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 Kao:

《雜阿含經》第663經:

如四念處,如是修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四道、四法句、止觀,亦如是說。

當中的「四道」是什麼意思?因為找不到太多資料,想知道判斷的依據。


David Chiou:

有幾種可能性:

  1. 《長阿含經》卷八:「四道:苦遲得、苦速得、樂遲得、樂速得」(CBETA, T01, no. 1, p. 51, a12-13) 白話為:修行通往涅槃的四種模式:(1)苦遲通行(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2)苦速通行(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3)樂遲通行(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4)樂速通行(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又譯為「四通行」。
  2. 《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560經:「若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當善哉慰勞問訊,或求以四道。何等為四?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心、止、觀、一心、等受,分別於法量度,修習多修習已,得斷諸使。[……]」(CBETA, T02, no. 99, p. 146, c22-27) 詳細的就是說先止後觀、先觀後止等等四種成就止觀的方法。
  3. 《六度集經》卷6:「沙門四道」(CBETA, T03, no. 152, p. 38, a19)、《般泥洹經》卷2:「沙門四道」(CBETA, T01, no. 6, p. 187, c9) 即四果。
  4. 《瑜伽師地論》卷69:「又修此智略有四道。一方便道。二無間道。三解脫道。四勝進道。」(CBETA, T30, no. 1579, p. 683, a8-10) 這也是佛學辭典中常見的「四道」內容,但出自論藏。白話為:(1)方便道,為求斷除煩惱,而行準備之修行。如觀四諦、修善根等。(2)無間道,加行功德成就後而發正智,正斷煩惱,不再為惑所間隔,可無阻礙地進入解脫之道,故又稱為無礙道。(3)解脫道,已自煩惱中解脫,證得真理,獲得解脫之修行。(4)勝進道,於解脫道之後,更進一步修習其餘的殊勝行,以增長定慧,達到全然斷惑與解脫。

莊居士雜阿含經南北傳對讀則註解為:「「四道(SA/DA);四斷(MA);四事行跡(AA)」,南傳作「四種行道」(Catasso…paṭipad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四種實行模式」(four modes of practice)。「行道」(paṭipadā),另譯為「道;行道;道跡」。」也就是說莊居士註解為 1 苦遲得、苦速得、樂遲得、樂速得。然而《雜阿含經》有「七覺分、八聖道分、四道」這樣句子的經文,對應的南傳經典都沒有類似的內容,因此我不知道莊居士這邊的依據為何。

目前因為阿含經中相對下最常出現的是1及2的「四道」定義,因此優先採用1及2的解法,但不一定這就是標準,如果有發現其他更合理的證據,是可修改的。

  • 四道:修行通往涅槃的四種模式:(1)苦遲通行(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2)苦速通行(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3)樂遲通行(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4)樂速通行(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又譯為「四通行」。也可解為卷二十一第560經中解說止觀順序的四道。

1、2 解法的潛在問題,是他們不是四種修行的方法,而只是四種修行的模式(或次序),理論上由其中之一成就即可,而不須要四個都經歷過。


Guoan Shi:

先讚嘆一下大家的精進。

對於David提出的四種解釋,在這裡個人會偏向第二點的解說。最直接的理由就是,這裡列舉出來的都是在講止觀。第二呢,前面661經接連下來,都在講「力」,如果採用1的解說,涅槃偏向於「狀態的描述」,而「力」則是包含了功能的啟動、發揮、以及成效。第四點解說,《瑜伽師地論》是在講「智」,這已經是站在止觀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事情了。第一點的解說,是四種透過四聖諦中的苦聖諦修行成就涅槃的「道路」,在這裡連續三經的經文則是在說「道力」,這兩者是有所出入的。

謝謝妳們提供學習的因緣﹝機會﹞。很感恩。祝福大家無量光、無量壽。


Guoan Shi:

《雜阿含經》卷21〈五六〇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時,尊者阿難告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當善哉慰勞問訊,或求以四道。何等為四?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心、止、觀、一心、等受,分別於法量度,修習多修習已,得斷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則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說初道。
 「復次,比丘、比丘尼正坐思惟,於法選擇,思量住心,善住、局住,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如是正向多住,得離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當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二說道。
 「復次,比丘、比丘尼為掉亂所持,以調伏心坐、正坐,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化。如是正向多住已,則斷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則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三說道。
 「復次,比丘、比丘尼止觀和合俱行,作如是正向多住,則斷諸使。若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者,我則如是善哉慰喻教誡,或求是,名第四說道。」  時,諸比丘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p. 146c20-147a12)

把《雜阿含經‧五六〇經》的內文拿出來看一下,應該可以發現文中的「四道」,是阿難和師兄弟們彼此交流修行狀況時,對四種修行狀況加以讚許或是給予幫助。為什麼和「力相應」有關呢?個人是認為:能夠排除障礙、能夠修行到某程度、能夠神通變化、以及能夠清楚明白相關的知識而有辨識力,這些都是「力相應」。

663經這邊把四道放在三十七道品後面,以及四法句、止觀前面,個人以為:這是在初入實際修行後的一個檢驗及提升的階段,當然這一串的各個階段有著相同的前提,就是661經講的「數力」,而「修力」則在這三經中有不同的進程。

簡單來說,力相應這三經就是一個實際修行時的道次第進程。這個道次第進程的特色就是,以「數力」來開發「修力」的一連串進程。如來教了很多法門,文字上看起來很相近,實際上,不同進程出來的過程和中間結果是有所不同的。唯一相同的是最後的目的地:解脫的狀態─涅槃寂靜。


周靖山:

力有數力及修力,數力是一種透過內正思維的審思力量,因此可斷貪、瞋、癡。而隨此數力的完成,進而可得修力。而修力要由四念處下手。而亦可成就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四道、四法句、止觀。

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四法句、止觀,在經中比較能找到明確解說。

因此要註解此「四道」可能要以此思維下手。

我大膽提出不同看法,以供參考:

本經(六六三)經講的是「修力」,然而要有「力」必然要「根」壯。而「根」者為「五根」。「五根」與「五力」是可互相增長的。

當知此「五根」,各自有其四法來成就此「五根」。依(六四六)經: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是四禪;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

而「方法」也可稱「道」,因此四法或許就是所謂「四道」,即廣指四不壞淨、四正斷、四念處、四禪、四聖諦。

對照《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   告諸比丘:“汝等當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證,成最正覺,謂四念處、四意斷、四神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道。 則少了〈四道、四法句、止觀〉,而多了〈四禪〉。


Chen Jian:

回應 David,我貼一下我找的莊師兄的比較完整的四道:

莊春江註解:
附註:「苦習盡道,苦盡道,樂非盡道,樂盡道」,印順法師判此為「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之另譯。

「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為「四道(SA/DA);四斷(MA);四事行跡(AA);四種行道(AN)」(catasso paṭipadā),參看《中阿含215經》(AN.10.29)、《長阿含9經》(DN.33)、《增壹阿含31品3經》(《增壹阿含267經》AN.4.162),但《相應部》與《中部》中均無此詞。

按:「苦遲通行」,《長部33經》作「遲緩通達的苦行道」(dukkhā paṭipadā dandhābhiññā),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為「具有緩慢理解之痛苦(費力)進展」(painful progress with slow comprehension)。

「苦速通行」,《長部33經》作「快速通達的苦行道」(dukkhā paṭipadā khippābhiññā),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為「具有快速理解之痛苦(費力)進展」(painful progress with quick comprehension)。

「樂遲通行」,《長部33經》作「遲緩通達的樂行道」(sukhā paṭipadā dandhābhiññā),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為「具有緩慢理解之快樂(輕鬆)進展」(pleasant progress with slow comprehension)。

「樂速通行」,《長部33經》作「快速通達的樂行道」(sukhā paṭipadā khippābhiññā),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為「具有快速理解之快樂(輕鬆)進展」(pleasant progress with quick comprehension)。

莊師兄大概也在相應部與中部找不到,另外參考印順法師的判斷。所以大概也是對應長阿含的看法。


David Chiou:

感謝大家用心的討論。

Guoan Shi 說得有道理,所以我將1、2都列入註解了,讓讀者自行判斷。

周居士說得蠻有創意的,只是由於我個人還沒見到經中這樣的用法,所以保守起見不直接列上註解,但會列在「進階辨正」中供大家參照。

 
agama/什麼是_四道.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2010200023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