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九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導讀

(三六)未曾有法品地動經第五(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金剛國,城名曰地。

爾時,彼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於是,尊者阿難見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

尊者阿難見已恐怖,舉身毛豎,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今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

於是,世尊語尊者阿難曰:「如是,阿難!今地大動。如是,阿難!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有幾因緣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

世尊答曰:「阿難!有三因緣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云何為三?阿難!此地止水上,水止風上,風依於空。阿難!有時空中大風起,風起則水擾,水擾則地動,是謂第一因緣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

「復次,阿難!比丘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心自在如意足。彼於地作小想,於水作無量想,彼因是故,此地隨所欲、隨其意,擾復擾,震復震[*]。護比丘天亦復如是,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心自在如意足。彼於地作小想,於水作無量想,彼因是故,此地隨所欲、隨其意,擾復擾,震[*]復震[*],是謂第二因緣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

「復次,阿難!若如來不久過三月已當般涅槃,由是之故,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是謂第三因緣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

於是,尊者阿難聞是語已,悲泣涕零,叉手向佛,白曰:「世尊!甚奇!甚特!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所以者何?謂如來不久過三月已當般涅槃,是時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

世尊語尊者阿難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甚奇!甚特!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所以者何?謂如來不久過三月已當般涅槃,是時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

「復次,阿難!千百億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往詣無量百千剎利眾,共坐談論,令可彼意,共坐定已,如彼色像,我色像亦然;如彼音聲,我音聲亦然;如彼威儀禮節,我威儀禮節亦然;若彼問義,我答彼義。復次,我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彼處沒,我既沒已,彼不知誰,為人,為非人?阿難!如是甚奇!甚特!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如是梵志眾、居士眾、沙門眾。

「阿難!我往詣無量百千四王天眾,共坐談論,令可彼意,共坐定已,如彼色像,我色像亦然;如彼音聲,我音聲亦然;如彼威儀禮節,我威儀禮節亦然;若彼問義,我答彼義。復次,我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彼處沒,我既沒已,彼不知誰,為天,為異天?阿難!如是甚奇!甚特!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如是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哆天、化樂天、他化樂天、梵身天、梵富樓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晃昱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罣礙天、受福天、果實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

「阿難!我往詣無量百千色究竟天眾,共坐談論,令可彼意,共坐定已,如彼色像,我色像亦然;如彼音聲,我音聲亦然;如彼威儀禮節,我威儀禮節亦然;若彼問義,我答彼義。復次,我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彼處沒,我既沒已,彼不知誰,為天,為異天?阿難!如是甚奇!甚特!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地動經第五竟(一千二百三十三字)

[校勘]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皆」,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前後文補上。

「震」,宋、元、明三本作「振」。[*]

「焰」,大正藏原為「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焰」。

明本無「地動經第五竟」六字。

宋、元、明三本無「一千二百三十三字」八字。

[註解]

如意足:神通,超乎常人能力。另譯為「神足」。

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佛陀。如來、無所著(又譯為「應供」、「阿羅漢」)、等正覺(又譯為「正遍知」)是如來十號的前三個,此處以這三個稱號來代表佛陀。

令可彼意:讓他的心意適宜;獲得他的認同,讓他可以接受說法。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地震的原因

本經表示地震有三種可能的原因:物理現象、神通造成、佛陀入滅。

《雜阿含經》卷十九第504經記載大目揵連尊者在天宮以一腳指造成天宮震動,即第二種,本經所載則為第三種。

《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七〈八難品42〉第5經提到地震的八種因緣,大致也可區分成因為物理現象、神通造成、佛陀引起、還有戰爭所致。

  • 地震的物理原因

本經中記載「此地止水上,水止風上,風依於空。」若就現代地球科學來看,有合理的對應現象: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分別代表堅固性、濕潤性、溫熱性、移動性,是古代印度人認為物質的四種特性。固體中的地大特別明顯,液體中的水大特別明顯,熱能即火大,動能即風大。

人們是居住在露出海面的地殼上,而地下有地下水層,支撐著地表,因此超抽地下水的地方就會地層下陷。更大範圍來看,地殼的底部是岩漿,大陸板塊在岩漿上的緩慢漂移,造就了火山、地震等現象。再大範圍來看,整個地球是在太空的空間中,由萬有引力支配其運動。

佛經中的「風大」指移動性、動能。地球在宇宙中的轉動及其動能,是板塊漂移的根本原因,即地震成因中的「空中大風起」。

板塊漂移的磨擦同時將動能轉換為熱能,融化了岩石成為岩漿,板塊於是能在岩漿上移動,造成了地震,這個過程當中地下水層也常參與而產生交互作用。或許因此說「風起則水擾,水擾則地動」是地震的原因之一。

  •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本經「我往詣無量百千剎利眾」開始的各段落,描述佛陀有能力可以「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早課的課誦本及二時臨齋儀上寫道「南無大慈大悲千百億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或許也是基於這類記載。

在世俗的角度,也可說佛陀基於佛法的修證,能在各領域都出類拔萃,做什麼像什麼,達成四攝法當中的「同事」(與他人共事;又譯為「同利」),以接引他人,也類似《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68經所說:「同利最勝者,謂阿羅漢以阿羅漢、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須陀洹以須陀洹、淨戒者以淨戒而授於彼。」(CBETA, T02, no. 99, p. 185, a7-10)

(三七)中阿含未曾有法品瞻波經第六(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瞻波,在恒伽池邊。

爾時,世尊月十五日說從解脫時,於比丘眾前敷座而坐。世尊坐已,即便入定,以他心智觀察眾心,觀眾心已,至初夜竟,默然而坐。

於是,有一比丘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已訖,佛及比丘眾集坐來久,唯願世尊說從解脫。」爾時,世尊默然不答。

於是,世尊復至中夜默然而坐。彼一比丘再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已過,中夜將訖,佛及比丘眾集坐來久,唯願世尊說從解脫。」世尊亦再默然不答。

於是,世尊復至後夜默然而坐。彼一比丘三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既過,中夜復訖,後夜垂盡,將向欲明,明出不久,佛及比丘眾集坐極久,唯願世尊說從解脫。」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於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淨。」彼時尊者大目乾連亦在眾中,於是,尊者大目乾[*]連便作是念:「世尊為何比丘而說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淨?我寧可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他心之智,觀察眾心。」尊者大目乾[*]連即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他心之智,觀察眾心,尊者大目乾[*]連便知世尊所為比丘說,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淨。

於是,尊者大目乾[*]連即從定起,至彼比丘前,牽臂將出,開門置外:「癡人遠去,莫於此住,不復得與比丘眾會,從今已去,非是比丘。」閉門下鑰,還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所為比丘說,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淨,我已逐出。世尊!初夜既過,中夜復訖,後夜垂盡,將向欲明,明出不久,佛及比丘眾集坐極久,唯願世尊說從解脫。」

世尊告曰:「大目乾[*]連!彼愚癡人當得大罪,觸嬈世尊及比丘眾。大目乾[*]連,若使如來在不淨眾說從解脫者,彼人則便頭破七分。是故大目乾[*]連!汝等從今已後說從解脫,如來不復說從解脫。所以者何?大目乾[*]連!如彼大海,從下至上,周迴漸廣,均調轉上,以成於岸,其水常滿,未曾流出。大目乾[*]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漸作漸學,漸盡漸教。大目乾[*]連!若我正法、律漸作漸學,漸盡漸教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乾[*]連!如大海潮,未曾失時。大目乾[*]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施設禁戒,諸族姓子乃至命盡,終不犯戒。大目[*]乾連!若我正法、律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施設禁戒,諸族姓子乃至命盡,終不犯戒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乾[*]連!如大海水,甚深無底,極廣無邊。大目乾[*]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諸法甚深,甚深無底,極廣無邊。大目乾[*]連!若我正法、律諸法甚深,甚深無底,極廣無邊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乾[*]連!如海水鹹,皆同一味。大目乾[*]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無欲為味,覺味、息味及道味。大目乾[*]連!若我正法、律無欲為味,覺味、息味及道味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乾[*]連!如大海中多有珍寶,無量璝異,種種珍奇,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螺壁、珊瑚、琥珀、馬瑙、玳瑁、赤石、琁珠。大目[*]乾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多有珍寶,無量璝[*]異,種種珍琦,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大目乾[*]連!若我正法、律多有珍寶,無量璝[*]異,種種珍奇,充滿其中,珍寶名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乾[*]連!如大海中,大神所居,大神名者,謂阿修羅、乾沓和、羅剎、魚摩竭、龜、鼉、婆留泥、帝麑、帝麑伽羅、提帝麑伽羅。復次,大海中甚奇甚特,眾生身體有百由延,有二百由延,有三百由延,有至七百由延,身皆居海中。大目乾[*]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聖眾大神皆居其中。大神名者,謂阿羅訶、向阿羅訶、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須陀洹、向須陀洹。大目乾[*]連!若我正法、律聖眾大神皆居其中,大神名者,謂阿羅訶、向阿羅訶、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須陀洹、向須陀洹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乾[*]連!如大海清淨,不受死屍。若有命終者,過夜風便吹著岸上。大目乾[*]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聖眾清淨,不受死屍。若有不精進人惡生,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彼雖隨在聖眾之中,然去聖眾遠,聖眾亦復去離彼遠。大目乾連!若我正法、律聖眾清淨,不受死屍。若有不精進人惡生,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彼雖隨在聖眾之中,然去聖眾遠,聖眾亦復去離彼遠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復次,大目乾[*]連!如彼大海閻浮洲中有五大河,一曰恒伽,二曰搖尤那,三曰舍牢浮,四曰阿夷羅婆提,五曰摩企,皆入大海,及大海中龍水從空雨墮,滴如車軸,是一切水不能令大海有增減也。大目乾[*]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剎利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不移動心解脫,自作證成就遊。大目乾[*]連!不移動心解脫,於我正法、律中無增無減,如是梵志種、居士種工師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不移動心解脫,自作證成就遊。大目乾[*]連!不移動心解脫,於我正法、律中無增無減。大目乾[*]連!若我正法、律剎利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不移動心解脫,自作證成就遊。大目乾[*]連!不移動心解脫,於我正法、律中無增無減,如是梵志種、居士種、工師種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不移動心解脫,自作證成就遊。大目乾[*]連!不移動心解脫,於我正法、律中無增無減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佛說如是。尊者大目乾[*]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瞻波經第六竟(一千八百一十四字)

[校勘]

宋、元、明三本無「中阿含」三字。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從解脫」,巴利本作 Pātimokkha。

「乾」,宋、元、明三本作「揵」。[*]

「夷」,大正藏原為「私」,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夷」。[*]

「璝」,宋、元、明三本作「貴」。

「奇」,宋、元、明三本作「琦」。[*]

「螺壁」,大正藏原為「車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螺壁」。

「琥」,大正藏原為「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琥」。

「馬瑙」,宋、元、明三本作「碼瑙」。

「修」,宋、元、明三本作「脩」。

「乾沓」,宋、元、明三本作「揵塔」。

「滴」,大正藏原為「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滴」。

「軸」,大正藏原為「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軸」。

明本無「瞻波經第六竟」六字。

宋、元、明三本無「一千八百一十四字」八字。

[註解]

瞻波: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鴦伽國的首都,位於恆河南岸。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鴦伽國又稱為瞻波國,為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摩竭陀國的東北邊,曾隸屬於摩竭陀國。又譯為「瞻婆」、「占波」。

漸作漸學,漸盡漸教: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佛陀只對清淨的僧眾親自說戒。本經所載的事件中,佛陀透過三次沉默的回應,給破戒比丘一整晚的機會發露懺悔,但破戒比丘仍沒有作為,因此大目乾連尊者將破戒比丘驅出僧團,僧團才開始誦戒。

(三八)中阿含未曾有法品郁伽長者經第七(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鞞舍離,住大林中。

爾時,郁伽長者唯婦女侍從,在諸女前從鞞舍離出,於鞞舍離大林中間唯作女妓,娛樂如王。於是郁伽長者飲酒大醉,捨諸婦女,至大林中,郁伽長者飲酒大醉,遙見世尊在林樹間,端正姝好,猶星中月,光曜暐曄,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無有蔽礙,成就調御,息心靜默。彼見佛已,即時醉醒,郁伽長者醉既醒已,便往詣佛,稽首禮足,卻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呰欲為災患,生死為穢,稱歎無欲為妙,道品白淨。世尊為彼說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昇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說正法要,世尊即為彼說苦、習、滅、道,彼時郁伽長者即於座中見四聖諦苦、習[*]、滅、道,猶如白素,易染為色,郁伽長者亦復如是,即於坐中見四聖諦苦、習[*]、滅、道。

於是,郁伽長者已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即從座[*]起,為佛作禮,白曰:「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世尊!我從今日,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

郁伽長者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已,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即集諸婦人,集已,語曰:「汝等知不?我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汝等欲得住於此者,便可住此,行施作福,若不欲住者,各自還歸,若汝欲得嫁者,我當嫁汝。」

於是,最大夫人白郁伽長者:「若尊從佛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者,便可以我與彼某甲。」

郁伽長者即為呼彼人,以左手執大夫人臂,右手執金澡罐,語彼人曰:「我今以大夫人與汝作婦。」

彼人聞已,便大恐怖,身毛皆豎,白郁伽長者:「長者!欲殺我耶?長者!欲殺我耶?」

長者答曰:「我不殺汝,然我從佛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是故我以最大夫人與汝作婦耳。」郁伽長者已與大夫人,當與、與時都無悔心。

是時,世尊無量百千大眾圍繞,於中咨嗟稱歎郁伽長者,郁伽長者有八未曾有法。

於是,有一比丘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往詣郁伽長者家,郁伽長者遙見比丘來,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比丘白曰:「尊者善來!尊者久不來此,願坐此床。」彼時,比丘即坐其床,郁伽長者禮比丘足,卻坐一面。

比丘告曰:「長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謂世尊為汝無量百千大眾圍繞,於中咨嗟稱歎,郁伽長者有八未曾有法。長者!汝有何法?」

郁伽長者答比丘曰:「尊者!世尊初不說異,然我不知世尊為何因說?但尊者聽,謂我有法。一時,世尊遊鞞舍離,住大林中。尊者!我於爾時唯婦女侍從,我最在前出鞞舍離,於鞞舍離大林中間唯作女妓,娛樂如王。尊者!我於爾時飲酒大醉,捨諸婦女,至大林中。尊者!我時大醉,遙見世尊在林樹間,端正姝好,猶星中月,光耀暐曄,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無有蔽礙,成就調御,息心靜默,我見佛已,即時醉醒。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我醉醒已,便往詣佛,稽首禮足,卻坐一面。世尊為我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我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呰欲為災患,生死為穢,稱歎無欲為妙,道品白淨。世尊為我說如是法已,佛知我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昇[*]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說正法要,世尊即為我說苦、習、滅、道。我爾時即於座[*]中見四聖諦苦、習[*]、滅、道,猶如白素,易染為色,尊者!我亦如是,即於座[*]中見四聖諦苦、習[*]、滅、道,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我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尊者!我爾時即從座[*]起,稽首佛足:『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世尊!我從今日,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尊者!若我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未曾知己犯戒。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我爾時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已,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集諸婦女,集已,語曰:『汝等知不?我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汝等欲得住於此者,便可住此,行施作福,若不欲住者,各自還歸,若汝欲得嫁者,我當嫁汝。』於是,最大夫人來白我曰:『若尊從佛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者,便可以我與彼某甲。』尊者!我爾時即為呼彼人,以左手執大夫人臂,右手執金澡罐[*],語彼人曰:『我今以大夫人與汝作婦。』彼人聞已,便大恐怖,身毛皆豎,而白我曰:『長者欲殺我耶?長者欲殺我耶?』尊者!我語彼曰:『不欲殺汝,然我從佛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是故我以最大夫人與汝作婦耳。』尊者!我已與大夫人,當與、與時都無悔心。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我詣眾園時,若初見一比丘,便為作禮,若彼比丘經行者,我亦隨經行,若彼坐者,我亦於一面坐,坐已聽法。彼尊為我說法,我亦為彼尊說法,彼尊問我事,我亦問彼尊事,彼尊答我事,我亦答彼尊事。尊者!我未曾憶輕慢上中下長老上尊比丘。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我在比丘眾行布施時,天住虛空而告我曰:『長者!此是阿羅訶,此是向阿羅訶,此是阿那含,此是向阿那含,此是斯陀含,此是向斯陀含,此是須陀洹,此是向須陀洹,此精進,此不精進。』尊者!我施比丘眾時,未曾憶有分別意。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我在比丘眾行布施時,有天住虛空中而告我曰:『長者!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善說法,如來聖眾善趣向。』尊者!我不從彼天信,不從彼欲樂,不從彼所聞,但我自有淨智,知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善說法,如來聖眾善趣向。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謂佛所說五下分結,貪欲、瞋恚、身見、戒取、疑、我見此五,無一不盡令縛我還此世間,入於胎中。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郁伽長者白比丘曰:「願尊在此食。」

比丘為郁伽長者故,默然受請。郁伽長者知彼比丘默然受已,即從坐起,自行澡水,以極淨美種種豐饒食噉含消,自手斟酌,令得飽滿,食訖收器,行澡水竟,持一小床,別坐聽法。比丘為長者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從坐起去,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謂與郁伽長者本所共論,盡向佛廣說。

於是,世尊告諸比丘:「我以是故,咨嗟稱歎郁伽長者有八未曾有法。」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郁伽長者經第七竟(二千三百二十九字)

[校勘]

宋、元、明三本無「中阿含」三字。

「經」,明本作「經上」。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鞞舍離」,巴利本作 Vesālī。

「曜」,大正藏原為「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曜」。

「昇」,大正藏原為「勝」,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昇」。[*]

「習」,元、明二本作「集」。[*]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罐」,宋本作「灌」。[*]

大正藏無「長者」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我」,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高麗藏補上。

「日」,大正藏原為「目」,今依據前後文改作「日」。

宋、元、明三本無「廣」字。

「丘」,宋、元、明三本作「丘甲」。

明本無「郁伽長者經第七竟」八字。

宋、元、明三本無「二千三百二十九字」八字。

[註解]

大林:可能指「大林精舍」,佛陀的道場之一,在毘舍離城北邊一大片天然林中的大講堂。又譯為「重閣講堂」、「高樓臺觀」。

郁伽:長者名,鞞舍離人,佛陀稱讚他「建立善本」第一,「於眾僧中常施飲食」。又譯為「優迦毘舍離」,義譯為「最首」。

盡形壽:終身;一輩子。

咨嗟:咨讀音同「資」,嗟讀音同「接」。咨嗟有「讚嘆、嘆賞」的意思。

善趣向:向著良善而行。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郁伽長者有八個未曾有法:

  1. 見佛已,即時醉醒
  2. 於座中見四聖諦
  3. 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未曾知己犯戒
  4. 與大夫人,當與、與時都無悔心
  5. 未曾憶輕慢上中下長老上尊比丘
  6. 施比丘眾時,未曾憶有分別意
  7. 自有淨智
  8. 斷五下分結,不再回到人間

(三九)中阿含未曾有法品郁伽長者經第八(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眾多上尊長老比丘遊鞞舍離,在獼猴水邊高樓臺觀

爾時,郁伽長者施設如是大施,謂與遠來客食,與行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設粥食,常設飯食,供給守僧園人,常請二十眾食,五日都請比丘眾食,施設如是大施;復於海中有一舶船,載滿貨還,價直百千,一時沒失。眾多上尊長老比丘聞郁伽長者施設如是大施,謂與遠來客食,與行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設粥食,常設飯食,供給守僧園人,常請二十眾食,五日都請比丘眾食,聞已共作是議:「諸賢!誰能往語郁伽長者:『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知。』彼作是念:『尊者阿難是佛侍者,受世尊教,佛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尊者阿難能往語郁伽長者:「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知。」』諸賢!我等共往詣尊者阿難所,說如此事。」

於是,眾多上尊長老比丘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語曰:「賢者阿難知不?郁伽長者施設如是大施,謂與遠來客食,與行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設粥食,常設飯食,供給守僧園人,常請二十眾食,五日都請比丘眾食,施設如是大施;復於海中有一舶船,載滿貨還,價直百千,一時沒失。我等共作是議,誰能往語郁伽長者而作是語:『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知。』復作是念:『尊者阿難是佛侍者,受世尊教,佛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尊者阿難能往語郁伽長者:「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知。」』賢者阿難可往詣郁伽長者而語彼曰:『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知。』」

尊者阿難白諸長老上尊比丘曰:「諸尊!郁伽長者其性嚴整,若我自為語者,儻能致大不喜。諸尊!我為誰語?」

諸長老上尊比丘答曰:「賢者!稱比丘眾語,稱比丘眾語已,彼無所言。」尊者阿難便默然受諸長老上尊比丘命。於是,諸長老上尊比丘知尊者阿難默然許已,即從座起,繞尊者阿難,各自還去。

尊者阿難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往詣郁伽長者家。郁伽長者遙見尊者阿難來,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尊者阿難,白曰:「善來!尊者阿難!尊者阿難久不來此,願坐此床。」尊者阿難即坐其床,郁伽長者禮尊者阿難足,卻坐一面。

尊者阿難告曰:「長者知不?長者施設如是大施,與遠來客食,與行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設粥食,常設飯食,供給守僧園人,常請二十眾食,五日都請比丘眾食,施設如是大施;復於海中有一舶船,載滿貨還,價直百千,一時沒失。長者可止!勿復布施,長者後自當知。」

長者白曰:「尊者阿難!為是誰語?」

尊者阿難答曰:「長者!我宣比丘眾語。」

長者白曰:「若尊者阿難宣比丘眾語者,無所復論,若自語者,或能致大不喜。尊者阿難!若我如是捨與,如是惠施,一切財物皆悉竭盡,但使我願滿,如轉輪王願。」

尊者阿難問曰:「長者云何轉輪王願?」

長者答曰:「尊者阿難!村中貧人作是念:『令我於村中最富!』即是彼願。村中富人作是念:『令我於邑中最富!』即是彼願。邑中富人作是念:『令我於城中最富!』即是彼願。城中富人作是念:『令我於城中作宗正!』即是彼願。城中宗正作是念:『令我作國相!』即是彼願。國相作是念:『令我作小王!』即是彼願。小王作是念:『令我作轉輪王!』即是彼願。轉輪王作是念:『令我如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謂無上梵行訖,令我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即是彼願。尊者阿難!若我如是捨與,如是惠施,一切財物皆悉竭盡,但使我願滿,如轉輪王願。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尊者阿難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復次,尊者阿難!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難!我詣僧園時,若初見一比丘,便為作禮,若彼比丘經行者,我亦隨經行,若彼坐者,我亦於一面坐,坐已聽法,彼尊為我說法,我亦為彼尊說法,彼尊問我事,我亦問彼尊事,彼尊答我事,我亦答彼尊事。尊者阿難!我未曾憶輕慢上中下長老上尊比丘。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尊者阿難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復次,尊者阿難!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難!我在比丘眾行布施時,天住虛空而告我曰:『長者!此是阿羅訶,此是向阿羅訶,此是阿那含,此是向阿那含,此是斯陀含,此是向斯陀含,此是須陀洹,此是向須陀洹,此精進,此不精進。』尊者阿難!我施比丘眾時未曾憶有分別意。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尊者阿難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復次,尊者阿難!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難!我在比丘眾行布施時,天住虛空而告我曰:『長者!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善說法,如來聖眾善趣向。』我不從彼天信,不從彼欲樂,不從彼所聞,但我自有淨智,知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善說法,如來聖眾善趣向。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尊者阿難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復次,尊者阿難!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難!我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尊者阿難!我有是法。」

尊者阿難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於是,郁伽長者白曰:「尊者阿難!願在此食。」

尊者阿難為郁伽長者故,默然受請。郁伽長者知尊者阿難默然受已,即從坐起,自行澡水,以極淨美種種豐饒食噉含消,自手斟酌,令得飽滿,食訖收器,行澡水已,取一小床,別坐聽法。尊者阿難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從坐起去。

尊者阿難所說如是。郁伽長者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奉行。

郁伽長者經第八竟(一千七百四十八字)

[校勘]

宋、元、明三本無「中阿含」三字。

「經」,明本作「經下」。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能」,大正藏原為「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能」。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辦」,大正藏原為「辨」,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辦」。

「特」,大正藏原為「持」,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特」。[*]

「問」,大正藏原為「間」,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問」。

大正藏在「此」字之後有一「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奇」,大正藏原為「希」,今依據高麗藏改作「奇」。

明本無「郁伽長者經第八竟」八字。

宋、元、明三本無「一千七百四十八字」八字。

[註解]

二十眾︰二十人是出僧殘罪的最少限度的人數,這也是能夠成就一切羯磨的人數了。??

舶船:即「船舶」,泛稱各種船隻。

一時沒失:突然沉沒。

儻能致大不喜:或許會造成他很不高興。「儻」同「倘」,如果、假如,讀音同「躺」。

善來:歡迎來人的客套話,意指來得正好。

宗正:官名,掌管皇族親屬的事務。

國相:宰相。

阿羅訶:「阿羅漢」的另譯,也是如來十號之一,義譯為「應供」。

願在此食:希望你在這裡吃飯。

行澡水:飯前洗手以及飯後漱口、洗手用水。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有同學提問:「為什麼僧眾在郁伽長者的貨船沉沒時,請他布施適可而止,還要說『長者後自當知』(長者你以後自然就知道)?」

有可能郁伽長者的貨船突然沉沒了,僧眾中有神通的人已知道,但一般人還不知道,郁伽長者也還沒接到通知。佛陀禁止僧眾在未受大戒者前示現神通,因此僧眾不方便講明原因,只能善意提醒他布施適可而止。倒是阿難尊者心腸軟,還是把原因說出來了。

郁伽長者縱使知道沉船了,會造成很大的財務損失,仍舊不改散盡家財布施的發心,只求迴向「轉輪王願」。「轉輪王願」不是指想成為轉輪聖王,而是如同已擁有各種世間珍寶的轉輪聖王,進一步發願出家解脫生死。

(四〇)中阿含未曾有法品手長者經第九(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阿邏伽邏,在惒林中。

爾時,手長者與五百大長者俱,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五百長者亦禮佛足,卻坐一面。

世尊告曰:「手長者!汝今有此極大眾,長者!汝以何法攝此大眾?」

彼時手長者白曰:「世尊!謂有四事攝,如世尊說,一者惠施,二者愛言,三者以利,四者等利。世尊!我以此攝於大眾,或以惠施,或以愛言,或以利,或以等利。」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手長者!汝能以如法攝於大眾,又以如門攝於大眾,以如因緣攝於大眾。手長者!若過去有沙門、梵志以如法攝大眾者,彼一切即此四事攝於中或有餘。手長者!若有未來沙門、梵志以如法攝大眾者,彼一切即此四事攝,於中或有餘。手長者!若有現在沙門、梵志以如法攝大眾者,彼一切即此四事攝於中或有餘。」

於是,世尊為手長者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默然而住。於是,手長者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坐起,為佛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爾時,三十三天集在法堂,咨嗟稱歎手長者:「諸賢!手長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彼手長者,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為佛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於是,毘沙門大天王色像巍巍,光曜暐曄夜將向旦,往詣手長者家,告曰:「長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今三十三天為長者集在法堂,咨嗟稱歎:『手長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諸賢!彼手長者,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為佛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是時,手長者默然不語,不觀、不視毘沙門大天王。所以者何?以尊重定,守護定故

爾時,世尊於無量百千眾中,咨嗟稱歎手長者:「手長者有七未曾有法。彼手長者,我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坐起,為我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今三十三天為彼集在法堂,咨嗟稱歎:『手長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諸賢!彼手長者,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為佛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今毘沙門大天王色像巍巍,光曜暐曄,夜將向旦,詣手長者家,告曰:『長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今三十三天為長者集在法堂,咨嗟稱歎:「手長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諸賢!彼手長者,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為佛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於是,有一比丘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往詣手長者家,手長者遙見比丘來,即從坐起,叉手向比丘白曰:「尊者善來!尊者久不來此,願坐此床。」彼時比丘即坐其床,手長者禮比丘足,卻坐一面。

比丘告曰:「長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世尊為汝於無量百千眾中,咨嗟稱歎手長者:『手長者有七未曾有法,手長者我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坐起,為我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今三十三天為彼集在法堂,咨嗟稱歎:「手長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諸賢!彼手長者,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為佛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於是,毘沙門大天王色像巍巍,光曜[*]暐曄,夜將向旦,詣手長者家,告曰:「長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今三十三天為手長者集在法堂,咨嗟稱歎:『手長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諸賢!彼手長者,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為佛作禮,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到外門已,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中門、內門及入在內,若有人者盡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昇堂敷床,結跏[*]趺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是時,手長者默然不語,亦不觀視毘沙門大天王。所以者何?以尊重定、守護定故。』」

於是,手長者白比丘曰:「尊者!是時無白衣耶?」

比丘答曰:「無白衣也。」又問曰:「若有白衣者,當有何咎?」

長者答曰:「尊者!或有不信世尊語者,彼當長夜不義不忍,生極惡處,受苦無量。若有信佛語者,彼因此事故,便能尊重恭敬禮事我。尊者!我亦不欲令爾也。尊者!願在此食。」

彼比丘為手長者故,默然受請。手長者知彼比丘默然受已,即從座[*]起,自行澡水,以極淨美種種豐饒食噉含消,自手斟酌,令得飽滿,食訖收器,行澡水已,取一小床,別坐聽法。彼比丘為手長者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從座[*]起去,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謂與手長者本所共論盡向佛說。

於是,世尊告諸比丘:「我以是故,稱說手長者有七未曾有法。復次汝等當知,手長者復有第八未曾有法,手長者無求無欲。」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手長者經第九竟(二千六百五十八字)

[校勘]

宋、元、明三本無「中阿含」三字。

「經」,明本作「經上」。

元、明二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邏」,宋、元、明三本作「羅」。[*]

「阿邏鞞」,巴利本作 Ālavī。

「伽邏」,巴利本作 Aggāḷava。

「手長者」,巴利本作 Hatthaka。

「四事攝」,巴利本作 Cattāri saṃgahavatthūni。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繞三匝」,元、明二本作「三匝繞」。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曜」,大正藏原為「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曜」。[*]

明本無「手長者經第九竟」七字。

宋、元、明三本無「二千六百五十八字」八字。

[註解]

阿邏鞞:古印度國名、城名,在舍衛城以南二百多公里的恆河沿岸,位於佛陀從舍衛城前往王舍城的路途中。又譯為「阿羅毘」,義譯為「曠野」、「曠野禽獸住處」。

伽邏:佛陀的道場之一,位於阿邏鞞國,原為外道的祠堂,後來轉為佛教道場。又譯為「阿羅毘祠」、「曠野精舍」。

手長者:優婆塞名,佛陀稱讚他「恒坐禪思」第一,他已證得三果,命終後往生五淨居天中的無熱天。又譯為「首長者」、「手阿羅婆長者子」、「曠野長者」、「呵侈阿羅婆」。

毗沙門天王像,奈良法隆寺國寶,照片取自奈良國立博物館

惠施:以慈悲心而施福利與人。又譯為「布施」。

愛言:說親切關懷對方的話。又譯為「愛語」。

以利:行善利益他人。又譯為「利行」。

等利:與他人一起做事。又譯為「同事」、「同利」。

如法:依照正法。

如門:依照法門;依照佛法。

如因緣:依照適合的因緣。

毘沙門大天王:佛教的護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北方毘沙門天的天王。此天率領夜叉、羅剎等二神眾守護道場、聽聞佛法,因此又稱為「多聞天王」。

以尊重定、守護定故:因為尊重修定、守護修定的緣故(所以沒有分心去理會天王)。

不義不忍:無法瞭解法義,且不願意接受。

八未曾有法:手長者的八未曾有法,詳見下一經(《中阿含經》卷九第41經)。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四攝

手長者帶領大眾的方法,即為「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而攝引歸於正道。

同學們不管是帶社團、領導小組、專案管理、建立組織、經營企業等等,都可以學習手長者。以「同事」為例,如果領導者自認為高高在上,一向只指派工作而從不與屬下一起做事,恐怕團隊較難有向心力;而領導者若能將心比心、與團隊一起做事,自然較帶得動人。

佛陀表示過去、未來、現在的修行人都是以這四攝來如法帶領大眾。時至今日,四攝自然一樣有效。

  • 有德的人不欲人知

手長者不希望佛陀向僧眾稱讚他時有在家人在場,因為如果有在家人不信佛說,則會感招苦果;如果有在家人信了佛說而崇拜手長者,手長者並不喜歡這樣被崇拜。因此他是真正有德而不欲人知的人。

[進階辨正]

(四一)中阿含未曾有法品手長者經第十(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阿邏鞞伽邏[*],在惒林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手長者有八未曾有法。云何為八?手長者有少欲、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念、有定、有慧。

「手長者有少欲者,此何因說?手長者自少欲,不欲令他知我少欲,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念、有定、有慧,手長者自有慧,不欲令他知我有慧。手長者有少欲者,因此故說。

「手長者有信者,此何因說?手長者得信堅固,深著如來,信根已立,終不隨外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手長者有信者,因此故說。

「手長者有慚者,此何因說?手長者常行恥,可慚知慚,惡不善法、穢污煩惱受諸惡報,造生死本。手長者有慚者,因此故說。

「手長者有愧者,此何因說?手長者常行羞,可愧知愧,惡不善法,穢污煩惱受諸惡報,造生死本。手長者有愧者,因此故說。

「手長者有精進者,此何因說?手長者常行精進,除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手長者有精進者,因此故說。

「手長者有念者,此何因說?手長者觀內身如身,觀內覺、心、法如法。手長者有念者,因此故說。

「手長者有定者,此何因說?手長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手長者有定者,因此故說。

「手長者有慧者,此何因說?手長者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手長者有慧者,因此故說。手長者有八未曾有法者,因此故說。」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手長者經第十竟(四百七十三字)

中阿含未曾有法品第四竟(一萬九百四十六字)(初一日誦)

中阿含經卷第九(一萬二千八十八字)

[校勘]

宋、元、明三本無「中阿含」三字。

「經」,明本作「經下」。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邏」,宋、元、明三本作「羅」。[*]

宋、元、明三本無「精」字。

宋、元、明三本無「有」字。

「羞」,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高麗藏補上。

大正藏在「可」字之後有一「羞」字,今依據高麗藏刪去。

明本無「手長者經第十竟」七字。

宋、元、明三本無「四百七十三字」六字。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宋、元、明三本無「一萬九百四十六字」八字。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明本無「一萬二千八十八字」八字。

大正藏原將「中阿含經卷第九(一萬二千八十八字)」置於「中阿含未曾有法品第四竟(一萬九百四十六字)(初一日誦)」之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置於卷末。

[註解]

手長者自少欲,不欲令他知我少欲:參見前一經(《中阿含經》卷九第40經)中手長者的第八未曾有法。

慚:羞恥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慚愧」二字中,「慚」較重著在自己反省而羞恥,例如「自慚形穢」。)

愧:愧疚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慚愧」二字中,「愧」較重著在面對他人而愧怖,例如「愧對父母」。)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手長者的八未曾有法,即五根:「信、精進、念、定、慧」,加上少欲、有慚、有愧。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九.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10/21 23:1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227200031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