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yi Lin:
”拘薩羅” 即”憍薩羅”,因為辭典用”憍薩羅”,以下會引用到辭典,所以以下統一用”憍薩羅”。
以上這些辭典除了陳義孝版和《佛光阿含藏》版比較簡短,其他辭典都說因為要跟南方的憍薩羅國區別,導致位於北方、波斯匿王統治的憍薩羅國必須以首都「舍衛」來代替國名。但是佛世時,真的有兩個憍薩羅國嗎?
事實上,南方的憍薩羅國並非佛世時存在的國家。據歷史考證,印度確實曾經有過兩個憍薩羅國,但是分屬不同年代,一個是佛世時十六大國之一的憍薩羅國(西元前6~5世紀),而另一個是西元後4世紀左右於恆河之南、德干高原東北部成立的國家。因此佛世時的憍薩羅國只有一個,不會有同時存在兩個同名國而導致其中一個必須”以城名代稱”之事。
這些內容即現代辭典解釋舍衛國是”以城名代稱國名”的源頭。不過這可以說是古人的誤解被後人沿用且擴大解釋。因為窺基只是針對憍薩羅國的情況說「以城名標別也」,並沒有說這是古印度的習慣,也沒有說印度當時所有的國家都這樣做。
不過,我們也會發現龍樹的生存年代(約西元2世紀後半~3世紀前半)早於南憍薩羅國的建立,且在其他龍樹的傳記中並沒有提到南憍薩羅國,也就是龍樹不一定跟南憍薩羅國有關係。而玄奘停留印度的時間是西元7世紀,他在印度遇見的憍薩羅國確實是後來在南方建立的憍薩羅國,可能此地流傳著與龍樹的因緣,但當地人並不清楚憍薩羅國是何時開始有的,而玄奘只是將他的見聞記錄下來而已。無論如何,《大唐西域記》在中土的影響甚大,尤其像窺基這類玄奘的弟子,或者密教門下弟子多少受其影響。慧琳就是密教門人,他在《一切經音義》中是這樣註解憍薩羅國的:
這段註解內容就是從《大唐西域記》裡看來的。但其實此處的「憍薩羅國」是屬於《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名詞,經文為佛所說,且原經文是「憍薩羅國勝軍大王」連寫,勝軍大王即波斯匿王,所以這裡的憍薩羅國是佛世時波斯匿王統治的憍薩羅國,並非後來的南憍薩羅。可見慧琳也不清楚印度歷史和地名,或者說古時候的人要了解外國史地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所以窺基會以為佛世時的憍薩羅國和南方的憍薩羅國同時存在並不奇怪。
唐代人不了解印度史地,以為同時存在兩個憍薩羅國,但現代辭典也認同同時存在兩個憍薩羅,究其原因是沒有搞清楚地名出現的來源。
以印度方面的資料來看,南、北兩個憍薩國的說法源自印度史詩,據著名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描述,遠古時期的恆河北方有個憍薩羅國,此國原本沒有南北之分,首都在Ayodhya(阿踰闍城),王子羅摩是王位繼承人,遭人忌妒而被陷害,流放到南方的森林,他因懷念故鄉而把流放地稱為憍薩羅。羅摩在流放期間經歷了許多戰鬥,最後英勇戰勝,返回故鄉的憍薩羅繼承王位。羅摩死後,憍薩羅被他的兩個兒子Lava和Kusa瓜分。Lava統治Ayodhya(阿踰闍城)以北一帶的領土,以舍衛城為首都;Kusa統治恆河以南,定都於Kusavati,而南方這個地方因曾經被羅摩稱之為憍薩羅,所以被冠上Dakṣiṇa(南方)來稱呼,即Dakṣiṇa Kośalā(南憍薩羅),以舍衛城為首都的北方之地則被稱為Uttarā Kośalā(北憍薩羅)。此外,史詩中也提到流經Ayodhya(阿踰闍城)的Sarabhū河(薩羅㳛河,五大河之一)將憍薩羅分成兩個部份。
以外語查詢印度古代地名時,印度史詩中的相同地名常常會一併被列出來或在文章中提及,因此查詢「憍薩羅」時,就會看到史詩的南、北憍薩羅,這讓現代人容易連結出印度曾經同時存在兩個憍薩羅國的看法,進而對窺基的說法,或辭典的說法不疑有他。然而史詩內容含有許多神話和想像,並非真實的歷史。如果說史詩內容有部份是真實事件,那麼羅摩和他兩個兒子所處的年代也不是佛世,而會在佛世之前,因為多數印度史詩的內容在佛世之前就已經存在許久。 David Chiou: 城名、國名不分,在經中還蠻多這樣的例子,我標註時遇到過許多次城名在某經被當的狀況,不只是偶發性的例子。 這是傳抄者沒搞清楚是國或城? 或是經文原文中沒有太明確的區分「城」或「國」,只是在中國通常要這樣區分? Huiyi Lin: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中文的”國”在古代是指城牆圍起來的區域,也是天子給諸侯的封地,跟現代定義的國家不一樣。 換句話說,古代的天子管理很多”國”,只是後來天子失勢,於是進入群雄爭霸的春秋戰國時代。”國”與”城”在春秋戰國之前是等同的詞彙,但即使秦朝之後的中國,”國”與”城”在中文依然經常性互用。例如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句中的”國”其實是指首都長安。在其他詩文中也可以看出唐朝人對這兩個字的認知是互用的。(族繁不及備載) 佛經中有很多地名會加上” 國”,不只國名、城名,有些小地方也加”國”,例如《雜阿含》卷十七481經的「壹奢能伽羅國」是聚落名,但譯者加了”國”字。 這種情況除了中文譯者不清楚佛世時代的地名屬性之外,中文譯者腦袋有個概念,就是城牆圍起來的區域叫做”國”或”城”,而且城牆圍起來的區域不一定是大地方,也有小地方。總之,地名+”國”或”城”,從佛經看來,是隨人翻譯,都可以。所以憍薩羅國也有人譯為拘薩羅城(竺佛念譯),或王舍城譯為王舍國等等,反正都有人譯。 如果按照前人說的”以城名代稱國名”,那拘薩羅被譯為拘薩羅城,不知如何解釋?總之,”以城名代稱國名”是不合理的說法。 至於梵文或巴利文的地名根本沒這個問題,舍衛就寫舍衛,拘薩羅就寫拘薩羅,”國”或”城”是漢譯的時候加上的。 Huiyi Lin: 因此詳細的「舍衛」註釋可以是: 古代中印度拘薩羅國的首都,在當今印度北部近尼泊爾處。「舍衛」一詞之後的「國」或「城」為佛經漢譯時所加。古代的「國」字原義並非現代人認知的國家,而是如同「國」的字型所示,指一個外圍圈築著城牆的政治社會聚落,一國即一城。因此「國」和「城」的原始意義有重疊之處。 在封建時期,「國」為諸侯的封地,但隨著大國兼併小國,「國」也指統治者居住的京城、首都。此外,古代中國人的世界觀是以中國為中心,中國的天子是最高統治者,其他異族政權被視為諸侯國。因此佛經中地名後的「國」,有時指的是王居住的首都,如舍衛國;有時指的是一個統治政權,如拘薩羅國。也有時純粹指一個有城牆包圍的聚落,如《雜阿含經》卷十七.481經的壹奢能伽羅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