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佛說ⓐ長阿含第三分倮形梵志經第六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委若國ⓒ金槃鹿野林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時,有ⓓ倮形梵志姓ⓔ迦葉,詣世尊所,問訊已,一面坐。倮形迦葉白佛言:「我聞沙門瞿曇呵責一切諸祭祀法,罵諸苦行人以為弊穢。瞿曇!若有言:『沙門瞿曇呵責一切諸祭祀法,罵苦行人以為弊穢。』作此言者,是為法語,法法成就,不誹謗沙門瞿曇耶?」 佛言:「迦葉!彼若言:『沙門瞿曇呵責一切諸祭祀法,罵苦行人以為弊穢。』者,彼非法言,非法法成就,為誹謗我,非誠實言。所以者何?迦葉!我見彼等苦行人,有身壞命終,墮地獄中者;又見苦行人身壞命終,生天善處者;或見苦行人樂為苦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者;或見苦行人樂為苦行,身壞命終,生天善處者。迦葉!我於此二趣所受報處,盡知盡見,我寧可呵責諸苦行者以為弊穢耶?我正說是,彼則言非,我正說非,彼則言是。迦葉!有法沙門、婆羅門同,有法沙門、婆羅門不同。迦葉!彼不同者,我則捨置,以此法不與沙門、婆羅門同故。 「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沙門瞿曇於不善法、重濁、黑冥、非賢聖法,彼異眾師於不善法、重濁、黑冥、非賢聖法,誰能堪任滅此法者?迦葉!彼有智者作是觀時,如是知見,唯沙門瞿曇能滅是法。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推求,如是論時,我於此中則有名稱。 「復次,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沙門瞿曇弟子於不善法、重濁、黑冥、非賢聖法,彼異眾師弟子於不善法、重濁、黑冥、非賢聖法,誰能堪任滅此法者?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知見,唯沙門瞿曇弟子能滅是法。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推求,如是論時,我弟子則得名稱。 「復次,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沙門瞿曇於諸善法、清白、微妙及賢聖法,彼異眾師於諸善法、清白、微妙及賢聖法,誰能堪任增廣修行者?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知見,唯有沙門瞿曇堪任增長修行是法。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推求,如是論時,我於此中則有名稱。 「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沙門瞿曇弟子於諸善法、清白、微妙及賢聖法,彼異眾師弟子於諸善法、清白、微妙及賢聖法,誰能堪任增長修行者?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知見,唯有沙門瞿曇弟子能堪任增長修行是法。迦葉!彼有智者作如是觀,如是推求,如是論時,ⓕ於我弟子則有名稱。迦葉!有道有迹,比丘於中修行,則自知自見,沙門瞿曇時說、實說、義說、法說、律說。 「迦葉!何等是道?何等是迹?比丘於中修行,自知自見,沙門瞿曇時說、實說、義說、法說、律說。迦葉!於是比丘修念覺意,依止息,依無欲,依出要;修法、精進、喜、猗、定、捨覺意,依止息,依無欲,依出要。迦葉!是為道,是為迹,比丘於中修行,自知自見,沙門瞿曇時說、實說、義說、法說、律說。」 迦葉言:「瞿曇!唯有是道、是迹,比丘於中修行,自知自見。沙門瞿曇時說、實說、義說、法說、律說。但苦行穢污,有得婆羅門名,有得沙門名。ⓖ何等是苦行穢污,有得婆羅門名,有得沙門名?瞿曇!離服倮形,以手自障蔽,不受瓨ⓗ食,不受杅ⓘ食,不受兩臂ⓙ中間食,不受三人中間食,不受兩刀中間食,不受兩杇中間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懷姙家食,狗在門前不食其食,不受有蠅家食,不受請食。他言先識則不受其飡,不食魚,不食肉,不飲酒,不兩器食,一飡一咽,至七飡止,受人益食,不過七益,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或復食果,或復食莠,或食飯汁,或食麻米,或食𥠆ⓚ稻,或食牛糞,或食鹿糞,或食樹根枝葉花實,或食自落果;或披ⓛ衣,或披[*]莎衣,或衣樹皮,或草襜ⓜ身,或衣鹿皮,或留髮,或被毛編,或著塚間衣;或有常舉手者,或不坐床席,或有常蹲者,或有剃髮留髭鬚者,或有臥荊棘上者,或有臥果蓏上者,或有倮形臥牛糞上者;或一日三浴,或一夜三浴,以無數苦,苦役此身。瞿曇!是為苦行穢污,或得沙門名,或得婆羅門名。」 佛言:「迦葉!離服倮形者,以無數方便苦役此身,彼戒不具足,見不具足,不能勤修,亦不廣普。」 迦葉白佛言:「云何為戒具足?云何ⓘ為見具足?過諸苦行,微妙第一。」 佛告迦葉:「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迦葉言:「唯然。瞿曇!願樂欲聞。」 佛告迦葉:「若如來、至真出現於世,乃至四禪,於現法中而得快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一心,樂於閑靜,不放逸故。迦葉!是為戒具足,見具足,勝諸苦行,微妙第一。」 迦葉言:「瞿曇!雖曰戒具足,見具足,過諸苦行,微妙第一,但沙門法難,婆羅門法難。」 佛言:「迦葉!此是世間不共法。所謂沙門法、婆羅門法難,迦葉!乃至優婆夷亦能知此法。離服倮形,乃至無數方便苦役此身,但不知其心:為有恚心、為無恚心,有恨心、無恨心,有害心、無害心?若知此心者,不名沙門、婆羅門,ⓐ為已不知故,沙門、婆羅門為難。」 爾時,迦葉白佛言:「何等是沙門、何等是婆羅門,戒具足、見具足,為上為勝,微妙第一?」 佛告迦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迦葉言:「唯然。瞿曇!願樂欲聞。」 佛言:「迦葉!彼比丘以三昧心,乃至得三明,滅諸癡冥,生智慧明,所謂漏盡智生。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靜,不放逸故。迦葉!此名沙門、婆羅門,戒具足、見具足,最勝最上,微妙第一。」 迦葉言:「瞿曇!雖言是沙門、婆羅門,見具足、戒具足,為上為勝,微妙第一。但沙門、婆羅門法,甚難!甚難!沙門亦難知,婆羅門亦難知。」 佛告迦葉:「優婆塞亦能修行此法。」ⓑ白言:「我從今日能離服倮形,乃至以無數方便苦役此身,不可以此行名為沙門、婆羅門,若當以此行名為沙門、婆羅門者,不得言沙門甚難!婆羅門甚難!不以此行為沙門、婆羅門故,言沙門甚難!婆羅門甚難!」 佛告迦葉:「我昔一時在ⓒ羅閱祇,於高山七葉窟①中,曾為ⓓ尼俱陀梵志說清淨苦行。時梵志生歡喜心,得清淨信,供養我、稱讚我,第一供養稱讚於我。」 迦葉言:「瞿曇!誰於瞿曇不生第一歡喜、淨信、供養、稱讚者?我今於瞿曇亦生第一歡喜,得清淨信,供養、稱讚,歸依瞿曇。」 佛告迦葉:「諸世間諸所有戒,無有與此增上戒等者,況欲出其上?諸有三昧、智慧、解脫、見解脫慧,無有與此增上三昧、智慧、解脫、見解脫慧等者,況欲出其上?迦葉!所謂師子者,是如來、至真、等正覺,如來於大眾中廣說法時,自在無畏,故號師子。云何?迦葉!汝謂如來師子吼時不勇ⓔ捍耶?勿造斯觀,如來師子吼勇[*]捍無畏。迦葉!汝謂如來勇[*]捍師子吼時不在大眾中耶?勿造斯觀,如來在大眾中勇[*]捍師子吼。迦葉!汝謂如來在大眾中作師子吼不能說法耶?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如來在大眾中勇[*]捍無畏,作師子吼,善能說法。 「云何?迦葉!汝謂如來於大眾中勇[*]捍無畏,為師子吼,善能說法,眾曾聽者不一心耶?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如來在大眾中勇[*]捍無畏,為師子吼,善能說法,諸來會者皆一心聽。云何?迦葉!汝謂如來在大眾中勇[*]捍無畏,為師子吼,善能說法,諸來會者皆一心聽,而不歡喜信受行耶?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如來在大眾中勇[*]捍ⓕ多力,能師子吼,善能說法,諸來會者皆一心聽,歡喜信受。迦葉!汝謂如來在大眾中勇[*]捍無畏,為師子吼,善能說法,諸來會者歡喜ⓖ信受,而不供養耶?勿造斯觀,如來在大眾中勇[*]捍無畏,為師子吼,善能說法,諸來會者皆一心聽,歡喜信受,而設供養。 「迦葉!汝謂如來在大眾中勇[*]捍無畏,為師子吼,乃至信敬供養,而不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耶?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如來在大眾中勇[*]捍無畏,ⓗ乃至ⓘ信敬供養,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迦葉!汝謂如來在大眾中勇捍無畏,乃至出家修道,而不究竟梵行,至安隱處,無餘泥洹耶?勿造斯觀。所以者何?如來於大眾中勇[*]捍無畏,乃至出家修道,究竟梵行,至安隱處,無餘泥洹。」 時,迦葉白佛言:「云何?瞿曇!我得於此法中出家受具戒不?」 佛告迦葉:「若異學欲來入我法中出家修道者,當留四月觀察,稱可眾意,然後當得出家受戒。迦葉!雖有是法,亦觀其人耳。」 迦葉言:「若有異學欲來入佛法中修梵行者,當留四月觀察,稱可眾意,然後當得出家受戒。我今能於佛法中四歲觀察,稱可眾意,然後乃出家受戒。」 佛告迦葉:「我已有言,但觀其人耳。」 爾時,迦葉即於佛法中出家受具足戒。時,迦葉受戒未久,以淨信心修無上梵ⓙ行,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即成阿羅漢。 爾時,迦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佛說長阿含+(經)【宋】【元】,〔佛說長阿含〕-【明】 ⓑ ~Ujuññā. ⓒ ~Kaṇṇakathala. ⓓ ~Acela. ⓔ ~Kassapa. ⓕ 〔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於」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何〕-【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何」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何」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瓨」,大正藏原為「夜」,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瓨」。2022/4/14 1801 ⓘ 「杅」,大正藏原為「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杅」。2022/4/14 1801 ⓙ 「臂」,大正藏原為「壁」,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臂」。2022/4/14 1801 ⓚ 「𥠆」,宋本作「穢」。2022/4/14 1804 ⓛ 「披」,宋、元、明三本作「被」。[*]2022/4/14 1810 ⓜ 「襜」,宋本作「搭」,元、明二本作「苦」。2022/4/14 1839 ⓘ 〔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為」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一「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為已=為難已【宋】,為難以【元】【明】 ???? ⓑ 白=自【元】【明】 「白」,元、明二本作「自」。 「自」,大正藏原為「白」,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自」。 ⓒ ~Rājagaha. ??? ⓓ ~Nigrodha. ??? ⓔ 捍=悍【元】【明】* 「捍」,元、明二本作「悍」。[*] 「悍」,大正藏原為「捍」,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悍」。[*] ⓕ 多力=無畏【明】 「多力」,明本作「無畏」。 「無畏」,大正藏原為「多力」,今依據明本改作「無畏」。 ⓖ 〔信受…信受〕四十一字-【宋】 宋本無「信受…信受」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上/下有「信受…信受」五字,今依據宋本刪去。 ⓗ (乃至…無畏三十二字)重出【宋】 ??? ⓘ 信敬=敬信【宋】【元】【明】 「信敬」,宋、元、明三本作「敬信」。 「敬信」,大正藏原為「信敬」,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敬信」。 ⓙ 行+(於)【宋】【元】【明】 「行」,宋、元、明三本作「行於」。 大正藏無「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① 七葉窟:王舍城毗訶羅山上的一個石窟,因窟前的七葉樹而得名。佛陀滅度後,迦葉尊者率領五百賢聖在此結集三藏。又譯為「七葉樹窟」、「七葉屋」、「七葉樹林石室」。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