀不要出家的優陀夷等人也都隨佛出家。因為親自證得了真理,佛弟子們更是一傳十、十傳百,像舍利弗的舅舅摩訶拘絺羅,舍利弗的弟弟純陀、優波先那、離越,都先後加入了僧團。

(二)[0557b04]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威容端正,行步庠序,所謂馬師比丘是。智慧無窮,決了諸疑,所謂舍利弗比丘是。神足輕舉,飛到十方,所謂大目揵連比丘是。勇猛精勤,堪任苦行,所謂二十億耳比丘是。十二頭陀,難得之行,所謂大迦葉比丘是。天眼第一,見十方域,所謂阿那律比丘是。坐禪入定,心不錯亂,所謂離曰比丘是。能廣勸率,施立齋講,所謂陀羅婆摩羅比丘是。安造房室,與招提僧,所謂小陀羅婆摩羅比丘是。貴豪種族,出家學道,所謂羅吒婆羅比丘是。善分別義,敷演道教,所謂大迦旃延比丘是。」

 馬師.舍利弗  拘律.耳.迦葉
 阿那律.離曰  摩羅.吒.旃延

[校勘]

舍利弗~Sāriputta.

大目揵連~Mahā-Moggallāna.

「勤」,大正藏原為「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勤」。

「二十億耳」,宋、元、明三本作「二十耳億」。

大迦葉~Mahā-Kassapa.

阿那律~Anuruddha.

大正藏無「所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房室」,大正藏原為「房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房室」。

「與」,大正藏原為「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與」。

羅吒婆羅~Raṭṭhapāla.

大迦旃延~Mahā-Kaccāna.

[註解]

行步庠序:走路安詳肅穆。「庠」通「詳」,安詳。

馬師:比丘名,以威儀端正而聞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舍利弗尊者原先為外道大弟子,有次見到馬師尊者的威儀端正、行步穩重,就問他的老師是誰?學什麼法?馬師尊者回答說他的老師是佛陀,佛陀教他諸法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的。舍利弗尊者聽完就證得初果,接著從佛出家證阿羅漢。又譯為「馬勝」、音譯為「阿濕波誓」、「阿攝貝」。

舍利弗:比丘名,以「智慧第一」聞名。又譯為「舍利子」,因為他的母親名叫「舍利」。

神足:能依意念飛行、前往不論遠近的地方、或轉變物質的神通。又譯為「神足通」、「如意足」。

大目揵連:比丘名,以「神通第一」聞名。又譯為「目揵連」、「目犍連」、「大目犍連」。

二十億耳:比丘名,以「精進第一」聞名。出家後精勤苦行,卻一直未證果,因此萌生還俗的念頭。佛陀以彈琴為喻來開導他,說明修行不可太緩、也不可太急,二十億耳尊者調整步調後終於得阿羅漢。詳見《增壹阿含經》卷十三〈地主品 23〉第3經。音譯為「輸屢那」。

十二頭陀:捨棄對衣服、飲食、住處的貪著,以修鍊身心、去除塵垢煩惱的苦行法。有十二項規定:(1) 在阿蘭若處:居於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2) 常行乞食。(3) 次第乞食:乞食時沿門托鉢,不分貧富之家。又作「不擇家食」。(4)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 節量食:不吃過多,鉢中只受一糰飯。(6) 中後不得飲漿:日中一食後不再飲漿。(7) 著弊衲衣:穿著廢棄布所作的襤褸衣。(8) 但三衣:除三衣外,沒有多餘的衣服。(9) 塚間住:住於墓地。(10) 樹下止。(11) 露地坐。(12) 但坐不臥:不躺下。

大迦葉:比丘名,在佛成道後第三年隨佛出家,八天後即證得阿羅漢,以少欲知足、頭陀第一聞名,佛陀曾在輕視大迦葉尊者衣服破爛的比丘前,讓半座給他坐。又譯為「摩訶迦葉」。

天眼:能見到不論遠近的事物的神通。又譯為「天眼通」、「天眼智通」、「天眼智」。

阿那律:比丘名,以「天眼第一」聞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譯為「阿那律陀」。

離曰:比丘名,是舍利弗尊者俗家最年幼的弟弟,常樂坐禪,曾在一株樹下坐禪六年,摩訶拘絺羅尊者拜訪時問他為何坐枯樹下?他才發現樹枯了。又譯為「離越」、「離越哆」、「離婆多」。

勸率:身為表率,勸導別人

齋講:講堂。

陀羅婆摩羅:比丘名,他名字是「陀羅婆」,父親是位名叫「摩羅」的國王,因此被稱為「陀羅婆摩羅」或「小陀羅婆摩羅」。少年出家後證阿羅漢,得六神通,在王舍城負責為僧團分派、管理臥具、飲食,不曾有任何私心,佛陀稱讚他「能為大眾修供具」。又譯為「陀驃」、「陀驃摩羅子」、「陀羅驃摩羅子」。

招提僧:遊化四方的僧人。

小陀羅婆摩羅:即「陀羅婆摩羅」尊者。

羅吒婆羅:比丘名,出家前是拘樓瘦國貴族世家的獨子,佛陀遊化經過他家鄉時,聽到佛陀說法而求出家,但父母不准許他出家,因此絕食直到父母准許。出家後勤修證阿羅漢,以「能修淨行,善住山巖」聞名。十年後他回到家鄉乞食度化父母,父母以錢財、美女引誘他還俗,都不為所動。詳見《中阿含經》卷三十一〈大品 1〉第132經賴吒惒羅經。又譯為「賴吒惒羅」。

大迦旃延:比丘名,以「善解經律,而能論義」聞名。又作「摩訶迦旃延」、「迦旃延」。

[對應經典]

 

[進階辨正]

(三)[0557b18]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堪任受籌,不違禁法,所謂軍頭波漢比丘是。降伏外道,履行正法,所謂賓頭盧比丘是。瞻視疾病,供給醫藥,所謂讖比丘是。四事供養衣被、飯食,亦是讖[*]比丘。能造偈頌,嘆如來德,所謂鵬耆舍比丘是。言論辯了而無疑滯,亦是鵬耆舍比丘。得四辯才觸難答對,所謂摩訶拘絺羅比丘是。清淨閑居,不樂人中,所謂堅牢比丘是。乞食耐辱,不避寒暑,所謂難提比丘是。獨處靜坐,專意念道,所謂金毘羅比丘是。一坐一食,不移于,所謂施羅比丘是。守持三衣不離食息,所謂浮彌比丘是。」

 軍頭.賓頭盧  讖.鵬.拘絺羅
 堅牢及難提  金[*]毘.施羅.彌

[校勘]

「軍頭波漢」,大正藏原為「軍頭波漠」,宋、元、明三本作「軍頭婆漢」。今依CBETA本修訂為「軍頭波漢」。

賓頭盧~Piṇḍola-Bhāradvāja.

「讖」,大正藏原為「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讖」。*

「飯」,大正藏原為「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飯」。

「頌」,宋、元、明三本作「誦」。

大正藏無「所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鵬耆舍~Vaṅgīsa.

摩訶拘絺羅~Mahā-Koṭṭhita.

「金」,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金」。*

「于」,大正藏原為「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于」。

「讖」,大正藏原為「識」,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讖」。

「堅」,大正藏原為「善」,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堅」。

[註解]

受籌:分發計算人數用的細棒,以作投票計票或統計接受供餐的僧眾數目等用途。又譯為「行籌」。「籌」是以竹、木、銅、鐵等材料作成的細棒,多用於計算人數或是表決。

禁法:指戒律。

軍頭波漢:比丘名。有次佛弟子須摩提女被逼婚,燃香向佛求助,佛陀要所有已得神足的阿羅漢出席接受供養,軍頭波漢尊者是僧團當場最資深的上座,但只證初果,也沒有神通,眼看最資淺的小沙彌也有神足,自己怎麼有資格受籌接受供養?他的心清淨,在受籌的瞬間證得阿羅漢果,詳見《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二〈須陀品 30〉第3經。軍頭波漢尊者是接受佛陀付囑在法滅盡前不入涅槃的尊者之一,至今仍在人間行走。又譯為「君頭波漢」、「君屠鉢漢」。

賓頭盧:比丘名,出身婆羅門貴族,是俱睒彌國優填王的宰相之子,少年出家,證阿羅漢且有神通。佛陀成道後第六年,王舍城的樹提長者將栴檀木製成的鉢高懸在長竿上,表示誰能以神通取得就送誰,最後由賓頭盧尊者以神通取得,折服外道六師。但由於向未受大戒的人示現神通,被佛陀處罰離開閻浮提而到別的世界度眾,佛陀後來讓他回到閻浮提,付囑他在法滅盡前不入涅槃,以讓後世眾生供養植福。

瞻視:照顧。

偈頌:詩頌。梵語「偈陀」中譯為「頌」,合併稱為「偈頌」。

鵬耆舍:比丘名,佛弟子中最著名的詩人,常以即興的詩偈讚嘆三寶。又譯為「多耆奢」、「婆耆舍」。

四辯才:善於說法的四種才智,包含義辯(分別義理)、法辯(明白諸法)、辭辯(通達方言)、應辯(不畏懼說法)。又譯為「四辯」。

觸難答對:遇到困難的質問能適切地應答。

摩訶拘絺羅:比丘名,以「隨所敷演,而有大智」聞名,佛陀並且稱讚他的四辯才,,詳見《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一〈苦樂品 29〉第5經。他是舍利弗的舅舅,從佛出家前又被稱為「長爪梵志」。「摩訶」為音譯,義譯為「大」,加在人名前可作尊稱,例如用以和資歷較淺的同姓名人士區分。

難提:比丘名,他和阿那律尊者、金毘羅尊者共同修行的事蹟可參見《增壹阿含經》卷十六〈高幢品 24〉第8經。

一坐一食,不移于處:一天只吃一餐,即日中一食,而且一離開座位就算結束用餐,不移到其他地方再吃,這是十二頭陀行之一。

施羅:比丘名,原為摩竭陀國王舍城的外道大師,有五百位弟子,後來隨佛出家,詳見《增壹阿含經》卷四十六〈放牛品 49〉第6經。

三衣:出家人的三種袈裟,包括安陀會(日常勞務或就寢時用;貼身的衣)、鬱多羅僧(禮拜、聽法、聽戒時加披於安陀會外;上衣)、僧伽梨(外出托缽或入聚落王宮,說法教化時用;外套)。

不離食息:不離開一刻。「食息」在這裡指每時每刻。

浮彌:比丘名,他和王子耆婆先那童子的問答可見《中阿含經》卷四十五〈心品 3〉第173經浮彌經,和外道的問答可見《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43經。

[對應經典]

 

(四)[0557c03]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樹下坐禪,意不移轉,所謂狐疑離曰比丘是。苦身露坐,不避風雨,所謂婆蹉比丘是。獨樂空閑,專意思惟,所謂陀素比丘是。著五納衣,不著榮飾,所謂尼婆比丘是。常樂間,不處人中,所謂優多羅比丘是。恒坐草,日福度人,所謂盧醯甯比丘是。不與人語,視地而行,所謂優鉗摩尼江比丘是。坐起行步,常入三昧,所謂那提比丘是。好遊遠國,教授人民,所謂曇摩留支比丘是。喜集聖眾,論說法味,所謂伽比丘是。」

 狐疑.婆蹉離  陀蘇.婆.優多
 盧醯.優伽[*]摩  息.曇摩留.渠[*]

[校勘]

「蹉」,大正藏原為「嗟」,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蹉」。

「那」,大正藏原為「刪」,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那」。

「伽」,大正藏原為「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伽」。*

「渠」,大正藏原為「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渠」。*

[註解]

婆蹉:比丘名,原為外道出家人,曾執迷於十四無記的問題上,後來佛陀引導他離於十四無記的戲論,依於佛法觀察世間,並親自體證佛法,他發現佛法的利益後也從佛出家,證阿羅漢。詳見《雜阿含經》卷三十四「婆蹉種出家相應」。又譯為「犢子梵志」。

五納衣:撿拾被丟棄的衣物,清洗後縫製成的衣服,來源包括「道路棄衣、糞掃處衣、河邊棄衣、蟻穿破衣、破碎衣」這五種,也可指「火燒衣、水漬衣、鼠咬衣、牛嚼衣、嬭母棄衣」這五種。又譯作「糞掃衣」。穿五納衣而不穿施主布施的衣服是十二頭陀行之一。

塚:墳墓。

蓐:草蓆、草墊。

視地而行:視線擺在前方的地面而行走,不東張西望。

坐起行步,常入三昧:坐下、起身、行走時,心常定於一處而不散亂。

曇摩留支:比丘名。釋迦牟尼佛前生曾披頭髮在污泥上,要燃燈佛踏過,燃燈佛即授記釋迦牟尼在未來世當作佛,而曇摩留支尊者前生則罵燃燈佛說:「禿頭沙門為何將腳踏在清淨梵志的頭髮上?真不是人啊。」因此生生世世墮畜生道,直到釋迦牟尼佛時代才生而為人,詳見《增壹阿含經》卷十一〈善知識品 20〉第3經。

[對應經典]

 

[導讀:榮歸故鄉]

迦毘羅越城

佛陀在摩竭提國王舍城的弘法相當成功,許多長老及知識分子隨佛出家修行,整個國家裡上至國王、下至百姓,紛紛成為佛弟子。

佛陀接著準備拜訪家鄉迦毘羅越城,他先派遣優陀夷尊者回國,度化了原先不喜歡見到出家人的淨飯王,使得釋迦族人及全城的人民熱烈迎接佛陀進城,佛陀並為他們作了精采的說法。

在淨飯王的擁護下,五百位釋迦族人熱烈地要求隨佛修行、加入僧團。特別的是佛陀首先剃度了首陀羅(奴隸)種姓出身、原為釋迦族王室理髮師的優波離,這是佛陀落實種姓平等的第一步。這時出家的還包括佛陀俗家的堂弟阿那律、堂弟釋王、小弟難陀、兒子羅云、堂弟阿難,以及釋迦族人難提金毘羅等人。

在四姓平等的原則下,隨著佛陀遊化各地,越來越多地方的人不分貧富貴賤加入僧團修行,佛法也開枝散葉,廣為流傳。

(五)[0557c16]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壽命極長,終不中夭,所謂婆拘羅比丘是。常樂閑居,不處眾中,亦是婆拘羅比丘。能廣說法,分別義理,所謂滿願子比丘是。奉持戒律,無所觸犯,所謂優波比丘是。得信解脫,意無猶豫,所謂婆迦利比丘是。天體端正,與世殊異,所謂難陀比丘是。諸根寂靜,心不變易,亦是難陀比丘。辯才卒起,解人疑滯,所謂婆陀比丘是。能廣說義,理不有違,所謂斯尼比丘是。喜著好衣,行本清淨,所謂天須菩提比丘是。常好教授諸後學者,難陀迦比丘是。善誨禁戒比丘尼僧,所謂須摩那比丘是。」

 婆拘.滿.波離  婆迦利.難陀
 陀.尼.須菩提  難陀.須摩那

[校勘]

婆拘羅~Bakkula.

「亦是」,大正藏原為「所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亦是」。

大正藏在「丘」字之後有一「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滿願子~Puṇṇa Mantāni-putta.

大正藏無「所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波」,聖本作「婆」。

優波離~Upāli.,

婆迦利~Vakkalī.

「天」,宋、元、明三本作「大」。

「正」,聖本作「政」。

難陀~Nanda.

「起」,大正藏原為「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起」。

「疑」,聖本作「凝」。

難陀迦~Nandaka.

[註解]

婆拘羅:比丘名,終生沒有疾病且極長壽,他的事蹟詳見《中阿含經》卷八〈未曾有法品 4〉第34經薄拘羅經。又譯為「婆拘盧」、「薄拘羅」。

滿願子:比丘名,以「說法第一」聞名。又譯為「富樓那」、「富留那彌多羅尼子」、「滿慈子」。

優波離: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奉持戒律,無所觸犯」第一。又譯為「優婆離」。

信解脫:這裡指基於對佛、法、僧的不壞信心而得解脫。 or 由「隨信行」修行,證得初果但尚未證得四果的聖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脫」定力,也還沒斷盡煩惱者。因為先前隨著對佛法的清淨「信」心修行而證果、趣向「解脫」,所以名為「信解脫」。

婆迦利:比丘名,曾長期罹患重病,痛不欲生,最後以信堅固而持刀自刺,思維生法皆是死法,在舉刀砍下的瞬間證阿羅漢。詳見《增壹阿含經》卷十九〈四意斷品 26〉第10經、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第1265經。又譯為「跋迦梨」。

婆陀:比丘名,是舍衛城巨富之子,父母曾祈願若懷孕生子則讓兒子出家事佛,因此七歲即出家並證得阿羅漢。又譯為「跋陀羅」。

須摩那:比丘名,在八歲為沙彌時即獲佛陀稱讚「有恭敬之心向佛、法、眾」,而迅速證得四神足、四聖諦、四禪、四意斷。詳見《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二〈須陀品 30〉第2經。又譯為「修摩那」。

[對應經典]

 

(六)[0558a07]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功德盛滿,所適無短,所謂尸婆羅比丘是。具足眾行道品之法,所謂優波先迦蘭陀子比丘是。所說和悅,不傷人意,所謂婆陀先比丘是。修行安般,思惟惡露,所謂摩訶迦延那比丘是。計我無常,心無有想,所謂優頭槃比丘是。能雜種論,暢悅心識,所謂拘摩羅迦葉比丘是。著弊惡衣,無所羞恥,所謂面王比丘是。不毀禁戒,誦讀不懈,所謂羅云比丘是。以神足力能自隱,所謂槃特比丘是。能化形體,作若干變,所謂周利槃特比丘是。」

 尸婆.優波先  婆陀.迦延那
 優頭.迦葉.王  [*]羅雲.二般特

[校勘]

拘摩羅迦葉~Kumāra-Kassapa.

「云」,大正藏原為「雲」,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云」。

「翳」,大正藏原為「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翳」。

「槃特」,大正藏原為「般兔」,聖本作「般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槃特」。

「槃特」,大正藏原為「般兔」,聖本作「般」,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槃特」。

周利槃特~Cullapanthaka.

「迦葉王」,大正藏原為「王迦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迦葉王」。

「般特」,大正藏原為「般兔」,宋本作「槃菟」,聖本作「般菟」,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般特」。

[註解]

尸婆羅:比丘名,以「福德第一」聞名。詳見卷二十一〈苦樂品 29〉第2經、卷二十五〈五王品 33〉第2經。

道品:即「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類通往涅槃的方法。

優頭槃:比丘名,曾擔任佛陀的侍者,詳見《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七〔邪聚品 35〕第7經、《長阿含經》卷二第2經遊行經。又譯為「優波摩」、「優波摩那」、「梵摩那」、「白淨」。

能雜種論:能夠混合偈頌、譬喻等體裁來演說佛法。

羅云:比丘名,以嚴持戒律、精進修道聞名,譽為「密行第一」。他是佛陀未出家求道前的兒子,又譯為「羅睺羅」。

翳:隱藏。

周利槃特:比丘名,原來極為愚笨,後來在佛陀教導下掃地悟道。又譯為「周利般特」。

[對應經典]

 

[進階辨正]

(七)[0558a20]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豪族富貴,天性柔和,所謂釋王比丘是。乞食無厭足,教化無窮,所謂婆提婆羅比丘是。氣力強盛,無所畏難,亦是[*]婆提婆羅比丘是。音響清徹,聲至梵天,所謂羅婆那婆提比丘是。身體香潔,熏乎四方,鴦迦闍比丘是。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任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莊嚴服飾,行步顧影,所謂迦持利比丘是。諸王敬待,群臣所宗,所謂月光比丘是。天人所奉,恒朝侍省,所謂輸提比丘是。以捨人形,像天之貌,亦是輸提比丘。諸天師導,旨授正法,所謂天比丘是。自憶宿命無數劫事,所謂菓衣比丘是。」

 釋王.婆提波  羅婆.鴦迦闍
 阿難.迦.月光  輸提.天.婆醯

[校勘]

〔乞〕-【聖】

  聖本無「乞」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乞」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婆提婆羅」,宋、元、明三本作「婆提波羅」。*

「響」,聖本作「嚮」。

熏乎=動于【宋】【元】【明】

  「熏乎」,宋、元、明三本作「動于」。
  「動于」,大正藏原為「熏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動于」。

阿難~Ānanda.

顧=願【元】

  「顧」,元本作「願」。
  「願」,大正藏原為「顧」,今依據元本改作「願」。

待=侍【聖】

  「待」,聖本作「侍」。
  「侍」,大正藏原為「待」,今依據聖本改作「侍」。

宗=崇【聖】

  「宗」,聖本作「崇」。
  「崇」,大正藏原為「宗」,今依據聖本改作「崇」。

旨授=指授【宋】【元】【明】

  「旨授」,宋、元、明三本作「指授」。
  「指授」,大正藏原為「旨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指授」。

[註解]

釋王:比丘名,是佛陀俗家的堂弟,佛陀出家後曾為迦毘羅越國的國王,在佛陀回迦毘羅越國時和五百人一同出家。又譯為「跋提釋迦王」、「婆提唎迦」。

婆提婆羅:比丘名,因為體質關係要常常吃飯,佛陀允許他常常吃飯,他還不滿足,三個月沒拜訪佛。後來在阿難尊者提醒下,向佛懺悔,精進修行,證阿羅漢。佛陀形容他是出家人中食量第一的人,詳見卷四十七〈放牛品 49〉第7經。又譯為「跋提婆羅」,義譯為「吉護」。

[對應經典]

 

(八)[0558b07]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體性利根,智慧淵遠,所謂鴦掘魔比丘是。能降伏魔外道邪業,所謂僧迦摩比丘是。入水三昧,不以為難,所謂質多舍利弗比丘是。廣有所識,人所敬念,亦是質多舍利弗比丘是。入火三昧,普照十方,所謂善來比丘是。能降伏龍,使奉三尊,所謂那羅陀比丘是。降伏鬼神,改惡修善,所謂鬼陀比丘是。降乾沓和懃行善行,所謂毘盧遮比丘是。恒樂空定,分別空義,所謂須菩提比丘是。志在空寂,微妙德業,亦是須菩提比丘。行無想定,除去諸念,所謂耆利摩難比丘是。入無願定,意不起亂,所謂焰盛比丘是。」

 鴦掘.僧迦摩  質多.婆.那羅
 閱叉.浮盧遮  善業及摩難

[校勘]

淵=深【宋】【元】【明】

  「淵」,宋、元、明三本作「深」。
  「深」,大正藏原為「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深」。

「魔」,聖本作「摩」。

善來~Sāgata.

  ???

陀=地【聖】

  「陀」,聖本作「地」。
  「地」,大正藏原為「陀」,今依據聖本改作「地」。

懃=勤【宋】*【元】*【明】*

  「懃」,宋、元、明三本作「勤」。
  「勤」,大正藏原為「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勤」。

分別=分利【宋】【元】【明】

  「分別」,宋、元、明三本作「分利」。
  「分利」,大正藏原為「分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分利」。

婆=善【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善」。
  「善」,大正藏原為「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善」。

及摩難=摩難炎【宋】,=摩難焰【元】【明】

  ????

[註解]

鴦掘魔:比丘名,曾誤信邪師而以為殺人可升天,殺了許多人,後來受佛陀渡化出家,證阿羅漢。又譯為「央掘魔羅」、「央瞿利摩羅」。

僧迦摩:參見《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七〈邪聚品 35〉第10經。

水三昧:以水為專注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

火三昧:以火為專注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入這種定時,身體能發出火燄。又譯為「火光三昧」。

三尊:即佛、法、僧三寶。

乾沓和:八部眾之一,很會彈琴,是音樂神。不食酒肉,以香氣為食,其身也有香氣。又譯為「乾闥婆」。

[對應經典]

 

(九)[0558b22]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入慈三昧,心無恚怒,所謂梵摩達比丘是。入悲三昧,成就本業,所謂須深比丘是。得喜行德,無若干想,所謂彌陀比丘是。常守護心,意不捨離,所謂躍波迦比丘是。行焰盛三昧,終不懈墮,所謂曇彌比丘是。言語麁獷,不避尊貴,所謂比利陀婆遮比丘是。入金光三昧,亦是比利陀婆遮比丘。入金剛三昧,不可沮壞,所謂無畏比丘是。所說決了,不懷怯弱,所謂須泥多比丘是。恒樂靜寂,意不處亂,所謂陀摩比丘是。義不可勝,終不可伏,所謂須羅陀比丘是。」

 梵摩達.須深  娑彌.躍.曇彌
 毘利陀.無畏  須泥陀.須羅

[校勘]

大正藏無「所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喜=善【宋】【元】【明】

  「喜」,宋、元、明三本作「善」。
  「善」,大正藏原為「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善」。

「娑」,宋、元、明三本作「婆」。

「懈墮」,大正藏原為「解脫」,今依據聖本改作「懈墮」。

獷=穬【宋】【元】【聖】

  「獷」,宋、元、聖三本作「穬」。
  「穬」,大正藏原為「獷」,今依據宋、元、聖三本改作「穬」。

〔入金光三昧亦是比利陀婆遮比丘〕十四字-【宋】

  宋本無「入金光三昧亦是比利陀婆遮比丘」十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入金光三昧亦是比利陀婆遮比丘」十四字,今依據宋本刪去。

〔比丘〕-【聖】

  聖本無「比丘」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比丘」二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說=謂【聖】

  「說」,聖本作「謂」。
  「謂」,大正藏原為「說」,今依據聖本改作「謂」。

「娑」,元、明二本作「婆」。

毘利陀=比利陀【宋】【元】【明】

  「毘利陀」,宋、元、明三本作「比利陀」。
  「比利陀」,大正藏原為「毘利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比利陀」。

[註解]

梵摩達:比丘名,原為外道弟子,他的外道師父常和他跟隨在佛陀之後行走,他的外道師父用盡方法毀謗佛陀,而梵摩達則用盡方法稱讚佛陀。詳見《長阿含經》卷十四第21經梵動經。【待研究是否和《長阿含經》中者為同人,以及和後者是否為同人。】or Brahmadatta Thera. He was the son of the king of Kosala, and, having witnessed the Buddha’s majesty at the consecration of Jetavana, he entered the Order and in due course became an arahant. One day, while going for alms, he was abused by a brahmin, but kept silence. Again and again the brahmin abused him, and the people marveled at the patience of Brahmadatta, who then preached to them on the wisdom of not returning abuse for abuse. The brahmin was much moved and entered the Order under Brahmadatta. Thag. vs. 441-6; ThagA.i.460ff.

須深:比丘名,原為外道弟子,佛教僧團在當時獲得許多供養,因此外道派他到佛教僧團臥底以盜法。佛陀知道須深的動機,但仍讓他出家,後來須深尊者聽佛說法證初果,而向佛懺悔,詳見《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47經

娑彌陀:比丘名,《中阿含經》卷四十三〈根本分別品 2〉第165經記載佛陀為他說跋地羅帝偈(賢善偈):「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後略)」。《雜阿含經》卷三十九第1100經則記載他欣喜於在賢善的僧眾中,過著賢善的生活。又譯為「三彌提」、「三彌離提」、「善覺」。

曇彌:比丘名,曾任一寺主但性情暴戾,經常罵當地的比丘,導致當地的比丘都離開了,最後被當地的優婆塞集合起來趕走。曇彌尊者回到孤樹給孤獨園,找佛陀告狀,被佛陀再三阻止,並開示慈心的重要性後痛改前非,詳見《中阿含經》卷三十〈大品 1〉第130經教曇彌經。

比利陀婆遮:比丘名,他每天乞食經過恒河時,就說:「小婢,停水讓我過」,渡過之後再說:「小婢,你繼續。」恒河女神聽了不高興,向佛陀告狀,他就向恒河女神懺悔,說:「小婢,我懺悔。」原來是因為比利陀婆遮尊者過去多世生婆羅門家,傲慢的習氣難除。經過佛陀開示因果本末後,因為對佛的恭敬,終於根除了習氣。他的神通變化能點石成金以助人,但常常生病,藥不離身。又譯為「畢陵伽婆蹉」。

[對應經典]

 

(一〇)[0558c07]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曉了星宿,預知吉凶,所謂那伽波羅比丘是。恒喜三昧,禪悅為食,所謂婆私吒比丘是。常以喜為食,所謂須夜奢比丘是。恒行忍辱,對至不起,所謂滿願盛明比丘是。修習日光三昧,所謂彌奚比丘是。明算術法,無有差錯,所謂尼拘留比丘是。分別等智,恒不忘失,所謂鹿頭比丘是。得雷電三昧者,不懷恐怖,所謂地比丘是。觀了身本,所謂頭那比丘是。最後取證得漏盡通,所謂須拔比丘是。」

 那迦.吒.舍那  彌奚.尼拘留
 鹿頭.地.頭那  須拔最在後

此百賢聖,悉應廣演。

[校勘]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頭那=煩那【宋】

  「頭那」,宋本作「煩那」。
  「煩那」,大正藏原為「頭那」,今依據宋本改作「煩那」。

取=時【宋】

  「取」,宋本作「時」。
  「時」,大正藏原為「取」,今依據宋本改作「時」。

那迦=那伽【宋】【元】【明】

  「那迦」,宋、元、明三本作「那伽」。
  「那伽」,大正藏原為「那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那伽」。

[註解]

那伽波羅:比丘名,他接引老友學佛的記載可參見《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五〈莫畏品41〉第2經。他曾擔任佛陀的侍者,有次佛陀在半夜經行太久,他就披被子扮鬼想嚇佛陀,讓佛陀早睡,他作為侍者才能睡,而佛陀完全沒被嚇到,詳見《雜阿含經》卷四十九第1320經。

須拔:比丘名,是佛陀滅度前最後一位親自教導而證得阿羅漢果的弟子。詳見《雜阿含經》卷三十五第979經。。又譯為「須跋陀羅」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有同學提問:「曾聽說佛教不鼓勵算命,那為什麼那伽波羅被佛陀譽為曉了星宿,預知吉凶第一?」

世俗所謂的算命有不同層次,最低層次的是以算命為名,察言觀色,透過妄語而詐財騙色,這是造地獄惡業,為佛教所反對。高層次的則如印度古代「五明」當中的工巧明,包含了陰陽曆數,是一種探討世間現象的學問,可以應用在預知吉凶,有如中國古代的易經可以應用於五術(山、醫、命、卜、相)。「五明」是古印度的學科分類,也是行走世間的方便,古代許多佛弟子也精通五明。

要「曉了星宿」才有天文曆法,有了天文曆法也才能推算節氣的變化,訂出適合播種、收割等農作的時節,也能預測日月蝕等現象,算是古代頂尖的科學及氣象學。舉例而言,唐代的一行沙門制定了「大衍曆」,可說是中國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曆法,其精神被運用了將近一千年,一直到明末才被西洋曆法取代。

就「五明」而言,經律中所反對的是出家人以這些技術來賺錢維生、貪圖利養,叫做邪命活。佛教出家人如法乞食為生,不貪圖利養,而是清淨的修行人;如果靠世間技術賺錢求財,不管是懂得事理而規劃、仰觀星曆以測未來、為人做信差或跑腿、幫人開藥或治病,只要貪圖利養就是邪命。

至於在家眾並不戒賺錢,只要不違五戒,以正當的方法賺錢維生,可以用各種世間的技術合理求財。

[進階辨正]

 
agama1/增壹阿含經弟子品第四.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1/06 21:28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235000610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