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研討_十六勝行中身念處的項目及編號 2019/05/17 15:18 agama:研討_十六勝行中身念處的項目及編號 2024/03/25 17:30 目前版本
行 11: 行 11:
對實修沒什麼影響,只是分類的不同。上圖是依無著比丘的書,而無著比丘是依南傳的觀點,將長、短拆為兩步。不知道有沒有人見過其他法師或經論的不同拆法,可以分享或提出想法的? 對實修沒什麼影響,只是分類的不同。上圖是依無著比丘的書,而無著比丘是依南傳的觀點,將長、短拆為兩步。不知道有沒有人見過其他法師或經論的不同拆法,可以分享或提出想法的?
-=====+----
David Chiou: David Chiou:
行 26: 行 26:
《法界次第初門》卷1:「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長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諸身行 六受喜 七受樂 八受諸心行 九心作喜 十心作攝 十一心作解脫 十二觀無常 十三觀出散 十四觀離欲 十五觀滅 十六觀棄捨」(CBETA, T46, no. 1925, p. 673, c2-6) 《法界次第初門》卷1:「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長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諸身行 六受喜 七受樂 八受諸心行 九心作喜 十心作攝 十一心作解脫 十二觀無常 十三觀出散 十四觀離欲 十五觀滅 十六觀棄捨」(CBETA, T46, no. 1925, p. 673, c2-6)
-只有《大智度論》和《法界次第初門》直接標示為十六個步驟,不過和較常見的四念處各對應至四個步驟的分類法差別較大,不是四念處各四個,一方面和經文較無法句句搭配,另一方面似乎也是作者較有自信而刪掉了一些他認為不重要或是重覆的步驟,例如《雜阿含經》的「平靜身行」、「平靜心行」這兩個步驟只留一個,我大概可理解他這樣分類的原理,雖然個人覺得這樣較鬆散 :P+只有《大智度論》和《法界次第初門》直接標示為十六個步驟,不過和較常見的四念處各對應至四個步驟的分類法差別較大,不是四念處各四個,一方面和經文較無法句句搭配,另一方面似乎也是作者較有自信而刪掉了一些他認為不重要或是重複的步驟,例如《雜阿含經》的「平靜身行」、「平靜心行」這兩個步驟只留一個,我大概可理解他這樣分類的原理,雖然個人覺得這樣較鬆散 :P
單純考量《雜阿含經》第803經本身的經文,將此經搭配的示意圖調整如下: 單純考量《雜阿含經》第803經本身的經文,將此經搭配的示意圖調整如下:
行 32: 行 32:
{{:agama:安般十六步驟_起於進出.png?453|}} {{:agama:安般十六步驟_起於進出.png?453|}}
-=====+----
Satipatthana Shi: Satipatthana Shi:
行 47: 行 47:
《成實論》卷14:「問曰:云何名息長短?答曰:如人上山,若擔重疲乏故息短。行者亦爾,在麁心中爾時則短。麁心者,所謂躁疾散亂心也。息長者,行者在細心中則息長。所以者何?隨心細故息亦隨細,如即此人疲極止故息[*]則隨細,爾時則長息。」(CBETA, T32, no. 1646, p. 355c20-25) 《成實論》卷14:「問曰:云何名息長短?答曰:如人上山,若擔重疲乏故息短。行者亦爾,在麁心中爾時則短。麁心者,所謂躁疾散亂心也。息長者,行者在細心中則息長。所以者何?隨心細故息亦隨細,如即此人疲極止故息[*]則隨細,爾時則長息。」(CBETA, T32, no. 1646, p. 355c20-25)
-=====+----
David Chiou: David Chiou:
行 69: 行 69:
-=====+----
Satipatthana Shi: Satipatthana Shi:
行 79: 行 79:
突然想到16行融合水平線和垂直線的敘述方法,可以五蓋為分水嶺,在去除五蓋前用水平線敘述16行,而去除五蓋後用垂直線敘述16行。也就是16行可以是水平線的對治法,也可以是垂直線成就喜、樂、定的狀態。16行不好敘述,您參考看看! 突然想到16行融合水平線和垂直線的敘述方法,可以五蓋為分水嶺,在去除五蓋前用水平線敘述16行,而去除五蓋後用垂直線敘述16行。也就是16行可以是水平線的對治法,也可以是垂直線成就喜、樂、定的狀態。16行不好敘述,您參考看看!
- + 
 +=====  
 +David Chiou: 
 + 
 +分享一下,在無著比丘帶的安般禪九上,他列示的步驟比他的書中詳細: 
 + 
 +<box> 
 + 
 +0. mindfulness to the fore; mindful breathing in/out\\ 
 +1. breathing in/out long\\ 
 +2. breathing in/out short\\ 
 +3. experiencing the whole body & breathing in/out\\ 
 +4. calming bodily activity & breathing in/out 
 + 
 +5. experiencing joy & breathing in/out\\ 
 +6. experiencing happiness & breathing in/out\\ 
 +7. experiencing mental activity & breathing in/out\\ 
 +8. calming mental activity & breathing in/out 
 + 
 +9. experiencing the mind & breathing in/out\\ 
 +10. gladdening the mind & breathing in/out\\ 
 +11. concentrating the mind & breathing in/out\\ 
 +12. liberating the mind & breathing in/out 
 + 
 +13. contemplating impermanence & breathing in/out\\ 
 +14. contemplating dispassion & breathing in/out\\ 
 +15. contemplating cessation & breathing in/out\\ 
 +16. contemplating letting go & breathing in/out 
 + 
 +</box> 
 + 
 +根據無著比丘在《入出息念:禪修指南》第二章,這邊有兩種解讀,兩種解讀都可行,修行者可自行選擇適合當時心的狀態的方法: 
 + 
 +「第一種解讀會意味著我們應該先覺知長的呼吸,然後轉向短的呼吸。要達成這樣的效果,可以透過在一開始刻意深呼吸一口氣,然後看著它如何自然地變短。但是如果採取另一種解讀,我們應該只覺知氣息的長度,留意它或長或短,而不改變它。」 
 + 
 +支持第一種解讀的看法:\\ 
 +「《念住經》(Satipaṭṭhāna-sutta, MN 10)有一個在其他對應經文中找不到的譬喻,描述了入出息念最初兩個步驟的操作,所用的例子可以認為表達了這兩步在某種程度上有刻意的影響在。」 
 + 
 +支持第二種解讀的看法:\\ 
 +「依據《雜阿含經》的敘述,具念地吸氣和呼氣後,禪修者的任務是去辨別呼吸的長度。這只需要把注意力轉向呼吸的長度,然後決定這相較之下是長的或短的,而不需要刻意深呼吸一口氣以確保呼吸是先長然後變短。」 
 + 
 +另外,台灣相關的學術論文供有意研究者參考: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BJ012/bj97617.htm 
 
agama/研討_十六勝行中身念處的項目及編號.1558077523.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9/05/17 15:18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7541790008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