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蒲緣碎屑
作者:孔明車(感謝作者同意轉載)

以經釋經 -- 《法印經》


不佞澀於所學加以生性疏懶,閱書讀冊多以囫圇,得過且過。遇難以知解處,則「多讀兩遍」以自顢。即是學佛讀經亦難改積習。

爾今奉 卑瑪師兄慈諭,試為冷媒同學代釋《法印經》,始悵悟多年積習於誤己之餘,又將耽遺善心學人,不由惶惶。

唯得語問而不酬答,亦律儀所戒止。

幾經思索,試以經解經(此處是以不同譯本佛經對照互解),期免滲雜己見。也圖得遮醜。

冷媒同學若於經註當中,再見晦澀,當於垂詢處再試作註,不知可否。


大藏所錄《法印經》,似有『雜阿含第三卷』、『趙宋施護所譯』以及『西晉竺法護所譯』等三種譯本。爾今以同類段落并列,方便參讀評比,相互註疏。


為便於分別,『雜阿含第三卷』以藍底色框出『趙宋施護所譯』框以黃色底。至於『西晉竺法護所譯』則顯以綠底。

雖是同一段落,不同譯者所傾重處不同,也試以虛線框出,以利對照。

許有前後句不同處,則不擬亦不宜更易經文上下句,仍然存留於同一段落,想當可比對其間分別。

若某經少數句未有譯翻者,則以夾註空白之。




雜阿含第三卷趙宋施護譯西晉竺法護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在舍衛國,與苾芻眾俱。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諦聽!善思!」
是時,佛告苾芻眾言:「汝等當知,有聖法印,我今為汝分別演說,汝等應起清淨知見,諦聽諦受,如善作意,記念思惟。」
時諸苾芻,即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為宣說,我等樂聞。」
是時佛告諸比丘。聽諸比丘。唯諾受教佛言。當為汝說聖法印。所應威儀。現清淨行。諦聽善思念之。
若有比丘作是說:『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
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
「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
佛言:「苾芻,空性無所有,無妄想,無所生,無所滅,離諸知見。
佛言。比丘。假使有人。說不求空。不用無想。欲使興發。至不自大禪定之業未之有也。
設使有人。慕樂空法。志在無想。
興發至要。
 
消除自大憍慢之心禪定之業此可致矣。輒如道願。普有所見。
所以者何?
若得空已,
能起無相、無所有、
 
離慢知見者,
何以故?
空性無處所,
無色相,非有想,本無所生,非知見所及,
離諸有著。
所以者何。
慕樂於空。
欲得無想。
 
無慢自大見。
斯有是處。【趙宋施護譯本
 似無相類句】
於慧業皆可致矣。
【雜阿含第三卷
 似無相類句】
由離著故,
攝一切法,
住平等見,
是真實見。
【西晉竺法護譯本
 似無相類句】
「云何為聖弟子及見清淨?」苾芻當知,空性如是,諸法亦然,是名法印。何謂比丘聖法印者。其聖法印。所可更習。至清淨見。
比丘白佛:
 
「佛為法根、
法眼、
法依,
唯願為說。
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
「復次諸苾芻,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脫門,
是諸佛根本法,
為諸佛眼,
是即諸佛所歸趣故。
是故汝等,諦聽諦受,
記念思惟,如實觀察。
 
【西晉竺法護譯本
 似無相類句】
佛告比丘:
「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
 
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
 
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
 
心樂、清淨、解脫,
 
是名為空。
 
 
「復次苾芻,若有修行者,當往林間,或居樹下諸寂靜處,
如實觀察:色是苦、是空、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
如是觀察:受想行識是苦、是空、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諸苾芻,諸蘊本空,由心所生;
心法滅已,諸蘊無作。如是了知,即正解脫。
正解脫已,離諸知見,是名空解脫門。
 
假使比丘。處於閑居。若坐樹下空閑之處。
 
 
解色無常。見色本無。
 
 
已解無常。解至空無。皆為怳惚。
 
 
 
無我無欲心則休息。
自然清淨而得解脫。是名曰空。
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 【趙宋施護譯本
 似無相類句】
尚未得捨憍慢自大。禪定清淨所見業也。
「復有正思惟三昧,
觀色相斷,
 
聲、香、味、觸、法相斷,
 
是名無相。
 
 
 
「復次住三摩地,
觀諸色境,皆悉滅盡,離諸有想。
如是聲香味觸法,亦皆滅盡,離諸有想。
如是觀察,名為無想解脫門。
入是解脫門已,即得知見清淨。
雖爾得致柔順之定。
 
即時輒見除諸色想聲想香想以故
 
謂言至於無想。
故曰無欲。
 
 
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趙宋施護譯本
 似無相類句】
尚未得消自大憍慢。至於禪定清淨見也。
「復有正思惟三昧,
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
 
 
 
 
是名無所有。
由是清淨故,
即貪瞋癡皆悉滅盡。
 
彼滅盡已,住平等見。住是見者,即離我見及我所見,即了諸見無所生起,無所依止。
 
其心續存柔順之定。
彼則見除所有貪婬瞋恚愚癡。
 
 
 
 
是故名曰無欲之定。
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趙宋施護譯本
 似無相類句】
尚未得除自大憍慢。至於禪定清淨見也。
「復有正思惟三昧,
觀察我所從何而生。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
 
 
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
復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
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
「復次,
 
 
離我見已,
 
 
 
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
 
 
 
 
心自念言。
吾我起滅。
從何所興思惟解知其吾我者。所因習味分別諸識。皆從因緣而致此業。從是因緣致有神識。
復自思惟解知其吾我者。所因習味分別諸識。
皆從因緣而致此業。從是因緣致有神識。
復自念言。此諸因緣。為有常乎為無常耶。
「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
彼因、彼緣皆悉無常。
 
 
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
 
彼所生識云何有常?
 
何以故?由因緣故,而生諸識;
即彼因緣,及所生識,皆悉無常。
 
以無常故,識不可得。
 
 
識蘊既空,無所造作,是名無作解脫門。
復自念言。因緣所合致神識者。
此皆無常。無有根本。
 
此神識者。依猗無常而有妄想。故有緣起十二因也。皆歸於盡無常苦空毀壞別離離欲滅盡。
曉了是者。乃知無本。得至降伏。消一切起。
「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入是解脫門已,知法究竟,於法無著,證法寂滅。得入道行。是乃逮致除於自大無慢放逸。禪定之業。現清淨行。
是名聖法印、
 
知見清淨,
 
「佛告諸苾芻,如是名為聖法印,
即是三解脫門。
 
是則名曰由聖法印。
 
清淨之業。從始至終。究竟本末。
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如是廣說。」汝諸苾芻,若修學者,即得知見清淨。」【西晉竺法護譯本
 似無相類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時諸苾芻,聞是法已,皆大歡喜,頂禮信受。佛說如是。諸比丘。聞莫不歡喜。作禮而去


民國第二乙酉年立冬後第一蓮師日定稿

 
agama/研討_法印經_三個譯本的比較.txt · 上一次變更: 2013/11/12 19:26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30621433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