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雜阿含第714經,學者主張經文說「增以燋炭」有誤,要改經文,大家覺得呢?


David Chiou:

《雜阿含經》卷27第714經:「若爾時其心微劣、其心猶豫者,不應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燋炭。云何?比丘!非為增炭令火滅耶?」」(CBETA, T02, no. 99, p. 191, c25-p. 192, a1)

此段在講若心微劣時,不要修會讓心更微劣的方法。例如有小火,要讓火變大,就不要加會滅火的東西。

這一句中的「燋炭」,許多現代學者主張應為訛誤,因為若查字典,「燋」是「用來引火的火把」,「炭」是「燒木未灰」,聽來都是會燃燒的東西,而不是會滅火的東西。

但若我們進一步追查「燋炭」在古代的用法,就會發現這詞當時的意義了:

《長阿含經》卷4:「時,有畢鉢村人白眾人言:「乞地燋炭,起塔供養。」」(CBETA, T01, no. 1, p. 30, a6-7)

《般泥洹經》卷2:「又有梵志,名溫違,白眾人言:「竊慕善意,乞地燋炭,歸起塔廟。」皆言與之。後有衡國異道士,求得地灰。於時八國得佛八分舍利,各還起塔,皆甚嚴好。梵志毛蹶,種邑道人大溫違,還俾賁邑,衡國道士得地灰,歸皆起塔廟。舍利八分有八塔,第九甖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灰塔。」(CBETA, T01, no. 6, p. 190, b27-c4)

佛陀圓寂後火化的舍利,由八個信奉佛法的國王請回,造了八個佛塔供奉。原先裝舍利以分給八國的瓶子,在分完舍利後,也由負責分派的婆羅門起作第九塔供養。村人也想供養佛,將引火的火把的餘燼收起來,成為第十塔供養。後來還有其它國家的外道來,慢了一步,就只收集到地上的灰,就將地灰作第十一塔供養了。

原來「燋炭」是指用來引火的火把的餘燼,似炭狀、尚未成灰的部分。既然是燒過的餘燼,自然就不能再燃燒,反而會把火滅了。此詞的「炭」只是指形色似炭,而不是能燃燒的木炭,因此大正藏在此處的經文也成理。

 
agama/研討_燋炭.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016201972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