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雜阿含經》卷十四第435經「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為什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Chen Jian:

「必然要知道的先決條件: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

在雜阿含三四七經中,須深盜法,而最後向佛陀坦承,須深不知如何證得解脫,有以下對話:

佛告須深:「彼(那些證得阿羅漢的比丘們)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最後一句中,佛陀說:不論你知不知道,就是要先知道法住智,才能得涅槃智。 是個必然次第強調的概念,而與讀經班學友們的討論中,發現:法住智是同於聖者、一般人的,一般人可先從法住智下手,再進階求得涅槃智。

而跳過世間因果道理的展現,直接說涅槃如何者,則是要慎思明辨。


Russ Wang:

補充一下 Chen Jian 的心得。有關於雜阿含 435 須深經中「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的順序,就我所解或也可從四聖諦的觀點來闡述。

第一,四聖諦是次序性的。

雜阿含 435 經中,佛陀佛告訴須達長者:「四聖諦漸次無間,非頓無間等。」,也就是說苦、集、滅、道是次第而證。而四聖諦的終點與目標,則是獲得解脫的智慧而解脫。

第二,四聖諦是觀察緣生法而對於緣起法如實了知。

無論是苦諦的五蕴、五受陰、集諦的三毒、滅諦的六內外處十八界、道諦的八正道 ... 等等,都是世間的因緣集滅,也就是雜阿含 53 經中說的「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有因有緣滅世間」。以上這四個「世間因緣集滅」,佛陀廣以四因緣、十二因緣來解說,其底蘊總說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法。

第三,緣起法是法住法界的常然本質,這個常然本質稱為「法住」(Dammattha : Damman法 + thita住立)。

第四,先證法住智,後證涅槃智。

藉由觀察諸緣生法,如實了知緣起法與四聖諦,「確定後把握諸緣而生起『法住智』《清境道論大疏鈔》」,最後證得「涅槃智」而得入於涅槃。


Russ Wang:

後話,就這個觀點來講是不存在「涅槃智 → 法住智」這個邏輯的

 
agama/研討_為什麼先知法住_後知涅槃.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3.384081840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