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力銘:

不知有誰能回答?

曾經聽人講經說:「佈施隨喜,看見別人佈施心生讚嘆歡喜,而沒實際去造作佈施的行動,未來感召到只有使用權而沒所有權」

這讓我想到,有些僕傭住在優雅的環境,花園洋房。也能沾主人的福氣享有精美的飲食,反之很多庸庸碌碌的人們卻無福受用。

請教大家不知有人看過這是語出於大藏經的哪一部經典?


David Chiou:

世俗的角度可能會認為物質上付出多的,果報就多。然而在佛教來看,心意比行為還來得重要,心意清淨的一點點,勝過不清淨的如山積聚,也因此貧女點一盞小燈的功德,遠大於所有舍衛城富人供養的燈火。

有的經是說若能清淨隨喜一切功德,甚至可比供養的功德還大: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3〈滅業障品5〉:「供養功德有數有量,不攝一切諸功德故;隨喜功德無量無數,能攝三世一切功德。是故若人欲求增長勝善根者,應修如是隨喜功德。」(CBETA, T16, no. 665, p. 415, b2-5)

若從究竟來看,無我、無我所,我們對於世間的一切也都只有使用權,而沒有真正的所有權 :-)


郭力銘:

感恩回覆! 不過我想知道這是語出於大藏經的哪一部經典?


David Chiou:

大藏經許多經典都強調心意最重要。例如照以下這經來看的話,若發心相同,則不管是布施者或隨喜者,功德可以等同:

《優婆塞戒經》卷4〈雜品19〉:「善男子!如人買香,塗香、末香、散香、燒香,如是四香,有人觸者,買者、量者等聞無異,而是諸香不失毫釐。

修施之德,亦復如是;若多若少,若麁若細,若隨喜心,身往佐助,若遙見聞心生歡喜,其心等故,所得果報無有差別。」(CBETA, T24, no. 1488, p. 1056, a21-26)

原則上是將自作、教他作、讚歎、見作隨喜,視為等同(發心相同的話)。

經典中一律也將自作及隨喜並列,例如《雜阿含經》第1059經:「有四十法成就,如鐵槍鑽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何等為四十?謂不殺生,教人不殺,口常讚歎不殺功德,見不殺者心隨歡喜;乃至自行正見,教人令行,亦常讚歎正見功德,見人行者心隨歡喜,是名四十法成就,如鐵槍鑽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

個人沒見過說隨喜只有使用權的經典,只見過隨喜功德等同的經典,因此要看其他大德有沒有見過是否有大正藏經典這麼說了 :-)


郭力銘:

真諦勝義諦上如同師兄引經據典.但在俗諦世相上,果報受用現象界上還是有差別的!


David Chiou:

嗯,總之還是得依經、依律,隨喜郭大德尋根究柢的精神,也請有讀過的大德告知囉 :-)


Yw Liu:

今天想到寶積部一部經 “毘耶娑問經“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2/0354_001.htm) ,講很多布施的事情。中間有一段:

T12n0354_p0226a03(03)║若復有人為他所遣持物布施。即有淨心同得施福。
T12n0354_p0226a04(00)║若復有人見他布施。心生隨喜。亦得施福。
T12n0354_p0226a05(01)║若人勸施。若人施物。如是等人。皆得大福。

也是說有淨心幫人布施,就算見人布施心生隨喜也同樣有福的。


Linus Hsao:

請以”見作隨喜”查cbeta


root:

https://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411-600/story453.htm

過去,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時,告訴諸比丘:「過去有一大富商人名叫阿鳩留,擁有非常多的金銀珍寶及奴婢。但他不信有來生,認為行善不會得善果、作惡不會得惡果;人死後身體壞散,歸於外在的地、水、火、風,不會再生;人所作的善、惡之事,如心所念、口所言、身所行,皆會隨著死亡而捨去,不會影響來世。」

某日,阿鳩留帶著千萬財物與五百商人同行,他是當中最富有的一位。當他們經過荒漠、無水草之險道時,糧食皆已用盡;又走了一、兩天,還是遍地荒涼,大家開始驚慌哭泣,心想:「難道我們將在這個地方餓死嗎?」於是一行人難過地呼喊著父母、妻兒的名字。

為了解決困境,阿鳩留帶著四匹馬到處尋找水草,遠遠地看到前方有一棵翠綠的大樹,心想附近應該有水源。於是他走到這棵樹前,見到一位長相端正的男子,那人告訴他:「恭喜你來到這個地方,你可以向我要求你所想要的東西。」阿鳩留聽了非常高興,如同得到重生,於是說:「請救救我,我已經好幾天沒有喝水及吃東西了。」於是男子舉起右手,從指端流出香甜的泉水及美味的食物,給阿鳩留盡情享用。阿鳩留吃飽後過了一會兒,突然哭了起來,男子問:「你為什麼這麼難過呢?」阿鳩留說:「我還有五百位夥伴和許多牲口,他們也好幾天沒吃沒喝,命在旦夕,就快撐不下去了。」男子說:「你去帶他們來,我可以讓他們溫飽。」於是阿鳩留趕緊回去告訴同伴已經找到水和食物,隨即引領他們來到這棵樹下。

一行人吃飽後,男子問他們要去哪裡?商人們說:「我們要去大海找尋珍寶。」男子隨即舉起右手,從五指前端變現出金銀、水晶、琉璃、珊瑚、琥珀、白珠等寶物,眾人皆能隨著自己的心意領取,直到心滿意足才停止。男子告訴大家:「你們拿了這些金銀珍寶回家鄉後,一定要救濟貧窮饑餓、需要幫助的人,請他們為我祝願祈福,讓我早日脫離這個荒涼的地方。」

阿鳩留聽了很害怕,不知對方是人還是鬼?男子知道他的恐懼,對他說:「我是餓鬼王。前世我是一個貧窮之人,雖然很想供養沙門,卻沒錢布施,每次看到他人布施行善都會心生歡喜,在一旁讚歎。當時迦葉佛入涅槃,所有比丘都出來勸募化緣,當他們來到我面前時,我表示自己一無所有,但告訴他們城中哪一戶人家既慷慨又有善心,可以求得飯食。我看到他們化緣到齋食,也替他們歡喜。

後來,國王為迦葉佛建造七寶塔,我常常會伸手放到塔前,誠心發願,希望佛陀慈悲,賜我福報!若國王進獻供品入佛塔時,我也會伸手放在塔前,祈願能夠得到更多的福報。我因前世沒有能力供養齋食給修行人,加上自己喝酒,死後僅僅做了餓鬼王;但又因見人布施心生歡喜,所以今生手指指端能隨心變現種種珍寶。」

阿鳩留聽了餓鬼王的話後,終於相信有來生、有因果。回到故鄉後,行無量布施,救濟一切貧窮孤苦之人,而且每天供養八萬四千個修道人。因為這樣的因緣,阿鳩留死後投生為忉利天人。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0529

佛說阿鳩留經

「樹下人言:『我亦非天、亦非龍、亦非鬼、亦非人,我是豪薜荔也。我前世時,於國中大貧窮,常在城門下坐,雖貧窮心淨潔,愛樂沙門道人,我貧窮不能施人,見他人布施,代其喜。 時迦葉佛般泥洹去,諸比丘來從我乞匃食,我應比丘言:「我無所有。」但遙指示城中,某家善可得飯,某家不善不可得飯。比丘乞來出,我見有所得,即歡喜。

又迦葉佛般泥洹去,其國王名為基立,為迦葉佛起七寶塔,我輒持手著其上言:「令我得其福。」王上好物於佛塔,我輒持手著之言:「使我得其福。」但用貧故未曾齋,飯食無時又飲酒,是故死後,以作豪薜荔耳。但用我前世見人作善,代其歡喜,手著其物上,是故令我五指端在所出;但用生時未曾齋,故使我作是間薜荔。』


Cathy Kao:

仔細想想,我們對任何事物好像都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擁有權。

即使是金錢,如果只有擁有權,那錢只是放在名下,而有使用權的人可能沒什麼存款,但想用錢就有錢,想布施就有錢,想做事就有錢。這樣看來有使用權比較實際

 
agama/研討_自作和隨喜的功德差別.txt · 上一次變更: 2025/01/19 09:55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320888996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