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無著比丘演講中提到:

隨觀身分的主要層面,當然在於把它和心聯繫起來,它是為了引導我們轉變觀點、為了引導我們培養不執著、為了提供我們一個工具,來處理感官欲望,當欲望可能失控的時候。

而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倫理(ethics)的潛在考量,以倫理作為基礎,以及與倫理的相互關係,這對念住的練習非常重要。

倫理是一個貫穿始終的課題──從修行的開始到覺醒的最高層次。它也在這裡──與心的狀態合作的能力,如果它失控了,它可能導致對自己和他人的傷害。

因此,性慾的問題化,感官欲望,並不是要把每個人都變成禁慾者。這一點應該是非常清楚的。

這就是為什麽我說,作為念住的練習,清楚地知道我們身處何處,我們想要前往何處,是很重要的。

它只是作為一種工具,當感官欲望即將失控的時候可以使用──當肉慾之火即將燒到自己和他人時。

這也是為了讓我們明白,對快樂的追求在心理上有重要的意義,但在身體上的意義要小得多。身體上的快樂並不像心理上的快樂那樣真正令人滿意和持久。

ethics 辭典中是譯為「倫理」或「道德」,在佛經中是怎麼講的呢?


David Chiou:

這邊的 ethics 是指「道德準則」,也就是佛經上說的「戒」。

個人覺得翻譯為「道德準則(戒)」較容易理解,不過發現他其他幾本書中 ethics 譯為「倫理」(其實「倫理」的白話解釋也是「道德準則、規範」),有些地方譯為「道德準則」反而奇怪,若求一致性也只好譯為「倫理」。

對歐美人來說,「倫理」可能還是比「戒」來得容易理解的東西,或許也可避免與摩西十誡(上帝規定的,絕對正確的,不容質疑的強制權威規定)搞混,畢竟佛教的「戒」是出自於防非止惡的脈絡,有修行上的意義,而不只是形式上的律法,可能因此無著比丘才沒用 discipline / precept 一類的詞吧。

可以在翻譯為「倫理」第一次提到時加括弧(戒),這樣以幫助有讀經背景的中文讀者理解?


Murphy Chen:

我個人的印象是「倫理」有偏向人際關係的層面,且國語辭典的定義:「倫理道德」 - 維繫人倫關係的道德準則。

查了一下 WiKi (條目:倫理學),「倫理」與「道德」的確在一般情況下幾乎是等義、可以互換的名詞。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A6%E7%90%86%E5%AD%A6

 
agama/研討_英文ethics與戒.txt · 上一次變更: 2021/08/11 07:11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829401969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