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五蓋因緣能讓眾生煩惱,七覺支因緣能讓眾生清淨。
本經更清楚解釋七覺支的次第:
- 修行四念處,時時正念覺知、安住在當下,就是念覺支;
- 有念覺支後能辨別什麼法有益、什麼法無益,也就是擇法覺支;
- 擇有益的法而努力,即是精進覺支;
- 精進修行能離於世俗的心念而心生歡喜,即是喜覺支;
- 歡喜能讓身心輕鬆安穩,是猗覺支;
- 身心輕鬆安穩伴隨著更高層次的樂,而容易得定,是定覺支;
- 有了定後無欲無憂,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是捨覺支。
細部來說,修行四念處而能活在當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時,正念也成為最佳的指導者,因為清楚明白身心的狀態而能調整修行的腳步及次第,或是對於較弱的覺支加以補強,如卷二十七第714、715經所述。這樣辨別什麼法有益、什麼法無益,也就是擇法覺支。有了擇法覺支,對內可以發現心中的貪、瞋、癡等不善及其原因而捨離,辨別不貪、不瞋、不癡的狀態以自勵,對外也可以辨別三毒熾盛的惡知識而遠離、觀察息滅三毒的善知識而學習。基於擇法覺支以生起、增進有益的善法(「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捨棄、避免無益的惡法(「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就是四正斷,也就是精進覺支。
精進修行能離於世俗的心念而心生歡喜,培育這心中的歡喜(以及能增進這非世俗的歡喜的原因),有助於生起後續的覺支。例如有的人念佛能心生歡喜、讀經可心生歡喜、感恩三寶而心生歡喜、布施而心生歡喜、靜坐離於俗務而心生歡喜。愈修行愈歡喜因而能身心輕鬆安穩,相較之下世俗五欲的吸引力也就減輕,更能專注在修行上不亂攀緣。「身心輕鬆安穩」即是猗覺支,「更專注在修行上不亂攀緣」自然修定時能更加專心、穩定,有助於成就定覺支。
在具足正「念」地「擇法」因此「精進」而有「喜」的鼓勵時,身心輕安(「猗」)穩「定」,無欲無憂,心平等、寂靜,而能體會覺悟所需的捨離,徹底放下,即捨覺支。這樣子從培養喜覺支開始,生起了後續的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而能圓滿七覺支。
guest:
精進修行能離於世俗的心念而心生歡喜,培育這心中的歡喜(以及能增進這非世俗的歡喜的原因),有助於生起後續的覺支。例如有的人念佛能心生歡喜、讀經可心生歡喜、感恩三寶而心生歡喜、布施而心生歡喜、靜坐離於俗務而心生歡喜。
為什麼離於世俗的心念會心生歡喜?真得會這樣嗎?
David Chiou:
這則新聞提到的就是念施而心生歡喜,也算是七覺支中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的自然現象。
「陳樹菊開玩笑說,有時候捐錢晚上睡覺都會笑,醒來想想自己是不是捐錢捐到「秀逗」,原來是做了好事,自然發出歡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