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佛學辭典上通常將「劫貝」或「劫波育」註解為「木棉」,其實此木棉並非當今人們所稱的木棉。

當今人們所稱的木棉樹,是一種高達10至25公尺的高大喬木,開紅色的花,果實中的木棉非常輕,猶如柳絮,會隨風吹散,極難採收,因此不會是佛經中可採收製衣的「劫貝」(棉花、棉布)。

古代文獻中提到的「木棉」是指棉花樹,這是相對於草本的、經濟價值較低的「草棉」,而在古代曾稱作「木(本)棉」。這種高約一至二公尺的灌木才方便採收棉花以製布、製衣。

也可參見: http://seed.agron.ntu.edu.tw/civilisation/Cash/cotton.htm

AD500,起源於印度阿薩姆的錦葵科的木本棉經由緬甸進入中國雲南,然後四川,木本棉此時仍舊是多年生的,在四川種植織成棉布後,再賣到印度。梵文稱木本棉為karpasa,越南語稱為kopaih,轉譯成漢文就成為吉貝,晉代譯為吉貝、劫貝、家貝等或稱為木棉 (唐代元稹、李商隱等詩人愛用此名詞)。現今所稱木棉,木棉科高大喬木,春天開花者,古稱為斑枝花,所產棉絮不能織布。然而木棉與吉貝兩字所指為何物,在中國古代文獻上相當混亂。

《中阿含經》卷十一提到用以採收製作布料的衣樹(劫貝樹)的敘述為:「卿等見欝單曰洲中,若干種樹,淨妙嚴飾,種種綵色,在欄楯裏耶?」其中「種種綵色」是因為棉花樹或野棉花樹有不同的花色,例如粉紅色或白色,雖然棉花都是白的;「在欄楯裡」則是因為棉花樹的蒴果表面具鉤刺,極易黏人衣物,因此要區隔好走道,以方便採收。相當的《增壹阿含經》17.7經文說「汝等頗見此土普地平正乎?」也是因為要劃分好區域,以方便採收。

 
agama1/研討_劫波育_不是當今的木棉樹_而是棉花樹.txt · 上一次變更: 2017/02/19 17:29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39779090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