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十二部經」是哪十二部?四部阿含中翻譯蠻多元的:

出處 十二部經
《雜阿含經》卷41 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多伽、毘富羅、阿浮多達摩、優波提舍
《中阿含經》卷1〈七法品 1〉 正經、歌詠、記說、偈咃、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義
《增壹阿含經》卷46〈放牛品 49〉 契經、祇夜、授決、偈、因緣、本末、方等、譬喻、生經、說、廣普、未曾有法
《增壹阿含經》卷33〈等法品 39〉 契經、祇夜、偈、因緣、譬喻、本末、廣演、方等、未曾有、廣普、授決、生經
《長阿含經》卷3 貫經、祇夜經、受記經、偈經、法句經、相應經、本緣經、天本經、廣經、未曾有經、證喻經、大教經


拿以上的各譯詞去查,會發現一些辭典或註解表示的「另譯」有些兜不起來,例如:

  • 莊居士佛學辭典中說「優陀那:udāna的音譯,另譯為優陀那偈、優檀那、優檀那句、憂陀那、自說、法句經、此說、頌、廣普」,但是在《增壹阿含經》卷46〈放牛品 49〉中,「說」(=自說)及「廣普」是不同的兩部。
  • 悟慈法師《白話增一阿含經》注釋表示「廣普」同「無問自說」,「廣演」同「論義」。這種解釋放到《增壹阿含經》卷46〈放牛品 49〉就說不過去,因為該經中「說」(=自說=無問自說)、「廣普」是不同的兩部經,也就是這兩個詞不同義。


不知道以上「自說」等同「廣普」的解法,出處為何?

因此自己對應後,根據上面五個出處的字詞以邏輯對應來解,一種合理的對應如下(不保證完全正確),僅作個記錄,就不一一列出推導的細節了:

  1. 正經:佛陀所說法中簡單散文形式的經文。又譯為「契經」、「貫經」,音譯為「修多羅」。按:「契經」可廣義地指全部的佛經,在這裡則是狹義地指十二部經之一。
  2. 歌詠:本意是「可以唱出來的」,但在文學形式裏是指以韻文形式的偈頌來重述前面散文形式的經文。例如經中的攝頌(結集經典時將佛經中的關鍵名詞以偈頌代表,以避免遺漏、並方便記憶,常見將每十經的關鍵名詞整理為一攝頌),以及在《雜阿含經》以八眾為說法對象的經文(八眾誦)中,常見佛陀在問答後所說的偈頌。音譯為「祇夜」、「祇夜經」。
  3. 記說:原指佛陀說法中進一步詳細解說教理或以問答方式解說教理的部分,後轉指佛陀確知地預言弟子將證得的果位或往生去處。又譯為「授決」、「授記」、「受記」、「記別」、「受記經」。
  4. 偈咃:這是一種只有韻文的文學形式,例如《法句經》、《長老偈》、《長老尼偈》等。又譯為「偈」、「偈經」,音譯為「伽陀」。
  5. 因緣:經典中說明佛陀說法及制定戒律由來的部分。另譯為「天本經」,音譯為「尼陀那」。
  6. 撰錄:佛弟子前世的故事,例如某些人在今世有傑出的表現,而在前世也有英雄式的善行,像這樣將過去、現在以因果業報串連起來的故事。又譯為「譬喻」、「證喻經」,音譯為「阿波陀那」。
  7. 本起:過去佛的世界所發生的故事或過去轉輪王的故事;過去世所發生的故事,除了「本生」(佛陀在修菩薩行的過去世的故事)和「譬喻」(佛弟子在過去世的故事)以外的。又譯為「本末」、「本事」、「相應經」、「如是語」,音譯為「伊帝目多伽」。
  8. 此說:佛陀有感而發、不問自說的法。佛陀通常是應別人的請求而說法,未經他人請求而自己說出來的法即為自說經。又譯為「說」、「自說」、「無問自說」、「廣演」、「法句經」,音譯為「優陀那」。
  9. 生處:佛陀前世的故事,例如《生經》、《六度集經》等。又譯為「生經」、「本緣經」、「本生經」,音譯為「闍多伽」。
  10. 廣解:廣說種種甚深的法義,也指大乘經典。又譯為「廣經」、「方等」、「方廣」,音譯為「毘富羅」、「毘佛略」。
  11. 未曾有法:佛陀所說希有而不可思議的事情,例如《中阿含經》卷八卷九〈未曾有法品 4〉的經文。又譯為「未曾有」、「未曾有經」,音譯為「阿浮多達摩」。
  12. 說義:對佛陀所說經典的註釋說明,例如《雜阿含經》卷二十第552經。又譯為「廣普」、「論議」、「大教經」,音譯為「優波提舍」。

其中最不直覺的是「說」(優陀那)在《長阿含經》中譯為「法句經」,這當然完全不同於大正藏第四冊第210經的《法句經》,第210經的《法句經》是一種「祇夜」。我個人猜想,《長阿含經》的譯者會不會是將「說」這個字面用比較文縐縐的「法句」來翻譯,而有這樣的翻譯?

佛教史上向來有「十二部經」(十二分教)與「九部經」(九分教)這兩種不同的分類法,「九部經」加「因緣」、「譬喻」、「論議」,就是「十二部經」。將全部佛經區分為九部經或十二部經,就像有的圖書館將收藏分為九大類,有的圖書館將收藏分為十二大類,並沒有孰對孰錯可言。

另外,依水野弘元所說南傳九分教(九部經)的分法,南傳的「記說」(不是後來引申為「授記」的用法)和「方廣(廣解)」(南傳大寺派否認大乘經典,自然「方廣」不解為大乘經典),意義看起來一模一樣,不像北傳有將「方廣」解釋為大乘經典的用法。

水野弘元《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

(3)記別(vya^karan!a,veyya^karan!a,和伽羅那、記說、受記、懸記)︰這一項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佛教的用法上,內容多少有些變化。vya^karan!a的本意是『問答體的解說文章』,後來又進一步解為『對簡單的做詳細解說』的意思。這個意思用記說或記別來代表比較妥當。在大乘佛教,則不只是前述這樣的文章形式,而且還指佛對弟子們未來命運的一種預言。也就是『成佛的預言』才稱為受記或授記,在這裏要把握的是其內容的性格。簡言之,這個項目最初的意思就是『記說』而已,後來就變成受記(授記)。也可以把記別(記[HK3219-10])看做是兩者之間的意思。

(10)方廣(vaipulya,vedalla,毗佛略、毗陀羅、有明)︰關於方廣,巴利文的巴vedalla與梵文的vaipulya並不相同,因此兩者在內容上也有差異。首先,所謂的vedalla就是為了得到知識上的滿足而有詢問,以及針對這個詢問所作的解答。這種問答體的經典就是方廣。『重層的教理問答』就是vedalla。現在巴利中部之中有Maha^vedalla-sutta(大毗陀羅經、有明大經),及Cullavedalla-s.(小毗陀羅經、有明小經),所列的這些都是重層的教理問答體。

南傳大寺派的覺音論師在《一切善見律注序》中是講:「記說:全論藏與無偈之經,不被包攝於其他八分之佛語,當知是記說。」不過這樣只是說不在其他八分教(其他八部經)的就是「記說」,好像有點混 :-D

Wikipedia 上寫印順法師的看法是:「講述深法廣義的經典,被稱為方廣。這些經典原先都被歸類在記說之中,但因為它的範圍更大,記說原有的定義無法涵蓋,因此被獨立出來」也蠻含糊的 :-D

Anyway 說穿了只是分類,分類從來不是真理,只是整理的方便。

 
agama2/研討_十二部經譯詞的對應.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10/22 15:42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09571456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