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elon888 (melon) 各位學長好: 《雜阿含經》卷37第1031經以及卷22第592經提到,給孤獨長者初次見 佛即成就四不壞淨,證初果須陀洹。 《雜阿含經》卷37第1030經提到,給孤獨長者成就四不壞淨,並得世尊 授記為三果阿那含(而不是初果須陀洹?)。然而1031經中,給孤獨長者 卻自己記說自己得須陀洹果。當然,若長者是三果,表示長者在這一 世中,修行大有進步,也很合理。 可是,對照到《雜阿含經》卷22第593經,給孤獨長者命終後往生的是 欲界兜率天。問題是,三果「理當」不再往生欲界,而是往生色界、 無色界,所以,其中可能有某個環節需要進一步確定?
作者 belleyyc (烏龜健走^^) 如果說往生前,是隨重業、隨念、隨習, 有可能給孤獨長者已經發願往生兜率陀天之類的,加上三果的成就, 應該臨命終時,已具備正念、能隨念往生,而佛經沒有記載?
作者 Melon888 (melon) ※ 引述《belleyyc (烏龜健走^^)》之銘言:
隨願往生嗎,belle 的觀點很有啟發性呢! 因為一般的理解,三果會往生色界或無色界,然後最遲在天界的當生入 般涅槃,不知三果聖者是否也會發願往生欲界吼~ melon
作者 DavidChiou 簡單搜尋找到的其他相關所載: 《釋迦氏譜》卷1:「雜阿含云。須達病佛看病困。終記得三果生兜率天。以本願故生天。後來至佛所說偈(不載)。余據那含果人不生欲界。本願曲開故爾。」 (CBETA, T50, no. 2041, p. 97, a10-13) 《釋迦譜》卷3:「雜阿含經云。給孤獨長者疾病。佛往看疾。記其得阿那含果。乃至命終生兜率天。為兜率天子。作是念。我不應久住於此。當往見世尊。作是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頃。於兜率天沒現於佛前。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時給孤獨天子。身放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而說偈讚即沒不現(增一阿含經云。阿那邠坻太子白世尊言。我是須達又名阿那邠坻)。」 (CBETA, T50, no. 2040, p. 66, b11-17) 《法苑珠林》卷39:「人壽百歲時有長者名須達多。此園地 廣唯十里。純以金餅布地周滿園中。金厚五寸。買此園地奉施如 來起為住處。至後彌勒佛出世時。人壽八萬歲。須達爾時為 蠰佉國大臣。名須達多。此園地還廣一由旬純以七寶遍滿布 地。奉施如來起為住處。過去未來地雖延促。終是一所。能施之 人雖有前後。據體而論還是一人。常為長者殷富熾盛。常充 供養諸佛不絕。至釋迦時初得須陀洹果。臨終時得阿那含果。 至彌勒佛出時方證阿羅漢果。故雜阿含經云。給孤獨長者疾病。 佛自往看病。記其得阿那含果。乃至命終生兜率陀天。」 (CBETA, T53, no. 2122, p. 592, c1-13) 《賢愚經》卷10〈須達起精舍品41〉:「長者須達,共舍利弗,往圖精舍,須達手自捉繩一頭,時舍利弗自捉一頭,共經精舍。時舍利弗,欣然含笑。須達問言:「尊人何笑?」答言:「汝始於此經地,六欲天中,宮殿已成。」即借道眼,須達悉見六欲天中嚴淨宮殿,問舍利弗:「是六欲天,何處最樂?」舍利弗言:「下三天中,色欲深厚,上二天中,憍逸自恣,第四天中,少欲知足,恒有一生補處菩薩,來生其中,法訓不絕。」須達言曰:「我正當生第四天上。」出言已竟,餘宮悉滅,唯第四天宮殿湛然。」(CBETA, T04, no. 202, p. 420, c25-p. 421, a6) 果然他發願往生兜率天追隨彌勒菩薩,並隨彌勒菩薩下生而證阿羅漢。若就地球時間來看,這樣子比起往生至五不還天之後證得阿羅漢的速度可能還快。 如果以上所述無誤,雖然阿那含原則上不再還生欲界,但也可能由願力而有例外。或許可由經律所載多比對一下。
作者 Melon888 (melon)
依照 David 提供的資料,《增一阿含、49、51、7》裡提到,長者命終後 往生三十三天,而《雜阿含經》卷 22 第 593 經則說是兜率天,都是欲 界。 以兜率天為例,其實小的有稍微算過,若沒有中夭的話,兜率天眾的壽命, 大約合 5.84 億地球年(《雜阿含經》卷 31 第 861 經)。而根據經典記載, 彌勒菩薩大約會在 56 億地球年之後下生成佛。也就是說,若以凡夫之身 往生到兜率天的天眾,可能沒辦法活到 56 億年後隨菩薩下生,而得先輪 迴到別的地方去? 所以,為了在輪迴裡拿到更多自由權,我的如意算盤打來打去,最自利利 他的方法,就是像給孤獨長者一樣,先證得初果以上(比如說可以先發願 追隨彌勒菩薩聽法學習,不論菩薩在哪一層天),就保證永不墮惡趣,最 晚七次往來人天(14生)就必定解脫。在這七次往來的期間,由於已經對法 斷疑,所以可以說出非常正確的法幫到非常多的人,然後如果證得了更高 的聖果,就好像給孤獨長者這樣,就更可以自由決定要不要繼續留在人間 幫忙,「留惑潤生」啦 :D 不知道給孤獨長者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想法呢?:P
作者 DavidChiou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銘言:
看來 Melon 數學還不錯。其實經中的五十六億年,相當於現今所謂的 五億六千萬年,是因為古時的「億」的定義不同而造成的。 這樣子五億六千萬年,跟兜率天眾的壽命約五億八千萬年,就相當接近了! 看來的確釋迦牟尼佛弟子未證阿羅漢者,可往生兜率天,然後兜率天命終剛 好就和彌勒菩薩一起下生人間,算得真是準呀!! 因此彌勒菩薩及佛弟子在天上也不是中夭,而是天壽盡時自然下生人間, 然後就可以證阿羅漢了,算得準準的。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如果一年算成 360 天 (一年 12 月, 1 月30 天), 就會更接近了. 古時有以千萬為億的算法, 這樣算就差不多了.. 只是我們算起來是 5億6千7百萬年. 古人算的是 57億6千萬年 , 差 10 倍是可忽略的, 數字6與7相反, 或許古人口耳相傳久了, 就傳錯了. :Q
作者 Melon888 (melon)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啊!對吼!!這麼一對照,一整個就是準、一整個就是合理啊!我之前居 然完全沒想到,一生補處佛是兜率天「壽滿」後下生,若兜率天眾壽命 是 5.76 億年(其實經上就是用一年 360 天去算的,之前 5.84 億年是 我亂用 365 天去算的啦 ><),那麼彌勒菩薩壽滿下生的確應該也是 5.76 億年後。我過去居然完全不懂得把「56億年」和「5.76 億年」的 關係聯想在一起,只是隱隱覺得哪裡不太對,卻抓不到問題,現在一下 變得好清楚喔!:D Jiss Ye:
南傳法句經的故事:
今生快樂,來生快樂,造作善業的人今生與來世都快樂; 沙瓦提城的給孤獨長者和維沙卡兩人都是佛教徒,也固定在家裏供養眾多比庫。維沙卡家的供養由她的孫女負責,而給孤獨長者家則首先由長女,接著由次女,最後由最小的女兒修摩那戴葳負責。明白佛法的長女和次女結婚之後都住到夫家去了,所以剩下修摩那戴葳在家負責佈施的工作。 後來,修摩那戴葳病在旦夕的時候想要見父親,他父親來的時候,她稱呼父親為“弟弟”之後立刻逝世。她的稱呼使她的父親困惑不安,以為她的女兒在臨終時正念沒有現前,所以,他就去找佛陀,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修摩那戴葳臨終時,意識清楚,而且正念現前 。 佛陀說修摩那戴葳稱呼父親為弟弟是正確的,因為她的修行層次比父親高,她已經證得二果,而父親只證得初果。佛陀並且向給孤獨長者說,修摩那戴葳已經往生都答天了。 給孤獨長者在證得初果之後.當然也可能再昇進證得三果.... 我讀經不多.想請問法友們: 阿含經中.是否有多處提到給孤獨長者有證得三果? 南傳三藏中.是否也有記載?
[三果聖者雖然一般是往生色界的五不還天、不須再投生到欲界,但也可能因願力而有例外。]
總覺得三果聖者.還會再投生欲界.是不可思議的事!~ David Chiou: Jiss Ye 提出的是大哉問,很難由經典的比對得出結論,因為佛世時弟子證阿羅漢的太多了,連證阿羅漢的人都記不完,證三果的弟子被特別記在經典上的少之又少,像《雜阿含經》第595經: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2.html#五九五 提到那時已有七位釋迦牟尼佛弟子往生五淨居天,列了七個名字,這七個名字很陌生,雖然在他們應該是佛陀的早期弟子。 給孤獨長者實在是很特殊的人物,所以經典中才會提到了好幾次,其他的三果弟子大多沒什麼版面 若分別就北傳及南傳典籍來說,北傳一般是認為給孤獨長者是三果,南傳則沒有該小經。這可能是北傳經典記錯,也可能是南傳經典刪去不合理的小經(南傳近代還結集過、修正結集者認為的錯誤),我沒有時光機所以也只能客觀提出供參考。 有人可能會問這記載是不是《雜阿含經》傳抄的部派蓄意添加的?這幾乎不可能,因為北傳《雜阿含經》是由「說一切有部」傳抄的,這個部派在上座部中是極端的反大乘,不像法藏部等部派較兼容,因此不會蓄意添加這類較接近大乘經典思想的看法,頂多是誤植。 Heaven Chow: 根據雜阿含 1031 這段經文
《雜阿含經》卷37: 我個人傾向認為是記錄錯誤了. 因為一般四不壞淨是用在初果的一種描述, 而不是用在三果. 再加上三果為不還果, 若能再生欲界, 就不會如此定義了. 因此與其相信三果會再生欲界, 我比較願意相信長者是初果聖者. Cheng Soon Lee: 单看1031的经文,长者自说四不坏净后,佛记三果,这不代表单单成就四不坏净就是三果。佛以漏尽明记长者,不纯以长者所说而记。 另外,1033 和 1035 经也有相似经文。差别只是加上六随念,同样也是记得三果。 《雜阿含經》卷37:「(一〇三三) 達磨提離長者修多羅亦如世尊為給孤獨長者初修多羅廣說,第二修多羅亦如是說。差別者:「若復長者依此四不壞淨已,於上修習六念:謂念如來事,乃至念天。」 長者白佛言:「世尊!依四不壞淨,於上修六隨念,我今悉成就,我常修念如來事,乃至念天。」 佛告長者:「善哉!善哉!汝今自記阿那含果。」」(CBETA, T02, no. 99, p. 270, a7-14) 《雜阿含經》卷37:「時,婆藪長者身遭苦患。 爾時,世尊聞婆藪長者身遭苦患……如前達摩提那長者修多羅廣說,得阿那含果記,乃至從坐起而去。」(CBETA, T02, no. 99, p. 270, b16-19) 我只是要说不能单以“四不坏净”只是初果的成就而否定记得三果的经文。至于为什么三果还会生到兜率欲界天,这是在我的话题之外。 Heaven Chou: 1035 經是同 1033 經, 它們都是 “依四不壞淨,於上修六隨念” , 是比四不壞淨再往上進階修行了. 我選擇相信其非三果, 也不是單以四不壞淨來判斷的, 我之前已經說明了. David Chiou: Heaven 說得也有理,但說有四不壞淨並不見得就只有初果,像上週的進度《雜阿含經》卷二十二第594經,無熱天(五淨居天之一)天子說:「我於見佛無厭故,身壞命終生無熱天;我於佛法無厭足故,生無熱天;供養眾僧無厭足故,身壞命終,生無熱天。 」 無熱天是三果聖者所往生處,而此經對這位天子的形容也像是四不壞淨,此經在南傳及《別譯雜阿含經》也都有一樣的敘述。就反方觀點來說,也可以主張594經所述不只四不壞淨,而有念佛、念法、念僧,那就是六念,不過給孤獨長者的念佛也是有名的 Heaven Chou: 我會如此考量,主要是因為如下的經文為數不少,而且「阿那含」的意思就是「不還」,如果阿那含果聖者再於欲界受生,很多基本的道理就不知如何理解了。 反之,在阿含經中指出給孤獨長者為阿含那的只有一篇,而且那篇只提四不壞淨,類似的經文也有指出長者是初果,因此我自己才選擇相信此處記錄有誤,算是影響最小的。 《雜阿含經》卷29:「有比丘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CBETA, T02, no. 99, p. 209, c25-26) 《雜阿含經》卷29:「斷此五下分結,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學。」(CBETA, T02, no. 99, p. 211, a27-28) 《雜阿含經》卷33:「五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此五下分結斷,於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CBETA, T02, no. 99, p. 239, a22-25) 《雜阿含經》卷34:「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優婆夷,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夷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復還生此。」」(CBETA, T02, no. 99, p. 246, c22-25) 我想在阿含經或尼柯耶找如下的經文, 但找不到, 借密教部的經文供參考.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5〈入如來不思議甚深事業品5〉: 「復次若阿那含還生欲界無有是處。若阿那含不生欲界。能盡苦際得涅槃者斯有是處。」 (CBETA, T19, no. 997, p. 543, c12-13) David Chiou: 若給孤獨長者真的是三果往生兜率天,那就北傳的角度,唯一的解釋是他是隨願往生,因為《賢愚經》有記載他發願往生兜率天(不知南傳有沒有該記載?),而《增壹阿含經》也有記載佛陀授記他未來世隨彌勒下生。這個「隨願往生」的概念在北傳很常見,但就我所知在南傳似乎是不承認的 Cheng Soon Lee: 有学者已经注意到三果的定义的差异。
“But in the oldest passages referring to these 4 stage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hird does not use the word anāgāmin (D i.156; ii.92; iii.107; M ii.146) and anāgāmin does not mean the breaking of bonds, but the cultivation of certain specified good mental habits (S iii.168, the anatta doctrine; S v.200 -- 2, the five Indriyas; A i.64, 120, cultivation of good qualities, ii 160; v.86, 171 = S 149). ”
“It is probable that already in the Nikāya period the older, wider meaning was falling into disuse. The Abhidhamma books seem to refer only to the Saŋyojana explanation; the commentaries, so far as we know them, ignore any other. ”
Source: Pali-English Dictionary, TW Rhys Davids, William Stede, David Chiou: 律部的學術層級較高,不亞於阿含經,今天看了看律部,看來「給孤獨長者證三果」並不是《雜阿含經》第1030經所特有,而是在律中有幾次的記載: 《十誦律》卷18:「須達居士言:「大王不知耶?我於佛前坐聽法,恭敬佛故不起迎王,無有憍慢。」王時大羞小退一面,問諸大臣:「此是何人,著弊故衣在佛前坐,不起迎我?」諸大臣言:「大王!此名須達居士,是佛弟子得阿那含道,在佛前坐聽法,敬佛故不起,無憍慢心。」」(CBETA, T23, no. 1435, p. 125, a2-8) 《十誦律》是「說一切有部」所傳的律,與南傳分別說部赤銅鍱部巴利律戒條接近,但因屬於不同部派,其所述的制戒因緣有差別。 《菩薩本行經》卷2:「於是須達聞法踊躍無量,身心清淨得阿那含道 [... ...] 佛言:「此人以得阿那含道,坐起惡意向此人故,是使爾耳。若不還者,王必當危不得全濟。」王聞佛語即大恐怖,即向須達懺悔作禮」 (CBETA, T03, no. 155, p. 115, c19-22) 以上兩處記載大同小異。 南傳竟然也有一則和《十誦律》及《菩薩本行經》相近的記載,而且如《十誦律》所載,在此事後波斯匿王都應宮女要求請僧眾入宮說法,但南傳沒有提到居士的名字: 南傳《本生經》卷3〈大精本生〉:「時有一名羌達巴尼(撑傘)之不還果信士於佛處聞法而坐。王見懷疑而暫立,繼而自思惟:「此男若為惡人,則不至坐於佛傍聞法。此男並非惡人。」於是近佛禮拜坐於其傍。信士為向佛表尊敬之意,並未對王迎拜,亦未敬禮,因此,王頗感不快。佛知王意,向王讚信士之德,佛言:「大王!此信士博學,通曉聖典,離諸欲念。」」(CBETA, N32, no. 18, p. 149, a14-p. 150, a4 // PTS.Ja.1.381) 其他律中提到給孤獨長者為三果: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44:「善與者,室羅伐城有一長者名曰善與,大富多財豐足受用,[... ...]佛為說法,夫婦二人得不還果,即於是日其子誕生」(CBETA, T23, no. 1442, p. 869, b25-c13) 「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律也表示給孤獨長者是三果。不過此律的記載中把他太太也包含進來了,和其他經律的記載較不同。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45:「使入便見善與長者佛邊聽法,廣如上說。乃至王出門外告左右曰:「汝若見彼長者出時,報云:『大王有教,長者速去離我國中。』」時有諸天於長者處心生敬重,聞是語已各懷忿恚,於王身上便放毒蜂。[... ...]佛言:「大王!宜應就彼而申愧謝。」王曰:「我愧謝時禮其足耶?」佛言:「不應致禮,應至彼前而執其手告言:『長者!我出麁言,幸見容恕。』」」(CBETA, T23, no. 1442, p. 872, b5-17) 此律也提到波斯匿王因為給孤獨長者只顧著聽佛陀說法而有誤會,不過事件的細節多出了毒蜂懲罰波斯匿王這一段。 就客觀的來看,可確定幾件事:
1) 佛世時大家認為給孤獨長者曾證三果,但南傳部派因為不認為三果可「重入娑婆」,在後代結集修正時將看似較不合理的部分給和諧掉了,例如省略了波斯匿王一事的居士名字。 何者才對,就不是可以「表決」的了,僅將經律中個人所能查到的分析列出如上,讓大家自己思考。我們不見得須要下結論誰才是對的,「單純了解不同處而不加以價值判斷」,這也勉強可以算是正念吧 祝各位居士成為現代給孤獨長者,法師則成為當代舍利弗! Heaven Chow: 看到大剛貼的這段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44:「善與者,室羅伐城有一長者名曰善與,大富多財豐足受用,[... ...]佛為說法,夫婦二人得不還果,即於是日其子誕生」(CBETA, T23, no. 1442, p. 869, b25-c13) 剛好查到此經 《大寶積經》卷82:「爾時復有法施(丹本愛敬)長者、名稱長者、【善與長者】、耶奢達多長者、善財長者、愛行長者、【給孤窮長者】、龍德長者、實喜長者,是等各與五百長者,俱出舍衛大城詣祇陀林【給孤窮精舍】。」(CBETA, T11, no. 310, p. 472, b15-20) 因此會不會有二個善與長者? 甚至二者混淆的情況? 底下摘錄自中華佛教百科,給狐獨長者的確也稱為善與。 【須達】(梵Sudatta,巴Sudatta) 古中印度憍薩羅國舍衛城長者,波斯匿王的主藏吏。又稱須達多、蘇達哆,意譯善施、善授、【善與】、善給、善溫。氏為城中富豪,秉性仁慈,因常憐愍貧窮、孤獨者,好行布施,故人譽為阿那他擯荼陀(梵Ana^thapin!d!ada,巴Ana^thapin!d!ika,藏Mgon-medzas-byin,譯給孤獨食或給孤獨)。 Cheng Soon Lee: 古代部派论著中不难找到退失二果、三果,甚至是四果的说法;唯一大家没有争议的是初果不会退为凡夫。 一般说法都是说依禅定离欲界、断贪、嗔,所以一旦退失禅定,就会退失三果。
依南传说法:
如果说成就三果后一定不退,那么除非
如果可能性1)也被否定的话,也就是三果也可能退失禅定,那么三果一定不退就表示 David Chiou: 就我很片面的理解,禪定是容易退的,因為禪定是「伏住」貪瞋癡,如石頭壓草,石頭拿掉草就會起來。 但證果是很難退的(如果會退的話),因為四果是「斷除」貪瞋癡,草連根拔除,自然就很難重長出來。 不過這只是原則,三果還有一些癡/無明,理論上還沒有連根拔除,但因為沒有欲貪所以佛說三果不還生欲界,論藏中的確是有作例外狀況的討論,我也不敢說不可能有例外 Heaven Chow: Cheng Soon Lee 的推論很有意思, 我也順著這件事來思考. 我的想法是四禪八定能導至往生色界無色界, 也許並不是只因定力的緣故. 而是因為禪定力鎮伏了五蓋, 貪欲蓋暫時不生起, 因此沒有欲界結生的因緣生起, 所以才往生至色界或無色界. 而三果聖者, 因為已斷五下分結, 貪欲永不生起, 因此雖然禪定力可能退失, 但因貪欲心不再生起, 因此永遠沒有再次結生於欲界的因緣了. 另外, 在南傳《阿毘達摩概要精解》有如下說明: 「所有證悟道果的禪修者都因修慧(pabba)而成就;此慧即是知見無常、苦、無我三相之智。然而,諸道果之間在定力的程度上有所差別。不以禪那為基礎而修習觀禪的禪修者名為「純觀者」(sukkhavipassaka)。當這種人達到道果時,其道果心與初禪相符。」 也就是說,聖者就算沒有證入初禪,因為證果的當下,其果心是與初禪相符的,這也符合「觀成止乃成」的「止觀雙運」原則,而證果是不退的。 Cheng Soon Lee: 阿毗达摩的文试用在初果以上,对吗? 那就不一样,因为初果还在欲界,不往生色无色界。证道时那是电光喻定。另外,您说退失禅定也能往生色无色界,这个有意思。如果有经论依据更好。 初果不退为凡夫,这个没有争议。要谈的是三果可能退不? Heaven Chow: 事實上, 三果不還欲界, 才是有明確經論依據的. 所以若認為三果會退失禪定, 那麼這是否表示禪定退失與否, 與往生色界無色界不是絕對的關係? 反之, 若認為禪定與往生有絕對的關係, 那麼是否表示三果不會退失禪定? 此時, 如果有經證同時指出 (1)三果會退失禪定 (2) 往生色界與禪定有絕對的關係, 那麼 (3)“三果不還欲界” 就會受到挑戰了. 目前是 (3) 有經證, 所以若有 (1) 與 (2) 的經證, 那就有意思了. Cheng Soon Lee: 阿含经中对于“不还”的描述有两种形式: 1)“不还欲界”; 2)“不还此世”。 (1)的范围比较狭,就是指色无色界;(2)(可能)“此世”不指欲界,而是人间。这样范围比较宽,可以包括欲界六天。 至于解读方法也可以有二: A)(1)是进一步说明何谓“不还此世” -- 也就是三果不生欲界;或 B)(1)和(2)是两类的三果 -- 有不生欲界,也有因其他原因不生色无色界。 不管如何,两者都是不还人间。 往生色界与禅定有绝对的关系,这是我的理解,也是我所听闻。我还没有看过或听过没有禅定可以往生色界。 另外,我常想,有没得禅定的阿罗汉,为什么不能有没得禅定的阿那含呢? Cheng Soon Lee: 以下是《俱舍論記》引述各个部派的说法。古声闻部派都同意二果、三果容许有退。 “一來.不還世俗道得亦容有退” -- “世俗道”应该就是指禅定。 《俱舍論記》卷25〈6 分別賢聖品〉:「何緣定無退先果者者。此下明諸部諍論四果退不退。若依說一切有部。初果不退。後三果容退。如前具說。」(CBETA, T41, no. 1821, p. 373, b17-20) 《俱舍論記》卷25〈6 分別賢聖品〉:「經部師說至彼說應理者。此下經部明四果退.不退。論主意朋經部故言彼說應理。經部意說。預流.阿羅漢唯聖慧斷必無有退。一來.不還世俗道得亦容有退。無漏道斷亦不退也。故正理六十八云。然經主意作如是言。阿羅漢果亦無有退。一來.不還世俗道得容有退義。引經證言聖慧斷惑名為實斷。初.後二果但由聖慧。斷惑而證故無退理。」(CBETA, T41, no. 1821, p. 373, c15-23) 《俱舍論記》卷25〈6 分別賢聖品〉:「毘婆沙師至亦有退義者。廣諍既訖。結歸本宗。若依宗輪論。大眾部等預流者有退義。阿羅漢無退義。」(CBETA, T41, no. 1821, p. 375, a24-2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