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 Kao:

《雜阿含經》卷三十七第1036經表示「念自所施法」是「五喜處」之一。

我想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疑惑:布施不是要「三輪體空」嗎?可以念自己的布施嗎?

能否有人多加說明這「五喜處」的意義?


David Chiou:

修習五喜處,即隨時修習念佛、念法、念僧、念(自己的持)戒、念(自己的布)施,修習這五種事能讓人心生歡喜。

念佛、念法、念僧能讓人心生歡喜,這已耳熟能詳。

念自己的持戒,為何能讓人心生歡喜?因為持戒清淨則不會做會讓自己後悔的行為,守護六根則能減輕被外境拉著走所帶來的疲勞,煩惱減輕自然心生歡喜。

念自己的布施,為何能讓人心生歡喜?因為為善最樂,不求回報的布施能讓人放下貪心和吝嗇的心,利人又利己,煩惱減輕自然心生歡喜。可參見《雜阿含經》卷三十第857經對念(自己的布)施的說明:「隨時憶念:『我得己利,我於慳垢眾生所,當多修習離慳垢住,修解脫施、捨施、常熾然施、樂於捨,平等惠施,常懷施心』」。

這五喜處在《雜阿含經》卷三十第857經稱為「五種歡喜之處」、「五支定」、「三昧念」,顯示修習五喜處不只能讓人心生歡喜,也有助於成就禪定,畢竟「七覺支」當中「喜覺支」有助於「輕安覺支」,「輕安覺支」有助於「定覺支」。

如果能行、住、坐、臥,隨時都將心念放在五喜處之一,則隨時都是善心或清淨心,甚至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修得三昧,如同古今中外許多成就念佛三昧的修行人。

打坐時也可以利用這五喜處,例如在剛坐下時如果心念散亂、難以攝心,可以先念五喜處之一,讓自己生起歡喜,這樣的歡喜能讓心中輕鬆安穩,有助於安定身心,接下來的打坐就比較容易進入狀況了。

我想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疑惑:布施不是要「三輪體空」嗎?可以念自己的布施嗎?

布施的確不應執著,念施也只是單純地憶念布施的善行,並不執著,才能依此自然心生歡喜。念施時不應計較布施數量是多還是少?這個布施能讓自己增加什麼光環?接受布施的人該怎麼答謝自己?才不會因此而增加貪、瞋、癡、慢、疑等煩惱。

另一方面,念施是修行的一個方法、一個過程,並不是修行的終點。六念都是修行的「筏」,最終是要放下的,但這個筏對於初學者還是非常好用的,可以搭這個筏過一段河,不急著在還沒搭過筏之前就把筏放下了。

 
agama/研討_為何_念自所施法_是_五喜處_之一.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2/23 21:5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072803497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