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er: 《雜阿含經》卷十七第485經: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7.html#四八五 最後總結說「有四種樂。何等為四?謂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菩提樂。」 有人知道「菩提樂」對應到哪段經文嗎?似乎對應不到。 David Chiou: 南傳相關的經典沒有該句對應經文,但此經的南傳相關經典和北傳經典不是一對一的關係,因此不能作為唯一的標準。 經請孔彪達尊者協同 CBETA 搜尋後,發現這四種樂的說法在經論中出現多次,不是北傳多出來的經文,而是早有此種說法。 參照其餘的經典,這個「菩提樂」又作「三菩提樂」,就是證得最高解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樂啦。 那此經中「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菩提樂」分別對應到何經文呢?在《瑜伽師地論》及《菩薩地持經》的看法是: 《瑜伽師地論》卷35〈3自他利品〉:「無惱害樂應知略說復有四種。一出離樂。二遠離樂。三寂靜樂。四三菩提樂。正信捨家趣於非家。解脫煩籠居家迫迮種種大苦。名出離樂。斷除諸欲惡不善法。證初靜慮離生喜樂。名遠離樂。第二靜慮已上諸定尋伺止息。名寂靜樂。一切煩惱畢竟離繫。於所知事如實等覺。此樂名為三菩提樂。」(CBETA, T30, no. 1579, p. 483, c10-17) 《菩薩地持經》卷1〈自他利品3〉:「無罪樂者。有四種。一者出家樂。二者遠離樂。三者寂滅樂。四者菩提樂。信家非家出家學道。解脫種種在家之難。是名出家樂。斷欲惡不善法得初禪離生喜樂。是名遠離樂。二禪為首覺觀止息是名寂滅樂。一切煩惱究竟滅。於一切法。如實覺知樂。是名菩提樂。」(CBETA, T30, no. 1581, p. 891, b11-17) 依照上二部著作,這四種樂是沒有禍患的樂:
這個定義和《雜阿含經》第485經的定義可能不盡相同,因為若照第485經的經文字面,「離欲樂」似乎最好對應到「離欲、惡不善法」的初禪。不過,正如第485經所說的,分類的名相不重要,實質要表達什麼比較重要,佛陀並沒有規定樂只有哪幾種。 那要怎麼達成這四種樂呢?《瑜伽師地論》說明如下: 《瑜伽師地論》卷70:「復次有四種歡喜。一儉素歡喜。二積習梵行歡喜。三無悔歡喜。四樂斷樂修歡喜。第一歡喜能引少欲樂。第二歡喜能引遠離樂。第三歡喜能引三摩地樂。第四歡喜能引三菩提樂。」(CBETA, T30, no. 1579, p. 687, b22-26) David Chiou: 這四種樂在其他論中也很常見,例如: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26:「無學者由此住四種樂故名得現法樂住。四種樂者。一出家樂。二遠離樂。三寂靜樂。四三菩提樂。」(CBETA, T27, no. 1545, p. 137, a8-11)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14〈人品3〉:「現法樂有四種。一出家樂。二閑靜樂。三寂滅樂。四三菩提樂。」(CBETA, T28, no. 1546, p. 107, b17-18)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77:「又契經言。樂有五種。一出家樂。二遠離樂。三寂靜樂。四菩提樂。五涅槃樂。有如是等眾多契經。所說樂名目種種法。」(CBETA, T29, no. 1562, p. 761, a6-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