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avidChiou
標題 意根與法塵的現代解釋
時間 Fri Dec 5 19:57:49 2008

大家好,

意根與法塵接觸後,有意識。

這個「意根」及「法塵」在佛典與現代的解釋,大家心得為何?

「意根」跟腦的抽象思考功能有關,不過不確定是否可說是腦,因為「眼耳鼻舌身根」都是「不可見,有對」,但「意根」是「不可見、無對」。當然,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釋,例如眼耳鼻舌身都是有明確的對外接收的器官加上神經,而腦則是沒有對外接收的器官。

「法塵」是單純指想法(無形),還是世間一切事物(包含有形無形)?我在經中還沒找到很明確的定義。而且意根可接受眼耳鼻舌身的所有輸入,所以是比較複雜。(這點倒像是神經+腦。)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標題 Re: 意根與法塵的現代解釋
時間 Sat Dec 6 04:38:03 2008

意根與法塵接觸後,有意識。
這個「意根」及「法塵」在佛典與現代的解釋為何? 不知
有沒有人有心得?

關於意根與法塵,我過去也是一直找不到資料,直到閱讀南傳阿毘達摩,才看到論藏提出的解釋。至於北傳的部分,實在看不太懂,但也曾問過福嚴的法師,得到的答案和南傳差不多,剛把印順導師的資料找出來,也找了一些辭典的解釋,我想這樣對照讀下來,至少可以提出一個簡單的模型,日後在談意根與法塵時,也能有個較明確的概念。

先看印老的說明:

《攝大乘論講記》: 「一、無間滅意:無間滅意,與《俱舍》等所說的沒有多大差別。「等」是前後齊等;「無間」是說前滅後生的過程中,沒有第三者的間隔;「緣」是生起的條件和原因。據經上說:每一個心識的生起,都必定有它「所依止」的意根,在小乘薩婆多部等,就把它解作「無間滅識」。這無間滅去的前念意根,讓出個位子來,成為後念生起之助緣,中間沒有任何一法間隔,這就叫等無間緣。等無間緣所生起的,本通於前六識,本論唯就意識說,但說「能與意識作生依止」。」( Y 6p47 )

我的解讀是這樣,假設底下圓圈是一連串的意識相續升起。

〇〇〇... -→ ...〇

「薩婆多部」的解釋就是每一個意識,都是下一個意識升起的助緣,所以把前一個意識當成意根,下一個意識即為該意根生起的意識。而這個生起的意識又是下一個意識的意根。

再看一段:

《唯識學探源》:「有過去心與現在心兩派:說一切有系,是主張過去心的:它們不許二心同時現起,不許六識外別有細心,所以說剎那過去的六識,能引起後念的六識,叫意根。但意界是常論者,和大眾部,是在六識以外建立一個恆存的細心,這細心有生起六識的功能。」( Y 10p122~123 )

「過去心」那一派,說一切有系的解釋和上面的薩婆多部差不多(或許是同一派吧?我沒細究二者關係)而「現在心」那一派,是另立一個恆存的細心,這應該和唯識學有關。我對這個不懂,我只想像在某一處有一個細心叫意根。

了解了這種模型,再來看辭典的解釋就比較好懂。

《佛光大辭典:六根》 據有部之說,前剎那之六識落謝於過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剎那六識之等無間緣。故六識之作用,須常以意根為所依(通依)。

若依上面的文字,有部似乎是把意根當成「引起次剎那六識之等無間緣」?

1.前一個意識滅去 → 2.生起下一個意識的等無間緣 → 3. 下一個意識升起.

所以意根是 1. 或 2. ?不過不管是何者,應該可以大概捉到大概的意思了。

再看中華佛教百科。

《中華佛教百科:六識》 關於六識之所依及所緣,大小乘之見解並不相同。小乘俱舍家不許六識並起,故所依的意根是無間滅的六識,而其所立的等無間緣,只限於一個。例如︰前念之眼識,緣色境而起,而後念之意識,以過去之眼識為依根而起。又謂六識皆依意識而起,然前五識別有所依的五根(眼、耳、鼻、舌、身),而第六識別無所依,故以通依的意根為所依。而大乘法相宗對於依意根的前五識,所說與上述無異,但對於意根,則立等無間緣依及俱有依二類。又許諸識並起,即五識起時,意識必起。意識起時,五識不必起。

這裡也很清楚指出「俱舍」學者是以無間滅的六識為意根,應該就是指前一剎那剛滅去的意識為意根。至於法相宗的解釋,我就沒研究了。

而南傳《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則講的很簡單:「意根是心整體,即所有八十九心。」

這裡的意思就是指意根就是「心」,而這裡的「心」就是指五蘊中的「識蘊」。對照上面的解釋,應該就是每一剎那滅去的識,即為下一識的「意根」。

這可以先參考本板 2245 篇 「南傳阿毘達摩簡介」 及 2247 篇「四究竟法與蘊、處及界」,尤其 2247 是對照表,在十二入處的分類中,意處即是識蘊,若再細分,就是十八界中的意界+六個識界。

再談法塵(十二入處的法處)。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法處並不相等於法所緣(dhamma-rammana);它只包括不屬於其他十一處的各別法。如此,它不包括五根所緣、五淨色、及相等於意處的諸心。它也不包括概念法(pabbatti),因為處(ayatana)所辨識的只是究竟法,即擁有自性而存在之法,並不包括由概念組成而存在之法。法處包括了五十二心所、十六微細色及涅槃。

《般若經講記》:「意根所取的是法境,法即內心的對象,如在不見不聞時,內心所緣的種種境界,如受、想、行,叫做法塵。」( Y 1p190)

簡單的說,法塵就是五蘊中的受想行蘊,再加上部分色蘊(細微色)及涅槃(這些是依阿毘達摩所說)。

再參考佛光大辭典:

《佛光大辭典:六境》 法境則廣含一切法,狹義則指除五境以外之一切,即指意根、意識對六境全體之作用;或特指意根、意識所作用之對象,稱為法境,在十二處之中,則稱法處。有部認為法境包含無表色、心所、不相應行、無為等。此外,瑜伽行派之唯識學說,主張識外無境之說,而認為六境均屬一心之變現。

這裡也指出有部是認為無表色、心所、不相應行、無為等為法塵。而唯識認為皆為心的變現。

我想,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受想行三蘊,皆為法塵。

heaven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標題 Re: 意根與法塵的現代解釋
時間 Sat Dec 6 04:53:54 2008

意根與法塵接觸後,有意識。
這個「意根」及「法塵」在佛典與現代的解釋為何? 不知
有沒有人有心得?

前一篇貼的大概都是 “論藏” 的解釋.

「意根」跟腦功能有關,不過不確定是否可說是腦,因為
「眼耳鼻舌身根」都是「不可見,有對」,但「意根」是「不
可見、無對」。當然,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釋,例如眼耳鼻舌身
都是有明確的對外接收的器官加上神經,而腦則是沒有對外接
收的器官。

根據印老的研究:

《唯識學探源》 「上座系的銅鍱部,說意根就是肉團心,就是心藏;它把意根看成了物質的。其它學派,一致把它看做心法,這當然要比較正確得多。」( Y 10p122 )

而前一篇的說明, 大概就是指意識本身即是下一個意識的意根.

或是唯識學另立一個 “細心” 為意根. (或第七意識?)

「法塵」是單純指想法(無形),還是世間一切事物(包
含有形無形)?我在經中還沒找到很明確的定義。而且意根可
接受眼耳鼻舌身的所有輸入,所以是比較複雜。(這點倒像是
神經+腦。)

簡單說就是:

色 (四大及四大所造) + 受想行 (法塵, 心所) + 識(心, 意根, 意識)

不過若細分, 則法塵亦包括細微色及涅槃界.

我目前所理解就是這些了.

一般修行可以不須要管這麼細,不過由於要標註,因此得
多方確認,還請大家若有經論資訊,還請提供。謝謝!

沒錯, 了解這些只是在讓頭腦清楚一點, 就不會搞不懂而東想西想了. :)


作者 DavidChiou
標題 Re: 意根與法塵的現代解釋
時間 Sat Dec 6 11:46:55 2008

感謝 CBETA,我昨晚查了相關經典,以及起碼十幾部論典。關鍵字「意入」之類的可查到不少。經典中原則上很少探討這種與解脫無關的枝微末節,較明確的是「不可見無對」這句話出現兩次。論典中倒是有不少意根相關的討論,但是不一定對,許多甚至是把簡單的東西數數數得很複雜 XD

至於近代大師相對於近代醫學的解釋,則也很少,像佛使比丘舉了眼根是眼睛及視神經、耳、鼻、舌、身根是觸覺及相關神經,然後自動跳過意根及法塵 XD 阿迦曼、阿姜查等南傳法師可能比較沒接觸生理學常識所以也都沒舉例,北傳的也只查到聖嚴法師曾提過六根有牽涉到五官及神經系統,不過也沒細談。最後就剩附佛外道大師互罵時講別人錯,用經文斷章取義互批,沒什麼參考價值。

以下謝謝 Heaven 找出的解釋。我先講一下個人目前盡量客觀的結論:

六根能接收外界訊息:

  • 眼睛接收光線(色)而有視覺(眼識)
  • 耳朵接收聲音(聲)而有聽覺(耳識)
  • 鼻子接收香氣(香)而有嗅覺(鼻識)
  • 舌頭接收味道(味)而有味覺(舌識)
  • 身體接收接觸(觸)而有觸覺(身識)
  • 意根(包含腦的功能)接收各種訊息(法)而有意識。

「眼」睛接收到光線(「色」),而會有視覺(「眼識」)。眼睛、光線、視覺,三者接「觸」,而能感「受」光線,映「想」起這是光線,而有造作(「行」)。

以上是為了讓人容易了解的敘述,因此簡略的寫。三點說明:

  1. 在生理學上嚴格來說,六根應該都要包含對應的神經叢。不過這樣子就太拗口了,且經典也沒講神經這個詞,因此就不特別指出。
  2. 「意根」保留原詞,因為其功能嚴格說來無法以生理學的單一器官 100% 的含括。意根應該包含了腦的抽象思考的「功能」,但也有非物質的作用(例如接收過去世的訊號),因此就不直接翻譯為腦。個人覺得腦的運作是意根運作在物質世界的一個投影,大多數人的腦功能大概就含括了意根的功能,但修行者有可能開發不同的功能,或許超乎生理學一般定義的腦功能。因此雖然若為簡單解釋,可用腦概括,但要嚴格精確的來說,就仍不直接翻作腦。
  3. 「法塵」的翻譯上就以「訊息」或「資訊」,研究電腦科學的人可能會覺得蠻容易理解的。

若要在簡捷的句子中讓人很容易的了解六根六境的現代解釋,不知道有沒有人有更好的主意? 還請不吝告知。

以下不是佛典討論,只是就世俗諦來聯想: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起的條件和原因。據經上說:每一個心識的生起,都必定有它「所依止」的意
根,在小乘薩婆多部等,就把它解作「無間滅識」。這無間滅去的前念意根,
讓出個位子來,成為後念生起之助緣,中間沒有任何一法間隔,這就叫等無間
緣。等無間緣所生起的,本通於前六識,本論唯就意識說,但說「能與意識作
生依止」。」( Y 6p47 )

這些讓我想到的是神經傳導,神經傳導就是一種神經電訊號的接力,一個神經細胞接著前一個神經細胞的電訊號,每個都是接著已 “消失” 的前一個。因此由五官傳導到神經網路,最後進入腦部,腦部也是無數的腦細胞,彼此之間也是神經傳導,而不是有單一的東西叫做腦。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標題 Re: 意根與法塵的現代解釋
時間 Sat Dec 6 14:51:12 2008

2. 「意根」保留原詞,因為其功能嚴格說來無法以生理學的單一
器官 100% 的含括。意根應該包含了腦的「功能」,但也有非
物質的作用(例如接收過去世的訊號),因此就不直接翻譯為
腦。其實我覺得腦的整個運作,只是意根運作在物質世界的一
個投影,大多數人的腦功能大概就含括了絕大多數的意根,但
修行者有可能開發不同的功能,是超乎一般物質世界所謂腦功
能的。因此雖然若為簡單解釋,可用腦概括,但要嚴格精確的
來說,就仍不直接翻作腦。

補充一點, 在南傳的論藏中(我不知漢傳論藏是否相同?),識都有相對發生的位置, 例如眼識在眼門.而意識則在 “心所依處”. 論中還很明確指出這是在心臟的血液中.

在清淨道論中, 談及如何修習他心通, 初步成就也是提及觀察到他人心臟血液的顏色.

不過論中亦提及, 到了無色界, 連心臟都找不到了... 我想, 那些眾生也沒有腦與神經了.

3. 「法塵」

在我理解中, 因為意根即為意識, 所以前五根產生的五識, 也是下一識的意根. 且根境識和合觸, 觸生受想行, 這些立刻也變成法塵.

所以法塵我雖然不認為是有形, 意根也不會直接與有形接觸, 但他們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因為只要產生 “識” , 立刻變成意根與法塵的範圍.

若要在簡捷的句子中讓人很容易的了解六根六境的現代解釋,
不知道有沒有人有更好的主意? 還請不吝告知。

在我理解的部分, 已經很難用簡單的述描來說清楚, 何況我的理解還只是某些部派的看法, 不一定是事實.... 所以這實在很難. 或許在 “讀經拾得” 可以說明有哪些參考資料. 例如印順導師的某某書, 或是某些論的哪幾卷...


作者 DavidChiou
標題 Re: 意根與法塵的現代解釋
時間 Sat Dec 6 16:10:59 2008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物質的作用(例如接收過去世的訊號),因此就不直接翻譯為
> 腦。其實我覺得腦的整個運作,只是意根運作在物質世界的一
> 個投影,大多數人的腦功能大概就含括了絕大多數的意根,但
> 修行者有可能開發不同的功能,是超乎一般物質世界所謂腦功
> 能的。因此雖然若為簡單解釋,可用腦概括,但要嚴格精確的
> 來說,就仍不直接翻作腦。
補充一點, 在南傳的論藏中(我不知漢傳論藏是否相同?),
識都有相對發生的位置, 例如眼識在眼門.
而意識則在 “心所依處”. 論中還很明確指出這是在心臟的血液中.

我覺得論中比較多這種可能有違科學的見解,經中這類狀況少得多,因此還是想多找經典。不過經典對於這種無關解脫的枝節比較少細講就是了 :)

> 若要在簡捷的句子中讓人很容易的了解六根六境的現代解釋,
> 不知道有沒有人有更好的主意? 還請不吝告知。
在我理解的部分, 已經很難用簡單的述描來說清楚, 何況我的理解還只是某些
部派的看法, 不一定是事實.... 所以這實在很難.
或許在 “讀經拾得” 可以說明有哪些參考資料. 例如印順導師的某某書,
或是某些論的哪幾卷...

這陣子查越多論,發現論的問題越多,論論自相矛盾的太多了,很多可能會誤導知見。站上一些人若生在一、二千年前,可能寫作功力不會亞於那些論師,若有 CBETA 以及現今科學的「依通」,就比很多(不是全部)論師厲害很多了。而許多(不是全部)論師只是就自己的時代及科學背景試著解釋而已,「作家」成分可能比「阿羅漢」多。我們現在起碼科學比那時代來得發達 :p

因此成書的部分還是盡量以經藏以及經藏的交叉比對為主,盡量擺較少爭議、交叉比對過、不容易誤導知見的內容。而論的部分則列入「進階辨正」部分,不會印在成書中,但可供線上查詢。


作者 Heavenchow
標題 Re: 意根與法塵的現代解釋
時間 Sat Dec 6 18:52:11 2008

> 補充一點, 在南傳的論藏中(我不知漢傳論藏是否相同?),
> 識都有相對發生的位置, 例如眼識在眼門.
> 而意識則在 “心所依處”. 論中還很明確指出這是在心臟的血液中.
我覺得論中比較多這種可能有違科學的見解,經中這類狀況少
得多,因此還是想多找經典。不過經典對於這種無關解脫的枝節比
較少細講就是了 :)

這的確是不太符合科學. 不過因為之前也聽過換心的例子,有人換了畫家的心, 突然就變成繪畫高手, 希望有科學家去研究此事.

只是科學也是一種「依通」,所以我們是拾科學家的牙慧而已。

我會覺得神經, 電子流傳遞等等, 也算是色蘊. 或許眼識在眼根已經產生, 而那些傳遞就像 “識攀緣色” , 一路往大腦送過去. 大腦或許是記憶體或硬碟, 但 CPU 到底在大腦或心所依處, 我就不敢說什麼.... 因為我對這些科學所知也有限.

法塵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2〈3 分別諸入品〉:
「當知。一切者。謂十二入。云何十二。謂眼入色入耳入聲入鼻入香入
舌入味入身入觸入意入法入。
問此十二入。幾色。幾非色。
答十是色。一非色。一分別。
法入。或色。或非色。謂法入所攝身口業是色。餘非色。」(CBETA, T26, no. 1541, p. 631, c9-12)

如果是這類的, 在南傳也有算進去了, 之前談到的 “細微色” , 就是法入處所包含的 “色”, 這類倒是沒什麼爭議.

我自己想到一例, 大家比較好理解. 例如 “毀謗的話” , “話” 是聲音, 屬 “聲入處” , 但 “毀謗” 是 “口業” , 這不是 耳 及 聲 的範圍, 而是法入處的範圍. 我不確定這例子對不對, 但我自己是這樣理解的.


作者 DavidChiou
標題 Re: 意根與法塵的現代解釋
時間 Sat Dec 6 20:34:48 2008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 補充一點, 在南傳的論藏中(我不知漢傳論藏是否相同?),
> > 識都有相對發生的位置, 例如眼識在眼門.
> > 而意識則在 “心所依處”. 論中還很明確指出這是在心臟的血液中.
> 我覺得論中比較多這種可能有違科學的見解,經中這類狀況少
> 得多,因此還是想多找經典。不過經典對於這種無關解脫的枝節比
> 較少細講就是了 :)
這的確是不太符合科學. 不過因為之前也聽過換心的例子,
有人換了畫家的心, 突然就變成繪畫高手, 希望有科學家去研究此事.

曾經聽過一些案例,不過好像只是少部分的性向的更改, 不像是整個人換掉,因此從因緣說法就可說得通(不代表一定 對),但又不像換腦袋一樣有用 :p

這方面如果有人知道更精確的實例還請告知喔。


作者 DavidChiou
標題 Re: 意根與法塵的現代解釋
時間 Tue Dec 23 11:19:46 2008

腦功能在顯現上來說,極端簡化的來講,像是電腦科學的「類神經網路」,每一個腦的突觸本身記的只是0或1,一片拼圖,但是資訊就儲存在極大數量的突觸中,存在突觸加起來的排列組合集合體裏面。

佛教說前一剎那的意識成為下一剎那的意根,「意根」是過去的東西,過去的東西反映在神經網路的突觸的排列組合裏面,但又不是神經網路本身!如果這假說是對的,也能解釋為何自從佛滅後的部派佛教,就有「意」根是「非色」還是「色」的爭議,雖然一般多依據北傳《雜阿含經》322經認為意根是「心、意、識」一類的「非色」,或南傳的《阿毗達摩概要精解》所說的「意根是心整體」。為什麼這個問題有人說色、有人說非色、卻難有定論?或許要看如何判定的:

每一個神經突觸或腦細胞本身並不具有單獨的意義,他們的排列組合、他們的集合,才會產生意義。若單看肉體層面,像是電腦的「硬體」,則認為意根是色;若看非肉體層面,就像是電腦的「軟體」,而會說是非色。

若有研究過「混沌(Chaos)理論」(對,就是引起蝴蝶效應的那個),通常會聽說過和「混沌理論」是兄弟關係的「複雜(Complexity)理論」。「複雜理論」顯示,生命體構成元件的本身機制可以很簡單(例如只須要有三個規則:貪、瞋、癡),但是各元件間交相運作的結果就會顯示出很複雜的生命現象。

因此將意根用「腦功能」這種抽象的說法,可能較為精確一些。不過當然,「腦功能」這個詞我也沒有給很明確的定義,所以還是打混仗 XD

另一方面,個人認為腦功能也不只腦細胞或突觸的運作,腦細胞的運作比較像是腦功能的投影之一,是很大的一部分,但可能不是全部,或許還有非肉體的層面。如果意根完全只依靠腦細胞,人死後細胞被一把火燒了,若說意根是肉體的腦而要解釋下一剎那的意根及意識似乎不容易。

再者,意根也是「接收器」,接收無形的訊息,過去世的訊息可以被此世的意根接收到,而這些意根跟原先那批完全沒有關係,那也是無我,但是異陰相續了。 不過意根也不只是「接收器」而已,否則會有個潛在問題:一個人的過去,為什麼不會被很多個胎兒接收到而自認為是那個人來的投胎?而沒有被接收到的人,就暫時不存在了,那就跟四十九天內轉生的狀況不太一樣。因此細部的機制還是要再微調過,才會合理。

所以目前找到和「意根」最相近的現代解釋,勉強算是「腦功能」,若有人有更合理的現代白話解釋,也還請告知。


作者 abstsai
標題 意識和腦

最近有同學談到意識和腦的關係。其實有意識不一定要有腦,無腦的生物有意識的比比皆是。

例如螞蟻,水母,珊瑚,土蚓..等。.(雖然生物學家會說它們的XX等於腦)

但是它們對環境都有反應,也就有“陰”(或蘊),真不知它們是如何運作的?


作者 DavidChiou
標題 六境的「法境」
時間 Sun Jan 30 17:44:10 2011

六入處所接收的,是「六境」:

  • 色:光線
  • 聲:聲音
  • 香:香氣
  • 味:味道
  • 觸:接觸
  • 法:訊息

其中將「法境」解釋為「訊息」,我想可能是最易理解的解釋,要不然 佛學辭典裏面的「法境」常是繞來繞去的,說法境就是意所緣的境。

不過針對「法境」的解釋是否有更易理解且精確的現代解釋?若有人有 想法的話,還請不吝提供。謝謝。


作者 Heavenchow
標題 Re: 六境的「法境」
時間 Sun Jan 30 19:01:56 2011

六入處所接收的,是「六境」:
* 色:光線

我想了想, 還是用 “顏色” 比較好.

雖然我們看到的實際是物體表面反射的光線, 但眼根實際接收的, 還是光線中的顏色, 光的成分很多, 其中的 “可見色” 才是眼根獲得的資訊.


作者 DavidChiou
標題 Re: 六境的「法境」
時間 Sun Jan 30 19:06:51 2011

我想了想, 還是用 “顏色” 比較好.
雖然我們看到的實際是物體表面反射的光線,
但眼根實際接收的, 還是光線中的顏色, 光的成分很多,
其中的 “可見色” 才是眼根獲得的資訊.

若要說科學上正確,「可見光」可能最精確 XD

「顏色」是人判定的結果,顏色若沒有光線, 人眼也是看不到的。因此在物理上,個人認為用「 光線」可能比用「顏色」來得精確些?

不過若「光線」要改為「可見光」,那聲、香、 味全都要改為「可聽聲」等等 :P 人的感官能接收 的的確只是一小部分。

如 Heaven 所說的「顏色」,有個很大的好處是 比用「光線」來得對沒有物理背景的人容易理解。而 且顏色當中有「色」字,容易聯想。

但若就俱舍論說:「色境有青、黃、赤、白、雲、煙、 塵、霧、影、光、明、闇等十二顯色,與長、短、方、圓 、高、下、正、不正等八種形色。」那用「顏色」就有點 局限,「光線」比較廣泛。只不過現代人只要有學過物理 的,就知道俱舍論的說法比起我們的任何說法還不精準 :p

這部分其實大家都知道意思,還好不會影響認 知,那就還好。「法境」的部分還是比較難搞,甚 至佛學辭典有的還列出有廣義的說法、有狹義的說 法,通通包了,其中一個中就算他對 XD


作者 Heavenchow
標題 Re: 六境的「法境」
時間 Sun Jan 30 21:28:28 2011

如大剛所說, 用光或色的確差別不大, 也不會影響認知, 大家同意即可. 我想或許不同派別的說法也不盡相同, 我目前所知也只是一派之說.

不過補充一些我所知道的概念給大家參考.

在微觀的粒子中, 一切色聚至少具有八種色法 : 地, 水, 火, 風, 色, 香, 味, 食素.

例如光, 光子本身的粒子性應該就屬 “地”, 其波動性大概就是 “水”, 其具有的能量即為 “火” , 光壓本身大概是 “風”, 色就是光本身的 “顏色”, 香, 味, 食素.... 我就不知道光裡面的這些如何類比了.

這大概就是分類法原則不同的問題, “色” 等於是一種 “基本法” , 而 “光” 在古代的分類法中, 可能就是由許多基本法組合起來的. 不過現在又要用現代說法來闡釋, 多少會有一點困難.

法境也是, 下篇再談.


作者 Heavenchow
標題 Re: 六境的「法境」
時間 Sun Jan 30 22:31:05 2011

我先略談阿毘達摩六根與六境的關係.

前五根與前五境就不多談了.

「法境」簡單一點的說法, 就是「一切法」再扣除「前五境」. :Q

法境在阿毘達摩中也有正面列表如下:

1. 淨色, 也就是五淨色, 眼淨色, 耳淨色....身淨色. 經中有說過, 五淨色是不可見色, 所以不是眼根的所緣, 它是意根的所緣.

2. 細微色, 這比較不好解釋, 略過.

在色法(色蘊)的分類中, 可略分為 淨色, 粗色, 細微色 三者. 粗色就是前五境色 “色, 聲, 香, 味, 觸” , 粗色由是前五根的所緣, 而淨色與細微色則是意根所緣.

3. 心(意,識) , 這也是是意根所緣.(識蘊)

4. 心所, 也就是受, 想, 行三蘊, 這也是法入處.

以上就是五蘊全部.

5. 涅槃, 聖者才有機會以涅槃為所緣.

6. 概念, 也就是一般世俗的各種概念法.

___

所以上述提到的就是包含了一切法, 經文也說十二入處就是一切法, 所以法入處就是一切法扣除 “色, 聲, 香, 味, 觸” 這五種.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 書上說前五根的所緣是五境, 但意根的所緣不是只有法入處, 而是一切法都是意根的所緣.

然而說「法境」是一切法減去前五境, 這還是很難直接簡單地讓讀者了解. 就看看大家能不能聯想出更清楚簡要的解釋.


作者 DavidChiou
標題 Re: 六境的「法境」
時間 Mon Jan 31 00:33:11 2011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所以上述提到的就是包含了一切法, 經文也說十二入處就是一切法,
所以法入處就是一切法扣除 “色, 聲, 香, 味, 觸” 這五種.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 書上說前五根的所緣是五境, 但意根的所緣不是只有法入處,
而是一切法都是意根的所緣.

能否幫忙列出「法入處是一切法扣除色聲香味觸」相關的經文呢?

然而說「法境」是一切法減去前五境, 這還是很難直接簡單地讓讀者了解.
就看看大家能不能聯想出更清楚簡要的解釋.

印象中印老好像是寫法入處為「受想行識」(還是「受想行」?)之類的?


作者 Heavenchow
標題 Re: 六境的「法境」
時間 Mon Jan 31 01:44:00 2011

能否幫忙列出「法入處是一切法扣除色聲香味觸」相關的經文呢?

上述是出自阿毘達摩, 剛查了一下經文, 如下:

《雜阿含經》卷13: 佛告比丘:「法外入處者,十一入所不攝,不可見,無對,是名法外入處。」 (CBETA, T02, no. 99, p. 91, c19-21)

這裡看起來就與阿毘達摩略有不同.

十二入處是一切法, 這應該沒問題.

《雜阿含經》卷13: 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 (CBETA, T02, no. 99, p. 91, a27-29)

若將一切法分為四類:

1.前五根 2.前五境 3.意根 4.法境

阿毘達摩是除了 2. 前五境, 其餘是法境所攝.

但上述經文則說明了 “十一入所不攝” , 也就是除了 六根與前五境, 其餘皆是法境.

雖然二者有差別, 但還是可以解釋.

首先是內外之別, 即然有內外, 前提也指明是 “法外入處”, 理論上 “內六根” 就不是 “法外入處” 所攝.

不過也可以反問, 既然有耳根一詞, 表示耳根是可被觀察的, 例如我在禪定中觀察到別人的耳根, 因耳根是不可見, 不是眼根的所緣, 可見那是用心去看的, 是意根所緣, 既是意根所緣, 則依然為法境所攝.

換句話說, 我的六根是內入處, 但別人的六根對我來說就是法境的範圍了. 這樣就可以解釋經與論的說法不同了.

如果為了符合經教, 也可以說法境是一切法扣除內六根與前五外境.

> 然而說「法境」是一切法減去前五境, 這還是很難直接簡單地讓讀者了解.
> 就看看大家能不能聯想出更清楚簡要的解釋.
印象中印老好像是寫法入處為「受想行識」(還是「受想行」?)之類的?

如果要符合南傳阿毘達摩, 則法入處為 “受想行識” + 其他沒提到的細節. 如果要符合經教, 則法入處為 “受想行” (因為識為意根) + 其他細節.


作者 DavidChiou
標題 Re: 六境的「法境」
時間 Thu Feb 3 16:04:57 2011

但上述經文則說明了 “十一入所不攝” , 也就是除了 六根與前五境, 其餘皆是法境.
雖然二者有差別, 但還是可以解釋.

同意。

> > 然而說「法境」是一切法減去前五境, 這還是很難直接簡單地讓讀者了解.
> > 就看看大家能不能聯想出更清楚簡要的解釋.
> 印象中印老好像是寫法入處為「受想行識」(還是「受想行」?)之類的?
如果要符合南傳阿毘達摩, 則法入處為 “受想行識” + 其他沒提到的細節.
如果要符合經教, 則法入處為 “受想行” (因為識為意根) + 其他細節.

這樣就清楚了。那麼我們可在卷13該經當中,較詳細的定義法境。那之前的 導讀就先用「訊息」簡單帶過。而 Heaven 所列出的包含阿毗達摩的詳細論述等, 則擺在卷13的進階辨正。這樣對於初學及進階,就都有辦法由淺入深而探討了。


作者 DavidChiou
標題 Re: 六境的「法境」
時間 Sat Feb 5 21:08:33 2011

最後的修正如下:

「色塵」之前考慮過用「光線」(物理上的看法)、「顏色、形色」 (俱舍論的看法),最後決定用「影像」,因為最容易理解。會在 一個讀經拾得裏面說明這只是通俗的來講,只要了解在修行上身心 運作的原理即可,不必拘泥於通俗用詞或物理學的用詞,本書中也 不特別加以區分。

「香塵」從「香氣」略為修改為「香臭」,因為也可能是臭的,雖 然說海邊有逐臭之夫,其實香的臭的都是小分子啦。

「觸塵」從「接觸」略為修改為「觸碰」,能與十二因緣的「觸」 作比較明顯的區分。

這些討論會加在「進階辨正」中,對於細節有興趣的讀者即可參考。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標題 Re: [線上版複習] 卷2第41經,導讀
時間 Sat Mar 19 11:50:22 201

我一直對 “腦” 這個說法有點意見, 如果真要白話一點, 或許用

  心的功能 (意根) 接收各種訊息(法)而有意識。

我個人覺得比較妥當.

南傳阿毘達摩指明意根就是意識, 並指明所依的色身是 “心臟”. 北傳俱舍論亦指出意根是意識, 但我不知有沒有所依色法. 依印順導師的研究, 大眾部提出細心說, 是遍藏在根身之內而無所不在. 阿含經亦指名意根(意內入處)是心, 意, 識.

《雜阿含經》卷13: 「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CBETA, T02, no. 99, p. 91, c8-10)

不論是南傳的心臟說, 或是大眾部的遍藏於一切身, 都沒有提到大腦.因此不建議直接用 “腦” .

用 “心的功能” 可以巧妙避開, 心有二意, 或名法, 或色法, 可讓人各自表述.

個人以為, 大腦比較像 “硬碟資料庫” , 裡面有大量的資料與神經在傳導,但接觸 “法境” 的根源, 或許另有地方, 我想這是科學還沒深入到的.


作者 DavidChiou
標題 Re: [線上版複習] 卷2第41經,導讀
時間 Thu May 5 23:20:19 2011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身體接收觸碰(觸)而有觸覺(身識)
> 腦功能(意根)接收各種訊息(法)而有意識。

先解釋一下,當初就是因為意根應該不是腦的肉體,所以寫「腦功能」。

我一直對 “腦” 這個說法有點意見, 如果真要白話一點, 或許用
心的功能 (意根) 接收各種訊息(法)而有意識。

「心的功能」這個說法我想想,謝謝提出建議。

我個人覺得比較妥當.
南傳阿毘達摩指明意根就是意識, 並指明所依的色身是 “心臟”.
北傳俱舍論亦指出意根是意識, 但我不知有沒有所依色法.
依印順導師的研究, 大眾部提出細心說, 是遍藏在根身之內而無所不在.
阿含經亦指名意根(意內入處)是心, 意, 識.

謝謝 Heaven 客觀的整理。

就科學看,「所依色身為心臟」這個說法應該是錯的,換心或是人工心臟的人的意識很少受到影響為例證。「遍藏在根身之內而無所不在」之說我聯想到的是人的腦及其連結的神經系統的確是遍藏在根身之內,但這神經系統只是意根在物質界的顯示而已,算是受到意根運作的影響,因此才對映為「腦及其神經系統顯示的功能」 簡稱「腦功能」。

之前沒有將意根列為「心」的原因,是因為經中「心」的不同用法太多了,用這個詞是絕對沒有錯,但讀者可能有看沒有懂,因此掙扎很久後選擇了「腦功能」。

我再想想看...

《雜阿含經》卷13:
「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CBETA, T02, no. 99, p. 91, c8-10)
不論是南傳的心臟說, 或是大眾部的遍藏於一切身, 都沒有提到大腦.
因此不建議直接用 “腦” .

以上《雜阿含經》所說的我們一定要符合,因此列為優先。論師說的此點我不認同,因為雖然意根應該不是腦本身,但大腦跟意根的密切關係是很容易證明的,換心臟幾乎對意識沒什麼影響,但大腦敲兩下或是切一刀,就會出許多意識的問題。論師不知道這點,應該是對於人的這方面的運作不了解,只能想當然爾的推論,不是 像佛陀的全知正知。

之前查了各法師是否有用白話解釋,南北傳的現代法師在「意根」來說幾乎都是模糊帶過,只叫「意根」XD 這是最保險的方法,不過也是最不易理解的方法 :Q

再想想...


作者 DavidChiou
標題 Re: [線上版複習] 卷2第41經,導讀
時間 Thu May 5 23:43:45 2011

之前沒有將意根列為「心」的原因,是因為經中「心」的不同
用法太多了,用這個詞是絕對沒有錯,但讀者可能有看沒有懂,因
此掙扎很久後選擇了「腦功能」。

想了想,可以在用「腦功能」描述後,加上以下這一段,以作說明:

就經中的定義,「意根」不等於「腦」,而是屬於心、意、識一類,不是物質、肉體。只是由於現代科學所定義的「腦功能」與意根作用類似,為方便初學者理解,在此以「腦功能」描述。

Have a nice day!


From: maha

我被這個20分鐘、有中文字幕的影片 shock 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nPDyTx-o8&feature=share

她生靈活現的談到涅槃(Nirvana)。就大家對佛學佛法以及科學的理解,真是這樣嗎?修行的種種可以用手術刀來解決嗎?


From: Ray Chou

我相信她所說的確實是她所體驗到的.

但是那不是我所理解的佛法所說的涅槃. 那不是苦的止息. 也不是我執的斷除.


From: Gshings Shi

免驚!!這只是[內外統一]的體驗,

我也是頭腦開過刀的人,

神經被阻斷時,分別意識就沒了,

不同的是,

特殊狀況開刀時,為了保持語言神經的正常,

我還要與醫生對話,免得語言神經被切斷。

當然,病好了,分別意識就還原[正常人]。


From: maha

「苦的止息」、「我執的斷除」,確實跟腦子沒關係嗎?「神經被阻斷時,分別意識就沒了」,所以「我執」可以用手術刀斷除嗎?


Ming-Hong Bai 關於「內外統一」:

資料來源:如月印空:聖嚴法師默照禪講錄

「當我們超越自我時,會發展出一個更大的自我意識。要進展到這個境界,最主要的一個步驟,就是去發現不分離的心:將分別心所造成的分離癒合起來。這就是「內外統一」或「身心統一」的境界。

然而,統一心並不是無我。「無我」也可以說是「無心」,是指沒有自我中心。我們多數人的身心都是散亂的,所以總是與自我和他人爭論不休。經由禪修,我們將發現自己是整體的存在;這種統一是一種持續地新的體驗。發現它,便是發現了自由、放鬆、清明的源頭,以「自我」而言,這是一種圓滿的自我。」


From: Kwok Jie Li

這裡的『涅槃』應該跟佛教所說的『涅槃』不同吧。只是覺受的問題吧?

她的經驗跟哲學上談的 Brain in a Vat 類似,不過就混雜了一點對於生命的感慨。


From: David Chiou

佛教戒定慧的修學,可說是從小我、到大我、到無我(參見「聖嚴法師教禪坐」)。婆羅門教談的就是大我、梵我,天人合一,宇宙造物者的境界。而佛陀發現那仍然是生滅無常的,大我還是有集有滅,必須要靠慧觀(依定發慧),離於我執和愛染,才能真正解脫。因此證知並宣說了四聖諦苦集滅道,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所不共。

不過Jill體驗到的也不見得是高層次的大我。大我也有不同的層次:欲界、色界、無色界。真正的定不只是覺受,例如感覺到身外的四大也是「我」的一部分,而實際上也可以控制身外的四大,那就是所謂的神通。單靠關掉左腦,恐怕沒辦法達成這類效果?另一方面,藉由關掉左腦而獲得快樂,或許也是某種比較沒有副作用的吸毒,就像佛教說很多人會沉迷在定中,但如同馬祖道一的故事,磨磚不能成鏡,單靠靜坐豈能成佛?就是強調慧的重要性。


From: David Chiou

很高興有人對這方面的議題有興趣。像佛教的六根(六入處)的概念,幾乎可以完全解釋 Jill 的經驗。「六入處」是:

  1. 眼:眼睛及視覺神經叢
  2. 耳:耳朵及聽覺神經叢
  3. 鼻:鼻子及嗅覺神經叢
  4. 舌:舌頭及味覺神經叢
  5. 身:身體及觸覺神經叢
  6. 意:腦功能(照經中所說,「意根」是心、意、識一類,不見得單純是肉體的「腦」。由於現代所謂的「腦功能」與意根作用類似,為方便理解,姑且以「腦功能」描述。)

緣意、法,生意識,所謂「壓住第六意識念頭」就是一種定境,可以透過壓住念頭來達成,而從 Jill 的經驗似乎也可以透過關掉一部分的腦而達成 《雜阿含經》第474經:「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或許可引申為入了初禪,大腦的語言部分已能自由關掉了,而且自然「離生喜樂」。Jill 是用左腦關機的方法模擬這個狀況,也有類似的覺受。


David Chiou:

為了避免爭議,意根白話就解釋為:心作為感官。(可能在肉體上的投射為大腦的運作。)

前五根所接收到的訊息,緣生出受想思,即成為意根所接收的法境。

舊版的解釋較容易懂,以「腦功能」這個較容易聯想的解釋,再說其不足處。但為免有人誤會為意根是肉體而成為斷見,因此用「心作為感官」這個較不那麼容易理解但是佛學上正確的解釋。


From: 川楓

按上座部的說法,非色的心意識所依之處,確實是在色的心臟---精確說,是心臟裡血液匯流之處(詳見<攝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三章、節二十>內文暨其註釋)。


From: Heaven Chou

摘錄《阿毗達摩講要》(上集)

底下有三段,第一段是說明心所依處色的作用,就是意識生起的依處色。 第二段是心所依處色的位置。 第三段就是在實修時,如何觀察心所依處色。

除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之外的所有心,都是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這裡的依處是 指心必須依靠的物質基礎。前一講提到,在五蘊世間,也 就是除了無色界梵天人和無想有情天之外,所有的欲界和 色界的有情眾生,他們的心都必須以色法為基礎,以色法 為依處,其中的意識就是依靠心所依處而產生的。

...略...

在《清淨道論》裏提到,心所依處是位於心臟裏的血。 在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在阿毗達摩裏說到的意識活動和 醫學所說的不同。現代醫學說我們平常是用大腦來思維; 但是根據阿毗達摩,心識的依處是在心臟,不是在大腦。 不過也很有趣,中國古代哲學也把意識說成心,也是在這 邊(心臟);印度古代的宗教、哲學也把意識說成心。就 連西方古代文化也是這樣,例如英語說到heartache(傷心), heartbreak(心碎),kind heart(好心),learn it by heart(銘記 於心)等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擁有禪那之後,就 可以來比較、證實。我們可以對大腦修四界,見到色聚之 後,再辨識依大腦能夠生起什麼的心?結果我們會發現 到,大腦作為一種依處,只有一種心識能夠生起,那就是 身識。然後我們再在心臟這個地方辨識心所依處色,將會 發現其他的意識都是依此而生起的。

...略...

要辨識心所依 處色,可以先進入禪那,從禪那出定之後,可以對心臟這 個地方修習四界,直至見到色聚。但是心臟裏有四種業生 色聚是有命根的,它們分別是心所依處十法聚、身十法聚、 性根十法聚和命根九法聚。心臟裏只有一種透明的色聚, 即身十法聚,因此我們可以將之排除。我們已經懂得如何 辨識性根十法聚了,也可以將它排除。於是剩下命根九法 和心所依處色,它們之間應如何來分辨呢?我們可以這樣 來辨識:先稍微動一動手指,緊接著看想要動手指的心是 從哪裡生起的?我們將會發現這種心在心臟這個地方生 起。我們再看這些心識是依哪一類色法生起?結果我們會 發現有一類有命根的色聚能夠支持這些心,心是從這邊生 起的。能夠支持這些心識生起的色法就是心所依處色。我 們之所以能夠動手,是因為在心所依處這個地方生起了想 要動手的心識,這些心識會產生許許多多的心生色法,這 些心生色法擴散到手裏,於是就有動作的發生。我們在實 修的時候,用這種方法來辨識心所依處色。 «««««««<


From: David Chiou

感謝 Heaven 幫忙找出原文。多些「原始」的看法,大家就能自行思辨,起碼將不同來源的資料先擺在腦中,以後自己驗證看看。

以下只是個人意見:個人覺得南傳阿毘達摩這部分恐怕有待商榷,只是論著作者的看法。不過當然,論本來就是依作者的意見,又是千年前的作者,我們有現代的實驗基礎再去比較,只能說是依通,不是我們比較厲害。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換心臟甚至人工心臟,還有曾經開刀經過大量輸血或是因疾病而洗血的人,還沒聽說有六識明顯變化的副作用;但只要腦部特定區域一通電,或是腦部有任何損傷,對於六識就會有極為明顯的影響,而且這實驗是不論中、外,都反覆驗證的,甚至我們自己認識的人也不乏心臟開刀或大量輸血經驗的人。

個人把這作為不要盲信論的理由之一,人們號稱的實修也不見得真的是實修,畢竟在禪定狀況有的人特別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先前接受過什麼暗示,相似定中就以為真的看到了。不過這個關於「心臟交會處的血液」的定境觀察,個人認為可能是因為觀測到氧氣交換的來源,而有的推論。因為血液在經過肺部時,會充滿氧氣,再經由心臟打至四肢全身,有了氧氣才會有活力,因此禪定中是可能看到活力源自於心臟,但沒進一步分析到心臟的氧氣又是來自於肺部,而六識的運作則不僅止於這些。

至於意根是色或非色,不知印老所根據的論著為何?為何印老引述的和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的翻譯不同?另外,印象中隨佛法師就寫過一篇論文,論證意根應該為色(那心臟或其血液自然就不是「心所依處」。)


From: Heaven Chou

印順導師為何認為赤銅鍱部的心是 “色法”, 這點我有詢問福嚴方面, 但沒有很明確的答案. 不過後來我又查了一些資料, 可能與南傳論藏中的《分別論》有關.

在維基百科看到這一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5%A4%E9%8A%85%E9%8D%B1%E9%83%A8

其中註解 22 如下:

水野弘元《心識論與唯識說的發展》:「心、意、識之語,自原始佛教以來,乃至在部派佛教,多被作為同義語,不加區別而使用。例如,在Saṁyutta, ii, p. 24 中,有謂:「cittam iti pi mano iti pi viññāṇaṁ」(識又稱為心、意)。在巴利阿毘達磨定義中,對於心、意、識任何一語的語義,一定都是用同樣的語句做說明:「cittaṁ mano mānasaṁ hadayaṁ paṇḍaṛaṁ mano manāyatanaṁ manindriyaṁ viññāṇaṁ viññāṇakkhandho tajjā manoviññāṇadhātu」(心、意、意所、心臟、淨白﹝心﹞、意、意處、意根、識、識蘊、隨順﹝觸等法﹞的意識界)。Mahāniddesa, pp. 3, 176, 488 etc.; Paṭisambhidā-m. i, p. 189 etc; Dhammasaṅgaṇi, pp. 10, 11, 18, 19 etc; Vibhaṅga, p. 87 etc.」

也就是說底下這些都是同義詞:

心、意、意所、心臟、淨白﹝心﹞、意、意處、意根、識、識蘊

因此若 “心臟” 是指色法, 則 “意根” 是色法的推測就合理了.

不過那也等於 “識蘊” 是色法, 這當然就有點離譜了.

列出其他參考給大家, 同樣《分別論》的句子, 在上座部佛教百科是翻譯為:

心、名為意圖、內心、凈白、名為意處、意根、識、識蘊。

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6%84%8F%E7%95%8C&variant=zh-hant

而元亨寺的版本則將此句譯為:

心、意、故意、紇利陀心、青白、意、意處、意根、識、識蘊。

所以我想重點就是如何理解 hadayaṁ 的意思.

在我的印象中, 也看過有人將該句的 hadayaṁ 譯成 “肉團心” , 所以我才猜想這段《分別論》的內容或許就是有人將南傳的意根視為 “色法” 的來源.


From: Poh Chee 王唯工的《气的乐章》提出新的血液循環理論—--共振,从“共振现象”入手,指出经络是特定频率的血压波与周围组织、神经、器官形成的一个“动脉共振树,將人體視為一整體(血液不是从A点流至B点,而是一起脉动,谐振)。经络乃是动脉、器官(腔, 空间?)、与穴道(心脏打出去的动能转为成循環系統上的位能点)的弹奏共振网;脉诊是听生理現象/气(生命状况)的总体呈现。如我没记错,书上说有些生物可以没脑, 不能没心脏。如果我对王唯工的理解正确的话,生命第一个脉动起于心脏(是driver),脑部, 神經系統等是器,各司其职. 供参考


From: David Chiou

謝謝 Poh Chee 的分享。

無脊椎動物像是水母、海棉、珊瑚等等都沒有心臟,這種沒有脊椎骨的動物占動物數量的大半,包含棘皮動物、軟體動物、腔腸動物、原生動物、節肢動物、海綿動物、線形動物等等,也叫低等動物。不過雖然沒有心臟,這種動物似乎還是有體液。

關於王唯工教授的共振說,個人覺得其道理在高等動物上說得通,不過王教授說的好像不是講六識或意根,只是純粹的身體臟器的協調? 因此是否適合延用到意根上,個人持保留態度。

關於換心和開刀,剛搜尋時還見到這個例子:「沒心臟撐16天 男子換心重生」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18389 是用葉克膜維持心肺功能。不過整個過程都全身麻醉,因此沒辦法驗證無心時對六識的影響,但我想大多人都能合理推論在沒心臟時,他如果沒被麻醉,還是有六識,只是會痛死。

另外,民間傳說很多換心人會擁有捐心者的記憶或是性格。我Google了中外相關資訊,找得到出處的主要出自「電影」,而不是醫學報告。也就是說,有幾部電影這樣演,很多人就把電影和事實搞混了。另外也有學者認為接受「器官捐贈」後人的性格會變,而假說有「細胞記憶」,但不限於換心,而是換任何器官都如此。個人懷疑做這種假說的人,是否有統計「重大手術後」人的性格變化的比例多高?受試人的性格變化也可能是因為受到重大手術的心理影響,而不是從細胞攜帶了記憶。最後看到一個連結 http://www.skepdic.com/cellular.html 有對「細胞記憶」的正反看法,起碼有列出哪些知名電影有這些情節。不過我對此議題沒花時間研究,也不敢說哪種看法才對。

個人的經驗是,基於「感受」而臆測身體的機制的話,通常會先注意到心血管系統(心臟砰砰跳太明顯了),然後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和情緒互為影響,中醫和此也很有關),再微細點則可觀察到淋巴系統(較靜態的體液流動),而這些點也和骨骼及肌肉的接觸點(穴位)常有重疊。這些是基於感受而有的臆測,個人的觀點是對於意根的研究來說,還是現代醫學的看法比較先進及客觀,其它的看法不是全錯,但相比下可能是次要的。


凡僧雲水:

《雜阿含經》卷13:「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CBETA, T02, no. 99, p. 91, c8-10)

莊春江先生也是根據這一段做了一些說明: 以下節錄自: https://www.yinshun.org/Enlightenment/2001/2001jul/2001jul4.htm

上面的經文中,在眼、耳、鼻、舌、身外,佛法還說有意根,這是比較特別的。「意」,梵文的原意是「思量」的意思,和前面五種「有形」的感官器官不同,「意根」是抽象的、非物質的「思惟」了別作用。依據《中阿含211經》中,尊者大拘絺羅的解說,五根有各自作用的對應境界,如眼見物、耳聽聲音、鼻聞香、舌嚐味道、身覺觸,而「意為彼依」。也就是說,這五根都需要依賴意根,才能發揮其完整的功能。所以,意根所作用的相對應境界,當然也涵蓋了色、聲、香、味、觸等五根所作用的境界。除此而外,意根還有其獨特的相對應作用境界,如稱為「別法處」的感受、思考想像與意志力等(「別法處」的內容,如《阿毘達磨順正理論》中說:「彼宗唯執受、想、思蘊,名別法處」)。所以,意根所作用(掌管)的境界,除了色、聲、香、味、觸等外境以外,還有受、想、行等內心的境界,這些,在佛法中,就統稱為「法」(一切法)。由此看來,意根所指的,似乎就涵蓋了現代所指的「腦」的「功能」了,但不能是指腦本身,因為佛典中明確地定義其為非物質的,不可見、不佔空間,沒有窒礙性。如《雜阿含322經》說:「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按:即無障礙之意)。」若以電腦的軟、硬體來作比喻,意根會是比較像軟體的部分。

 
agama/研討_意根與法塵的現代解釋.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16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476550102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