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雜阿含經》卷二十三有個地點「離波多」找不到什麼資料。

但這經大正藏有個校勘:
🅀 「離波多」~Revataka。

對應經典有列:
《Divyāvadāna, p.366-405》。

看有沒有辦法查一下這地點為何? 英譯有解為河名,不過也可能是阿育王時代的寺院名?

Ps. Revata又譯為離越,是一比丘名。


Anderson Chang:

諸聖在處處,  罽賓🄽㋐多波婆🄾㋑
大林🄿㋒離波多🅀㋓,阿耨大池🅁㋔邊,
江河山藪間,  如是一切處,

老外的資料略有出入,但顯然不是寺院就是地名。

大林mahavana 跟revataka 應該是兩個不同的地方。

我再繼續找找看。


David Chiou:

謝謝!

大林精舍很常見,就是重閣講堂。不過我也不確定是不是這邊的大林就是指大林精舍,因為大林本身也能指很大的林,而且大林精舍的地點(在中印度)離北印罽賓有一段距離,因此只能註解為「可能為大林精舍」了。


Anderson Chang:

第一位老外認為,阿育王無遮大會邀請的是「四方」僧,故用all quarter這個詞。

北方是 罽賓,Kashmir
西方是Revataka,有老外推測在靠近阿富汗的Kapiśā
但東方跟南方呢?對不起來。

History of Theravada Buddhism in South-East As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ndia and Ceylon
by Kanai Lal Hazra
M.A., LL.B., Dip. Lang., Ph. D. Lecturer in Pali, Calcutta University

我覺得第二位比較可信。翻譯者對於一些神奇的世間現象,如果不夠廣博多聞,對於疑問,最好還是如第二位直接照翻,把問題留給後世就好了,不宜自己推測創編

The Legend of King Aśoka: A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the Aśokāvadāna
作者:John S. Strong

第二份資料就完全不提方位、四方的關係。

阿育王迎請聖眾應供,一講完就出現 30萬僧眾 ,其中10萬是阿羅漢聖僧。

所以這些地方似乎就是各個有賢聖僧眾隱居的地方,彼此間距離很遠也是蠻正常的。

甚至就實際上來說,那些地方也僅是一個大略的門戶入口,賢聖僧處在另一個空間,平常人看不到也進不去的。

回到文本來看,當時離佛世仍未久遠,聖者隱居在哪邊都還有線索。

  常樂於寂止,  解脫諸所著,
  如來之真子,  從法而化生,
  諸天所供養,  哀愍於我故,
  今當悉來集,  副我之微意,
  諸聖在處處,  罽賓多波婆,
  大林離波多,  阿耨大池邊,
  江河山藪間,  如是一切處,
  諸聖在中者,  今當悉來集,
  哀愍於我故,  副我之微意,
  又在於天上,  尸梨沙宮殿,
  香山石室中,  神通具足者,
  今當悉來集,  哀愍於我故。


David Chiou:

看來有位學者是將每一小段的前面視作地名,後面視作寺名:
【地】罽賓【寺】多波婆,
【地】大林【寺】離波多

不過這樣可能是錯的,因為罽賓是當今喀什米爾區域,和多波婆都屬北印但似乎沒有重疊:

喀什米爾區域:
upload.wikimedia.org_wikipedia_commons_6_68_kashmir_region_2004.jpg

多波婆屬於至那僕底國(參見西域記卷四),即今拜亞斯河(Bias)與索特來治河(Sutlej)會流處以南一帶:
Indus_river.svg

「大林」是一大片森林,當中有重閣講堂,可能也有其他建築,不過我沒印象有叫離婆多或離越一類的(不排除可能性,畢竟這經已是在阿育王時代之後所記的,那時佛教可能已多了不少建築)。

我這樣乍看之下,這些老外似乎都是照漢譯的去推敲,不知道有沒有照《Divyāvadāna, p.366-405》去推敲的?有辦法找到《Divyāvadāna, p.366-405》那一段寫什麼嗎?從《Divyāvadāna, p.366-405》和漢譯取交集,是註解上比較保險的(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Anderson Chang:

尷尬了,一查 Divyāvadāna這個字,竟是deva vada = 天界所述。是說一切有部律中傳出,本文還是梵文。在巴利藏中找不到相關資料。

The Divyāvadāna or “Divine narratives” is a Sanskrit anthology of Buddhist tales, many originating in Mūlasarvāstivādin vinaya 說一切有部律 texts.[1] It may be dated to 2nd century CE. The stories themselves are therefore quite ancient[2] and may be among the first Buddhist texts ever committed to writing, but this particular collection of them is not attested prior to the seventeenth century.[3] Typically, the stories involve the Buddha explaining to a group of disciples how a particular individual, through actions in a previous life, came to have a particular karmic result in the present.[3] A predominant theme is the vast merit (puṇya) accrued from making offerings to enlightened beings or at stupas and other holy sites related to the Buddha.[3]

可以看看這兩個來源,實是梵文: https://www.wisdompubs.org/sites/default/files/preview/Divine%20Stories%20Book%20Preview_0.pdf

https://www.ancient-buddhist-texts.net/Reference/Early-Buddhist-Texts/Early-Buddhist-Texts.pdf

然後我換個方向找,在巴利資料中以阿育王Asoka為關鍵字查找,竟然就只有他的年青、生平、歸化佛教、送兒女出家及派遣高僧到四方傳教。

http://www.palikanon.com/english/pali_names/ay/asoka.htm

也沒長眉尊者Pindola Bharadvaja和阿育王互動的資料,似乎這件事在南傳部派中是沒留下記載的。

難怪老外的英譯看起來這麼熟悉XD


David Chiou:

哈,原來如此。所以搞不好這些英譯大多是依據漢譯…

只是,這樣大正藏這個校勘,就不知道是怎麼比對出來的了:
「離波多」~Revataka。
(大正藏通常校勘是比對巴利藏,難道這卷特別比對梵本?)

我找了大正藏中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一系列的律藏,用阿育王的異譯為關鍵字,也沒找到太多敘述,有阿育王傳的部分,但是從別的角度敘述(例如阿育王和他弟弟的關係,他一位弟弟後來出家成道)。

那就標註為:
離波多:阿育王時代的地名或寺院名。

我將我們的討論整理到 dokuwiki 上,因為也沒真正的結論,所以不重要,只是留個記錄,以後有其他人能讀梵文的話可繼續追。

Ps. 佛光大辭典:阿育王傳之(一)、(二)、(五)、(十)等四品與梵文本 Divyāvadāna(E.B. Cowell, R.A. Neil 等出版於西元一八八六年)之第二十六章至第二十九章,及雜阿含經卷二十三及卷二十五為同本。 此外,梵文本 Divyāvadāna 中,有關阿育王之紀傳部分,西元一八四五年法人布諾夫(E. Burnouf)將之譯成法語,並刊載於其所著之印度佛教史緒論(Introduction à l’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中。 又前述之 Divyāvadāna 之外,另有梵文本 Aśokavadāna,英人密特拉(R. Mitra)於西元一八八二年在其著作尼泊爾佛教文學(Nepalese Buddhist Literature)中譯出其大意。

 
agama/什麼是_離波多.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4958691596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