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什麼是「三菩提」? guest2: 三菩提:為音譯,義譯為「正覺」,另譯作「三佛」,指真正的覺悟。 YC: 已證初果的聖者須陀洹,最後應該只能證到阿羅漢的「正覺」(三菩提)。 修菩薩乘的行者最後才能證得佛果(「等正覺」)。 卷26第684經之註解①,就有提到…「三藐三佛陀」是如來十號中第三個「等正覺」的音譯…。 David Chiou: 這古來就有不同的翻譯,的確是擾人: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佛光阿含藏] guest: 轉貼BBCall: 《雜阿含六一經》:「比丘。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三結盡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比丘。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後究竟苦邊。」 《雜阿含五七一經》:「尊者摩訶迦語長者言。當知此者皆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長者。此及餘功德。一切皆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餘道品法。」 由此兩經便可證明聲聞聖弟子便正趣三菩提,更何況是阿羅漢?並且,依尊者摩訶迦所說,可以知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語,並非是只有佛可以稱之。然而,有部分的學人認為,《雜阿含六三五經》有一句: 「如淨眾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此,便認為以上列舉依然不足以證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語可以適用於阿羅漢,或是「三菩提」只適用於聲聞聖弟子,並且認為本經文說明了菩提有三種高低,然而: 1.除六一等經的證據外,佛亦自稱阿羅漢。 2.三菩提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兩者,於經中是時有互換使用的情形,譬如: 《雜阿含七五八經》佛說:「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 又《雜阿含七二七經》:「佛告阿難。唯精進。修習多修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例子在相應部也是一樣的,如,SN47.12,佛說: 「大德!於未來世將為應供、正等覺者、一切之世尊,為斷心之隨煩惱--使慧羸弱、及斷滅五蓋,系心於善四念處,如實修習七覺支,以現等覺、無上正等覺。」 3.《雜阿含六三五經》並無對應的巴利經文,因此,較難釐清此句經文是否在表達「菩提」有三種深淺程度的智慧,不過,如果能夠瞭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語的原意,就不會錯認「三菩提有三種深淺程度的差別」。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巴利文是「anuttara sammasambodhi」,漢譯有時是翻譯成「無上正等正覺」,但此句原本含意則為: 3.1)Anuttara,巴利文,形容詞,是 an + uttara 的附合語,其含意有:
A. 沒有比....更優的 見 Sn 234 (= adhikassa kassaci abhavato KhA 193), 1003; Dh 23, 55 (= asadisa appatibhaga DhA I.423); Pv IV.35 2 (dhamma); Dhs 1294; DA I.129; PvA 1, 5, 6, 18, etc. 3.2)sammasambodhi是 samma+sambodhi的附合字 samma 含意是
A. 在感嘆詞時,為在日常生活中的稱呼語,”嗨” sambodhi,陰性詞,含意是 至高的教化、至高的啟示 所以sammasambodhi是「正確而至上之教化」 見D I.156; II.155; Dh 89=S V.29; Sn 478; S I.68, 181; A II.14; It 28, 42, 117; SnA 73. 3.3) 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實是「再也沒有比『正確而至上之教化』還有更好的」的意義。 基本上,sammasambodhi 本身就是「正確而至上之啟迪」,一般是把它翻譯成「三菩提」或「三藐三菩提」,這「至上之啟迪」又有翻譯成「無上正覺」或是「正覺」,而anuttara是「沒有比....更優的」的意義而用來形容「三菩提」的,因此本句是表示佛法的至上啟迪或是教化是最好的意思。 許多人認為菩提有高淺,但若瞭解字源本意,就會清楚明白的知道「sambodhi」就是「至上〈高〉之啟迪〈教化〉」的意思。既然如此,「sambodhi」這一字本身就是最高級〈以語言文法來說〉,是不能解讀成有高淺之分別的。換句話說,《雜阿含六三五經》的內容並不是在表達三種聖者的菩提高淺,而是在劃分三種不同類別的聖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