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佛經中的「思」是什麼意思?


Heaven Chow:

我整理一下目前的思,主要有三個地方的翻譯會用到:

1.八正道的正思惟,也是「尋」心所,和思惟有關,這裡可以對應上【思惟】。

2.四預流支的如理思惟,也就是如理作意,「作意」心所,這裡可以對應上【意向】。
而八正道正思惟又譯正志,也有「正確的意向」的意涵,也可以對應上【意向】。

3.「思」心所,就是解釋中的:【使心造作的精神作用。是最常見的一種行陰。】


guest:

就「思」心所這個意思,有沒有比較容易懂的解釋?


Heaven Chow:

我查了一些資料,再參考了一行辭典中的解釋。

文言文的解釋主要都是在說心的造作,清淨道論則是說是「意志活動」,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用「意願」。

我想了想,還是覺得「意志」比較好。「意願」和「意向」比較接近,但我覺得比較弱,好像只是某個想法,意志感覺就比較強了。

意向類似:我想去旅行。
意志類似:我要去旅行。

意志比較強,也比較像造業。因為有時有想法,但不一定會做,或只是隨意想想而已。 🙂

我的理解是心中先有了 “意向” (意願), 然後指揮其他心所一起行動, 完成整個造作的行動, 也就是將意志力展現出來.

所以我覺得這樣比較好, 我選意志活動好了.

【思】意志活動;使心造作的精神作用,是最常見的一種行陰。

當然你可以依底下資料再改,畢竟那也只是我個人對意志與意向、意願的理解,不一定對。

【清淨道論】

意志活動故為“思”,統領(與自己相應之法)的意思。它是意志的特相;有發動組合的作用;以指導為現狀,猶如大木匠及其上首弟子能令自他的工作完成。顯然的,此思是在於思維緊急的業務等,令相應的(心、心所)共同努力而起的。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巴利文cetana與citta(心)是源自同一詞根;它是實現識知過程的目的之心所,由此它稱為「思」。諸註疏對思的解釋是:它組織各相應法以對目標採取行動。其特相是意願的狀況;作用是累積(業);現起是指導互相配合;近因是相應法。它就有如一位大弟子,不單只自己背誦功課,也確保其他弟子都有背誦功課;所以當思開始對目標作業時,它也指揮其他相應法執行各自的任務。思是造業的最主要因素,因為所採取的行動之善惡即決定於思。

《阿毘曇八犍度論》卷3:「云何為思?答曰:諸思等思增思,心行意作,是謂思。」(CBETA, T26, no. 1543, p. 782, b7-8)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23〈思品 8〉:「云何為思。答曰。思數數思。乃至廣說。如是等語。盡是說意業名。」(CBETA, T28, no. 1546, p. 168, a3-4)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23〈思品 8〉:「如經本說。思者是業。憶者是慧。復次所作相是思。所知解相是憶。」(CBETA, T28, no. 1546, p. 168, a8-9)

《薩婆多宗五事論》卷1:「云何為思。謂心造行意所作業。」(CBETA, T28, no. 1556, p. 996, a25)

《大乘五蘊論》卷1:「云何為思?謂於功德過失及俱相違,令心造作,意業為性。」(CBETA, T31, no. 1612, p. 848, c13-14)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卷1:「云何為思思謂令心造作為性於善品等役心為業」(CBETA, U205, no. 1368, p. 258, a3-4)

《菩提道次第略論》卷5:「云何為思,令心造作為性,於善不善無記令心隨轉為業。」(CBETA, B10, no. 65, p. 555, b15)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6:「云何為思?謂令心造作意業,於善、不善及無記中,役策心為業。」(CBETA, B10, no. 67, p. 670, b22)

 
agama/什麼是_思.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711003303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