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hmacaril: 我们在制作微信版《好读 杂阿含经》,其中《雜阿含經》卷七第164經:「懷妊不產、乳不𤛓」。 ② 𤛓:擠牛、羊乳,讀音同「克」。 书上的「𤛓」这个字,手机和电脑简体中文作业系统显示不出来,换成「搆」这个字可以显示。这样可以吗? David Chiou: 先講結論,根據《一切經音義》來看,我個人的解讀是: 「[(殼-一)/手]」是唐代時的正統用字,「撀」(上半為「殸」)、「𤛓」(下半為「牛」)、「𦎼」(下半為「羊」)是因為字型相近而成為異體字,「搆」則是因為同音而成為假借字。 就《一切經音義》的敘述來猜測,「撀」、「𤛓」、「𦎼」算是字型相近的錯字,但在唐代似乎已習以為常了。至於「搆」字,在《一切經音義》中,每提到一次就說一次用「搆」字是錯的,雖然經文有用這字。倒是唐代時的正統用字「[(殼-一)/手]」,現代的unicode似乎打不出來了,字型或音相近的錯字或異體字則都有收錄在unicode中。 《一切經音義》主要的相關詞條如下:
順帶一提,字型相近的異體字,發音不一定相同:
至於同音的假借字「搆」,讀音自然同「夠」。 David Chiou: 回到原經文,由於用「搆」取代的話,校勘ⓑ可能比較難懂,會從: ⓑ 「𤛓」,大正藏原為「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𤛓」。 變成: ⓑ 「搆」,大正藏原為「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搆」。 讀者可能會覺得奇怪。 至於「𤛓」、「𦎼」這兩個異體字,手機上也無法顯示。 因此若要將就手機的顯示而選一個異體字,「撀」字在手機上可顯示,可能稍好些。 這幾個字本來在唐代民間都通用,而現代都沒在用,所以也不必拘泥就是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