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貴:

請問師兄(們):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白話是怎麼解釋?

(遠離:?,無欲:?,滅:?,捨:?……請個別解釋單詞)

另外一些同義詞,請列出來比較。比如遠離:厭(厭離、出離);無欲(離欲);滅(寂滅、正向滅盡、解脫、得解脫、心解脫);捨(放捨)……這些類似的詞,你們覺得意思一樣嗎?

另外很多經只有遠離、無欲、【滅】,並沒有捨。

已經【滅】了(最終點),為什麼還要捨?是要(向於)捨什麼?

遠離、無欲、滅都是“捨“啊?!(感覺遠離、無欲、滅是“三位一體“。因為遠離,所以無欲,因為無欲所以滅)

方便的話,請引薦、列一些完整“正確“的《白話解釋資料》。(網路谷歌資料,可能有些並不正確,我的程度很難分辨,因為都寫正信正統的“原始佛法“)

之前看過一些三依一向資料,但都沒有很明瞭(掌握)。


Bowen Ke:

想起N年前我也曾問過這個問題 XD 分享一下精華區連結

然後同一個”滅”字,有不同的意思,要推敲前後文去釐清。像是這句偈子: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David Chiou:

「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直譯是依從遠離,依從離欲,依從寂滅,修行通往棄捨之道。

這幾句話不算是「專有名詞」,因此抓到方向即可,不必拘泥於要有單一標準的定義。

另一方面,這幾句也可表示修行不是為了追求什麼、不是為了滿足欲望、不是為了擁有更多、不會再加深執著,否則是修錯了方向。

學理上的分析,可以說這幾句話是指知道煩惱的苦果而遠離煩惱,瞭解而想斷除苦果的起因而離欲,體驗(暫時的)苦滅而立志證得(永久的)寂滅,修行於正道而放下一切執著。 也可說修行不染著、相應於四聖諦:知苦而依遠離、斷集而依無欲、證滅而依滅、修道而向於捨。


Heaven Chow:

我先大略寫一下看法,再看看能不能一一回覆王師兄的問題。

關於「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捨」的問題,查了一下阿含經,因為沒有看到明確的解釋,所以我認為這就是依一般的理解就可以了。

我的想法是這樣,這些是佛陀教導的大方向,所以後來才整理出這四句。我一開始聯想到的,是法次法向的解釋:

《雜阿含 27 經》卷1:「比丘!於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識,於識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CBETA 2021.Q3, T02, no. 99, p. 5c25-27)

上面只有提到厭、離欲、滅盡,這就是法次法向,大概是後來又加入了捨。

我來說說我對這些的一般理解。

「依遠離」,底下經文有提到「漏從離斷」。

《中阿含七法品漏盡經》卷2:「云何有漏從離斷耶?比丘!見惡象則當遠離,惡馬、惡牛、惡狗、毒蛇、惡道、溝坑、屏廁、江河、深泉、山巖、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里、惡居止,若諸梵行與其同處,人無疑者而使有疑,比丘者應當離。」(CBETA 2021.Q3, T01, no. 26, p. 432b13-18)

這就是要遠離不好的,簡單來說,遠離惡法、不善法,這是最基本的,也是可以遠離三惡道。

「依無欲」,如果離惡、不善法是為了不墮三惡道,則離欲就可離欲界,這也是修止禪一開始最基本的方法。

「依滅」,我想到就是熄滅煩惱、滅貪瞋痴,這算是目的了。

所以雜阿含第一經的次第也符合法次法向的教導:厭離、喜貪盡、心解脫。

《雜阿含 1 經》卷1:「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CBETA 2021.Q3, T02, no. 99, p. 1a7-9)

「捨」,我想到在修止禪時,一開始是離欲、惡、不善法,接下來就是漸次捨去禪支。
二禪捨去尋、伺,三禪捨去喜,四禪捨去樂,這些就是用捨的。

總不能一開始就說要離尋伺喜樂,畢竟這些在一開始是很重要的根基,不能離。當然更不能說要滅了這些禪支,這些是先修習得來的,只是在後來要漸漸捨去,這時「捨」就用的上了。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也是用在類似情況。不好的法當然是一開始就要遠離,而善法則是修習而來,但最後也是要漸漸捨去。

觀禪也是如此,在十六觀智中,就有「行捨智」,我想多少也算是有關聯。這部份我程度差太多,無法多談。 🙂

總結一下,我覺得這些就是許多佛法修習的大方向,應該沒什麼特別難懂的道理,有些要離,有些要捨,有些要滅,應該都可以找到適當的位置。

這些類似的詞,你們覺得意思一樣嗎?

我是覺得差不多。

另外很多經只有遠離、無欲、【滅】,並沒有捨。
已經【滅】了(最終點),為什麼還要捨?是要(向於)捨什麼?

我認為這些都是佛陀教導的方向,也不一定有次序。你看這二段經文:

《雜阿含經》卷27:「有眾生於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擇法覺分,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 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CBETA 2021.Q3, T02, no. 99, p. 195b22-25)

《長阿含經》卷9:「比丘修念覺意,依無欲、依寂滅、依遠離;修法、修精進、修喜、修猗、修定、修捨,依無欲、依寂滅、依遠離。」(CBETA 2021.Q3, T01, no. 1, p. 54b17-19)

雜阿含經是教導在修七覺支時,要「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四項。

長阿含經則是在修七覺支時,要「依無欲、依寂滅、依遠離」三項。

可見並不是所有的教導都是相同的順序,也不是都一定是四項,所以我才猜也許最後才慢慢整理出四項的教導及順序。

遠離、無欲、滅都是“捨“啊?!

你也可以解釋成,依遠離、依無欲、依滅,都是向捨,這些的確都是差不多的,只是使用的名相不同而已。

就像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你想要「擺脫」這種低迷的心情,你可以說要「遠離不好的心情」,也可以說要「消滅不好的心情」,或是「捨去不好的心情」,你要怎麼說都可以啊,反正意思一樣,重點是要知道如何做,作文比賽才需要那麼注意文詞的用法,平時只要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


王賢貴:

原來三依一向沒有明確的解釋,難怪大家各自解讀!(因此我也徬徨無依了,嗚嗚)

其實我對滅和向於捨,比較難掌握。

【滅】,如果依 Heaven 師兄的解釋,從凡夫位,那就不是滅除煩惱(斷除煩惱),而只是鎮伏(調伏)煩惱;如果是初果以上,那就是斷除某些煩惱、某些結。(這裡符合阿含辭典的解釋。涅槃:滅除煩惱、生死。~(獅子吼簡注)

(3)涅槃:【泛指任何束縛的去除(與「解脫」同義】~(阿含辭典)。這個“解脫“是指凡夫的鎮伏、暫時“解脫“)。

從師兄的教導,滅也未必只能解釋涅槃而已。(很多人都解釋為涅槃或初果以上的滅除煩惱)(滅的解釋,好像爭議性也比較大)

捨,一時沒靈感,先這樣^^。感恩師兄回覆!


Heaven Chow:

滅也未必只能解釋涅槃而已。(很多人都解釋為涅槃或初果以上的滅除煩惱)(滅的解釋,好像爭議性也比較大)

我是認為這些只是方向,所以在學佛的過程中,總是有許多東西會漸次滅去,這些事沒有理由不能使用「滅」,例如在十六觀智中,有生滅智,也有壞滅智,這些也都可以觀察到許多的「滅」。

我是不認同一定要把滅解釋為涅槃,例如在修七覺支時,都說要依滅,如果滅是指涅槃,意思就變成要有涅槃經驗的人才能修七覺支了,否則修七覺支的人如何依滅呢?


Philosopher:

法友問到: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白話是怎麼解釋?

以下根據無著比丘的禪修語音導引,從修行的角度,說明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的意思。

背景:這是在談修四念處之中的法念處之中的七覺支的修行方向。

  • 依遠離:遠離五蓋(遠離五蓋後,才有能力開始培養七覺支)。
  • 依無欲:培養心對於無常的反應,讓無常之流洗去我們的欲望、洗去我們的貪愛、洗去我們的執著。
  • 依滅:留意出現在六根門的事物的結束。(看到事物的必然消逝後,逐漸變得平靜。)
  • 向於捨:放下所有的貪愛和執著、放下對「我」的認同感、放下對「我的」的佔有感,最終放下所有因緣而成的事物。(放下而到達涅槃)

相關經文:

雜阿含 729 經

何等為修七覺分?謂念覺分,乃至捨覺分,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如是修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agama/什麼是_依遠離_依無欲_依滅_向於捨.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04/30 13:31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22303009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