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 2019/03/16 16:32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 2025/07/02 19:38 目前版本
行 2: 行 2: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導讀:六入處相應 (3/5)]===== =====[導讀:六入處相應 (3/5)]=====
行 27: 行 26:
六內入處接收到六外入處時,如果有欲貪,就會追逐著外境跑,陷入輪迴。如果沒有欲貪,就能有智慧的辨明外境,心不隨境轉。 六內入處接收到六外入處時,如果有欲貪,就會追逐著外境跑,陷入輪迴。如果沒有欲貪,就能有智慧的辨明外境,心不隨境轉。
-六內入處是感知外境的入口,如果起了貪著,就會導致十二因緣的相續。因此佛經中常講「善護根門」,就是將六內入處比喻為一扇門,把關的好,就不會遭小偷;如果門戶洞開,不加以守護,家產就有危險了。本卷所說即是圍繞著「善護根門」這個主題。+六內入處是感知外境的入口,如果起了貪著,就會導致十二因緣的相續。因此佛經中常講「善護根門」,就是將六內入處比喻為一扇門,把關得好,就不會遭小偷;如果門戶洞開,不加以守護,家產就有危險了。本卷所說即是圍繞著「善護根門」這個主題。
《雜阿含經》「六入處相應」的內容依次為現今版本的第八、九、四十三(本卷)、十一、十三卷,當中佛陀對我們開示六入處的性質、作用、為何會染著、如何防護、以及如何藉六入處修行解脫。 《雜阿含經》「六入處相應」的內容依次為現今版本的第八、九、四十三(本卷)、十一、十三卷,當中佛陀對我們開示六入處的性質、作用、為何會染著、如何防護、以及如何藉六入處修行解脫。
行 36: 行 35:
@[0310b20]@如是我聞: @[0310b20]@如是我聞:
-@[0310b20]@一時,佛住[[波羅㮈]]-[1]--[]-國[[仙人住處]]-[]-[[鹿野苑]]-[2]--[]-中。+@[0310b20]@一時,佛住[[波羅㮈]]-[1]--[]-國[[仙人住處]]-[]-[[鹿野苑]]-[2]--[]-中。
-@[0310b21]@時,有眾多比丘集於講堂,作如是論:「諸尊!如世尊說-[16]-[[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0310b21]@時,有眾多比丘集於講堂,作如是論:「諸尊!如世尊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3]--[]-:
-「『-[17]-若知二邊者,  於中永無著,\\ +-[4]-『若知二邊者,  於中永無著,\\ 
-  說名大丈夫,  不顧於五欲,\\ +  [[說名大丈夫,  不顧於五欲,\\ 
-  無有煩惱[[鏁]]-[四]-,  超出[[縫紩]]-[]-憂。』\\+  無有煩惱鏁,  超出縫紩憂]]-[]-。』\\
-@[0310b27]@「諸尊!此有何義?云何邊?云何二邊?云何為中?云何為縫紩?云何思?以智知,[[以了了]]-[]--[18]-智所知,了所了,作[[苦邊]],脫於苦。」+@[0310b27]@「諸尊!此有何義?云何邊?云何二邊?云何為中?云何為縫紩?云何思?以智知,[[以了了]]-[]-;智-[5]-所知,了所了,作[[苦邊]]-[]-,脫於苦。」
-@[0310b29]@有一答言:「六[[內入處]]是一邊,六[[外入處]]是二邊,受是其中,-[19]-愛為縫紩。習於受者,得彼彼因,身漸-[20]-轉增長出生,於此即法,以智知,以了了,-[21]-智所知,了所了,作苦邊,脫於苦。」+@[0310b29]@有一答言:「[[六內入處]]-[]-是一邊,[[六外入處]]-[]-是二邊,受是其中,愛-[6]-為縫紩。[[習於受者,得彼彼因,身漸漸-[7]-增長出生]]-[]-,於此即法,以智知,以了了,智-[8]-所知,了所了,作苦邊,脫於苦。」
-@[0310c04]@復有說言:「過去世是一邊,未來世是二邊,現在世名為中,[*]愛為縫紩。習近此愛,彼彼所因,身漸觸增長出生,乃至脫苦。」+@[0310c04]@復有說言:「過去世是一邊,未來世是二邊,現在世名為中,愛[*]為縫紩。習近此愛,彼彼所因,身漸觸增長出生,乃至脫苦。」
-@[0310c07]@復有說言:「樂受者是一邊,苦受者是二邊,不苦不樂是其中,愛為縫紩,習近此愛,彼彼所得,自身漸觸增長出生,乃至-[22]-作苦。」+@[0310c07]@復有說言:「樂受者是一邊,苦受者是二邊,不苦不樂是其中,愛[*]為縫紩,習近此愛,彼彼所得,自身漸觸增長出生,乃至脫-[9]-苦。」
-@[0310c10]@復有說言:「有者是一邊,集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如是廣說,乃至「脫苦。」+@[0310c10]@復有說言:「有者是一邊,集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如是廣說,乃至「脫苦。」
-@[0310c12]@復有說言:「[[身者是一邊,身集是二邊]]-[]-,愛為縫紩……」如是廣說,乃至「脫苦。」+@[0310c12]@復有說言:「[[身者是一邊,身集是二邊]]-[]-,愛[*]為縫紩……」如是廣說,乃至「脫苦。」
@[0310c13]@復有說言:「我等一切所說不同,所謂向來種種異說,要不望知。云何世尊有餘之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經?我等應往具問世尊,如世尊所說,我等奉持。」 @[0310c13]@復有說言:「我等一切所說不同,所謂向來種種異說,要不望知。云何世尊有餘之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經?我等應往具問世尊,如世尊所說,我等奉持。」
-@[0310c17]@爾時,眾多比丘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向諸比丘集於講堂,作如是言:『於世尊所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經,所謂二邊,乃至脫苦。』有人說言:『內六入處是說一邊,外六入處是說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如前廣說,悉不決定,今日故來請問世尊,具問斯義,我等所說,誰得其義?」+@[0310c17]@爾時,眾多比丘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向諸比丘集於講堂,作如是言:『於世尊所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經,所謂二邊,乃至脫苦。』有人說言:『內六入處是說一邊,外六入處是說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如前廣說,悉不決定,今日故來請問世尊,具問斯義,我等所說,誰得其義?」
-@[0310c24]@佛告諸比丘:「汝等所說,皆是善說,我今當為汝等說有餘經。我為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有餘經說,謂[[觸是一邊,觸集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習近愛已,彼彼所得,身緣觸增長出生,於此法,以智知,以了了;-[23]-智所知,了所了,作苦邊,脫於苦。」+@[0310c24]@佛告諸比丘:「汝等所說,皆是善說,我今當為汝等說有餘經。我為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有餘經說,謂[[觸是一邊,觸集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習近愛已,彼彼所得,身緣觸增長出生,於此法,以智知,以了了;智-[10]-所知,了所了,作苦邊,脫於苦。」
@[0311a0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311a0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66: 行 65:
====[校勘]==== ====[校勘]====
-[1] 㮈=柰【宋】【元】【明】+[1] 「㮈」,宋、元、明三本作「柰」。
[2] 「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巴利本作 Bārāṇasī Isipatana Migadāya。 [2] 「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巴利本作 Bārāṇasī Isipatana Migadāya。
-[16] [>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Pārāyana Metteyyapañha,(Sn. V. 3. Tissametteyya Māṇavapucchā)+[3] 「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巴利本作 Pārāyana Metteyyapañha。
-[17] 偈=Sn. verses 1041-1042.+[4] 大正藏在此有一「偈」字。
-[18] 智=知【宋】【元】+[5] 「智」,宋、元二本作「知」。
-[19] 愛=受【宋】*+[6] 「愛」,宋本作「受」。[*]
-[20] 轉=漸【宋】【元】【明】+[7] 「漸」,大正藏原為「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漸」。
-[21] 智=知【宋】+[8] 「智」,宋本作「知」。
-[22] 作=脫【宋】【元】【明】 +[9] 「脫」,大正藏原為「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脫」。
- +
-[23] 智=知【宋】*【元】*【明】*+
 +[10] 「智」,宋、元、明三本作「知」。[*]
====[註解]==== ====[註解]====
-[] 波羅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十公里處的恆河河畔,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迦尸國的首都。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迦尸國又稱為波羅㮈國。另譯為「波羅奈」。+[] 波羅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十公里處的恆河河畔,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迦尸國的首都。按:「波羅㮈」一詞之後的「國」或「城」為漢譯者所加,梵文或巴利經文中通常不區分地名為國名或城名,漢譯地名則常見「國」和「城」混用的狀況。另譯為「波羅奈」。 
 + 
 +[] 仙人住處:傳說鹿野苑是遠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住處鹿野苑」。 
 + 
 +[] 鹿野苑:中印度波羅㮈城的地名,當地林中有許多鹿,因此稱鹿野苑。佛陀成道後,在此地度化憍陳如等五位比丘證阿羅漢。 
 + 
 +[] 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經名,「波羅延」是音譯,義譯為「到彼岸」,此經是十六位婆羅門學徒與佛陀的問答集。「低舍彌德勒」是十六位婆羅門學徒中第二位發問的。此經相當於南傳《小部尼柯耶.經集》〈彼岸道品5〉[[https://agama.buddhason.org/Su/Su57.htm|第57經低舍彌勒學生婆羅門所問經]],此事件也記錄於《賢愚經》卷十二〈波婆離品50〉。
-[] 仙人住處:傳說鹿野苑是遠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住處鹿野苑」。+[] 說名大丈夫,不顧於五欲,無有煩惱鏁,超出縫紩憂:「鏁」為鎖的古字,讀音同「鎖」。「縫紩」為縫線、縫綴、縫補衣服。「紩」讀音同「至」(以貪愛為縫紩??)
-[] 鹿野苑:中印度波羅㮈城的地名,當地林中有許多鹿,因此稱鹿野苑。佛陀成道後,在此地度化憍陳如等五位比丘證阿羅漢。+[] 以了了:以理解力去瞭解。
-[] 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經名,「波羅延」是音譯,義譯為「到彼岸」,是十六位婆羅門學徒與佛陀的問答集。「低舍彌德勒」是十六位婆羅門學徒中第二位發問的。此經相當於南傳《小部尼柯耶.經集》〈彼岸道品5〉第3經,此事件也記錄於《賢愚經》卷十二〈波婆離品50〉。+[] 苦邊:苦的盡頭。
-[] 鏁:古字,同「鎖」。+[] 六內入處: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感官猶如外境進入身心的管道,因此稱為六內入處。也稱為六入處、六根。
-[] 縫紩:縫線。紩讀作「至」。+[] 六外入處:色、聲、香、味、觸、法。因為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內入處)相對,而稱為六外入處。又稱為六境、六塵。
-[] 以了了:以理解力去瞭解。+[] 習於受者,得彼彼因,身漸漸增長出生:因渴愛將它們縫綴連結而增長了有身見。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因為渴愛縫紉那個個有的生出處」。
-[] 身者是一邊,身集是二邊: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有身是一邊,有身之集是第二邊,有身之滅是中」。+[] 身者是一邊,身集是二邊: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有身是一邊,有身之集是第二邊,有身之滅是中」。
-[] 觸是一邊,觸集是二邊,受是其中: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觸是一邊,觸之集是第二邊,觸之滅是中」。+[] 觸是一邊,觸集是二邊,受是其中: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觸是一邊,觸之集是第二邊,觸之滅是中」。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21: 行 125:
@[0311a03]@如是我聞: @[0311a03]@如是我聞:
-@[0311a03]@一時,尊者[[賓頭盧]]-[1]--[]-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3]-。+@[0311a03]@一時,尊者[[賓頭盧]]-[1]--[]-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2]-。
-@[0311a04]@時,有婆-[4]-蹉國王,名優陀延那-[5]-,詣尊者賓頭盧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婆蹉王優陀延那白尊者賓頭盧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6]-見答-[7]-已不?」+@[0311a04]@時,有婆蹉-[3]-國王,名[[優陀延那]]-[4]--[]-,詣尊者賓頭盧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婆蹉王優陀延那白尊者賓頭盧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5]-見答與-[6]-不?」
@[0311a07]@尊者賓頭盧答言:「大王!大王且問,知者當答。」 @[0311a07]@尊者賓頭盧答言:「大王!大王且問,知者當答。」
-@[0311a08]@-[8]-婆蹉王優陀延那問尊者賓頭盧:「何因何緣,新學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極安樂住,諸根欣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樂靜少動,-[9]-任他而活,野獸其心,堪能盡壽,修持梵行,純一清淨?」+@[0311a08]@婆蹉-[7]-王優陀延那問尊者賓頭盧:「何因何緣,新學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極安樂住,諸根欣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樂靜少動,[[任他而活,野獸-[8]-其心]]-[]-,堪能盡壽,修持梵行,純一清淨?」
-@[0311a13]@尊者賓頭盧答言:「如佛所說,如來、應、-[10]-等正覺所知-[11]-所見,為比丘說:『汝諸比丘,若見[[宿人]]-[]-,當作母想;見[[-[12]-]]-[]-者,作姊妹想;見幼稚者,當作女想。以是因緣,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諸根敷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樂靜少動,任他而活,野獸其心,-[13]-堪能盡壽,修持梵行,純一清淨。』」+@[0311a13]@尊者賓頭盧答言:「如佛所說,如來、應、等正-[9]-覺所知所-[10]-見,為比丘說:『汝諸比丘,若見[[宿人]]-[]-,當作母想;見[[中年]]-[]--[11]-者,作姊妹想;見幼稚者,當作[[女想]]-[]-。以是因緣,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諸根敷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樂靜少動,任他而活,野獸其心,堪-[12]-能盡壽,修持梵行,[[純一]]-[]-清淨。』」
-@[0311a20]@[*]婆蹉王優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言:「今諸世間貪求之心,若見宿人,而作母想;見中年者,作姊妹想;見幼稚者,而作女想。當於爾時,心亦隨起,貪欲燒燃、瞋恚燒燃、愚癡燒燃,[[要當]]-[]-更有勝因緣-[14]-不?」+@[0311a20]@婆蹉[*]王優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言:「今諸世間貪求之心,若見宿人,而作母想;見中年者,作姊妹想;見幼稚者,而作女想。當於爾時,心亦隨起,貪欲燒燃、瞋恚燒燃、愚癡燒燃,[[要當]]-[]-更有勝因緣不-[13]-?」
-@[0311a24]@尊者賓頭盧語[*]婆蹉王優陀延那:「更有因緣,如世尊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為比丘說:『此身從足至頂,[[骨幹肉塗,覆以薄皮]]-[]-,種種不淨充滿其中;周遍觀察,髮、毛、爪、齒、塵垢、流-[15]-唌、皮、肉、白骨、筋、脈、心、肝、肺、脾、腎、腸、肚、[[-[16]-藏、熟[*]藏]]-[]-、胞、淚、汗、涕、-[17]-沫、肪、脂、髓、-[18]-痰、癊、膿、血、腦、汁、屎、-[19]-溺。』大王,此因此緣故,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0311a24]@尊者賓頭盧語婆蹉[*]王優陀延那:「更有因緣,如世尊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為比丘說:『此身從足至頂,[[骨幹肉塗,覆以薄皮]]-[]-,種種不淨充滿其中;周遍觀察,髮、毛、爪、齒、塵垢、流涎-[14]-、皮、肉、白骨、筋、脈、心、肝、肺、脾、腎、腸、肚、[[生藏-[15]-、熟藏]][*]-[]-、胞、淚、汗、涕、沫-[16]-、肪、脂、髓、痰、癊-[17]-、膿、血、腦、汁、屎、尿-[18]-。』大王,此因此緣故,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
-@[0311b04]@[*]婆蹉王優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人心飄疾,若觀不淨,隨淨想現。頗更有因緣,令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不?」+@[0311b04]@婆蹉[*]王優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人心飄疾]]-[]-,若觀不淨,隨淨想現。頗更有因緣,令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不?」
-@[0311b07]@尊者賓頭盧言:「大王!有因有緣,如世尊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告諸比丘:『汝等應當守護根門,善攝其心。若眼見色時,莫取色相,莫取隨形好,增上執持。若於眼根不攝斂住,則世間-[20]-貪、-[21]-愛、惡不善法則漏其心,是故-[22]-此等當受持眼律儀。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乃至受持意律儀。』」+@[0311b07]@尊者賓頭盧言:「大王!有因有緣,如世尊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告諸比丘:『汝等應當守護根門,善攝其心。[[若眼見色時,莫取色相,莫取隨形好,增上執持]]-[]-。若於眼根不攝斂住,則世間貪、愛-[19]--[20]-、惡不善法則漏其心,是故汝-[21]-等當受持眼律儀。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乃至受持意律儀。』」
-@[0311b14]@爾時,[*]婆蹉王優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善哉,善說法,乃至受持諸根律儀。尊者賓頭盧,我亦如是,有時不守護身,不持諸根律儀,不一其念,入於宮中,其心極生貪欲熾燃、愚癡燒燃;正使閑房獨處,亦復三毒燒燃其心,況復宮中。又我有時善護其身,善攝諸根,專一其念,入於宮中,貪欲、恚、癡不起燒燃其心,於內宮中尚不燒身,亦不燒心,況復閑獨。以是之故,此因此緣,能令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0311b14]@爾時,婆蹉[*]王優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善哉,善說法,乃至受持諸根律儀。尊者賓頭盧!我亦如是,有時不守護身,不持諸根律儀,[[不一其念]]-[]-,入於宮中,其心極生貪欲熾燃、愚癡燒燃;正使[[閑房獨處]]-[]-,亦復三毒燒燃其心,況復宮中。又我有時善護其身,善攝諸根,專一其念,入於宮中,貪欲、恚、癡不起燒燃其心,於內宮中尚不燒身,亦不燒心,況復閑獨。以是之故,此因此緣,能令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
-@[0311b24]@時,婆-[23]-蹉王優陀延那聞尊者賓頭盧所說,歡喜隨喜,從-[24]-坐起去。+@[0311b24]@時,婆蹉-[22]-王優陀延那聞尊者賓頭盧所說,歡喜隨喜,從座-[23]-起去。
====[校勘]==== ====[校勘]====
行 147: 行 151:
[1] 「賓頭盧」,巴利本作 Piṇḍola。 [1] 「賓頭盧」,巴利本作 Piṇḍola。
-[2] +[2] 「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巴利本作 Kosambī ghositārāma。
-[3] 「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巴利本作 Kosambī ghositārāma。+[3] 「蹉」,聖本作「磋」。
-[4] 蹉=磋【聖】+[4] 「優陀延那」,巴利本作 Udena。
-[5] 「優陀延那」,巴利本作 Udena。+[5] 「暇」,大正藏作「睱」,今依宋、元、明三本改作「暇」。
-[6] 「暇」,大正藏作「睱」,今依宋、元、明三本改作「暇」。+[6] 「與」,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與」。
-[7] 已=與【宋】【元】【明】【聖】+[7] 「婆蹉」,宋、元、聖三本作「婆磋」。[*]
-[8] 婆蹉=婆磋【宋】【元】*【聖】+[8] 「任他而活,野獸」,疑似巴利本作 Samannāgatā paṭhamena vayasā anikili-tāvino……。
-[9] 任他而活野獸Samannāgatā paṭhamena vayasā anikili-tāvino……(?)+[9] 「等正」,宋、元、明三本作「正等」。
-[10] 等正=正等【宋】【元】【明】+[10] 聖本無「所」字。
-[11] 〔所〕-【聖】+[11] 「年」,大正藏原為「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年」。
-[12] 間=年【宋】【元】【明】+[12] 宋、元、明三本無「堪」字。
-[13] 〔堪〕-【宋】【元】【明】+[13] 聖本無「不」字。
-[14] 〔不〕-【聖】+[14] 「涎」,大正藏原為「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涎」。
-[15] 唌=涎【宋】【元】【明】+[15] 「藏」,明本作「臟」。[*]
-[16] 藏=臟【明】*+[16] 「沫」,大正藏原為「沬」,今依據宋、元二本及磧砂藏改作「沫」。
-[17] 沬=沫【宋】【元】+[17] 「痰、癊」,聖本作「淡、陰」。
-[18] 痰癊=淡陰【聖】+[18] 「尿」,大正藏原為「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尿」。
-[19] 溺=尿【宋】【元】【明】+[19] 「貪、愛」,聖本作「憂、貪」。
-[20] 貪愛=憂貪【聖】+[20] 「愛」,宋、元、明三本作「憂」。
-[21] 愛=憂【宋】【元】【明】+[21] 「汝」,大正藏原為「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汝」。
-[22] 此=汝【宋】【元】【明】+[22] 「蹉」,宋、聖二本作「磋」。
-[23] 蹉=磋【宋】【聖】 +[23]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
-[24] 坐=座【宋】【元】【明】+
====[註解]==== ====[註解]====
-[] 賓頭盧:比丘名,出身婆羅門貴族,是俱睒彌國優填王的宰相之子,少年出家,證阿羅漢且有神通。佛陀成道後第六年,王舍城的樹提長者將栴檀木製成的鉢高懸在長竿上,表示誰能以神通取得就送誰,最後由賓頭盧尊者以神通取得,折服外道六師。但由於向未受大戒的人示現神通,被佛陀處罰離開閻浮提而到別的世界度眾,佛陀後來讓他回到閻浮提,付囑他在法滅盡前不入涅槃,以讓後世眾生供養植福。+[] 賓頭盧:比丘名,出身婆羅門貴族,是俱睒彌國優填王的宰相之子,少年出家,證阿羅漢且有神通。佛陀成道後第六年,王舍城的樹提長者將栴檀木製成的鉢高懸在長竿上,表示誰能以神通取得就送誰,最後由賓頭盧尊者以神通取得,折服外道六師。但由於向未受大戒的人示現神通,被佛陀處罰離開閻浮提而到別的世界度眾,佛陀後來讓他回到閻浮提,付囑他在法滅盡前不入涅槃,以讓後世眾生供養植福。
-[] 宿人:老人。+[] 優陀延那:優婆塞名,憍賞彌國的國王,受王后舍彌的接引而皈依三寶,成為佛教的大護法。佛陀稱讚他「至心向佛,意不變易」第一。依《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聽法品 36〉第5經所載,佛陀曾至三十三天為母說法,為時甚久,優陀延那王以未能禮佛而憂苦成疾,群臣因此造一尊五尺佛像供王瞻禮,王遂痊癒,相傳此為造佛像的起源。又譯為「優填」。
-[] 中間:年紀相仿的。+[] 任他而活,野獸其心:不管其他(世俗的)人如何地玩樂、如何像動物般放縱。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不在諸欲中玩樂」。(隨緣自在生活,調伏潛藏的動物本能。)
-[] 要當:要麼應當;是否應該。+[] 宿人:老人。
-[] 骨幹肉塗,覆以薄皮:以骨為支架,肉塗在上面,表面覆蓋著薄皮。+[] 中年:年紀相仿的。(***經校勘改為中「年」,經文後也是寫「中年」***DL 2019.4.8 2315)
-[] 生藏、熟藏:吃下的食物尚未消化為「生藏」,已消化快要成為糞便為「熟藏」。也有解為人體器官,暫存尚未消化的的食物的器官為「生藏(臟)」,暫存已消化快要成為糞便的食物的器官為「熟藏(臟)」。+[] 女想:當成晚輩;想成是小孩子。
-[] +[] 純一:沒有雜質;沒有任何缺失。 
 + 
 +[] 要當:要麼應當;是否應該。(?) 
 + 
 +[] 骨幹肉塗,覆以薄皮:以骨為支架,肉塗在上面,表面覆蓋著薄皮。 
 + 
 +[] 生藏、熟藏:吃下的食物尚未消化為「生藏」,已消化快要成為糞便為「熟藏」。也有解為人體器官,暫存尚未消化的的食物的器官為「生藏(臟)」,暫存已消化快要成為糞便的食物的器官為「熟藏(臟)」。 
 + 
 +[] 人心飄疾:另譯為心是不確定的(動貪的);心是淫亂的;心是放肆的。南傳作「心是搖動的」。 
 + 
 +[] 若眼見色時,莫取色相,莫取隨形好,增上執持: 
 + 
 +[] 不一其念: 
 + 
 +[] 閑房獨處: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37: 行 253:
@[0311b26]@如是我聞: @[0311b26]@如是我聞:
-@[0311b26]@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0311b26]@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0311b2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手故知有取捨,有足故知有往來,有關節故知有屈伸,有腹故知有飢渴。如是,比丘!有眼故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0311b2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手故知有取捨,有足故知有往來,有關節故知有屈伸,有腹故知有飢渴。如是,比丘!有眼故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0311c02]@「諸比丘!若無手則不知取捨,若無足則不知往來,若無關節則不知有屈伸,若無腹則不知有飢渴。如是,諸比丘!若無眼則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0311c02]@「諸比丘!若無手則不知取捨,若無足則不知往來,若無關節則不知有屈伸,若無腹則不知有飢渴。如是,諸比丘!若[[無眼則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0311c0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311c0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251: 行 267:
====[註解]==== ====[註解]====
-[] +[] 拘睒彌國瞿師羅園:位於中印度,為瞿師羅所布施之園地。 
 + 
 +[] 無眼則無眼觸因緣生受:若持眼根律儀則不會對因眼觸為緣而生起的諸受有所執取貪著。
-[二]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61: 行 277:
  * {ref>S35.195}   * {ref>S35.195}
  * {ref>S35.196}   * {ref>S35.196}
 +(莊居士緬甸版經號分別為236、237經如手腳經第一、第二 ywliu)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26]-(一一六七)@@[0311c09]@@=====+=====(一一六七)@@[0311c09]@@=====
@[0311c09]@如是我聞: @[0311c09]@如是我聞:
行 270: 行 287:
@[0311c09]@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0311c09]@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0311c1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河中草,有龜於中住止。時,有[[野干]]-[]-飢行覓食,遙見龜蟲,疾來捉取。龜蟲見來,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冀出頭足,欲取食之。久守,龜蟲永不出頭,亦不出足;野干飢乏,瞋恚而去。+@[0311c1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河中草,有龜於中住止。時,有[[野干]]-[]-飢行覓食,遙見龜蟲,疾來捉取。龜蟲見來,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冀出頭足,欲取食之。久守,龜蟲永不出頭,亦不出足;野干飢乏,瞋恚而去。
-@[0311c14]@「諸比丘!汝等今日亦復如是。知魔波旬常伺汝便,冀汝眼著於色、耳聞聲、鼻嗅香、舌甞味、身-[27]-覺觸、意念法,欲令出生染著六境。是故,比丘!汝等今日常當執持眼律儀住,執持眼根律儀住,惡魔波旬不得其便,[[隨出隨緣]]-[]-;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於其六根[[若出若緣]]-[]-,不得其便,猶如龜蟲,野干不得其便。」+@[0311c14]@「諸比丘!汝等今日亦復如是。知魔波旬[[常伺汝便]]-[]-,[[冀]]-[]-汝眼著於色、耳聞聲、鼻嗅香、舌甞味、身著-[1]-觸、意念法,欲令出生染著六境。是故,比丘!汝等今日常當執持眼[[律儀住]]-[]-,執持眼根律儀住,惡魔波旬不得其便,[[隨出隨緣]]-[]-;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於其六根[[若出若緣]]-[]-,不得其便,猶如龜蟲,野干不得其便。」
@[0311c22]@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0311c22]@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龜蟲畏野干,  藏六於-[28]-殼內,\\+「龜蟲畏野干,  藏六於殼-[2]-內,\\
 比丘善攝心,  密藏諸覺想。\\  比丘善攝心,  密藏諸覺想。\\
- 不依不怖-[29]-彼,  覆心勿言說。」\\+ [[不依不怖彼-[3]-,  覆心勿言說]]-[]-。」\\
@[0311c2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311c2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284: 行 301:
====[校勘]==== ====[校勘]====
-[26] S. 35. 199. Kumma.+[1] 「著」,大正藏原為「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著」。
-[27] 覺=著【宋】【元】【明】+[2] 「殼」,明本作「㲉」,聖本作「敞」。
-[28] 殼=㲉【明】,=敞【聖】+[3] 「彼」,聖本作「畏」。
-[29] 彼=畏【聖】+====[註解]====
 +[] 野干:胡狼,又名豺狼、狐狼。犬科動物,生物分類上與狼較近而有狐的外表,腳長、犬齒彎曲,專門獵食細小哺乳動物、鳥類及爬行動物。
-====[註解]====+[] 藏六:烏龜將頭、尾、四肢藏入殼中。
-[] 野干:胡狼,又名豺狼、狐狼。犬科動物,生物分類上與狼較近而有狐的外表,腳長、犬齒彎曲,專門獵食細小哺乳動物、鳥類及爬行動物。+[] 常伺汝便:
-[] 隨出隨緣:「出」是指離出、離開;「緣」是指原因。「隨出隨緣」大意是指隨著「執持眼律儀住」這個原因,使得波旬無法趁虛而入而離開。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律儀請參照本卷第1170經。+[] 冀:希望。
-[] 若出若緣:「出」是指脫出、脫離;「緣」是指原因。「若出若緣」大意是指如果因為執持六根律儀住,而使六根能脫出、避免生染著六境的話。+[] 律儀住:
 +[] 隨出隨緣:「出」是指離出、離開;「緣」是指原因。「隨出隨緣」大意是指隨著「執持眼律儀住」這個原因,使得波旬無法趁虛而入而離開。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律儀請參照本卷第1170經。
 +
 +[] 若出若緣:「出」是指脫出、脫離;「緣」是指原因。「若出若緣」大意是指如果因為執持六根律儀住,而使六根能脫出、避免生染著六境的話。
 +
 +[] 不依不怖彼,覆心勿言說:不依止、不惱害、也不畏懼它(波旬、六境染著),如烏龜縮到龜殼般的收攝心念。
 +(Boris:參考資料:
 +不依止的,不惱害其他人,已般涅槃,不會非難任何人。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學習烏龜那樣善於收攝其心,將自己的覺想都藏起來,小心警覺,耐着性子跟它慢慢磨,不讓魔王有機可乘,不依附它,不懼畏它,最終它就會自己氣憤的離去。
 +六塵境界是非常狡猾而兇惡的,「它」隨時在等候著我們出來喪身失命。所以我
 +們要小心警覺,而且要有耐心,慢慢地跟它磨,逐漸把它磨得沒有脾氣。)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S35.199}+  * {ref>S35.199} (莊居士緬甸版經號為240經如烏龜經 ywliu)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310: 行 337:
將收攝六根比喻為「如龜藏六」是佛教中常見的譬喻,例如卷二十二第600經也提到這個譬喻。 將收攝六根比喻為「如龜藏六」是佛教中常見的譬喻,例如卷二十二第600經也提到這個譬喻。
-=====-[30]-(一一六八)@@[0311c27]@@=====+=====(一一六八)@@[0311c27]@@=====
@[0311c27]@如是我聞: @[0311c27]@如是我聞:
行 316: 行 343:
@[0311c27]@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0311c27]@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0311c2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䵃]]-[]-麥著[[四衢道]]-[]-頭,有六壯夫執杖共-[31]-打,[[須臾]]-[]-塵碎,有第七人執杖重[*]打。諸比丘!於意云何?如䵃麥聚,六人共[*]打,七人重[*]打,當極碎不?」+@[0311c2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䵃]]-[]-麥著[[四衢道]]-[]-頭,有六壯夫執杖共打-[1]-[[須臾]]-[]-塵碎,有第七人執杖重打[*]。諸比丘!於意云何?如䵃麥聚,六人共打[*],七人重打[*],當極碎不?」
@[0312a03]@諸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0312a03]@諸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0312a03]@佛告諸比丘:「如是愚癡士夫[[六觸入處]]之所-[1]-搥打。何等為六?謂眼觸入處,常所[*][*]打。耳、鼻、舌、身、意觸入處,常所[*][*]打,-<彼愚癡士夫為六觸入處之所[*][*]打,猶復念求當來世有,如第七人重[*]打令碎。>-+@[0312a03]@佛告諸比丘:「如是愚癡士夫[[六觸入處]]之所搥-[2]-[*]。何等為六?謂眼觸入處,常所搥[*][*]。耳、鼻、舌、身、意觸入處,常所搥[*]打[*],-<[[彼愚癡士夫為六觸入處之所搥[*][*],猶復念求當來世有,如第七人重打[*]令碎]]-[]-。>-
-@[0312a08]@「比丘!-<若言是我,是則[[動搖]];言是我所,是則動搖。未來當有,是則動搖;未來當無,是則動搖。當復有色,是則動搖;當復無色,是則動搖。當復有想,是則動搖;當復無想,是則動搖;當復非有想非無想,是則動搖。動搖故病,動搖故癰,動搖故刺,動搖故著。正觀察動搖故苦者,得不動搖心,多修習住,繫念正知。>-+@[0312a08]@「比丘!-<若言是我,是則[[動搖]]-[]-;言是我所,是則動搖。未來當有,是則動搖;未來當無,是則動搖。當復有色,是則動搖;當復無色,是則動搖。當復有想,是則動搖;當復無想,是則動搖;當復非有想非無想,是則動搖。[[動搖故病,動搖故癰,動搖故刺,動搖故著。正觀察動搖故苦者,得不動搖心,多修習住,繫念正知]]-[]-。>-
-@[0312a15]@「如動搖。如是思量虛誑,有行因-[2]-愛。言我,是則為愛;言我所,是則為愛。言當來有,是則為愛;言當來無,是則為愛。當有色,是則為愛;當無色,是則為愛。當有想,是則為愛;當無想,是則為愛;當非想非非想,是則為愛。愛故為病,愛故為癰,愛故為刺。若善思觀察愛生苦者,當多住離愛心,[[正念正知-[3]-]]-[]-。+@[0312a15]@「如動搖。如是思量[[虛誑]]-[]-[[有行因愛]]-[3]--[]-。言我,是則為愛;言我所,是則為愛。言當來有,是則為愛;言當來無,是則為愛。當有色,是則為愛;當無色,是則為愛。當有想,是則為愛;當無想,是則為愛;當非想非非想,是則為愛。[[愛故為病,愛故為癰,愛故為刺。若善思觀察愛生苦者,當多住離愛心,正念正知]]-[4]--[]-。
-@[0312a22]@「諸比丘!-[4]-過去世時,阿-[5]-修羅興軍與帝釋鬥。時,天帝釋告三十三天:『今日諸天、阿修羅-[6]-苦戰,若諸天勝,阿修羅不如者,當生執阿修羅,縛以五繫,送還天宮。』阿修羅語其眾言:『今阿修羅軍與諸天戰,若阿修羅勝,諸天不如者,當生執帝釋,縛以五繫,還歸阿修羅宮。』當其戰諍,諸天得勝,阿修羅不如。時,三十三天生執-[7]-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縛以五繫,還歸天宮。+@[0312a22]@「諸比丘!過-[5]-去世時,阿修-[6]-羅興軍與帝釋鬪。時,天帝釋告三十三天:『今日諸天、阿修羅共-[7]-戰,若諸天勝,阿修羅不如者,當[[生執]]-[]-阿修羅,縛以五繫,送還天宮。』阿修羅語其眾言:『今阿修羅軍與諸天戰,若阿修羅勝,諸天不如者,當生執帝釋,縛以五繫,還歸阿修羅宮。』當其戰諍,諸天得勝,阿修羅不如。時,三十三天生執毘摩質多羅-[8]-阿修羅王,縛以五繫,還歸天宮。
-@[0312b02]@「爾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身被五繫,置於正法殿上,以種種天五欲樂而娛樂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作是念:『唯阿修羅賢善聰慧,諸天雖善,我今且當還歸阿修羅宮。』作是念時,即自見身被五繫縛,諸天五欲自然化沒。+@[0312b02]@「爾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身被五繫,置於正法殿上,以種種天五欲樂而娛樂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作是念:『唯阿修羅賢善聰慧,諸天雖善,我今且當還歸阿修羅宮。』作是念時,即自見身被五繫縛,諸天五欲自然化沒。
-@[0312b07]@「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復作是念:『諸天賢善,智慧明徹,-[8]-阿修羅雖善,我今且當住此天宮。』作是念時,即自見身五縛得解,諸天五欲自然還出。+@[0312b07]@「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復作是念:『諸天賢善,智慧明徹,阿-[9]-修羅雖善,我今且當住此天宮。』作是念時,即自見身五縛得解,諸天五欲自然還出。
-@[0312b10]@「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乃至有如是微細之縛,魔波旬縛轉細。於是心動搖時,魔即隨縛;心不動搖,魔即隨解。是故,諸比丘!多住不動搖心,正念正-[9]-智,應當學。」+@[0312b10]@「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乃至[[有如是微細之縛,魔波旬縛轉細。於是心動搖時,魔即隨縛;心不動搖,魔即隨解]]-[]-。是故,諸比丘!多住不動搖心,正念正知-[10]-,應當學。」
@[0312b1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312b1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338: 行 365:
====[校勘]==== ====[校勘]====
-[30] S. 35. 207. Yavakalāpi.+[1] 「打」,聖本作「朾」。[*]
-[31] 打=朾【聖】*+[2] 「搥」,宋、元、明三本作「椎」。[*]
-[1] 搥=椎【宋】【元】【明】[>*]+[3] 「愛」,宋、元、明、聖四本作「受」。
-[2] 愛=受【宋】【元】【明】【聖】+[4] 「知」,大正藏原為「智」,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知」。
-[3] 「知」,大正藏原為「智」,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知」。+[5] 「過」,聖本作「近過」。
-[4] (近)+過【聖】+[6] 「修」,宋、元、明、聖四本作「脩」。
-[5] 修=脩【宋】【元】【明】【聖】以下省略+[7] 「共」,大正藏原為「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共」。
-[6] 苦=共【宋】【元】【明】+[8] 「毘摩質多羅」,巴利本作 Vepacitti。
-[7] [毗>毘]摩質多羅Vepacitti.+[9] 「阿」,宋、元、明三本作「諸阿」。
-[8] (諸)+阿【宋】【元】【明】 +[10] 「知」,大正藏原為「智」,今依據聖本改作「知」。
- +
-[9] 智=知【聖】+
====[註解]==== ====[註解]====
-[] 䵃:大麥。「䵃」讀作「礦」。+[] 䵃:大麥。「䵃」讀音同「礦」。 
 + 
 +[] 四衢道:十字路口。「衢」讀音同「渠」。 
 + 
 +[] 須臾:片刻;短時間。 
 + 
 +[] 彼愚癡士夫為六觸入處之所搥打,猶復念求當來世有,如第七人重打令碎: 
 + 
 +[] 動搖:心動 
 + 
 +[] 動搖故病,動搖故癰,動搖故刺,動搖故著。正觀察動搖故苦者,得不動搖心,多修習住,繫念正知: 
 + 
 +[] 虛誑:虛假欺騙。 
 + 
 +[] 有行因愛: 
 + 
 +[] 愛故為病,愛故為癰,愛故為刺。若善思觀察愛生苦者,當多住離愛心,正念正知:
-[] 四衢道:十字路口。「衢」讀音同「渠」。+[] 生執:生擒;俘虜。
-[] 須臾:片刻;短時間。+[] 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名,他的女兒舍脂是天帝釋的第一天后。又譯為「毗摩質多」。
-[] 正念、正知: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 有如是微細之縛,魔波旬縛轉細。於是心動搖時,魔即隨縛;心不動搖,魔即隨解: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S35.207}+  * {ref>S35.207} (莊居士緬甸版經號為248經麥梱經 ywliu)
  *參考[[agama1:增壹阿含經等見品第三十四#八|《增一阿含經》卷26〈等見品34〉第8經]]   *參考[[agama1:增壹阿含經等見品第三十四#八|《增一阿含經》卷26〈等見品34〉第8經]]
行 398: 行 439:
三十三天都能偵測阿修羅王的心念以控制他了,何況欲界最高天的天魔波旬,更能利用人們的心念而將人們控制在欲界中。 三十三天都能偵測阿修羅王的心念以控制他了,何況欲界最高天的天魔波旬,更能利用人們的心念而將人們控制在欲界中。
-=====-[10]-(一一六九)@@[0312b16]@@=====+=====(一一六九)@@[0312b16]@@=====
@[0312b16]@如是我聞: @[0312b16]@如是我聞:
行 404: 行 445:
@[0312b16]@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0312b16]@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0312b1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比丘尼,眼-[11]-色識因緣生,若欲、若貪、若[[昵]]-[]-、若念、若[[決定著]]-[]-處,於彼諸心善自防護。所以者何?此等皆是恐畏之道,有-[12]-礙、有難,此惡人所依,非善人所依,是故應自防護。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譬如田夫有好田苗,其守田者-[13]-懶惰放逸,-[14]-欄牛噉食;愚癡凡夫亦復如是。六觸入處,乃至放逸亦復如是。+@[0312b1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比丘尼,眼識色-[1]-因緣生,若欲、若貪、若[[昵]]-[]-、若念、若[[決定著]]-[]-處,於彼諸心善自防護。所以者何?此等皆是恐畏之道,有礙-[2]-、有難,此惡人所依,非善人所依,是故應自防護。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譬如田夫有好田苗,其守田者懶-[3]-惰放逸,欄-[4]-牛噉食;愚癡凡夫亦復如是。六觸入處,乃至放逸亦復如是。
-@[0312b24]@「若好田-[15]-苗,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欄牛不食-[16]-,設復入田,盡驅令出;所謂若心、若意、若識,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德]]-[]-善自攝護,盡-[17]-心令滅。若好田苗,其守護田者不自放逸,[*]欄牛入境,左手牽鼻,右手執杖,遍身[*]搥打,驅出其田。諸比丘!於意云何?彼牛遭苦痛已,從村至宅,從宅至村,復當如前過食田苗不?」+@[0312b24]@「若好田苗-[5]-,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欄[*]牛不食-[6]-,設復入田,盡驅令出;所謂若心、若意、若識,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德]]善自攝護,盡心-[7]-令滅。若好田苗,其守護田者不自放逸,欄[*]牛入境,左手牽鼻,右手執杖,遍身搥[*]打,驅出其田。諸比丘!於意云何?彼牛遭苦痛已,從村至宅,從宅至村,復當如前過食田苗不?」
@[0312c02]@答言:「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憶先入田遭捶杖苦故。」 @[0312c02]@答言:「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憶先入田遭捶杖苦故。」
-@[0312c04]@「如是,比丘!若心、若意、若識,多聞聖弟子於六觸入處極生厭離、恐怖,內心安住,制令一意。諸比丘!過去世時,有王聞未曾有好彈琴聲,極生愛樂,耽湎-[18]-染著,問諸大臣:『此何等聲?甚可愛樂!』大臣答言:『此是琴聲。』-[19]-語大臣:『取彼聲來。』大臣受教,即往取琴來,白言:『大王!此是琴作好聲者。』王語大臣:『我不用琴,取其先聞可愛樂聲來。』大臣答言:『如此之琴,有眾多種具,謂有柄、有槽、有麗、有-[20]-絃、有-[21]-皮,[[巧方便人彈之]],得眾具因緣乃成音聲,非不得眾具而有音聲,前所聞聲,久已過去,轉亦盡滅,不可持來。』+@[0312c04]@「如是,比丘!若心、若意、若識,多聞聖弟子於六觸入處極生[[厭離]]-[]-、恐怖,內心安住,制令一意。諸比丘!過去世時,有王聞未曾有好彈琴聲,極生愛樂,[[耽湎]]-[]--[8]-著,問諸大臣:『此何等聲?甚可愛樂!』大臣答言:『此是琴聲。』王-[9]-語大臣:『取彼聲來。』大臣受教,即往取琴來,白言:『大王!此是琴作好聲者。』王語大臣:『我不用琴,取其先聞可愛樂聲來。』大臣答言:『如此之琴,有眾多種具,謂有柄、有槽、有麗、有絃-[10]-、有技-[11]-,[[巧方便人彈之]]-[]-,得眾具因緣乃成音聲,非不得眾具而有音聲,前所聞聲,久已過去,轉亦盡滅,不可持來。』
-@[0312c16]@「爾時,大王作-[22]-是念言:『咄!何用此虛偽物為?世間琴者是虛偽物,而令世人耽湎-[23]-染著;汝今持去,片片-[24]-析破,棄於十方。』大臣受教,[*]析為百分,棄於處-[25]-處。如是,比丘!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諸法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而便說言:『是我、我所』,彼於異時,一切悉無。諸比丘!應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實觀察。」+@[0312c16]@「爾時,大王作如是-[12]-言:『咄!何用此虛偽物為?世間琴者是虛偽物,而令世人耽湎深-[13]-著;汝今持去,片片析-[14]-破,棄於十方。』大臣受教,析[*]為百分,棄於處-[15]-處。如是,比丘!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諸法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而便說言:『是我、我所』,彼於異時,一切悉無。諸比丘!應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實觀察。」
@[0312c2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312c2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418: 行 459:
====[校勘]==== ====[校勘]====
-[10] S. 35. 205. Vīṇā.+[1] 「識色」,大正藏原為「色識」,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識色」。
-[11] 色識=識色【宋】【元】【明】【聖】+[2] 「礙」,聖本作「閡」。
-[12] 礙=閡【聖】+[3] 「懶」,聖本作「瀨」。
-[13] 懶=瀨【聖】+[4] 「欄」,聖本作「闌」。[*]
-[14] 欄=闌【聖】*+[5] 「苗」,聖本作「園」。
-[15] 苗=園【聖】+[6] 「食」,大正藏原為「暴」,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食」。
-[16] 「食」,大正藏原為「暴」,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食」。+[7] 「心」,宋本作「止」,元、明二本作「上」,聖本作「正」。
-[17] 心=止【宋】,=上【元】【明】,=正【聖】+[8] 「深」,大正藏原為「染」,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深」。
-[18] 染=深【宋】【元】【明】【聖】+[9] 大正藏無「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9] (王)+語【宋】【元】【明】+[10] 「絃」,聖本作「戾」。
-[20] 絃=戾【聖】+[11] 「技」,大正藏原為「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技」。
-[21] 皮=技【宋】【元】【明】+[12]「如是」,大正藏原為「是念」,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如是」。
-[22] 是念=如是【宋】【元】【明】【聖】+[13] 「深」,大正藏原為「染」,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深」。
-[23] 染=深【宋】【聖】+[14] 「析」,聖本作「折」。[*]
-[24] 析=折【聖】* +[15] 聖本無「處」字。
- +
-[25] 〔處〕-【聖】+
====[註解]==== ====[註解]====
-[] 昵:同「暱」,親近、親愛的意思。+[] 昵:同「暱」,親近、親愛的意思。 
 + 
 +[] 決定著:必定執著;極具吸引力的事物。
-[] 決定著:必定執著;極具吸引力的事物。+[] 厭離:捨棄。
-[] 五欲功德: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的作用。+[] 耽湎:沈溺;沈迷。
[] 巧方便人彈之:有善巧方法(良好技術)的人彈它。 [] 巧方便人彈之:有善巧方法(良好技術)的人彈它。
 +
 +[] 有為:有造作的;因緣而生的。「為」是「造作」的意思。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S35.205}+  * {ref>S35.205} (莊居士緬甸版經號為246經如琵琶琴經 ywliu)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469: 行 512:
在《中阿含經》卷二十五〈因品4〉第102經念經對本經的守田者(牧牛兒)的譬喻有更深入的、次第的修行上的解說。 在《中阿含經》卷二十五〈因品4〉第102經念經對本經的守田者(牧牛兒)的譬喻有更深入的、次第的修行上的解說。
-=====-[26]-(一一七〇)@@[0312c24]@@=====+=====(一一七〇)@@[0312c24]@@=====
@[0312c24]@如是我聞: @[0312c24]@如是我聞:
行 475: 行 518:
@[0312c24]@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0312c24]@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0312c2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癩病人,四體瘡壞,入茅荻中,為諸刺葉針刺所傷,倍增苦痛;如是愚癡凡夫六觸入處受諸苦痛亦復如是。如彼癩人,為草葉針刺所傷,膿血流出;如是-[27]-愚癡凡夫,其性弊暴,六觸入處所觸則起瞋恚,惡聲流出,如彼癩人。所以者何?愚癡無聞凡夫心如癩瘡。+@[0312c2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癩病人,四體瘡壞,入[[茅荻]]-[]-中,為諸刺葉針刺所傷,倍增苦痛;如是愚癡凡夫六觸入處受諸苦痛亦復如是。如彼癩人,為草葉針刺所傷,膿血流出;如是愚-[1]-癡凡夫,其性[[弊暴]],六觸入處所觸則起瞋恚,惡聲流出,如彼癩人。所以者何?愚癡無聞凡夫心如癩瘡。
-@[0313a02]@「我今當說律儀、不律儀。云何律儀?-{不律儀}--<云何不律儀?愚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於[[可念]]-[]-色而起貪著,不可念色而起瞋恚,於彼[[次第]]-[]-隨生眾多覺想相續,不見過患;復見過患,不能除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比丘!是名不律儀。>--{律儀}--<云何律儀?多聞聖弟子若眼見色,於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眾多覺想相續住,見色過患;見過患已,能捨離。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律儀。>-」+@[0313a02]@「我今當說[[律儀]]、不律儀。云何律儀?-{不律儀}--<云何不律儀?愚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於[[可念]]-[]-色而起貪著,不可念色而起瞋恚,[[於彼次第隨生眾多覺想相續,不見過患]]-[]-;復見過患,不能除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比丘!是名不律儀。>--{律儀}--<云何律儀?多聞聖弟子若眼見色,於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眾多覺想相續住,見色過患;見過患已,能捨離。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律儀。>-」
@[0313a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313a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483: 行 526:
====[校勘]==== ====[校勘]====
-[26] S. 35. 206. (3-4) +[1] 「愚」,聖本作「膿」。
- +
-[27] 愚=膿【聖】+
====[註解]==== ====[註解]====
-[] 可念:可愛的。+[] 茅荻:茅草蘆荻一類的植物,上有尖刺或絨毛,會刺激皮膚造成腫痛痕癢。
-[] 次第:指過程、順序。+[] 可念:可愛的。 
 + 
 +[] 於彼次第隨生眾多覺想相續,不見過患: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43.08}+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一一七一|《雜阿含經》卷四十三第1171經]]。
  * {ref>Ze38.08}   * {ref>Ze38.08}
-  * {ref>S35.206}+  * {ref>S35.206} (莊居士緬甸版經號為247經如六種生物經 ywliu) 
 + 
 +(1171經和中阿含力品38第8經兩經內容似乎比較像參考經典,不像對應經典?? ywliu)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1]-(一一七一)@@[0313a14]@@=====+=====(一一七一)@@[0313a14]@@=====
@[0313a14]@如是我聞: @[0313a14]@如是我聞:
行 509: 行 554:
@[0313a14]@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0313a14]@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0313a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遊空宅中,得六種眾生。一者得狗,即執其狗,繫著一處。次得其鳥,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羅]]-[2]--[]-,次得獼猴。得斯眾生,悉縛一處。其狗者,樂欲入村。其鳥者,常欲飛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樂向塚間。失收摩羅者,長欲入海。獼猴者,欲入山林。此六眾生悉繫一處,所樂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處,各各不相樂於他處;而繫縛故,-[3]-各用其力,向所樂方,而不能脫。+@[0313a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遊空宅中,得六種眾生。一者得狗,即執其狗,繫著一處。次得其鳥,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羅]]-[1]--[]-,次得獼猴。得斯眾生,悉縛一處。其狗者,樂欲入村。其鳥者,常欲飛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樂向塚間。失收摩羅者,長欲入海。獼猴者,欲入山林。[[此六眾生悉繫一處,所樂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處,各各不相樂於他處;而繫縛故,各各-[2]-用其力,向所樂方,而不能脫]]-[]-
-@[0313a24]@「-{六根各各自求所樂境界}-如是六根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4]-樂餘境界。眼根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厭。耳根常求可意之聲,不可意聲則生其厭。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則生其厭。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則生其厭。身根常求可意之觸,不可意觸則生其厭。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則生其厭。此六種根種種行處,種種境界,各各不求異根境界。此六種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隨覺]]-[]-境界。如彼士夫繫六眾生於其堅柱,正出用力隨意而去,往反疲極,以繩繫故,終依於柱。+@[0313a24]@「-{六根各各自求所樂境界}-如是六根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樂-[3]-餘境界。眼根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厭。耳根常求可意之聲,不可意聲則生其厭。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則生其厭。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則生其厭。身根常求可意之觸,不可意觸則生其厭。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則生其厭。此六種根種種行處,種種境界,各各不求異根境界。[[此六種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隨覺境界]]-[]-。如彼士夫繫六眾生於其堅柱,正出用力隨意而去,往反疲極,以繩繫故,終依於柱。
@[0313b06]@「諸比丘!我說此譬,欲為汝等顯示其義。六眾生者,譬猶六根;堅柱者,譬身念處。若善修習身念處,有念、不念色,見可愛色則不生著,不可愛色則不生厭;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於可意法則不求欲,不可意法則不生厭。是故,比丘!當勤修習,多住身念處。」 @[0313b06]@「諸比丘!我說此譬,欲為汝等顯示其義。六眾生者,譬猶六根;堅柱者,譬身念處。若善修習身念處,有念、不念色,見可愛色則不生著,不可愛色則不生厭;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於可意法則不求欲,不可意法則不生厭。是故,比丘!當勤修習,多住身念處。」
行 519: 行 564:
====[校勘]==== ====[校勘]====
-[1] S. 35. 206. Chapāṇā. (5-8)+[1] 「失收摩羅」,巴利本作 Suṃsumāra。
-[2] 「失收摩羅」,巴利本作 Suṃsumāra。+[2] 大正藏無「各」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 各+(各)【宋】【元】【明】 +[3] 「樂」,聖本作「能」。
- +
-[4] 樂=能【聖】+
====[註解]==== ====[註解]====
-[] 失收摩羅:鱷魚。+[] 失收摩羅:鱷魚。 
 + 
 +[] 此六眾生悉繫一處,所樂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處,各各不相樂於他處;而繫縛故,各各用其力,向所樂方,而不能脫:這六種動物被綁在一起,因為各自喜好不同,也不樂於和其他動物相處,於是都努力的往自己想去的方向用力掙脫,但卻因為被綁住而跑不掉。 
 + 
 +[] 此六種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隨覺境界:「隨覺」即[[隨順開覺]],也就是依著次第、照著順序而覺悟、醒悟的意思。 
 +(Boris:隨覺境界:常求可意之境界,對不可意的境界生厭。站上目前隨覺的解釋如上,這是下一句的”如彼士夫…”的”如”解釋為”就好像” 。但是覺得應該是”如果”的意思。也就是最後這句”如彼士夫”不是在形容上一句,而是前面是不好的情況,如果能像後面這一句這樣,才是好的。所以隨覺境界的意思比較像是前一段描述的重點:六根都只追求自己可意的境界,例如眼根不會去追求耳聲的可意境界,每個人各有特別的喜好,是相對應的根比起他根特別有力的結果,如音樂是最喜歡的嗜好的人的耳根一定強於其他五根。)
-[二] 隨覺:即[[隨順開覺]],也就是依著次第、照著順序而覺悟、醒悟的意思。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43.07}+  *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051.htm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六處相應35〉第247經如六種生物經。]] (註:與上一經中對應之206經六生物應是同一經,元亨寺版和莊居士緬甸版經號不同。 ywliu)
  * {ref>Ze38.08}   * {ref>Ze38.08}
-  * {ref>S35.206}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555: 行 600: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CBETA, T01, no. 26, p. 555, a11-a24)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CBETA, T01, no. 26, p. 555, a11-a24)
 +
 +(**「 每隻動物都試著向不同的方向逃跑。最強壯的一隻會拖著其他隻一起,直到牠累了,那時另一隻就會取代牠,拖著其他隻向著另一個方向。 」經文以及其他對應經典中看來似乎都是同時間六個方向在拉扯,沒有一隻接一隻、一隻取代一隻的意思?? ywliu)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行 560: 行 607:
[[研討:日常生活中身念住的實修法]] [[研討:日常生活中身念住的實修法]]
-=====-[5]-(一一七二)@@[0313b14]@@=====+=====(一一七二)@@[0313b14]@@=====
@[0313b14]@如是我聞: @[0313b14]@如是我聞:
行 566: 行 613:
@[0313b14]@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0313b14]@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0313b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四-[6]-蚖蛇,凶惡毒虐,盛一篋中。時,有士夫聰明不愚,有智慧,求樂厭苦,求生厭死。時,有一士夫語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篋盛毒蛇,摩拭洗浴,恩親養食,[[出內以時]]-[]-。若四毒蛇[[脫]]有惱者,或能殺汝,或令近死,汝當防護。』爾時,士夫恐怖馳走。『忽有五[[怨]]-[]-,拔刀隨逐,要求欲殺,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及五-[7]-拔刀怨,驅馳而走。+@[0313b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四[[虺-[1]-蛇]]-[]-,凶惡毒虐,盛一[[篋]]-[]-中。時,有士夫聰明不愚,有智慧,求樂厭苦,求生厭死。時,有一士夫語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篋盛毒蛇,摩拭洗浴,恩親養食,[[出內以時]]-[]-。若四毒蛇[[脫]]-[]-有惱者,或能殺汝,或令近死,汝當防護。』爾時,士夫恐怖馳走。『忽有五[[怨]]-[]-,拔刀隨逐,要求欲殺,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2]-,驅馳而走。
@[0313b23]@「人復語言:『士夫!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怨及內六賊,恐怖馳走,還入空村,見彼空舍,危朽腐毀,有諸惡物,捉皆危脆,無有堅固。 @[0313b23]@「人復語言:『士夫!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怨及內六賊,恐怖馳走,還入空村,見彼空舍,危朽腐毀,有諸惡物,捉皆危脆,無有堅固。
-@[0313b27]@「人復語言:『士夫!是空聚落當有-[8]-群賊,來必-[9]--[10]-害汝。』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賊、內六惡賊、空村群賊,而復馳走。忽爾道路臨一大河,其水浚急,但見此岸有諸怖畏,而見彼岸安隱快樂,清涼無畏,無橋船可-[11]-渡得至彼岸,作是思惟:『我取諸草木,縛束成栰,[[手足]]-[]-方便,[*]渡至彼岸。』作是念已,即拾草木,依於岸傍,縛束成栰,手足方便,截流橫[*]渡。+@[0313b27]@「人復語言:『士夫!是空聚落當有群-[3]-賊,來必掩-[4]--[5]-汝。』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賊、內六惡賊、空村群賊,而復馳走。忽爾道路臨一大河,其水浚急,但見此岸有諸怖畏,而見彼岸安隱快樂,清涼無畏,無橋船可渡-[6]-得至彼岸,作是思惟:『我取諸草木,縛束成[[]]-[]-,[[手足方便]]-[]-,渡[*]至彼岸。』作是念已,即拾草木,依於岸傍,縛束成栰,手足方便,截流橫渡[*]
-@[0313c06]@「如是士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內惡賊,復得脫於空村群賊,[*]渡於浚流,離於此岸種種怖畏,得至彼岸安隱快樂。我說此譬,當解其義。比丘!篋者,譬此身色麁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穢食長養,沐浴衣服,無常變壞危脆之法。毒蛇者,譬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地界若諍,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風諍亦復如是。五拔刀怨者,譬五受陰。六內賊者,譬六愛喜。空村者,譬六內入。善男子!觀察眼入處,是無常變壞,執持眼者,亦是無常虛偽之法;耳、鼻、舌、身、意入處亦復如是。空村群賊者,譬外六入處。眼為可意、不可意色所害;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為可意、不可意法所害。浚流者,譬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河者,譬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此岸多恐怖者,譬[[有身]]。彼岸清涼安樂者,譬[[無餘涅槃]]。栰者,譬八正道。手足方便截流[*]渡者,譬精進勇猛到彼岸。婆羅門住處者,譬如來、應、等正覺。+@[0313c06]@「如是士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內惡賊,復得脫於空村群賊,渡[*][[浚流]]-[]-,離於此岸種種怖畏,得至彼岸安隱快樂。我說此譬,當解其義。比丘!篋者,譬此身色麁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穢食長養,沐浴衣服,無常變壞危脆之法。毒蛇者,譬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地界若[[]]-[]-,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風諍亦復如是。五拔刀怨者,譬[[五受陰]]-[]-。六內賊者,譬[[六愛喜]]-[]-。空村者,譬[[六內入]]-[]-。善男子!觀察眼入處,是無常變壞,執持眼者,亦是無常虛偽之法;耳、鼻、舌、身、意入處亦復如是。空村群賊者,譬[[外六入處]]-[]-。眼為可意、不可意色所害;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為可意、不可意法所害。浚流者,譬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河者,譬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此岸多恐怖者,譬[[有身]]。彼岸清涼安樂者,譬[[無餘涅槃]]-[]-。栰者,譬[[八正道]]-[]-。手足方便截流渡[*]者,譬精進勇猛到彼岸。婆羅門住處者,譬如來、應、等正覺。
-@[0313c25]@「如是,比丘!大師慈悲,安慰弟子,為其所作;我今已作,汝今亦當作其所作,於空閑樹下,房舍清淨,敷草為座,露地、塚間,遠離邊坐,精勤禪思,慎莫放逸,令後悔恨,此則是我教授之法。」+@[0313c25]@「如是,比丘!大師慈悲,安慰弟子,為其所作;我今已作,汝今亦當作其所作,於空閑樹下,房舍清淨,敷草為座,[[露地]]-[]-、[[塚間]]-[]-,遠離邊坐,精勤禪思,慎莫放逸,令後悔恨,此則是我教授之法。」
@[0313c2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313c2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580: 行 627:
====[校勘]==== ====[校勘]====
-[5] S. 35. 197. Āsīvisa.+[1] 「虺」,大正藏原為「蚖」,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虺」。
-[6] 蚖=虺【宋】【元】【明】【聖】+[2] 「拔刀怨」,聖本作「怨拔刀」。
-[7] 拔刀怨=怨拔刀【聖】+[3] 「群」,聖本作「六」。
-[8] 群=六【聖】+[4] 「掩」,大正藏原為「奄」,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掩」。
-[9] 奄=掩【元】【明】+[5] 「害」,宋、元、明三本作「虐」。
-[10] 害=虐【宋】【元】【明】+[6] 「渡」,宋、元、明、聖四本作「度」。[*]
-[11] 渡=度【宋】【元】【明】【聖】*+====[註解]====
 +[] 虺蛇:一種毒蛇,也稱為「蝮蛇」。「虺」讀音同「毀」。
-====[註解]====+[] 篋:放東西的箱子。「篋」讀音同「切」。
-[] 出內以時:按照固定的時間出入。+[] 出內以時:按照固定的時間出入。
-[] 怨:怨家;仇人。+[] 脫:倘若。
-[] 手足:指手腳行動。+[] 怨:怨家;仇人。
-[] 欲流:感官之欲的煩惱。「流」是以洪流比喻能讓人流轉生死的煩惱。+[] 栰:同「筏」,用竹、木等材料,平擺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
-[] 有流:生命的存在的煩惱。「有」即十二因緣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手足方便:指手腳同時努力。
-[] 見流:邪見的煩惱。+[] 浚流:深的水流。「浚」是深的意思,讀音同「俊」。按:可參考《雜阿含經》卷四十三第1172經:「浚流者,譬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 無明流:無明的煩惱。+[] 諍:損害。 
 +(Boris:「諍」在佛典中有二義,其一指煩惱,為梵文 ran!a 之意譯,有時也包含有「觸動、損害、隨增」諸意。) 
 + 
 +[] 五受陰: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有執著的五陰,又稱為「五受陰」。參見卷二第55、58經。又譯為「五盛陰」、「五取蘊」。 
 + 
 +[] 六愛喜:「愛喜」是貪愛的意思。六愛喜為色、聲、香、味、觸、法,這六者為產生煩惱的根源。 
 + 
 +[] 六內入:指「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即「六根」,另譯為六入處、內六入、內六入處。 
 + 
 +[] 外六入處:色、聲、香、味、觸、法。因為與眼、耳、鼻、舌、身、意內六入處相對,而稱為外六入處。又稱為六外入處、六境、六塵。 
 + 
 +[] 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感官之欲的煩惱,「流」是以洪流比喻能讓人流轉生死的煩惱、生命的存在的煩惱,「有」即十二因緣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邪見的煩惱、邪見的煩惱。  
 + 
 +[] 欲愛、色愛、無色愛:欲界眾生(感官之欲)的渴愛、(斷除淫欲的)色界眾生的渴愛、(斷除淫欲與物質欲的)無色界眾生的渴愛。
[] 無餘涅槃:完全斷絕煩惱、生死。 [] 無餘涅槃:完全斷絕煩惱、生死。
 +
 +[] 八正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1)正見、(2)正志、(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
 +
 +[] 露地:戶外沒有遮蔽物的地方。
 +
 +[] 塚間:墳場。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e31.06} +  * [[agama1:增壹阿含經增上品第三十一#六|《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三〈增上品31〉第6經]]。 
-  * {ref>S35.197}+  * {ref>S35.197} (莊居士緬甸版為238經如毒蛇經。 ywliu)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本經以生動的比喻,說明身受四大、五蘊、六愛喜、外六入處的逼迫,八正道就像筏,能幫助我們從恐怖的此岸 (有身) 渡過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欲愛、色愛、無色愛之河 (超脫三界),到達安隱快樂的彼岸 (無餘涅槃)。+本經以生動的比喻,說明身受四大、五陰、六愛喜、外六入處的逼迫,八正道就像筏,能幫助我們從恐怖的此岸 (有身) 渡過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欲愛、色愛、無色愛之河 (超脫三界),到達安隱快樂的彼岸 (無餘涅槃)。
-=====-[1]-(一一七三)@@[0314a02]@@=====+=====(一一七三)@@[0314a02]@@=====
@[0314a02]@如是我聞: @[0314a02]@如是我聞:
行 628: 行 695:
@[0314a02]@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0314a02]@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0314a0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見五欲猶如火坑。如是觀察五欲已,於五欲貪、欲愛、欲念、欲著不永覆心,知其欲心行處、住處,而自防閉;行處、住處逆防閉已,隨其行處、住處,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0314a0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見五欲猶如火坑。如是觀察五欲已,於五欲貪、欲愛、欲念、欲著不永覆心,知其欲心[[行處、住處]]-[]-,而自防閉;行處、住處[[逆]]-[]-防閉已,隨其行處、住處,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
-@[0314a08]@「云何名為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多聞聖弟子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0314a08]@「云何名為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多聞聖弟子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
-@[0314a13]@「云何多聞聖弟子見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永覆心?譬如近一聚落,邊有深坑,滿中盛火,無有煙焰。時,有士夫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惡死。彼作是念:『此有火坑,滿中盛火,我-[2]-若墮中,必死無疑。』於彼生遠、思遠、欲遠。如是多聞聖弟子見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永覆心;若行處、住處[[逆防逆知]]-[]-,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0314a13]@「云何多聞聖弟子見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永覆心?譬如近一聚落,邊有深坑,滿中盛火,無有煙焰。時,有士夫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惡死。彼作是念:『此有火坑,滿中盛火,我若-[1]-墮中,必死無疑。』於彼生遠、思遠、欲遠。如是多聞聖弟子見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永覆心;若行處、住處[[逆防逆知]]-[]-,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
-@[0314a21]@「譬如聚落邊有-[3]-㮈林,多諸棘刺,時,有士夫入於林中,-[4]-[[有所營作]]-[]-。入林中已,前後左右上下盡有棘刺。爾時,士夫正念而行、正念來去、正念明目、正念端視、正念屈身。所以者何?莫令利刺傷壞身故。多聞聖弟子亦復如是,若依聚落城邑而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善執其心,正念安住、正念而行、正念明目、正念觀察。所以者何?莫-[5]-令利刺傷聖法、律。+@[0314a21]@「譬如聚落邊有柰-[2]-林,多諸棘刺,時,有士夫入於林中,[[有所-[3]-營作]]-[]-。入林中已,前後左右上下盡有棘刺。爾時,士夫正念而行、正念來去、正念明目、正念端視、正念屈身。所以者何?莫令利刺傷壞身故。多聞聖弟子亦復如是,若依聚落城邑而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善執其心,正念安住、正念而行、正念明目、正念觀察。所以者何?莫令-[4]-利刺傷聖法、律。
-@[0314b01]@「云何利刺傷聖法、律?謂可意愛念之色,是名利刺傷聖法、律。云何是可意愛念之色傷聖法、律?謂五欲功德,眼識色生愛念,長養欲樂;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生愛念,長養欲樂,是名可愛念色傷聖法、律;是名多聞聖弟子所行處、所住處逆防逆知,乃至不令世間貪、憂、不善-[6]-法以漏其心。+@[0314b01]@「云何利刺傷聖法、律?謂可意愛念之色,是名利刺傷聖法、律。云何是可意愛念之色傷聖法、律?謂[[五欲功德]],眼識色生愛念,長養欲樂;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生愛念,長養欲樂,是名可愛念色傷聖法、律;是名多聞聖弟子所行處、所住處[[逆防逆知]],乃至不令世間貪、憂、不善法-[5]-以漏其心。
-@[0314b08]@「或時多聞聖弟子-[7]-生於正念,生惡不善覺,長養欲、長養恚、長養癡,是鈍根;多聞聖弟子雖起集滅,以欲覆心。譬如鐵丸,燒令極熱,以少水灑,尋即乾消,如是多聞聖弟子鈍根生念,尋滅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行,如是住。若王、大臣若親往詣其所,請以俸祿,語言:『男子!何用剃髮,執持瓦器,身著袈裟,家家乞食為?不如安慰服五欲樂,[[行施]]-[]-作福。』云何?比丘!多聞聖弟子,國王、大臣、諸親[[檀越]]-[]-請以俸祿,彼當還戒、退減以不?」+@[0314b08]@「或時多聞聖弟子失-[6]-於正念,生惡不善覺,長養欲、長養恚、長養癡,是鈍根;多聞聖弟子雖起集滅,以欲覆心。譬如鐵丸,燒令極熱,以少水灑,尋即乾消,如是多聞聖弟子鈍根生念,尋滅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行,如是住。若王、大臣若親往詣其所,請以俸祿,語言:『男子!何用剃髮,執持瓦器,身著袈裟,家家乞食為?不如安慰服五欲樂,[[行施]]作福。』云何?比丘!多聞聖弟子,國王、大臣、諸親[[檀越]]-[]-請以俸祿,彼當還戒、退減以不?」
-@[0314b18]@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故,見火坑,譬五欲,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永覆心,行處、住處逆防逆知,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若復為國王、大臣、親族請以俸祿,還戒、退減,[[無有是處]]-[]-。」+@[0314b18]@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故,見火坑,譬五欲,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永覆心,行處、住處逆防逆知,乃至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若復為國王、大臣、親族請以俸祿,還戒、退減,[[無有是處]]-[]-。」
-@[0314b23]@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彼多聞聖弟子其心長夜[[臨趣、流注、浚-[8]-]]-[]-,向於遠離,-[9]-向於離欲,而於涅槃,寂靜捨離,樂於涅槃;於有漏處,寂滅清涼。若為國王、長者、親族所請,還戒、退減者,無有是處,餘得大苦。譬如恒河,長夜臨趣、流注、浚輸東方,多眾斷截,欲令臨趣、流注、浚[*]輸西方,寧能得不?」+@[0314b23]@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彼多聞聖弟子其心長夜[[臨趣、流注、浚輸]]-[7]--[]-,向於遠離,向-[8]-於離欲,而於涅槃,寂靜捨離,樂於涅槃;於[[有漏]]處,[[寂滅]]-[]-清涼。若為國王、長者、親族所請,還戒、退減者,無有是處,餘得大苦。譬如恒河,長夜臨趣、流注、浚輸[*]東方,多眾斷截,欲令臨趣、流注、浚輸[*]西方,寧能得不?」
-@[0314c01]@答言:「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恒水]]-[]-長夜流注東方,欲令西流,未而可得,彼諸大眾徒辛苦耳。如是多聞聖弟子長夜臨趣、流注、浚[*]輸,向於遠離,乃至欲令退減,無有是處,徒辛苦耳。」+@[0314c01]@答言:「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恒水長夜流注東方,欲令西流,未而可得,彼諸大眾徒辛苦耳。如是多聞聖弟子長夜臨趣、流注、浚輸[*],向於遠離,乃至欲令退減,無有是處,徒辛苦耳。」
@[0314c0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314c0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650: 行 717:
====[校勘]==== ====[校勘]====
-[1] S. 35. 203. Dukkhadhammā.+[1]「若」,聖本作「復」。
-[2] 若=復【聖】+[2] 「柰」,大正藏原為「㮈」,聖本作「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柰」。
-[3] 㮈=柰【宋】【元】【明】,=榛【聖】+[3] 「有所」,明本作「所有」。
-[4] 有所=所有【明】+[4] 「令」,聖本作「大」。
-[5] 令=大【聖】+[5]「法」,聖本作「不法」。
-[6] (不)+法【聖】+[6] 「失」,大正藏原為「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失」。
-[7] 生=失【宋】【元】【明】+[7] 「輸」,聖本作「輪」。[*]
-[8] 輸=輪【聖】[>*]+[8] 「向」,聖本作「欲」。
-[9] 向=欲【聖】 
====[註解]==== ====[註解]====
-[] 逆防逆知:「逆」是預先的意思。逆防逆知是指預先知道而能預防。+[] 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 
 + 
 +[] 行處、住處:「行處」指感官的所緣(對象),例如眼根緣色、耳根緣聲。(?) 
 + 
 +[] 逆:預先。 
 + 
 +[] 不漏其心:指心不染著於貪、憂、惡不善法。 
 + 
 +[] 苦聖諦:聖者所證的苦的真理;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會(遇見仇人)是苦、愛別離(和所愛的離別)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簡言之五受陰是苦;無常即是苦,會受到逼迫因此是苦。 
 + 
 +[] 苦集:苦的起因;苦是由於無明(沒有智慧)、貪愛等因緣而來。 
 + 
 +[] 苦滅:苦的止息,即煩惱熄滅的涅槃。 
 + 
 +[] 苦滅道跡:可以滅苦的解脫之道,即「八正道」,「道跡」是途徑的意思。
-[] 有所營作:有事情要辦。+[] 逆防逆知:「逆」是預先的意思。逆防逆知是指預先知道而能預防。
-[] 行施:布施。+[] 有所營作:有事情要辦。
-[] 檀越:為音譯,義譯為「施主」,施與僧眾衣食等的人。+[] 檀越:為音譯,義譯為「施主」,施與僧眾衣食等的人。
-[] 無有是處:沒有這樣的情形。+[] 無有是處:沒有這樣的情形。
-[] 臨趣、流注、浚輸:同義於「順趣、流注、浚輸」。??+[] 臨趣、流注、浚輸:傾注、匯流、導向。 (同義於「順趣、流注、浚輸」。?)
-[] 恒水:恆河。+[] 寂滅:滅除(煩惱與生死)。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S35.203}+  * {ref>S35.203} (莊居士緬甸版經號為244經 ywliu)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693: 行 773:
本經說明佛弟子如實知四聖諦,觀察五欲如同火坑,因此不貪愛五欲,而能夠防避五欲,寂靜捨離,趣向涅槃。 本經說明佛弟子如實知四聖諦,觀察五欲如同火坑,因此不貪愛五欲,而能夠防避五欲,寂靜捨離,趣向涅槃。
-=====-[10]-(一一七四)@@[0314c07]@@=====+=====(一一七四)@@[0314c07]@@=====
@[0314c07]@如是我聞: @[0314c07]@如是我聞:
-@[0314c07]@一時,佛住阿毘闍[[恒水]]邊。時,有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11]-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於上增修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0314c07]@一時,佛住阿毘闍[[恒水]]-[]-邊。時,有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1]-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於上增修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314c13]@爾時,世尊觀-[12]-察水,見恒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語彼比丘:「汝見此恒水中大樹-[13]-流不?」+@[0314c13]@爾時,世尊觀察恒-[2]-水,見恒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語彼比丘:「汝見此恒水中大樹流-[3]-不?」
@[0314c15]@答言:「已見,世尊!」 @[0314c15]@答言:「已見,世尊!」
-@[0314c16]@佛告比丘:「此大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14]-[[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15]-大海不?」+@[0314c16]@佛告比丘:「此大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4]--[]-,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至-[5]-大海不?」
-@[0314c19]@比丘白佛:「-[16]-如是,世尊!」+@[0314c19]@比丘白佛言-[6]-:「如是,世尊!」
-@[0314c20]@佛言:「比丘亦復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17]-敗,-[18]-臨趣、流注、浚[*]輸涅槃。」+@[0314c20]@佛言:「比丘亦復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7]-,臨-[8]-趣、流注、浚輸[*]涅槃。」
-@[0314c23]@比丘白佛:「云何此岸?云何彼岸?云何沈沒?云何洲渚?云何[*][ []>]澓?云何人取?云何非人取?云何腐敗?善哉,世尊!為我廣說,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0314c23]@比丘白佛:「云何此岸?云何彼岸?云何沈沒?云何洲渚?云何洄澓[*]?云何人取?云何[[非人取]]-[]-?云何腐敗?善哉,世尊!為我廣說,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0314c28]@佛告比丘:「此岸者,謂-[19]-內六入處。彼岸者,謂六外入處。人取者,猶如有一習近[[俗人]]及出家者,若喜、若憂、若苦、若樂,彼彼所作,悉與共同,始終相隨,是名人取。非人取者,猶如有人願修梵行,我今持戒、苦行、修諸梵行,當生在處,在處天上,是非人取。[*]洄澓者,猶如有一還戒退轉。腐敗者,犯戒行惡不善法,-[1]-腐敗寡聞,猶莠[[]]-[]-、[[吹貝]]-[]-之聲,非沙門為沙門像,非梵行為梵行像。如是,比丘!是名不著此彼岸,乃至浚[*]輸涅槃。」+@[0314c28]@佛告比丘:「此岸者,謂[[內-[9]-六入處]]-[]-。彼岸者,謂[[六外入處]]。人取者,猶如有一習近[[俗人]]及出家者,若喜、若憂、若苦、若樂,彼彼所作,悉與共同,始終相隨,是名人取。非人取者,猶如有人願修梵行,我今持戒、苦行、修諸梵行,當生在處,在處天上,是非人取。洄澓[*]者,猶如有一還戒退轉。腐敗者,犯戒行惡不善法,腐-[10]-敗寡聞,猶[[莠稗]]-[]-、[[吹貝]]-[]-之聲,非沙門為沙門像,非梵行為梵行像。如是,比丘!是名不著此彼岸,乃至浚輸[*]涅槃。」
@[0315a08]@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0315a08]@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行 717: 行 797:
@[0315a10]@時,彼比丘獨一靜處,思惟佛所說水流大樹經教,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 @[0315a10]@時,彼比丘獨一靜處,思惟佛所說水流大樹經教,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
-@[0315a11]@時,有牧牛人,名難屠-[2]-,去佛不遠,執杖牧牛。比丘去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於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今堪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沒,不閡洲渚,非人所取,不非人取,不入[*]洄澓,亦不腐敗,我得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不?」+@[0315a11]@時,有牧牛人,名難屠-[11]-,去佛不遠,執杖牧牛。比丘去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於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今堪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沒,不閡洲渚,非人所取,不非人取,不入洄澓[*],亦不腐敗,我得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不?」
@[0315a17]@佛告牧牛者:「汝送牛還主不?」 @[0315a17]@佛告牧牛者:「汝送牛還主不?」
-@[0315a18]@牧牛者言:「諸牛中悉有犢牛,自能還歸,不須送也,但當聽我出家學道。」+@[0315a18]@牧牛者言:「諸牛中悉有犢牛,自能還歸,不須送也,但當[[聽]]-[]-我出家學道。」
-@[0315a19]@佛告牧牛者:「牛雖能還家,汝-[3]-今已受-[4]-食人衣食,要當還報其家主。」+@[0315a19]@佛告牧牛者:「牛雖能還家,汝今-[12]-已受-[13]-人衣食,要當還報其家主。」
-@[0315a21]@時,牧牛者聞佛教已,歡喜-[5]-隨喜,作禮而去。+@[0315a21]@時,牧牛者聞佛教已,歡喜隨喜-[14]-,作禮而去。
-@[0315a23]@時,尊者舍利弗在此-[6]-會中,牧牛者去不久,白佛言:「世尊!難屠牧牛者求欲出家,世尊何故遣還歸家?」+@[0315a23]@時,尊者舍利弗在此舍-[15]-中,牧牛者去不久,白佛言:「世尊!難屠牧牛者求欲出家,世尊何故遣還歸家?」
@[0315a25]@佛告舍利弗:「難屠牧牛者若還住家受[[五欲]]者,無有是處。牛付主人已,輒自當還,於此法,律出家學道,淨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 @[0315a25]@佛告舍利弗:「難屠牧牛者若還住家受[[五欲]]者,無有是處。牛付主人已,輒自當還,於此法,律出家學道,淨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
行 733: 行 813:
@[0315a28]@時,難屠牧牛者以牛付主人已,還至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牛已付主,聽我於正法、律出家學道。」 @[0315a28]@時,難屠牧牛者以牛付主人已,還至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牛已付主,聽我於正法、律出家學道。」
-@[0315b02]@佛告難屠牧牛者:「汝得於此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0315b02]@佛告難屠牧牛者:「汝得於此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
@[0315b04]@出家已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 @[0315b04]@出家已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
行 739: 行 819:
====[校勘]==== ====[校勘]====
-[10] S. 35. 200. Dārukkhandha.+[1] 「住」,明本作「坐」。
-[11] 住=坐【明】+[2] 大正藏無「恒」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 察+(恒)【宋】【元】【明】+[3] 「流」,聖本作「與」。
-[13] 流=與【聖】+[4] 「洄澓」,聖本作「迴復」。[*]
-[14] 洄澓=迴復【聖】*+[5] 大正藏無「至」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15] (至)+大【宋】【元】【明】【聖】+[6] 大正藏無「言」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16] (言)+如【聖】+[7] 大正藏無「當隨水流」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7] 敗+(當隨水流)【宋】【元】【明】+[8] 聖本無「臨」字。
-[18] 〔臨〕-【聖】+[9] 大正藏無「內」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19] 大正藏無「內」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10] 「腐」,宋、聖二本作「內」。
-[1] 腐=內【宋】【聖】+[11] 「難屠」,巴利本作 Nanda。
-[2] 「難屠」,巴利本作 Nanda。+[12] 宋、元、明、聖四本無「今」字。
-[3] 〔今〕-【宋】【元】【明】【聖】+[13] 大正藏在「受」字之下有一「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4] 〔食〕-【宋】【元】【明】+[14] 宋、元、明、聖四本無「隨喜」二字。
-[5] 〔隨喜〕-【宋】【元】【明】【聖】 +[15] 「舍」,大正藏原為「會」,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舍」。
- +
-[6] 會=舍【宋】【元】【明】【聖】+
====[註解]==== ====[註解]====
-[] 洲渚:水中可以居住的地,大的稱洲,小的稱渚。+[] 恒水:即恆河,五大河(恆河及其四大支流)之一。又譯為「恒伽」、「殑伽」。 
 + 
 +[] 閡:阻隔;妨礙。讀音同「合」。 
 + 
 +[] 洲渚:水中可以居住的地,大的稱洲,小的稱渚。 
 + 
 +[] 洄澓:蜿蜒曲折的水流、漩渦。 
 + 
 +[] 順趣、流注、浚輸:傾注、匯流、導向。 
 + 
 +[] 非人取:願持行梵行之功德而生天界。 
 + 
 +[] 內六入處: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感官猶如外境進入身心的管道,因此稱為內六入處。也稱為六入處、六內入處、六根。
-[] 洄澓:漩渦。+[] 莠稗:雜草。「莠」讀音同「又」。
-[] 稗:長的像水稻的雜草,常與水稻生長在一起,而影響水稻的生長。+[] 吹貝:「貝」即「法螺」。「吹貝」是通報法事招集大眾之用。(?)
-[] 吹貝:「貝」即「法螺」。吹貝是為了通報法事時期,以招集大眾。+[] 聽:任由,讀音為四聲。這裡有準許的意思。
 +[] 具足:具備滿足。這裡指受「具足戒」成為比丘。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ref>Ze43.03}   * {ref>Ze43.03}
-  * {ref>S35.200}+  * {ref>S35.200} (莊居士緬甸版為241經如樹幹經第一。 ywliu)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794: 行 885:
[[研討:「沈沒」、「洲渚」的解說]] [[研討:「沈沒」、「洲渚」的解說]]
-=====-[7]-(一一七五)@@[0315b07]@@=====+=====(一一七五)@@[0315b07]@@=====
@[0315b07]@如是我聞: @[0315b07]@如是我聞:
行 800: 行 891:
@[0315b0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15b0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15b08]@時,有異比丘獨處坐禪,作是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見,-[8]-得見清淨?」作是念已,詣諸比丘,語諸比丘言:「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見,令見清淨?」+@[0315b08]@時,有[[異比丘]]-[]-獨處[[坐禪]]-[]-,作是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1]-清淨?」作是念已,詣諸比丘,語諸比丘言:「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見,令見清淨?」
-@[0315b11]@比丘答言:「尊者!於六觸入處集、-[9]-滅、味、患、離如實正知。比丘!作如是知、如是見者,得見清淨。」+@[0315b11]@比丘答言:「尊者!於[[六觸入處]][[集、滅、味-[2]-、患、離]]-[]-如實正知。比丘!作如是知、如是見者,得見清淨。」
@[0315b13]@是比丘聞彼比丘記說,心不歡喜,復詣餘比丘所,問彼比丘言:「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 @[0315b13]@是比丘聞彼比丘記說,心不歡喜,復詣餘比丘所,問彼比丘言:「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
行 810: 行 901:
@[0315b17]@時,比丘聞其記說,心亦不喜,復詣餘比丘,作是問言:「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 @[0315b17]@時,比丘聞其記說,心亦不喜,復詣餘比丘,作是問言:「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
-@[0315b19]@彼比丘答言:「於五受陰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10]-作如是知、如是見,得見清淨。」+@[0315b19]@彼比丘答言:「於[[五受陰]]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作-[3]-如是知、如是見,得見清淨。」
@[0315b22]@是比丘聞諸比丘記說,心亦不喜,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作是念已,詣諸比丘,三處所說,具白世尊,我聞彼說,心不歡喜,來詣世尊。故以此義請問世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 @[0315b22]@是比丘聞諸比丘記說,心亦不喜,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作是念已,詣諸比丘,三處所說,具白世尊,我聞彼說,心不歡喜,來詣世尊。故以此義請問世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
-@[0315b28]@佛告比丘:「過去世時,有一[[士夫]],未曾見[[緊獸]]-[11]--[]-,往詣曾見緊獸者,問曾見緊獸士夫言:『汝知緊獸不?』答言:『知。』復問:『其狀云何?』答-[12]-言:『其色黑如火燒柱。』當彼見時,緊獸黑色,如火燒柱。+@[0315b28]@佛告比丘:「過去世時,有一[[士夫]],未曾見[[緊獸]]-[4]--[]-,往詣曾見緊獸者,問曾見緊獸士夫言:『汝知緊獸不?』答言:『知。』復問:『其狀云何?』答言-[5]-:『其色黑如火燒柱。』當彼見時,緊獸黑色,如火燒柱。
-@[0315c03]@「時,彼士夫聞緊獸黑色如火燒柱,不大歡喜,復更詣一曾見緊獸士夫,復問彼言:『汝知緊獸不?』彼答言:『知。』復問:『其狀云何?』彼曾見緊獸士夫答[*]言:『其色赤而[[開敷]]-[]-狀似肉段。』彼人見時,緊獸開敷,實似肉段。+@[0315c03]@「時,彼士夫聞緊獸黑色如火燒柱,不大歡喜,復更詣一曾見緊獸士夫,復問彼言:『汝知緊獸不?』彼答言:『知。』復問:『其狀云何?』彼曾見緊獸士夫答言[*]:『其色赤而[[開敷]]-[]-狀似肉段。』彼人見時,緊獸開敷,實似肉段。
-@[0315c08]@「是士夫聞彼所說,猶復不喜,復更詣餘曾見緊獸士夫,問:『汝知緊獸不?』答言:『知。』復問:『其狀云何?』答言:『[[-[13]-毿[*]毿]]-[]-下垂,如[[尸利沙-[14]-果]]-[]-。』+@[0315c08]@「是士夫聞彼所說,猶復不喜,復更詣餘曾見緊獸士夫,問:『汝知緊獸不?』答言:『知。』復問:『其狀云何?』答言:『[[𣯶-[6]-𣯶]][*]-[]-下垂,如[[尸利沙-[7]-果]]-[]-。』
-@[0315c11]@「是人聞已,心復不喜,復行問餘知緊獸者,問:『汝知緊獸不?』彼答言:『知。』又問:『其狀云何?』彼復答言:『其葉青、其葉滑、其葉長廣,如[[尼拘婁-[23]-陀-[15]-樹]]-[]-。』如彼士夫問其緊獸,聞則不喜,處處更求,而彼諸人見緊獸者,隨時所見,而為記說,是故不同。+@[0315c11]@「是人聞已,心復不喜,復行問餘知緊獸者,問:『汝知緊獸不?』彼答言:『知。』又問:『其狀云何?』彼復答言:『其葉青、其葉滑、其葉長廣,如[[尼拘婁-[8]-陀-[9]-樹]]-[]-。』如彼士夫問其緊獸,聞則不喜,處處更求,而彼諸人見緊獸者,隨時所見,而為記說,是故不同。
-@[0315c16]@「如是,諸比丘!若於獨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因思惟法不起諸漏,心得解脫,隨彼所見,而為-[16]-記說。汝今復聽我說譬,其智者以譬喻得解。+@[0315c16]@「如是,諸比丘!若於獨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因思惟法不起[[諸漏]]-[]-,心得解脫,隨彼所見,而為記說-[10]-。汝今復聽我說譬,其智者以譬喻得解。
-@[0315c19]@「譬如有邊國-[17]-王,善-[18]-治城壁,門下堅固,-[19]-交道平正,於四城門置四守護,悉皆聰慧,知其來去。當其城中,有四交道,安置床榻,城主坐上。若東方使來,問守門者:『城主何在?』彼即答言:『主在城中四[*]交道頭,床上而坐。』彼使-[20]-聞已,往詣城主,受其教令,復道而還。南、西、北方遠使來人,問守門者:『城主何在?』彼亦答言:『在其城中四[*]交道頭。』彼-[21]-使聞已,悉詣城主,受其教令,各還本處。」+@[0315c19]@「譬如有邊國王-[11]-,善治-[12]-城壁,門下堅固,交-[13]-道平正,於四城門置四守護,悉皆聰慧,知其來去。當其城中,有四交道,安置床榻,城主坐上。若東方使來,問守門者:『城主何在?』彼即答言:『主在城中[[四交[*]道頭]]-[]-,床上而坐。』彼使問-[14]-已,往詣城主,受其教令,復道而還。南、西、北方遠使來人,問守門者:『城主何在?』彼亦答言:『在其城中四交[*]道頭。』彼彼-[15]-聞已,悉詣城主,受其教令,各還本處。」
-@[0315c28]@佛告比丘:「我說斯譬,今當說義。所謂城者,以譬人身麁色,如[[篋毒蛇譬經]]-[]-說。善治城壁者,謂之正見。[*]交道平正者,謂內六入處。四門者,謂四識住。四守門者,謂[[四念處]]。城主者,謂識受陰。使者,謂止-[22]-觀。如實言者,謂[[四真諦]]-[]-。復道還者,以八聖道。」+@[0315c28]@佛告比丘:「我說斯譬,今當說義。所謂城者,以譬人身麁色,如[[篋毒蛇譬經]]-[]-說。善治城壁者,謂之正見。交[*]道平正者,謂[[內六入處]]。四門者,謂[[四識住]]-[]-。四守門者,謂[[四念處]]。城主者,謂識受陰。使者,謂[[正觀]]-[]-。如實言者,謂[[四真諦]]-[]-。復道還者,以[[八聖道]]-[]-。」
-@[0316a05]@佛告比丘:「若大師為弟子所作,我今已作,以哀愍故,如篋毒蛇譬經說。」+@[0316a05]@佛告比丘:「若大師為弟子所作,我今已作,以[[哀愍故]],如篋毒蛇譬經說。」
@[0316a07]@爾時,比丘聞佛說已,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增修梵行,乃至不受後有,成阿羅漢。 @[0316a07]@爾時,比丘聞佛說已,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增修梵行,乃至不受後有,成阿羅漢。
行 834: 行 925:
====[校勘]==== ====[校勘]====
-[7] S. 35. 204. Kiṃsukā.+[1] 聖本無「得見」二字。
-[8] 〔得見〕-【聖】+[2] 「滅味」,大正藏原為「集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滅味」。
-[9] 集滅=滅味【宋】【元】【明】【CB】+[3] 「作」,聖本作「住」。
-[10] 作=住【聖】+[4] 「緊獸」,巴利本作 Kiṃsuka。
-[11] 「緊獸」,巴利本作 Kiṃsuka。+[5] 「言」,宋、元、明三本作「曰」。[*]
-[12] 言=曰【宋】*【元】*【明】*+[6] 「𣯶」,聖本作「參」。[*]
-[13] 毿=參【聖】*+[7] 「尸利沙」,巴利本作 Sirīsa。
-[14] 「尸利沙」,巴利本作 Sirīsa。+[8] 「婁」,聖本作「毒」。
-[23] 婁=毒【聖】+[9] 「尼拘婁陀」,巴利本作 Nigrodha。
-[15] 「尼拘婁陀」,巴利本作 Nigrodha。+[10] 「記說」,聖本作「說記」。
-[16] 記說=說記【聖】+[11] 「王」,明本作「土」。
-[17] 王=土【明】+[12] 「治」,聖本作「法」。
-[18] 治=法【聖】+[13] 「交」,宋、元、明三本作「郊」。[*]
-[19] 交=郊【宋】*【元】*【明】*+[14] 「問」,大正藏原為「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問」。
-[20] 聞=問【宋】【元】【明】+[15] 「彼」,大正藏原為「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彼」。
-[21] 使=彼【宋】【元】【明】 
- 
-[22] 「止」,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前後文改作「止」。 
{{ :agama:decoration:butea_monosperma4.jpg?320|緊獸花,取自 http://www.exot-nutz-zier.de}} {{ :agama:decoration:butea_monosperma4.jpg?320|緊獸花,取自 http://www.exot-nutz-zier.de}}
行 872: 行 960:
====[註解]==== ====[註解]====
-[] 緊獸:膠蟲樹,為豆科落葉喬木,又譯為甄叔迦樹。葉大片,長十五至二十公分,寬十至二十公分,廣圓卵形,表面呈有光澤綠色;花萼絨黑色,密生毛茸,因此未開花前花苞絨黑色;花冠橘紅色,花形線條虹弧形;果實為莢果,長十五至二十公分、寬四至五公分,形狀似放大放寬的扁豆。+[] 異比丘:某位大家較不熟悉的比丘。
-[] 開敷:開花。+[] 坐禪:獨坐禪修;即宴默、獨處靜坐。
-[] 毿毿:細長的樣子。+[] 集、滅、味、患、離:
 +[] 如病、如癰、如刺、如殺:譬喻五受陰的禍害如同疾病、膿瘡、毒刺、凶器。
 +
 +[] 緊獸:膠蟲樹,為豆科落葉喬木,又譯為甄叔迦樹。葉大片,長十五至二十公分,寬十至二十公分,廣圓卵形,表面呈有光澤綠色;花萼絨黑色,密生毛茸,因此未開花前花苞絨黑色;花冠橘紅色,花形線條虹弧形;果實為莢果,長十五至二十公分、寬四至五公分,形狀似放大放寬的扁豆。
 +
 +[] 開敷:開花。
 +
 +[] 𣯶𣯶:細長的樣子。𣯶讀音同「三」。
{{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20098/2/1249176264607.jpg?320|合歡樹果}} {{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20098/2/1249176264607.jpg?320|合歡樹果}}
-[] 尸利沙果:尸利沙是合歡樹,為豆科喬木,尸利沙果即其莢果,形狀似扁豆。+[] 尸利沙果:尸利沙是合歡樹,為豆科落葉喬木,尸利沙果即其莢果,形狀似扁豆。
-[] 尼拘婁陀樹:孟加拉榕,為桑科榕屬的常綠大喬木,原產於印度,株高可達十八公尺以上,葉大片,長十至二十公分,寬六至十公分,卵形或橢圓形。又譯為尼拘樹、尼拘陀樹、尼拘留他樹、尼拘律樹。+[] 尼拘婁陀樹:孟加拉榕,為桑科榕屬的常綠大喬木,原產於印度,株高可達十八公尺以上,葉大片,長十至二十公分,寬六至十公分,卵形或橢圓形。又譯為尼拘樹、尼拘陀樹、尼拘留他樹、尼拘律樹。
-[] 正觀:比對南傳經文和《瑜伽師地論》,這裡疑為「止觀」的訛誤。+[] 諸漏:各種煩惱。
-[] 篋毒蛇譬經:即本卷第1172經。+[] 四交道頭:十字路的路口、路邊。交道為「交叉的道路」之義。
-[] 四真諦:即「四聖諦」,苦、集、滅、道。+[] 篋毒蛇譬經:即本卷第1172經。 
 + 
 +[] 四識住:「色、受、想、行」等四個「識」在其中生長增廣的基地。 
 + 
 +[] 正觀:比對南傳經文和《瑜伽師地論》,這裡疑為「止觀」的訛誤。 
 + 
 +[] 四真諦:即「四聖諦」,苦、集、滅、道。 
 + 
 +[] 八聖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聖者的道路。又譯為「八正道」。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S35.204}+  * {ref>S35.204} (莊居士緬甸版為245經如緊叔迦經。 ywliu)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911: 行 1014:
(本則待整理) (本則待整理)
-雜阿含常提及「四念處」及「觀」五蘊無常。在本經中將「四念處」比喻為守門者,「止觀」為使者,「止觀」(使者)透過「四念處」的告知,能清楚找到城主(識),從而聽到四聖諦,找到正確的八聖道。將修習的架構、次第清楚明白的比喻出來。+雜阿含常提及「四念處」及「觀」五陰無常。在本經中將「四念處」比喻為守門者,「止觀」為使者,「止觀」(使者)透過「四念處」的告知,能清楚找到城主(識),從而聽到四聖諦,找到正確的八聖道。將修習的架構、次第清楚明白的比喻出來。
一使者想要找城主,傳達本國指令(指四聖諦)的如實語,而經過了四個門,詢問守門者,再從正方相交道路上找到城主,最後返回道路而回自己國家。 一使者想要找城主,傳達本國指令(指四聖諦)的如實語,而經過了四個門,詢問守門者,再從正方相交道路上找到城主,最後返回道路而回自己國家。
行 929: 行 1032:
為何「彼使聞已,悉詣城主,受其教令,各還本處」? 為何「彼使聞已,悉詣城主,受其教令,各還本處」?
 +
 +(Boris:為何「彼使聞已,悉詣城主,受其教令,各還本處」?讀經拾得裡面已經有寫為何各還本處了,就是世尊得道之後回首來時路,才清楚的了知八正道是走向涅槃的方法。所以讀經拾得裡的這一句問句應該就刪除了。)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行 936: 行 1041:
[[什麼是「尼拘律樹」]] [[什麼是「尼拘律樹」]]
-=====-[1]-(一一七六)@@[0316a09]@@=====+=====(一一七六)@@[0316a09]@@=====
@[0316a09]@如是我聞: @[0316a09]@如是我聞:
-@[0316a09]@一時,世尊[[釋氏]]-[]-人間遊行,至-[2]-[[迦毘羅衛]]-[]-國,住-[3]-尼拘婁陀園。+@[0316a09]@一時,世尊[[釋氏人間遊行]]-[]-,至[[迦毘羅衛]]-[]-國-[1]-,住[[尼拘婁陀-[2]-園]]-[]-
-@[0316a10]@爾時,迦毘羅衛釋氏作新講堂,未有諸沙門、婆羅門、釋迦年少及諸人民在中住者,聞世尊來至釋氏迦毘羅衛人間遊行,住尼拘婁陀園,論苦樂義。此堂新成,未有住者,可請世尊與諸大眾於中供養,得功德福報,長夜安隱,然-[4]-復我等當隨受用。作是議已,悉共出城,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0316a10]@爾時,迦毘羅衛釋氏作新講堂,未有諸沙門、婆羅門、釋迦年少及諸人民在中住者,聞世尊來至釋氏迦毘羅衛人間遊行,住尼拘婁陀園,論苦樂義。此堂新成,未有住者,可請世尊與諸大眾於中供養,得功德福報,長夜安隱,然後-[3]-我等當隨受用。作是議已,悉共出城,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0316a17]@爾時,世尊為諸釋氏演說要法,[[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0316a17]@爾時,世尊為諸釋氏演說要法,[[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0316a19]@時,諸釋氏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釋氏新作講堂,未有住者,今請世尊及諸大眾於中供養,得功德福利,長夜安隱,然後我等當隨受用。」爾時,世尊默然受請。+@[0316a19]@時,諸釋氏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釋氏新作講堂,未有住者,今請世尊及諸大眾於中供養,得功德福利,長夜安隱,然後我等[[當隨受用]]-[]-。」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0316a23]@時,諸釋氏知世尊受請已,稽首佛足,各還其所,即以其日,以車-[5]-輿[[經紀]]-[]-,運其眾具,莊嚴新堂,敷置床座,軟草布地,備香油燈。眾事辦已,往詣佛所,稽首-[6]-白言:「眾事辦已,-[7]-惟聖知時。」+@[0316a23]@時,諸釋氏知世尊受請已,稽首佛足,各還其所,即以其日,以車輿-[4]-[[經紀]]-[]-,運其眾具,莊嚴新堂,敷置床座,軟草布地,備香油燈。眾事辦已,往詣佛所,稽首白佛-[5]-言:「眾事辦已,唯-[6]-聖知時。」
-@[0316a27]@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前後圍繞,至新堂外,洗足已,然後上堂,於中柱下,[[東向而坐]]-[]-。時,諸比丘亦洗足已,隨入講堂,於世尊後,西面東向,次第而坐。時,諸釋氏即於東面西向而坐。+@[0316a27]@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前後圍繞,至新堂外,洗足已,然後上堂,於中柱下,[[東向而坐]]-[]-。時,諸比丘亦洗足已,隨入講堂,於世尊後,西面東向,次第而坐。時,諸釋氏即於東面西向而坐。
-@[0316b03]@爾時,世尊為諸釋氏廣說-[8]-要法,示、教、照、喜已,語諸釋氏:「[[瞿曇]]!初夜已過,於時可還[[迦毘羅越]]-[]-。」時,-[9]-諸釋氏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0316b03]@爾時,世尊為諸釋氏廣說法要-[7]-,示、教、照、喜已,語諸釋氏:「[[瞿曇]]-[]-!初夜已過,於時可還[[迦毘羅越]]-[]-。」時,諸-[8]-釋氏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0316b06]@爾時,世尊知釋氏去已,告大目揵連:「汝當為諸比丘說法,我今背疾,當自[[消息]]-[]-。」時,大目揵連默然受教。+@[0316b06]@爾時,世尊知釋氏去已,告大目揵連:「汝當為諸比丘說法,我今背疾,當自[[消息]]-[]-。」時,大目揵連默然受教。
-@[0316b08]@爾時,世尊四-[10]-[[欝多羅僧]]-[11]--[]-安置脅下,卷襞[[僧伽梨]]-[12]-,置於頭下,右脅而臥,屈膝-[13]-累足,係念[[-[14]-]]-[]-,作-[15]-[[起想]]-[]-思惟。+@[0316b08]@爾時,世尊[[四褻]]-[9]--[]-[[欝多羅僧]]-[10]--[]-安置脅下,[[卷襞]]-[]-[[僧伽梨]]-[11]-,置於頭下,[[右脅而臥]]-[]-,屈膝[[-[12]-]]-[]-,[[係念明相]]-[13]--[]-,作[[起-[14]-想]]-[]-思惟。
-@[0316b11]@爾時,大目揵連語諸比丘:「佛所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清白梵行。我今當說漏、不漏法,汝等諦聽。-{有漏法}-云何為漏法?愚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於-[16]-可念色而起樂著,不可念色而起憎惡,不住身念處,於心解脫、慧解脫無[[少分]]-[]-智,而起種種惡不善法,不[[無餘]]滅,不無餘永盡;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比丘!如是者,天魔波旬往詣其所,伺其虛短,於其眼色,即得其闕;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即得其闕。+@[0316b11]@爾時,大目揵連語諸比丘:「[[佛所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清白梵行]]-[]-。我今當說[[漏、不漏法]]-[]-,汝等諦聽。-{有漏法}-云何為漏法?愚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於[[可-[15]-念色而起樂著]]-[]-,不可念色而起憎惡,不住[[身念處]]-[]-,於心解脫、慧解脫無[[少分]]-[]-智,而起種種惡不善法,不[[無餘]]-[]-滅,不無餘永盡;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比丘!如是者,天魔波旬往詣其所,伺其虛短,於其眼色,即得其[[闕]]-[]-;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即得其闕。
-@[0316b21]@「譬如枯乾草-[17]-積,四方火起,尋時即燒。如是,比丘!於其眼色,天魔波旬即得其闕。如是,比丘!不勝於色,於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受制於法,不能勝法,不勝色,不勝聲、香、味、觸、法,亦復不勝意不善法、諸煩惱熾然苦報,及未來世生、老、病、死。諸尊!我從世尊親受於此諸有漏法,是名有漏法經。+@[0316b21]@「譬如枯乾草積-[16]-,四方火起,尋時即燒。如是,比丘!於其眼色,天魔波旬即得其闕。如是,比丘![[不勝於色]]-[]-,於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受制於法,不能勝法,不勝色,不勝聲、香、味、觸、法,亦復不勝意不善法、諸煩惱[[熾然]]-[]-苦報,及未來世生、老、病、死。諸尊!我從世尊親受於此諸有漏法,是名有漏法經。
-@[0316b27]@「-{無漏法}-云何無漏法經?多聞聖弟子眼見色,於可念色不起樂著,不可念色不起憎惡,繫念而住,[[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於彼已起惡不善法無餘滅盡;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0316b27]@「-{無漏法}-云何無漏法經?多聞聖弟子眼見色,於可念色不起樂著,不可念色不起憎惡,[[繫念而住]]-[]-,[[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於彼已起[[惡不善法無餘滅盡]]-[]-;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0316c03]@「如是[[像類]]比丘,弊魔波旬往詣其所,於其眼色伺求其短,不得其短;於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伺求其短,不得其短。譬如樓閣,墻壁牢固,窗戶重閉,埿塗厚密,四方火起,不能燒然。斯等比丘亦復如是,弊魔波旬往詣其所,伺求其短,不得其短。如是比丘能勝彼色,不為彼色之所勝也;勝於聲、香、味、觸、法,不為彼法之所勝也。若勝於色,勝於聲、香、味、觸、法已,亦復勝於惡不善法、煩惱熾燃苦報,及未來世生、老、病、死。我親從世尊面受此法,是名無漏法經。」+@[0316c03]@「如是[[像類]]-[]-比丘,[[弊魔]]-[]-波旬往詣其所,於其眼色伺求其短,不得其短;於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伺求其短,不得其短。譬如樓閣,墻壁牢固,窗戶重閉,埿塗厚密,四方火起,不能燒然。斯等比丘亦復如是,弊魔波旬往詣其所,伺求其短,不得其短。如是比丘能[[勝彼色,不為彼色之所勝也]]-[]-;勝於聲、香、味、觸、法,不為彼法之所勝也。若勝於色,勝於聲、香、味、觸、法已,亦復勝於惡不善法、煩惱熾燃苦報,及未來世生、老、病、死。我親從世尊面受此法,是名無漏法經。」
@[0316c13]@爾時,世尊知大目揵連說法竟,起正身坐,繫念在前,告大目揵連:「善哉,善哉,目揵連!為人說此經法,多所饒益,[[多所過度]]-[]-,長夜安樂諸天世人。」 @[0316c13]@爾時,世尊知大目揵連說法竟,起正身坐,繫念在前,告大目揵連:「善哉,善哉,目揵連!為人說此經法,多所饒益,[[多所過度]]-[]-,長夜安樂諸天世人。」
行 974: 行 1079:
====[校勘]==== ====[校勘]====
-[1] S. 35. 202. Avassuta.+[1] 「迦毘羅衛國」,巴利本作 Kapilavatthu。
-[2] [>迦毘羅衛國]Kapilavatthu.+[2] 「尼拘婁陀」,巴利本作 Nigrodha。
-[3] [>尼拘婁陀]Nigrodha.+[3] 「後」,大正藏原為「復」,今依據明、聖二本改作「後」。
-[4] 復=後【明】【聖】+[4] 「輿」,聖本作「與」。
-[5] 輿=與【聖】+[5] 大正藏無「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 白+(佛)【宋】【元】【明】+[6] 「唯」,大正藏原為「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唯」。
-[7] 惟=唯【宋】【元】【明】+[7] 「法要」,大正藏原為「要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法要」。
-[8] 要法=法要【宋】【元】【明】+[8] 聖本無「諸」字。
-[9] 〔諸〕-【聖】+[9] 「褻」,宋、聖二本作「𨅖」。
-[10] 褻=𨅖【宋】【聖】+[10] 「欝多羅僧」,巴利本作 Uṭṭharāsaṅga。
-[11] 「欝多羅僧」,巴利本作 Uṭṭharāsaṅga。+[11] 「僧伽梨」,巴利本作 Saṅghāṭī。
-[12] 「僧伽梨」,巴利本作 Saṅghāṭī。+[12] 「累」,宋、元二本作「壘」。
-[13] 累=壘【宋】【元】+[13] 「相」,宋、元、明、聖四本作「想」。
-[14] 相=想【宋】【元】【明】【聖】+[14] 「起」,宋、元、明三本作「起相」,聖本作「起想」。
-[15] 起+(相)【宋】【元】【明】,+(想)【聖】+[15] 聖本無「可」字。
-[16] 〔可〕-【聖】 +[16] 「積」,宋、元、明三本作「𧂐」。
- +
-[17] 積=𧂐【宋】【元】【明】+
====[註解]==== ====[註解]====
-[] 釋氏:釋為釋迦之略稱,為佛陀的姓。+[] 釋氏人間遊行:在釋迦族人聚居的地方(主要在印度北部)遊歷,隨緣度化。
[] 迦毘羅衛:古代中印度國名、城名,位於當今尼泊爾境內,是佛陀出生的地方。又譯為「迦毘羅越」、「迦維羅衛」。 [] 迦毘羅衛:古代中印度國名、城名,位於當今尼泊爾境內,是佛陀出生的地方。又譯為「迦毘羅越」、「迦維羅衛」。
 +
 +[] 尼拘婁陀園:位於中印度迦毘羅衞城南。佛成道後歸鄉,即在此園中為父王等說法。
 +
 +[] 當隨受用:一起受大利益。
[] 經紀:作為通行的交通工具。 [] 經紀:作為通行的交通工具。
[] 東向而坐:面向東邊坐下。 [] 東向而坐:面向東邊坐下。
 +
 +[] 瞿曇: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後分族稱釋迦氏。又譯為「喬達摩」。這裡是世尊用來稱呼在座的釋迦氏族人。
[] 迦毘羅越:即「迦毘羅衛」國。 [] 迦毘羅越:即「迦毘羅衛」國。
[] 消息:照顧。 [] 消息:照顧。
 +
 +[] 四褻:
[] 欝多羅僧:上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之一,於禮拜、聽法、聽戒時加披於安陀會外。「欝」是「鬱」在古代的俗字。 [] 欝多羅僧:上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之一,於禮拜、聽法、聽戒時加披於安陀會外。「欝」是「鬱」在古代的俗字。
-[] 明相:光明想。+[] 卷襞:
-[] 起想:連續的觀想。+[] 右脅而臥:向右側躺。「脅」是胸部兩側,由腋下至肋骨盡處的部位。 
 + 
 +[] 累足:兩腳合併相疊。 
 + 
 +[] 係念明相:「係」同「繫」,連續不斷地念著光明的相。又譯為「係念明想」、「繫心在明」。 
 + 
 +[] 起想:作意了(從光明想中)起來的念頭。 
 + 
 +[] 佛所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清白梵行:佛所說的法,開頭、中間、結尾都是善的,意義正確,文句正確,完全清淨,所行梵行清淨無暇。(第一義空?) 
 + 
 +[] 漏、不漏法: 
 + 
 +[] 可念色而起樂著:(眼睛)看到喜歡的外相而執著。 
 + 
 +[] 身念處:正念安住在身體上,覺知當下的身體狀態或本質。
[] 少分:分是指「份量、量、程度」。少分是少量的意思。 [] 少分:分是指「份量、量、程度」。少分是少量的意思。
 +
 +[] 無餘:完全的;徹底的。沒有剩餘、殘留。
 +
 +[] 闕:過失。
 +
 +[] 不勝於色:不能控制自己被外在色相所吸引。
 +
 +[] 熾然:猛烈燃燒的樣子,這裡形容像火燒般逼迫身心的煩惱。
 +
 +[] 繫念而住:心念連續不斷地繫於一處並安住於此。
 +
 +[] 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依無量心(慈、悲、喜、捨)三昧,離欲得到心解脫,斷無明得到智慧的解脫,契合真理地了知。
 +
 +[] 惡不善法無餘滅盡:完完全全的遠離惡法。「無餘滅盡」是指「滅除而沒有殘餘」。
 +
 +[] 像類:種類。
 +
 +[] 弊魔:欺詐蒙騙的魔。
 +
 +[] 勝彼色,不為彼色之所勝也:能控制自己不被外在色相所吸引而執著。
[] 多所過度:度了許多人(過生死海)。 [] 多所過度:度了許多人(過生死海)。
行 1035: 行 1180: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S35.202}+  * {ref>S35.202} (莊居士緬甸版為243經流漏法門經。 ywliu)
  * {ref>M053}   * {ref>M053}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佛背痛,請大目揵連尊者為諸比丘說法,尊者就為大眾說了《無漏法經》,並對大家說,這一經是他曾親自聽佛所說的。而當時的情形,就記載於《雜阿含經》卷九第245經四品法經:「有眼識色可愛、可念、可樂、可著,比丘見已,知喜不讚歎、不樂著堅實,有眼識色不可愛念樂著,比丘見已,不瞋恚、嫌薄。如是比丘不隨魔,自在,乃至解脫魔繫。」(CBETA, T02, no. 99, p. 58, c26-p. 59, a1)
 +
 +以下兩經則解說「無漏法」的意義:
《雜阿含經》卷二第56經:「諸所有色無漏、非受,彼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彼色不生愛、恚;如是受、想、行、識,無漏、非受,彼識若過去、未來、現在,不生愛、恚,是名無漏法。」(CBETA, T02, no. 99, p. 13, b26-c3) 《雜阿含經》卷二第56經:「諸所有色無漏、非受,彼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彼色不生愛、恚;如是受、想、行、識,無漏、非受,彼識若過去、未來、現在,不生愛、恚,是名無漏法。」(CBETA, T02, no. 99, p. 13, b26-c3)
《雜阿含經》卷八第229經:「謂出世間意,若法、若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出世間者,是名無漏法。」(CBETA, T02, no. 99, p. 56, a14-16) 《雜阿含經》卷八第229經:「謂出世間意,若法、若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出世間者,是名無漏法。」(CBETA, T02, no. 99, p. 56, a14-16)
- 
-《雜阿含經》卷九第245經:「有眼識色可愛、可念、可樂、可著,比丘見已,知喜不讚歎、不樂著堅實,有眼識色不可愛念樂著,比丘見已,不瞋恚、嫌薄。如是比丘不隨魔,自在,乃至解脫魔繫。」(CBETA, T02, no. 99, p. 58, c26-p. 59, a1) 
=====(一一七七)@@[0316c23]@@===== =====(一一七七)@@[0316c23]@@=====
行 1052: 行 1199:
@[0316c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16c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16c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在於闇處,眾多罪人在於河中隨流-[18]-漂沒。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厭死,作如是念:『我今何緣在此灰河,南岸極熱,又多利刺,在闇冥處隨流漂沒?我當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漸見[[小明]]-[]-。其人默念:『今已疾-[1]-強見此小明。』復運手足,勤加方便,遂見平地,即住於彼,觀察四方,見大石山,不斷不壞,亦不穿穴,即登而上。復見清涼八分之水,所謂冷、美、輕、軟、香、淨,飲時不噎,咽中不-[2]-閡。飲已安身,即入其中,若浴若飲,離諸-[3]-惱熱。+@[0316c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在於[[闇處]]-[]-,眾多罪人在於河中隨流漂-[1]-沒。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厭死,作如是念:『我今何緣在此灰河,南岸極熱,又多利刺,在闇冥處隨流漂沒?我當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漸見[[小明]]-[]-。其人默念:『今已疾殆-[2]-見此小明。』復運手足,勤加方便,遂見平地,即住於彼,觀察四方,見大石山,不斷不壞,亦不穿穴,即登而上。復見清涼八分之水,所謂冷、美、輕、軟、香、淨,飲時不噎,咽中不礙-[3]-。飲已安身,即入其中,若浴若飲,離諸惱熱-[4]-
-@[0317a06]@「然後復-[4]-進大山上,見七種華,謂優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修揵提華、彌離頭揵提花、阿提目多花。聞花香已,復上石山,見四層階-[5]-堂,即坐其上;見五柱-[6]-帳,即入其中,斂身正坐,種種枕褥,散花遍布,莊嚴妙好;而於其中自恣坐臥,涼風四湊,令身安隱,坐高-[7]-林下,高聲唱言:『灰河眾生,諸賢[[正士]]-[]-!如彼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其處闇冥,求出於彼。』+@[0317a06]@「然後復進登-[5]-大山上,見七種華,謂[[優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修揵提華]]-[]-、[[彌離頭揵提花、阿提目多花]]-[]-。聞花香已,復上石山,見四層階堂樓閣-[6]-,即坐其上;見[[五柱帳]]-[7]--[]-,即入其中,斂身正坐,種種枕褥,散花遍布,莊嚴妙好;而於其中[[自恣]]-[]-坐臥,涼風四湊,令身安隱,坐高臨-[8]-下,高聲唱言:『灰河眾生,諸賢[[正士]]-[]-!如彼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其處闇冥,求出於彼。』
-@[0317a15]@「河中有聞聲者,-[8]-乘聲問言:『何方得出?從何處出?』其中有言:『汝何須問何處得出?彼喚聲者亦自不知、不見從何而出,彼亦當復在此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於闇冥中隨流來下,用問彼為?』+@[0317a15]@「河中有聞聲者,尋-[9]-聲問言:『何方得出?從何處出?』其中有言:『汝何須問何處得出?彼喚聲者亦自不知、不見從何而出,彼亦當復在此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於闇冥中隨流來下,用問彼為?』
-@[0317a19]@「如是,比丘!我說此譬,今當說-[9]-義。灰者,謂三惡不善覺。云何三?欲覺、恚覺、害覺。河者,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南岸極熱者,謂內、外六入處。多諸利刺者,謂[[五欲功德]]。闇冥處者,謂無明障閉慧眼。眾多人者,謂愚癡凡夫。流,謂生死河。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者,謂菩薩摩訶薩。手足方便,逆流上者,謂精勤修學。微見小明者,謂得[[法忍]]-[]-。得平地者,謂持戒。觀四方者,謂見四真諦。大石山者,謂正見。八分水者,謂八聖道。七種花者,謂七覺分。四層堂者,謂[[四如意足]]。五柱-[10]-悵者,謂信等五根。正身坐者,謂無餘涅槃。散花遍布者,謂諸禪、解脫、-[11]-三昧、正受。自恣坐臥者,謂如來、應、等正覺。四方風吹者,謂[[四增心]]-[]-見法安樂住。舉聲唱喚者,謂轉法輪。彼有人問『諸賢正士何處-[12]-去?何處出』者,謂舍利弗、目揵連等諸賢-[13]-坐比丘。於中有言『汝-[14]-何所問?彼亦不知不見有所出處,彼亦當復於此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於闇冥處隨流來下』者,-{外道六師}-謂六師等諸邪見輩,所謂[[富蘭那迦葉]]、[[末迦梨瞿舍利子|末伽梨瞿舍梨子]]-[]-、-[15]-[[先闍那毘羅胝子|散闍耶毘羅-[16]-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阿耆多枳舍欽婆羅]]-[]-、[[迦羅拘陀迦栴延|伽拘-[17]-羅迦-[18]-氈延]]-[]-、[[尼揵陀若提子|尼揵連陀闍提弗多羅]]-[]-,及餘邪見輩。如是,比丘!大師為諸聲聞所作,我今已作,汝今當作所作,如前篋毒蛇說。」+@[0317a19]@「如是,比丘!我說此譬,今當說義-[10]-。灰者,謂三惡不善覺。云何三?[[欲覺、恚覺、害覺]]-[]-。河者,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南岸極熱者,謂內、外六入處。多諸利刺者,謂[[五欲功德]]。闇冥處者,謂[[無明]]-[]-障閉慧眼。眾多人者,謂愚癡凡夫。流,謂生死河。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者,謂菩薩摩訶薩。手足方便,逆流上者,謂精勤修學。微見小明者,謂得[[法忍]]-[]-。得平地者,謂持戒。觀四方者,謂見[[四真諦]]。大石山者,謂[[正見]]。八分水者,謂[[八聖道]]。七種花者,謂[[七覺分]]。四層堂者,謂[[四如意足]]-[]-。五柱帳-[11]-者,謂信等[[五根]]-[]-。正身坐者,謂[[無餘涅槃]]。散花遍布者,謂[[諸禪、解脫、三-[12]-昧、正受]]-[]-。自恣坐臥者,謂如來、應、等正覺。四方風吹者,謂[[四增心]]-[]-見法安樂住。舉聲唱喚者,謂[[轉法輪]]-[]-。彼有人問『諸賢正士何處去?何處-[13]-出』者,謂舍利弗、目揵連等諸賢聖-[14]-比丘。於中有言『汝何-[15]-所問?彼亦不知不見有所出處,彼亦當復於此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於闇冥處隨流來下』者,-{外道六師}-謂六師等諸邪見輩,所謂[[富蘭那迦葉]]-[]-、[[末迦梨瞿舍利子|末伽梨瞿舍梨子]]-[]-、[[先闍那毘羅胝子|-[16]-闍耶毘羅胝-[17]-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阿耆多枳舍欽婆羅]]-[]-、[[迦羅拘陀迦栴延|伽拘羅迦氈-[18]--[19]-]]-[]-、[[尼揵陀若提子|尼揵連陀闍提弗多羅]]-[]-,及餘[[邪見]]-[]-輩。如是,比丘!大師為諸[[聲聞]]所作,我今已作,汝今當作所作,如前篋毒蛇說。」
-@[0317b1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19]-+@[0317b1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20]-
====[校勘]==== ====[校勘]====
-[18] 漂=飄【宋】【元】【聖】+[1]「漂」,宋、元、聖三本作「飄」。
-[1] 強=殆【宋】【元】【明】【聖】+[2] 「殆」,大正藏原為「強」,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殆」。
-[2] 閡=礙【宋】【元】【明】+[3] 「礙」,大正藏原為「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礙」。
-[3] 惱熱=煩惱【宋】【元】【明】+[4] 「惱熱」,宋、元、明三本作「煩惱」。
-[4] 進+(登)【元】【明】+[5] 大正藏無「登」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5] 堂+(樓閣)【宋】【元】【明】+[6] 大正藏無「樓閣」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 帳=悵【聖】+[7] 「帳」,聖本作「悵」。
-[7] 林=臨【宋】【元】【明】+[8] 「臨」,大正藏原為「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臨」。
-[8] 乘=尋【宋】【元】【明】+[9] 「尋」,大正藏原為「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尋」。
-[9] (以)+義【聖】+[10] 「義」,聖本作「以義」。
-[10] 悵=帳【宋】【元】【明】+[11] 「帳」,大正藏原為「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帳」。
-[11] (應)+三【聖】+[12] 「三」,聖本作「應三」。
-[12] 〔去何處〕-【聖】+[13] 聖本無「去何處」三字。
-[13] 坐=聖【宋】【元】【明】+[14] 「聖」,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聖」。
-[14] 〔何〕-【宋】【元】【明】+[15] 宋、元、明三本無「何」字。
-[15] 散=𨅖【宋】【元】【明】,=●【聖】+[16] 「散」,宋、元、明三本作「𨅖」,聖本作「▆」 。
-[16] 胝=低【宋】【聖】+[17] 「胝」,宋、聖二本作「低」。
-[17] 羅迦氈=亶【宋】【元】【明】+[18] 「羅迦氈」,宋、元、明三本作「亶」。
-[18] 氈=亶【聖】+[19] 「氈」,聖本作「亶」。
-[19]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20] 聖本在「行」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註解]==== ====[註解]====
-[] 南岸:比對南傳相當經典及《瑜伽師地論》,這裡疑為「兩岸」的訛誤,對應到本卷第1174經:「此岸者,謂內六入處。彼岸者,謂六外入處。」 (CBETA, T02, no. 99, p. 314, c28-29)+[] 灰河:地獄中滾燙沸騰的灰色河流,河岸遍布鐵刺,詳見《中阿含經》卷十二〈王相應品 6〉第64經天使經。
-[] 小明:微弱的光線。+[] 南岸:比對南傳相當經典及《瑜伽師地論》,這裡疑為「兩岸」的訛誤,對應到本卷第1174經:「此岸者,謂內六入處。彼岸者,謂六外入處。」 (CBETA, T02, no. 99, p. 314, c28-29)
-[] 正士:追尋正道的人。+[] 闇處:冥暗的地方,這邊指地獄。
-[] 法忍:忍是忍許的意思,也就是對於難相信的道理能堅信不惑。而因為忍許的緣故,終究能離開疑惑,而明白道理,則是法智。因此,忍是因(斷離疑惑),而法則是果(證得道理)。 +[] 小明:微弱的光線。
-[] 四增心:即[[四正勤]]。+[] 優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修揵提華:各式各樣的蓮花。
-[] 末伽梨瞿舍梨子:外道六師之一,認為人的際遇,不是由自己的意志、行為造成的,一切隨命運擺布,努力是徒然的。無論愚智,都要輪迴受諸苦樂,直到八萬四千大劫後,就自然得到解脫。因此也否定因果論,認為人所作的善事惡事都是徒然。可說是宿命論者。又譯為「末伽梨憍舍利」、「瞿耶樓」。 +[] 彌離頭揵提花、阿提目多花:
-[] 散闍耶毘羅胝子:外道六師之一,認為所謂真理只不過是主觀上以為是真的,要不陷於主觀的執著,最穩當的做法是不肯定自己的立場。這一派沒有自己固定的主張,而是仗著語言的技巧去駁倒對手,如同中國的「白馬非馬論」一般。可說是懷疑論、不可知論者。又譯為「先闍那毘羅胝子」、「薩若毘耶梨弗」、「先比盧持」。 +[] 五柱帳:有五根柱子的大床。
-[] 阿耆多枳舍欽婆羅:外道六師之一,認為人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造成,死後還歸地、水、火、風,全部敗壞,一了百了,沒有來生。作善作惡都沒有報應,所以不須布施乃至祭祀,只管追求快樂,而否定道德。可說是順世派、唯物快樂主義者。又譯為「阿浮陀翅舍金披羅」、「阿夷耑」。 +[] 自恣:自在;隨意。
-[] 伽拘羅迦氈延:外道六師之一,認為眾生的存在有七種成分是真實的:地、水、火、風、苦、樂、命。這七種成分不必靠任何條件產生,而能安住不變。因此,縱使用刀砍頭,也不會死,因為刀只是在七法之中穿過罷了。因此也沒有揮刀的人,也沒有被砍的人,否定善惡觀念、道德觀念。可說是無因論的實有論者。又譯為「迦羅拘陀迦栴延」、「婆浮陀伽旃那」、「波休迦栴」。 +[] 正士:追尋正道的人。
-[] 尼揵連陀闍提弗多羅:外道六師之一,耆那教的創始人。主張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須以苦行償還,要脫離輪迴,必須修苦行,等苦行成就、舊業消滅,新業不生時,生命就回復清淨,捨離肉體、獲得解脫。此派與其餘五派相比,較類似佛教,但主張命與非命二元論,而不是因緣論,所主張的極端苦行也是佛教所反對的。又譯為「尼揵子」、「尼揵陀若提子」。 +[] 欲覺、恚覺、害覺:貪欲、生氣、加害別人的念頭。 
 + 
 +[] 欲愛、色愛、無色愛:欲界眾生(感官之欲)的渴愛、(斷除淫欲的)色界眾生的渴愛、(斷除淫欲與物質欲的)無色界眾生的渴愛。 
 + 
 +[] 無明:無智;不徹底明白佛法。也是「癡」的異名。 
 + 
 +[] 法忍:忍是忍許的意思,也就是對於難相信的道理能堅信不惑。而因為忍許的緣故,終究能離開疑惑,而明白道理,則是法智。因此,忍是因(斷離疑惑),而法則是果(證得道理)。  
 + 
 +[] 四如意足:基於四種因素產生禪定、成就神通:(1)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2)精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3)意定斷行成就如意足、(4)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又譯為「四神足」。 
 + 
 +[] 五根:如同根生莖葉般能增上其他善法的五個根本:(1)信根、(2)精進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 
 +[] 諸禪、解脫、三昧、正受: 
 + 
 +[] 四增心:即「四正勤」:正確地勤奮於四個層面:(1)已生惡令斷滅、(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長。 
 + 
 +[] 轉法輪:佛陀的教法為法輪,宣說佛陀法教,謂之轉法輪。 
 + 
 +[] 富蘭那迦葉:外道六師之一,否認善、惡的業報,認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種種惡事不會有罪報;作種種善事,也不會有好報。可說是無因果、無道德論者。又譯為「不蘭迦葉」。 
 + 
 +[] 末伽梨瞿舍梨子:外道六師之一,認為人的際遇,不是由自己的意志、行為造成的,一切隨命運擺布,努力是徒然的。無論愚智,都要輪迴受諸苦樂,直到八萬四千大劫後,就自然得到解脫。因此也否定因果論,認為人所作的善事惡事都是徒然。可說是宿命論者。又譯為「末伽梨憍舍利」、「瞿耶樓」。  
 + 
 +[] 散闍耶毘羅胝子:外道六師之一,認為所謂真理只不過是主觀上以為是真的,要不陷於主觀的執著,最穩當的做法是不肯定自己的立場。這一派沒有自己固定的主張,而是仗著語言的技巧去駁倒對手,如同中國的「白馬非馬論」一般。可說是懷疑論、不可知論者。又譯為「先闍那毘羅胝子」、「薩若毘耶梨弗」、「先比盧持」。  
 + 
 +[] 阿耆多枳舍欽婆羅:外道六師之一,認為人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造成,死後還歸地、水、火、風,全部敗壞,一了百了,沒有來生。作善作惡都沒有報應,所以不須布施乃至祭祀,只管追求快樂,而否定道德。可說是順世派、唯物快樂主義者。又譯為「阿浮陀翅舍金披羅」、「阿夷耑」。  
 + 
 +[] 伽拘羅迦氈延:外道六師之一,認為眾生的存在有七種成分是真實的:地、水、火、風、苦、樂、命。這七種成分不必靠任何條件產生,而能安住不變。因此,縱使用刀砍頭,也不會死,因為刀只是在七法之中穿過罷了。因此也沒有揮刀的人,也沒有被砍的人,否定善惡觀念、道德觀念。可說是無因論的實有論者。又譯為「迦羅拘陀迦栴延」、「婆浮陀伽旃那」、「波休迦栴」。  
 + 
 +[] 尼揵連陀闍提弗多羅:外道六師之一,耆那教的創始人。主張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須以苦行償還,要脫離輪迴,必須修苦行,等苦行成就、舊業消滅,新業不生時,生命就回復清淨,捨離肉體、獲得解脫。此派與其餘五派相比,較類似佛教,但主張命與非命二元論,而不是因緣論,所主張的極端苦行也是佛教所反對的。又譯為「尼揵子」、「尼揵陀若提子」。  
 + 
 +[] 邪見: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見解。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136: 行 1313: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 ======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 ======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1552725128.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9/03/16 16:32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1.2009072303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