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目錄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九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導讀(一〇)第二分十上經第六舍利弗尊者為大眾說十上法,由十法漸次增十直到百法,共具五百五十法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鴦伽國,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詣瞻婆ⓑ城,止宿伽伽ⓒ池①側。 以十五日月滿時,世尊在露地坐,大眾圍遶,竟夜②說法,告舍利弗ⓓ:「今者四方諸比丘集,皆各精勤,捐ⓔ除睡眠ⓕ,欲聞說法,吾患背痛,欲小ⓖ止息,卿今可為諸比丘說法。」 時,舍利弗受佛教已,爾時世尊即四褺ⓗ僧伽梨,偃右脅臥如師子,累足而臥。 爾時,耆年③舍利弗告諸比丘:「今我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汝等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時,諸比丘受教而聽。舍利弗告諸比丘:「有十上法,除眾結縛,得至泥洹ⓘ,盡於苦際,又能具足五百五十法,今當分別,汝等善聽。諸比丘!有一成法④ⓙ、一修法⑤、一覺法⑥、一滅法⑦、一退法⑧、一增法⑨、一難解法⑩、一生法⑪、一知法⑫、一證法⑬。云何一成法[*]?謂於諸善法能不放逸。云何一修法?謂常自念身⑭。云何一覺法?謂有漏觸⑮。云何一滅法?謂是我慢⑯。云何一退法?謂不ⓚ惡露觀⑰。云何一增法?謂ⓛ惡露觀。云何一難解法?謂無間定⑱。云何一生法?謂有漏解脫⑲。云何一知法?謂諸眾生皆仰食存。云何一證法?謂無礙心解脫⑳。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覺法、二滅法、二退法、二增法、二難解法、二生法、二知法、二證法。云何二成法[*]?謂知慙、知愧。云何二修法?謂止㉑與觀㉒。云何二覺法?謂名㉓與色㉔。云何二滅法?謂無明、愛㉕。云何二退法?謂毀戒、破見㉖。云何二增法?戒具、見具。云何二難解法?有因有緣,眾生生垢;有因有緣,眾生得淨㉗。云何二生法?盡智、無生智。云何二知法?謂是處、非處㉘。云何二證法?謂明㉙與解脫。 「又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覺法、三滅法、三退法、三增法、三難解法、三生法、三知法、三證法。云何三成法[*]?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耳聞法音,三者法法成就㉚ⓜ。云何三修法?謂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云何三覺法?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云何三滅法?謂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云何三退法?謂三不善根: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云何三增法?謂三善根:無貪善根、無恚善根、無癡善根。云何三難解法?謂三難解:賢聖難解、聞法難解、如來ⓠ難解。云何三生法?謂三相:息止相、精進相、捨離ⓡ相。云何三知法?謂三出要界:欲出要至色界,色界出要至無色界;捨離一切諸有為法,彼名為盡ⓢ。云何三證法?謂三明:宿命智、天眼智、漏盡智。諸比丘!是為三十法,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復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覺法、四滅法、四退法、四增法、四難解法、四生法、四知法、四證法。云何四成法[*]?謂四ⓣ輪ⓤ法:一者住中國㉛,二者近善友,三者自謹慎ⓥ,四者宿植善本。云何四修法?謂四念處:比丘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內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云何四覺法?謂四食:摶食、觸食、念食、識食。云何四滅法?謂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見ⓧ受。 「云何四退法?謂四扼ⓨ: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云何四增法?謂四無扼[*]:無欲扼[*]、無有扼[*]、無見扼[*]、無無明扼[*]。云何四難解法?謂有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云何四生法?謂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心智Ⓐ。云何四知法?謂四辯才:法辯、義辯、辭辯、應辯Ⓑ。云何四證法?謂四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諸比丘!是為四十法,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復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覺法、五滅法、五退法、五增法、五難解法、五生法、五知法、五證法。云何五成法[*]?謂五滅盡枝Ⓔ:一者信佛、如來、至真,十號具足;二者無病,身常安隱;三者質直無有諛諂,直趣如來涅槃徑路Ⓕ;四者專心不亂,諷誦不忘;五者善於觀察法之起滅,以賢聖行盡於苦本。云何五修法?謂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云何五覺法?謂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云何五滅法?謂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戲蓋、疑蓋。云何五退法?謂五心礙結:一者比丘疑佛,疑佛已,則不親近,不親近已,則不恭敬,是為初心礙結;又比丘於法、於眾、於戒,有穿漏行、不真正行、為汙染行,不親近戒,亦不恭敬,是為四心礙結;又復比丘於梵行人生惡害Ⓗ心,心不喜樂,以麁惡言而毀罵之,是為五心礙結。云何五增法?謂五喜本㉜:一悅、二念、三猗Ⓘ、四樂、五定。 「云何五難解法?謂五解脫入:若比丘精勤不懈,樂閑靜處,專念一心,未解得解,未盡得盡,未安得安。何謂五?若比丘聞佛說法,或聞梵行者說,或聞師長說,思惟觀察,分別法義,心得歡喜,得歡喜已,便得法愛,得法愛已,身心安隱,身心安隱已,則得禪定,得禪定已,得如實智,是為初解脫入。於是,比丘聞法歡喜已Ⓙ,受持諷誦,亦復歡喜,為他人說,亦復歡喜,思惟分別,亦復歡喜,於法得定,亦復如是。 「云何五生法?謂賢聖五智定㉝:一者修三昧現樂後樂㉞,生內外智㉟。二者賢聖無愛㊱,生內外智。三者諸佛賢聖之所修行,生內外智。四者猗[*]寂滅相,獨而無侶㊲,而生內外智。五者於三昧一心入、一心起㊳,生內外智。云何五知法?謂五出要界:一者比丘於欲不樂、不念㊴,亦不親近,但念出要,樂於遠離,親近不怠,其心調柔,出要離欲,因欲起漏亦盡捨滅,而得解脫,是為欲出要,瞋恚出要、嫉妬出要、色出要、身見出要,亦復如是。云何五證法?謂五無學聚㊵:無學戒聚、定聚、慧聚、解脫聚、解脫知見聚,是為五十法。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復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覺法、六滅法、六退法、六增法、六難解法、六生法、六知法、六證法。云何六成法[*]?謂六重法㊶:若有比丘修六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行無雜㊷。云何六?於是,比丘身常行慈,敬梵行者,住仁愛心,名曰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行無雜。復次,比丘口慈、意慈,以法得養及鉢中餘,與人共之,不懷彼此。復次,比丘聖所行戒,不犯不毀,無有染汙,智者所稱,善具足持,成就定意㊸。復次,比丘成就賢聖出要,平等盡苦㊹,正見及諸梵行,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行不雜。 「云何六修法?謂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云何六覺法?謂六內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云何六滅法?謂六愛:色愛、聲愛、香ⓂⓃ、味、觸、法愛。云何六退法?謂六不敬法: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云何六增法?謂六敬法: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父母。云何六難解法?謂六無上㊺:見無上、聞無上、利養無上、戒無上、恭敬無上、念無上。云何六生法?謂六等法㊻:於是,比丘眼見色無憂無喜,住捨專念,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不喜不憂,住捨專念。 「云何六知法?謂六出要界:若比丘作是言:『我修慈心,更生瞋恚。』餘比丘言:『汝勿作此言,勿謗如來,如來不作是說,欲使修慈解脫更生瞋恚者,無有是處。佛言:除瞋恚已,然後得慈。』若比丘言:『我行悲解脫,生憎嫉心;行喜解脫,生憂惱心;行捨解脫,生憎愛心;行無我行,生狐疑心;行無想行,生眾亂想。』亦復如是。云何六證法?謂六神通:一者神足通證,二者天耳通證,三者知他心通證,四者宿命通證,五者天眼通證,六者漏盡通證。是為六十法。諸比丘!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復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覺法、七滅法、七退法、七增法、七難解法、七生法、七知法、七證法。云何七成法[*]?謂七財:信財、戒財、慙財、愧財、聞財、施財、慧財,是Ⓟ為七財。云何七修法?謂七覺意。於是,比丘修念覺意,依無欲、依寂滅、依遠離;修法、修精進、修喜、修猗、修定、修捨,依無欲、依寂滅、依遠離㊼。 「云何七覺法?謂七識住處:若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是,是Ⓠ初識住。復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識住。復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是三識住。復有眾生,一身一想,徧淨天是,是四識住。或有眾生,空處住,是五識住,或識處住,是六識住。或不用處住,是七識住。云何七滅法?謂七使法㊽:欲愛使、有愛使、見使、慢使、瞋恚使、無明使、疑使。 「云何七退法Ⓡ?謂七非法:謂Ⓢ比丘無信、無慙、無愧、少聞、懈墮、多忘、無智。云何七增法?謂七正法:於是,比丘有信、有慚、有愧、多聞、不懈墮、強記㊾、有智。云何七難解法?謂七正善法㊿:於是,比丘好義、好法、好知時、好知足、好自攝、好集眾、好分別人。云何七生法?謂七想:不淨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 「云何七知法?謂七勤:勤於戒行、勤滅貪欲、勤破邪見、勤於多聞、勤於精進、勤於正念、勤於禪定。云何七證法?謂七漏盡力:於是,漏盡比丘於一切諸苦、集⑴、滅、味⑵、過⑶、出要,如實知見⑷。觀欲如火坑,亦如刀劍,知欲見欲,不貪於欲,心不住欲。漏盡比丘逆順觀察,如實覺知,如實見已,世間貪嫉、惡不善法不漏不起,修四念處,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道,多修多行。諸比丘!是為七十法,如實不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復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覺法、八滅法、八退法、八增法、八難解法、八生法、八知法、八證法。云何八成法[*]?謂八因緣:不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云何為八?於是,比丘依世尊住,或依師長,或依智慧梵行者住,生慙愧心,有愛有敬,是謂初因緣,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復次,依世尊住,隨時請問,此法云何Ⓣ?義何所趣?時,諸尊長即為開演甚深義理,是為二因緣。既聞法已,身心樂靜,是為三因緣。既樂靜已,不為遮道無益雜論,彼到眾中,或自說法,或請他說,猶復不捨賢聖默然,是為四因緣。多聞廣博,守持不忘,諸法深奧Ⓤ,上中下善,義味諦誠Ⓥ,梵行具足,聞已入心,見不流動⑸,是為五因緣。修習精勤,滅惡增Ⓦ善,勉力堪任⑹,不捨斯法,是為六因緣。有以智慧知起滅法,賢聖所趣,能盡苦際,是為七因緣。觀五受陰,生相、滅相,此色、色集、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識集、識滅,是為八因緣。未得梵行而有智,得梵行已智增多。 「云何八修法?謂賢聖八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云何八覺法?謂世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云何八滅法?謂八邪: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云何八退法?謂八懈怠法,何謂八懈怠?比丘乞食不得Ⓩ,便作是念:『我於今日下村乞食不得,身體疲極,不能堪任坐禪、經行,今宜臥息。』懈怠比丘即便臥息,不肯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是為初懈怠。懈怠比丘得食既足,復作是念:『我朝入村乞食,得食過足,身體沈重,不能堪任坐禪、經行,今宜寢息。』懈怠比丘即便寢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懈怠比丘設少執事,便作是念:『我今日執事,身體疲極,不能堪任坐禪、經行,今宜寢息。』懈怠比丘即便寢息。懈怠比丘設欲執事,便作是念:『明當執事,必有疲極,今者不得坐禪、經行,當豫臥息。』懈怠比丘即便臥息。懈怠比丘設少行來⑺,便作是念:『我朝行來,身體疲極,不能堪任坐禪、經行,我今宜當臥息。』懈怠比丘即便臥息。懈怠比丘設欲少行,便作是念:『我明當行,必有疲極,今者不得坐禪、經行,當豫⑻寢息。』懈怠比丘即尋⒜寢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是為六懈怠比丘。設遇小患⑼,便作是念:『我得重病,困篤⑽羸瘦,不能堪任坐禪、經行,當須寢息。』懈怠比丘即尋寢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懈怠比丘所患已瘥⑾⒝,復作是念:『我病瘥[*]未久,身體羸瘦,不能⒞堪任坐禪、經行,宜自寢息。』懈怠比丘即尋寢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云何八增法?謂八不怠。 「云何八精進?比丘入村乞食,不得食還,即作是念:『我身體輕便,少於睡眠⒟,宜可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便精進,是為初精進比丘。乞食得足,便作是念:『我今入村,乞食飽滿,氣力充足,宜勤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尋精進。精進比丘設有執事,便作是念:『我向執事,廢我行道,今宜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尋精進。精進比丘設欲⒠執事,便作是念:『明當執事,廢我行道,今宜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便精進。精進比丘設有行來,便作是念:『我朝行來,廢我行道,今宜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尋精進。精進比丘設欲行來,便作是念:『我明⒡當行,廢我行道,今宜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便精進。精進比丘設遇患時,便作⒢是念:『我得重病或能命終,今宜精進。』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便精進。精進比丘患得小瘥[*],復作是念:『我病初瘥[*],或更增動,廢我行道,今宜精進坐禪、經行。』未得者得,未獲者獲,未證者證,於是,比丘即便精進坐禪、經行,是為八。 「云何八難解法?謂八不閑妨修梵行⑿。云何八?如來、至真出現於世,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有人生地獄中,是為不閑處,不得修梵行。如來、至真出現於世,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而有眾生在畜生中、餓鬼中、長壽天中、邊地無識、無佛法處,是為不閑處,不得修梵行。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或有眾生生於中國,而有邪見,懷顛倒心,惡行成就⒣,必入地獄,是為不閑處,不得修梵行。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或有眾生生於中國,聾、盲、瘖瘂⒀,不得聞法、修行梵行⒤,是為不閑處,不得修行梵行⒥。如來、至真、等正覺不出世間,無有能說微妙法,寂滅無為,向菩提道,而有眾生生於中國,彼⒦諸根具足,堪受聖教,而不值佛,不得修行梵行,是為八不閑。 「云何八生法?謂八大人覺⒁:道當少欲,多欲非道;道當知足,無厭非道;道當閑靜,樂眾非道;道當自守,戱笑非道;道當精進,懈怠非道;道當專念,多忘非道;道當定意,亂意非道;道當智慧,愚癡非道。云何八知法?謂八除入⒂:內有色想,觀外色少,若好若醜,常觀常念,是為初除入。內有色想,觀外色無量,若好若醜,常觀常念,是為二除入。內無色想,外觀色少,若好若醜,常觀常念,是為三除入。內無色想,外觀色無量,若好若醜,常觀常念,是為四除入。內無色想,外觀色青,青色、青光、青見,譬如青蓮華,亦如青波羅奈⒧⒨衣,純一青色、青光、青見,作如是想,常觀常念,是為五除入。內無色想,外觀色黃,黃色、黃光、黃見,譬如黃華、黃波羅奈[*]衣,黃色、黃光、黃見,常念常觀,作如是想,是為六除入。內無色想,觀外色赤,赤色、赤光、赤見,譬如赤華、赤波羅奈[*]衣,純一赤色、赤光、赤見,常觀常念,作如是想,是為七除入。內無色想,觀外⒩色白,白色、白光、白見,譬如白華、白波羅奈[*]衣,純一白色、白光、白見,常觀常念,作如是想,是為八除入。 「云何八證法?謂八解脫:內有色想,觀外⒪色,一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二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瞋恚想,住空處,四解脫。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度有想無想處,住想知滅,八解脫。諸比丘!是為八十法,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復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覺法、九滅法、九退法、九增法、九難解法、九生法、九知法、九證法。云何九成法[*]?謂九淨滅支⒃⒬法:戒淨滅支⒄[*]、心淨滅支⒅[*]、見淨滅支⒆[*]、度疑淨滅支⒇[*]、分別淨滅支➊[*]、道淨滅支➋[*]、除淨滅支➌[*]、無欲淨滅支➍[*]、解脫淨滅支➎[*]。云何九修法?謂九喜本➏:一喜,二愛,三悅,四樂,五定,六如實知,七除捨,八無欲,九解脫。 「云何九覺法?謂九眾生居: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是,是初眾生居。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眾生居。或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是三眾生居。或有眾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是四眾生居。或有眾生,無想無所覺知,無想天是,是五眾生居。復有眾生,空處住,是六眾生居。復有眾生,識處住,是七眾生居。復有眾生,不用處住,是八眾生居。復有眾生,住有想無想處,是九眾生居。 「云何九滅法?謂九愛本: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云何九退法?謂九惱法:有人已侵惱我,今侵惱我,當侵惱我;我所愛者,已侵惱,今侵惱,當侵惱;我所憎⒮者,已愛敬,今愛敬,當愛敬。云何九增法?謂九⒯無惱:彼已侵我,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我所愛者,彼已侵惱,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我所憎者,彼已愛敬,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 「云何九難解法?謂九梵行➐:若比丘有信而不持戒,則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而不多聞,則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不能說法,則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不能養眾,則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不能於大眾中廣演法言,則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能於大眾廣演法言,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能在大眾廣演法言,而不得四禪,則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能於大眾廣演法言,又得四禪,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在大眾中廣演法言,又得四禪,不於八解脫逆順遊行,則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於大眾中廣演法言,具足四禪,於八解脫逆順遊行,則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在大眾中廣演法言,得四禪,於八解脫逆順遊行,然不能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則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聞,能說法、能養眾,能在大眾廣演法言,成就四禪,於八解脫逆順遊行,捨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則梵行具足。 「云何九生法?謂九想:不淨想、觀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盡想➑、無欲想➒。云何九知法?謂九異法:生果異、因果⒵異。生觸異、因觸異。生受異、因受異。生想異、因想異。生集異、因集異。生欲異、因欲異。生利異、因利異。生求異、因求異。生煩惱異、因煩惱異🄐。云何九證法?謂九盡➓:若入初禪,則聲刺🄑滅。入第二禪,則覺觀刺🄒滅。入第三禪,則喜刺滅。入第四禪,則出入息刺滅。入空處,則色想刺滅。入識處,則空想刺滅。入不用處,則識想刺滅。入有想無想處,則不用想刺滅。入滅盡定,則想受刺滅。諸比丘!是為九十法,如實不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復有十成法[*]、十修法、十覺法、十滅法、十退法、十增法、十難解法、十生法、十知法、十證法。云何十成法[*]?謂十救法:一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具,威儀亦具,見有小罪,生大怖畏,平等學戒,心無傾斜🄓。二者得善知識。三者言語中正,多所合🄔受。四者好求善法,分布不恡。五者諸梵行人有所施設⓫,輙往佐助⓬,不以為勞,難為能為,亦教人為。六者多聞,聞便能持,未曾有忘。七者精進🄕,滅不善法,增長善法。八者常自專念,無有他想,憶本善行,若在目前。九者智慧成就,觀法生滅,以賢聖律而斷苦本。十者樂於閑居,專念思惟,於禪中間無有調戲。 「云何十修法?謂十正行: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云何十覺法?謂十色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云何十滅法?謂十邪行: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脫、邪智。云何十退法?謂十不善行迹:身殺、盜、婬,口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貪取、嫉妬、邪見。云何十增法?謂十善行:身不殺、盜、婬,口不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不貪取、嫉妬、邪見。云何十難解法?謂十賢聖居⓭:一者比丘除滅五枝⓮,二者成就六枝⓯,三者捨一⓰,四者依四⓱,五者滅異諦⓲,六者勝妙求⓳,七者無濁🄗想⓴,八者身行已立➀,九者心解脫,十者慧解脫。 「云何十生法?謂十稱譽處:若比丘自得信已,為他人說,亦復稱歎諸得信者。自持戒已,為他人說,亦復稱歎諸持戒者。自少欲已,為他人說,亦復稱歎諸少欲者。自知足已,為他人說,亦復稱歎諸知足者。自樂閑靜,為他人說,亦復稱歎樂閑靜者。自多聞已,為他人說,亦復稱歎諸多聞者。自精進已,為他人說,亦復稱歎諸精進者。自專念➁已,為他人說,亦復稱歎諸專念者。自得禪定,為他人說,亦復稱歎得禪定者。自得智慧,為他人說,亦復稱歎得智慧者。 「云何十知法?謂十滅法:正見之人能滅邪見,諸緣邪見,起無數惡,亦盡除滅。諸因正見,生無數善,盡得成就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正智之人能滅邪智,諸因邪智,起無數惡,悉皆🄘除滅;諸因正智,起無數善法,盡得成就。云何十證法?謂十無學法:無學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諸比丘!是為百法,如實無虛,如來知已,平等說法。」 爾時,舍利弗佛所印可,諸比丘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大正藏原為「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宋、元、明三本作「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聖本無「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十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瞻婆」,巴利本作 Campā。 ⓒ 「伽伽」,巴利本作 Gaggarā。 ⓓ 「舍利弗」,巴利本作 Sāriputta。 ⓔ 「捐」,聖本作「損」。 ⓕ 「睡眠」,大正藏原為「眠睡」,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睡眠」。[*] ⓖ 「小」,大正藏原為「少」,今依據高麗藏改作「小」。 ⓗ 「褺」,大正藏原為「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褺」。 ⓘ 「泥洹」,巴利本作 Nibbāna。 ⓙ 「成法」,宋、元、明三本作「多成法」。[*] ⓚ 宋、元、明三本無「不」字。 ⓛ 「謂」,宋、元、明三本作「謂不」。 ⓜ 「法法成就」,宋、元、明三本作「非惡露觀」。 ⓝ 「三昧」,巴利本作 Samādhi。 ⓞ 「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宋、元、明三本作「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 ⓟ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宋、元、明三本作「生處:欲處、色處、無色處」。 ⓠ 「賢聖難解、聞法難解、如來」,宋、元、明三本作「三摩提相難解、三摩提住相難解、三摩提起相」。 ⓡ 「三相:息止相、精進相、捨離相」,宋、元、明三本作「空、無相、無作」。 ⓢ 「出要界:欲出要至色界,色界出要至無色界;捨離一切諸有為法,彼名為盡」,宋、元、明三本作「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 「四」,宋、元、明三本作「四天人」。 ⓤ 「輪」,宋、元二本作「輪備悉具有天人四輪迴轉生長莊滿於諸善」,明本作「輪備悉具有天人四輪迴轉生長莊嚴於諸善」。 ⓥ 「自謹慎」,宋、元、明三本作「宿曾發精願」。 ⓦ 「我」,宋、元、明三本作「見」。 ⓧ 「見」,宋、元、明三本作「我」。 ⓨ 「扼」,宋、元、明三本作「枙」。[*] ⓩ 「集」,宋本作「習」。 Ⓐ 「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心智」,宋本作「苦智、習智、滅智、道智」,元、明二本作「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 「四辯才:法辯、義辯、辭辯、應辯」,宋、元、明三本作「知小、知大、知無量、知無邊法」。 Ⓒ 「四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大正藏未標明何部大藏經作「有法須身證有法須念證有法須眼證有法須慧證」。 Ⓓ 「虛」,大正藏原為「空」,今依據高麗藏、宋、明、聖四本改作「虛」。 Ⓔ 宋本無「枝」字。 Ⓕ 宋本無「徑路」二字。 Ⓖ 「掉」,宋、元、明三本作「調」。 Ⓗ 「害」,大正藏原為「向」,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害」。 Ⓘ 「猗」,宋本作「倚」。[*] Ⓙ 大正藏無「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宋、元、明、聖四本無「念」字。 Ⓛ 「天」,宋、元、明、聖四本作「天念」。 Ⓜ 「香」,宋、元、明三本作「香愛」。 Ⓝ 大正藏在「香」字之後有一「愛」字,今依據高麗藏刪去。 Ⓞ 「敬」,大正藏原為「法」,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二本改作「敬」。 Ⓟ 大正藏無「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宋、元、明、聖四本無「是」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法」字。 Ⓢ 「謂」,大正藏原為「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謂」。 Ⓣ 「何」,大正藏原為「所」,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二本改作「何」。 Ⓤ 「法深奧」,宋、元、明三本作「深奧法」。 Ⓥ 「諦誠」,宋、元、明三本作「誠諦」。 Ⓦ 「增」,大正藏原為「僧」,今依據高麗藏、磧砂藏二本改作「增」 Ⓧ 大正藏無「此識」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志」,大正藏原為「思」,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志」。[*] Ⓩ 大正藏在「得」字之後有一「食」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聖本無「尋」字。 ⒝ 「瘥」,大正藏原為「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瘥」。[*] ⒞ 宋、元、明三本無「能」字。 ⒟ 「眠」,聖本作「臥」。 ⒠ 「欲」,宋、元、明三本作「應」。 ⒡ 「明」,宋、元、明三本作「朝」。 ⒢ 「作」,聖本作「生」。 ⒣ 「就」,聖本作「熟」。 ⒤ 宋、元、明三本無「修行梵行」四字。 ⒥ 「不閑處,不得修行梵行」,大正藏原為「不閑」,宋、元、明三本作「不閑處,不得修行梵行」,聖本無「不閑處,不得修行梵行」九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閑處,不得修行梵行」。 ⒦ 宋、元、明三本無「彼」字。 ⒧ 「波羅奈」,大正藏原為「波羅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波羅奈」。[*] ⒨ 「波羅奈」,巴利本作 Bārāna。 ⒩ 「觀外」,大正藏原為「外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觀外」。 ⒪ 「內有色想,觀外」,大正藏原為「色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內有色想,觀外」。 ⒫ 「無」,大正藏原為「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無」。 ⒬ 「支」,大正藏原為「枝」,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支」。[*] ⒭ 元本無「干」字。 ⒮ 「憎」,宋、元二本作「增」。 ⒯ 大正藏無「九」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宋、元、明三本無「若」字。 ⒱ 宋、元、明三本無「有」字。 ⒲ 「有多聞」,大正藏原為「多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有多聞」。 ⒳ 「若」,大正藏原為「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若」。 ⒴ 大正藏無「不淨」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生果異、因果」,宋、元、明三本作「因界」。 🄐 宋、元、明三本無「因煩惱異」四字。 🄑 「刺」,大正藏原為「剌」,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刺」。 🄒 「刺」,大正藏原為「剌」,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刺」。 🄓 「斜」,大正藏原為「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斜」。 🄔 「合」,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合」。 🄕 「進」,宋、元、明三本作「勤」。 🄖 「智」,大正藏原為「知」,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智」。 🄗 「濁」,明本作「漏」。 🄘 「悉皆」,宋、元、明三本作「皆悉」。 🄙 大正藏在此校勘標示「三本以歡喜奉行為卷第九終,第二分以下為卷第十」,三本指宋、元、明三本,三本以第十經一經為卷第九,並將第十一經列入第十卷。查磧砂藏、永樂北藏、萬曆嘉興藏、福州藏四藏皆將「(一一)佛說長阿含第二分增一經第七」列在第十卷內。 [註解]① 伽伽池:名為伽伽羅的睡蓮池。 ② 竟夜:整夜。 ③ 耆年:??年長。 ④ 成法:助益修行的法。 ⑤ 修法:應該修行的法。 ⑥ 覺法:應該覺悟的法。 ⑦ 滅法:應該滅除的法。 ⑧ 退法:使修行退步的法。 ⑨ 增法:使修行進步的法。 ⑩ 難解法:深奧的法。 ⑪ 生法:應該使其產生、發生的法。 ⑫ 知法:應該了解的法。 ⑬ 證法:應該證知的法。 ⑭ 念身:繫念在身體上,覺知當下身體的狀態或本質。又譯為「身至念」。 ⑮ 有漏觸:引起煩惱的觸。 ⑯ 我慢:自我中心、傲慢;因為認為五陰有我而有的傲慢。 ⑰ 惡露觀:即「不淨觀」,以心念專注觀察身體各組成成分的不淨,可以對治貪欲。「惡露」指不乾淨的。 ⑱ 無間定:沒有間隔的定。?? ⑲ 有漏解脫:?? ⑳ 無礙心解脫:?? ㉑ 止:心專注於一處(或一境)而不散亂。音譯為「奢摩他」、「三昧」、「三摩地」。 ㉒ 觀:洞察。音譯為「毘婆舍那」。 ㉓ 名:「名」是「受、想、行、識」四陰,即所有心理的運作,沒有形體而只能用名字來詮釋,因此稱作「名」。 ㉔ 色:「色」即色陰,也就是物質及物理世界的現象。 ㉕ 愛:(對於結所繫法的)貪愛。 ㉖ 破見:毀壞正見。 ㉗ 有因有緣,眾生生垢;有因有緣,眾生得淨:有因緣(條件)使得眾生有垢;有因緣(條件)使得眾生清淨。參考《雜阿含經》卷三81經。 ㉘ 是處、非處:處,道理。知道什麼是有道理、可能的(「斯有是處」),什麼是沒道理、不可能的(「無有是處」)。 ㉙ 明:智慧;徹底明白佛法。「無明」的對稱。參考《雜阿含經》卷二十九810經。 ㉚ 法法成就:每一法都達成。 ㉛ 中國:有佛法流傳的地方。 ㉜ 五喜本:五個增加喜悅的特質??(按:巴利本此處為五根) ㉝ 賢聖五智定:具備五種智慧的賢聖定/修賢聖定而生起的五種智慧?? ㉞ 修三昧現樂後樂:修習三昧有當下生起的樂,以及未來的樂果。 ㉟ 內外智:?? ㊱ 賢聖無愛:賢聖的、超越對世俗事物的貪愛。 ㊲ 猗寂滅相,獨而無侶:?? ㊳ 於三昧一心入、一心起:?? ㊴ 不樂、不念:不感到快樂、不惦記。 ㊵ 五無學聚:?? ㊶ 六重法:六種比丘讓人敬重的法。身口意慈;不吝分享托缽所得;持守聖戒;成就梵行。 ㊷ 獨行無雜:?? ㊸ 定意:?? ㊹ 平等盡苦:徹底地斷盡所有的苦。 ㊺ 六無上:?? ㊻ 六等法:六根對六境不起貪喜或排斥,專心一意安住在捨心上。 ㊼ 依無欲、依寂滅、依遠離:?? ㊽ 七使法:七種驅使人、讓人不能休息的煩惱。又譯為 「七使」、「七隨眠」。 ㊾ 強記:記憶力特強。 ㊿ 七正善法:?? ⑴ 集:集起;生起。 ⑵ 味:快樂的滋味,能讓人回味、愛著。 ⑶ 過:過患。 ⑷ 如實知見:如其原貌地了知;契合真理地了知、見到。又譯為「如實知、如實見」。 ⑸ 見不流動:不輕易改變見解。 ⑹ 堪任:能夠擔當、有熱忱。 ⑺ 行來:往來。 ⑻ 豫:事先,通「預」。 ⑼ 患:這邊指生病的意思。 ⑽ 困篤:病勢沉重。 ⑾ 瘥:病痊癒。 ⑿ 八不閑妨修梵行:八種難以修學佛法的地方、狀況。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壽命極長的天界,例如色界最高天「無想天」的壽命五百大劫,無色界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劫)、邊地無佛法處、或雖然生在中國(有佛法流傳的地區)卻懷有邪見、生在中國而聾盲瘖瘂、不遇如來。 ⒀ 瘖瘂:不能說話,指啞巴。 ⒁ 八大人覺:八種有成就的人(大丈夫)的念頭:(1)少欲覺、(2)知足覺、(3)閑靜覺、(4)自守覺、(5)精進覺、(6)專念覺、(7)定意覺、(8)智慧覺。又譯作「大人之念」、「大人八念」。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八種大丈夫的思惟、想法」。按:《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14經表示解脫者為大丈夫。 ⒂ 八除入:發起勝知勝見以征服對色的貪愛的八種禪定方法。通常前四除處可用不淨觀來修,後四除處則轉換為淨觀。又譯為「八除處」、「八勝處」。 ⒃ 九淨滅支:九種清淨的要素。 ⒄ 戒淨滅支:持戒清淨。 ⒅ 心淨滅支:禪定心清淨,指正確地證得禪定。 ⒆ 見淨滅支:知見清淨;見解清淨。可以解為斷除「身見」(執著於五陰有「我」的見解),也有解為如實知四聖諦。 ⒇ 度疑淨滅支:清除對於真理、三寶的懷疑猶豫。度疑是超越、克服了疑惑。 ➊ 分別淨滅支:對於正道、邪道辨識清楚明白。 ➋ 道淨滅支:知道修行的道路,清楚明白。 ➌ 除淨滅支:清楚明白修道終點的智慧。?? ➍ 無欲淨滅支:?? ➎ 解脫淨滅支:?? ➏ 九喜本:?? ➐ 九梵行:?? ➑ 盡想:觀滅盡煩惱,止息一切苦的涅槃。 ➒ 無欲想:觀無愛欲能離煩惱生死。 ➓ 九盡:諸受漸次寂滅的九個階段,可參考《雜阿含經》卷十七474經。 ⓫ 施設:辦理(事務)。 ⓬ 佐助:輔助;幫助。 ⓭ 十賢聖居:十個賢聖的境界。 ⓮ 除滅五枝:五結(五蓋)已斷。 ⓯ 成就六枝:成就對六根的守護。 ⓰ 捨一:??具備以正念守護的心。 ⓱ 依四:考量後受用一事,考量後忍受一事,考量後避開一事,考量後除去一事。 ⓲ 滅異諦:除去各種常見、斷見、邪見。 ⓳ 勝妙求:?? ⓴ 無濁想:已捨斷欲的意圖、已捨斷惡意的意圖、已捨斷加害的意圖。 ➀ 身行已立:離於苦、樂,先前憂、喜已斷,達到不苦不樂,只有因捨而生的清淨之念,心專注純一的第四禪。 ➁ 專念:專心繫念於所緣。 [] 諸因正見:??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