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曜禎

前些日子被大德示警將來有變成野狐之虞,害末學著實不安了好幾天。;) 不過末學想起野狐的故事,疑問不禁又興起,希望不會因為這樣的疑問,而從野狐再變成野狐身上的虱子,阿彌陀佛!

末學的疑問是這樣: 禪師因回答大成就者不落因果的邪見而墮落。所以正見應是所有眾生都在因果律支配下,只是大成就者不眛,能了知,能安受。但阿羅漢是自知不受後有,不再輪迴。難道這些像舍利弗,大迦葉等阿羅漢聖者的業都盡了嗎?感恩大德知識賜敖。


From: David Chiou

這是大哉問,我們斗升小民要怎樣談佛法,才不會變野狐禪?要不然談這個也會變野狐、談那個也會變野狐,還有人能談佛法嗎?寺院不成了動物園嗎?

其實就是佛陀常教我們的,要依經、依律而談。依經而說,起碼不是我們自作主張,而是佛說的。除非斷章取義或是誤解意義,否則誰敢說佛說的是野狐禪?

回到原提問,佛陀的看法是什麼?

其實,兩千六百年前,就有人問過佛陀這個問題了,等下我再貼上來。


From: David Chiou

佛陀曾反覆再三被問過這個問題,在《雜阿含經》、《中阿含經》、《增壹阿含經》乃至其它北傳經典都有記載這個問答,可見在佛世時這是個 FAQ。很可惜的,到了現代,這個 FAQ 卻變成大多人不知道、或不敢回答的問題了,也可見佛法是式微了。

經上是這樣記載的:

《雜阿含經》卷35:「爾時,尸婆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有一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如是說:『若人有所知覺,彼一切本所作因,修諸苦行,令過去業盡,更不造新業,斷於因緣,於未來世無復諸漏。諸漏盡故業盡,業盡故苦盡,苦盡者究竟苦邊。』今瞿曇所說云何?」 佛告尸婆:「彼沙門婆羅門實爾洛漠說耳,不審不數,愚癡不善不辯。」 (CBETA, T02, no. 99, p. 252, c13-21)

《中阿含經》卷4〈2 業相應品〉:「諸尼揵等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業因苦行滅,不造新者,則諸業盡,諸業盡已,則得苦盡,得苦盡已,則得苦邊。」 (CBETA, T01, no. 26, p. 442, c2-5)

簡單講,尼犍子外道認為人所有經歷的一切,都是因為過去自己所造的業而造成的。因此尼犍子主張以「苦行」來「消耗」過去的業,尼犍子以為自討苦吃能讓業快點消耗掉,業消耗光了就解脫了,止息一切煩惱、證得涅槃。

到今天印度還可以看到耆那教外道修苦行的,例如一輩子舉起一隻手不放下、一輩子站著不坐、或是號稱日食一麻等等,認為虐待自己就能快速證道。

尼犍子的看法正確嗎?

我想,在場各位都知道尼犍子外道的看法是不對的,因為自己虐待自己的苦行也是在愚癡下造業,而不能「消耗」業力。

佛陀也明白的說尼犍子的看法是錯誤的。那什麼看法才是正確的呢?

經文一大堆,晚點再來交待了


From: David Chiou

就佛教來說,要怎麼才能解脫、涅槃?聖者和業的關係如何?

上面引用的二經中,佛陀都有作詳細的說明,以下是其中的重點經文:

http://buddhaspace.org/agama/35.html#九七七

《雜阿含經》卷35:「有五因五緣生心法憂苦。何等為五?謂因貪欲纏,緣貪欲纏,生心法憂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緣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生彼心法憂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緣生心法憂苦。尸婆!有五因五緣不生心法憂苦。何等為五?謂因貪欲纏,緣貪欲纏,生彼心法憂苦者,離彼貪欲纏,不起心法憂苦,是名五因五緣不起心法憂苦。現法得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尸婆!復有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CBETA, T02, no. 99, p. 253, a8-18)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19.html#一九_中阿含業相應品尼乾經第九_初一日誦

《中阿含經》卷4〈2 業相應品〉:「我所自知、自覺法為汝說者,若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皆無能伏,皆無能穢,皆無能制。云何我所自知、自覺法為汝說者,非為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能伏、所能穢、所能制?若有比丘捨身不善業,修身善業,捨口、意不善業,修口、意善業,彼於未來苦,便自知我無未來苦,如法得樂而不棄捨。彼或欲斷苦因,行欲,或欲斷苦因,行捨欲,彼若欲斷苦因,行欲者,即修其行欲,已斷者,苦便得盡。彼若欲斷苦因,行捨欲者,即修其行捨欲,已斷者,苦便得盡。若彼比丘便作是念:『隨所為、隨所行,不善法生而善法滅,若自斷苦,不善法滅而善法生,我今寧可自斷其苦。』便自斷苦。自斷苦已,不善法滅而善法生,不復斷苦。所以者何?比丘!本所為者,其義已成,若復斷苦,是處不然。」 (CBETA, T01, no. 26, p. 444, a8-24)

這些經中佛陀回答的義理是相通的,平日用功讀經的同學應該已讀懂了。為減少對其他同學文字上的障礙,我也簡單說明佛陀回覆的重點:

就佛法來看,若要解脫於苦,就要離貪、瞋、癡、慢、疑;若要未來沒有更多的惡報,就要身、口、意修善,而不再造惡。

耆那教認為要消過去的惡業,要苦行,佛陀則表示要離貪瞋癡慢疑; 耆那教認為要不造未來的惡業,要苦行,佛陀則表示要修善而不造惡。 佛陀認為,愚癡的苦行無法消業、無法避免造未來的惡業,因為基於愚癡而苦行自殘本身就是在造業。

在遇境生心的當下,在眼見色、耳聽聲……根境和合生識的當下,如果不起貪瞋癡慢疑,就斷了十二因緣的鎖鏈,斷了十二因緣的鎖鏈當下就不受苦,當下就是解脫,也就沒有煩惱(無漏)。

「十二因緣」是聖人真正可以斷的因緣、斷了就離苦的因緣。

因此,許多經中也解釋什麼是佛教說的「業滅盡」?

《中阿含經》卷27〈5 林品〉:「云何知業滅盡?謂更樂滅業便滅,是謂知業滅盡。云何知業滅道?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業滅道。若比丘如是知業,知業所因生,知業有報,知業勝如,知業滅盡,知業滅道者,是謂達梵行,能盡一切業。」 (CBETA, T01, no. 26, p. 600, b3-8)

「更樂」是「觸」的另譯,就是指根境和合生識的觸,觸是十二因緣的一支,「觸滅」即斷了十二因緣的鎖鏈,而能盡一切業。

《本事經》卷1〈1 一法品〉:「云何應知諸業盡滅。業盡滅者。謂愛滅故。諸業盡滅。」 (CBETA, T17, no. 765, p. 663, b19-20)

「愛」也是十二因緣的一支,「愛滅」也斷了十二因緣的鎖鏈。只要能斷十二因緣的鎖鏈,就是佛教所謂的「業滅盡」。

要怎麼斷十二因緣的鎖鏈呢?在這些經中佛陀都說了答案:八正道。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證得四聖諦,自然斷十二因緣的鎖鏈。

佛教的「消業」並不是自討苦吃而能消耗什麼業,而是要能斷十二因緣的鎖鏈,才是業盡滅。聖者眼睛能夠看見東西、耳朵能夠聽到東西,但聖者沒有「我見」,不執著這些是「我的」,不會因此起貪著、起煩惱,自然也就沒有苦,而能解脫。


From: David Chiou

有了以上的認知,在讀不同的「論」時,對於其中關於「業」或「消業」的討論,就比較能理解了。因為「消業」這詞不是專有名詞,不同的論中可能有不同的解讀,而且在佛教和外道來看也是全然不同的看法。了解其意義、前後文,比起字面來得重要。

來看看後世的論師怎麼說的?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47:「煩惱盡故而般涅槃,非由業盡。故業非漏,諸阿羅漢業積如山,後蘊不續,般涅槃故。」 (CBETA, T27, no. 1545, p. 244, c6-8)

白話翻譯:沒有煩惱所以稱為涅槃,而不是因為沒有過去的業所以稱為涅槃。所以「業」不一定是「漏」(煩惱),阿羅漢過去世可以有如山一般高的業,但(斷了十二因緣的鎖鏈而)涅槃、不受後有。

印順法師《學佛三要》:「所以說:業盡報息,則入涅槃。業盡的盡,不是沒有了,只是過去了,再也起不了作用。這樣,煩惱一斷,業種就乾枯了,生死的果報,也就從此永息。」

學佛以經、律為依歸,有了經、律的了解,自然論也變簡單了,論中的不同文字也就不會造成困擾了。

 
agama/研討_阿羅漢業盡了嗎.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90300083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