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 2019/06/14 18:12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 2025/05/09 10:29 目前版本 |
| =====[導讀:五根;根相應 (2/2)]===== | | =====[導讀:五根;根相應 (2/2)]===== |
| | | |
- | 「五根」包含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他們如同根生莖葉般能增上其他善法,因此稱為「根」。 | + | 「五根」包含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它們如同根生莖葉般能增上其他善法,因此稱為「根」。 |
| | | |
| {{ :agama:decoration:nature-3164826_640.jpg?320|}} | | {{ :agama:decoration:nature-3164826_640.jpg?320|}} |
| *信根:信心,以四不壞淨為代表:對佛、法、僧、戒的堅固信心。 | | *信根:信心,以四不壞淨為代表:對佛、法、僧、戒的堅固信心。 |
| *精進根:(由於信佛法,)勇猛精勤修行,以四正斷為代表: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 | *精進根:(由於信佛法,)勇猛精勤修行,以四正斷為代表: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
- | *念根:(由於精進修行,)修習念處而不忘,以四念處為代表:身身觀念處、受受觀念處、心心觀念處、法法觀念處。 | + | *念根:(由於精進修行,)修習念處而不忘,以四念處為代表: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
| *定根:(由於修習念處,)入定而不散亂,以四禪為代表: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 | *定根:(由於修習念處,)入定而不散亂,以四禪為代表: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
| *慧根:(基於定而生起)智慧,以四聖諦為代表: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 | *慧根:(基於定而生起)智慧,以四聖諦為代表: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
| | | |
| * {ref>S48.23} | | * {ref>S48.23} |
- | *[[http://tripitaka.cbeta.org/N26n0011_001#0231a06|南傳大藏經《小部》〈如是語經〉第62經。]] | + | *[[https://agama.buddhason.org/It/It062.htm|南傳《小部尼柯耶.如是語》集3〈品2〉第62經根經。]] |
- | *參考 [[http://tripitaka.cbeta.org/T17n0765_007#0695c01|《本事經》卷七〈三法品〉第三之二。]] | + | *參考 [[http://tripitaka.cbeta.org/T17n0765_007#0695c01|《本事經》卷七〈三法品3〉。]] |
- | *參考 {ref>Za29.28} | + | *參考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二四|《雜阿含經》卷二十九第824經]]。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進階辨正]==== | | ====[進階辨正]==== |
| | | |
- | [[什麼是「無知根」]] | + | *[[什麼是「根」]] |
| + | *[[什麼是「無知根」]] |
| | | |
| =====(六四三)@@[0182a26]@@===== | | =====(六四三)@@[0182a26]@@===== |
| - 對於佛法是否有清淨的信心? | | - 對於佛法是否有清淨的信心? |
| - 修行是否夠精進? | | - 修行是否夠精進? |
- | - 日常生活行住坐臥是否有正念?還是渾渾厄厄地度日? | + | - 日常生活行住坐臥是否有正念?還是渾渾噩噩地度日? |
| - 修定的程度如何? | | - 修定的程度如何? |
| - 觀慧的程度如何? | | - 觀慧的程度如何? |
| [] 四不壞淨:對佛、法、僧、戒的堅固信心。 | | [] 四不壞淨:對佛、法、僧、戒的堅固信心。 |
| | | |
- | [] 四正斷:正確地勤奮於四個層面:(1)已生惡令斷滅、(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長。另譯為「四正勤」。 | + | [] 四正斷:正確地勤奮於四個層面:(1)已生惡令斷滅、(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長。其中「斷」指決斷,引申為勤奮的意思。另譯為「四正勤」。 |
| | | |
- | [] 四念處:專注於當前的四種目標之一:(1)身身觀念處、(2)受受觀念處、(3)心心觀念處、(4)法法觀念處。 | + | [] 四念處:專注於當前的四種目標之一:(1)身念處、(2)受念處、(3)心念處、(4)法念處。 |
| | | |
| [] 四禪:[[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等四個禪定層次。 | | [] 四禪:[[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等四個禪定層次。 |
| | | |
| ^ 層次 ^ 定義 ^ 白話 ^ | | ^ 層次 ^ 定義 ^ 白話 ^ |
- | | 初禪 | 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 離於感官欲樂,離於惡的、不善的事情,覺與觀兩者皆有,由捨離而生起喜與樂,而達到的禪定境界 | | + | | 初禪 | 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 離於感官欲樂,離於惡的、不善的事情,覺與觀兩者皆有,由捨離而生起喜與樂 | |
- | | 第二禪 | 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 離於覺與觀,內心止靜、專注,覺與觀兩者皆無,由定而生起喜與樂,而達到的禪定境界 | | + | | 第二禪 | 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 離於覺與觀,內心澄淨、專注,覺與觀兩者皆無,由定而生起喜與樂 | |
- | | 第三禪 | 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 | 離於喜,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正知中,體驗到樂,安住於這聖者所說的捨中,而達到的禪定境界 | | + | | 第三禪 | 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 | 離於喜,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正知中,體驗到樂,安住於這聖者所說的捨中 | |
- | | 第四禪 | 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 | 離於苦、樂,先前憂、喜已斷了,沒有苦也沒有樂,只有因捨而生的純淨之念,而達到的禪定境界 | | + | | 第四禪 | 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 | 離於苦、樂,先前憂、喜已斷了,不苦不樂,只有因捨而生的清淨之念,心專注純一 | |
| \\ | | \\ |
| 四禪的要點略為解釋如下: | | 四禪的要點略為解釋如下: |
| **初禪:** | | **初禪:** |
| | | |
- | 在初禪的定義中,「離欲、惡、不善法」是初禪的成果,也是達成初禪的條件之一。要達成初禪還有其它的條件,約略地說如卷二十四第624經:「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正見),具足三業(身、口、意三業清淨),然後修四念處(正念)。」從「正念」如何生起「正定」甚至覺悟,則詳見本卷[[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七一一|第711經]]中關於「七覺支」次第的解說。 | + | 在初禪的定義中,「離欲、惡不善法」是初禪的成果,也是達成初禪的條件之一。要達成初禪還有其他的條件,約略地說如卷二十四第624經:「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正見),具足三業(身、口、意三業清淨),然後修四念處(正念)。」從「正念」如何生起「正定」甚至覺悟,則詳見本卷[[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七一一|第711經]]中關於「七覺支」次第的解說。 |
| | | |
| 經文中提到「有覺有觀」,其中的「覺」又譯為「尋」,作用是將注意力投向目標;「觀」又譯為「伺」,作用是持續不斷地注意目標。舉例來說,在修行觀呼吸的時候,將心念投向於呼吸,就是「尋」,接著持續不斷地省察呼吸,即是「伺」。 | | 經文中提到「有覺有觀」,其中的「覺」又譯為「尋」,作用是將注意力投向目標;「觀」又譯為「伺」,作用是持續不斷地注意目標。舉例來說,在修行觀呼吸的時候,將心念投向於呼吸,就是「尋」,接著持續不斷地省察呼吸,即是「伺」。 |
| 在初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隨著功力漸深,漸漸地,「尋」、「伺」顯得是刻意、多餘的了,反而是進入更深定境的阻礙,因此放下了初禪的「尋」、「伺」,則能進入第二禪。 | | 在初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隨著功力漸深,漸漸地,「尋」、「伺」顯得是刻意、多餘的了,反而是進入更深定境的阻礙,因此放下了初禪的「尋」、「伺」,則能進入第二禪。 |
| | | |
- | 此時內心更加地止靜、清淨(「內淨」),達成專注、純一的心(「一心」)。這時的定力能產生喜樂,又勝過初禪的喜樂。 | + | 此時內心更加地澄淨(「內淨」),達成專注、純一的心(「一心」)。這時的定力能產生喜樂,又勝過初禪的喜樂。 |
| | | |
| **第三禪:** | | **第三禪:** |
| **第四禪:** | | **第四禪:** |
| | | |
- | 在第三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除了先前已經放下的「喜」外,漸漸連第三禪的「樂」也都徹底放下,只有因捨而生的純淨之念,成就第四禪。 | + | 在第三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除了先前已經放下的「喜」外,漸漸連第三禪的「樂」也都徹底放下,只有因捨而生的清淨之念,心專注純一,成就第四禪。 |
| | | |
| ***四禪與各種修定法門** | | ***四禪與各種修定法門** |
| [] 惡不善法:惡的、不善的事情。 | | [] 惡不善法:惡的、不善的事情。 |
| | | |
- | [] 生欲:升起向善的願望。 | + | [] 生欲:生起向善的願望。 |
| | | |
| [] 攝心:收攝心念而不外散。 | | [] 攝心:收攝心念而不外散。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 {{ :agama:decoration:clock-1081013_640.jpg?320|}} |
| | | |
| 修行人要觀察自己的信、精進、念、定、慧,會因為哪些因素而增強?會因為哪些因素而退步? | | 修行人要觀察自己的信、精進、念、定、慧,會因為哪些因素而增強?會因為哪些因素而退步? |
| [二] 沒:消失、終了。 | | [二] 沒:消失、終了。 |
| | | |
- | [三] 味:愛著於其滋味;吸引力。 | + | [三] 味:快樂的滋味,能讓人回味、愛著。 |
| | | |
| [四] 患:禍患。 | | [四] 患:禍患。 |
| {{ :agama:decoration:tree-3385957_640.jpg?240|}} | | {{ :agama:decoration:tree-3385957_640.jpg?240|}} |
| | | |
- | 就五根的集、沒而言,五根雖然為一切善法的根本,但也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瞭解增長五根的因緣就能夠培育五根,瞭解五根消失的因緣就能夠防範五根的衰敗。另一方面,將五根培育成為能破煩惱的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才比較不會進進退退。 | + | 就五根的集、沒而言,五根雖然為一切善法的根本,但也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瞭解增長五根的因緣就能夠培養五根,瞭解五根消失的因緣就能夠防範五根的衰敗。另一方面,將五根培養成為能破煩惱的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才比較不會進進退退。 |
| | | |
| 五根的過患及出離,舉例來說,信根的過患是盲信,信根的出離是已親自作證,就不再須要相信,而是直接見到了。例如《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574經記載:「質多羅長者語尼犍若提子:『我已求得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我晝亦住此三昧,夜亦住此三昧,終夜常住此三昧,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為?』」(CBETA, T02, no. 99, p. 152, c15-19) | | 五根的過患及出離,舉例來說,信根的過患是盲信,信根的出離是已親自作證,就不再須要相信,而是直接見到了。例如《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574經記載:「質多羅長者語尼犍若提子:『我已求得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我晝亦住此三昧,夜亦住此三昧,終夜常住此三昧,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為?』」(CBETA, T02, no. 99, p. 152, c15-19) |
| ====[進階辨正]==== | | ====[進階辨正]==== |
| | | |
- | [[http://buddhaspace.org/threadread.php/board=Buddhism&nums=4119|研討:信根之生滅法]] | + | [[研討:信根之生滅法]] |
| | | |
| =====[導讀:四向四果]===== | | =====[導讀:四向四果]===== |
| | | |
- | 修道的階位粗分為四果,也可進一步細分,例如將四果各自之前的階段拆出來成為四向,而成為四向四果: | + | 修道的階位粗分為四果,也可進一步細分,例如將四果各自之前的階段拆出來成為四向,而成為四向四果: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又稱為四雙或八輩。 |
| | | |
- | ^ 階段 ^ 名稱 | | + | 果位愈高,剩餘輪迴的束縛愈少,例如: |
- | | 趣向於初果 | 須陀洹向,又分「隨信(心修)行」、「隨法(智修)行」。 | | + | |
- | | 證初果 | 須陀洹果,又稱為「七有」。 | | + | |
- | | 趣向於二果 | 斯陀含向,其中進度快的另拆出為「家家」。 | | + | |
- | | 證二果 | 斯陀含果。 | | + | |
- | | 趣向於三果 | 阿那含向,其中進度快的另拆出為「一種」。 | | + | |
- | | 證三果 | 阿那含果。 | | + | |
- | | 趣向於四果 | 阿羅漢向,其中往生色界天者依證涅槃的快慢而分「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又稱「五種不還」。 | | + | |
- | | 證四果 | 阿羅漢果。 | | + | |
- | \\ | + | |
- | 又稱為四雙或八輩。 | + | |
- | | + | |
- | 果位越高,剩餘輪迴的束縛越少,例如: | + | |
| | | |
| + | |< 100% 440px - >| |
| ^ 階位 ^ 輪迴的束縛 ^ | | ^ 階位 ^ 輪迴的束縛 ^ |
- | | 須陀洹向(隨信行、隨法行) | 不墮惡道。 | | + | | 須陀洹向,包括「隨信(心修)行」、「隨法(智修)行」 | 不墮惡道。 | |
- | | 須陀洹果 | 天界與人間往返最多七次就能涅槃。 | | + | |
- | | 斯陀含向中的「家家」 | 天界與人間總共不到七生(也就是須陀洹在天界與人間最多各出生七次的一半)就能涅槃。 | | + | |< 100% 440px - >| |
| + | | 須陀洹果,又稱為「七有」 | 天界與人間往返最多七次就能涅槃。 | |
| + | | 須陀洹果中進度快的又名「家家」 | 天界與人間總共不到七生(也就是須陀洹在天界與人間最多各出生七次的一半)就能涅槃。 | |
| + | |
| + | |< 100% 440px - >| |
| | 斯陀含果 | 天界與人間往返最多一次就能涅槃。 | | | | 斯陀含果 | 天界與人間往返最多一次就能涅槃。 | |
- | | 阿那含向中的「一種」 | 只須在欲界天中受生一次就能涅槃。 | | + | | 斯陀含果中進度快的又名「一種」 | 只須在欲界天中受生一次就能涅槃。 | |
| + | |
| + | |< 100% 440px - >| |
| | 阿那含果 | 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 | | | 阿那含果 | 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 |
- | | 阿羅漢向中的「上流色究竟」 | 先往生於色界的初禪天(色界天中較低層次的),漸次往生到色界最高層次的色究竟天而證得涅槃。 | | + | | 阿那含果中的「上流般涅槃」 | 先往生於色界的初禪天(色界天中較低層次的),漸次往生到色界最高層次的色究竟天而證得涅槃。 | |
- | | 阿羅漢向中的「無行般涅槃」 | 往生天界後不經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 | | + | | 阿那含果中的「無行般涅槃」 | 往生天界後不經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 | |
- | | 阿羅漢向中的「行般涅槃」 | 往生天界後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 | | + | | 阿那含果中的「有行般涅槃」 | 往生天界後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 | |
- | | 阿羅漢向中的「生般涅槃」 | 往生天界即證得涅槃。 | | + | | 阿那含果中的「生般涅槃」 | 往生天界即證得涅槃。 | |
- | | 阿羅漢向中的「中般涅槃」 | 往生天界的中陰階段即證得涅槃。 | | + | | 阿那含果中的「中般涅槃」 | 往生天界的中陰階段即證得涅槃。 | |
| + | |
| + | |< 100% 440px - >| |
| | 阿羅漢果 | 證得涅槃、解脫輪迴。 | | | | 阿羅漢果 | 證得涅槃、解脫輪迴。 | |
| \\ | | \\ |
| + | |
| + | 其中,阿那含果往生色界天者,依證涅槃的速度,由快到慢分為「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這五種。 |
| + | |
| 此外,經中也有以入門的性向、是否得所有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是否斷盡煩惱,來描述初果以上的聖者: | | 此外,經中也有以入門的性向、是否得所有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是否斷盡煩惱,來描述初果以上的聖者: |
| | | |
- | ^ ^ 入門的性向 ^ 圓滿八解脫 ^ 斷盡煩惱 ^ 和四果的關係 ^ | + | ^ 階位 ^ 入門的性向 ^ 圓滿八解脫 ^ 斷盡煩惱 ^ 和四果的關係 ^ |
| | 信解脫 | 由「隨信行」入門 | X | X | 初果以上、未滿四果 | | | | 信解脫 | 由「隨信行」入門 | X | X | 初果以上、未滿四果 | |
| | 見到 | 由「隨法行」入門 | X | X | 初果以上、未滿四果 | | | | 見到 | 由「隨法行」入門 | X | X | 初果以上、未滿四果 | |
| [] 俱分解脫:具有完整「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且已斷盡煩惱,因此定、慧都圓滿。又譯為「俱解脫」。 | | [] 俱分解脫:具有完整「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且已斷盡煩惱,因此定、慧都圓滿。又譯為「俱解脫」。 |
| | | |
- | [] 身證:「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具有完整「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但還沒斷盡煩惱者,已曾親身入滅盡定(八解脫之一)而證得近似涅槃的寂滅,因此名為「身證」。 | + | [] 身證:「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具有完整「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但還沒斷盡煩惱者,已曾親「身」入滅盡定(八解脫之一)而「證」得近似涅槃的寂滅,因此名為「身證」。 |
| | | |
- | [] 見到:由「隨法行」修行,證得初果但尚未證得四果的聖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脫」定力,也還沒斷盡煩惱者。另譯為「見至」。 | + | [] 見到:由「隨法行」修行,證得初果但尚未證得四果的聖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脫」定力,也還沒斷盡煩惱者。因為先前隨著修證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見到」真理而證果,所以名為「見到」。另譯為「見至」。 |
| | | |
- | [] 信解脫:由「隨信行」修行,證得初果但尚未證得四果的聖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脫」定力,也還沒斷盡煩惱者。 | + | [] 信解脫:由「隨信行」修行,證得初果但尚未證得四果的聖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脫」定力,也還沒斷盡煩惱者。因為先前隨著對佛法的清淨「信」心修行而證果、趣向「解脫」,所以名為「信解脫」。 |
| | | |
- | [] 一種:「阿那含向」的聖人中,只須在欲界天中受生一次就能涅槃者,只剩出生一次的種子,因此名為「一種」。又譯為「一種子道」。 | + | [] 一種:「斯陀含果」的聖人中,只須在欲界天中受生一次就能涅槃者,只剩出生一次的種子,因此名為「一種」。又譯為「一種子道」。 |
| | | |
- | [] 家家:「斯陀含向」的聖人中,只須天界及人間總共不到七生(也就是須陀洹在天界與人間最多各出生七次的一半)就能涅槃者,從人間的家生於天界的家、又從天界的家生於人間的家沒幾次就能涅槃,因此名為「家家」。 | + | [] 家家:「須陀洹果」的聖人中,只須天界及人間總共不到七生(也就是須陀洹在天界與人間最多各出生七次的一半)就能涅槃者。因為從人間的「家」生於天界的「家」、又從天界的「家」生於人間的「家」沒幾次就能涅槃,所以名為「家家」。 |
| | | |
| [] 七有:即「須陀洹」,斷身見(執著於五陰有「我」的見解)、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的聖人,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七次就能涅槃。 | | [] 七有:即「須陀洹」,斷身見(執著於五陰有「我」的見解)、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的聖人,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七次就能涅槃。 |
| * 參考 {ref>S48.50} | | * 參考 {ref>S48.50} |
| * 參考 {ref>S48.52} | | * 參考 {ref>S48.52} |
- | * 參考 {ref>Za34.14} | + | * 參考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四#九五三|《雜阿含經》卷三十四第953經]]。 |
| * 參考 {ref>BZa16.17} | | * 參考 {ref>BZa16.17}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有同學問:「本經表示定根是四禪,那定根是否包含四禪以上的四空定?」 | + | * 有同學問:「本經表示定根是四禪,那定根是否包含四禪以上的四空定?」 |
| | | |
| 四禪是定根的代表,但定根廣義上不限於四禪,例如下一經即說:「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只要是學佛而修的定,就可以是定根。 | | 四禪是定根的代表,但定根廣義上不限於四禪,例如下一經即說:「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只要是學佛而修的定,就可以是定根。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 「根相應」的上半在《雜阿含經》中已佚失,因此在本經的「進階辨正」提供佚失部分《相應部尼柯耶》「根相應」的經文中譯。 |
| | | |
| ====[進階辨正]==== | | ====[進階辨正]==== |
| [] 修力:修習的力量。又譯為「修習力」、「行念力」。 | | [] 修力:修習的力量。又譯為「修習力」、「行念力」。 |
| | | |
- | [] 現法:這一生。 | + | [] 現法:今生、當下。 |
| | | |
| [] 悔教:悔過、改過。 | | [] 悔教:悔過、改過。 |
| [] 泥犁:「地獄」的音譯。 | | [] 泥犁:「地獄」的音譯。 |
| | | |
- | [] 現法、後報身惡行斷,修身善行:這一生與來生都不再造惡,轉修善行。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捨斷身惡行後修習身善行」。 | + | [] 現法、後報身惡行斷,修身善行:現在及未來都不再造惡,轉修善行。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捨斷身惡行後修習身善行」。 |
| | |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239.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2〈諍訟品02〉第11經。]] | + |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239.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2〈諍訟品2〉第11經。]] |
| *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01_001#0497a13|單卷本《雜阿含經》(大正藏第101經)第16經。]] | | *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01_001#0497a13|單卷本《雜阿含經》(大正藏第101經)第16經。]] |
| | | |
| [] 八聖道分:即「八聖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1)正見、(2)正志、(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 | | [] 八聖道分:即「八聖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1)正見、(2)正志、(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 |
| | | |
- | [] 四道:修行通往涅槃的四種模式:(1)苦遲通行(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2)苦速通行(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3)樂遲通行(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4)樂速通行(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又譯為「四通行」。 | + | [] 四道:修行通往涅槃的四種模式:(1)苦遲通行(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2)苦速通行(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3)樂遲通行(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4)樂速通行(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又譯為「四通行」。也可解為卷二十一[[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五六〇|第560經]]中解說止觀順序的四道。 |
| | | |
| [] 四法句:不貪、不瞋、正念、正定。又譯為「四法足」。 | | [] 四法句:不貪、不瞋、正念、正定。又譯為「四法足」。 |
| [] 覺力:覺悟的力量。 | | [] 覺力:覺悟的力量。 |
| | | |
- | [] 無罪力:身口意清淨無罪的力量。 | + | [] 無罪力:身口意清淨遠離罪惡的力量。 |
| | | |
| [] 攝力:攝受眾生的力量,是由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而有的感召力。 | | [] 攝力:攝受眾生的力量,是由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而有的感召力。 |
| [] 愛語:隨他人的根性說親切好聽的話,而攝引歸於正道。 | | [] 愛語:隨他人的根性說親切好聽的話,而攝引歸於正道。 |
| | | |
- | [] 行利:行善利益他人,而攝引歸於正道。 | + | [] 行利:行善利益他人,而攝引歸於正道。又譯為「利行」。 |
| | | |
- | [] 同利:與他人同甘共苦,藉機給予啟發,攝引歸於正道。 | + | [] 同利:與他人同甘共苦,藉機給予啟發,攝引歸於正道。又譯為「等利」、「同事」。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不活恐怖:活不下去的恐懼。 | + | [] 不活恐怖:無法存活下去的恐懼。 |
| | | |
| [] 惡名恐怖:怕自己名譽被破壞的恐懼。 | | [] 惡名恐怖:怕自己名譽被破壞的恐懼。 |
| | | |
| * {ref>A05.013} | | * {ref>A05.013} |
- | *[[https://suttacentral.net/en/arv17| 梵本/藏傳《法勝義決定經》第17經(Arthaviniścaya 17)。]] | + | *[[https://suttacentral.net/en/arv17| 梵本/藏傳《法勝義決定經》第17經]](//Arthaviniścaya// 17)。 |
| *參考 [[http://tripitaka.cbeta.org/T17n0763_002#0657a10|《佛說法勝義決定經》。]] | | *參考 [[http://tripitaka.cbeta.org/T17n0763_002#0657a10|《佛說法勝義決定經》。]] |
| | | |
| 「慚」是羞恥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愧」是愧疚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 | | 「慚」是羞恥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愧」是愧疚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 |
| | | |
- | 在漢文佛典中,「慚」較重著在自己反省而羞恥,例如「自慚形穢」;「愧」較重著在面對他人而愧怖,例如「愧對父母」。 | + | 在漢文佛典中,「慚」較著重在自己反省而羞恥,例如「自慚形穢」;「愧」較著重在面對他人而愧怖,例如「愧對父母」。 |
| | | |
- | 佛陀表明慚愧是離苦的第一步,如卷十四第346經中說:「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這個次第值得細細品味。 | + | 佛陀表明慚愧是離苦的第一步,如卷十四[[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四#三四六|第346經]]中說:「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這個次第值得細細品味。 |
| | | |
- | 本卷第661、662經也顯示有慚愧而反省身口意的惡行,能減輕貪瞋癡、使得修行得力。卷二十八第749經則講說有「明」(「無明」的對稱;智慧)能隨著生起慚愧,而能生起八正道乃至解脫。 | + | 本卷第661、662經也顯示有慚愧而反省身口意的惡行,能減輕貪瞋癡,使得修行得力。卷二十八[[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七四九|第749經]]則講說有「明」(「無明」的對稱;智慧)能隨著生起慚愧,而能生起八正道乃至解脫。 |
| | | |
- | 經中再再表示有慚、有愧而真誠懺悔,才能持戒清淨,離欲、惡不善法,成為初禪的基礎,進而證得更深的禪定乃至發起無漏的智慧。 | + | 經中在在表示有慚、有愧而真誠懺悔,才能持戒清淨,離欲、惡不善法,成為初禪的基礎,進而證得更深的禪定乃至發起無漏的智慧。 |
| | | |
| =====(六七七)@@[0185c20]@@===== | | =====(六七七)@@[0185c20]@@=====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學力:需要學習、成就的力量。這裡的「學」指「學人」,指佛弟子中尚未證阿羅漢的聖者,還有法須修學,因此稱為「學人」或「有學」。 | + | [] 學力:需要學習、成就的力量;學人的力量。這裡的「學」指「學人」,指佛弟子中尚未證阿羅漢的聖者,還有法須修學,因此稱為「學人」或「有學」。 |
| | | |
| [] 慚力:羞恥於起惡不善法或各種煩惱而有的力量。「慚」較著重在自己反省而羞恥。 | | [] 慚力:羞恥於起惡不善法或各種煩惱而有的力量。「慚」較著重在自己反省而羞恥。 |
| 有同學問:「慚愧似乎讓人懦弱,為什麼會是力量?」 | | 有同學問:「慚愧似乎讓人懦弱,為什麼會是力量?」 |
| | | |
- | 慚愧能讓人反省,較能跳出自我的主觀,客觀地分析事件,有助於產生智慧,並破除自己的惡習。卷十四第346經就說:「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也就是說,慚愧是離苦的第一步。 | + | 慚愧能讓人反省,較能跳出自我的主觀,客觀地分析事件,有助於產生智慧,並破除自己的惡習。卷十四[[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四#三四六|第346經]]就說:「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也就是說,慚愧是離苦的第一步。 |
| | | |
| 另一方面,有慚愧才能面對自己的缺點,因此不僅不懦弱,而是勇敢面對現實。 | | 另一方面,有慚愧才能面對自己的缺點,因此不僅不懦弱,而是勇敢面對現實。 |
| * [[http://tripitaka.cbeta.org/T17n0781_001|《佛說佛十力經》。]] | | * [[http://tripitaka.cbeta.org/T17n0781_001|《佛說佛十力經》。]] |
| * {ref>Tn0802} | | * {ref>Tn0802} |
-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95 | +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95。 |
-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141 | +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141。 |
-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43 | +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43。 |
-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61 | +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61。 |
- | * 參考 {ref>Ze31.08} | + | * 參考 [[agama1:增壹阿含經增上品第三十一#八|《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三〈增上品31〉第8經]]。 |
| * 參考 {ref>Ze50.06} | | * 參考 {ref>Ze50.06} |
| * 參考 {ref>Tn0757} | | * 參考 {ref>Tn0757} |
| | | |
| * {ref>A08.027} | | * {ref>A08.027} |
- | * 參考 {ref>Ze38.01} | + | * 參考 [[agama1:增壹阿含經力品第三十八#一|《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一〈力品38〉第1經]]。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 * 參考 {ref>Ze38.01} | + | * 參考 [[agama1:增壹阿含經力品第三十八#一|《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一〈力品38〉第1經]]。 |
| * 參考 {ref>A08.027} | | * 參考 {ref>A08.027} |
| | | |
| [2]「浚輸」,聖本作「後輪」。[*] | | [2]「浚輸」,聖本作「後輪」。[*] |
| | | |
- | [3]大正藏在「輸」字有重覆的校勘編號,今依據前後文刪去此校勘編號。 | + | [3]大正藏在「輸」字有重複的校勘編號,今依據前後文刪去此校勘編號。 |
| | | |
| [4]「欲」,宋、元、明三本作「欲欲」。 | | [4]「欲」,宋、元、明三本作「欲欲」。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 * 參考 {ref>Ze38.01} | + | * 參考 [[agama1:增壹阿含經力品第三十八#一|《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一〈力品38〉第1經]]。 |
| * 參考 {ref>A08.027} | | * 參考 {ref>A08.027}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 * 參考 {ref>Ze38.01} | + | * 參考 [[agama1:增壹阿含經力品第三十八#一|《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一〈力品38〉第1經]]。 |
| * 參考 {ref>A08.027} | | * 參考 {ref>A08.027} |
| | | |
| {{:agama:力相應表_from_宏恆.jpg|}} | | {{:agama:力相應表_from_宏恆.jpg|}} |
| | | |
- | 由上述整理也可見佛陀最常提到的五力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其次是慚力、愧力。這些力量是要推動、貫徹什麼事情?斷惡修善、達成解脫。 | + | 由上表的整理可以看到佛陀最常提到的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這五種力,其次則是慚力、愧力。這些都是能夠支持我們貫徹斷惡修善、達成解脫的力量。 |
| | | |
| 常覺得力不從心、無法貫徹修行的想法?那麼應該好好檢視「力相應」當中提到的各種力,思考該培養哪些力量以克服修行的障礙。 | | 常覺得力不從心、無法貫徹修行的想法?那麼應該好好檢視「力相應」當中提到的各種力,思考該培養哪些力量以克服修行的障礙。 |
| -擇法覺支:以智慧明辨、揀擇各種法。 | | -擇法覺支:以智慧明辨、揀擇各種法。 |
| -精進覺支:勇猛精勤,修習四正斷。 | | -精進覺支:勇猛精勤,修習四正斷。 |
- | -喜覺支:契合於佛法而生喜悅。 | + | -喜覺支:修行讓煩惱減輕而心生歡喜。 |
| -猗覺支:身心輕安、平靜。又譯為除覺支、輕安覺支。 | | -猗覺支:身心輕安、平靜。又譯為除覺支、輕安覺支。 |
| -定覺支:入定而不散亂。 | | -定覺支:入定而不散亂。 |
- | -捨覺支:心平等、寧靜,而能捨離。 | + | -捨覺支: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 |
| | | |
| 七覺支又譯為七覺分、七覺意。這七覺支是實修時相當重要的原理,要依次序熟記。 | | 七覺支又譯為七覺分、七覺意。這七覺支是實修時相當重要的原理,要依次序熟記。 |
| 七覺支之間可以有次第的關係,例如念覺支修得好,自然能增進擇法覺支,詳見以下第711經的說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著重在修行特定的覺支以對治修行上的不平衡,詳見卷二十七第714經的說明。 | | 七覺支之間可以有次第的關係,例如念覺支修得好,自然能增進擇法覺支,詳見以下第711經的說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著重在修行特定的覺支以對治修行上的不平衡,詳見卷二十七第714經的說明。 |
| | | |
- | 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和七覺支是此消彼長的關係:五蓋增長,就升不起七覺支;五蓋消除,就能增長七覺支。因此要升起七覺支,首先得對治五蓋。 | + | 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和七覺支是此消彼長的關係:五蓋增長,七覺支就薄弱;五蓋減輕,就能增長七覺支。因此要生起七覺支,首先得對治五蓋。 |
| | | |
| 《雜阿含經》「覺支相應」的內容為本卷第704~711經和卷二十七,是解說七覺支的相關經文。 | | 《雜阿含經》「覺支相應」的內容為本卷第704~711經和卷二十七,是解說七覺支的相關經文。 |
| [] 猗:即「猗覺支」,身心輕安、平靜。又譯為除覺分、輕安覺分。 | | [] 猗:即「猗覺支」,身心輕安、平靜。又譯為除覺分、輕安覺分。 |
| | | |
- | [] 喜:即「喜覺支」,契合於佛法而生喜悅。 | + | [] 喜:即「喜覺支」,修行讓煩惱減輕而心生歡喜。 |
| | | |
| [] 定:即「定覺支」,入定而不散亂。 | | [] 定:即「定覺支」,入定而不散亂。 |
| | | |
- | [] 捨覺支:心平等、寧靜,而能捨離。 | + | [] 捨覺支: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五蓋有什麼可在打坐時觀察的例子? | | *五蓋有什麼可在打坐時觀察的例子? |
| | | |
- | {{ :agama:五蓋.png?320|五蓋}} | |
| | | |
- | 貪欲蓋為感官慾望,只要是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的慾望即是貪欲蓋。例如打坐時聽到動聽的聲音,在沒有貪欲蓋時,聲音只是聲音,心念會拉回打坐的方法上,不會因為動聽的聲音而多起心動念;但如果對動聽的聲音起了貪欲,念念不忘甚至餘音繞樑,就不可能專注在方法上了。 | + | {{:agama:卷24第611經_五蓋圖_r改.jpg?520|}} |
| | | |
- | 瞋恚蓋是在面對違逆、不順心的境界時所產生。例如打坐時窗外有機車經過的噪音,在沒有瞋恚蓋時,噪音只是噪音,也是無常的一種世間現象,船過水無痕。但如果聽到噪音而起瞋心,心中開始抱怨:「為什麼那機車騎士沒有公德心,吵我打坐!」那就是生起了瞋恚蓋,心就無法平靜。另一個例子是打坐時腿痛,在沒有瞋恚蓋時,腿痛只是痛,也是無常的一種世間現象。但如果因此而厭惡腿痛,心開始煩燥,就是生起了瞋恚蓋,腿痛就會造成心中的苦。 | + | |
| + | 貪欲蓋為感官慾望,只要是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的慾望即是貪欲蓋。例如打坐時聽到悅耳的聲音,在沒有貪欲蓋時,聲音只是聲音,心念會拉回打坐的方法上,不會因為悅耳的聲音而多起心動念;但如果對悅耳的聲音起了貪欲,念念不忘甚至餘音繞樑,就不可能專注在方法上了。另一種情況是打坐時想起了過去某件美好愉悅的事物,忘不了,跟著跑,這也是因為放不下貪欲蓋。 |
| + | |
| + | 瞋恚蓋是在面對違逆、不順心的境界時所產生。例如打坐時窗外有機車經過的噪音,在沒有瞋恚蓋時,噪音只是噪音,也是無常的一種世間現象,船過水無痕。但如果聽到噪音而起瞋心,心中開始抱怨:「為什麼那機車騎士沒有公德心,吵我打坐!」那就是生起了瞋恚蓋,心就無法平靜。另一個例子是打坐時腿痛,在沒有瞋恚蓋時,腿痛只是痛,也是無常的一種世間現象。但如果因此而厭惡腿痛,心開始煩躁,就是生起了瞋恚蓋,腿痛就會造成心中的苦。 |
| | | |
| 睡眠蓋是昏沉和嗜睡,心沉悶怠惰。只要開始打瞌睡而忘了專注、忘了方法、忘了念頭,渾渾噩噩地度過打坐的時光,通常就是起了睡眠蓋。 | | 睡眠蓋是昏沉和嗜睡,心沉悶怠惰。只要開始打瞌睡而忘了專注、忘了方法、忘了念頭,渾渾噩噩地度過打坐的時光,通常就是起了睡眠蓋。 |
| 掉悔蓋是心浮動靜不下來。舉凡打坐時想東想西,回憶過去或是想像未來,妄念紛飛,心中像開運動會,心難以定在所緣上,都是起了掉悔蓋。 | | 掉悔蓋是心浮動靜不下來。舉凡打坐時想東想西,回憶過去或是想像未來,妄念紛飛,心中像開運動會,心難以定在所緣上,都是起了掉悔蓋。 |
| | | |
- | 疑蓋是疑惑,尤其是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初學者自然會有各種疑惑,例如對修行方法的疑惑,這類疑惑問清楚就解決了。但還有一些難以徹底解決的疑惑,例如:「這樣修行下去真得能解脫嗎?」則要證果的聖者才能完全無疑。縱使是對佛法已有深入了解的老參,理智上知道如何才對修行有益,只要有疑蓋,自心猶豫不明,對佛法還沒有堅固不壞的淨信心,面對欲望或各種外境時就容易動搖。 | + | 疑蓋是疑惑,尤其是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初學者自然會有各種疑惑,例如對修行方法的疑惑,這類疑惑問清楚就解決了。但還有一些難以徹底解決的疑惑,例如:「這樣修行下去真得能解脫嗎?」則要證果的聖者才能完全無疑。縱使是對佛法已有深入瞭解的老參,理智上知道如何才對修行有益,只要有疑蓋,自心猶豫不明,對佛法還沒有堅固不壞的淨信心,面對欲望或各種外境時就容易動搖。 |
| + | |
| + | 因此這五蓋的確是會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煩惱。打坐時透過覺察五蓋的現前,能讓五蓋的力量減弱甚至消失;佛陀更教導我們觀察因緣,親身觀察並思考什麼原因造成自己生起了五蓋,瞭解五蓋的成因,消極來說就能盡量避免生起五蓋的原因,積極來說就能夠對治五蓋。當打坐能持續地沒有五蓋時,就能漸次生起七覺支。 |
| + | |
| + | ====[進階辨正]==== |
| | | |
- | 因此這五蓋的確是會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煩惱。打坐時透過覺察五蓋的現前,能讓五蓋的力量減弱甚至消失;佛陀更教導我們觀察因緣,親身觀察並思考什麼原因造成自己生起了五蓋,了解五蓋的成因,消極來說就能儘量避免生起五蓋的原因,積極來說就能夠對治五蓋。當打坐能持續地沒有五蓋時,就能漸次升起七覺支。 | + | *[[什麼是「喜覺支」]] |
| + | *[[什麼是「猗」]] |
| | | |
| =====(七〇五)@@[0189b24]@@===== | | =====(七〇五)@@[0189b24]@@===== |
| [] 真諦:真實。 | | [] 真諦:真實。 |
| | | |
- | [] 牟尼:指釋迦牟尼佛。「牟尼」是「寂默」的意思。 | + | [] 牟尼:寂默的意思,指寂默修道的聖賢,在這裡特指釋迦牟尼佛。 |
| | | |
| [] 大仙人:在這裡特指佛陀。 | | [] 大仙人:在這裡特指佛陀。 |
| @[0190a0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0a0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0a0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族姓子捨諸世務,出家學道,剃除鬚髮,著袈裟衣-[1]-,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如是出家,而於其中,有愚癡士夫依止聚落城邑,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不攝其念,觀察女人少壯好色而生染著,不正思惟,[[心馳取相]]-[]-,趣色欲想,為欲心熾盛,燒心燒身,返-[2]-俗[[還戒]]而自退沒。厭離俗務,出家學道而反染著,增諸罪業而自破壞,沈翳沒溺。 | + | @[0190a0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族姓子捨諸世務,出家學道,剃除鬚髮,著袈裟衣-[1]-,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如是出家,而於其中,有愚癡士夫依止聚落城邑,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不攝其念,觀察女人少壯好色而生染著,不正思惟,[[心馳取相]]-[]-,趣色欲想,為欲心熾盛,燒心燒身,返-[2]-俗[[還戒]]而自[[退沒]]-[]-。厭離俗務,出家學道而反染著,增諸罪業而自破壞,沈翳沒溺。 |
| | | |
- | @[0190a18]@「有五種大樹,其種至微,而樹-[3]-生長巨大,而能映障眾雜小樹,[[蔭翳萎悴]]-[]-,不得生長。何等為-[4]-五?謂[[揵遮耶-[5]-樹]]-[]-、[[迦捭多羅-[6]-樹]]-[]-、[[阿濕波他-[7]-樹]]-[]-、[[優曇鉢羅-[8]-樹]]-[]-、[[尼拘留他-[9]-樹]]-[]-。如是五種心樹,種子至微,而漸漸長大,蔭覆諸節,能令諸節蔭覆墮臥。何等為五?謂貪欲蓋漸漸增長,睡眠、掉悔、疑蓋漸漸增長,以增長故,令善心蔭覆墮臥。 | + | @[0190a18]@「有五種大樹,其種至微,而樹-[3]-生長巨大,而能[[映障]]-[]-眾雜小樹,[[蔭翳萎悴]]-[]-,不得生長。何等為-[4]-五?謂[[揵遮耶-[5]-樹]]-[]-、[[迦捭多羅-[6]-樹]]-[]-、[[阿濕波他-[7]-樹]]-[]-、[[優曇鉢羅-[8]-樹]]-[]-、[[尼拘留他-[9]-樹]]-[]-。如是五種心樹,種子至微,而漸漸長大,蔭覆諸節,能令諸節蔭覆墮臥。何等為五?謂貪欲蓋漸漸增長,睡眠、掉悔、疑蓋漸漸增長,以增長故,令善心蔭覆墮臥。 |
| | | |
| @[0190a25]@「若-[10]-修習七覺支,多修習已,轉成不退。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如是七覺支,修習多修習已,轉成不退轉。>-」 | | @[0190a25]@「若-[10]-修習七覺支,多修習已,轉成不退。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如是七覺支,修習多修習已,轉成不退轉。>-」 |
| | | |
| [] 心馳取相:心奔馳於外境、執著於外相。 | | [] 心馳取相:心奔馳於外境、執著於外相。 |
| + | |
| + | [] 退沒:墮落。 |
| + | |
| + | [] 映障:遮蔽障礙。 |
| | | |
| [] 蔭翳萎悴:陽光被遮擋了而枯萎、長不好。 | | [] 蔭翳萎悴:陽光被遮擋了而枯萎、長不好。 |
| [] 阿濕波他樹:菩提樹的別名,為桑科榕屬的常綠大喬木,株高可達二十公尺。 | | [] 阿濕波他樹:菩提樹的別名,為桑科榕屬的常綠大喬木,株高可達二十公尺。 |
| | | |
- | [] 優曇鉢羅樹:聚果榕,為桑科榕屬落葉大喬木。果實長在樹幹上,由沒有葉子的小枝簇生,如同無花果般為隱花果,因此人們認為它不開花而結果,印度古代以優曇鉢開出花朵(基因突變)引申為極為稀有的意思。 | + | [] 優曇鉢羅樹:聚果榕,為桑科榕屬落葉大喬木。果實長在樹幹上,由沒有葉子的小枝簇生,如同無花果般為隱花果,因此人們認為它不開花而結果,印度古代以優曇鉢羅開出花朵(基因突變)引申為極為稀有的意思。 |
| | | |
| [] 尼拘留他樹:孟加拉榕,為桑科榕屬的常綠大喬木,原產於印度,株高可達十八公尺以上,葉大片,長十至二十公分,寬六至十公分,卵形或橢圓形。枝葉繁茂,向四方蔓生,氣根常自側枝發生,深入地下,致成支柱,用以支持樹體,因此一樹可以成林,被稱為獨木林。又譯為尼拘婁陀樹、尼拘樹、尼拘陀樹、尼拘律樹。 | | [] 尼拘留他樹:孟加拉榕,為桑科榕屬的常綠大喬木,原產於印度,株高可達十八公尺以上,葉大片,長十至二十公分,寬六至十公分,卵形或橢圓形。枝葉繁茂,向四方蔓生,氣根常自側枝發生,深入地下,致成支柱,用以支持樹體,因此一樹可以成林,被稱為獨木林。又譯為尼拘婁陀樹、尼拘樹、尼拘陀樹、尼拘律樹。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本經提到修習多修習七覺支,能夠達到不退轉的程度,這是因為七覺支圓滿後能證悟,而且七覺支修得好時,自然沒有五蓋這五種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煩惱。也呼應本卷第705經說五蓋是「退法」、七覺支是「不退法」。 | + | 本經提到「修習多修習」七覺支,能夠達到不退轉的程度,這是因為七覺支圓滿後能證悟,而且七覺支修得好時,自然沒有五蓋這五種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煩惱。也呼應本卷第705經說五蓋是「退法」、七覺支是「不退法」。 |
| | | |
| ====[進階辨正]==== | | ====[進階辨正]====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慢無間等:(洞察而)完全地破除我慢。這邊的「無間等」是止滅的意思。 | + | [] 慢無間等:洞察而完全地破除我慢。又譯為「正慢無間等」、「正無間等」。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本經提到「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因此可定義心解脫為離貪欲,慧解脫為離無明。另一方面,真正離貪欲者為阿羅漢,阿羅漢自然也離無明,因此這個區別僅是字面上的差別,實際上阿羅漢既離貪欲也離無明。 | + | 本經提到「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因此可定義心解脫為離貪欲,慧解脫為離無明。另一方面,真正離貪欲者為阿羅漢,阿羅漢自然也離無明。 |
| | | |
| ====[進階辨正]==== | | ====[進階辨正]==== |
| [] 耆闍崛山:為音譯,義譯為「靈鷲山」,因山頂似鷲頭、且山中多鷲而得名。位於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角。 | | [] 耆闍崛山:為音譯,義譯為「靈鷲山」,因山頂似鷲頭、且山中多鷲而得名。位於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角。 |
| | | |
- | [] 無畏王子:優婆塞名,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王的弟弟。原信奉外道,後歸依佛。又譯為「阿婆耶」。 | + | [] 無畏王子:優婆塞名,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王的弟弟。原信奉外道,後皈依佛。又譯為「阿婆耶」。 |
| | | |
| [] 仿佯:遊蕩;遨遊。 | | [] 仿佯:遊蕩;遨遊。 |
| [] 食:這裡指「世俗的」。 | | [] 食:這裡指「世俗的」。 |
| | | |
- | [] 猗息:輕鬆安穩,又譯為「輕安」。「猗」通「倚」,依的意思;「息」為休息、停止的意思。 | + | [] 猗息:輕鬆安穩,又譯為「輕安」。「猗」是輕鬆美好的意思,讀音同「依」;「息」是休息、停止的意思。 |
| | | |
| [] 希出入:很少出外活動。 | | [] 希出入:很少出外活動。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 {{ :agama:decoration:investment-5241253_1920.jpg?320|}} |
| | | |
| 五蓋因緣能讓眾生煩惱,七覺支因緣能讓眾生清淨。 | | 五蓋因緣能讓眾生煩惱,七覺支因緣能讓眾生清淨。 |
| | | |
- | 本經更清楚解釋七覺支的次第:修行四念處,時時正念覺知、安住在當下,就是念覺支;有念覺支後能辨別什麼法有益、什麼法無益,也就是擇法覺支;擇有益的法而努力,即是精進覺支;精進修行契合於佛法,能離於世俗的心念並產生喜悅,而為喜覺支;喜悅能讓身心輕鬆安穩,是猗覺支;身心輕鬆安穩伴隨著更高層次的樂,而容易得定,是定覺支;有了定後無欲無憂,心平等、寧靜,而能捨離,是捨覺支。 | + | 本經更清楚解釋七覺支的次第: |
| + | - 修行四念處,時時正念覺知、安住在當下,就是念覺支; |
| + | - 有念覺支後能辨別什麼法有益、什麼法無益,也就是擇法覺支; |
| + | - 擇有益的法而努力,即是精進覺支; |
| + | - 精進修行能離於世俗的心念而心生歡喜,即是喜覺支; |
| + | - 歡喜能讓身心輕鬆安穩,是猗覺支; |
| + | - 身心輕鬆安穩伴隨著更高層次的樂,而容易得定,是定覺支; |
| + | - 有了定後無欲無憂,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是捨覺支。 |
| | | |
- | ====[進階辨正]==== | + | \\ |
| + | 細部來說,修行四念處而能活在當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時,正念也成為最佳的指導者,因為清楚明白身心的狀態而能調整修行的腳步及次第,或是對於較弱的覺支加以補強,如卷二十七第714、715經所述。這樣辨別什麼法有益、什麼法無益,也就是擇法覺支。有了擇法覺支,對內可以發現心中的貪、瞋、癡等不善及其原因而捨離,辨別不貪、不瞋、不癡的狀態以自勵,對外也可以辨別三毒熾盛的惡知識而遠離、觀察息滅三毒的善知識而學習。基於擇法覺支以生起、增進有益的善法(「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捨棄、避免無益的惡法(「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就是四正斷,也就是精進覺支。 |
| | | |
- | [[什麼是「擇法覺支」]] | + | 精進修行能離於世俗的心念而心生歡喜,培養這心中的歡喜(以及能增進這非世俗的歡喜的原因),有助於生起後續的覺支。例如有的人念佛能心生歡喜、讀經可心生歡喜、感恩三寶而心生歡喜、布施而心生歡喜、靜坐離於俗務而心生歡喜。愈修行愈歡喜因而能身心輕鬆安穩,相較之下世俗五欲的吸引力也就減輕,更能專注在修行上不亂攀緣。「身心輕鬆安穩」即是猗覺支,「更專注在修行上不亂攀緣」自然修定時能更加專心、穩定,有助於成就定覺支。 |
| + | |
| + | 在具足正「念」地「擇法」因此「精進」而有「喜」的鼓勵時,身心輕安(「猗」)穩「定」,無欲無憂,心平等、寂靜,而能體會覺悟所需的捨離,徹底放下,即捨覺支。 |
| + | |
| + | 這樣子即可從修習四念處開始,漸次圓滿七覺支。 |
| + | |
| + | ====[進階辨正]==== |
| | | |
- | [[研討:則於選擇分別思惟]] | + | *[[什麼是「擇法覺支」]] |
| + | *[[研討:則於選擇分別思惟]] |
| + | *[[研討:經中七覺支次第的不同版本]] |
| + | *[[研討:布施而心生歡喜的例子]] |
| | | |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1]- ====== |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1]- ====== |