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雜阿含經》第803經教安般,當中「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是什麼意思? David Chiou: 這兩個步驟是觀呼吸的十六個步驟中第七、八個步驟。註解如下: ⑪ 覺知心行:覺知心的活動,例如由樂受可能引生貪心或患得患失的心,或是各種妄念。其中「心行」即「心所有法」,指五陰中的受、想、行陰。 ⑫ 覺知心行息:覺知心的活動平息。 在觀呼吸對應到四念處的分類上,這兩個步驟是屬於受念住的,也就是可以覺知感受所引起的心行,以及其平息。 Russ Wang: 第803經的「讀經拾得」一開始有提到「次修覺知喜、樂、心的活動、心的活動平息的「受念處」,」 這個解釋沒有很精確,安般十六行中第 7 8 是指觀察是有染著的受 無染著的受 雖然接近心的觀察 但正念依然是守在受 之前的寫法 「次修覺知喜、樂、喜樂引生心的造作、平息心的造作的「受念處」 」 我覺得還比較正確。 David Chiou: 這經的脈絡的確很深,謝謝指出,讓我順便說明一下這麼改的考量:
之前的寫法是我依觀呼吸相對於四念住的解法來說明,這樣解即能直接對應到受念處。 另一方面,有、無染著是後人(包含我)基於受念住的推論,但有點和本經字面上的「心行」、「心行息」連不上(「有無染著」經中有「食」、「無食」這些既有的用法),因此後來改為以直解開頭,以本經文字(「心的活動」、「心的活動平息」)來作開頭,只是在實際修法上著重於感受所引生的心行。
所以「註解」及「讀經拾得」中所寫實際的執行步驟有特別提到感受:「例如由喜、樂的感受可能引生貪心,或是怕失去喜、樂的感受而患得患失,或是起各種妄念。」 因此兩種解法沒有抵觸,在「讀經拾得」一開始簡單幾個字帶過,為避免一開始就拿我的推論蓋掉經上的字面文字,因此只寫經文的直解,而沒有特別說明該步驟如何與受念住相關,後面的詳細內容才說明和感受的關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