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著比丘訪談記錄 (1)

感謝Ken Su居士的引介,在『長阿含經國際研討會』後,今天有幸得以拜見無著比丘。

無著比丘日中一食,不持銀錢,不蓄積長物。雖然他風骨清癯,雙眼炯炯有神,似乎相當嚴肅,然而在互動過程中,可見到無著比丘很自在,不會一臉凝重,也不會高不可攀,而是很生動風趣地和Ken及我互動。

Ken及我分別準備了幾個問題請教,記錄如下:

四念住

Ken: 請問念住(Satipatthāna)的修行次序為何?何時要從「身念住」轉修「受念住」,是否必需依照次序修「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無著比丘:我長久以來也很關心四念住實修次第及時機等細節。

大約二、三個月後我會出版一本關於「念住」的新書(Perspectives on Satipatthāna),我在禪修上的理解受到北傳《阿含經》很大的啟發。在2003年出版「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這一本書時,我不會中文,對於北傳《阿含經》的內容只能依據 Thich Minh Chau(釋明珠法師)的書(The Chinese Madhyama Āgama and the Pāli Majjhima Nikāya),因此「念住」此書的第一版只有少數和北傳《阿含經》相關的註腳。但這些年來在進行了《阿含經》的比較研究之後,,出版社想對我出版了十年的書修訂後再版,我則想:「何必出修訂版?根據比對北傳《阿含經》而來的啟發,可以再出一本書。」

如果根據巴利《中部尼柯耶》、漢譯《中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其共通的關於「念住」的部分,應是佛陀最早關於「念住」 的教導。這當中包含了不淨觀、四界分別觀、安那般那念以及死屍觀,在法念處時觀五蓋,以及七覺支。基於這種學術上的了解,而發展出我現在在美國教授的禪修練習法,能將這些念住的教導一起修習。依此方式實修起來進展很好,而且也很多人喜歡。我明年將在Pali and IMS (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Society)的禪修課再次教該練習法。這個練習法的重點,簡化來說:

  • 先觀身體的不同部位。我將之簡化為皮膚、血肉(flesh)、及骨頭(完整的不淨觀要觀察「三十一身分」)。觀全身的皮膚、血肉、及骨頭,同時要覺知這是「不淨」的。這是「不淨觀」的修習。
  • 隨後可進入四界分別觀的修習。首先修習的是「地」(堅固性),這在骨頭最明顯。接著修習「水」(濕性),這在血肉最明顯;「火」(溫度性)在皮膚最明顯;「風」即以呼吸為代表。
  • 進入、出這種練習後,對全身的覺知會很清晰,然後可觀呼吸。
  • 接著可觀「死無常」,瞭解任何時間都可能死亡,經中也有「人命在呼吸間」的教導,在下一口氣就有可能死亡。因此吸氣,了解這有可能是最後一口氣;呼氣,放下 (let go)。

在這樣的過程中,能將身念住的核心方法都在一個練習體系內完成。

而藉由身念住帶來的覺知,就能進行受念住,覺知任何的感受。

之後則可覺知心的狀態,而為心念住。

而後進行法念住。修習法念住時,可先觀察五蓋,沒有五蓋的話,則可進行七覺支的培育。

之前我還沒遇過將各念住接在一起的禪修練習法,這是我個人實修的練習法,而任何人也能達成。我習慣慢慢地、仔細地進行各階段的禪修,但你也可以很快地進行:皮膚、血肉、骨頭;地、水、火、風……繼續到心念住等。這樣是連續修習四念住的過程。

這是對於一個簡單問題的冗長的回覆,但這是很好的一個問題,也是我長久關心的問題,因此給予這樣的回覆。

David: 所以說是經過身、受、心、法這樣的次第,只是不一定每次都要在每一階段花很久的時間?

無著比丘:沒錯。這可視每個人的性向而加以調整,某些階段花較久的時間修習。舉例來說,如果你一整天在外面忙、心念分散後,晚上打坐時,要直接到「心念住」恐怕不容易,會太過散亂。這時就要專注在身念住,例如先注意在皮膚,這樣讓心能夠先定在一項事情上,從整天的散亂當中收攝回來。打坐時不能只是放鬆,而是要有「所緣」境,專心做一件事。等到心念收攝、覺知清晰後,才進入較細膩的所緣中,最後到單純覺知(如實知)的狀況。

David: 實務上來說,在禪修營的情況下,各階段通常您給學員多少的時間修習每一階段?

無著比丘:每天提供一個練習,然後讓學員練習一整天。

最基本的是要了解什麼是正念(mindfulness)?我的了解是正念是很開闊的、現前的心。依據一部經文,講述在穀物收成前, 牧牛人要小心不要讓牛跑進田地內亂吃、亂撞。但在穀物收成後,田地一片乾淨,牧牛人就可以在樹下輕鬆的坐著。這正像是正念的狀態:放鬆、現前存在、開闊、放下(let go)。

在離群打坐時,這很容易,但在平日生活上怎麼做?在忙碌的工作下,如何還能放鬆、開闊及放下(let go)?答案是「身念住」,正念於身、全身。

佛陀在經中給這一個比喻:有個人頭頂 上頂了滿滿的一碗油,要穿過一群人,這群人當中有美女在唱歌等等,而頭頂有碗油的人,必須安全的穿過這群人,如果濺漏了一滴油就要被砍頭。根據這經所給予的意象,可知我們在日常生活練習身念住時,要很專心,但又不能完全只顧自己,否則有人來推擠時就難以反應,因此要覺知整個情況,但又不能被外境給吸引走、牽著走,例如想說「這美女真漂亮,她在唱什麼歌?」那就被牽走了。必須要這樣的走過人群,透過身念住、觀身,而平衡,並且廣闊地注意到較大範圍的狀況。

經中有另一個比喻:有六隻不同的動物狗、鳥、猴、蛇、鱷魚、狼綁在一起,各自想要往不同的方向,狗想要跑, 鳥想要飛,猴子想上樹。這六種動物就像「六根」,各自往不同的方向。要怎麼讓這六種動物不亂跑?把牠們綁在一根固定的柱子上!這根柱子就是身念住。因此在每次的禪修指導,我都從這最基本的開始:覺知身、覺知全身。接著才能進展到不同的階段如內觀、觀受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開車時、打電腦時、和人溝通時,身念住就像我們可隨時靠著的椅背,可讓我們維持在該情境的中心。

David: 所以說,當覺知清晰時,可進修受、心等念住;但當心念渙散時,則可隨時回歸到身念住。

無著比丘:是的。例如清晨起床後,神清氣爽,心念澄靜,這時只須要短暫的在身念住查核一下,即可進行更深入的念住。也就是根據情況而調整四念住。

(接著和無著比丘聊到他主持的禪修營,明年主要有二次,一次是在加州約一百人的禪修營,一次是在波士頓的三十人的禪修營。前者就是禪修,後者則是早晨先讀經、然後禁語、禪修。前者幾乎滿了而後者已滿,後者下一次在2015年3月最後一週的禪修營還有名額。)

七覺支 (Seven Awakening Factors)

Ken: 請問七覺支是否要照著次第修?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無著比丘:必須建立在「念覺支」的基礎上。必須要以念覺支為基礎,否則是空談,其它的會沒法成為真的「覺支」。應要在念覺支、正念的情況中擇法,擇法獲得力量(精進),從精進獲得快樂、快樂獲得寧靜、從寧靜而心意集中,因此心得以平衡。

Ken: 能在「念覺支」成就之後不修「擇法覺支」、「精進覺支」而先修其他覺支嗎?可以跳著修嗎?

無著比丘:如同方才說的,而且經中有說的,這七覺支須一支一支的架構上去,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動態的,不能跳過。另一方面,有時可著重在某覺支,例如在修止時,念覺支只是很快的帶過;但在修觀時,則會特別重視擇法覺支。不過如果要獲得真的成就,七覺支都是須要的。實作上,要在正念的基礎上,以定慧均衡等為目標。

David: 記得經中有說若心昏沈,則修能讓人振奮的覺支;心若掉舉,則修能讓人平靜的覺支。

無著比丘:是的,在我關於「正念」的那本新書中也有詳細的說明。其實,我在2003年的書中,七覺支的章節是最短的,因為當時側重在根據別人曾寫的著述。但在2013年的書中,七覺支的章節是最長的,因為這是根據我實修的經驗。這是很重要的修習,但是竟然解說它的人不多。在此書中,我有大量引用《中阿含經》的內容,解釋其意義以及如何實修。

Ken:我們對於止和觀是不是應該同時著重?我們能夠只著重其一嗎?例如乾觀?純止?

無著比丘:我認為要「止」與「觀」均衡比較好。

Ken:那如何做到「止」與「觀」均衡呢?

無著比丘:應該加強自己弱的那項。例如當觀慧強、而定弱時,就應培育止。當定強,觀慧弱時,就應培育觀。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定是困難的,不像在禪修營時容易培育。禪修營時坐著、隔絕外界,要進入定境是較容易的。

(註:另外Ken在此面談之後補充道,經中常強調定、慧是要平衡的,不是說同時修止觀,但是要在定弱時多修止、慧弱時多修觀。至於純觀派所說的近行定,只出現在註釋書,而未出現在尼柯耶。無著比丘所著「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一書中「第三章:念(Sati)」有相關的探討,而「第四章:定」則有分析此問題。)

 
agama/研討_四念處與七覺支實修次第.txt · 上一次變更: 2018/08/16 22:10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02788448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