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三 2019/05/12 20:26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三 2025/01/31 14:40 目前版本 |
|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任統治者,孔雀王朝是史上第一個統一印度的帝國,阿育王更成就了印度史上疆域最廣闊的時期。他原先性情暴惡,信奉佛教後痛改前非,以正法治國,為孔雀王朝的顛峰時期,並為當時全球最大的政權,遣使弘化佛教的範圍跨及亞洲、北非、歐洲地中海一帶。但因為印度人沒有撰寫及保存史書的習慣,印度本土缺乏記錄阿育王生平的典籍,除了近代出土的考古遺跡外,就屬漢譯的《阿育王傳》對阿育王的記錄最為豐富,因此《阿育王傳》是印度史學者極為重視的典籍。 | |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任統治者,孔雀王朝是史上第一個統一印度的帝國,阿育王更成就了印度史上疆域最廣闊的時期。他原先性情暴惡,信奉佛教後痛改前非,以正法治國,為孔雀王朝的顛峰時期,並為當時全球最大的政權,遣使弘化佛教的範圍跨及亞洲、北非、歐洲地中海一帶。但因為印度人沒有撰寫及保存史書的習慣,印度本土缺乏記錄阿育王生平的典籍,除了近代出土的考古遺跡外,就屬漢譯的《阿育王傳》對阿育王的記錄最為豐富,因此《阿育王傳》是印度史學者極為重視的典籍。 |
| | | |
- | 第604經為《阿育王傳》〈本施土緣1〉、〈阿育王本緣2〉這二品的內容,當中除了記載阿育王皈依佛教的因緣、造八萬四千佛舍利塔的經過,也整理了許多重要的佛教史蹟和佛陀大弟子們最為人稱道的事件。 | + | 第604經為《阿育王傳》〈本施土緣1〉、〈阿育王本緣2〉這二品的內容,當中除了記載阿育王皈依佛教的因緣、造八萬四千佛舍利塔的經過,也整理了許多重要的佛教史蹟和佛陀大弟子們最為人稱道的事件。以下地圖則標示出其中較重要的地名,方便同學們按圖索驥。 |
| | | |
| 由於本經內容較長,因此特別用斜體字標題分段,以方便閱讀。 | | 由於本經內容較長,因此特別用斜體字標題分段,以方便閱讀。 |
| + | |
| + | {{:agama:卷23導讀_佛陀時代地圖.jpg?800|}} |
| | | |
| =====(六〇四)@@[0161b13]@@===== | | =====(六〇四)@@[0161b13]@@===== |
| | | |
| 「於我滅度後, 是人當作王,\\ | | 「於我滅度後, 是人當作王,\\ |
- | 孔雀姓名育, 譬如[[頂生]]-[]-王,\\ | + | 孔雀姓名育, 譬如[[頂生王]]-[]-,\\ |
| 於此閻浮提, 獨王世所尊。\\ | | 於此閻浮提, 獨王世所尊。\\ |
| | | |
| @[0164a04]@「又一時,商主將其婦入於大海,入海時,婦便生子,名曰為海。如是在海十有餘年,採諸重寶,還到本鄉,道中值五百賊,殺於商主,奪彼寶物。 | | @[0164a04]@「又一時,商主將其婦入於大海,入海時,婦便生子,名曰為海。如是在海十有餘年,採諸重寶,還到本鄉,道中值五百賊,殺於商主,奪彼寶物。 |
| | | |
- | @[0164a07]@「爾時,商主之子見父傷死,及失寶物,厭世間苦故,於如來法中出家學道,還-[44]-其本土,遊行諸國,次至巴連弗邑。過此夜已,晨朝著衣持鉢,入城次第乞食,誤入屠殺舍中。 | + | @[0164a07]@「爾時,商主之子見父傷死,及失寶物,厭世間苦故,於如來法中出家學道,還-[44]-其本土,遊行諸國,次至巴連弗邑。過此夜已,晨朝著衣持鉢,入城[[次第乞食]]-[]-,誤入屠殺舍中。 |
| | | |
| @[0164a11]@「時,彼比丘遙見舍裏,見火車鑪[*]炭等治諸眾生,如地獄中,尋生恐怖,[[衣毛皆竪]]-[]-,便欲出門。時,兇惡即往,執彼比丘言:『入此中者,無有得出,汝今於此而死。』比丘聞其所說,心生悲毒,泣淚滿目。兇主問曰:『汝云何如小兒啼?』 | | @[0164a11]@「時,彼比丘遙見舍裏,見火車鑪[*]炭等治諸眾生,如地獄中,尋生恐怖,[[衣毛皆竪]]-[]-,便欲出門。時,兇惡即往,執彼比丘言:『入此中者,無有得出,汝今於此而死。』比丘聞其所說,心生悲毒,泣淚滿目。兇主問曰:『汝云何如小兒啼?』 |
| | | |
| 「『[[一切眾生智, 比於舍利弗,\\ | | 「『[[一切眾生智, 比於舍利弗,\\ |
- | 十六之一分, 以除如來智]]。-[]-\\ | + | 十六之一分, 以除如來智]]-[]-。\\ |
| 如來轉法輪, 是則能隨轉,\\ | | 如來轉法輪, 是則能隨轉,\\ |
| 彼有無量德, 誰復能宣說。』\\ | | 彼有無量德, 誰復能宣說。』\\ |
| [146] 大正藏無「䴵」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 [146] 大正藏無「䴵」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 | | |
- | [147] 大正藏在「嚫」字有重覆的校勘編號,今依據前後文及參考磧砂藏刪去此校勘編號。 | + | [147] 大正藏在「嚫」字有重複的校勘編號,今依據前後文及參考磧砂藏刪去此校勘編號。 |
| | | |
| [148] 「嚫」,宋、元、明三本作「呪」。 | | [148] 「嚫」,宋、元、明三本作「呪」。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迦蘭陀竹園:佛陀的道場之一,為迦蘭陀長者所擁有的竹林中所建立的道場,是佛教最早蓋的寺院。 | + | [] 迦蘭陀竹園:佛陀的道場之一,為迦蘭陀長者所擁有的竹林中所建立的道場,是佛教最早蓋的寺院。又譯為「竹林加蘭哆園」、「竹林精舍」。 |
| | | |
| [] 踐:用腳踩踏。 | | [] 踐:用腳踩踏。 |
| [] 兩足尊:佛陀。佛陀是有雙腳的人中最尊貴的。也有解為佛陀的福、慧兩足。 | | [] 兩足尊:佛陀。佛陀是有雙腳的人中最尊貴的。也有解為佛陀的福、慧兩足。 |
| | | |
- | [] 巴連弗邑:古代印度都市名,佛滅後的阿育王將摩竭提國的首都從王舍城遷都至此,位於恆河左岸,即當今印度的巴特那巿所在。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摩竭提國又稱為巴連弗國。另譯為「波吒利弗多羅」、「波羅利弗妬路」、「華氏城」。 | + | [] 巴連弗邑:古代印度都市名,佛滅後的阿育王將摩竭提國的首都從王舍城遷都至此,位於恆河左岸,即當今印度的巴特那巿所在。另譯為「波吒利弗多羅」、「波羅利弗妬路」、「華氏城」。 |
| | | |
| [] 轉輪王:以正法統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善業感召天空中飛來輪寶,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行歸服,因此稱作轉輪王。統治四大洲者稱為金輪王,三大洲的為銀輪王,二大洲的為銅輪王,一大洲的為鐵輪王,經中對於轉輪王的描述通常以金輪王為例,阿育王則為鐵輪王。 | | [] 轉輪王:以正法統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善業感召天空中飛來輪寶,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行歸服,因此稱作轉輪王。統治四大洲者稱為金輪王,三大洲的為銀輪王,二大洲的為銅輪王,一大洲的為鐵輪王,經中對於轉輪王的描述通常以金輪王為例,阿育王則為鐵輪王。 |
| [] 舍利:遺骸;遺體火化後的遺骨。 | | [] 舍利:遺骸;遺體火化後的遺骨。 |
| | | |
- | [] 頂生:很久以前的一位轉輪王,在平定人間四大洲後,前往忉利天,天帝釋分半座給他坐,但他還不滿足,想要奪取天帝釋的地位不成,重病而死。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詳見《中阿含經》卷十一〈王相應品 6〉第60經四洲經。 | + | [] 頂生王:遠古以前的一位轉輪聖王,極有福報,財寶無數,統一人間四大洲後拜訪忉利天,天帝釋分一半的座位給他坐,以示尊重。然而頂生王還不滿足,起了篡天帝釋位的念頭,此時卻墜落回人間,重病而死。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之一。詳見《中阿含經》卷十一〈王相應品 6〉[[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十一#六〇_中阿含-_1_-王相應品四洲經第三_初一日誦_-_2|第60經四洲經]]、《增壹阿含經》卷八〈安般品 17〉[[agama1:增壹阿含經安般品第十七#七|第7經]]。 |
| | | |
| [] 月護:國王名,是孔雀王朝(印度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的開創者,阿育王的祖父。 | | [] 月護:國王名,是孔雀王朝(印度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的開創者,阿育王的祖父。 |
| | | |
- | [] 瞻婆: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鴦伽國的首都,位於恆河南岸。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鴦伽國又稱為瞻婆國,為十六大國之一,位於中印度恆河沿岸,曾隸屬於摩竭提國。又譯為「瞻波」、「占波」。 | + | [] 瞻婆: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鴦伽國的首都,位於恆河南岸。按:「瞻婆」一詞之後的「國」或「城」為漢譯者所加,梵文或巴利經文中通常不區分地名為國名或城名,漢譯地名則常見「國」和「城」混用的狀況,因此鴦伽國又稱為瞻婆國,為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摩竭陀國的東北邊,曾隸屬於摩竭陀國。又譯為「瞻波」、「占波」。 |
| | | |
| [] 婇女:宮女。 | | [] 婇女:宮女。 |
| [] 重餉:重賞;多加餽贈。 | | [] 重餉:重賞;多加餽贈。 |
| | | |
- | [] 德叉尸羅:古代印度都市名,以學問、技藝發達而聞名,佛世時的名醫耆婆曾遊學至此學醫。位於當時的北印度,當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塔克西拉,是十六大國之一的犍陀羅國(乾陀羅國)的首都。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犍陀羅國又稱為德叉尸羅國。又譯為「呾叉始羅」、「著叉尸羅」。 | + | [] 德叉尸羅:古代印度都市名、國名,以學問、技藝發達而聞名,佛世時的名醫耆婆曾遊學至此學醫。位於當時的北印度,當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塔克西拉遺址。曾隸屬於不同的大國,西元前六世紀時為犍陀羅王國的首都,西元前三世紀時隸屬於摩竭提國孔雀王朝。又譯為「著叉尸羅」、「怛剎尸羅」。 |
| | | |
| [] 四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 | | [] 四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 |
| [] 刺棘:有刺的植物。 | | [] 刺棘:有刺的植物。 |
| | | |
- | [] 忿:憤怒;怨恨。 | + | [] 忿:忿怒;怨恨。 |
| | | |
| [] 華極敷盛:花朵開得極為茂盛。 | | [] 華極敷盛:花朵開得極為茂盛。 |
| | | |
| [] 天五使經:即《中阿含經》卷十二〈王相應品 6〉第64經天使經,當中提到行惡的眾生死後入地獄,閻羅王在審問行惡眾生時表示生、老、病、死、刑罰等五種天使在世上提醒人們不要作惡放逸,但人們不理會而墮入地獄。該經並描述眾生在地獄受罪報的慘狀。 | | [] 天五使經:即《中阿含經》卷十二〈王相應品 6〉第64經天使經,當中提到行惡的眾生死後入地獄,閻羅王在審問行惡眾生時表示生、老、病、死、刑罰等五種天使在世上提醒人們不要作惡放逸,但人們不理會而墮入地獄。該經並描述眾生在地獄受罪報的慘狀。 |
| + | |
| + | [] 次第乞食:依著次序一家一家地托缽乞求食物。又譯為「次第行乞」、「次行乞食」。 |
| | | |
| [] 衣毛皆竪:全身發麻,身上的毛都豎了起來。 | | [] 衣毛皆竪:全身發麻,身上的毛都豎了起來。 |
| [] 幢:在高舉的竿柱繫上絲帛作圓桶狀的旗幟。 | | [] 幢:在高舉的竿柱繫上絲帛作圓桶狀的旗幟。 |
| | | |
- | [] 膠舍:塗滿黏膠,讓人黏住而無法逃離的屋子,是阿育王為了報復獄卒不准他離開而作。 | + | [] 膠舍:塗滿黏膠,讓人黏住而無法逃離的屋子,是阿育王為了報復獄卒不准他離開而做。 |
| | | |
| [] 施眾生無畏:讓眾生不須要畏懼。 | | [] 施眾生無畏:讓眾生不須要畏懼。 |
| | | |
- | [] 阿闍世:優婆塞名,摩竭提國的國王,父親是頻婆娑羅王,母親是韋提希夫人,在懷胎時命相師都說此兒會害其父,因此名為阿闍世,意思是「未生以前結怨」。長大後被立為太子,卻結交惡友提波達多,囚禁父母,自立為王,併吞諸小國,並與波斯匿王交戰數次。後因殺害父親頻婆娑羅王的業報而全身長瘡,向佛陀懺悔後得痊癒,並皈依於佛陀,成為佛教的大護法,並在佛滅後護持五百羅漢的結集經典。 | + | [] 阿闍世:優婆塞名,摩竭提國的國王,父親是頻婆娑羅王,母親是韋提希夫人,在懷胎時命相師都說此兒會害其父,因此名為阿闍世,意思是「未生以前結怨」。長大後被立為太子,卻結交惡友提婆達多,囚禁父母,自立為王,併吞諸小國,並與波斯匿王交戰數次。後因殺害父親頻婆娑羅王的業報而全身長瘡,在佛前懺悔後得痊癒,並皈依於佛陀,成為佛教的大護法,並在佛滅後護持五百羅漢的結集經典。 |
| | | |
- | [] 如是取七佛塔中舍利:像這樣地取出七個佛塔中的舍利。根據《長阿含經》卷四第2經遊行經:「當於爾時,如來舍利起於八塔」,佛陀荼毗後的舍利供養於八舍利塔,阿育王取得前七塔中的舍利後,前往佛世時的羅摩國(已沒落而稱為羅摩村),以取第八塔中的舍利。 | + | [] 如是取七佛塔中舍利:像這樣地取出七個佛塔中的舍利。根據《長阿含經》卷四第2經遊行經:「當於爾時,如來舍利起於八塔」,佛陀荼毘後的舍利供養於八舍利塔,阿育王取得前七塔中的舍利後,前往佛世時的羅摩國(已沒落而稱為羅摩村),以取第八塔中的舍利。 |
| | | |
| [] 羅摩:古代中印度國名、村名,在迦毘羅衛城(佛陀出生地)的東方,位於當今尼泊爾境內。悉達多太子決定出家後,半夜離開迦毘羅衛城,黎明時在羅摩村脫下華麗的衣飾,交由車夫車匿連同白馬一起帶回國,然後自己一人進入山裡,詳見《修行本起經》卷二〈出家品 5〉、《佛本行集經》卷十八〈剃髮染衣品 22〉。羅摩國也是佛陀滅度後分到佛舍利的八國之一,詳見《長阿含經》卷四第2經遊行經。又譯為羅摩羅村、羅摩伽國。 | | [] 羅摩:古代中印度國名、村名,在迦毘羅衛城(佛陀出生地)的東方,位於當今尼泊爾境內。悉達多太子決定出家後,半夜離開迦毘羅衛城,黎明時在羅摩村脫下華麗的衣飾,交由車夫車匿連同白馬一起帶回國,然後自己一人進入山裡,詳見《修行本起經》卷二〈出家品 5〉、《佛本行集經》卷十八〈剃髮染衣品 22〉。羅摩國也是佛陀滅度後分到佛舍利的八國之一,詳見《長阿含經》卷四第2經遊行經。又譯為羅摩羅村、羅摩伽國。 |
| [] 陶師:佛陀曾在北印度的理逸多城現身為陶師,和一位技藝精良但驕傲的陶師切磋,超越他的技藝而讓他信服,然後佛陀以出家人的身分為他說法,讓他證四聖諦。詳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九。 | | [] 陶師:佛陀曾在北印度的理逸多城現身為陶師,和一位技藝精良但驕傲的陶師切磋,超越他的技藝而讓他信服,然後佛陀以出家人的身分為他說法,讓他證四聖諦。詳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九。 |
| | | |
- | [] 旃陀羅瞿波梨龍:佛陀曾在北印度那揭羅曷國的瞻蔔(旃陀羅)花林和大弟子及金剛神,降伏了由過去世的惡願轉生為毒龍的瞿波羅(瞿波梨)龍王父子,以及化身為龍女的五羅剎女,並授三皈五戒。相傳龍王請求佛陀不要離開,以免自己再起惡心,於是佛陀在龍王石窟中以三昧力讓石窟能映現佛陀的影像,成為當地知名的聖地「佛影窟」,遠遠望去恍若有佛影,近看則不見。詳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九、《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7〈觀四威儀品 6〉、《大唐西域記》卷二。 | + | [] 旃陀羅瞿波梨龍:佛陀曾在北印度那揭羅曷國的瞻蔔(旃陀羅)花林和大弟子及金剛神,降伏了由過去世的惡願轉生為毒龍的瞿波羅(瞿波梨)龍王父子,以及化身為龍女的五羅剎女,並授三皈五戒。相傳龍王請求佛陀不要離開,以免自己再起惡心,於是佛陀在龍王石窟中以三昧力讓石窟能映現佛陀的影像,成為當地知名的聖地「佛影窟」,遠遠望去恍若有佛影,近看則不見。詳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九、《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七〈觀四威儀品 6〉、《大唐西域記》卷二。 |
| | | |
| [] 摩偷羅:中印度的古國,在當今印度德里東南約一百四十公里處的馬圖拉(mathurā)一帶,為古代通商要地。 | | [] 摩偷羅:中印度的古國,在當今印度德里東南約一百四十公里處的馬圖拉(mathurā)一帶,為古代通商要地。 |
| [] 寂滅已度世:釋迦牟尼佛已從世間滅度。這邊的「寂滅」指釋迦牟尼佛,因為「牟尼」是寂默的意思。 | | [] 寂滅已度世:釋迦牟尼佛已從世間滅度。這邊的「寂滅」指釋迦牟尼佛,因為「牟尼」是寂默的意思。 |
| | | |
- | [] 依怙:依賴。 | + | [] 依怙:依靠。 |
| | | |
| [] 伎樂:音樂。 | | [] 伎樂:音樂。 |
| [] 父王以菩薩示諸婆羅門,瞻其相德:悉達多太子的父王讓國師看太子的相,國師發現太子有三十二大人相,預言他若在家可成轉輪聖王,出家可成佛。詳見《修行本起經》卷一〈菩薩降身品 2〉、《佛本行集經》卷八〈從園還城品 7〉。 | | [] 父王以菩薩示諸婆羅門,瞻其相德:悉達多太子的父王讓國師看太子的相,國師發現太子有三十二大人相,預言他若在家可成轉輪聖王,出家可成佛。詳見《修行本起經》卷一〈菩薩降身品 2〉、《佛本行集經》卷八〈從園還城品 7〉。 |
| | | |
- | [] 菩薩見老、病、死人:悉達多太子出城遊觀,在東門見到老人、在南門見到病人、在西門見到死人,激起了他出家探究老病死根源的想法,詳見《五分律》卷十五、《修行本起經》卷2〈遊觀品 3〉、《佛本行集經》卷14〈出逢老人品 16〉。 | + | [] 菩薩見老、病、死人:悉達多太子出城遊觀,在東門見到老人、在南門見到病人、在西門見到死人,激起了他出家探究老病死根源的想法,詳見《五分律》卷十五、《修行本起經》卷二〈遊觀品 3〉、《佛本行集經》卷十四〈出逢老人品 16〉。 |
| | | |
| [] 菩薩坐閻浮提樹下,坐禪得離欲,樹影不離身,父王向其作禮:悉達多太子曾在父王家田邊的閻浮提樹下,打坐證得離欲的初禪,這天從中午至下午閻浮提樹的樹影都為悉達多太子遮避了烈日,他的父王看到這現象也嘖嘖稱奇。詳見《中阿含經》卷八〈未曾有法品 4〉第32經未曾有經。 | | [] 菩薩坐閻浮提樹下,坐禪得離欲,樹影不離身,父王向其作禮:悉達多太子曾在父王家田邊的閻浮提樹下,打坐證得離欲的初禪,這天從中午至下午閻浮提樹的樹影都為悉達多太子遮避了烈日,他的父王看到這現象也嘖嘖稱奇。詳見《中阿含經》卷八〈未曾有法品 4〉第32經未曾有經。 |
| [] 二女奉菩薩乳糜:悉達多太子發現極度的苦行對悟道沒有幫助後,接受兩位女居士的供養,喝了乳粥,而恢復了健康,詳見《修行本起經》卷二〈出家品 5〉、《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五〈精進苦行品 29〉。「乳糜」是以米粟等穀物加入牛羊乳中煮熟而成的粥。 | | [] 二女奉菩薩乳糜:悉達多太子發現極度的苦行對悟道沒有幫助後,接受兩位女居士的供養,喝了乳粥,而恢復了健康,詳見《修行本起經》卷二〈出家品 5〉、《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五〈精進苦行品 29〉。「乳糜」是以米粟等穀物加入牛羊乳中煮熟而成的粥。 |
| | | |
- | [] 菩提樹:桑科榕屬的大喬木,株高二十公尺以上,因為釋迦牟尼佛在此樹下打坐時悟道,而稱為菩提樹。 | + | [] 菩提樹:桑科榕屬的大喬木,株高二十公尺以上,因為釋迦牟尼佛在此樹下打坐時悟道,而稱為菩提樹、道樹、覺樹、道場樹,原名鉢多樹、義譯吉祥樹。 |
| | | |
| [] 迦梨龍讚歎菩薩:住在摩竭提國伽耶城南邊樹林中的龍王壽命極長,因此見過先前的佛,在悉達多太子前往菩提樹的路上說偈讚佛,詳見《修行本起經》卷二〈出家品 5〉、《佛本行集經》卷二十六〈向菩提樹品 30〉。又譯為「迦羅龍王」、「黑色龍王」。 | | [] 迦梨龍讚歎菩薩:住在摩竭提國伽耶城南邊樹林中的龍王壽命極長,因此見過先前的佛,在悉達多太子前往菩提樹的路上說偈讚佛,詳見《修行本起經》卷二〈出家品 5〉、《佛本行集經》卷二十六〈向菩提樹品 30〉。又譯為「迦羅龍王」、「黑色龍王」。 |
| [] 十力: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種智力。參見[[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八四|卷二十六第684經]]。 | | [] 十力: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種智力。參見[[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八四|卷二十六第684經]]。 |
| | | |
- | [] 此樹,菩薩摩訶薩以慈悲三昧力破魔兵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達多太子坐在菩提樹下,誓願不證悟就不起座,天魔波旬怕他成佛後渡眾生超越欲界,因此派出魔女誘惑、兵眾恐嚇,都不能影響他。最後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為釋迦牟尼佛,詳見《修行本起經》卷二〈出家品 5〉、《佛本行集經》卷三十〈成無上道品 33〉。「三昧」即心專注於一處(或一境)而不散亂。 | + | [] 此樹,菩薩摩訶薩以慈悲三昧力破魔兵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達多太子坐在菩提樹下,誓願不證悟就不起座,天魔波旬怕他成佛後度眾生超越欲界,因此派出魔女誘惑、兵眾恐嚇,都不能影響他。最後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為釋迦牟尼佛,詳見《修行本起經》卷二〈出家品 5〉、《佛本行集經》卷三十〈成無上道品 33〉。「三昧」即心專注於一處(或一境)而不散亂。 |
| | | |
- | [] 四天王各持一鉢,奉上於佛,合為一鉢:四天王各供養佛陀一個缽,方便佛陀乞食,佛陀為免只接受一個缽而退還其它的缽會失禮,因此以神通將四個缽合為一缽,詳見《五分律》卷十五、《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二〈二商奉食品 35〉。四天王是欲界六天中第一天「四天王天」的四位天王,各守護一方的天下,包括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 + | [] 四天王各持一鉢,奉上於佛,合為一鉢:四天王各供養佛陀一個缽,方便佛陀乞食,佛陀為免只接受一個缽而退還其他的缽會失禮,因此以神通將四個缽合為一缽,詳見《五分律》卷十五、《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二〈二商奉食品 35〉。四天王是欲界六天中第一天「四天王天」的四位天王,各守護一方的天下,包括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
| | | |
| [] 於賈客兄弟所受諸飯食:佛陀剛成道時,行經的商人兄弟以麨蜜(炒熟的麵粉混合蜜糖)供養,成為最先皈依佛陀的人,後來更證得三果,詳見《增壹阿含經》卷三〈清信士品 6〉第1經、《五分律》卷十五、《中本起經》卷一〈轉法輪品 1〉。 | | [] 於賈客兄弟所受諸飯食:佛陀剛成道時,行經的商人兄弟以麨蜜(炒熟的麵粉混合蜜糖)供養,成為最先皈依佛陀的人,後來更證得三果,詳見《增壹阿含經》卷三〈清信士品 6〉第1經、《五分律》卷十五、《中本起經》卷一〈轉法輪品 1〉。 |
| [] 如來詣波羅㮈國時,阿時婆外道問佛:佛陀在前往波羅㮈國找五比丘的途中,遇到外道修行者阿時婆,阿時婆問佛陀的老師是誰?證得什麼?佛陀回答說已無師自證無上正等正覺。阿時婆不相信,立刻拍拍屁股走人。詳見《五分律》卷十五、《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三〈轉妙法輪品 37〉。 | | [] 如來詣波羅㮈國時,阿時婆外道問佛:佛陀在前往波羅㮈國找五比丘的途中,遇到外道修行者阿時婆,阿時婆問佛陀的老師是誰?證得什麼?佛陀回答說已無師自證無上正等正覺。阿時婆不相信,立刻拍拍屁股走人。詳見《五分律》卷十五、《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三〈轉妙法輪品 37〉。 |
| | | |
- | [] 仙人園鹿野苑,如來於中為五比丘三轉十二行法輪:佛陀在鹿野苑度化父王曾派來加入他苦行的五位侍者出家成為五比丘,並向他們三次逐漸地解說四聖諦,詳見《雜阿含經》卷十五第379經、《中阿含經》卷56〈晡利多品 3〉第204經羅摩經、《增壹阿含經》卷十四〈高幢品 24〉第5經。 | + | [] 仙人園鹿野苑,如來於中為五比丘三轉十二行法輪:佛陀在鹿野苑度化父王曾派來加入他苦行的五位侍者出家成為五比丘,並向他們三次逐漸地解說四聖諦,詳見《雜阿含經》卷十五第379經、《中阿含經》卷五十六〈晡利多品 3〉第204經羅摩經、《增壹阿含經》卷十四〈高幢品 24〉第5經。 |
| | | |
| [] 優樓頻螺迦葉:摩竭提國優樓頻螺(「木瓜」的音譯)村的迦葉,和大迦葉尊者不同人,是最早隨佛出家的外道大師。他帶領五百位弟子在連若河旁修行,佛陀經過時借住附近有惡龍的石窟,收服了惡龍,讓優樓頻螺迦葉驚訝,在一番較量後帶著所有弟子隨佛出家,詳見《增壹阿含經》卷十四〈高幢品 24〉第5經、《五分律》卷十六。佛陀稱讚他「將護聖眾,四事供養」第一。又譯為「優留毘迦葉」、「優毘迦葉」、「欝鞞羅迦葉」。 | | [] 優樓頻螺迦葉:摩竭提國優樓頻螺(「木瓜」的音譯)村的迦葉,和大迦葉尊者不同人,是最早隨佛出家的外道大師。他帶領五百位弟子在連若河旁修行,佛陀經過時借住附近有惡龍的石窟,收服了惡龍,讓優樓頻螺迦葉驚訝,在一番較量後帶著所有弟子隨佛出家,詳見《增壹阿含經》卷十四〈高幢品 24〉第5經、《五分律》卷十六。佛陀稱讚他「將護聖眾,四事供養」第一。又譯為「優留毘迦葉」、「優毘迦葉」、「欝鞞羅迦葉」。 |
| | | |
- | [] 如來為瓶沙王說法,王得見諦,及無量民人、諸天得道:佛陀曾答應瓶沙王在成道後到王舍城接受供養,度了優樓頻螺迦葉三兄弟和他們的千位弟子後,佛陀前往王舍城赴約,在瓶沙王建立的迦蘭陀竹園說法。瓶沙王和前來聽法的人民及天眾,聽了佛法後紛紛見到了真理、證得初果。詳見《雜阿含經》卷三十八第1074經、《五分律》卷十六、《中本起經》卷1〈度瓶沙王品 4〉。 | + | [] 如來為瓶沙王說法,王得見諦,及無量民人、諸天得道:佛陀曾答應瓶沙王在成道後到王舍城接受供養,度了優樓頻螺迦葉三兄弟和他們的千位弟子後,佛陀前往王舍城赴約,在瓶沙王建立的迦蘭陀竹園說法。瓶沙王和前來聽法的人民及天眾,聽了佛法後紛紛見到了真理、證得初果。詳見《雜阿含經》卷三十八第1074經、《五分律》卷十六、《中本起經》卷一〈度瓶沙王品 4〉。 |
| | | |
| [] 如來為天帝釋說法,帝釋及八萬諸天得道:佛陀在摩竭提國王舍城東邊、菴婆羅村北邊的毘陀山因陀娑羅窟時,天帝釋和八萬天眾拜訪佛陀,請教眾生衝突的根源,並在聽了佛陀開示後證得初果。詳見《中阿含經》卷三十三〈大品 1〉第134經釋問經、《長阿含經》卷十第14經釋提桓因問經。「天帝釋」是欲界六天當中,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 | | [] 如來為天帝釋說法,帝釋及八萬諸天得道:佛陀在摩竭提國王舍城東邊、菴婆羅村北邊的毘陀山因陀娑羅窟時,天帝釋和八萬天眾拜訪佛陀,請教眾生衝突的根源,並在聽了佛陀開示後證得初果。詳見《中阿含經》卷三十三〈大品 1〉第134經釋問經、《長阿含經》卷十第14經釋提桓因問經。「天帝釋」是欲界六天當中,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 |
| [] 如來至天上,為母說法,將無量天眾,下於人間:佛陀曾前往忉利天為往生忉利天的母親及天眾說法,弟子們思念佛陀,就派大目揵連尊者請佛陀回到人間,並邀請天眾們到人間聽法,因為天眾可以來人間,大多人卻沒有神足通能前往天界。七天後,佛陀就帶著無數的天眾到人間的僧迦舍城。詳見《雜阿含經》卷十九第506經、《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聽法品 36〉第5經。 | | [] 如來至天上,為母說法,將無量天眾,下於人間:佛陀曾前往忉利天為往生忉利天的母親及天眾說法,弟子們思念佛陀,就派大目揵連尊者請佛陀回到人間,並邀請天眾們到人間聽法,因為天眾可以來人間,大多人卻沒有神足通能前往天界。七天後,佛陀就帶著無數的天眾到人間的僧迦舍城。詳見《雜阿含經》卷十九第506經、《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聽法品 36〉第5經。 |
| | | |
- | [] 鳩尸那竭:古代印度國名、城名,在中印度的東北方,佛陀在這國的娑羅園雙樹間圓寂,詳見《雜阿含經》卷三十五第979經、卷四十四第1197經、《中阿含經》卷十四〈王相應品 1〉第68經大善見王經、《長阿含經》卷四第2經遊行經。又作拘尸那竭、拘尸城、拘夷那竭、俱夷那竭、俱尸那竭。 | + | [] 鳩尸那竭:古代印度末羅國的城名,在中印度的東北方,佛陀在此城的娑羅園雙樹間圓寂,詳見《雜阿含經》卷三十五第979經、卷四十四第1197經、《中阿含經》卷十四〈王相應品 1〉第68經大善見王經、《長阿含經》卷四第2經遊行經。又作拘尸那竭、拘尸城、拘夷那竭、俱夷那竭、俱尸那竭。按:鳩尸那竭城為末羅國末羅種族的發源地,在這裡是以發源地代國名。 |
| | | |
| [] 無餘般涅槃:完全斷絕煩惱、生死,指解脫者的去世。又譯為「無餘涅槃」。 | | [] 無餘般涅槃:完全斷絕煩惱、生死,指解脫者的去世。又譯為「無餘涅槃」。 |
| [] 降伏難陀跋難陀龍王:佛陀在以神足通飛行前往忉利天為母說法前,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兩兄弟看不順眼有人能在他們頭上的天空飛行,因此放大火起煙試圖阻礙飛行,後來由大目犍連尊者降伏,受三皈五戒,成為護法龍神。詳見《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聽法品 36〉第5經。 | | [] 降伏難陀跋難陀龍王:佛陀在以神足通飛行前往忉利天為母說法前,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兩兄弟看不順眼有人能在他們頭上的天空飛行,因此放大火起煙試圖阻礙飛行,後來由大目犍連尊者降伏,受三皈五戒,成為護法龍神。詳見《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聽法品 36〉第5經。 |
| | | |
- | [] 摩訶迦葉:比丘名,在佛成道後第三年隨佛出家,第九日即證得阿羅漢。佛陀稱讚他「十二頭陀,難得之行」第一,並曾在輕視摩訶迦葉尊者衣服破爛的比丘前,讓半座給他坐。又譯為「大迦葉」。 | + | [] 摩訶迦葉:比丘名,在佛成道後第三年隨佛出家,八天後即證得阿羅漢。佛陀稱讚他「十二頭陀,難得之行」第一,並曾在輕視摩訶迦葉尊者衣服破爛的比丘前,讓半座給他坐。又譯為「大迦葉」。 |
| | | |
- | [] 頭陀:捨棄對衣服、飲食、住處的貪著,以修鍊身心、去除塵垢煩惱的苦行法。 | + | [] 頭陀:捨棄對衣服、飲食、住處的貪著,以修練身心、去除塵垢煩惱的苦行法。 |
| | | |
| [] 如來施以半座:佛陀曾在輕視摩訶迦葉尊者衣服破爛的比丘前,讓半座給他坐,詳見《雜阿含經》卷四十一第1142經:「善來!迦葉!於此半座。」(CBETA, T02, no. 99, p. 302, a8-9) | | [] 如來施以半座:佛陀曾在輕視摩訶迦葉尊者衣服破爛的比丘前,讓半座給他坐,詳見《雜阿含經》卷四十一第1142經:「善來!迦葉!於此半座。」(CBETA, T02, no. 99, p. 302, a8-9) |
| | | |
- | [] 僧伽梨:三法衣中的大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中最大的。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所必須穿著。 | + | [] 僧伽梨:三法衣中的大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中最正式的。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所必須穿著。 |
| | | |
- | [] 愍念貧窮類:大迦葉尊者憐愍貧窮的人,因此乞食時常走向貧窮人家,讓他們供養阿羅漢而得大福報。參見《五分律》卷七:「時大迦葉從貧家乞食。」(CBETA, T22, no. 1421, p. 53, b16-17) | + | [] 愍念貧窮類:大迦葉尊者憐憫貧窮的人,因此乞食時常走向貧窮人家,讓他們供養阿羅漢而得大福報。參見《五分律》卷七:「時大迦葉從貧家乞食。」(CBETA, T22, no. 1421, p. 53, b16-17) |
| | | |
| [] 林藪:山野間隱居的地方。 | | [] 林藪:山野間隱居的地方。 |
| | | |
- | [] 薄拘羅: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壽命極長,終不中夭」。他在過去毗婆尸佛時代受三皈依並慈心持不殺戒,且布施佛一錢,而在之後的九十一劫得以無病又富有。另譯為「婆拘羅」。 | + | [] 薄拘羅: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壽命極長,終不中夭」。他在過去毘婆尸佛時代受三皈依並慈心持不殺戒,且布施佛一錢,而在之後的九十一劫得以無病又富有。另譯為「婆拘羅」。 |
| | | |
| [] 不為人說一句法,寂然無言:參見《中阿含經》卷八〈未曾有法品4〉第34經薄拘羅經:「未曾憶為白衣說法,乃至四句頌亦不為說。」(CBETA, T01, no. 26, p. 475, b26-27) 原經文是強調薄拘羅尊者持戒極為清淨、不接觸世俗人事,只和比丘言談。 | | [] 不為人說一句法,寂然無言:參見《中阿含經》卷八〈未曾有法品4〉第34經薄拘羅經:「未曾憶為白衣說法,乃至四句頌亦不為說。」(CBETA, T01, no. 26, p. 475, b26-27) 原經文是強調薄拘羅尊者持戒極為清淨、不接觸世俗人事,只和比丘言談。 |
| [] 副:符合。 | | [] 副:符合。 |
| | | |
- | [] 罽賓:西北印度的古國,相當於現今的喀什米爾一帶。 | + | [] 罽賓:北印度的古國,相當於現今的喀什米爾一帶。 |
| | | |
| [] 多波婆:為音譯,義譯作「闇林寺」,阿育王曾在此建佛舍利塔,詳見《大唐西域記》卷四。 | | [] 多波婆:為音譯,義譯作「闇林寺」,阿育王曾在此建佛舍利塔,詳見《大唐西域記》卷四。 |
| [] 離波多:阿育王時代的地名或寺院名。 | | [] 離波多:阿育王時代的地名或寺院名。 |
| | | |
- | [] 阿耨大池:義譯為「無熱惱池」,位於雪山山頂,香醉山以南,是四條大河的發源地,住有阿耨達龍王。又譯為「阿耨達池」、「阿耨達泉」。 | + | [] 阿耨大池:義譯為「無熱惱池」,位於雪山山頂,香醉山以南,是四條大河的發源地,住有阿耨達龍王。又譯為「阿耨達池」、「阿耨達泉」、「阿耨大薩羅」。 |
| | | |
| [] 尸梨沙宮殿:忉利天一處供比丘修行的園地。例如牛跡比丘過去多世為牛,行為仍有牛的習氣,像是吃完飯後會反芻,容易被人譏笑,為免有人譏笑聖者而造地獄惡業,佛陀讓他待在尸梨沙宮殿修習禪定、受天王供養。又譯為「尸利沙園」。 | | [] 尸梨沙宮殿:忉利天一處供比丘修行的園地。例如牛跡比丘過去多世為牛,行為仍有牛的習氣,像是吃完飯後會反芻,容易被人譏笑,為免有人譏笑聖者而造地獄惡業,佛陀讓他待在尸梨沙宮殿修習禪定、受天王供養。又譯為「尸利沙園」。 |
| [] 安居:在印度夏季三個月的雨季中,出家眾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又譯為「夏安居」、「結夏安居」、「結夏坐」、「夏坐」。 | | [] 安居:在印度夏季三個月的雨季中,出家眾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又譯為「夏安居」、「結夏安居」、「結夏坐」、「夏坐」。 |
| | | |
- | [] 阿迦尼吒天:為音譯,義譯作「色究竟天」,是色界十八天的最高天、四禪天的最高天,也是五淨居天的最高天。 | + | [] 阿迦尼吒天:為音譯,義譯作「色究竟天」,是色界十八天的最高天、四禪天的最高天,也是五淨居天的最高天。又譯為「阿伽尼吒天」、「阿迦膩吒天」。 |
| | | |
| [如來大作神力] 如來大作神力,種種變化,作諸佛形,滿在諸方,乃至阿迦尼吒天:佛教受到歡迎後,外道六師因得到的供養變少而嫉妒。他們知道佛教不隨便現神通,就跟各國王說他們的神通比佛陀強,佛陀如果真有神通,就該公開接受比賽神通。佛陀知道了都只說時機未至,而未回覆。直到有一次佛陀到舍衛城時,外道六師重施故技,波斯匿王詢問佛陀後,佛陀表示時機已到,而願意在七日後接受比賽。七日後,由於佛弟子不想顯露自己的能力,只默默地讓場地出現種種瑞相,此時外道六師則說現場的人這麼多,怎麼能說不是外道的神通造成的瑞相?後來佛陀進房舍中入定,以火光三昧讓房舍都在大火中,外道六師見到失火,幸災樂禍地說這大火一定是佛陀的神通,沒想到火光過後房舍更為乾淨,完好無缺。後來佛陀以手觸地,地上現出許多大蓮花,一一花上有化佛示現神通,花上有花直到色究竟天,外道六師則沒有神通可現,佛陀也藉機宣說四聖諦,度了許多人。詳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二十六。 | | [如來大作神力] 如來大作神力,種種變化,作諸佛形,滿在諸方,乃至阿迦尼吒天:佛教受到歡迎後,外道六師因得到的供養變少而嫉妒。他們知道佛教不隨便現神通,就跟各國王說他們的神通比佛陀強,佛陀如果真有神通,就該公開接受比賽神通。佛陀知道了都只說時機未至,而未回覆。直到有一次佛陀到舍衛城時,外道六師重施故技,波斯匿王詢問佛陀後,佛陀表示時機已到,而願意在七日後接受比賽。七日後,由於佛弟子不想顯露自己的能力,只默默地讓場地出現種種瑞相,此時外道六師則說現場的人這麼多,怎麼能說不是外道的神通造成的瑞相?後來佛陀進房舍中入定,以火光三昧讓房舍都在大火中,外道六師見到失火,幸災樂禍地說這大火一定是佛陀的神通,沒想到火光過後房舍更為乾淨,完好無缺。後來佛陀以手觸地,地上現出許多大蓮花,一一花上有化佛示現神通,花上有花直到色究竟天,外道六師則沒有神通可現,佛陀也藉機宣說四聖諦,度了許多人。詳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二十六。 |
| [] 達士:見識高超,不同凡俗的人。 | | [] 達士:見識高超,不同凡俗的人。 |
| | | |
- | [] 他心智:知道他人現在心裡想什麼的神通。 | + | [] 他心智:知道他人心裡在想什麼的神通。 |
| | | |
| [] 三衣: 即三法衣,出家人的三種袈裟,包括安陀會(日常勞務或就寢時用;貼身的衣)、鬱多羅僧(禮拜、聽法、聽戒時加披於安陀會外;上衣)、僧伽梨(外出托缽或入聚落王宮,說法教化時用;外套)。 | | [] 三衣: 即三法衣,出家人的三種袈裟,包括安陀會(日常勞務或就寢時用;貼身的衣)、鬱多羅僧(禮拜、聽法、聽戒時加披於安陀會外;上衣)、僧伽梨(外出托缽或入聚落王宮,說法教化時用;外套)。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 * [[http://tripitaka.cbeta.org/T50n2042_001#0099a16|《阿育王傳》卷一〈本施土緣1〉]]。 | + | * [[http://tripitaka.cbeta.org/T50n2042_001#0099a16|《阿育王傳》卷一〈本施土緣〉]]。 |
- | * [[http://tripitaka.cbeta.org/T50n2042_001#0102b10|《阿育王傳》卷一〈阿育王本緣2〉]]。 | + | * [[http://tripitaka.cbeta.org/T50n2042_001#0102b10|《阿育王傳》卷一〈阿育王本緣〉]]。 |
- | * [[http://tripitaka.cbeta.org/T50n2043_001#0131b07|《阿育王經》卷一〈生因緣第一〉]] | + | * [[http://tripitaka.cbeta.org/T50n2043_001#0131b07|《阿育王經》卷一〈生因緣1〉]]。 |
- | * [[http://tripitaka.cbeta.org/T50n2043_002#0135b13|《阿育王經》卷二〈見優波笈多因緣品第二〉]] | + | * [[http://tripitaka.cbeta.org/T50n2043_002#0135b13|《阿育王經》卷二〈見優波笈多因緣品2〉]]。 |
- | * [[http://tripitaka.cbeta.org/T50n2043_003#0139a22|《阿育王經》卷三〈供養菩提樹因緣品第三〉]] | + | * [[http://tripitaka.cbeta.org/T50n2043_003#0139a22|《阿育王經》卷三〈供養菩提樹因緣品3〉]]。 |
- | * {ref>Divy-B} | + | * //Divyāvadāna//, p.366-405。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