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 2019/03/15 17:12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 2025/05/29 13:54 目前版本
行 13: 行 13:
@[0304a01]@如是我聞: @[0304a01]@如是我聞:
-@[0304a0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0304a0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04a02]@時,[[波斯匿]]-[1]--[]-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應施何等人?」 @[0304a02]@時,[[波斯匿]]-[1]--[]-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應施何等人?」
行 21: 行 21:
@[0304a04]@波斯匿王復白佛言:「應施何處,得大果報?」 @[0304a04]@波斯匿王復白佛言:「應施何處,得大果報?」
-@[0304a05]@佛言:「大王!此是[[異問]]-[]-。所問『應施何處?』此問則異。復問『施何處,應得大果?』此問復異。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大王!譬如此國臨陣戰鬥,集諸戰士,而有一[[婆羅門]]子,從東方來,年少幼稚,柔弱端正,膚白髮黑,不習武藝,不學術策,恐怖退弱,不能自安,不忍敵觀,若刺若射,無有[[方便]]-[]-,不能傷彼。云何?大王!如此士夫,王當賞不?」+@[0304a05]@佛言:「大王!此是[[異問]]-[]-。所問『應施何處?』此問則異。復問『施何處,應得大果?』此問復異。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大王!譬如此國臨陣戰鬥,集諸戰士,而有一[[婆羅門]]-[]-子,從東方來,年少幼稚,柔弱端正,膚白髮黑,不習武藝,不學術策,[[恐怖退弱]]-[]-,不能自安,不忍敵觀,若刺若射,無有[[方便]]-[]-,不能傷彼。云何?大王!如此士夫,王當賞不?」
@[0304a13]@王白佛言:「不賞,世尊!」 @[0304a13]@王白佛言:「不賞,世尊!」
-@[0304a13]@「如是,大王!有[[剎利]]童子從南方來,[[鞞舍]]-[2]--[]-童子從西方來,[[首陀羅]]-[3]-童子從北方來,無有技-[4]-術,皆如東方婆羅門子,王當賞不?」+@[0304a13]@「如是,大王!有[[剎利]]-[]-童子從南方來,[[鞞舍]]-[2]--[]-童子從西方來,[[首陀羅]]-[3]--[]-童子從北方來,無有技-[4]-術,皆如東方婆羅門子,王當賞不?」
@[0304a16]@王白佛言:「不賞,世尊!」 @[0304a16]@王白佛言:「不賞,世尊!」
行 37: 行 37:
@[0304a25]@王白佛言:「重賞,世尊!」 @[0304a25]@王白佛言:「重賞,世尊!」
-@[0304a26]@佛言:「大王!如是沙門、婆羅門遠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福利,得大果報。-{捨離五支}-何等為捨離五支?-<所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已斷已知,是名捨離五支。>--{成就五支}-何等為成就五支?-<謂[[無學]]戒身成就,無學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是名成就五支。>-大王!如是捨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果報。」爾時,世尊復說偈言:+@[0304a26]@佛言:「大王!如是[[沙門、婆羅門]]-[]-遠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福利,得大果報。-{捨離五支}-何等為捨離五支?-<所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已斷已知,是名捨離五支。>--{成就五支}-何等為成就五支?-<謂[[無學戒身成就,無學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是名成就五支。>-大王!如是捨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果報。」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運戈猛戰鬥,  堪能勇士夫,\\ 「運戈猛戰鬥,  堪能勇士夫,\\
行 43: 行 43:
 不賞名族胄,  怯劣無勇者。\\  不賞名族胄,  怯劣無勇者。\\
 忍辱修賢良,  見諦建福田,\\  忍辱修賢良,  見諦建福田,\\
- 賢聖律儀備,  成就深妙智,\\+ 賢聖[[律儀]]備,  成就深妙智,\\
 族胄雖卑微,  堪為施福田。\\  族胄雖卑微,  堪為施福田。\\
 衣食錢財寶,  床臥等眾具,\\  衣食錢財寶,  床臥等眾具,\\
 悉應以敬施,  為持淨戒故。\\  悉應以敬施,  為持淨戒故。\\
- 人表林野際,  穿井給行人,\\+ [[人表林野際]]-[]-,  穿井給行人,\\
 溪澗施橋梁,  迥路造房舍,\\  溪澗施橋梁,  迥路造房舍,\\
- 戒德多聞眾,  行路得止息。\\+ [[戒德多聞眾,  行路得止息]]-[]-。\\
 譬如重雲起,  雷電聲振-[5]-耀。\\  譬如重雲起,  雷電聲振-[5]-耀。\\
 普雨於壤土,  百卉悉扶踈-[6]-,\\  普雨於壤土,  百卉悉扶踈-[6]-,\\
 禽獸皆歡喜,  田夫並欣樂。\\  禽獸皆歡喜,  田夫並欣樂。\\
- 如是淨信心,  聞慧捨慳垢,\\+ 如是淨信心,  聞慧捨[[慳垢]]-[]-,\\
 錢財豐飲食,  常施良福田。\\  錢財豐飲食,  常施良福田。\\
- 高唱增歡-[7]-受-[8]-,  如雷雨良田,\\+ 高唱增勸-[7]-受-[8]-,  如雷雨良田,\\
 功德注流澤,  霑-[9]-洽施主心。\\  功德注流澤,  霑-[9]-洽施主心。\\
 財富名稱流,  及涅槃大果。」\\  財富名稱流,  及涅槃大果。」\\
行 75: 行 75:
[6] 「踈」,宋本作「蔬」。 [6] 「踈」,宋本作「蔬」。
-[7] 「歡」,元、明二本作「勸」。+[7] 「勸」,大正藏原為「歡」,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勸」。
[8] 「受」,大正藏原為「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受」。 [8] 「受」,大正藏原為「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受」。
行 87: 行 87:
[] 異問:不同的問題。 [] 異問:不同的問題。
-[] 努力:可達成目標的方法。+[] 婆羅門: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
-[] 鞞舍:+[] 恐怖退弱:看到戰場上可怕就退縮害怕。 
 + 
 +[] 方便:努力;可達成目標的方法。(?) 
 + 
 +[] 剎利: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王族及武士階級,掌管政治及軍事。又譯為「剎帝利」。 
 + 
 +[] 鞞舍: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中產階級,從事農牧工商。又譯為「毘舍」。 
 + 
 +[] 首陀羅: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奴隸階級,為工人、農奴。又譯為「工師種」。 
 + 
 +[] 沙門、婆羅門:修行人的統稱。 
 + 
 +[] 五支: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蓋。
[] 福田:能生福德的田地,譬喻供養應當供養的修行人能獲得福報,如同農夫在田中播種,往後則能收成。 [] 福田:能生福德的田地,譬喻供養應當供養的修行人能獲得福報,如同農夫在田中播種,往後則能收成。
 +
 +[] 無學戒身成就,無學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
 +
 +[] 人表林野際:
 +
 +[] 戒德多聞眾,行路得止息:
 +
 +[] 慳垢:「慳」是吝嗇,「垢」是汙穢。吝嗇是一種心中的汙穢,因此稱作慳垢。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20: 行 140:
@[0304b2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04b2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04b28]@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世尊!為婆羅門死還生自姓婆羅門家,剎利、鞞舍、首陀羅家耶?」+@[0304b28]@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世尊!為[[婆羅門死還生自姓婆羅門家]]-[]-,剎利、鞞舍、首陀羅家耶?」
-@[0304c02]@-{決定身壞命終後往生善惡趣的不是出身,而是身口意行}-佛言:「大王!何得如是?大王當知,有四種人。何等為四?有一種人,從冥入冥;有一種人,從冥入明;有一種人,從明入冥;有一種人,從明入明。+@[0304c02]@-{決定身壞命終後往生善惡趣的不是出身,而是身口意行}-佛言:「大王!何得如是?大王當知,有四種人。何等為四?有一種人,[[從冥入冥]]-[]-;有一種人,[[從冥入明]]-[]-;有一種人,[[從明入冥]]-[]-;有一種人,[[從明入明]]-[]-。
-@[0304c05]@「大王!云何為一種人-<從冥入冥>-?謂有人生卑姓家,若生[[旃陀羅-[1]-家]]、魚獵家、[[竹作家]]、[[車師家]],及餘種種下賤工巧業家,貧窮短-[2]-命,形體憔悴-[3]-,而復修行卑賤之業-[4]-,亦復為人下賤作使,是名為冥。處斯冥中,復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當生惡趣,墮[[泥梨]]-[5]-中。猶如有人從闇入闇,從廁入廁,以血洗血,捨惡受惡;從冥入冥者亦復如是。是故名為從冥入冥。+@[0304c05]@「大王!云何為一種人-<從冥入冥>-?謂有人生[[卑姓]]-[]-家,若生[[旃陀羅-[1]-家]]-[]-、魚獵家、[[竹作家、車師家]]-[]-,及餘種種下賤工巧業家,貧窮活-[2]-命,形體憔悴-[3]-,而復修行卑賤之業-[4]-,亦復為人下賤作使,是名為冥。處斯冥中,復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當生惡趣,墮[[泥梨]]-[5]--[]-中。猶如有人從闇入闇,從廁入廁,以血洗血,[[捨惡受惡]]-[]-;從冥入冥者亦復如是。是故名為從冥入冥。
-@[0304c14]@「云何名為-<從冥入明>-?謂有世人生卑姓家,乃至為人作諸鄙業,是名為冥。然其彼人於此冥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登[[]]-[]-跨馬,從馬昇象;從冥入明亦復如是。是名有人從冥入明。+@[0304c14]@「云何名為-<從冥入明>-?謂有世人生卑姓家,乃至為人作諸鄙業,是名為冥。然其彼人於此冥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登床跨馬,從馬昇象]]-[]-;從冥入明亦復如是。是名有人從冥入明。
-@[0304c20]@「云何有人-<從明入冥>-?謂有世人生富樂家,若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家、長者大姓家,及餘種種富樂家生,多諸錢財,奴婢、客使,廣集知識,受身端正,聰明[[黠慧]]-[]-,是名為明。於此明中,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惡趣,墮泥梨[*]中。譬如有人從高樓下乘於大象,下象乘馬,下馬乘[[輿]],下輿坐床、下床墮地,從地落坑,從明入冥者亦復如是。+@[0304c20]@「云何有人-<從明入冥>-?謂有世人生富樂家,若[[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家、長者大姓家,及餘種種富樂家生,多諸錢財,奴婢、客使,廣集知識,受身端正,聰明[[黠慧]]-[]-,是名為明。於此明中,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惡趣,墮泥梨[*]中。譬如有人從高樓下乘於大象,下象乘馬,下馬乘[[輿]]-[]-,下輿坐床、下床墮地,從地落坑,從明入冥者亦復如是。
-@[0304c28]@「云何有人-<從明入明>-?謂有世人生富樂家,乃至形相端嚴,是名為明。於此明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從樓觀至樓觀。如是,乃至從床至床;從明入明者亦復如是。是名有人從明入明。」爾時,世尊復說偈言:+@[0304c28]@「云何有人-<從明入明>-?謂有世人生富樂家,乃至形相端嚴,是名為明。於此明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從[[樓觀]]-[]-至樓觀。如是,乃至從床至床;從明入明者亦復如是。是名有人從明入明。」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貧窮困苦者,  不信增瞋恨,\\ 「貧窮困苦者,  不信增瞋恨,\\
 慳貪惡邪想,  癡惑不恭敬。\\  慳貪惡邪想,  癡惑不恭敬。\\
- 見沙門道士,  持戒多聞者,\\+ 見沙門[[道士]]-[]-,  持戒多聞者,\\
 毀[[呰]]-[6]-而不譽-[7]-,  障他施及受。\\  毀[[呰]]-[6]-而不譽-[7]-,  障他施及受。\\
 如斯等士夫,  從此至他世,\\  如斯等士夫,  從此至他世,\\
行 140: 行 160:
 若有貧窮人,  信心少瞋恨-[8]-,\\  若有貧窮人,  信心少瞋恨-[8]-,\\
 常生慚愧心,  惠施離慳垢-[9]-。\\  常生慚愧心,  惠施離慳垢-[9]-。\\
- 見沙門[[梵志]]-[]-,  持戒多聞者,\\+ 見[[沙門梵志]]-[]-,  持戒多聞者,\\
 謙虛而問訊,  隨宜善供給。\\  謙虛而問訊,  隨宜善供給。\\
 勸人令施與,  歎施及受者,\\  勸人令施與,  歎施及受者,\\
行 147: 行 167:
 有富樂士夫,  不信多瞋恨。\\  有富樂士夫,  不信多瞋恨。\\
 慳貪嫉-[11]-惡想,  邪惑不恭敬,\\  慳貪嫉-[11]-惡想,  邪惑不恭敬,\\
- 見沙門梵志,  毀呰[*]而不譽[*]。\\ + [[見沙門梵志,  毀呰[*]而不譽[*]。\\ 
- 障他人施惠,  亦斷受施者,\\+ 障他人施惠,  亦斷受施者]]-[]-,\\
 如是惡士夫,  從此至他世。\\  如是惡士夫,  從此至他世。\\
 當生苦地獄,  從明入冥中,\\  當生苦地獄,  從明入冥中,\\
 若有富士夫,  信心不瞋恨。\\  若有富士夫,  信心不瞋恨。\\
- 常起慚愧心,  惠施離瞋姤-[12]-,\\+ 常起慚愧心,  惠施離瞋妒-[12]-,\\
 見沙門梵志,  持戒多聞者。\\  見沙門梵志,  持戒多聞者。\\
 先奉迎問訊,  隨宜給所須,\\  先奉迎問訊,  隨宜給所須,\\
行 165: 行 185:
[1] 「旃陀羅」,巴利本作 Caṇḍāla。 [1] 「旃陀羅」,巴利本作 Caṇḍāla。
-[2] 「短」,宋、元、明三本作「活」。+[2] 「活」,大正藏原為「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活」。
[3] 「憔悴」,宋、元、明三本作「顦顇」。 [3] 「憔悴」,宋、元、明三本作「顦顇」。
行 185: 行 205:
[11] 「嫉」,大正藏原為「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嫉」。 [11] 「嫉」,大正藏原為「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嫉」。
-[12] 「姤」,宋、元、明三本作「妬」。 +[12] 「妒」,大正藏原為「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妒」。
====[註解]==== ====[註解]====
-[] 床:坐臥用的臺座,可分為坐床及臥床。+[] 婆羅門死還生自姓婆羅門家:婆羅門階級的人死後會再投生在婆羅門家中? 
 + 
 +[] 從冥入冥:生於下層種性,身口意行惡,死後再投生於下層種性。 
 + 
 +[] 從冥入明:生於下層種性,但身口意行善業,死後再投生於好的地方。 
 + 
 +[] 從明入冥:生於上層種性,身口意行惡,死後投生於下層種性。 
 + 
 +[] 從明入明:生於上層種性,身口意行善業,死後則投生於上層種性。 
 + 
 +[] 卑姓:低階種性。 
 + 
 +[] 旃陀羅家: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四姓之下的賤民階級,最被輕視,以屠殺為業。 
 + 
 +[] 竹作家、車師家:竹匠家、車匠家。靠竹、車方面的技藝維生的家庭。 
 + 
 +[] 泥梨:「地獄」的音譯。 
 + 
 +[] 捨惡受惡: 
 + 
 +[] 受天化生:變化而生於天界。 
 + 
 +[] 登床跨馬,從馬昇象: 
 + 
 +[] 剎利大姓:「剎利」是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王族及武士階級,掌管政治及軍事。又譯為「剎帝利」;指這一類的世家大族。 
 + 
 +[] 黠慧:聰明有智慧。「黠」讀音同「狹」,聰明的意思。 
 + 
 +[] 輿:扛抬。讀音同「餘」。(?) 用人力扛抬的交通工具,如肩輿。 
 + 
 +[] 樓觀:泛指樓殿之類的高大建築物。
-[] 黠慧:聰明有智慧。「黠」讀音同「狹」,聰明的意思。+[] 道士:有道之士,即修行人。中國早年稱呼佛教僧眾為道士,直到北魏太武帝獨尊神仙道術士為天師,術士建立道教並迫害佛教,這個稱謂才改為道教所用。
-[]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淨的修行)的人,音譯為「婆羅門」。+[] 沙門梵志:修行人的統稱。梵志是有志修梵行(清淨的修行)的人,音譯為「婆羅門」,原為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佛陀則表示婆羅門不應以出生來界定,而要以行為來界定,因此在佛教中指修行人。
 +[] 見沙門梵志,毀呰而不譽。障他人施惠,亦斷受施者: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ref>BZa04.07}   * {ref>BZa04.07}
-  * {ref>Ze26.05}+  * [[agama1:增壹阿含經四意斷品第二十六#五|《增壹阿含經》卷十八〈四意斷品26〉第5經]]。
  * {ref>S03.03.01}   * {ref>S03.03.01}
  * {ref>Tn0127}   * {ref>Tn0127}
行 213: 行 263:
@[0305b0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05b0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05b07]@時,波斯匿王[[日-[1]-日]]-[]-身蒙塵土,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0305b07]@時,波斯匿王[[日-[1]-日]]-[]-身蒙塵土,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0305b08]@佛言:「大王!從何所來?」 @[0305b08]@佛言:「大王!從何所來?」
-@[0305b09]@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彼-[2]-[[灌頂王-[3]-法]]-[]-,人中自在,精勤方便。王領大地,統理王事,周行觀察,而來至此。」+@[0305b09]@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彼-[2]-[[灌頂王-[3]-法]]-[]-,人中自在,精勤方便。王領大地,統理王事,周行觀察,而來至此。」
-@[0305b11]@佛告大王:「今問大王,隨意答我。譬如有人從東方來,[[有信有緣]]-[]-,未曾虛妄,而白王言:『我東方來,見一石山,極方廣大,不穿不壞,亦無缺壞,磨地而來,一切眾生草木之類悉磨令碎。』南、西、北方亦-[4]-有人來,有信有緣,亦不虛妄,而白王言:『我見石山,方-[5]-廣高大,不斷不壞,亦不缺壞,磨地而來,眾生草木悉皆磨碎。』大王!於意云何?如是像貌大恐怖事,[[嶮]]-[6]--[]-惡相殺,眾生運盡,人道難得,當作何計?」+@[0305b11]@佛告大王:「今問大王,隨意答我。譬如有人從東方來,[[有信有緣]]-[]-,未曾虛妄,而白王言:『我東方來,見一石山,極方廣大,不穿不壞,亦無缺壞,磨地而來,一切眾生草木之類悉磨令碎。』南、西、北方亦-[4]-有人來,有信有緣,亦不虛妄,而白王言:『我見石山,方-[5]-廣高大,不斷不壞,亦不缺壞,磨地而來,眾生草木悉皆磨碎。』大王!於意云何?如是像貌大恐怖事,[[嶮]]-[6]--[]-惡相殺,眾生運盡,人道難得,當作何計?」
@[0305b20]@王白佛言:「若如是者,更無餘計,唯當修善,於佛法、律專心方便。」 @[0305b20]@王白佛言:「若如是者,更無餘計,唯當修善,於佛法、律專心方便。」
-@[0305b22]@佛告大王:「何故說言:『嶮惡恐怖於世[[卒起]]-[]-,眾生運盡,人身難得,唯當行法、行義、行福,於佛法教專精-[7]-方便。』何以不言:『灌頂王位為眾-[8]-[[人-[9]-首]],堪能自在。』王於大地,事務眾人,當須營理耶?」+@[0305b22]@佛告大王:「何故說言:『嶮惡恐怖於世[[卒起]]-[]-,眾生運盡,人身難得,唯當行法、行義、行福,於佛法教專精-[7]-方便。』何以不言:『灌頂王位為[[眾-[8]-人-[9]-首]]-[]-,堪能自在。』王於大地,事務眾人,當須營理耶?」
-@[0305b26]@王白佛言:「世尊!為復閑時言:『灌頂王位為眾人首,王於大地,多所經營,以言鬥言,以財鬥財,以象鬥象,以車鬥車,以步鬥步。當於爾時,無有自在,[[若勝若伏]]。』是故我說:『嶮惡恐怖卒起之時,眾生運盡,人身難得,無有餘計,唯有行義、行法、行福,於佛法教專心歸依。』」+@[0305b26]@王白佛言:「世尊!為復[[閑時言]]-[]-:『灌頂王位為眾人首,王於大地,多所經營,以言鬥言,以財鬥財,以象鬥象,以車鬥車,以步鬥步。當於爾時,無有自在,[[若勝若伏]]-[]-。』是故我說:『[[嶮惡恐怖卒起之時,眾生運盡,人身難得,無有餘計,唯有行義、行法、行福,於佛法教專心歸依]]-[]-。』」
-@[0305c04]@佛告大王:「如是,如是,經常[[磨迮]]-[]-,謂惡劫、老、病、死-[10]-,磨迮眾生。當作何計?正當修義、修法、修福、修善、修慈,於佛法中精勤方便。」爾時,世尊而說偈言:+@[0305c04]@佛告大王:「如是,如是,經常[[磨迮]]-[]-,謂惡劫、老、病、死-[10]-,磨迮眾生。當作何計?正當修義、修法、修福、修善、修慈,於佛法中精勤方便。」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如有大石山,  高廣無缺壞,\\ 「如有大石山,  高廣無缺壞,\\
行 233: 行 283:
 非兵馬呪術,  力所能防禦,\\  非兵馬呪術,  力所能防禦,\\
 惡劫老病死,  常磨迮眾生。\\  惡劫老病死,  常磨迮眾生。\\
- 四種大族姓,  栴陀羅獵師,\\ + [[四種大族姓,  栴陀羅獵師,\\ 
- 在家及出家,  持戒犯戒者。\\+ 在家及出家,  持戒犯戒者]]-[]-。\\
 一切皆磨迮,  無能救護者,\\  一切皆磨迮,  無能救護者,\\
 是故慧士夫,  觀察自己利。\\  是故慧士夫,  觀察自己利。\\
 建立清淨信,  信佛法僧寶,\\  建立清淨信,  信佛法僧寶,\\
 身口心清淨,  隨順於正法。\\  身口心清淨,  隨順於正法。\\
- [[現世名稱流]]-[]-,  終則生天上。」\\+ [[現世名稱流]]-[]-,  終則生天上。」\\
@[0305c19]@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0305c19]@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行 268: 行 318:
====[註解]==== ====[註解]====
-[] 日日:此處特指中午。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於日中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中午」。+[] 日日:此處特指中午。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於日中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中午」。
-[] 灌頂王法:國王所該做的事。古代印度國王即位時,以海水灌頂,作為登基儀式,因此稱為「灌頂王」。+[] 灌頂王法:國王所該做的事。古代印度國王即位時,以海水灌頂,作為登基儀式,因此稱為「灌頂王」。
-[] 有信有緣:有信用的、認識的人。+[] 有信有緣:有信用的、認識的人。
-[] 嶮:「險」的異體字。+[] 嶮:「險」的異體字。
-[] 卒起:倉猝生起;突然生起。+[] 卒起:倉猝生起;突然生起。
-[] 磨迮:壓迫。「迮」讀音同「則」,逼迫的意思。+[] 眾人首:眾人的領袖。
-[] 現世名稱流:在今生有好的名譽流傳。+[] 閑時言: 
 + 
 +[] 若勝若伏:可能獲勝,也可能被降伏。 
 + 
 +[] 嶮惡恐怖卒起之時,眾生運盡,人身難得,無有餘計,唯有行義、行法、行福,於佛法教專心歸依: 
 + 
 +[] 磨迮:壓迫。「迮」讀音「則」,逼迫的意思。 
 + 
 +[] 四種大族姓,栴陀羅獵師,在家及出家,持戒犯戒者: 
 + 
 +[] 現世名稱流:在今生有好的名譽流傳。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96: 行 356:
@[0305c2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05c2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05c22]@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時,有[[尼乾子]]-[1]-七人、[[闍祇羅]]-[2]-七人、一舍羅-[3]-七人,身皆麁大,[[彷徉]]行住[[祇洹門]]外。+@[0305c22]@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時,有[[尼乾子]]-[1]--[]-七人、[[闍祇羅]]-[2]--[]-七人、[[一舍羅]]-[3]--[]-七人,身皆[[麁]]-[]-大,[[彷徉]]行住[[祇洹]]-[]-門外。
-@[0305c25]@時,波斯匿王遙見斯等彷徉門外,即從座起,往至其前,合掌問訊,王-[4]-自稱名言:「我是波斯匿王、[[拘薩羅]]-[]-王。」+@[0305c25]@時,波斯匿王遙見斯等彷徉門外,即從座起,往至其前,合掌問訊,三-[4]-自稱名言:「我是波斯匿王、[[拘薩羅]]-[]-王。」
@[0305c27]@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汝今何故恭敬斯等,三稱姓名,合掌問訊?」 @[0305c27]@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汝今何故恭敬斯等,三稱姓名,合掌問訊?」
行 304: 行 364:
@[0305c29]@王白佛言:「我作是念:『世間若有阿羅漢者,斯等則是。』」 @[0305c29]@王白佛言:「我作是念:『世間若有阿羅漢者,斯等則是。』」
-@[0306a01]@-{應謹慎辨別是否為阿羅漢}--<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羅漢、非阿羅漢,不得他心智故。且當親近觀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決;[[審諦]]-[]-觀察,勿但[[[[-[5]--[6]-]]]]-[]-;當用智慧,不以不智。經諸苦難,堪能自辨-[7]-[[交契]]-[]-[[計挍]]-[]-,真偽則分,見說知明,久而則知,非可卒識,當須-[8]-思惟,智慧觀察。」>-+@[0306a01]@-{應謹慎辨別是否為阿羅漢}--<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羅漢、非阿羅漢,不得[[他心智]]故。且當親近觀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決;[[審諦]]-[]-觀察,勿但[[[[-[5]--[6]-]]]]-[]-[[當用智慧,不以不智。經諸苦難,堪能自辨]]-[7]--[]-[[交契計挍,真偽則分,見說知明,久而則知,非可卒識,須自-[8]-思惟,智慧觀察]]-[]-。」>-
@[0306a07]@王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斯理,言:『久相習,觀其戒行,乃至見說知明。』我有家人,亦復出家,作斯等形相,周流他國,而復來還,捨其被服,還受五欲。是故當知世尊善說,應與同止,觀其戒行,乃至言說知-[9]-有智慧。」 @[0306a07]@王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斯理,言:『久相習,觀其戒行,乃至見說知明。』我有家人,亦復出家,作斯等形相,周流他國,而復來還,捨其被服,還受五欲。是故當知世尊善說,應與同止,觀其戒行,乃至言說知-[9]-有智慧。」
行 310: 行 370:
@[0306a12]@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0306a12]@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不以見形相,  知人之善惡,\\ +-<「[[不以見形相,  知人之善惡,\\ 
- 不應暫相見,  而與同心志,>-\\+ 不應暫相見,  而與同心志]]-[]-,>-\\
 有現-[10]-身口密,  俗心不斂攝。\\  有現-[10]-身口密,  俗心不斂攝。\\
- 猶如[[鍮石銅]]-[]-,  塗以真金色,\\+ 猶如[[鍮石銅]]-[]-,  塗以真金色,\\
 內懷鄙雜心,  外現聖威儀,\\  內懷鄙雜心,  外現聖威儀,\\
 遊行諸國土,  欺誑於世人。」\\  遊行諸國土,  欺誑於世人。」\\
行 327: 行 387:
[3] 「一舍羅」,巴利本作 Ekasāṭaka。 [3] 「一舍羅」,巴利本作 Ekasāṭaka。
-[4] 「王」,大正藏原為「三」,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王」。+[4] 「三」,元、明二本作「王」。
-[5] 「洛」,元本作「絡」,明、聖二本作「終」。+[5] 「終」,大正藏原為「洛」,元本作「絡」,明、聖二本作「終」,今依據明、聖二本改作「終」。
-[6] 「莫」,元、明、聖三本作「慕」。+[6] 「慕」,大正藏原為「莫」,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慕」。
[7] 「辨」,大正藏原為「辯」,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辨」。聖本作「能辯」。 [7] 「辨」,大正藏原為「辯」,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辨」。聖本作「能辯」。
-[8] 「當須」,宋、元、明三本作「須自」。+[8] 「須自」,大正藏原為「當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須自」。
[9] 「知」,大正藏原為「如」,今依據聖本、高麗藏二本改作「知」。 [9] 「知」,大正藏原為「如」,今依據聖本、高麗藏二本改作「知」。
行 346: 行 406:
====[註解]==== ====[註解]====
-[] 拘薩羅: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部,其首都為舍衛城,佛陀晚年常在此國。另譯為「憍薩羅」。+[] 尼乾子:露形外道、裸形外道。為苦行(裸形)主義者 
 + 
 +[] 闍祇羅:義譯曰螺髻。長髮梵志,南傳作「結髮者」,菩提比丘長老解說,這是 
 +「結髮(編髮)沙門」。 
 + 
 +[] 一舍羅:一衣外道,僅著一件長袍的禁欲修道者。 
 + 
 +[] 麁:「粗」的異體字。 
 + 
 +[] 祇洹:即「祇樹給孤獨園」,佛陀的道場之一,由給孤獨長者向祇陀太子買下土地,並由祇陀太子布施樹林。其中「洹」讀音同「環」,是梵語中「林」的音譯。 
 + 
 +[] 拘薩羅: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部,首都為舍衛城,佛陀晚年常在此國。另譯為「憍薩羅」。 
 + 
 +[] 審諦:仔細考察。
-[] 審諦:仔細考察。+[] 終慕:「終天之慕」,指終身的思慕、敬仰。此處指須細察對方,不可僅有終身的敬仰。
-[] 洛莫:冷落疏離。+[] 當用智慧,不以不智。經諸苦難,堪能自辨:應當用智慧來分辨,不應該不理智的判斷。要從生活中的波折來觀察,分辨此人的言行。
-[] 交契:交情。+[] 交契計挍,真偽則分,見說知明,久而則知,非可卒識,須自思惟,智慧觀察:
-[] 計挍:即「計較」。+[] 不以見形相,知人之善惡,不應暫相見,而與同心志:
-[] 鍮石銅:「鍮石」即「黃銅」,是紅銅及鋅的合金,顏色似黃金。「鍮」讀音同「偷」。+[] 鍮石銅:「鍮石」即「黃銅」,是紅銅及鋅的合金,顏色似黃金。「鍮」讀音同「偷」。
行 382: 行 455:
| 觀察二 | 經諸苦難,堪能自辨。 | 若其父母,親里眷屬,有死亡者;若遭厄難,為人強逼,令行殺害,或為女人私處逼迫,而不犯戒。 | 災禍能知其剛毅。 | | 觀察二 | 經諸苦難,堪能自辨。 | 若其父母,親里眷屬,有死亡者;若遭厄難,為人強逼,令行殺害,或為女人私處逼迫,而不犯戒。 | 災禍能知其剛毅。 |
| 觀察三 | 交契計挍,真偽則分,見說知明。 | 欲試其智,聽其所說。 | 交談能知其慧。 | | 觀察三 | 交契計挍,真偽則分,見說知明。 | 欲試其智,聽其所說。 | 交談能知其慧。 |
-| 樣本數 | 久而可知,勿速自決;審諦觀察,勿但洛莫;當用智慧,不以不智。 | 如共久處,用意觀察,爾乃可知。 | 長時間而非暫時,以作意而非不作意,以有慧者而非劣慧者。 |+| 樣本數 | 久而可知,勿速自決;審諦觀察,勿但終慕;當用智慧,不以不智。 | 如共久處,用意觀察,爾乃可知。 | 長時間而非暫時,以作意而非不作意,以有慧者而非劣慧者。 |
\\ \\
行 416: 行 489:
@[0306a2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06a2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06a22]@時,波斯匿王為首,并七國王及諸大臣悉共集會,作如是論議:「五欲之中,何者第一?」有一人言:「色最第一。」又復有稱聲、香、味、觸為第一者。中有人言:「我等人人各說第一,竟-[1]-無定判-[2]-,當詣世尊,問如-[3]-此義。如世尊說,當共[[憶持]]-[]-。」+@[0306a22]@時,波斯匿王為首,并七國王及諸大臣悉共集會,作如是論議:「五欲之中,何者第一?」有一人言:「色最第一。」又復有稱聲、香、味、觸為第一者。中有人言:「我等人人各說第一,意-[1]-無定判-[2]-,當詣世尊,問知-[3]-此義。如世尊說,當共[[憶持]]-[]-。」
-@[0306a27]@爾時,波斯匿王為首,與七國王、大臣、眷屬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七王與諸大臣如是論議:『五欲功德,何者為勝?』其中有言色勝、有言聲勝、有言香勝、有言味勝、有言觸勝,竟無決定。來問世尊,竟何者勝?」+@[0306a27]@爾時,波斯匿王為首,與七國王、大臣、眷屬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七王與諸大臣如是論議:『[[五欲功德]]-[]-,何者為勝?』其中有言色勝、有言聲勝、有言香勝、有言味勝、有言觸勝,竟無決定。來問世尊,竟何者勝?」
-@[0306b03]@佛告諸王:「各隨意適,我悉有餘說,以是因緣,我說五欲功德。然自有人於色適意,止-[4]-愛一色,滿其志願,[[正-[5]-使]]-[]-過上有諸勝色,非其所愛,不觸不視-[6]-,言己-[7]-所愛最為第一,無過其上。如愛色者。聲、香、味、觸亦皆如是。當其所愛,輒言最勝,歡喜樂著,雖更有勝過其上者,非其所欲,不觸不視,唯我愛者最勝最妙,無比無上。」+@[0306b03]@佛告諸王:「各隨意適,我悉有餘說,以是因緣,我說五欲功德。然自有人於色適意,止-[4]-愛一色,滿其志願,[[正-[5]-使]]-[]-過上有諸勝色,非其所愛,不觸不視-[6]-,言色-[7]-所愛最為第一,無過其上。如愛色者。聲、香、味、觸亦皆如是。當其所愛,輒言最勝,歡喜樂著,雖更有勝過其上者,非其所欲,不觸不視,唯我愛者最勝最妙,無比無上。」
@[0306b11]@爾時,座中有一優婆塞,名曰栴檀-[8]-,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善說,世尊!善說,善逝!」 @[0306b11]@爾時,座中有一優婆塞,名曰栴檀-[8]-,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善說,世尊!善說,善逝!」
行 428: 行 501:
@[0306b14]@時,栴檀優婆塞即說偈言: @[0306b14]@時,栴檀優婆塞即說偈言:
-「央伽族姓王,  服珠[[瓔珞]]-[9]-鎧,\\+「央伽族姓王,  服珠[[瓔珞]]-[9]--[]-鎧,\\
 摩竭-[10]-眾慶集,  如來出其國。\\  摩竭-[10]-眾慶集,  如來出其國。\\
 名聞普流布,  猶如雪山王,\\  名聞普流布,  猶如雪山王,\\
- 如淨水蓮華,  清淨無瑕穢。\\+ 如淨水-[11]-蓮華,  清淨無瑕穢。\\
 隨日光開敷,  芬香熏其國,\\  隨日光開敷,  芬香熏其國,\\
- 央耆-[11]-國明顯,  猶如空中日。\\+ 央耆-[12]-國明顯,  猶如空中日。\\
 觀如來慧力,  如夜然炬火,\\  觀如來慧力,  如夜然炬火,\\
 為眼為大明,  來者為決疑。」\\  為眼為大明,  來者為決疑。」\\
行 443: 行 516:
@[0306b24]@時,彼七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0306b24]@時,彼七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0306b26]@爾時,栴檀優婆塞知諸王去已,從座起,整-[12]-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今七國王遺我七領上衣,唯願世尊受此七衣,以哀愍故。」+@[0306b26]@爾時,栴檀優婆塞知諸王去已,從座起,整-[13]-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今七國王遺我七領上衣,唯願世尊受此七衣,以[[哀愍故]]-[]-。」
@[0306b29]@爾時,世尊為哀愍故,受其七衣,栴檀優婆塞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0306b29]@爾時,世尊為哀愍故,受其七衣,栴檀優婆塞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行 449: 行 522:
====[校勘]==== ====[校勘]====
-[1] 「竟」,宋、元、明三本作「意」。+[1] 「意」,大正藏原為「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意」。
[2] 「判」,元本作「刺」。 [2] 「判」,元本作「刺」。
-[3] 「如」,宋、元、明三本作「知」。+[3] 「知」,大正藏原為「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知」。
[4] 「止」,聖本作「正」。 [4] 「止」,聖本作「正」。
行 461: 行 534:
[6] 「視」,聖本作「觀」。 [6] 「視」,聖本作「觀」。
-[7] 「己」,宋、元、明三本作「色」。+[7] 「色」,大正藏原為「己」,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色」。
[8]「栴檀」,巴利本作 Candanaṅgalika。 [8]「栴檀」,巴利本作 Candanaṅgalika。
行 469: 行 542:
[10] 「竭」,聖本作「揭」。 [10] 「竭」,聖本作「揭」。
-[11] 「央耆」,巴利本作 Aṅgirasa。+[11] 「水」,大正藏原為「永」,今依據前後文改作「水」。
-[12] 「整」,聖本作「政」。+  
 +[12]「央耆」,巴利本作 Aṅgirasa。 
 + 
 +[13] 「整」,聖本作「政」。
====[註解]==== ====[註解]====
-[] 憶持:記憶受持而不忘失也。+[] 憶持:記憶受持而不忘失也。
-[] 正使:縱使。+[] 五欲功德: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這五種欲的功能。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五種欲」。
-[] +[] 正使:縱使。 
 + 
 +[] 瓔珞:以玉編綴的飾品,通常掛在脖子上。 
 + 
 +[] 哀愍故:因為悲憫的緣故。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ref>BZa04.10}   * {ref>BZa04.10}
-  * {ref>Ze33.01}+  * [[agama1:增壹阿含經五王品第三十三#一|《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五〈五王品33〉第1經]]。
  * {ref>S03.02.02}   * {ref>S03.02.02}
  * {ref>A05.195}   * {ref>A05.195}
行 509: 行 589:
「-<人當自繫念,  每食知節量,>-\\ 「-<人當自繫念,  每食知節量,>-\\
- -<是則[[諸受薄]]-[]-,  安消而保壽。>-」\\+ -<是則[[諸受薄]]-[]-,  [[安消]]-[]-而保壽。>-」\\
-@[0306c10]@時,有一年少,名[[欝多羅]]-[]-,於會中坐。時,波斯匿王告欝多羅:「汝能從世尊受向所說偈,每至食時,為我誦不?若能爾者,賜金錢十萬,亦常與食。」+@[0306c10]@時,有一年少,名[[欝多羅]]-[]-,於會中坐。時,波斯匿王告欝多羅:「汝能從世尊受向所說偈,每至食時,為我誦不?若能爾者,賜金錢十萬,亦常與食。」
@[0306c13]@欝多羅白王:「奉教當誦。」 @[0306c13]@欝多羅白王:「奉教當誦。」
行 532: 行 612:
====[註解]==== ====[註解]====
-[] 諸受薄:各種(苦的)感受較輕。+[] 諸受薄:各種(苦的)感受較輕。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身體輕便受苦少。
-[] 欝多羅:婆羅門名。又譯為「烏答」。+[] 安消:好好地消化。 
 + 
 +[] 欝多羅:婆羅門名。又譯為「烏答」。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550: 行 631:
《雜阿含經》「婆羅門相應」的內容依次為現今版本的本卷第1151~1163經、第4卷全卷、和第44卷第1178~1187經,當中記錄佛陀和婆羅門(貴族或知識分子)的互動和說法。 《雜阿含經》「婆羅門相應」的內容依次為現今版本的本卷第1151~1163經、第4卷全卷、和第44卷第1178~1187經,當中記錄佛陀和婆羅門(貴族或知識分子)的互動和說法。
 +
 +婆羅門原為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本卷中的婆羅門也都是出身於尊貴種姓的人。另一方面,佛陀表示婆羅門不應以出生來界定,而要以行為來界定,因此在別卷中婆羅門也可指修行人。
 +
=====(一一五一)@@[0306c26]@@===== =====(一一五一)@@[0306c26]@@=====
行 557: 行 641:
@[0306c26]@一時,佛住舍衛國。 @[0306c26]@一時,佛住舍衛國。
-@[0306c26]@時,有[[年少阿修羅]]-[]-來詣佛所,於佛面前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0306c26]@時,有[[年少阿修羅]]-[]-來詣佛所,於佛面前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
@[0306c28]@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0306c28]@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行 563: 行 647:
「不怒勝瞋恚,  不善以善伏,\\ 「不怒勝瞋恚,  不善以善伏,\\
 惠施伏慳貪,  真言壞妄語。\\  惠施伏慳貪,  真言壞妄語。\\
- 不罵亦不虐,  常住賢聖心,\\ + [[不罵亦不虐,  常住賢聖心]]-[]-,\\ 
- 惡人住瞋恨,  不動如山石-[1]-。\\ + 惡人住瞋恨,  不動如石山-[1]-。\\ 
- 起瞋恚能持,  勝制狂馬車-[2]-,\\ + 起瞋恚能持,  勝制狂車馬-[2]-,\\ 
- [[我說善御士,  非彼攝繩-[3]-者]]-[]-。」\\+ [[我說善御士,  非彼攝繩-[3]-者]]-[]-。」\\
@[0307a06]@時,年少阿修羅白佛言:「瞿曇!我今悔過,如愚如癡,不辨-[4]-不善,於瞿曇面前訶罵毀辱。」如是懺悔已,時,阿修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0307a06]@時,年少阿修羅白佛言:「瞿曇!我今悔過,如愚如癡,不辨-[4]-不善,於瞿曇面前訶罵毀辱。」如是懺悔已,時,阿修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行 572: 行 656:
====[校勘]==== ====[校勘]====
-[1] 「山石」,宋、元、明三本作「石山」。+[1] 「石山」,大正藏原為「山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石山」。
-[2] 「馬車」,宋、元、明三本作「車馬」。+[2] 「車馬」,大正藏原為「馬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車馬」。
[3] 「繩」,聖本作「乘」。 [3] 「繩」,聖本作「乘」。
行 583: 行 667:
====[註解]==== ====[註解]====
-[] 年少阿修羅:被人稱為阿修羅(脾氣火爆)的少年。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摩納名阿脩羅鹽」,相當的一卷《雜阿含經》經文作「名為阿遬輪子婆羅門」,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阿修羅王者婆羅墮若婆羅門」。+[] 年少阿修羅:被人稱為阿修羅(脾氣火爆)的少年。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摩納名阿脩羅鹽」,相當的一卷《雜阿含經》經文作「名為阿遬輪子婆羅門」,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阿修羅王者婆羅墮若婆羅門」。 
 + 
 +[] 不罵亦不虐,常住賢聖心: 
 + 
 +[] 我說善御士,非彼攝繩者:我說善於調御的人,不是操繩駕馬的那種人(而是能調御瞋心的人)。
-[二] 我說善御士,非彼攝繩者:我說善於調御的人,不是操繩駕馬的那種人(而是能調御瞋心的人)。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615: 行 701:
@[0307a16]@佛告賓耆:「汝亦如是,如來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罵辱呵責,我竟不受,如此罵者,應當屬誰?」 @[0307a16]@佛告賓耆:「汝亦如是,如來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罵辱呵責,我竟不受,如此罵者,應當屬誰?」
-@[0307a19]@賓耆白佛:「如是,瞿曇!彼雖不受,且以相贈,則便是與。」+@[0307a19]@賓耆白佛:「如是,瞿曇!彼雖不受,[[且以]]-[]-相贈,則便是與。」
-@[0307a20]@佛告賓耆:「如是不名更相贈遺,何得便為相與?」+@[0307a20]@佛告賓耆:「如是不名[[更相贈遺]]-[]-,何得便為[[相與]]-[]-?」
@[0307a21]@賓耆白佛:「云何名為更相贈遺,名為相與?云何名不受相贈遺,不名相與?」 @[0307a21]@賓耆白佛:「云何名為更相贈遺,名為相與?云何名不受相贈遺,不名相與?」
-@[0307a23]@佛告賓耆:「若當如是罵則報罵,瞋則報瞋,打[*]則報打[*],鬥則報鬥,名相贈遺,名為相與。若復,賓耆!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鬥不報鬥,若如是者,非相贈遺,不名相與。」+@[0307a23]@佛告賓耆:「若當如是罵則報罵,瞋則報瞋,打[*]則報打[*],鬥則報鬥,[[名相贈遺,名為相與]]-[]-。若復,賓耆!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鬥不報鬥,若如是者,非相贈遺,不名相與。」
@[0307a27]@賓耆白佛:「瞿曇!我聞古昔婆羅門長老宿重行道大師所說:『如來、應、等正覺,面前罵辱,瞋恚訶責,不瞋不怒。』而今瞿曇有瞋恚耶?」 @[0307a27]@賓耆白佛:「瞿曇!我聞古昔婆羅門長老宿重行道大師所說:『如來、應、等正覺,面前罵辱,瞋恚訶責,不瞋不怒。』而今瞿曇有瞋恚耶?」
行 630: 行 716:
 正智心解脫,  慧者無有瞋。\\  正智心解脫,  慧者無有瞋。\\
 以瞋報瞋者,  是則為惡人,\\  以瞋報瞋者,  是則為惡人,\\
- 不以瞋報瞋,  臨敵伏難伏。\\+ [[不以瞋報瞋,  臨敵伏難伏]]-[]-。\\
 不瞋勝於瞋,  三偈如前說。」\\  不瞋勝於瞋,  三偈如前說。」\\
行 642: 行 728:
====[註解]==== ====[註解]====
-[] 吉星之日:+[] 吉星之日:好日子、節慶之日。
-[] +[] 且以:姑且。
-[] +[] 更相贈遺:這裏是「來自他人的贈與」之義。後「相贈遺」為同義。 
 + 
 +[] 相與:給與。 
 + 
 +[] 名相贈遺,名為相與: 
 + 
 +[] 不以瞋報瞋,臨敵伏難伏: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42.09}+
  * {ref>BZa04.13}   * {ref>BZa04.13}
-  * {ref>BZa04.14} 
  * {ref>S07.01.02}   * {ref>S07.01.02}
 +\\
 +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一一五三|《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53經]]。
 +  * {ref>BZa04.14}
 +(從內容看,1153經和76經應該不是此經對應經典。另見 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1152.htm 上方說明。 ywliu)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663: 行 758:
@[0307b10]@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 @[0307b10]@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
-@[0307b11]@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詣講堂東蔭蔭中,[[露地]]-[]-[[經行]]-[]-+@[0307b11]@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詣講堂東蔭蔭中,[[露地]]-[]-[[經行]]。
-@[0307b12]@時,有健罵婆羅豆婆遮-[1]-婆羅門來詣佛所,世尊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罵詈呵責。世尊經行,彼隨世尊後行。世尊經行已竟,住於一處,彼-[2]-婆羅門言:「瞿曇伏耶?」+@[0307b12]@時,有健罵婆羅豆婆遮-[1]-婆羅門來詣佛所,世尊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罵[[詈]]-[]-呵責。世尊經行,彼隨世尊後行。世尊經行已竟,住於一處,彼-[2]-婆羅門言:「瞿曇[[伏]]-[]-耶?」
@[0307b16]@爾時,世尊即-[3]-說偈言: @[0307b16]@爾時,世尊即-[3]-說偈言:
-「-<勝者更[[增怨]],  伏者臥不安,>-\\+「-<勝者更[[增怨]]-[]-,  伏者臥不安,>-\\
 -<勝伏二俱捨,  是得安隱眠。>-」\\  -<勝伏二俱捨,  是得安隱眠。>-」\\
@[0307b19]@婆羅門白言:「瞿曇!我今悔過,如愚、如癡,不辨[*]、不善,何於瞿曇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罵詈呵責?」 @[0307b19]@婆羅門白言:「瞿曇!我今悔過,如愚、如癡,不辨[*]、不善,何於瞿曇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罵詈呵責?」
-@[0307b21]@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0307b21]@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校勘]==== ====[校勘]====
行 690: 行 785:
[] 露地:戶外沒有遮蔽物的地方。 [] 露地:戶外沒有遮蔽物的地方。
-[] 經行:在一定的路徑上專心地往返步行,是一種能調劑身心、減少昏沉的修行方法。+[] 詈:責罵。讀音同「厲」。 
 + 
 +[] 伏: 
 + 
 +[] 增怨:增加怨敵。 
 + 
 +[] 復道:照原先來的道路回去。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42.08} 
-  * {ref>BZa04.13} 
  * {ref>BZa04.14}   * {ref>BZa04.14}
 +  * {ref>S07.01.03}
 +\\
 +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一一五二|《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52經]]。
 +  * {ref>BZa04.13}
  * {ref>S07.01.02}   * {ref>S07.01.02}
 +(從內容看,應該只有76經才是對應經典;其他三經應該不是。另見 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1153.htm 上方說明。又相應部婆羅門相應7第3經阿修羅王經應是對應經典。已加上。ywliu)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716: 行 820:
 -<猶如土坌彼,  逆風還自污。>-」\\  -<猶如土坌彼,  逆風還自污。>-」\\
-@[0307c03]@時,彼婆羅門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善、不[*]辯,何於瞿曇面前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0307c03]@時,彼婆羅門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善、不辨[*],何於瞿曇面前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
@[0307c05]@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0307c05]@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行 792: 行 896:
@[0307c2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 @[0307c2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
-@[0307c24]@時,有不害-[1]--[2]-婆羅門來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名不害[*],為稱實不?」+@[0307c24]@時,有不害-[1]--[2]-婆羅門來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名不害[*],為[[稱實]]-[]-不?」
@[0307c25]@佛告婆羅門:「如是稱實者,若身[[不害]]-[]-[*],若口不害[*],若心不害[*],則為稱實。」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0307c25]@佛告婆羅門:「如是稱實者,若身[[不害]]-[]-[*],若口不害[*],若心不害[*],則為稱實。」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行 799: 行 903:
 是則為離害,  不恐怖眾生。」\\  是則為離害,  不恐怖眾生。」\\
-@[0308a01]@佛說此經已,不害[*]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0308a01]@佛說此經已,不害[*]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校勘]==== ====[校勘]====
行 811: 行 915:
====[註解]==== ====[註解]====
-[] 不害:不加害別人的念頭。+[] 稱實:說實話;說出實在原貌。(是真實的嗎;名符其實的嗎?)
-[] +[] 不害:不加害別人的念頭。
-[] +[] 復道而去:循原路回去。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829: 行 933:
@[0308a03]@如是我聞: @[0308a03]@如是我聞:
-@[0308a03]@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次第行乞至火與婆羅門舍。+@[0308a03]@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次第行乞]]-[]-至[[火與婆羅門]]-[]-舍。
-@[0308a05]@火與婆羅門遙見佛來,即具眾美飲-[1]-食,滿鉢與之。+@[0308a05]@火與婆羅門遙見佛來,即具眾美飯-[1]-食,滿鉢與之。
@[0308a06]@如是二日、三日,乞食復至其舍。 @[0308a06]@如是二日、三日,乞食復至其舍。
行 839: 行 943:
@[0308a09]@爾時,世尊知火與婆羅門心念已,即說偈言: @[0308a09]@爾時,世尊知火與婆羅門心念已,即說偈言:
-「王-[2]-天-[3]--[4]-日日雨,  田夫日夜耕,\\ +「上-[2]-天-[3]-日日雨,  田夫日夜耕,\\ 
- [[數數]]-[]-植-[5]-種子,  是田數收穀。\\ + [[數數]]-[]-植-[4]-種子,  是田數收穀。\\ 
- 如人數[[懷妊-[6]-]]-[]-,  乳牛數懷犢,\\+ 如人數[[懷妊-[5]-]]-[]-,  乳牛數懷犢,\\
 數數有求者,  則能數惠施。\\  數數有求者,  則能數惠施。\\
 數數惠施故,  常得大名稱,\\  數數惠施故,  常得大名稱,\\
 數數棄死屍,  數數哭悲戀。\\  數數棄死屍,  數數哭悲戀。\\
- 數數生數死,  數數憂悲苦,\\ + [[數數生數死,  數數憂悲苦,\\ 
- 數數以火燒,  數數諸蟲食。\\+ 數數以火燒,  數數諸蟲食]]-[]-。\\
 若得賢聖道,  不數受諸有,\\  若得賢聖道,  不數受諸有,\\
 亦不數生死,  不數憂悲苦。\\  亦不數生死,  不數憂悲苦。\\
行 856: 行 960:
 當觀察自法,  說法不受食。\\  當觀察自法,  說法不受食。\\
 婆羅門當知,  斯則淨命活,\\  婆羅門當知,  斯則淨命活,\\
- 應以餘供養,  純淨大仙人。\\ + 應以餘供養,  純淨[[大仙人]]-[]-。\\ 
- 已盡諸有漏,  穢法悉已斷,\\ + 已盡諸[[有漏]]-[]-,  穢法悉已斷,\\ 
- 供養以飲食,  於其良福田。\\+ 供養以飲食,  於其良[[福田]]。\\
 欲求福德者,  則我田為良。」\\  欲求福德者,  則我田為良。」\\
@[0308b04]@火與婆羅門白佛:「今以此食,應著何所?」 @[0308b04]@火與婆羅門白佛:「今以此食,應著何所?」
-@[0308b04]@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有能食此[[信施]]-[]-,令身安樂。汝持是食去棄於無蟲水中,及少生草地。」+@[0308b04]@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有能食此[[信施]]-[]-,令身安樂。汝持是食去棄於無蟲水中,及少生草地。」
-@[0308b07]@時,婆羅門即以此食持著無蟲水中,水即-[7]-煙出,沸聲啾啾;譬如鐵丸燒令火色,擲著水中,水即煙起,沸聲啾啾,亦復如是。婆羅門持此飲食著水中,水即煙出,沸聲啾啾,於時火與婆羅門歎言:「甚奇!瞿曇!大德大力,能令此食而作神變。」+@[0308b07]@時,婆羅門即以此食持著無蟲水中,水即-[6]-煙出,沸聲啾啾;譬如鐵丸燒令火色,擲著水中,水即煙起,沸聲啾啾,亦復如是。婆羅門持此飲食著水中,水即煙出,沸聲啾啾,於時火與婆羅門歎言:「甚奇!瞿曇!大德大力,能令此食而作[[神變]]-[]-。」
-@[0308b13]@時,火與婆羅門因此飯食神變,得信敬心,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0308b13]@時,火與婆羅門因此飯食神變,得信敬心,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0308b16]@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0308b16]@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0308b17]@彼即出家已,作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8]-,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0308b17]@彼即出家已,作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7]-,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校勘]==== ====[校勘]====
-[1]「飲」,宋、元、明三本作「飯」。+[1]「飯」,大正藏原為「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飯」。
-[2] 「王」,宋、元、明三本作「上」。+[2] 「上」,大正藏原為「王」,宋、元、明三本作「上」、聖本作「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上」。
-[3] 「王天」,巴利本作 Devarājan。,+[3] 「上天」,巴利本作 Devarājan。,
-[4] 「王天」,聖本作「天王」。+[4] 「植」,大正藏原為「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植」。
-[5]「植」,大正藏原為「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植」。+[5]「妊」,聖本作「任」。
-[6]「妊」,聖本作「任」。+[6]「即」,聖本作「則」。
-[7] 「即」,聖本作「則」。+[7] 「鬚髮」,大正藏原為「髮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鬚髮」。
-[8] 「鬚髮」,大正藏原為「髮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鬚髮」。 
 +====[註解]====
 +[] 次第行乞:依著次序一家一家地托缽乞求食物。又譯為「次第乞食」、「次行乞食」。
-====[註解]====+[] 火與婆羅門: 
 + 
 +[] 數數:頻繁地。 
 + 
 +[] 懷妊:懷孕。 
 + 
 +[] 數數生數死,數數憂悲苦,數數以火燒,數數諸蟲食:不斷的歷經生和死,生時感受憂悲苦,死時被火燒或是被蟲啃咬。 
 + 
 +[] 大仙人:一般大仙指的是佛陀,這邊是指清淨修行梵行的人。 
 + 
 +[] 有漏:有煩惱。其中「漏」是譬喻有所漏失。 
 + 
 +[] 信施:基於信心的布施;信徒的布施。
-[] 數數:頻繁地。+[] 神變:為教化眾生,以神通所示現的各種變化。
-[] 懷妊:懷孕。+[] 梵行:清淨的修行。
-[] 信施:基於信心的布施;信徒的布施。+[] 心善解脫:心徹底地解脫。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933: 行 1050:
@[0308b20]@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08b20]@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08b21]@時,舍衛國中婆肆吒婆羅門女信佛、法、僧,歸佛、歸法、歸比丘僧。於佛、法、僧已離狐疑,於苦習-[1]-盡道亦離疑惑;[[見諦得果]]-[]-,得[[無間-[2]-慧]]-[]-。其夫是婆羅豆婆遮種姓婆羅門,[[每至左右所為作時,有小得失]]-[]-,即稱南無佛,向如來所住方面,隨方合掌,三說是言:「南無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3]-,身純金色,圓光一[[尋]]-[]-,方身圓滿,如尼拘律樹;善說妙法,牟尼之尊,仙人上首,是我大師。」+@[0308b21]@時,舍衛國中婆肆吒婆羅門女信佛、法、僧,歸佛、歸法、歸比丘僧。於佛、法、僧已離狐疑,於[[苦習-[1]-盡道]]-[]-亦離疑惑;[[見諦得果]]-[]-,得[[無間-[2]-慧]]-[]-。其夫是婆羅豆婆遮[[種姓]]-[]-婆羅門,[[每至左右所為作時,有小得失]]-[]-,即稱南無佛,向如來所住方面,隨方合掌,三說是言:「南無[[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3]--[]-,身純金色,圓光一[[尋]]-[]-,方身圓滿,如[[尼拘律樹]]-[]-;善說妙法,[[牟尼]]-[]-之尊,仙人上首,是我大師。」
-@[0308c01]@時,夫婆羅門聞之,瞋恚不喜,語其婦言:「為鬼著耶?無有此義,捨諸[[三明大德婆羅門]]-[]-,而稱歎彼禿頭沙門。黑闇之分,世所不稱。我今當往共汝大師論議,足知勝如。」+@[0308c01]@時,夫婆羅門聞之,瞋恚不喜,語其婦言:「為鬼著耶?無有此義,捨諸[[三明大德婆羅門]]-[]-,而稱歎彼禿頭沙門。黑闇之分,世所不稱。我今當往共汝大師論義[*],足知勝如。」
-@[0308c05]@婦語夫言:「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諸神、世人能共世尊、如來、應、等正覺,金色之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言說微妙,仙人上首,我之大師共論議者。然今婆羅門且往,自可知之。」+@[0308c05]@婦語夫言:「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諸神、世人能共世尊、如來、應、等正覺,金色之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言說微妙,仙人上首,我之大師共論義[*]者。然今婆羅門且往,自可知之。」
@[0308c10]@時,婆羅門即往詣佛所-[4]-,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0308c10]@時,婆羅門即往詣佛所-[4]-,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行 953: 行 1070:
 若能害彼者,  其心得無憂。」\\  若能害彼者,  其心得無憂。」\\
-@[0308c21]@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示、教、照、喜]],次第說法,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說欲味著為災患煩惱,清淨、[[出要]]-[]-、遠離,[[隨順]]福利清淨,分別廣說;譬如清淨白[[㲲]]-[5]--[]-,易為染色。如是,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即於座上,於四聖諦得無間-[6]-等,所謂苦、集、滅、道。+@[0308c21]@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示、教、照、喜]],次第說法,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說[[欲味著]]-[]-為災患煩惱,清淨、[[出要]]-[]-、遠離,[[隨順福利清淨]]-[]-,分別廣說;譬如清淨白[[㲲]]-[5]--[]-,易為染色。如是,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即於座上,於[[四聖諦]]-[]-得[[無礙-[6]-等]]-[]-,所謂[[苦、集、滅、道]]-[]-。
-@[0308c26]@是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座起,偏露右肩,合掌白佛:「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今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已,盡其壽命為優婆塞,證知我。」+@[0308c26]@是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座起,偏露右肩,合掌白佛:「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今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已,盡其壽命為優婆塞,證知我。」
@[0309a03]@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還歸自家。 @[0309a03]@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還歸自家。
-@[0309a04]@其婦優婆夷遙見夫來,見已,白言:「已與如來、應、等正覺,純金色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妙說之上,仙人之首,大牟尼尊,為我大師共論議-[7]-耶?」+@[0309a04]@其婦優婆夷遙見夫來,見已,白言:「已與如來、應、等正覺,純金色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妙說之上,仙人之首,大牟尼尊,為我大師共論義-[7]-耶?」
-@[0309a08]@其夫答言:「我未甞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諸神、世人有-[8]-能與如來、應、等正覺,真金色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妙說之上,諸仙之首,牟尼之尊,汝之大師共論議[*]也。汝今與我作好法衣,我持至世尊所出家學道。」+@[0309a08]@其夫答言:「我未甞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諸神、世人有-[8]-能與如來、應、等正覺,真金色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妙說之上,諸仙之首,牟尼之尊,汝之大師共論義[*]也。汝今與我作好法衣,我持至世尊所出家學道。」
@[0309a13]@時,婦悉以鮮潔白㲲[*],令作法衣-[9]-。 @[0309a13]@時,婦悉以鮮潔白㲲[*],令作法衣-[9]-。
行 984: 行 1101:
[5] 「㲲」,聖本作「疊」。[*] [5] 「㲲」,聖本作「疊」。[*]
-[6] 「間」,大正藏原作「閡」,宋、元、明三本作「礙」,今依據聖本改作「間」。+[6] 「礙」,大正藏原作「閡」,宋、元、明三本作「礙」,聖本作「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礙」。
-[7] 「議」,聖本作「義」。[*]+[7] 「義」,大正藏原為「議」,今依據聖本改作「義」。[*]
[8] 「有」,元、明二本作「不」。 [8] 「有」,元、明二本作「不」。
行 997: 行 1114:
====[註解]==== ====[註解]====
-[] 見諦得果:見到真理,得法眼淨,而證初果。+[] 苦習盡道:即「苦集滅道」;滅除「苦的集(習)起」的途徑,也就是四聖諦的「道」諦。
-[] 無間慧:(無間慧即無間等。??)+[] 見諦得果:見到真理,得法眼淨,而證初果。
-[] 每至左右所為作時,有小得失:每當服侍先生,做了些錯事時。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為夫所使,足趺倒地」,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為婆羅墮若姓婆羅門送食物,跌倒後」。+[] 無間慧:無間等的智慧。
-[] 尋:長度單位,是伸張兩臂後左右手之間的寬度。+[] 種姓:家世;血統;階級。
-[] 三明大德婆羅門:婆羅門教所謂三明婆羅門的條件是祖上七代的血統清淨、誦諸經典、容色端正。參見卷三十一第886經。+[] 每至左右所為作時,有小得失:每當服侍先生,做了些錯事時。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為夫所使,足趺倒地」,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為婆羅墮若姓婆羅門送食物,跌倒後」。
-[] 出要:出離;離欲。+[] 多陀阿伽度:「如來」之音譯。
-[] 㲲:細緻的棉布。讀音同「疊」。+[] 阿羅呵:「阿羅漢」的另譯。
-[] 無所畏:了然於心,有自信而無所畏懼。+[] 三藐三佛陀:佛陀。「三藐三佛陀」是如來十號中第三個的音譯,又譯為「三耶三佛」、「三佛」,義譯為「正遍知」、「等正覺」。 
 + 
 +[] 尋:長度單位,是伸張兩臂後左右手之間的寬度。 
 + 
 +[] 尼拘律樹:桑科榕屬的常綠大喬木孟加拉榕,原產於印度,株高可達十八公尺以上,葉大片,長十至二十公分,寬六至十公分,卵形或橢圓形。枝葉繁茂,向四方蔓生,氣根常自側枝發生,深入地下,致成支柱,用以支持樹體,因此一樹可以成林,被稱為獨木林。又譯為尼拘樹、尼拘陀樹、尼拘留他樹、尼拘律樹。  
 + 
 +[] 牟尼:寂默的意思,指寂默修道的聖賢,在這裡特指釋迦牟尼佛。 
 + 
 +[] 三明大德婆羅門:婆羅門教所謂三明婆羅門的條件是祖上七代的血統清淨、誦諸經典、容色端正。參見卷三十一第886經。 
 + 
 +[] 欲味著: 
 + 
 +[] 出要:出離;離欲。 
 + 
 +[] 隨順福利清淨: 
 + 
 +[] 㲲:細緻的棉布。讀音同「疊」。 
 + 
 +[] 四聖諦:四項聖者所證的真理,即「苦、集、滅、道」。「苦」是說明生命是苦迫的,「集」是說明苦的起因,「滅」是說明苦的止息,「道」是說明可以滅苦的解脫之道。 
 + 
 +[] 無礙等:即「無間等」;洞察。沒有任何間隔、差距地以智慧觀察。又譯作「現觀」。 
 + 
 +[] 苦、集、滅、道: 
 + 
 +[] 見法、得法、知法、入法:看見(理解)了正法、證得了正法、了知了正法、悟入了正法。形容證初果者對正法體悟的情境。 
 + 
 +[] 無所畏:了然於心,有自信而無所畏懼。
行 1033: 行 1176:
@[0309a28]@時,魔瞿婆羅門即說偈言: @[0309a28]@時,魔瞿婆羅門即說偈言:
-「在家所為作,  布施復大會,\\+「在家所為作,  布施復[[大會]]-[]-,\\
 因此惠施故,  欲求大功德。\\  因此惠施故,  欲求大功德。\\
 今問於牟尼,  我之所應知,\\  今問於牟尼,  我之所應知,\\
行 1043: 行 1186:
@[0309b09]@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0309b09]@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施者設大會,  隨彼愛-[2]-樂施,\\+「施者設大會,  隨彼受-[2]-樂施,\\
 歡喜淨信心,  攀緣善功德。\\  歡喜淨信心,  攀緣善功德。\\
 以其所建立,  求離諸過惡,\\  以其所建立,  求離諸過惡,\\
行 1062: 行 1205:
[1] 「魔瞿」,巴利本作 Māgha。 [1] 「魔瞿」,巴利本作 Māgha。
-[2] 「愛」,宋、元、明、聖四本作「受」。 +[2] 「受」,大正藏原為「愛」,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受」。
====[註解]==== ====[註解]====
-[] +[] 大會:以布施、供養為主的祭典。 
 + 
 +
-[二]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086: 行 1228:
@[0309b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09b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09b24]@時,有持[[華-[1]-蓋]]-[]-、著[[舍-[2]-勒]]-[]-導從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0309b24]@時,有持[[華-[1]-蓋]]-[]-、著[[舍-[2]-勒]]-[]-導從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無非婆羅門,  所行為清淨,\\ 「無非婆羅門,  所行為清淨,\\
- 剎利修苦行,  於淨-[3]-亦復[[乖]]-[]-。\\ + 剎利修苦行,  於淨-[3]-亦復[[乖]]-[]-。\\ 
- [[三典]]-[]-婆羅門,  是則為清淨,\\+ [[三典]]-[]-婆羅門,  是則為清淨,\\
 如是清淨者,  不在餘眾生。」\\  如是清淨者,  不在餘眾生。」\\
行 1100: 行 1242:
@[0309c06]@婆羅門白佛:「瞿曇說清淨道及無上清淨耶?何等為清淨道?何等為無上清淨?」 @[0309c06]@婆羅門白佛:「瞿曇說清淨道及無上清淨耶?何等為清淨道?何等為無上清淨?」
-@[0309c07]@-{八正道是清淨道;貪瞋癡等一切煩惱永斷是無上清淨}-佛告婆羅門:「正見者為清淨道,正見修習多修習,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癡。若婆羅門貪欲永斷,瞋恚、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無上清淨。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清淨道;正定修習多修習已,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癡。若婆羅門貪欲永斷,瞋恚、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無上清淨。」+@[0309c07]@-{八正道是清淨道;貪瞋癡等一切煩惱永斷是無上清淨}-佛告婆羅門:「[[正見]]-[]-者為清淨道,正見修習多修習,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癡。若婆羅門貪欲永斷,瞋恚、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無上清淨。[[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清淨道;正定修習多修習已,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癡。若婆羅門貪欲永斷,瞋恚、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無上清淨。」
@[0309c15]@婆羅門白佛言:「瞿曇說清淨道、無上清淨耶?瞿曇!世務多事,今且辭還。」 @[0309c15]@婆羅門白佛言:「瞿曇說清淨道、無上清淨耶?瞿曇!世務多事,今且辭還。」
行 1123: 行 1265:
====[註解]==== ====[註解]====
-[] 華蓋:以花裝飾的遮陽傘蓋。+[] 華蓋:以花裝飾的遮陽傘蓋。 
 + 
 +[] 舍勒:為音譯,義譯為衣、內衣。 
 + 
 +[] 有持華蓋、著舍勒導從婆羅門:有位有撐著以花裝飾的遮陽傘蓋、穿著衣的隨從的婆羅門。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剎利波羅毘空婆羅門」,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清淨者婆羅墮若婆羅門」。 
 + 
 +[] 乖:違背。 
 + 
 +[] 三典:婆羅門傳統的三類聖典,即「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 
 + 
 +[] 正見:正確的見解;布施是善的、咒願(祝福)是善的、供養是善的、有善行惡行、有善惡業報、有輪迴、有父母(要孝順)、有眾生輪迴受生(非斷滅見)、有辦法證得涅槃,以及四聖諦等出世間的智慧。 
 + 
 +[] 正志:正確的意向;離於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又譯為「正治」、「正思」、「正思惟」。
-[] 舍勒:為音譯,義譯為衣、內衣。+[] 正語:正確的言語;不說妄語、惡口、兩舌、綺語。
-[] 有持華蓋、著舍勒導從婆羅門:有位有撐著以花裝飾的遮陽傘蓋、穿著衣的隨從的婆羅門。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剎利波羅毘空婆羅門」,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清淨者婆羅墮若婆羅門」。+[] 正業:正確的行為;不做殺生、偷盜、邪淫的事。
-[] 乖:違背。+[] 正命:正當的謀生;以不違背佛法的方式取得衣服、飲食、臥具、湯藥。
-[] 三典:婆羅門傳統的三類聖典,即「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 正方便:正確的努力;已生的惡令斷,未生的惡令不起,未生的善令生,已生的善令增長。另譯為「正精進」、「正勤」。
行 1149: 行 1303:
@[0309c20]@爾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0309c20]@爾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云何為[[尸羅]]-[]-?  云何正-[1]-威儀?\\+「云何為[[尸羅]]-[]-?  云何正-[1]-威儀?\\
 云何為功德?  云何名為業?\\  云何為功德?  云何名為業?\\
 成就何等法,  羅漢婆羅門?」\\  成就何等法,  羅漢婆羅門?」\\
行 1155: 行 1309:
@[0309c25]@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0309c25]@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宿命憶念智]]-[]-,  [[見生天惡趣]]-[]-,\\ +「[[宿命憶念智]]-[]-,  [[見生天惡趣]]-[]-,\\ 
- 得諸受生盡,  牟尼明決定。\\+ 得諸受生盡,  [[牟尼明決定]]-[]-。\\
 知心善解脫,  解脫一切貪,\\  知心善解脫,  解脫一切貪,\\
- 具足於[[三明]],  三明婆羅門。」\\+ 具足於[[三明]]-[]-,  三明婆羅門。」\\
@[0310a02]@佛說此經已,異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0310a02]@佛說此經已,異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行 1170: 行 1324:
====[註解]==== ====[註解]====
-[] 尸羅:清涼,佛教引申指「淨戒」,因為戒能讓人避免造引起熱惱的惡業。+[] 尸羅:清涼,佛教引申指「淨戒」,因為戒能讓人避免造引起熱惱的惡業。
-[] 宿命憶念智:指宿命通。+[] 宿命憶念智:指宿命通。
-[] 見生天惡趣:指天眼通。+[] 見生天惡趣:指天眼通。 
 + 
 +[] 牟尼明決定:完成證智的寂默修道聖賢。「牟尼」,指寂默修道的聖賢。「明決定」意指心中確定;不猶豫。 
 + 
 +[] 三明:宿命明(宿命神通)、天眼明(天眼神通)、漏盡明(漏盡神通)。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200: 行 1358:
@[0310a0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10a0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10a05]@爾時-[1]-,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尊者阿難從世尊後。+@[0310a05]@爾時-[1]-,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尊者阿難[[從]]-[]-世尊後。
-@[0310a06]@-{命中的福報,仍得精進才有}-時,有二老男-[2]-女,是其夫婦,年耆根熟,僂-[3]-背-[4]-如鉤,詣-[5]-里巷頭,燒糞掃處,俱蹲向火。+@[0310a06]@-{命中的福報,仍得精進才有}-時,有二老男-[2]-女,是其夫婦,年耆根熟,僂-[3]-背-[4]-如鉤,詣-[5]-里巷頭,燒[[糞掃]]-[]-處,俱蹲[[向火]]-[]-。
-@[0310a08]@世尊見彼二老夫婦,年耆愚老,僂[*]背如鉤,俱蹲向火,猶如老[[鵠]]-[]-,欲心相視。見已,告尊者阿難:「汝見彼夫婦二人,年耆愚老,僂背-[6]-如鉤,俱蹲向火,猶如老鵠,欲心相視不?」+@[0310a08]@世尊見彼二老夫婦,年耆愚老,僂[*]背如鉤,俱蹲向火,猶如老[[鵠]]-[]-,欲心相視。見已,告尊者阿難:「汝見彼夫婦二人,年耆愚老,僂背-[6]-如鉤,俱蹲向火,猶如老鵠,欲心相視不?」
@[0310a12]@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0310a12]@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0310a12]@佛告阿難:「此二老夫婦,於年少時盛壯之身,勤求財物者,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一富長者;若復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精勤修習者,亦可得阿羅漢第一上果。於第二分盛壯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二富者;若復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阿那含果證。若於第三分中年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三富者;若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7]--[8]-斯陀含果證。若於第四分老年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四富者;若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為須陀洹果證-[9]-。彼於今日,年耆根熟,無有錢財,無有方便,無所堪能,不復堪能,若覓錢財,亦不能得勝過人法。」+@[0310a12]@佛告阿難:「此二老夫婦,於年少時盛壯之身,勤求財物者,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一富長者;若復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精勤修習者,亦可得阿羅漢第一上果。於第二分盛壯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二富者;若復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阿那含果]]證。若於第三分中年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三富者;若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7]--[8]-[[斯陀含果]]證。若於第四分老年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四富者;若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為[[須陀洹果]]證-[9]-。彼於今日,年耆根熟,無有錢財,無有方便,無所堪能,不復堪能,若覓錢財,亦不能得勝[[過人法]]-[]-。」
@[0310a26]@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0310a26]@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行 1227: 行 1385:
[3]「僂」,宋、元、明三本作「傴」。[*] [3]「僂」,宋、元、明三本作「傴」。[*]
-[4]「背」,聖本作「[月*背]」。[*]+[4]「背」,聖本作「𮌡」。[*]
[5] 「詣」,大正藏原為「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詣」。 [5] 「詣」,大正藏原為「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詣」。
-[6] 「僂背」,宋、元、明三本作「背傴」,聖本作「[月*背]僂」。+[6] 「僂背」,宋、元、明三本作「背傴」,聖本作「𮌡僂」。
[7] 「阿那含果證。若於第三分中年之身,懃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三富者;若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大正藏原無「阿那含果證。若於第三分中年之身,懃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三富者;若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五十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7] 「阿那含果證。若於第三分中年之身,懃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三富者;若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大正藏原無「阿那含果證。若於第三分中年之身,懃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三富者;若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五十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行 1243: 行 1401:
====[註解]==== ====[註解]====
-[] 鵠:天鵝。讀音同「胡」。+[] 從:跟著。
-[] 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基於正信從家出離,出家修行。+[] 糞掃:此處指曬乾當燃料用之糞便。
-[] +[] 向火:靠近火取暖。 
 + 
 +[] 鵠:天鵝。讀音同「胡」。 
 + 
 +[] 過人法:超越凡人的解脫或神通。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272: 行 1434:
 唯有惠施福,  為隨己資糧。\\  唯有惠施福,  為隨己資糧。\\
 依於善攝護,  及修禪功德,\\  依於善攝護,  及修禪功德,\\
- 隨力而行施,  錢財及飲食。\\ + 隨力而[[行施]]-[]-,  錢財及飲食。\\ 
- [[於群則-[1]-眠覺,  非為空自活]]-[]-。」\\+ [[於群則-[1]-眠覺,  非為空自活]]-[]-。」\\
@[0310b11]@佛說此經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2]-。 @[0310b11]@佛說此經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2]-。
行 1287: 行 1449:
====[註解]==== ====[註解]====
-[] 於群則眠覺,非為空自活:在人群中覺醒(而行善、布施),才不是白白空過地活一遭。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慳貪不布施,是名常睡眠;修施濟匱乏,是名為覺悟。」+[] 行施:布施。 
 + 
 +[] 於群則眠覺,非為空自活:在人群中覺醒(而行善、布施),才不是白白空過地活一遭。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慳貪不布施,是名常睡眠;修施濟匱乏,是名為覺悟。」(於人群中行為端正清明(守五戒、行善、布施),這樣才不會白白空過一生。)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1552641149.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9/03/15 17:12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70892906188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