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kwos:

「世間正見」和「出世間正見」的差別,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


David Chiou:

「布施」是世間正見、是善行,但很多人布施有執著、是為了求善報,那就無法解脫。

若擁有出世間正見,基於四聖諦而有擇法覺知,布施不執著,才是清淨、解脫的布施。


陳建:

感覺在布施時,一開始就做到無所執著比較難一些

是否可以想成:以布施功德作為 朝向涅槃助緣 也是某種程度的 四聖諦思惟相應?


David Chiou:

陳建所說的也是一種解法。我的理解則是:布施除了利他外,也是在捨去慳嗇,捨去我所擁有的東東,也算是一種捨去我執,從這樣的角度的布施則是符合四聖諦的一種練習。

相反地,如果為求「功德」而布施、為求回報而布施,就反而變成違反四聖諦的不淨施,也就是達摩說的「無有功德」了。


金山豆:

換個角度來講,為求功德而做各種施,意義上僅是一種”交易”,有來有往、有進有出,始終不出世間。能多一步做得到施而捨之,這捨下而不再落著的部分,或可作為出離世間的一個起點了。


釋覺虛:

佛陀把見解的部分分成三種1邪見、2有漏正見、3無漏正見,邪見 巴利大藏經·中部》(卷117):「無施,無供養,無犧牲,無諸善行、惡行業之異熟果,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諸化生之有情,於世無諸沙門、婆羅門之正至、正行、自通達、證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說。諸比庫!此為邪見。」

那所謂的世間正見就是指的有漏正見,《巴利大藏經·中部》(卷117):「有施,有供養,犧牲,有諸善行、惡行業之異熟果,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諸化生之有情,於世沙門、婆羅門之正至、正行、有自通達、證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說。諸比庫!此是正見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者。

出世間正見 《巴利大藏經·中部》(卷117):「令成就聖心、無漏心、聖道者,為修習聖道結果之慧、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道支。諸比庫!此等為正見之聖、無漏、出世之道支者也。」

所以這二者最大的差別一個是以有所求的回報,一個是以聖道相應

在四分比丘戒經上有說到這樣,
明人能護戒,  能得三種樂,
名譽及利養,  死得生天上。
當觀如是處,  有智勤護戒,
戒淨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所以持戒分為三種,1為名利及供養,2為升天上,這二者是屬有漏的部分 3.與聖道相應持戒。這是屬於無漏的部分

世間正見就如同一些人,有一些作布施是為了贖罪,有一些是因為身位地為的問題,行善使他們的名望更大,然有一些因為宗教的原故或是為了後世可以升天來做善,但這樣在佛教認為只不過是有漏的行為。並無法達到出世間純善。


Jiss Ye:

AN.5.41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901.htm

5.木達王品

增支部5集41經/利用經(莊春江譯)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那時,屋主給孤獨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世尊對屋主給孤獨這麼說:

  「屋主!有這五種財富利用,哪五種呢?

  屋主!這裡,聖弟子以活力的努力所得,以腕力所積聚,以流汗所得,以如法所得的如法物財富使自己快樂、喜悅、適當地維持快樂;使父母快樂、喜悅、適當地維持快樂;使妻兒、奴僕、工人、傭人快樂、喜悅、適當地維持快樂,這是第一個財富利用。

  再者,屋主!聖弟子以活力的努力所得,以腕力所積聚,以流汗所得,以如法所得的如法物財富使朋友、同事快樂、喜悅、適當地維持快樂,這是第二個財富利用。

  再者,屋主!聖弟子以活力的努力所得,以腕力所積聚,以流汗所得,以如法所得的如法物財富,凡是那些災禍:或火或水或國王或盜賊或不愛的繼承人,他在像那樣的災禍上作防禦,為自己作安穩,這是第三個財富利用。

  再者,屋主!聖弟子以活力的努力所得,以腕力所積聚,以流汗所得,以如法所得的如法物財富,是五種供祭的作者:親族的供祭、賓客的供祭、祖靈的供祭、國王的供祭、天神的供祭,這是第四個財富利用。

  再者,屋主!聖弟子以活力的努力所得,以腕力所積聚,以流汗所得,以如法所得的如法物財富,凡那些已離憍慢放逸,忍耐與柔和已住立,個個使自己調御,個個使自己平息,個個使自己般涅槃的沙門、婆羅門,在像這樣的沙門、婆羅門上建立目標崇高的、天的、安樂果報的、導向天界的供養,這是第五個財富利用。

  屋主!這是五種財富利用。

  屋主!如果當在這五種財富利用上利用時,聖弟子的財富走到遍盡,他這麼想:『我利用那些財富利用,我的財富走到遍盡。』像這樣,他是無後悔者,屋主!如果當在這五個財富利用上利用時,聖弟子的財富增加,他這麼想:『我利用那些財富利用,我的財富增加。』像這樣,他以二者成為無後悔者。」

  「我是財富受用者、依存者的養育者,度脫災禍者,
   目標崇高的供養施與者,還是五種供祭的作者,
   對[自我]抑制的梵行者,持戒者的供養者。
   居家的賢智者,凡能欲求財富的利益,
   我的那個利益已達到,已被作而無後悔。
   不免一死的人憶念這個,在聖者之法中已住立的人,
   就在這裡他們讚賞他,死後他在天界喜悅。」


李照雄:

“依法修行” 才是功德、布施只是去除慳吝與善業之 “福德” 。


Jiss Ye:

布施也是[依法修行]!

[依法修行]的內容.其中也包含了[布施之道]喔!~

由[布施]而通達[解脫].這是居士重要的修行方法喔!~ :-)


Jiss Ye:

何謂:[修行的重點]?

如果持戒.禪定.算是修行的重點.

那麼布施也就是修行的重點了!~

如[傳車經.七車經]所説:[除此等之法,無取著,是般涅槃否?]

持戒.禪定.都是通達涅槃的路徑.捨此路徑.就無涅槃可言.

修行,不為得戒清淨,也不為得心清淨,乃至不為得知見清淨,唯為得涅槃。 然而離此等即不得涅槃,以說七傳接車之喻。

同樣的.布施.端正法也都是通達涅槃的路徑.

佛世時.「布施第一」的女居士~毘舍佉(鹿子母). 就是藉由憶念布施的歡喜心而通達證果的!~

[清靜道論]説明:修行禪定有四十種方法. [施隨念]就是修行禪定的其中一個方法: 藉由憶念自己所做的布施而心生大歡喜. 以布施所生起的歡喜心而證得禪定.以禪定而如實知見.以如實知見而證得涅槃。

請參考[傳車經.七車經]

[如是戒清淨是唯至心清淨,心清淨是唯至見清淨,見清淨是唯至斷疑清淨,斷疑清淨是唯至道非道知見清淨,道非道知見清淨是唯至道跡知見清淨,道跡知見清淨是唯至知見清淨,知見清淨是唯至無取著,是至般涅槃。尊者!無取著,是至般涅槃,從世尊而住於梵行也。 ]

[滿達尼弗多曰: 尊者!為無取著般涅槃,從世尊而住於梵行。]

[舍利弗曰: ....問:尊者!若然者,除此等之法,無取著,是般涅槃否? 答:實不然!尊者!]

《中阿含38經》〈卷9未曾有法品郁伽長者經第七〉(T01,479c24-480a4): 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呰『欲』為災患,『生死』為穢;稱歎『無欲』為妙,『道品』白淨。 世尊為彼說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勝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說正法要。世尊即為彼說『苦、習、滅、道』。 彼時,郁伽長者即於坐中見四聖諦『苦、習、滅、道』,猶如白素,易染為色。郁伽長者亦復如是,即於坐中見四聖諦『苦、習、滅、道』。


Russ Wang:

聯想到第二十二經中, 世尊為給孤獨長者說法, 世尊說了一個次第「諸法無常,宜布施福事、持戒福事、生天福事,欲味、欲患、欲出,遠離之福。」這個次第或許也可對應 「世間正見」和「出世間正見」。世間正見可成就世間福事,但是世間福事卻不見得導向貪、瞋、癡的止息;接下來必須思維欲味、欲患、欲出,成就了出世間正見,循上苦、集、滅、道,真正導向解脫。

 
agama/研討_世間正見_和_出世間正見_的差別.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0995073318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