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見「初期漢譯佛典疑難詞釋義」,蘇錦坤居士作:

c.f. http://www.fuyan.org.tw/download/FBS_vol8-4.pdf

1. 《雜阿含•267經》:嗟蘭那鳥

《雜阿含•267經》: 佛告比丘:「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 是。所以者何?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是故,當善 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種種,心惱故眾 生惱,心淨故眾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 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在上引經文中,似乎是舉例解說「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心亦有 種種雜 (染)」之後,又舉「畫師、弟子」繪畫為例,他們先在牆壁、木 板、畫布塗上素色背景,再畫上各種形象、各種色彩。如此理解的話,「嗟 蘭那鳥」是一事,「畫師、弟子繪畫」又是另一事,經文舉兩件事作說明。 上述引文中「是故,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種 種」,文句怪異,不像漢語句型。《會編》主張應作:「是故,當善觀察思 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所染。」

《會編》經常依據同一經中的其他文句結構來進行校勘。例如,引文之 前有兩段如此的經文:「長夜心為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故。」與「當 善思惟觀察於心。諸比丘!長夜心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

由此可知,應如《會編》的主張,引文的第二個「種種」應作「所 染」。本文遵從此說。

經文「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 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巴利對應經文為: ‘Diṭṭhaṃ vo, bhikkhave, “caraṇaṃ nāma cittaṃ”ti?’ ‘Evaṃ, bhante’. ‘Tampi kho, bhikkhave, caraṇaṃ nāma cittaṃ citteneva cittitaṃ. Tenapi kho, bhikkhave, caraṇena cittena cittaññeva cittataraṃ.’ (「諸比丘!你們見過稱為『嗟蘭那』的圖畫嗎?」「見 過。世尊!」「諸比丘!即使稱為『嗟蘭那』的圖畫有種種 顏色,諸比丘!心的思維比『嗟蘭那』圖畫的顏色更多 樣。」)

菩提比丘指出,上述經文含有數個雙關語,citta 具有「心」與「圖畫」 兩種意涵;caraṇaṃ citta 具有「帶著去旅行的圖畫」與「思考的心」的雙重 意思。cittita 對於「心」而言意指「思想、思維」,對於「圖畫」而言意指 「種種的」。

陳明指出 Citrasena 一詞,義淨譯為「彩軍」,從梵、漢本《孔雀王咒 經》的對照,可以發現僧伽婆羅將 Citrasena 一詞譯為:「質多羅仙那夜叉 (梁言種種軍)」。10也就是說,漢譯者會把相當於「citta, citra」的字,理 解為「色彩」或「種種的」兩種字義。

citta 的字義詮釋可以從《法句經》的相關譯文得到支持。巴利《法句 經》171頌: Etha passathimaṃ lokaṃ, cittaṃ rājarathūpamaṃ; Yattha bālā visīdanti, natthi saṅgo vijānataṃ.

在古譯,“cittaṃ rājarathūpamaṃ”是譯作「如王雜色車」,所以,相當 於 citta的字有可能被翻譯作「種種色」。

筆者認為《雜阿含•267經》「嗟蘭那鳥 」可能是「嗟蘭那圖」的訛 寫,只是這僅僅為個人的一項猜想而已,尚無足夠的文證可以確認此一假說 。如果作此解釋,則經文前面說「心如『嗟蘭那鳥 (圖)』種種雜色」之 後,又舉「畫師、弟子」繪畫為例,只是同一件事。

以「雙關語」來講說教導的經文並不少見,《雜阿含•235 經》也是類 似的狀況:「有師、有近住弟子,則苦獨住,無師、無近住弟子,則樂獨 住。」

又如《法句經》卷 2〈28 道行品〉:「斷樹無伐本,根在猶復生,除 根乃無樹,比丘得泥洹。」

參考巴利《法句經》283頌,也是在語音上,以「斷除林木(vana)而無 森林(ni-vana)」近似「斷除貪欲(vana)則涅槃(nibbāna)」來加深聽法的印 象。

這一類的經例顯示,有些經文如不藉助跨文本對照閱讀去理解其隱含 的雙關語,僅僅演繹漢語詞句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詮釋。

 
agama/研討_嗟蘭那鳥_可能為_嗟蘭那圖_的訛寫.txt · 上一次變更: 2015/01/01 11:21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62009334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