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雜阿含經》卷三十七第1045經說:「譬如淨物、淨物自相和合,乳生酪,酪生酥,酥生醍醐,醍醐自相和合」,以此比喻物以類聚。 但是為什麼「淨物、淨物自相和合」?這跟「乳生酪,酪生酥,酥生醍醐」有什麼關係? David Chiou: 本經的重點的確是「物以類聚」,所舉的例子也是為了說明物以類聚,把握這個重點即可。 要理解這一句:「譬如淨物、淨物自相和合,乳生酪,酪生酥,酥生醍醐,醍醐自相和合」,首先可了解一下牛乳發酵以及益菌的原理: 牛乳會發酵成乳酪,是因為有乳酸菌。乳酸菌對牛乳的作用及代謝物符合人類的需求,因此被人類稱為益菌。 熟悉發酵或養菌原理的人就知道,在一個桶子裡,如果某一菌種佔了絕大多數,成為優勢菌種,那麼其他菌種就很難侵入,偶爾侵入的其他菌種會被優勢菌種給蓋過去,除非是有特殊能力的菌種(例如其代謝物為抗生素)或是環境改變(例如溫度改變而不適合原先的菌種)。 益菌為優勢菌種是如此,壞菌為優勢菌種也是如此。一桶牛奶是發酵成為黃白色的乳酪,還是腐敗成為污黑惡臭的廚餘,端看優勢菌種是益菌還是壞菌。 如果一桶牛奶中乳酸菌已建立了優勢族群,成為乾淨的乳酪(淨物),新的牛奶加入時自然傾向培養更多的乳酸菌,成為乾淨的乳酪(淨物),也可以說是「淨物、淨物自相和合」。 至於酪、酥、醍醐則是牛奶經過不同階段精煉的產物,愈後來的階段自然乳酸菌的純度愈高、殘存沒有發酵的牛奶愈少,愈不容易讓壞菌生存。 這種現象,表面上看起來就像是「物以類聚」,也像是「近朱者亦、近墨者黑」。 古人從生活中知道這樣的現象可作為譬喻,但我們也不需要太過講究細節,畢竟譬喻就只是譬喻,瞭解其要表達的意義重點即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