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 Kao:

《雜阿含經》卷七第30經:「上風、下風、腹風、行風、掣縮風、刀風、躋風、非道風、節節行風、息出風、息入風」。

其中「息出風、息入風」是呼氣、吸氣。

「上風、下風、腹風、行風、掣縮風、刀風、躋風、非道風、節節行風」是什麼?


Wayne Tsai:

可以參考古印度醫學跟瑜伽的對風的解釋

阿育吠陀將氣(prāṇa)分成五種,它們是氣息的五種作用:

  • 入息(prāṇa),又譯為命根氣,負責心跳與呼吸。通過呼吸進入身體,再循環至全身。
  • 出息(Apāna),又譯為下行氣,由肺及排洩系統將廢物排放出去。
  • 上息(Uḍāna),又譯為上行氣,形成聲音。
  • 均等息(Samāna),又譯為平行氣,負責消化系統。
  • 周遍息(Vyāna),又譯為遍行氣,循行全身。


瑜伽將氣分為五種:

  • 跳躍投擲氣(Naga) : 對應到打嗝,代表身體的跳躍、伸展,主要是關節的活動。
  • 身體收縮氣(Kurma) : 對應到眨眼,代表身體的收縮,以及各種腺體的運作。
  • 控制饑渴氣(Devadatta) : 對應到打哈欠,代表身體的飢、渴反應。
  • 幫助呵欠氣(Krikala) : 對應到打噴嚏,代表分散到身體全身的氣。
  • 昏沈睡眠氣(Dhananjaya) : 對應到心臟瓣膜的開啟與關閉,它控制身體的睡眠和睏倦。

就佛法的觀點,氣是無常的,不應該執著。


David Chiou:

謝謝!註解為:

  • 上風、下風、腹風、行風、掣縮風、刀風、躋風、非道風、節節行風:往上移動(例如形成聲音)的風、往下移動的風、腹部(例如消化系統蠕動)的風、走遍全身的風、收縮(例如貶眼)的風、支解體內組織(例如人將死時)的風、跳躍伸展(移動關節)的風、不正常的風、行走於四肢的風。「風」代表移動性。「掣」讀音同「撤」,牽制的意思。「躋」讀音同「機」,登上、升上的意思。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上行風、下行風、腹部中的風、腹腔中的風、隨行於四肢的風」。

一些難以對應,因此我個人自由心證的:

  • 下風:阿育吠陀中文字相近的為「下行氣」,但等同於「出息」,重複了。因此照字面解為往下移動的風。
  • 刀風:阿育吠陀或瑜伽都沒有,但佛經中常提到人將死時節節支解的「刀風」,因此註解為支解體內組織的風。
  • 非道風:阿育吠陀或瑜伽也沒看到相近的,也還沒找到經中這詞用在《中阿含經》之外。「非道」是「道」的相反,「道」是正確的路徑,因此註解為不正常的風。

如果有人找到更精確的定義也還請告知,謝謝!

另一方面,論典中的相關例子為: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二十七卷二頁云:云何風界?風界、有二。一、內,二、外。內風界者:謂此身中內別風性風飄所攝輕性動性,非親附,非執受。其事云何?謂內身中、有上行風,有下行風,有脅臥風,有脊臥風,有腰間風,有臗間風,有小刀風,有大刀風,有針剌風,有畢缽羅風,有入出息風,有隨支節風。如是等類、名內風界。外風界者:謂外風性風飄所攝輕性動性,非親附,非執受。其事云何?謂在身外、有東來風,有西來風,有南來風,有北來風,有有塵風,有無塵風,有狹小風,有廣大風,有毗濕婆風,有吠藍婆風,有風輪風。有時大風卒起積集,折樹頹墻,崩山蕩海。既飄鼓已;無所依憑,自然靜息。若諸有情、欲求風者;動衣搖扇,及多羅掌。如是等類、名外風界。

二解 法蘊足論九卷十八頁云:云何風界?謂風界有二種。一、內,二、外。云何內風界?謂此身內所有各別動性動類,有執、有受。此復云何?謂此身中、或上行風,或下行風,或傍行風,脅風,背風,胸風、肚風,心風,臍風,嗢缽羅風,畢缽羅風,刀風,劍風,針風,結風,纏風,掣風,劣風,強風,隨支節風,入出息風。復有所餘身內各別動性動類,有執有受。是名內風界。云何外風界?謂此身外諸外所攝動性動類,無執無受。此復云何?謂東風,西風,南風,北風,有塵風,無塵風,旋風,暴風,吠嵐婆風,小風,大風,無量風,風輪風,依空行風。復有所餘動性動類,無執無受;是名外風界。前內此外,總名風界。

三解 大毗婆沙論七十五卷八頁云:問:風界、云何?答:輕等動性。雖此風界、總是動性;而此動性、差別無邊。謂內外分動性各異。內分中動性者:謂有上行風,有下行風,有住脅風,有住腹風,有住背風,有如針風,有如刀風,有蓽茇羅風,有婆呾瑟恥羅風,有婆呾窶拉摩風,有入息風,有出息風,有隨身分支節行風,所有動性。外分中動性者:謂有四方風,或有塵風,或無塵風,或毘濕縛風,或吠嵐婆風,或小風,或大風,或風輪風等,所有動性。此內外分種種動性,以相同故,略為一聚;總名風界。

四解 品類足論一卷二頁云:風界云何?謂輕等動性。

簡單來講只要人身體中會動的,就是風大的作用,因此舉例是舉不完的,《中阿含經》中也只是舉例而已,並沒有所謂的標準。


Wayne Tsai:

印度的上行風下行風等五種風的解釋蠻多的,各說也有些出入,一般說法,上行風(Uḍana Vayu)跟喉輪有關,在喉嚨、頭部的範圍可以觀察得到,與說話跟產生聲音的風的運動有關。也還有其他人對上行等氣也有更多解釋說明,不過這些應該不是佛陀強調的重點。

經裡的風界主要透過推動性觀察,像身體的運動、血液循環、心臟跳動、消化排泄等事上都可以觀察的到推動性,並且這些現象都是無常的。

 
agama2/什麼是_上風_下風_腹風_行風_掣縮風_刀風_躋風_非道風_節節行風.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4:1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657812118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