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雜阿含經》第803經教安般,當中「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是什麼意思?


David Chiou:

這兩個步驟是觀呼吸的十六個步驟中第七、八個步驟。註解如下:

⑪ 覺知心行:覺知心的活動,例如由樂受可能引生貪心或患得患失的心,或是各種妄念。其中「心行」即「心所有法」,指五陰中的受、想、行陰。

⑫ 覺知心行息:覺知心的活動平息。

在觀呼吸對應到四念處的分類上,這兩個步驟是屬於受念住的,也就是可以覺知感受所引起的心行,以及其平息。


Russ Wang:

第803經的「讀經拾得」一開始有提到「次修覺知喜、樂、心的活動、心的活動平息的「受念處」,」 這個解釋沒有很精確,安般十六行中第 7 8 是指觀察是有染著的受 無染著的受

雖然接近心的觀察 但正念依然是守在受

之前的寫法 「次修覺知喜、樂、喜樂引生心的造作、平息心的造作的「受念處」 」 我覺得還比較正確。


David Chiou:

這經的脈絡的確很深,謝謝指出,讓我順便說明一下這麼改的考量:

之前的寫法 「次修覺知喜、樂、喜樂引生心的造作、平息心的造作的「受念處」 」 我覺得還比較正確。

之前的寫法是我依觀呼吸相對於四念住的解法來說明,這樣解即能直接對應到受念處。

另一方面,有、無染著是後人(包含我)基於受念住的推論,但有點和本經字面上的「心行」、「心行息」連不上(「有無染著」經中有「食」、「無食」這些既有的用法),因此後來改為以直解開頭,以本經文字(「心的活動」、「心的活動平息」)來作開頭,只是在實際修法上著重於感受所引生的心行。

所以「註解」及「讀經拾得」中所寫實際的執行步驟有特別提到感受:「例如由喜、樂的感受可能引生貪心,或是怕失去喜、樂的感受而患得患失,或是起各種妄念。」
也就是受念處的範疇。

因此兩種解法沒有抵觸,在「讀經拾得」一開始簡單幾個字帶過,為避免一開始就拿我的推論蓋掉經上的字面文字,因此只寫經文的直解,而沒有特別說明該步驟如何與受念住相關,後面的詳細內容才說明和感受的關係。

 
agama/什麼是_覺知心行_覺知心行息.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2/23 00:56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561799049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