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無間等」的巴利文 abhisamaya 在巴利文辭典可解為「洞察」(現觀)abhi-samaya,也可解為「止滅;止息」abhisama-ya。 當講「慢無間等」時,應該是取「止滅」這個意義。 不過求那跋陀羅譯的時候,既然是同樣譯為「無間等」這個詞,或許表示譯者認為可從中文字的解釋來含括這二種類的含義。 現代有的學者直接將「慢無間等」的「無間等」改解為「止滅」,但這樣跟「無間等」三個字似乎沒有直接關係,等於是直接忽略了求那跋陀羅的中文翻譯,而改以南傳的翻譯取代。 因此註解為:
前半段主要由中文「無間等」三個字來解釋,後半段主要由巴利文的 abhisama-ya 來解釋。雖然兩者不是完全對得起來,但起碼能讓讀者從任何一個方法了解經文的意義。至於詳細背景就放在「進階辨正」了。 Satipatthana Shi:
SĀ 710慢無間等 = SĀ 24正無間等 = 《瑜伽師地論》正慢現觀
SĀ 24正無間等 → 無著比丘譯為rightly comprehending sammā mānābhisamayā菩提比丘譯為 by completely breaking through conceit 《雜阿含經校釋》(一) p36 無間等 → 「現觀」,透徹義。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卷1:「無學有二清淨說句:謂正[7]慢現觀故;及一切苦本貪愛隨眠永拔除故,名已作苦邊。」(CBETA 2019.Q3, Y30, no. 30, pp. 33a14-34a4) [7]「正」,原本作「止」,依宋本改。
SĀ 24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1)「正慢無間等/止慢無間等/正無間等/慢無間等(SA)」,南傳作「以慢的完全止滅」(sammā mānābhisamayā,逐字譯為「正-慢+現觀(無間等)」),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完全地突破自大」(by completely breaking through conceit)。按:「止慢無間等;正無間等」皆應為「正慢無間等」,此處的「無間等(現觀)」,水野弘元《巴利語辭典》標作abhisama-ya,解為「止滅;止息」,「現觀」則標作abhi-samaya,兩者不同。《滿足希求》以「依因依理由,九種慢的捨斷止滅」(hetunā kāraṇena navavidhassa mānassa pahānābhisamayā, AN.4.177)解說,《顯揚真義》等以「依因依理」(hetunā kāraṇena)解說sammā,以「慢的看見止滅與捨斷止滅」(mānassa dassanābhisamayā, pahānābhisamayā ca, SN.36.3/MN.28)解說 David Chiou: 目前註解的後半段是依這個敘述: 此處的「無間等(現觀)」,水野弘元《巴利語辭典》標作abhisama-ya,解為「止滅;止息」,「現觀」則標作abhi-samaya,兩者不同。 講起來太複雜,所以簡單一句話帶過。還是說乾脆將「這邊的無間等是止滅的意思」去掉,以免讀者愈看愈迷糊? Satipatthana Shi: 「這邊的無間等是止滅的意思」去掉,ok
(洞察而)不需括號,無間等有洞察的意思 David Chiou: 有道理,經中本來就有許多「洞察因此棄捨」的這種意涵(例如「斷知」這詞),不見三千年前的原義只能從巴利辭典的兩個解釋中選一個而否定另一個。 改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